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麦田里的人:凡·高 > 第五节 圣雷米

第五节 圣雷米

作品:麦田里的人:凡·高 作者:林和生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圣雷米,除16世纪曾经诞生过大预言家诺查丹玛斯外,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地方。就在文森特到达圣雷米的前一年,后来获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诗人米斯特拉尔偕一群诗人朋友来此寻觅观光古罗马遗址。正当这群诗人陶醉于普罗旺斯久远的过去和眼前漫山遍野怒放的野花时,一阵钟声把他们引向了圣保罗医院,把不幸与难言的现实展现在他们眼前,与美丽的诗意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他们留下幽闭与恐怖的印象。

    文森特就像一只困兽被逼到了圣雷米。其实,这里并不就比阿尔勒好。这是一家私人性质的专业医院,里面全是精神病人,生活水平也控制得很低。文森特在这里只能好自为之了。所幸的是,在佩隆大夫帮助下,文森特克服了低沉的心理状态,从幽闭中找到某种自我感觉,正如他在致小妹威廉明娜的信中所说:虽然这儿有些非常严重的病人,但我平时对精神病的害怕和恐惧反而大大减轻了。在这儿会不断听到动物园中野兽般的可怕尖叫、嚎叫和哭喊,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彼此十分相知,如果有谁发作,其他人就会赶来帮助。我在花园作画时,他们都会围上来观看,但我向你保证,他们都审慎而有礼貌,不会打扰我——例如,他们比阿尔勒那些可敬的市民们要好。 书信591号。

    其实,圣保罗医院的情况并非文森特感觉的那么好。只是,另一种与恐惧和软弱性质相反、分量相同的东西始终挥之不去:quot;想画画的念头顽强地在头脑中重新出现,仿佛是不可推卸的职责。quot;

    ……可以不喜欢绘画,不喜欢那些直接或间接关心绘画的人,因为,绘画是否还有什么美丽之处或用处,实在值得怀疑。

    但那又怎么样呢?——有些人即便疯了或病了,仍然热爱自然,这是画家;此外还有些人,他们喜爱人的手创造出来的东西,他们甚至喜爱绘画作品。书信591号。

    人在反常中可能反不以反常为怪了。不管怎样,在幽闭与恐怖的圣保罗医院,文森特的心情渐渐平静和淡然下来。在佩隆大夫的安排和鼓励下,他开始走出医院,进入周围的乡村和小山地带。quot;不远的地方有一些灰蓝色的小山,山脚下是碧绿碧绿的麦田和松林。quot;还在到圣雷米之前,他就已经发现并描绘过一些令他格外心动的事物:与人神似的橄榄树和沉郁的丝柏。一枝一叶总关情。麦田、丝柏、橄榄树、松林、灌丛……它们令人想起荷兰故乡。哦,故乡的麦田、松林、石楠和桩柳……而泛黄的麦田边上那沉郁但扶摇而上的丝柏,更是将他从故乡就开始的生命主题升华、燃烧起来……

    还在刚到圣保罗医院时,文森特就努力表现园子里正在开放的鲜花,尤其是鸢尾花。在他的画面上,还可以看出高更式构图的影响,这影响进一步被眼下特殊的现实处境异化为某种幽闭感。然而,鸢尾花在生长、在挣动、在伸展、在怒放,并最终冲破了平面化、装饰性的构图格局,展现出不可阻抑的生机和更为成熟的quot;文森特之爱quot;。

    在幽闭中生长、挣动、伸展、怒放……《鸢尾花》这幅名画,绝非偶然地象征着初到圣雷米后大约两个月之内的生活和工作状况。这段时间,文森特在生活中显得格外平静(连弟媳约翰娜怀孕的消息都没引起他什么反应),只有两次小小的反常:有一天上楼梯时突然转身往医护人员腹部踢了一下,第二天道歉说他不得不这样做,因为quot;身后有阿尔勒的警察quot;。另一天,他散步到圣雷米镇上,看到许多陌生人后顿感不安,赶紧跑回医院。

    然而,正是在这段表面上平静的时期,文森特的画面呈现出文森特艺术中最为激动不安的迹象。一方面,他毕竟处于幽闭、恐怖和反常的生活环境中,而且恐惧着疾病的复发,此外还遭受着其他未知因素的干扰和侵袭(如药物的副作用等);另一方面,艺术之压倒一切分量始终逼迫着他的内心世界,而且,那么多永恒或全新的主题(麦田、橄榄树、山丘、丝柏、星空等)始终不断地进入他的视野。

    受苦而不抱怨,正视痛苦而不反感,在学习这种能力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危险。然而或许,我们却有希望瞥见一种朦胧的可能,那就是:在生活的另一面,我们将看出痛苦之存在的美好理由。眼前,这痛苦有时如此弥漫,布满整个地平线,以至酿成绝望的大洪水。然而对于这,对于痛苦本身,我们知道得很少。我们最好去看麦田,即便是画中的麦田也行。 书信597号。

