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178节

第178节

作品:穿到古代当名士 作者:五色龙章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这一来二去的……人就多了些。

    不过不要紧,他们寺里也常开大法会,知道如何将声音扩大,早早在讲坛前埋了几个好大的水缸,不怕两位老爷讲话时底下人听不清楚。

    嗯,不要紧。

    见过大场面比他更多的宋三元微微一笑,回身吩咐随行的家人:“去把咱们车里带的喇叭拿来。”

    虽然没有二级管、三级管、电位器之类,做不出扩音的电喇叭,但他们多年开会用的铁皮小喇叭也是很好用的。

    只是两位名动京城的才子手里拿着白铁皮喇叭,将喇叭口儿堵在嘴上喊话的样子有点辣眼睛罢了。

    李阁老与路上相遇的几位御史进入会场,一眼便看到了两位少年才子、国家栋梁脸上顶着两个银光闪闪的铁喇叭的模样。然而从那么质朴到影响朝廷休致大臣形象的喇叭里,传出来的是清晰响亮,他们刚一踏进这片广场便能听个清楚的讲学声。

    李阁老他们不肯惊动台上台下,在方丈陪伴下静静走到前排预留的贵宾席,坐下来问早先来的一个翰林:“今日台上讲的是什么?”

    物理?化学?

    可别是他们给小女学生讲的“几何”吧?

    那学问可有些难。且是宋家书院里的小女学生都会的,他们这些十年苦读,春闱考到天下前三百名的朝廷大员若是听不懂,可实在丢人了。

    天幸台上两位讲师今天既没带画图的角尺,也没带测力的弹簧秤,更没画个电路图问他们按下开关后电流从哪条电路流过。

    那翰林也仿佛有些庆幸,低声答道:“回学士,今日桓宋二子讲的是治学。”

    李阁老呼“二子”是称呼小辈,这翰林口中的“二子”便是叫他们“先生”了。从前在一座翰林院为官 ,一个大朝上站班,见了面只是称一声大人、前辈,而今听了这两人讲学,他却觉得好称呼二人一声“子”了。

    有求道之志,有治学之能,还肯将这工夫传授与别人,可以为天下师矣。

    “哦?”李阁老轻叹一声:“只听说他们讲天理、气象变幻,还不曾听过他们讲治学。不过一个三元及第,一个二甲前十,确乎有本钱讲这些。”

    讲治学也好,他们穷究天道得来的新理学也不是人人听得懂的,可怎么读书入试却是人人都想知道的。前朝陆、朱二子的鹅湖之会便讲为学的工夫,今日他们这场讲学,或许也能成为大郑的鹅湖之会呢?

    李勉深深坐进椅中,打叠起精神,听台上二人讲学。

    他们师兄弟自来是一同讲学,配合默契,从朱子“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入手,讲起格物之法。

    当然不是朱子的格物,更不是守仁格竹,而是将这个“格”字解释为他们平日践行的研究方法:不能只凭心中悟得一理便为外物下结论,要求真,要凭事实说话,要经得起反复实验验证……

    他们这些年正是用这样的穷格物之法,从天地间格得了许多知识、理学。而格物得一理之后,又当如何确定自己格得的道理是真是伪呢?

    必须有实际的论据支持。

    治学时以心为本,“古圣相传只此心”不可靠;一味相信先人所解经义,泥古不化亦不可取;须得经得起反复验证的才是符合天道的真知。先经自己验证,而后经天下人验证,真金百炼方见真伪。至于这验证的方法……

    先写个论文吧。

    宋时是从穿越就开始背论文的,桓凌为了给他挣点小钱钱更是自学成材,硬生生学会了现代汉语和各类论文上常见的外文字母,对论文的感情都快比经义、八股深了。

    写论文可梳理思绪,证明自家论点。而读论文的过程更可让人代入作者思路,明白对方观点如何推导而出,更可自行依法验证其对错。

    如此一来,天下读书人研究理学、实学时凡有所得皆可写成论文,与同道交流。若当地有福建讲学大会那样的论坛,正好在论坛上当面与人交流,会后再集结成册,供没参会的人阅览。而那些没有这等论坛的地方,也可由当地名士、才子牵头,办个期刊,每月——或每隔几月收取足够的文章,集结成册,供人购买、借阅。

