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科学中哲学问题漫谈 > 十八、完全跨入哲学共同体的科学家——马赫、罗素、库恩等

十八、完全跨入哲学共同体的科学家——马赫、罗素、库恩等

作品:科学中哲学问题漫谈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我不愿做一个盲目听从某一哲学家指挥的科学家,像莫里哀喜剧中的病人那样听从医生的指挥。我不打算给科学引进什么新哲学,而只想打发掉陈旧的、过时的哲学。

    ——马赫

    这里要向读者介绍三位从事过专门的哲学研究并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的科学家。

    1.恩斯特•马赫

    马赫(1838-1916)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心理学家和数学家,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促成了实证主义向逻辑经验主义的过渡,形成了哲学史上著名的马赫主义哲学。

    马赫小时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天赋”的少年。从马赫的自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一些童年生活。他两岁时在地上奔跑,追逐下山的太阳。当他握住将萌发的有弹性的植物种籽而手指像被一个活动物夹住时,他感到非常恐惧和惊奇。他四五岁时登上城墙看到城下人变小感到难以捉摸。7岁时他跟父亲学做一些小游戏或实验。有一次父亲拿了空花盆问他里面有什么,他说没有什么。于是父亲用一个软木塞堵住盆底的中心孔,放入一个装水的小桶,然后把花盆往水中压,结果那个软木塞突然冲出。类似的游戏或实验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马赫在中学时代虽被老师认为是个没有天赋的孩子,但他读完了父亲的藏书中一本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这本书使他入迷。1855年马赫进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和数学,于1860年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他进行一系列物理学方面的实验研究,如有关冲击波的研究。在心理学上他也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如“马赫带”的发现等。

    马赫的主要哲学著作有《感觉的分析》、《认识与谬误》等。《感觉的分析》一书有多种文字版本,于是,马赫的哲学思想得以广泛流传。

    马赫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是把物质和精神对立起来的“二元论”。他提出要克服这种对立,建立统一的、一元论的宇宙结构。他提出世界是由一种中性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就是颜色、声音、压力、空间,时间,即我们通常称之为感觉的东西。科学对此只能描述,不能解释,而描述应遵循“经济思维原则”——用最少量的思维对经验事实作最完善的陈述。

    马赫对经典力学的批判哲学影响深远,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杰出理论体系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都是受马赫的启发和影响而完成的。

    2.伯特兰•罗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能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单纯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是当代大思想家罗素在《罗素自传》中将自己的人生观向世人的坦诚表白。

    罗素1872年5月18日生于英国曼摩兹郡的特雷莱克的一个贵族世家。祖父约翰•罗素伯爵是著名的自由党政治家,曾于1832年提出第一个议会选举修正案,并两度担任首相。父亲是子爵,母亲出身于辉格党贵族。由于母亲、父亲因病先后去世,3岁的伯特兰和哥哥弗兰克就被带进维多利亚女皇赐给他祖父的彭布罗克官邸中,由祖母照管并带大。祖母笃信宗教,家庭生活极为严格。在这种清教徒式的教育下,罗素常默想自己的罪恶及愚蠢之处。说来也怪,小时候连甜食和水果都不大吃的罗素,后来居然体质很强,几乎活到100岁。按祖母的愿望,罗素在家里受教育,外籍保姆和教师教会他德文、法文、意大利文、希腊文,这对他后来博大精深的思想的形成至关重要。他时常在荒凉的大花园中独自散步、冥想。他听说地球是圆的,就想打个地洞看看是否这样。罗素8岁时跟哥哥学习欧几里德几何学。在祖父的书房里,他阅读了大量文学和历史著作,以致使他后来撰写的论著条理清晰、流畅,引人入胜,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于1890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数学,以后在该学院讲授逻辑和数学原理。1908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罗素于1970年2月2日去世,终年98岁。

    罗素著述之多、论及问题之广在人类认识史上极其少见。他主要涉及哲学、数学、物理、历史、政治、教育、社会学等领域。他一生中著有71种书;论文不计其数。每本书、每篇文章都闪现出他独特的思想光辉。特别是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一书,对数理逻辑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罗素是20世纪初科学哲学中逻辑原子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罗素认为,复杂实体由简单实体构成。世界由事实构成,事实使一个命题为真或假。语言结构与世界结构一致,命题与事实相对应。语言是实在的一面镜子,而构成人们的人工语言包括原子命题、分子命题、全称命题、普遍命题。其中原子命题是语言中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它反映原子事实。罗素对分析哲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提出“摹状词理论”。

    罗素在科学及哲学上的成就与罗素本人的生活、社交密切相关。有这样一段趣事。1892年罗素被吸收为剑桥的一个不公开的协会中,该协会每周六晚上开会,一直讨论到午夜。第二天吃过早饭到乡间散步、漫游,接着讨论。在这种自由讨论中罗素结交了一大批有才能的朋友,如数学家和哲学家怀特海、哲学家穆勒、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特等。在家里不准抽烟喝酒的罗素从这时起已是大烟斗不离嘴边。有趣的是,这个大烟斗后来倒成了他的救命物。

    1948年11月他去挪威演讲,在去程的飞机上,他那强烈的烟瘾迫使他不得不独自去吸烟室。当飞机到达特隆赫姆港时突然坠毁。在非吸烟室的乘客全部遇难,只有罗素一人从吸烟室中爬出,在水中游了一小段距离后被小船救起。罗素这时只是觉得冷冷的海水太不友好了。

    3.托马斯•库恩

    库恩(1922—?)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科学史家。1962年库恩以《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发表轰动整个科学哲学界,而成为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之一。有人曾将他的这本小册子列为20世纪科学哲学五大成就之一。

    库恩于1922年7月18日生于美国辛辛那提城,194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物理学系,并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是关于理论物理学方面的。库恩曾在当时哈佛大学校长、科学史家柯南特的指导下研究自然科学发展史。后来他担任美国科学史学会主席、美国科学院院长等职务。

    库恩作为一位科学家和哲学家所具有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可从他撰写的科学著作的资料来源中看出。例如,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其脚注共引100多本专著或文章。其中自然科学著作有24本,物理学史49本,化学史16本,科学哲学12本,科学社会学3本,科学家传记4本。不难发现,科学史方面的资料占大部分,他提倡“要充分倾听历史的呼声”;其次是自然科学和哲学。库恩的这种知识结构突出地表现了科学殿堂中科学哲学家的思维类型和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