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科学中哲学问题漫谈 > 二十、爱因斯坦与音乐——科学家的审美素质

二十、爱因斯坦与音乐——科学家的审美素质

作品:科学中哲学问题漫谈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音乐并不影响研究工作,它们两者都从同一个渴望之泉摄营养,而它们给人们带来的慰藉也是互为补充的。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虽然上小学、中学时被认为是一个“笨头笨脑的孩子”,但从小酷爱音乐。他6岁时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小提琴,到14岁时已能登台伴奏,受到人们的好评。无论爱因斯坦去什么地方,小提琴总是形影不离地伴随着他。有一次,他访问比利时王宫时,同比利时王后伊丽莎白一起演奏四重奏和三重奏,致使爱因斯坦同比利时国王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爱因斯坦喜欢18世纪音乐家的作品,他热爱巴赫、莫扎特、舒伯特的音乐,对贝多芬则有些敬而远之。他在欣赏音乐时全凭自己的直觉和体味。他说:“很难说巴赫和莫扎特哪个更能吸引我。我并不在音乐中寻求逻辑。总的来说,我全凭直觉,对音乐理论一无所知。如果我不能凭本能抓住一部作品的内在统一(结构),那我就不会喜欢这部作品。”他认为自己的音乐爱好对他所从事的物理学研究有重要影响。他说:“音乐和物理学领域里的研究工作,虽不属于同一族系,但彼此之间却有相同的目的——力求反映出未知的东西,在这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他坚持,真正的艺术应该产生于创造力丰富的艺术家心中一股不可遏制的激情;科学也是如此。

    像爱因斯坦一样,科学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如玻尔、普朗克、爱迪生等都爱好音乐。这并非偶然,因为音乐给人们的内心世界带来的东西太多了。譬如音乐给欣赏者带来许多味道各异而美好和谐的感觉:自由奔放,情波荡漾;细腻委婉,思绪明晰;雄壮激烈,心弦震颤。

    音乐还能激发一个人的灵感、直觉及想象力。欣赏一首优美的轻乐曲,一旦大脑的思维节律、人体的自我律动与乐曲的节奏合拍而产生共鸣时,就会全部身心投入其中,不感到周围其它事物的存在。过后记忆力极强。因为音乐从生理上能使人体内一些有益的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的释放量大增,而乙酰胆碱是脑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一种主要媒介物即神经递质,这样就会达到提高神趣及改善记忆的效果。

    傅雷曾说:“单靠音乐修养来培养音乐家是有很大弊害的。”这句话很值得人们深思。单靠科学修养来培养科学家同样是不够的。科学家也应从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人类智慧成果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只有这样,科学家的审美素质才能提高,趋向健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