    外地各省、府、县或许条件差些,京里有的是做学问的名士大家,也有会弄油印、石印的文人,办个学术期刊内部交流一下全不费力。甚至还有富余的理学名家、实学大师可以组个审查小组,审审交上来的学术稿,取真去伪,把期刊做得更权威。

    哪怕那些供稿人写的并非审稿人的专业,但依现在这个科研水平,也高不到别人连看都看不懂的地步。只要依着那论文里的内容和引用的文章一步步验证下去,最后总能证出真伪。

    他们在台上讲得兢兢业业,小喇叭嘴儿都叫脸上的温度捂得温热了,将自己半辈子写论文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台下听众。

    这些人能打听到他们要来讲学,甚至有人能花银子在庙里住上几天,必定都是有钱、有闲心、有朝中人脉、有向学之心的人。在这教育尚未普及的时代,有资本、有能力做学问的,正是这些人。

    提升科技水平不可光靠个外挂,也不能光靠两个老师普及先进知识,靠的是多少代人前扑后继的研究,不断的学习,纠错,不断深入……

    宋时将喇叭拿下来擦了擦,一口面前饮尽晾得温凉的茶水,带着几分欣慰看向这些有心向学的文人:“我二人暂且讲到这里。天色还早,诸位可还有什么想问的没有?可以写在纸条上交上来,我们挑一些问得比较多的问题来解答。”

    有!

    台下有准备的立刻提笔书写,没有准备的便找周围人借,或寻旁边等候的僧人讨要。但在台前贵宾席上的人却总有特权,不依他的规矩而行,而是直接提问:“桓佥宪与宋学士莫不是有心办起这期刊,做个审稿的……主编?”

    李学士苍老而浑厚的声音在台下响起,因离得最近,倒也不受后头混乱人声的影响。

    宋时在朝中待的时间再短,也没个听不出阁老声音的,连忙伸手去拿话筒。不过桓凌比他还早了一步,长袖拂过桌面,拿起话筒的同时便已站起身来,向着台下朗声说道:“只怕要有负老大人期许了。宋弟早与我定好以后要时常离京,踏遍大郑江山,到各地探寻矿藏为朝廷所用。”

    如今留在京中,一是为帮老(岳)父办女学校,二是他们探查了京畿地方可用的矿物,还要画一卷京城矿藏图,录一本各类矿产利用之法献上,以便朝廷依据本地矿藏兴实务之利。

    他们时官儿为朝廷不惜放弃官职前程,早前怕朝中众贤挽留,致他们辞官不成,才隐瞒到现在的。如今正是朝中诸君子与山间处士贤人都在的好机会,他自然得把实话说出来,不能叫他师弟的付出无人知晓。

    台下议论声顿时轰然而起,李阁老都不禁站了起来,失声道:“你们要离京……你们竟是为这事辞官?”

    自然不全是为这事,忠孝的大旗还是要抓得牢牢的。

    宋时抄起话筒跟着解释道:“我们二人已然在家闲住,不能再在朝中尽忠职守,总也得做些利国利民之事。身为读书人便该以天下为己任,时刻念天意民心,何必问在朝在野?”

    台下的李阁老轻叹一声,他身边那些年轻的御史、翰林更是伤感:这两人分明可以留在朝中安享富贵权势,却为正朝中纲纪而主动辞官。辞官之后竟也不肯安安稳稳地办个书院,印个期刊,做个清闲又受人敬慕的理学名家,却要为探矿踏遍四野,饱受风霜之苦……

    虽然他们俩自己不以为苦,但底下坐着的一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能坐轿绝不骑马、能骑马绝不步行的文人已经在脑海中替他们受尽了攀山越岭、风霜之苦。讲学会结束后的送行宴上,本该为学士送行的,却由李学士带头连敬了他们几轮,祝他们早日兴业富国,实现自家志向。

    宋时是基层官二代出身,接待领导的酒桌小能手,不动声色地替自家师兄挡了酒,一人就喝得朝中这些清流官眼红面赤,握着他们的手涕泪涟涟:“你二人在外须当保重身体,定要平安回来。”

    这是自然,谢老领导关心。

    “北方多风沙、南方多瘴役,二子在外宜多珍重,不可强近荒山幽岭。”

    不要紧,他们其实早买了地质矿产地图,太危险的地方不靠近,只画图就是。

    ……

    “二位大人恩深爱重,进退与共,为情之一字可抛官去职,踏遍青山,实是我辈有情人的楷模。此事我等回去必定照实写进书中,叫世人皆得见你二人的深情!”