    在幽闭中,在反常中,在他自己所谓的quot;生之恐怖quot;(对疾病复发的恐惧)中,新一轮充满痛苦张力的艺术冲击波正在形成和来临,连文森特自己也若有所感,他告诉提奥,quot;在寄去的包裹中有许多很糟糕的作品,我希望你能毁掉它们,或者至少,留下那些应该留下的东西。quot; 书信593号。

    山丘、麦田、丝柏、星空、橄榄树等开始在他的画面上交替出现。尤其是丝柏。哦,那永恒燃烧的金黄麦田的一旁,那郁绿的方尖碑一般燃烧着的丝柏。哦,在他永恒的麦田的一旁,文森特发现了他的永恒的丝柏。

    ……一片麦田或一丛丝柏值得仔细审视……

    我画了一幅麦田,非常金黄和明亮,或许是我所画出的最明亮的画。我脑子里老想着丝柏,我想像画向日葵一样画丝柏。令我奇怪的是,在我发现丝柏之前,它们始终没有被人注意过。

    它的线条和比例就像古埃及的方尖碑一样美丽。它的绿色具有崇高的品格。在阳光灿烂的背景上,它是一团黑色的存在,不过,那是一种最有意义的黑色调,是我所能想象的最难描绘的东西。

    然而,接下来你必须在蓝色的背景上来看它们,最好是在蓝色中 。[着重号为原有。] 书信596号。稍后不久文森特又写道:quot;有丝柏的风景!哦,那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我画向日葵的时候,我想,堪与我的向日葵相对照和相提并论的是什么呢?……是丝柏。quot;参见书信625号。稍后,1890年1月,文森特画作在布鲁塞尔的quot;二十人社画展quot;上取得重大成功,生平第一幅(也是唯一一幅)油画《红色葡萄园》以400法郎售出,具有全欧影响的《法兰西信使报》发表艺术评论家阿尔贝·奥里埃专论(艺术史上荷兰境外第一篇文森特专论)《文森特-孤独的艺术家》。文森特专门致信奥里埃,并随信附赠一幅丝柏,表达感谢。参见书信626号、626a、629号。

    哦,凡·高的丝柏,那永恒不息的火焰,将麦田的阳光和温暖更执着、更超越、更深、也更痛苦地燃烧起来,升华起来,散发开来……圣雷米的大地和山丘在文森特笔下扭腾,宛如土地般最原始的生命,在悸动和挣扎的同时,也无声地承受着那永恒的、在炽热的阳光下开始金黄和燃烧起来的麦田。而在如此这般永恒麦田的一旁,宛如沉默、孤寂、坚毅的郁绿火焰,丝柏在蓝色中燃烧,直入永恒的苍穹,苍穹里也是永恒挣动的云团……凡·高的丝柏在燃烧,渐渐地苏醒了苍穹中永恒的星辰。像麦田一样永恒的星辰挟裹着蓝色的夜空席卷而来,汹涌而来,回旋而来,就宛如文森特胸中的痛苦,quot;如此弥漫,布满整个地平线,以至酿成绝望的大洪水quot;;布满整个苍穹,似乎就要席卷和淹没一切(那该不是世纪末的大洪水吧?——连圣雷米扭动的山丘都随着苍穹的洪水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文森特的苍穹在燃烧,宛如哲人所述的永恒火焰。星月的夜空在燃烧,在辉煌,在流动,在奔泻,在旋转——在流动和旋转中奔泻和辉煌,在流动、旋转、奔泻和辉煌中燃烧并且耳语,天地间充满它们巨大而悄然、神秘又美丽的喧闹——宛如世界和生命本身的流动,大地的洪水(那山体、岩石、树木、田野、晚天……的洪水!)呼应着它们。

    而在巨大的流动面前,教堂的尖顶是多么脆弱而卑微。在巨大的流动面前,教堂的尖顶几被淹没,却仍然站立,并且无论怎样总也伸入了苍穹中的流动。教堂的尖顶就是(并且标识出)一种守护——在教堂脚下,尘世的村镇卷缩着自己的宅屋。宅屋们卷缩着,仿佛因为恐惧和渺小而挤作一团。然而从一些窗口,灯光亮着,表达着生存的渴望——那渴望尽管虚无而有罪、仍然感人至深。相反,教堂黑黝黝的门洞和窗口似乎显示着更深的罪孽。但是,无论是否更深,教堂,尤其它的尖顶,仍然作为一种标识守护着尘世的生存,守护着它自己的生存。

    而从这一切的一旁,从未知的、未名的处所,从另一种既属于尘世但又完全独立的绝对的冷静和清醒,大地最为深沉而炽热的火焰腾腾地燃烧起来,深深地融入了星月的夜空,那流动、旋转、燃烧、喧哗、辉煌着的星月的夜空,与它们融为一体,根系却深深地、永恒地扎在大地……那是大地最为深沉而炽热、神秘而黑暗的火焰——那是凡·高的丝柏! 《星月夜》,杰出的审美关联和审美综合,杰出的整体艺术。

