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唐 > 第五百九十三章:新旧交锋时

第五百九十三章:新旧交锋时

作品:乱唐 作者:五味酒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李泌的脸涨红了,在这件事上找秦晋的麻烦,虽然是手底下人的主意,可他是点了头的,一旦查下去必然是自己理亏,倘若因此而将责任全部推倒下属的头上,将来又如何有面目自称为君子?

    但是,房琯的要求名正言顺,李泌如果反对就等于告诉众人自己是心虚的,可他又不能答应下来,一时就无言以对。

    关键时刻,还是李亨站出来和稀泥。

    “这件事原本就无关痛痒,朝廷如果因为这等小过而惩处了有大功于社稷的人,岂非让天下人寒心?朕稍后会召御史大夫问明情由便是,诸位卿家不必过分纠结于此事!”

    房琯也无意就这等芝麻蒜皮大的事与李泌撕破了脸,也就不再做声,李泌这才松了一口气。

    然则,就在君臣众人相继陷入沉默的当口,李辅国却慌慌张张的跑了进来,来到李亨的身侧耳语了几句。

    李亨闻言面色大变,竟失声问道:

    “这,这是真的?”

    李辅国毫不迟疑的点了点头。只听李亨低声埋怨着:

    “如何,如何没人拦着?”

    李辅国摇了摇头。

    “奴婢也是得了监军的禀报才得知此事,尚未弄清具体情形,便赶着来通禀陛下!”

    房琯、崔涣等人都是一头雾水,但见李亨如此失态,也心知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后果严重的大事。只是天子没有交代,他们一时间也不好开口询问。

    终于,李亨恨铁不成钢的瞪了李泌一眼,重重扔下一句。

    “先生做的好事!”

    李泌的表情尴尬极了,硬着头皮问道:

    “臣不知做的什么好事?”

    眼见着李泌还些什么呢?

    关于秦晋受罚的事,只是今日议程的一个小插曲。

    只见房琯又道:

    “陛下,回纥部骑兵已经抵达奉天、醴泉一带,朝廷须得尽快做出处置。”

    李亨的眉头自拧起来以后就没松开过,现在又拧的更紧了。回纥部骑兵的事,是李泌怂恿他一力促成的,但那时长安尚在风雨飘摇之中,祸福难料,若果知道叛军很快就会被挫败,又何至于出此下策呢?

    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不出真金白银就想把这些草原上的饿狼礼送出境,根本就不现实。但是,如果出了这笔钱,他又不甘心。现在的朝廷可不是天宝十五年初的朝廷,仓廪充实,府库丰盈,而今的情况是仓廪米将尽,府库空空矣。

    李泌于此时站出来替李亨解围。

    “陛下,东京尚在叛贼之手,河北道亦是糜烂一片,既然回纥骑兵来了,何妨让他们一并向东挺近平叛?”

    李亨未及标题啊,房琯沉吟着说道:

    “以回纥兵平乱也未尝不可,只是粮饷一向须协调清楚,否则……”

    提及军国之事,李泌的自信仿佛又回来了。

    “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朝廷眼下缺粮缺钱,怎么可能喂饱这些草原饿狼?给以自筹自支之权,令其出兵东进就是!”

    这么说其实就等于把关东百姓置于回纥骑兵的铁蹄之下,朝廷不给他们钱粮,他们自然就只能烧杀过去了。

    房琯仕宦多年,也曾在边地为官,深悉攻城略地之下的惨况,屠城行抢时有发生,就算夺回曾失之地,边军抢掠城中百姓的事也屡禁不止。如果将这些回纥兵放入潼关以东,其不等于送狼入羊群?

    安史叛贼再坏,也是存了争鼎天下的心思,总会稍存了一丝善待百姓之心,而草原上的野狼,除了烧杀抢掠,便别无所图了。

    “门下侍郎如此血冷,令房某齿寒至极!只想问一问门下侍郎,难道关东百姓就不是我大唐百姓了吗?身为朝廷重臣,不以百姓为社稷之重,只醉心于权术之道 ,沽名钓誉,真是羞与此等人比肩并列!”

    话说的毫不留情面,李泌的一张老脸当即涨得通红,指着房琯结结巴巴道:

    “你,你,你血口喷人!”

    房管毫不示弱,针锋相对。

    “血口喷人?房某倒要请教,不给粮饷,任回纥兵自筹自支,这钱粮自何处筹,又以何等手段筹?”

    李泌当然说不出那个抢字,但以当下形势,非以此法才能不惜一切代价,从速平乱,拖得越久,对朝廷威信的打击就越大。

    “自然是就地筹粮,回纥兵远道而来平乱,地方负责支付粮饷,也无可厚非!”

    闻言,房琯竟笑了,再不愿与之过多纠缠,直截了当道:

    “既然门下侍郎不肯直言,房某替你说,无非就是抢掠一途,先抢百姓们糊口的粮食,再抢了百姓的妻儿为奴为婢,是也不是?”

    “这等问题也并非无从解决之法,只要天子明发诏书,不得行抢,化外之人畏惧天可汗威严,自然可约束……”

    眼看着李泌强词夺理,房琯再也不与之争辩,只对李亨闷声闷气道:

    “李泌之法祸国殃民,一旦采纳将尽失人心,遗祸百年而难绝!”

    麻烦事一桩接着一桩,李亨心中郁闷之极,但回纥人的处置不能耽搁,只得答复房琯:

    “此事的确不宜草率,不如召秦晋入宫,听一听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