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逻辑漫谈 > 十七、不欢而散的宴席——判断变形直接推理

十七、不欢而散的宴席——判断变形直接推理

作品:逻辑漫谈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说话是一门学问,话说不好,有时会把事情办糟。星期天是陈雷的生日,他邀请了四位同班好友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到家里作客。约好晚上7点钟,到了6点半来了三位,等了足足一个小时赵六仍迟迟不来。陈雷急了,自言自语地说:“你看,该来的不来!”张三听出话里有话,不高兴了:“怎么?该来的不来,那我是不该来的了!别自讨没趣,我还是走吧!”于是,他找了个借口走了。左等右等赵六还是没来,不仅他没来,还走掉了一位,陈雷又说:“唉!又走了一位,真是,不该走的走了!”这时,李四又嘀咕了:“什么?不该走的走了,没诚意请我呀!我也走吧!”他也溜之乎也。剩下的王五是陈雷最要好的朋友,他对陈雷说:“你以后说话要注意点,哪有这么说话的呢?‘该来的不来’,人家听着不对头,还不被气走?‘不该走的走了’,那人家更要走了!”陈雷解释说:“我又没说他们呀!”“噢,说我呀,我也走吧!”结果,生日宴会就这样不欢而散。

    陈雷说“该来的不来”就是做了一个断定,由此判断出发可以推出“来的是不该来的”,张三是来的,当然不高兴。由“不该走的走了”这一判断出发可以推出“没走的是该走的”,李四是没走的,显然也要走。由已知的判断推出一新的判断称为推理。已知的判断,如“该来的不来”、“不该走的走了”等,称为前提,而推出的新判断是结论。张三和李四的推理尽管内容不同,但有一共同之处,即它们的前提只有一个,这种推理称为直接推理。这里所讲的直接推理是通过改变前提主谓项或联项而得出结论的,所以也叫做判断变形直接推理。

    “该来的不来”可以看做一全称肯定判断“(所有)该来的是不来的”,我们能够把它变为一否定判断,即把它的联项“是”改为“不是”,而为了使原判断的含义保持不变,同时应把原来的谓项“不来的”改为其矛盾概念“来的”,这样就得到“该来的不是来的”这一与原判断意义完全一样的新判断。“来的不是该来的”是省略量项的全称否定判断,我们可以把它变为一肯定判断,即把它的联项“不是”改为“是”,相应地,其谓项“该来的”也改为其矛盾概念“不该来的”,这样也可以得到与原判断意义相同的新判断“来的是不该来的”。这种推理方法的特点是,结论的质与原判断(前提)的质正好相反,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而其结论的谓项与原判断的谓项为矛盾关系,这种方法称为换质法。换质法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在相互矛盾的两种属性P与非P中,任何事物都要具有一种,具有P就不具有非P,不具有P则具有非P,所以,由“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可推出“所有金属都不是不导电的”,由“这些工人都不是先进工作者”可推出“这些工人都是非先进工作者”。同样,特称判断也可进行换质,如由“有的学生是团员”可推出“有的学生不是非团员”,由“有的鸟不是会飞的”可推出“有的鸟是不会飞的”。

    换质法只是改变一个判断的形式,而没有改变其原意。这种方法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使人们划清界限,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一对象的认识。如把“所有侵略战争都是非正义战争”换质为“所有侵略战争都不是正义战争”,不仅肯定了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而且把它和正义战争区分开来。另外,通过换质还可使语气变得和缓或严厉,如把“你的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换质为“你的错误都不是不可避免的”则委婉得多。张三和李四在推论的过程中还使用了这样的推理:由“该来的不是来的”推出“来的不是该来的”,由“不该走的不是没走的”推出“没走的不是不该走的”。这种推理的特点是,结论与前提的质相同,但二者的主谓项却倒过来了,即前提的主项变成了结论的谓项,而结论的主项则是前提的谓项,这就是换位法。上述二推理的前提和结论都是全称否定判断,换位后意义并没有变化,又如“有的科学家是诗人”可推出“有的诗人是科学家”。那么,是否任何判断都可倒过来说呢?