    在巴黎,提奥望着哥哥的近作,几乎说不出话来。圣雷米的大地、鸢尾花、麦田、丝柏、星空、灌丛、橄榄树……那些比任何时候都更为浑然和成熟的笔触令他震惊不已。而那些痛苦的挣动、扭腾、悸动、挣扎、起伏、回旋、转侧、奔泻、燃烧……则令他感触万端。从哥哥所遭受的非人痛苦中,从那些突破非人痛苦喷薄而出的深厚渴望和挚爱中,提奥格外发现了荷兰故土的回响。阿尔勒时期明亮的、黄色的生命交响之华章并未退减,然而融入了某种深沉、悲哀、悲壮、悲愤、而且不可遏止的生命之爱,它来自母亲般的荷兰的黑土,来自无比深厚的故土和母亲之爱。

    亲爱的母亲:

    您说您是一位快70岁的母亲了,这固然不假,但是从您的字迹却得不出这种印象,您的字迹那么坚定有力,让我难于忘怀。提奥和小妹也写信告诉我说,您看上去又变年轻了。我想这很好,在生活中有时这很有必要……

    ……在我看来,这里的夏天并不比家乡热多少……即便最热的时候我也在麦田里画画,并没有什么不适之处。然而有时人会发现这里的阳光相当强烈,结果庄稼很快就黄了。在家乡,我们的土地要比这儿耕作得好一些,勤一些,这儿许多地方都是石头地,不适合庄稼生长。不过这儿有非常美丽的橄榄树林,长着银灰色的叶子,就像家乡的桩柳。

    此外还有蓝天,我对蓝天从来没有厌倦的时候。这里看不到荞麦和油菜,物产也许没有我们家乡的丰富。而我是多么想画家乡地头那些开花的荞麦、油菜、或者亚麻……这儿也完全看不到家乡那些屋顶长青苔的谷仓或棚屋,看不到栎林,看不到大瓜草,看不到山毛榉排成的树篱——它们苍劲的白色枝条相互缠绕。这里也看不到真正的石楠,看不到家乡的纽恩南那些那么美丽的桦林…… 书信598号。 母亲,家,故乡……人在困兽般的痛苦中是多么地想念着荷兰祖国和北布拉班特的风土人物。走投无路的文森特,当艺术的家园也被噩梦般的疾病投下可怕阴影的时候……工作给他带来安慰,也收取他惨不忍睹的代价。艺术和人性的家园!难道人注定要在尘世间永远无可适从?永远遭受分裂般的痛苦?好在,在圣雷米,他似乎找到了一种痛苦依旧、然而总用悲哀(那么悲哀!)的平静多多少少掩盖住这痛苦的眺望。他在眺望中思念,用眺望思念着,也用眺望倾诉。善于激情澎湃的文森特,他在困兽般的痛苦和恐惧中学习着生存的新方式、把痛苦和恐惧静静地掩藏在身心深处的方式、用无声的眺望思念和倾诉的方式……

    一段时间内,文森特的情况似乎格外正常,他甚至又恢复了阅读的习惯,并专门请提奥给他寄来莎士比亚的某个版本潜心研读。然而,在那些喷薄而出、汹涌澎湃、熊熊燃烧的画作之外,另外一些令人担忧的画作也产生出来。6月中旬,他画出如殉道者一般伸展着躯体的橄榄树。 关于文森特这一时期的橄榄树画作,请参见本章第2节以及下文。 6月底,他画出一幅《有收割者和太阳的麦田》,表达了他对生与死的重大思考,死神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文森特的画面上——哪怕这是他自己所谓quot;不带悲哀味道的死神quot;。 参见第1章,第3节。并参见下文。 7月初,他画出《月亮升起时的黄昏风景》。在这幅画中,quot;文森特式点彩quot;的笔法近乎神经质地流动,形成黄昏时分不安的一角天空,这一角天空下是圣雷米quot;山不像山quot;(而像流动之物,画面上的事物都像流动之物)的山丘,一轮血红而泛黄的月亮刚刚升,显露在山岬。前景是已经收割完毕的麦田和围墙。麦田上的麦垛形如某种原始的生命,令人悚然的是那血红泛黄的月亮让它们在麦田里投下的阴影,它们拖着自己的阴影,更像是原始的生命在蠕动前行。多么悚然的白日梦,黄昏梦!很快,灾难降临了。在两位医护人员的陪伴下,文森特去阿尔勒取了一些寄存在吉诺夫妇咖啡店中的东西。在阿尔勒,他遗憾地没有见到萨尔牧师和雷伊大夫。回圣雷米后某一天,文森特外出绘画,那天刮着大风,他正在一处采石场入口处全神贯注描绘那些火焰般燃烧、盘旋而上的丝柏和树木。他突然感到自己再次濒临复发,却固执地坚持工作,直到作品完成才步行回家,当他到达圣保罗医院时,已完全失去控制。

