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长沙大会战·1939-1942 > 6、请将我葬于此处

6、请将我葬于此处

作品:长沙大会战·1939-1942 作者:马正建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1943年11月4日,74军57师唱着军歌开进常德城。

    小城百姓扶老携幼站在路旁,检阅似的看着这支队伍的勃勃英姿,学校的师生和政府的职员则忙前跑后地帮部队收拾住处,搬运物资。常德人熟悉这支号称“虎贲”的队伍,熟悉带领这支队伍的师长余程万。

    那是半年之前,鄂西会战硝烟突起,57师奉命由衡山出发,行军11天赶到常德。这时日军已经逼近,城中百姓逃亡一空。余程万号令全师严肃军纪,不准擅动城中老百姓一草一木。所幸那次会战并未打到常德,居民们纷纷归来时,士兵们在各码头、路口义务帮助他们运送行李。居民基本安定后,余程万便将部队拉到城外河洑一带。训练中,部队做到不扰民、不损坏庄稼。收获时节,士兵们协助农民割稻脱谷。军民相处,关系融洽,当地百姓曾敲锣打鼓地给部队送去一面锦旗,上书曾国藩为湘军所作《爱民歌》中的“军士与民如一家,天和地和又人和”。

    11月9日,日军发动攻势时过一周,攻占常德的意图已经明朗。57师一面加紧构筑城防工事,一面组织市民疏散。可怜百姓们有家住不得,背箱负笼、牵儿带女,乱纷纷踏上断肠路。真是“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

    57师的士兵们依旧往往返返地帮助百姓手抬肩扛地送到码头、路口。

    11月12日,全师官兵和城中尚未走出的百姓被一纸布告震惊。171团3营9连上等兵刘为才为百姓送行李出城时索取两元光洋力资,余程万下令将刘就地枪决。布告称:“大战在即,严明法纪,爱护民众,减少战时顾虑,乃事关胜负。虎贲部队向有良好声誉,断不容一二害群之马所辱。我重申,助民疏散中,决不许接受半点酬劳,最多只能喝一杯热水。疏散完毕后,任何人不准擅入民舍取物,本师长亦是如此。如有违犯,就以上等兵刘为才为例,就地处决,断不姑息!”

    由于作战初期军委会和六战区对敌意图判断失误,军队主力被敌向西调动,常德附近只有一个57师。薛岳原想从100军派一个师加强常德防守,100军军长施中诚即电告蒋介石请示。蒋回电薛岳:“查常德方面,已有57师担任守备,该军(注:指100军)无以一师开德山(注:在常德城东郊)之必要。”

    11月16日后,日军突破西起东岳观、中为石门、东至辛家台的守军纵深防御,一面寻找中国军队追围攻打,一面向常德逼进。待军委会终于明白了日军企图,调集第10军等部队增援常德时,横山勇早将第3师团等部队横在援军各来路,形成了围点打援的作战部署。所以在数路日军重兵逼近时,常德这座东临洞庭,南靠沅江,在军事上易攻难守的险城,此时更已成为一座只有一个师守备的孤城、危城。

    但,这个师是虎贲。169、170、171三个步兵团,配属军炮兵团、军工兵营2连,参战官兵8315人,一支猛虎之师。

    11月15日,城防工事构筑就绪,余程万与师司令部人员视察阵地。

    按余的思路,守城作战分为城郊、城垣和市区三个阶段。根据所掌握的全盘战况和进攻常德日军兵力规模,全师要尽到最大努力,并且必须做好最坏打算。

    余程万,字石坚,广东台山人,黄埔1期。从军前曾就读于广东番禺师范和广东铁道专门学校,在1期同学中功底更深一些。黄埔毕业后参加北伐,因有勇有谋,成为黄埔生中第2个晋升少将军衔的军官(第一个是因中山舰事件而出名的舰长李之龙)。其后,他又先后进入陆军大学第9期和陆大研究班第1期深造,这些经历使他成为读书最多的师级指挥员之一。抗战爆发时他调任74军57师副师长,参加了74军所有对日作战,直至1940年接替施中诚任师长,并按74军有利于协同指挥的惯例兼任副军长。

    他任师长之后带部队打的几仗,还没有一次像这样既孤军作战,又系全局胜负于一身。

    视察中走到一处山冈,余程万对身旁的人说:“这一战假如我牺牲了,你们之中幸存的人,请将我的尸骨葬于此处。”

    11月18日,日军先头部队已进至城郊57师前进阵地附近,战争用枪声敲响常德的大门。余程万命令各部进入战斗位置,同时发布长达3千余言的作战公告,以道义和军法饬令全师官兵,要求每一名虎贲将士都要以必死的决心保卫常德、完成任务。公告说:

    无论敌寇对我们施以如何大的压力,我们唯一的答复是血、是死、是光荣!

    各级官佐及兄弟们呀!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就是革命事业成功的时候,我们应不放松每一个最危险的局面,因为那正是挽救国家危运,发挥自我前途的绝好机会!

    我们要与常德共存亡,用我们的血肉换得整个国家的生机,以最大的牺牲的决心,与日寇战至最后的一个人,最后一颗子弹!有虎贲在,常德一定存在!

    我们尤应认清生与死的界限,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为保卫常德,争取国家民族的独立及自由而战死,虽死犹生。我们的名字会写上历史,我们的父母妻子也会得到光荣,享到优厚的抚恤。假如因意志动摇、临阵退缩、作战不力而受连坐法惩处,被督战队就地枪决,那死便是国家的罪人,民族的败类……我决定此次作战,每个达成任务的官兵各晋升一级,且另有政府的褒扬与奖赏。

    我知耻有勇的官兵呀,我们要为国家争一口气,要为领袖争一口气,危难显精忠,现在正是你们歼敌建功的时候了!

    大战将临,军委会电令第六、九战区迅速以就近部队赶赴常德增援。

    王耀武将唯一在大包围圈内的施中诚100军63师的188团拨给余程万指挥。

    余即将该团部署于常德东南5公里,沅江南岸的制高点德山。这是守军万不得已时渡沅江撤退的唯一通路。余程万再三叮嘱团长邓先锋,务要死守。

    1943年11月20日,日军68师团由东向西、116师团由西北向东南,形成了对常德的大包围。城郊之战全面展开。

    虎贲:贲,发音与字义皆同“奔”,勇士之称。《书·(牧誓)序》:“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孔颖达疏》:“勇士称也。若虎之贲走逐兽,言其猛也,皆百夫长。”《战国策·楚策一》:“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山。”周朝时,保卫王宫、王门之官,官名“虎贲”。汉平常时改为虎贲中郎将,领猛士数千,平日守卫王宫,亦领命作战。

    74军设代号时,军部和各师代号拟稿均报蒋介石过目,蒋皆称赞,后又说:“虎贲最好。”

    上至师长,下至士兵,全师人员都在军装左臂佩戴一个巴掌大小、上窄下宽标志,上印“虎贲”二字。对受军法惩处的官兵,第一项便是扯去这个标志。

    这是一种气、一种势,是这支部队、这个群体的精神追求,亦是历经百战的官兵们为自己争得的荣誉。纵观这支部队的历史,应说:虎贲最辉煌的历程是抗日战争,最显虎威的作战是常德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