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看诗不分明 > 好诗不劳故事多

好诗不劳故事多

作品:看诗不分明 作者:潘向黎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记得很多年前,我买到一本《唐诗故事》,里面按照主题收入了一些唐诗和与诗有关的故事,还有插图,那种编排在当时让人觉得新鲜,我读得津津有味。那好像是丛书中的一本,我还为没能找到其他几本(也不知道有几本)而感到遗憾。

    后来想起来,觉得有的诗人简直可以算得上“诗少故事多”,或者“故事比诗奇”、“故事比诗更出名”。比如韩翃。他著名的其实几乎只有一首《寒食》,但是关于他的故事很有意思而且颇有戏剧性,一是皇帝封官给他,他不相信,坚持说是给另外一个同名同姓的,于是德宗批曰: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正是《寒食》的第一句。另一个故事是,他和爱妾柳氏因战乱离散,韩翃给柳氏寄诗:“章台柳,章台柳,往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时,也应攀折他人手。”果然柳氏不久为番将沙吒利劫去。韩翃回来后也一筹莫展,后来杀出来一个侠客般的虞侯许俊,去把柳氏抢了回来,沙吒利当然不肯善罢甘休,最后德宗下了个表面抹稀泥、实际上偏向韩翃的旨意:“沙吒利宜赐绢两千匹,柳氏却归韩翃。”于是两个人得以破镜重圆。这两个故事都见于《本事诗》。

    还有顾况。他最著名的是“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句话。尚未成名的白居易带了自己的诗去拜望这位文坛前辈,顾况生性诙谐,一看他的名字就半真半假地说了这么一句。等到读了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禁赞叹说:“有这样的才气,居有何难?老夫刚才是和你开玩笑罢了。”这个故事《幽闲鼓吹》、《全唐诗话》都有记载。另一个故事是说他曾经和友人游于苑中,在流水上发现有宫女题诗的树叶,内容哀怨,于是也在叶上题了一首表示同情,在上游投入水中,又过了十几天,有人又发现流出的树叶上宫女酬答的诗句。这就是“红叶题诗”的典故,后来还被演绎成传奇故事。事见《本事诗》。还有说他暮年丧子,写了无限哀痛的《伤子》诗,有“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时别”之句,其子游魂听了十分感动,说:“如果再做人,当再做顾家的儿子。”过了一天,这个魂被带到一个地方再次出生,睁眼一看,正是顾家(事见段成式《酉阳杂俎》)。

    崔护是贞元十二年进士,当过岭南节度使。但他的名字如果没有“人面桃花”故事,恐怕就不会这么广为人知了。说美少年崔护清明时节郊游,向一家人家讨水喝,遇到一位美丽少女,两人眉目传情。到第二年清明,崔护忍不住又去,却见门墙如故,门却锁着,崔护就在门上题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过了几天再去,那个少女的父亲说:“你杀了我女儿!”原来那位少女自从去年清明后,常常若有所失,前几天出门,回家读到门上的诗,就病了,绝食数日而亡。崔护请求进去一见,少女还躺在床上,崔护抱住她的头,大哭着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少女居然睁开眼睛,缓缓复活了。她父亲大喜,就将女儿嫁给了崔护。这个故事后来被一再改编成了戏剧,至今还可以听到清俊小生在台上一次次自称“博陵崔护”。

    有的诗人是“诗多故事也多”,或者说“诗奇故事也奇”的。比如李白、白居易、元稹,还有杜牧。杜牧是晚唐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他是个真正的风流才子,在扬州牛僧孺幕府任书记时,常常流连青楼,饮酒狎妓,他“豆蔻梢头二月初”、“多情却似总无情”等名句都是写给青楼之中的红粉知己的。难得牛僧孺是个爱才的上司,知道他的习性,就派了人暗中保护他。直到他升任别处时,牛设宴饯行,才说:你很有才华,如果能好好检点行为,必定能一帆风顺。杜牧还掩饰辩解,于是牛笑着让随从拿来一个小箱子,里面都是杜牧进出青楼的时间,以及“平安无事”的记录。杜牧感愧交加,泣下拜谢。后来忆起那段生活,他写下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样况味复杂的诗句。

    也有的诗人,诗少故事也少,比如王之涣。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不过《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六七首绝句,故事不过一则“旗亭画壁”,但其诗是唐人绝句中的瑰宝,其人也那么有性情。这样的诗人,多么值得一做!

    终究,故事是不重要的。有些诗,不知道背后的故事更能单纯地感动,知道了反而煞风景。更主要的是:如果诗篇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何曾像时下的烂电影那样需要五颜六色的花絮和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