    这是一次大崩溃。到后来连佩隆大夫也沉不住气了。差不多一个礼拜左右,文森特深陷于狂想、恶梦和极度反常之中:他吞食绘画颜料,企图以此自杀,幸好得到及时制止和抢救。显然,吞食颜料是一个象征,大概是对绘画之极度沉迷和身心极度痛苦两者相冲突的结果。哦,绘画,那既是他生命意义的依托,也是他全部不幸与苦难的来源!要是没有了绘画,生命固然没有了意义,但那非人的痛苦也得以就此结束。以生命为代价换取的绘画,既然它带来连生命(哪怕有意义的生命!)都难于承受的痛苦,又何不以生命为代价将它归还?!当文森特从这次可怕的发作中逐渐恢复过来,他发现佩隆大夫关闭了他的画室。当他被允许重新拿起画笔,已是8月下旬。虽然他极度渴望绘画的治疗效果,但虚弱和恐惧令他不敢外出,有一阵甚至不敢走向窗口。经过缓慢而漫长的恢复,文森特从室内临摹开始,逐渐到医院庭院中作画,最后走出医院描绘圣雷米景物,但那已是10月份了。

    从文森特逐渐恢复过程中的一系列画作可以看出,这一次发作中巨大的痛苦和恐惧,使得宗教情感在他心中重新占据重要位置。出于同样的原因,死亡问题也被公开提到桌面上来。恢复初期,文森特只能在室内作自画像或复制临摹。在第一幅自画像中,深紫罗兰色的空间和蓝色的病员服形成画面的整体背景,在这背景上,文森特从幽闭、病痛、虚弱、憔悴、恐惧、痛苦中坚定起自己的意念,挺起脊梁,一手顽强地握住调色板,宛如是握住自己艺术家身分的声明,握住艺术的宣言。憔悴的脸上,痛苦而执着的目光与浅红的头发和胡须一道在燃烧。第二幅自画像则充满了精神病院的恐怖气氛,文森特用掺了柠檬黄的绿色在整个画面惨淡涂抹,形成一派斑驳阴森的疯人院景象,眼眶、口鼻、脸颊和胸部则点染了斑斑血迹,那是决眦的痛苦,是身心俱焚的痛苦,是对一切非人痛苦的血腥控诉。

    第三幅自画像则宛如不死鸟从地狱或疯人院中再生一般:文森特穿上整洁的西服,里面的背心和衬衣清晰可见,连衬衣领部扣好的扣子都历历在目。面容也同样整洁,头发和胡须都梳理得整整齐齐。在为我们所熟悉的焦虑、尖锐、坚定和执着的目光中,自阿尔勒圣诞前夜的崩溃以来那深藏的脆弱和恐惧没有了,相反眉宇间蹇促着冷峻而大度的自信,那是一种自我宣言般的神情。跟不久前那些扭腾、旋转、燃烧的画作一样,版画式的平涂不见了;然而,不久前的扭腾、旋转和燃烧细腻和精致起来,但又并未失其大度。衣服上的皱折宛延行走,与背景上扭腾、旋转、燃烧的空间相关联——那不仅是形式的关联,更是意义的关联:那是一片浅蓝和浅绿的熊熊火焰,恰如他的丝柏、橄榄、麦田、星空、鸢尾花……在扭腾和旋转中熊熊燃烧,在动荡不息的火焰中坚定地把握住艺术家的忠贞身分和不朽生命,仿佛在说:quot;我神志健全,我就是圣灵。quot;那的确是圣灵般的文森特,是圣徒文森特。只有圣徒才能像文森特这样,承受着如此痛苦的人生分量,冒死以画!那是大师文森特。

    文森特在描绘自己,也在临摹自己。是啊,在quot;文森特之爱quot;的世界中(哪怕是在这充满幽闭和恐怖气氛的精神病院,在被恐惧和虚弱所囚禁的斗室中),圣灵无所不在。圣灵不仅在他自己身上,也在阿尔勒quot;黄房子quot;内那间白日梦般的卧室中,在燃烧的麦田、丝柏、灌丛、山石和天空中,在橄榄树殉难一般痛苦的形体中……文森特也临摹他自己的橄榄树,与此对应,他临摹了德拉克洛瓦的《基督殉难的圣母圣子图》,殉难圣子的身形和无言痛苦的圣母身形,令人联想到橄榄树,联想到基督被捕的橄榄园。文森特也临摹伦勃朗笔下的苦难天使,天使皎好面容上低垂的眼睑蕴含着无尽的痛苦和隐忍。橄榄、麦田和丝柏,成为文森特神圣而苦难的三位一体,像一首交响,与其他画作一道,融入了对北方荷兰故土和亲情的深沉思念。 ……这是个好主意,继续为荷兰的亲人作画,为妈妈和小妹;会有三幅画:《有收割者和太阳的麦田》、《阿尔勒的卧室》、以及《橄榄、麦田和丝柏》…… 书信604号。并请参见本章第2节关于文森特橄榄树画作的讨论。在幽闭、孤独、痛苦和恐惧中,北方深沉的旋律日益悲哀地在心中泛起。母亲,亲人,家,荷兰……曾几何时,他离开生身之地去寻找人生和艺术的阳光。20多年,岁月流逝,他终于被人生和艺术的分量所压倒。文森特担心可怕的发作会永远摧毁他作画的能力。相比起来,死亡的阴影也许更令他害怕:quot;在发作期间,我感到自己的怯懦胜于疼痛和痛苦,这怯懦越过了它应有的程度……总而言之,我现在渴望痊愈,就像一个试图自杀的人发现水太冷,拼命想回到岸上来。quot;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北方永恒的慰藉(那人性与宗教情怀的慰藉)越来越浓郁起来,甚至多多少少遮掩了南方的艺术的阳光。

