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世界当代军事史 > (2)华沙条约组织

(2)华沙条约组织

作品:世界当代军事史 作者:徐继素,陈君慧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华沙条约组织是苏联和东欧国家组成的军事政治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军队在对德作战中进入东欧各国。冷战开始后,苏联先后与东欧各国签订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互助合作条约,东欧各国之间也签订了类似条约。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已经结成军事政治同盟。1955年5月9日,北约组织正式接纳联邦德国。14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8 国在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正式成立。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后,阿尔巴尼亚于1968年9月退出华沙条约。1962年以前,中国曾作为观察员参加华约组织政治协商机构的会议。

    华沙条约组织的主要机构有:

    政治协商委员会。是华约组织最高决策机构,由成员国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总书记)、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组成。通常每年都召开会议,但不定期。

    联合秘书处。是政治协商委员会下设立的办事机构。

    外交部长委员会。负责协调各成员国的对外政策,由各国外交部长组成。

    国防部长委员会。是华约组织最高军事机构,负责协调各国国防政策和领导联合武装力量,由各国国防部长和联合武装力量总司令组成。国防部长委员会下设由各国国防部长和军队总参谋长组成的军事委员会,还设有其他辅助机构。

    联合武装力量司令部和参谋部。是华约组织统一的军事指挥机构,总部设在苏联的利沃夫。联合武装力量由成员国军队组成。联合武装力量司令部平时辖驻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苏军军队集群,驻苏联西部地区的苏联军队,以及民主德国人民军。联合武装力量总司令由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任,参谋长由苏军第一副总参谋长兼任。

    华约组织的军事力量包括战略核力量、战区核力量和常规力量,80年代中期有现役部队近650万人,多于北约组织现役部队总人数。但华约组织现役部队中包括大量工程部队、行政和技术人员(在西方国家通常由文职人员担任,不计入现役部队总数)以及一般支持部队。扣除这些人员,华约组织现役部队总人数略少于北约组织。战略核力量和战区核力量都由苏联的核力量组成,在数量上略多于北约组织的核力量(就多数指标而言),在质量上略逊于北约组织。从总体看,双方核力量处于均势。在常规力量中:陆军约280万人,略少于北约组织陆军人数,但多于北约组织在欧洲地区的陆军人数;装备主战坦克5.2万多辆,各类火炮3万多门,战术导弹发射架1570部,均超出北约组织一倍以上。海军约53万人,远少于北约组织海军人数;装备舰艇1184艘,略少于北约组织海军;其中航空母舰3 艘,攻击型潜艇136艘,均远远少于北约组织海军;大型水面舰只的数量、吨位、火力和持续作战能力也逊于北约组织海军。空军约85万人,少于北约组织空军人数;在欧洲地区有作战飞机6800余架,多于北约组织空军;但北约组织空军的作战飞机具有质量优势,并且在欧洲以外地区部署的作战飞机较多,从总体看拥有空军力量优势。

    华约组织是苏联控制东欧各国和向西方施加政治、军事压力的工具,苏联在华约组织中长期处于支配地位。在对外政策、国防政策、军事战略乃至国内政策方面,绝大多数华约组织成员国都长期与苏联保持一致。由此形成的共同的政治和经济特性是华约组织的主要基础。60年代初起,一些东欧国家表现出较大的独立性。1961年,阿尔巴尼亚因在一系列问题上与苏联发生分歧而停止参加华约组织活动。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出现变革的趋向。8月20日,苏联等华约组织国家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中止了捷国内变革进程。苏联还提出成员国国家主权" 有限" 和实行" 国际专政" 等理论为入侵行动辩护。阿尔巴尼亚随即退出华约组织。罗马尼亚未参加入侵行动,此后较少参加华约组织的军事活动,并实行独立于苏联的对外政策。从70年代初起,华约组织在军事力量方面实现与北约组织的大致平衡。8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调整与东欧盟国的关系,各国内外政策的独立性普遍增强。1989年,东欧各国发生剧烈变化,华约组织各成员国不再具有共同的政治和经济特性,华约组织走向瓦解。冷战结束后,华约组织军事机构和政治机构于1991年3 月31日和7月1日先后停止活动,华沙条约组织在存在了36年以后解散,驻东欧各国的苏联军队先后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