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逻辑漫谈 > 十五、原子弹的目标是如何确定的——选言判断

十五、原子弹的目标是如何确定的——选言判断

作品:逻辑漫谈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1945年4月27日,杜鲁门总统批准的美国目标委员会召开首次秘密会议,拟定原子弹的投掷目标。与会者首先排除了东京,因为在空军的大规模轰炸中,东京已变成了一片废墟,失去投原子弹的意义。会议初步选择了包括横滨、广岛、长崎、京都在内的17座城市。5月11日,目标委员会开会时把目标缩减到京都、广岛、横滨、小仓和新泻5个城市。原子弹制造工程负责人格罗夫斯将军把京都列为首位,他认为,从心理角度讲,京都是日本的文化中心,京都人更能理解这种武器的意义。其次是广岛,因为广岛是一巨大的军火库和重要的工业区。由于偶然原因,京都被排除在外。7月24日又增加了长崎,因为这是一个有若干工业设施的港口城市。7月29日,杜鲁门总统批准,投掷第一颗原子弹的目标是:广岛、小仓、新泻、长崎。8月1日,新泻由于规模太小、距离太远又被划掉了。8月6日,广岛上空发出了第一颗原子弹的轰响。8月9日,由于小仓上空能见度太差,负责指挥轰炸的斯威尼上校决定第二颗原子弹改投气候条件较好的长崎。这样,广岛、长崎两座城市化为焦土。

    目标委员会确定目标的过程,实际就是做出判断的过程。一开始,目标委员会选择了17个城市,就相当于做出了这样的断定:“投弹目标或者是横滨,或者是广岛或者是京都”,把目标缩减到5个,也就是把断定改为:“投弹的目标或者是京都,或者是广岛,或者是横滨,或者是小仓,或者是新泻。”在确定第一颗原子弹的投向时又做出断定:“第一颗原子弹的目标或者是广岛,或者是小仓,或者是新泻,或者是长崎。”这些判断每一个都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情况,人们要在其中选择至少一种。这种断定几种可能的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个存在的判断称为选言判断。

    选言判断也是由其他判断和联结词组成的复合判断。选言判断中所包含的判断,即每一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就是选言判断的肢判断或选言肢,选言肢至少是两个,如“目标是广岛”、“目标是横滨”等都是选言肢。选言肢之间一般用“或者”联结起来。

    “第一颗原子弹的目标或者是广岛、或者是小仓,或者是新泻,或者是长崎”这一选言判断中共有四个选言肢,即提出了四种可能性,投第一颗原子弹时要在其中至少选择一种;但既然是第一颗,那么,至多要选择一种,也就是说,只能选择一种,上述选言判断中只有一个选言肢是真的。又如有人犯了法,人们对他说:“或者重新做人,或者继续堕落下去,何去何从,你自己选择。”“重新做人”和“继续堕落下去”这两个选言肢中只有一真。这种选言判断的特点是,在它所提供的几种可能性中只能选择一种,而不能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就是说,其肢判断是不相容的,即不可同真,此类判断称为不相容选言判断。不相容选言判断一般以“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或者”等作为联结词,如“要么你去,要么他去”,“不是武松打死老虎,就是老虎吃掉武松”,“今天或者下雨,或者不下雨”。

    如果不相容选言判断只有一肢判断为真,则此判断是真的;否则,如果没有一肢判断真,或多于一个肢判断真,则此判断是假的。如果第一个目标是在广岛、小仓、新泻、长崎中选择一个,而且只选择一个,那么,“第一颗原子弹的目标或者是广岛,或者是小仓,或者是新泻,或者是长崎”就是真的。而如果第一个目标不在这几个城市中选,而是选了其他地方,或是选择两个以上城市,那么,此判断就是假的。你去了而他没去,或者他去了而你没去,这时,“要么你去,要么他去”是真的;而在你没去他也没去,或者你和他都去了两种情况下“要么你去,要么他去”是假的。

    选言判断中还有相容选言判断,如“他迟到可能是因为起床太晚,也可能是因吃饭太晚,也可能是因没有赶上车”,“罪犯或者是张三,或者是李四,或者是王五”。相容选言判断与不相容选言判断的共同之处是,它也断定各选言肢中至少有一真,即选言肢反映的事物情况至少有一存在;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相容选言判断的各肢判断可以同真,即选言肢反映的事物情况可以同时存在。例如,一天,小陈正津津有味地欣赏音乐,突然录音机不响了,他立即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录音机不响或者因为停电,或者是保险丝烧断,或者是录音机坏了”。这是相容的选言判断,其肢判断可以同真。经过小陈的检查也证实,录音机不响不是因为停电,而是因为保险丝熔断和录音机变压器烧坏。相容选言判断一般以“或者”加以联结。在日常思维中也用“可能也可能”、“也许也许”等作为联结词。

    既然相容选言判断的各肢判断反映的事物情况可以共存,因此,相容选言判断在一个以上选言肢为真的情况下都是真的,而只有在选言肢都假时才是假的。例如,在他是诗人,他是画家,或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的情况下,“他是诗人或者是画家”都是真的,而只有在他既不是诗人又不是画家的情况下,此判断才是假的。因此,“并非他是诗人或者是画家”就等于“他既不是诗人也不是画家”。

    “或者”在生活中既可表示相容,又可表示不相容,必须注意加以区别。

    一般在表示不相容时,为了不致混淆可在后边加上“二者必居其一”、“二者不可得兼”等,如“这或者是你干的,或者是他干的,二者必居其一”,“他或者是英语老师,或者是语文老师,二者不可得兼”;如果不加,就要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如“今天是星期一,或者是星期二”为不相容选言判断,“粮食减产或因为没管理好,或因为受到自然灾害”则是相容选言判断。

    在使用选言判断时还要注意选言肢的穷尽问题。如果选言判断列出了所有可能情况,那么,选言肢是穷尽的,否则就是选言肢不穷尽。一个真的选言判断其选言肢不一定穷尽,如“他是画家或是诗人”可以真(并不必然真),但它并没有穷尽所有可能情况。如果要保证选言判断必然真,选言肢应是穷尽的,如“他是中国人或者是外国人”,“这或是个大城市,或是个中等城市,或是个小城市”。古时有个《持竿进城》的笑话:

    有一个人带了一根很长的竹竿要进城,由于城门低矮,竖着拿不进去,而城门又很窄,因此,横着也拿不进去。正巧县官路过这里,寻问发生了何事。人们告诉他有一人拿着竹竿横竖进不了城门,正在想办法。县官一听大骂:“笨蛋,把竹竿锯断不就过去了吗?”

    县官的可笑在于,他的选言判断“或者横着,或者竖着,或者锯断把竹竿拿进去”,遗漏了最简单可行的办法:纵着拿进去。笨蛋县官竟然还说别人是笨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