    我亲爱的兄弟,你知道,有无数的理由让我来南方,献身于工作。我希望看到不同的光线,我想到,当我们望着蓝天下的大自然,那么,关于日本艺术特有的感觉和表达方式,我们或许就会有更好的理解。我之所以希望看到南方陌生的太阳,还因为想要理解德拉克洛瓦绘画的愿望……我感到,在北方,光线的变化被北方的雾气所暗淡。……然而无论怎样,我是否应该在短时间内回北方一趟?……可怕的渴望压倒了我,我想重新看到朋友们,重新看到北方的乡村大地。……当我认识到,在这里,疾病的发作可能把我重新引向荒唐的宗教,我就几乎认为,重返北方是事在必需。 书信605号。有必要指出,文森特谈及quot;荒唐的宗教quot;,表明过去的痛苦经历给他留下的逆反心理,这一逆反心理主要针对着宗教的表面形式,与他内心泛神论式的宗教情怀并不矛盾。

    痛苦在于,文森特对艺术的热爱也是那么深入骨髓。quot;画笔在画布上的接触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哦!quot;他提出离开南方北上巴黎的权宜之计,跟老毕沙罗或类似的艺术家住在一道。这样,他就可能在与人群的交往中作画,从而不再被幽闭、孤独、痛苦和恐惧所压倒:……无论怎样,人绝不能只顾画画,人必须与他人打交道,通过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思想,让自己不时得到充实,保持平衡。我曾经希望自己不再发作,现在我已经放弃这希望了…… 书信605号。 绝望压倒了文森特。绝望意味着死亡。死对应着生。在幽闭、孤独、痛苦、恐惧和绝望中,那生身的母亲更是至深的慰藉。而母亲意味着爱。生、死、爱在文森特身心纠缠交融,最后仍然只有体现在画布上。quot;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再画一幅《收割者》,把它送给母亲……作为生日礼物。quot;文森特再次临摹自己那幅《有太阳和收割者的麦田》。他在给提奥的信中指出,就quot;收割quot;一词的自然意义而言,quot;收割者quot;可以说是意味着死神:我在这收割者身上看到了死神的形象,人是他所要收割的麦子。因而,这收割者(如果你愿意这样看)与我过去试图表达的播种者正好相反。

    ……我发现这幅画很奇怪,我好像是透过单人牢房的铁窗看着它。 书信604号。

    为就要到来的母亲生日,文森特另外专门画了一幅自画像。为这幅作为母亲生日礼物的自画像,文森特把胡须刮得干干净净,将头发往后梳理整齐,穿上朴素的蓝色罩衫,像一名青年学生或青年农民,脸上也泛起年轻人的红晕。而真正令人注意的是他眼中的神情:文森特第一次在自画像中收敛了往常那种尖锐、焦虑、坚定、执着的目光(包括quot;割耳朵事件quot;以来痛苦、疯狂或恐惧的目光),也试图让自己的目光温柔下来。母亲,在她面前儿子的目光自然而然会温柔下来。那些令人不适的目光无法(也不应该)在母亲面前存在。画布上的文森特面孔向侧下方稍俯,目光抬起来深情凝视母亲。由于第一次刮尽胡须,我们得以看到他深陷而精致的人中,感觉到与他目光中一样蓄积的苦难岁月,无限的痛苦,焦虑的期盼,以及对母亲之歉疚和悔恨的爱心。quot;请原谅儿子过去没常给您去信。quot;哦母亲,荷兰的土地和麦田,北布拉班特和它的津德尔特:从附寄的自画像中你可以看出,虽然我在巴黎或别的大城市生活了许多年,仍然像个津德尔特的农民……有时候我还想象自己像他们一样感觉和思考,只有农民是世界上用处更大的人。只有当他们拥有了必要的东西之后,他们才谈得上感觉,以及对绘画、书籍等等的渴望。就我目前的情况而言,我认为自己当然是在农民之下。书信612号。大概并非偶然,这是文森特最后一幅自画像。

