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 > 十八、“飞碟”之谜说明了什么

十八、“飞碟”之谜说明了什么

作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这是不是说,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可以证实或驳倒人们的任何一种认识呢?有没有这种情况:人们对某一件事产生了认识,而今天的实践既不能证实它,也不能把它驳倒?

    大家一定听说过“飞碟”这个词吧,在英语里把它叫做“UFO”。但是,你相信飞碟的存在吗?你知道飞碟是怎么回事吗?

    1947年6月24日,美国一个灭火器材公司的老板肯尼思•阿诺德,驾驶私人飞机在华盛顿州的喀斯喀特山上空飞行,当他飞近雪尼尔峰时,突然遇到几个圆形物体,构成一个交叉的队形,在距他约25英里之内高速飞过。后来他对新闻记者说,这些东西“像一个碟子掠过水面那样飞行”。从此,“飞碟”一词在全世界传开了。各地不断有人报告看到了飞碟——不明真相的空中飞行物。其形状多种多样,有火球形的;圆锥形的;草帽形的;轮胎形的;甚至还有过飞机遇到飞碟后坠毁或消失的报道。还有人拍下了飞碟的照片。

    看来,“飞碟”这种自然现象确实是存在的。那么,飞碟究竟是什么东西?

    有人说,这是错觉、幻觉,是气球或行星和流星;有的说,这是人们对空中物体如陨石、云块、鸟群、人造卫星、环球闪电等等的误认;还有人说,它是外星人派来的,是宇宙人来地球旅行和探险的使者,等等,人们的反映不同,说法千奇百怪。

    然而,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至今,哪一种说法都没得到证实。看来,“飞碟”之谜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的实践还没能够证实它。

    人类今天的实践尚不能揭开飞碟之谜,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实践这个标准本身是发展的,人类今天不能证实的东西,有待于以后的实践去证实。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的水平、规模、范围和程度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从具体的某一个人或某一时代的人的实践来说,都有其局限性。因此我们说,实践这个标准具有相对性,我们要辩证地来理解实践这个标准。

    很多事实证明,过去人们的实践证实不了的东西,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都一一被证实了。

    《列子•汤问》记载了孔子的一件事:博学的孔子遇到两个小孩正在热烈地辩论。孔子一探问,原来他们是在争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太阳在一天内什么时候离人近?一个小孩说:“早晨太阳刚刚出山,像磨盘那样大,中午则像菜盘那样小。东西总是离我们远时看起来小,靠近了看起来大。所以,我认为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一些。”另一个小孩反驳说:“不对,早晨太阳刚刚出山时,我们感到很凉爽,中午烈日当空,热得像在蒸笼里一般。火性的东西总是离我们越近越热,越远越凉爽。所以应该是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一些。”两个孩子说的都有道理,互不相让,让孔子来评理。

    孔子左思右想,觉得无法回答,只好摇摇头,走开了。两个小孩拍手取笑说:“谁说你博学呢?怎么连这个问题也回答不上来。”这就是“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孔子为什么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呢?这并不是孔子的过错。两千年前,任何人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那时人们的实践不可能涉及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这个领域。只是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了许多成果,人们才了解到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的道理,解决了孔子回答不了的这个难题。

    科学告诉我们,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离我们的距离也就有远有近。不过这种远近变化不大,不会影响我们感觉太阳的大小。例如,在一年里,太阳离我们最远和最近的距离大约相差500万公里,只有太阳离我们平均距离的三十分之一,这么一点距离的变化,我们的视觉发现不了,只有用仪器才能测量出来。这还是从一年当中的变化来说的,如果按一天来考虑,那么太阳离我们远近的变化就更少了,一般只有几千公里,更是微不足道。所以可以说早晚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感觉到太阳在一天中的大小变化只是一种假象。

    因此,孔子再博学,也不可能知道这些科学知识,他的认识被当时的实践水平所局限。

    人们对光这种现象的认识曾发生过微粒说和波动说之争。微粒说令人满意地说明了光的直线散布、反射或折光等现象,得到实验的证明。但是,光在遇到小小的障碍时,会像波一样在它的边缘绕行,或者在穿过小空隙时,会提供一幅环形、线形或斑点的明暗交错的画面,分解为种种单色光(光的绕射)。实验中的这些现象,只有根据波动说才能说明。两派各自有实验证明自己的正确和对方的错误,时而这一派占上风,时而那一派占上风,谁也说服不了谁。直到本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量子理论,光的本性有双重性:辐射能是由光子输送的,而光子所取的路径却由波动场导引。这就说明,光既是微粒,又是波。后来许多科学家的精密实验,证明了爱因斯坦的正确。

    20世纪以前的实验不能很好地解释光的二重性现象,而后来的科学实验才证实它。这也说明20世纪以前人们对光的实验有局限性。因此,实践这个标准是发展的,一定时代人们的实践是有局限性的。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大家知道瞎子摸象这个故事吧。有一个国王把一群瞎子叫来,又把大象牵出来,指给他们,让他们说说象是个什么样子。瞎子看不见,只好围住大象用手摸。一个摸到象的耳朵,说:“我知道了,原来大象像一个簸箕。”一个摸到象腿,说:“我知道了,原来大象像一根柱子。”摸到身子的说象是一堵墙,摸到尾巴的说象是扫帚。各自都有依据,互相争论不休,引得旁观者哈哈大笑。对大象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瞎子们的认识也反映了客观实际,谁也不是主观捏造出来的,为什么他们都错了呢?就是因为他们的实践有局限性,只反映了一部分客观实际,却把这一部分误当作了整体。

    正像20世纪以前,人们只能解释光是微粒却不能解释光同时也是波动,因为那时的实践有局限性。现实生活当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尤其是在科学研究当中,往往一种理论一时难以证明,需要经过很多年甚至几代人的实践,才能判明谁是谁非。

    英国的内科医生威廉•哈维在1628年就提出了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但是,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长期没有得到证实。只是在60年后,由于显微镜的发明,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进展,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直接用显微镜观察到蝌蚪的血液循环,才证实了这一理论。

    科学家提出自己的理论、学说,无疑都希望马上能够得到证实,以便知道自己千辛万苦研究出来的成果是不是正确。然而事实往往使他们不能够如愿以偿。有些人不但享受不到成功的欢乐,反而带着屈辱的罪名离开人间,这虽然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但又是常常不可避免的。这种情况就是由实践的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说,实践这个标准是不确定的,具有相对性。

    同时,实践标准又是确定的,具有绝对性。因为一切主观领域的东西,都要受到它的检验而得到证实或驳倒;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应该而且只能用实践来检验;一切真理归根到底都能被实践所证实,一切谬误归根到底都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这是确定的、绝对的、可靠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够区别真理和谬误,从各种不同观点,不同看法、不同认识当中找出正确的认识来。这一点是不可置疑的。因此我们说,实践标准是绝对的。

    但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个人和那个人的实践有不同,这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实践有不同,由于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一定时代的实践不可能尽善尽美,不可能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因而也就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那个时代提出来的一切理论、学说。实践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而,实践标准同时又是不确定的、是发展变化的,是相对的。

    我们知道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道理,同时我们还要辩证地理解这个标准。实践这个标准既是绝对的,就是说任何认识都会用实践来检验的,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同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实践在不断发展,这个标准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中接受检验,因此也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得到补充、丰富和发展,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懂得,对于实践暂时未能判明是非的争论,不能采取粗暴的、简单的态度加以否定,而应当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经过反复争论,推动认识的发展,最后经过长期的实践去证明,谁的意见反映了客观实际,谁就是正确的,应该坚持,否则,就是错误的意见,应该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