    曾受到恩格斯赞誉的古希腊诗人、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于公元前456年逝世。据说他是死于一次非常偶然的事故。原来,埃斯库罗斯生活的地方盛产乌龟,而当地有一种飞鹰很爱吃龟肉,但它们的吃法非常特别,当飞鹰在高空中发现地面爬行的龟时,一个俯冲就用双爪把它攫住带到空中,然后找一有岩石的地方,将龟朝石头猛砸下去,这样乌龟十有八九会被摔得粉身碎骨,而后则成了飞鹰的美餐。埃斯库罗斯是个秃顶,一只飞鹰把他的秃顶当成了石头,于是将爪中的龟朝他头上砸去,埃氏当场身亡。

    悲剧大师的一生却以悲剧告终,这场悲剧是由于这只飞鹰的一个“推理”造成的。根据经验,飞鹰得到判断“石头都是很光的”,但它却由此得出“很光的就是石头”,显然,此结论是错误的,因为许多很光的东西,如光头、玻璃等都不是石头。这说明,全称肯定判断不能直接倒着来说,这是由换位法的一个规则决定的,即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周延性是在一个判断中对主谓项外延的断定情况。如果在一判断中断定了一个项的全部外延,此项就是周延的,否则就是不周延的。显见,全称肯定判断的主项是周延的。如“我们班同学都通过了期末考试”中断定了主项“我们班同学”的全部,“我们班同学”在此判断中是周延的。但我们班同学是通过期末考试的人的全部还是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呢?此判断并未断定,也就是说,没有断定谓项的全部外延,因此,全称肯定判断的谓项是不周延的。全称否定判断的主项也是周延的,如“这些游客都不是外地人”中断定了主项“这些游客”的全部。但同时也断定了谓项的全部,就是说,“这些游客”被排除在“外地人”的全部外延之外。因此,全称否定判断的主谓项都是周延的。特称肯定判断的主项不周延。如“有的医生是作家”没有断定“医生”的全部,所以,“医生”在其中不周延。但医生是作家的全部还是一部分这里也没有断定,因此,“作家”在此判断中也不周延。特称否定判断如“有的教师不是医生”中只断定主项的一部分,因而,主项是不周延的,但是其谓项是周延的,因为判断中断定的这部分主项不是谓项的全部,即被排除在“医生”的全部外延之外。综上可以看出,全称判断的主项和否定判断的谓项是周延的,而特称判断的主项和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周延。

    如果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变得周延,说明结论超出了前提断定的范围,因此就不是必然的。所以,换位法要求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全称否定判断和特称肯定判断换位后其主谓项周延性没有变化,可以简单进行换位,如由“这些游客不是外地人”、“有的医生是作家”可直接得出“外地人都不是这些游客”,“有的作家是医生”。全称肯定判断的谓项不周延,不能直接换位,如“石头都是很光的”换位后得出“很光的都是石头”,“很光的”由不周延变成了周延的,但它可以进行限量换位,即得出“有的很光的是石头”,因为此判断中“很光的”也不周延。特称否定判断不能换位,这是由于换位后前提的主项由不周延变成了周延。有的人疑惑:由“有的教师不是医生”推出“有的医生不是教师”难道不可以吗?此推理尽管结论正确,但它不是由前提必然推出的,换一个例子,如由“有的人不是教师”推出“有的教师不是人”,那就大谬不然了。

    换位法使原来不是思考对象的谓项变为思考的主体,可以使认识更加全面。

    在日常思维中,换位法与换质法往往交替使用。张三的具体推理过程就是:该来的是不来的-该来的不是来的-来的不是该来的-来的是不该来的。李四的推理过程是:不该走的是走了的-不该走的不是没走的-没走的不是不该走的-没走的是该走的。尽管当时他们可能意识不到其中的推导,但结论简直就是逐客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