    那就像他画布上的《年轻农民》。文森特再一次表述他绘画的目的:为最平凡的农民或普通人作画。quot;如果让我来希望,你知道我希望什么?自然(地头的土块、草、金黄的麦田、农民等等)对于我就像家一样,那就是说,在你对普通人的爱中,你会发现某种东西,它不仅是工作的目的,而且也提供必要的力量,让我们康复,给我们慰藉。……为那些不知绘画为何物的人绘画真好!quot;哦绘画,那就像荷兰故土上郁金香的种植与经营,随着时间的流逝式微了,但荷兰作为郁金香的国度却因此而美丽。

    米勒与北方、麦田、普通农民一道,又出现在他的画布上。从眼下一直到第二年春天,文森特临摹了大量米勒作品,包括《纺织农妇》、《收割者》、《打麦者》、《捆麦者》、《剃羊毛的人》、《铡草的农妇》、《叉草的人》、《捆麦的农妇》、《用手镰收割的人》、《两个掘土的人》、《播种者》、、《傍晚:一天的结束》、《牧羊农妇》、《清晨:赴田间工作的夫妇》、《学步》、《中午:田间休息》、《劈柴的人》等作品。quot;哦,米勒!米勒!他用怎样的笔触描绘了人性,描绘了某种高贵的事物,让我们感到熟悉,但仍然神圣而庄严……这个人在动笔作画之前总要掉泪……米勒树立了榜样,住茅舍,只与不知傲慢和怪癖为何物的普通人交谈。quot;稍早一些时候,文森特还为医院看护人员特拉勃克先生和太太分别画了肖像。特拉勃克先生是与汤基老爹和罗林老爹一样的普通人,眼下跟前两位一样充当了文森特的保护人。与当年告别纽恩南时一样,他再一次画出秋色中五彩火焰般燃烧的各色树木。他希望他关于法国南方景色的绘画能够quot;或多或少与我们年轻时在荷兰的遥远回忆相联系quot;。斑斓的秋色中总是暗藏着无尽的乡愁与悲凉。而圣诞节的到来则伴随着隐隐的不祥之感,它阻碍了文森特暂返巴黎的行程:……仲秋过后便是冬天。

    我会继续努力工作,然后我们会弄明白,圣诞节前后会不会发作。如果没有发作,我就看不出什么理由能阻止我……北上呆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然而,我预计圣诞节前后会有一次发作……因而现在动身或许太危险。 书信604号。

    北方,北方……告别的愿望又一次升起……还在9月里,文森特的两幅画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quot;独立画展quot;,那是他在阿尔勒画的《罗讷河上的星夜》和到圣雷米后画的《鸢尾花》。参加画展的有劳特累克、修拉、西涅克等人。10月,在祖国荷兰,《绘画》杂志上出现了历史上关于文森特的第一篇评论文章,艺术家和批评家J·J·伊萨克森写道:19世纪正在重新意识到那种充满意义的、生机勃勃的力量。谁在用形象和色彩向我们传达着这种力量?我知道一个人,一个孤独的先行者,在最深沉的暗夜独自斗争。文森特,这个名字将代代流传。未来的人们将更多地谈起这个英雄的荷兰人。 转引自Vincent van Goge Paintings.)]

    文森特所在的最深沉的黑暗中,阳光终于渐渐穿透进来。往难言的病痛、幽闭、压抑、孤独、痛苦和绝望中投进的阳光,那是多么地珍贵。而且那恰好还是来自北方的阳光。即便处境是这么难堪,文森特仍然又有了一个丰收的秋季,一个高产的创作时期。与此同时,他也更想念巴黎的提奥和朋友们……至少先暂时北上巴黎,在提奥身边呆一段时间,看看老朋友。让他遭受如此痛苦的南方似乎还无法完全割舍,这儿毕竟是阳光、色彩和绘画的故乡……然而北方的回响是越来越不可抗拒,甚至心灵深处最微妙、最难言的情结也开始渐渐打开,呈现在他温柔的渴望之前:

    亲爱的母亲:

    ……自从我生病以来,已经有一年了……我常常为过去岁月中的事情颇感自责……然而有时候,用理智和思想去面对那些事情是如此困难,相反,我常常比过去更多地为自己的感情所压倒……我是如此经常地想到您,想到过去。您和爸爸对于我——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比对于弟妹们意味着更多,意味着很多,非常之多;而我似乎没有形成快乐的性格。在巴黎时我发现,提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实际上帮助爸爸,远远超过我所能达到的程度,以至他自己的事业都遭到了耽误。正因为如此,现在提奥娶了妻子,并就要做父亲,我是如此由衷地为他高兴。哦,提奥比我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深深植根于他的人品之中。爸爸去世后,我来到巴黎,与提奥住在一道,他变得十分依附于我,这使我明白了他是多么爱我们的父亲……