    嗯?这位作者的关注点是不是歪了?怎么又要出他们的书了,不能先问问他们这大活人再写么?

    宋时喝到后头,听到的肺腑之言越来越花样繁多,听得他脸色通红,眉心紧皱,一副简直不想跟这些都察御史们喝下去的模样。但久后他在市面上见到最新版的桓宋故事书时,还是偷偷地买了好几本,装在布包里捎回家看。

    一个人看还是两个人看,看完以后如何议论点评模仿……就不足外人道了。

    这一年冬尽时,他们便踏遍了京郊远近山河,献上了第一卷 《大郑矿产舆图志》。转年开春不久,他们便收拾行装前往天津,由近及远踏遍大郑河山……

    第289章 正文完结

    无官一身轻。

    离开中枢后的日子简直说不出的轻松愉快。

    他们两人也不打算凭地质矿产地图重入朝廷,因此行程安排得并不十分紧凑:

    寒暑假懒怠出门, 便留在家里写写论文, 帮他爹带带学生。而那学校里后来又有汉中府一道回来的女先生应聘, 他们不过有一搭无一搭地教着,也并不很占身子。

    天气好时便乘车船往外省去, 有时信马游缰走到风景佳处,便可对景吟咏流连一番。遇上当地有传唱宋桓故事的,他们两人听着有不对的地方, 还会将自己写的游记留下几篇, 叫人照着修改。

    哪怕是在交通、住宿、餐饮条件都不怎么好的古代, 旅游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不知多少名山大川间留下了三元饼、桓侯面之类小吃;不知多少山水幽佳处留下了宋桓碑、桓宋亭之类的人工景点;更不知多少凭借少许化学知识卖药炼银的骗子送进当地官府……

    因他们还顶着御史、翰林官衔,出京后也被地方官府当作半个钦差招待, 出入有人接车送, 比他们自己做地方官时招待天使的待遇也差不多了。

    或许因为他们不是来查点学校、官仓、赋税的御史, 还擅长做地方民政, 各地官员要求他们指点为政富民之道,待他们倒像是学生乍遇名师, 百听百信。

    宋时脑中藏着各地五百年后的地质矿产地图, 胸中更藏着五百年后的国内游线路和各地特产的旅游纪念品, 能精准地指点各地官府做实业:

    大港的油田、邯郸的铁矿、唐山的煤炭、蓟镇的磷矿……仅北直隶一地物产就足以建起一个可以供应各府的工业圈。再往远处更有河南的锰矿、山陕的煤铁油汽、江西的钨矿、湖南的锡、汞……

    宋时在外指点江山, 桓凌就在家带带官学校和民办教育机构的师生, 给他备衣食、车轿、折叠阳伞、干湿手巾……照顾得妥妥帖帖,无微不至,任谁看了也要赞一声“举案齐眉”。

    众御史在京里辛辛苦苦写文改戏, 将二人的关系昭示天下,然而这两人在外转一圈,地方小报和瓦舍勾栏里说唱的新篇就足以淹末那些名家之作。

    宋时翻着早上热腾腾新送来的小报,笑吟吟地勾了桓凌一眼:“做名人可真不容易,动辄就上报纸,就有人拿你编故事,还不用心查查真相,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赶明儿咱们得去跟本地官宦们说一声……”

    早先不觉得,自从跟褚、马二长史坦白过一回后,他就有点儿喜欢上了别人知道他们婚内关系时那种三观尽碎的神情。

    啧啧啧,都怪小师兄太贤惠,不然怎么老给他跟人解释的机会呢?

    桓凌扫过一眼报纸,也笑道:“这可不是我的过错,我不替你打点他们也要这么写,谁叫我师弟是天下无双的三元才子呢?我若是天天巴着你照顾我,那些人更不知能写到哪里去了。”

    别人爱怎么写怎么写吧。比起坐在书房里等着宋时端茶倒水、红袖添香,他倒更喜欢把师弟抱在怀里,亲自照顾得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他们时官儿是做大事的人,家务琐事和外人的一点流言蜚语,何必入他的耳呢?

