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科学中哲学问题漫谈 > 十、诺贝尔及诺贝尔奖金——科学评价的内在机理

十、诺贝尔及诺贝尔奖金——科学评价的内在机理

作品:科学中哲学问题漫谈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科学研究工作者在科学上必须力图保持头脑的适应性,避免抱一成不变的观点。人们特别容易抗拒那些不符合自己看法的观点。

    ——贝弗里奇

    科学所追求的是概念的最大的敏锐性和明晰性。

    ——爱因斯坦

    诺贝尔是瑞典一位化学家、发明家和产业家。他用他的巨额遗产设立了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金。

    诺贝尔于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年岁稍大,父亲就让他在欧美进行广泛的旅行,开阔眼界。他16岁时就已经具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同时精通多门外语:德语、英语、法语、瑞士语及俄语。1862年他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甘油炸药的爆炸实验;必要的引爆物——雷管是他的一项重大发明。1887年他研制成的无烟炸药是他的最后一项发明。其间他在许多国家总共获得了不少于355项的发明专利。诺贝尔作为一个产业家,为了发展科学的事业,一向慷慨解囊,大力援助。不过他对为名人宣扬身份或筹建纪念碑之类的捐款非常反感。他说:“我对照顾活人的胃囊比死人的功勋更感兴趣。”诺贝尔常常被称为“科学的怪人”,对荣誉、职位十分淡漠。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得奖章不是由于发明炸药的缘故。比如,我得瑞典北极星章,要感谢我的厨师,是他的烹调艺术调起了极端势利眼人的胃口。我接受法兰西勋章,是由于我和一位内阁成员的私人关系十分密切的缘故。我获得巴西玫瑰勋章,那是一个偶然机会把我引见给都木•彼佐皇帝的结果。最后一颗是著名的博利瓦勋章,那是马克思•菲利浦看中了诺贝尔,想要显示一下他怎样以分发奖章的方式,开了一个逼真的玩笑罢了。”他从来很少张扬过自己,干脆没请人画过肖像,目前仅存的一幅是他死后才画的。

    晚年时,诺贝尔多愁善感,闷闷不乐,孤独厌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跟自己生气”。他把自己的一生比作一只被命运摧毁的船骸,毫无目标地漂流,既没有推进的船桨,也没有导航的指南针。在他看来,对过去没有任何快乐的回忆,对未来也毫无美好的憧憬。他弟弟催促他写自传,而他却留给人们这样几句话:

    “艾尔弗雷德•诺贝尔——可怜的半人半神;当他呱呱坠地时,仁慈的内科医生本应就地把他处死。

    主要优点:保持指甲整洁,从不拖累任何人。主要缺点:无家室,情绪低落,消化不良。主要罪过:不崇拜财神。一生中杰出的事件:无。”

    从这数笔幽默而风趣的自述中可看出这位发明家的谦虚美德及艰苦创业、厌恶虚名的高尚精神。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圣雷莫逝世,终年63岁。

    诺贝尔于1895年11月27日在巴黎写下了有关如何处理他死后遗产的遗嘱。据当时记载,他的遗产有3300万克朗(约折合900万美元)。他决定把其中小部分赠给亲友,大部分用于建立诺贝尔基金,把基金的利息以奖金的形式每年颁发一次,授予那些在物理、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领域中做出最重要贡献的人,以及那些为世界带来和平的人。诺贝尔还嘱咐,奖金获得者“无国籍之分”,并且由下列机构分别评定:物理、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评定;生理学和医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负责评定;和平奖由挪威国会五人委员会评定。

    诺贝尔逝世后,有关团体筹建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1901年1月1日开始管理基金,同年举行了第一次颁奖仪式。而所有颁奖机构都应建立三至五人的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即科学评价者),该委员会负责审查各种提议,并对被推荐授予各项奖金的候选人及其成就发表客观的评论;评议采取秘密方式进行;得奖人的名单可由授奖机构作出决定并予宣布,反对决定的申诉一律无效;对候选人的提名建议应是书面的,要有具体的证据,并附上有关人员的油印著作及其它有关文件;提出候选人名单的合格人员是颁奖机构人员、前任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一些高等院校中有关领域的教授。

    “诺贝尔奖金”从1901年开始颁发,迄今已有500多位自然科学家、经济学家、文学艺术家、社会活动家获奖。一部诺贝尔奖颁发史从侧面真实反映了世界科学发展的进程。现在它已成为科学和其他方面取得成就的主要特征,成为誉满全球的一种荣誉,因为诺贝尔奖评选的具体方式、标准等等都具有最高的科学性,它对科学价值的评判是非常客观的。

    科学家为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而从事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活动。在这些研究活动中,科学家不仅是科学理论的建构者,同时也是他的科研工作及他本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的科学评价者。正如一个古老的格言所说:当寻找生活中的和谐时,人们决不应当忘记,在生活的戏剧中我们自己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科学,并导致了科学的进化。而科学发展迄今规模及体系之宏大足以使它在人类的生存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再是少数富足者高级娱乐或游戏的闲余之为,早已变成能改变人类境状的一种重要力量。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正确地认识科学、评判科学的价值,以达到有效地利用。这就是随着科学哲学的发展而兴起的科学价值评判的理论。

    首先,我们要评价的对象是什么?整个科学尤其自然科学的教科书可谓是科学成果的逻辑排列与组合,很少涉及到科学家从事科学创造的活动过程,很少问及科学家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只是科学家的名字成为其科学成果的“标签”。实际上,在科学活动与科学成果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关系,前者只是后者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科学家并没有为人们留下什么流传千古的宏大理论成果,只是留下了他从事科学活动的坎坷经历和非凡的科学精神。这些难道不值得评价吗?难道不应成为科学评价对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吗?因此,科学评价的对象不仅是理论成果,而且应包括该科学家创造这些成果的整个科学研究活动。

    其次,谁来进行评价?即科学评价者的构成问题。它可能以个体形式出现,也可能以群体性的科学评价共同体出现。这种科学评价共同体,可能是自发形成的群体,如学术争论中自发形成的学派;也可能是官方化、政治化的,如前苏联30年代至60年代李森科思潮对孟德尔遗传学及其研究的评价。因此,科学评价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素质,方可保证科学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公正性,从而促进科学的迅速发展。科学评价者应具有的素养一般说来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在理论方面,不是一知半解,应具有内行的素质,同时具有理论的全面性;在能力方面,应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具有较强的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摄取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强和准确的直觉判断能力;在道德修养方面,应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能正确处理内行与外行的关系及“同行相轻”等问题;最后,应具有较强的、健全的科学审美心理。

    第三,从事科学评价时所运用的标准是怎样的?我们应当承认科学评价的标准是多元的、多样的,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一般地,因科学研究领域的不同,科学评价标准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总之,科学评价的理论是非常丰富的,需要人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