    ……希望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 书信619号。 1889年12月22日,圣诞前夕,在画出一系列有关橄榄树的作品之后, 在文森特的人生和艺术中,橄榄树是基督神性的某种象征。参见本章第2节以及上文有关内容。 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文森特再度发作,试图吞食绘画颜料自杀。佩隆大夫中止了quot;外出致病quot;的诊断,重新考虑quot;作画致病quot;的诊断。文森特复原后被迫停止绘画(只允许在室内作素描)。正当文森特试图竭力说服佩隆大夫允许他自由作画时,他艺术命运的一个重大转折来临了。1890年1月17日,一年一度的quot;二十人社画展quot;在布鲁塞尔开幕。文森特有六幅作品与塞尚、毕沙罗、西涅克、劳特累克等重要人物的作品一道应邀参展。最初,人们普遍认为塞尚会是本次画展的焦点。然而,在画展开幕前夜,一位参展艺术家德·格洛瓦在布置展厅时却动了点脾气,拒绝把自己的作品与quot;什么文森特先生或什么坏蛋的向日葵quot;挂在一道。这一小小的插曲刚好是一个绝妙的预兆。

    果然,画展正式开幕后德·格洛瓦大动肝火,向从巴黎赶来出席画展的西涅克和劳特累克出言不逊,最后闹到要与劳特累克决斗,结果以退出quot;二十人社quot;告终。文森特在本届画展压倒包括塞尚在内的所有人而激起风波。一位普罗旺斯画家如此评价文森特的画作:quot;普罗旺斯的确就是这个样子!quot;更重要的是,具有全欧影响的《法兰西信使报》刊登了艺术批评家阿尔贝·奥里埃对于文森特的专论《文森特-孤独的艺术家》,《现代艺术》则发表了这篇文章的片断。

    ……也许……把文森特·凡·高的作品本身跟他作为一个人——更确切地说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气质联系起来是可以的……这位神经过敏者的现实主义,以及他的诚挚和真实,如此地不同于荷兰那些伟大的小市民的现实主义……后者的身体是那么健康,心智是那么平稳,他们是他的祖先和导师……

    然而,我们不能自我欺骗,以为文森特·凡·高不是这同一世系的产物。他比其他许多人更多地受到不可避免的返祖现象规律的影响……他是弗兰斯·哈尔斯的卓越血统中的一个优秀的和彻头彻尾的荷兰人…… 阿尔贝·奥里埃:《文森特-孤独的艺术家》,载《凡·高论》。

    布鲁塞尔的胜利还没有传到圣雷米,1月下旬,文森特经佩隆大夫准许赴阿尔勒访问同样精神不适的吉诺夫人(他对吉诺夫妇有着深深的友谊,充满感激,对吉诺夫人尤为同病相怜),回圣雷米两天后再度发作。病情恢复后,佩隆大夫复又排除quot;作画致病quot;这一论断,准许文森特重新作画。并告诉他一个重要消息;1月31日,提奥妻子约翰娜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文森特·威廉·凡·高,与文森特全名完全一样。 也与37年前文森特那位早夭哥哥完全一样(参见本书第1章第1节)。有研究者认为,这在文森特意识或潜意识中投下了阴影。不管怎样,多年以后,这位侄子成为文森特死后事业的一位重要保护人。在文森特逐渐被世界所了解的过程中,他跟他母亲约翰娜一样,作出了重大的努力和贡献。

    文森特为与他同名同姓的侄子画出《花季的巴旦杏》,蓝色天空的背景上一片盛开的淡粉白色杏花,充分表达了衷心的喜悦和祝贺。提奥来信告之布鲁塞尔所发生的一切,并告之另一个重要消息:在quot;二十人社画展quot;上,文森特的《红色葡萄园》被艺术家安娜·波赫(文森特的诗人朋友尤金·波赫之妹)以400法郎的价格买下。这是文森特有生以来卖出的第一幅油画作品,也是生前卖出的唯一一幅。

    阳光越来越温暖地涌进文森特被迫栖身的黑暗深处。然而,在难言的幽闭、孤独、黑暗、苦痛和绝望中长期栖身的文森特并未因此受到不良的刺激。他朴实、真诚和谦卑的情怀一如既往。如果说文森特有着艺术神经症的倾向,他的人格却是无比地健全,他的疯狂则完全只有病理上的意义。文森特专门致信奥里埃,并附赠一幅丝柏表达感谢。他在信中以极度的谦虚精神将自己的艺术成就归于德拉克洛瓦和蒙蒂塞利,也归于高更,甚至归于在他人看来是quot;平庸的quot;艺术家梅索尼埃和毛沃。 书信626a号。 在有关此事致提奥的信中,他表达了内心更深处的重要思想,表明了自己最深沉的艺术向往,指出了他与蒙蒂塞利(事实上也包括高更)这类艺术家的根本区别,并涉及他自己对评论的态度:如果我听任自己、并敢于冒险的话,奥里埃的文章会给我勇气,让我离开现实和真实,利用色彩制造音乐,就像蒙蒂塞利的某些画。然而真实,努力表现真实对我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至我想,是啊,我想我还是宁愿做一个鞋匠,而不愿做一个色彩的音乐家[着重号为原有]。 书信626号。在这里也涉及到一个极为微妙的问题,那就是文森特内心的真诚和谦卑、外在的成功、以及具体的病情和处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过分微妙,但可以指出,文森特自己不止一次表示:他不希望看到别人对他的评论(无论是否赞扬性的评论): quot;……我从未见过他[伊萨克森],但最后我给他写了一封信,他想在荷兰的报刊上撰写关于我的文章,我请他不要写……quot; quot;我对他们写我的文章感到很吃惊……文章太夸张了,我读文章时很惭愧……让我坚持工作的,是这样一种感情:还有一些别的人也在从事同样的工作……quot; quot;请转告奥里埃,别再写关于我作品的文章了,请向他坚持说明这一点,他一开始就误解了我,因为我太过痛苦,以至无法面对公众。画画分散了我对痛苦的注意,但如果我听到人们在谈论我,我会更加痛苦……quot; 参见书信612号、627号、629号等。 文森特永远是真实的文森特,就像在他与吉诺夫妇这类普通人朋友的友谊一样。