    桓凌张开双臂,宽容的一笑:“时官儿坐过来,三哥给你念报。”想听什么三哥就能念什么,不必管报上写的那些乱七八糟。

    宋叔叔两世为人,心理年龄大,最懂得照顾年轻人的情绪,便顺着桓凌的心思偎进他怀里,双眸微阖,听他用低沉温柔的声音读着不知是本地学子写的还是他临时改的文章。

    他的脸颊倚在桓凌肩上,稍一抬眼便能看到小师兄喉结轻动,感受到自己倚着的肩膀和胸膛肌肉细微的颤动。他双臂合拢翻报纸页的动作一次次将这拥抱变得更深,纸页划过衣袖的声音更是悉悉琐琐地响进人心里,倒是将他读的那些不知真假的故事淡化成了背景音。

    他们自己的日子比任谁写的故事都好,何必再听别人编的?

    ================

    他们不再关心外头如何编他们的故事,过上了神仙眷侣的日子。而朝廷乃至天下却在这层出不穷的,以他们为主角或配角,或背景中的路人,甚或只是个引论文章作者的故事里渐渐变迁。

    原本只有少数好实务、爱逢迎的官员在本地兴修工业园,将工商并列为与农同重的地方支柱;渐渐地兴工业的地方和富户越多,农田也都用上工业化产出的农具、肥料和杀虫药剂。地方上修路也从黄土垫道、青石铺地改成水泥沙石的平坦大道,修路用的本钱、人力降低许多,更不复见晴日风起三尺黄沙的景象。

    地方上有了工厂便要招工,无地的挣着银子,有地的收粮多了,便要供养子弟读书。

    私塾之中,有不少先生便会教宋桓理学,从小儿教孩子算术、物理。公学校中,更有许多学生结文社,凑钱建实验室,请惯会炼丹的道士帮助他们复制书上的实验,一点点自学理化知识。

    各地更有仿着汉中而建的“经济学院”,学院间相互联系,请汉中名家教学。若是打听得宋桓二人走到哪里,更要派人跟着他们学上几年。

    宋时惦念的全国统一考试竟比他理想中更早了几年出现。

    各地教辅书、模拟题也一并如雨后春笋般浮现出来。其中清浊混杂,泥沙俱下,他们两个教育界的奠基人怎忍看见这些学子被假教材所误?

    少不得带着那些主动投上门求学的学生组了个教材编撰小组,编出两套统一的数理化地教材——

    一套给年纪尚幼,大脑发育未足,须循序渐进、慢慢学习的小学生;一套给读书多年,有志自学现代科学的成人。两套教材只是用词有些变化,学的时长不同,但结果殊途同归,耐得下性子学几年后都能达到统一考试的水平。

    考卷则先编模拟卷,再一年年地集起真题。

    教材和考卷是在他们游学当中编成,却飞快地传遍各地书院、学校,更传进京中,得了朝中相熟大臣的案头新宠。

    不久后在礼部办差的太子便上本奏请朝廷在春闱之中开新科目,令精通大郑新理学之人也有机会入朝为官。

    虽然这种杂科出身的官员前程比不得正经进士,却也是给更多读书人一个进身的机会,也好给京城和各地官府选派些学问扎实的可用之人。

    新泰帝看了奏疏,便将儿子叫到殿前,抚着他的背说:“吾儿见事长远,善纳人才,果然不负朕这些年教导。不过科考之事是朝廷根本大计,这桓宋理学亦是前朝未有之学,须得更与六部共计,缓缓行之。”

    开新科目之事便交由太子主持,他也好看看自己用心栽培半生的儿子如今能做到哪一步了。

    太子躬身行礼,郑重承诺道:“儿臣绝不负父皇期望。”

    到科试当日,便请两位舅兄回京来亲自出题监考,断绝一切作弊的可能,必定选出朝廷可用之材!

    两年后恩科再开,宋时和桓凌便留在京中出了一回考卷,取中了大郑第一批新科出身的官员。次后三年一试,凭新科目取中的学子越来越多,他们二人渐渐放手科试,只在民间专心勘探绘图,研究能改善国计民生的大型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