    1890年2月22日,文森特携带为吉诺夫人所作肖像赴阿尔勒再访吉诺夫妇,结果又一次发作。可怜的人,不知他当天是否到了阿尔勒,反正没到吉诺夫妇的咖啡店,也没回圣雷米,也许在哪处荒郊野岭过了一夜,《吉诺夫人肖像》也不知所终。当佩隆大夫让人把他找回来时,他已经完全失去清醒的意识和记忆了。

    在这一次发作后,佩隆大夫致信提奥,预言也会像过去一样很快康复。然而,事实却没有像佩隆大夫所预言的那样乐观。直到4月底,文森特一直没能彻底恢复过来,他陷入了越来越严重的沮丧和消沉情绪,伴随着多疑和唠叨。他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绘画能力。整个3月只有很少几幅不成熟的作品。从4月底5月初开始,他逐渐画出几幅花卉、草地、麦田或黄昏景色,临摹了伦勃朗的《拉撒路的复活》和德拉克洛瓦的《善良的撒玛利亚人》。他让母亲从家乡寄来早年的作品供重新临摹之用。在《悲哀的老人》(又名《在通向无限的门槛旁》)一画中,那位面对身后虚无的老人埋首在紧握的双拳中,孤独、凄凉、悲哀而绝望。显然,那是文森特心境的某种写照。不难理解文森特的绝望:工作进行得很顺利,我最近画了一幅画,枝条上盛开着花朵,你可以看出,这或许是最好的一幅画,我画它用了最大的耐心。我用冷静沉着的头脑和比过去更坚定的笔触画这幅画。但是接下来,我就像一头野兽一样倒下了。事情就是这样难于理解。可是,哎,事情偏偏就是这样。 书信628号。

    在绝望中,北方的旋律更深沉地鸣响。从文森特这一黯淡时期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荷兰的风物人情:北布拉班特的故土,屋顶上长青苔、冒炊烟的人家,秋天傍晚时分的山毛榉树丛,在积雪的田地里劳作的农人……巴黎也越来越令文森特想念。还在3月里,quot;独立画展quot;在巴黎开幕,文森特有10幅作品参展。开幕式上,提奥偕妻子约翰娜代表文森特接受了人们的祝贺,其中包括毕沙罗。高更也来信表示祝贺,并希望与文森特交换作品。高更还认为,文森特的作品是这次画展的重头戏。在这次画展上,提奥遇见了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加歇医生,后者了解了文森特的病情后表示,如果文森特回到巴黎,将会得到很好的康复。

    4月24日,文森特给提奥写了上次发作之后两个月来的第一封信:我亲爱的提奥:今天我试图将几封来信重读一遍,然而,脑子还没有足够清醒过来,我仍然不能理解这些信的内容。别为我担心……代我向家乡致以最衷心的问候。请代我问候高更,他给我来了一封信,为此我非常、非常感谢他。再一次向佐[约翰娜]和小家伙致最衷心的问候……

    ……趁信还没有发出,我重新试着写点什么,这封信一点点写成,麻烦的是,脑子的情况很糟糕,头并不疼,但是完全麻木……或许我已完全对自己失去信心。或许,如果我到乡下呆一段时间,也许会真正康复过来。 书信628号。

    他所说的quot;乡下quot;其实就是北方,至少是有着亲人提奥一家和众多朋友的巴黎。quot;亲爱的吉诺先生:……我要回北方去了。为此,我亲爱的朋友们,让我衷心紧握你们的手,也请代我向阿尔勒的邻居们致意,相信我,我在那边会经常想念你们大家,正如吉诺夫人所说:如果是朋友,那就是一生的朋友。如果有机会看见罗林一家人,也请代我致意。……希望吉诺夫人尽快康复……quot;1890年5月,在提奥和佩隆大夫精心安排下,文森特离开圣雷米和阿尔勒,离开这难言的南方,北返巴黎,回到亲爱的提奥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