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世界当代军事史 > 4.地区军事格局

4.地区军事格局

作品:世界当代军事史 作者:徐继素,陈君慧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地区的军事格局,既与总的世界军事格局相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性。除欧洲、北美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的多数国家,在二次大战结束时仍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它们较少受雅尔塔体系的约束,经济和军事力量较弱,许多国家军队数量极少。但当代世界的战争和军事冲突都发生在这些地区,主要有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反对大国干涉、维护国家主权的战争,以及其他由地区内部或国内原因引起的战争。从冷战初期起,超级大国先后介入这些地区,利用地区冲突广泛地争夺势力范围,加剧了一些地区的不稳定,使一些冲突具有浓厚的大国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冷战的一部分。美苏两国还分别直接参与了一些地区的战争。下面分别介绍几个地区战后军事格局的演变。第六章将介绍发生在一些地区的战争。

    (1)东亚与西太平洋地区

    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中国和美国是对日作战的主要力量,苏联在战争末期参战。根据雅尔塔体系,得到苏联支持的蒙古继续维持现状,苏联恢复战前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并派军队进入朝鲜半岛北方,英国和法国等国恢复原有的殖民地,其他地区是美国的势力范围,台湾归还中国。战后,亚太地区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要求独立的愿望强烈,许多国家还存在着复杂的国内问题。

    在战后初期,中国国民党坚持一党执政,遭到国内强烈反对。经过共产党领导的历时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得到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权,于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退居台湾,台湾海峡两岸开始处于长期的军事对峙状态。中国解放战争是战后规模最大的国内战争,其结局改变了东亚政治和军事格局。东南亚各国反对恢复殖民统治,在一些国家发生了与殖民当局的武装冲突。到50年代初,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独立。越南发生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长期战争。1954年,越南军队在奠边府战役中获胜,法国被迫同意印度支那三国独立,在越南出现了北南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遣数十万军队以" 联合国军" 名义参战,中国向朝鲜派遣大量志愿军。1953年,美国在未获胜的情况下接受停战。朝鲜战争是战后首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此后,朝鲜半岛北南方长期处于军事对峙状态。

    50年代初,中国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国还分别与朝鲜签订类似条约,并与越南保持友好关系。美国先后与日本、菲律宾、韩国、南越政权和台湾当局等签订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与一些国家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在亚太地区派驻大量军队,使这一地区成为全球范围的对苏联和中国的军事包围圈的一部分,并使地区局势长期紧张。

    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关系有所和缓,中苏关系逐渐破裂,美国一度把中国视为主要对手。60年代末,中苏之间发生军事冲突,苏联增加在中苏边境地区的驻军,两国关系紧张。70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些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亚太地区政治和军事格局。从60年代初起,美国派遣大量军队参加越南战争,后来还军事介入柬埔寨和老挝。1973年美国被迫撤军,1975年越南统一。越南战争是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美国在越南的失败严重削弱了它在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地位。

    越南战争结束前后,美国削减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苏联积极介入该地区。70年代末,苏联与越南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在越南设立军事基地;越南入侵柬埔寨,遭到长期武装抵抗;越南骚扰中国边境地区,两国发生军事冲突。中国以及美国、日本等国主张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和建立霸权,东南亚各国也反对越南入侵柬埔寨。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变化,中苏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苏联从蒙古撤军并减少部署在中苏边境地区的军队;越南从柬埔寨撤军,柬问题政治解决进程取得了进展,中越关系正常化;美国也减少在东亚的驻军。

    亚太地区局势趋向稳定,各国开始探索建立某种地区安全机制,地区军事格局向各种力量既合作又相互制约的方向演变。

    (2)南亚地区

    南亚大部分地区原是英国的殖民地,战后初期独立运动高涨。1947年,根据英国制定的" 蒙巴顿方案" ,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并获得独立。不久,两国因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发生短期的战争。此后,两国关系长期不和睦,1965年再次因克什米尔问题发生短期战争。50年代前期,巴基斯坦分别加入美国组织的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后改称中央条约组织)。印度奉行不结盟政策,与中国、苏联等国保持友好关系。

    进入60年代以后,南亚军事格局发生变化。英国军事力量在60年代后期逐步撤出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美国和苏联海军相继进入印度洋。印度的军事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南亚主要军事强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少数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购自英国)。苏联向印度提供大量武器装备,美国也向巴基斯坦提供武器装备。1962年印度与中国发生边境武装冲突以后,两国关系恶化。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关系稳步发展。1971年8 月,印苏签订友好合作条约,两国进一步发展特殊关系。同年11月,巴基斯坦东部地区强烈要求独立,印度军队进入该地区,印巴两国发生大规模战争,印度军队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12月17日双方停火,随后在原东巴基斯坦成立独立的孟加拉国。1974年印度兼并南亚内陆小国锡金。印度还在同一年爆炸核装置,并在后来研制成功弹道导弹。美国则于70年代在印度洋建立大型军事基地。

    70年代中期,阿富汗推翻君主制度,国内局势不稳,苏联积极介入阿国内事务。1979年底,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这是战后苏联在东欧以外地区进行的最大规模军事干预,也是70年代后期东西方关系再度紧张的重要标志。

    阿国内出现众多武装抵抗组织,使苏联始终未能完全控制住阿局势。美国、巴基斯坦、伊朗等国不同程度地支持各抵抗组织,并提供武器装备。  80年代后期苏联寻求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1989年初苏军撤退。但阿局势并未平静,国内各种势力为争夺对政权的控制发生持续的内战。

    冷战结束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与大国的关系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南亚各国的相互关系和军事力量对比未发生重大变化。

    (3)中东与海湾地区

    中东地区和海湾地区的局势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其独特的问题。它们是战后发生战争较频繁的地区。

    中东与海湾地区各国原是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战后先后获得独立。1948年5 月,根据联合国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人国家以色列,遭到当地阿拉伯人和中东各国反对,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随即进攻以色列,以在美、英的支持和援助下击败阿拉伯五国联军,占领巴勒斯坦大部分土地。此即第一次中东战争。此后,大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沦为难民,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50年代中期,埃及与苏联发展关系,并接受苏联等国提供的武器。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由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10月底英、法联合以色列进攻埃及。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美国和苏联出于不同的原因迫使英、法、以停火。此后,美国取代了英、法在该地区的地位,苏联的影响也迅速扩大,逐渐形成美国支持以色列,苏联支持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前线国家的局面。

    后来,苏联与埃、叙以及伊拉克等国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并向埃及等国派遣军事人员。但其他阿拉伯国家多与美国保持良好关系。1967年6 月发生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军迅速击败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军队,占领三国部分领土。

    1973年10月发生第四次中东战争。月初,埃、叙军队联合进攻以色列,使以一度处于被动地位,但战局随即逆转;美苏两国分别向以阿双方紧急空运作战物资;阿拉伯产油国和伊朗用" 石油武器" 向美国施加压力;下旬,实现停火前夕,苏联声称将向作战地区派遣空降部队以促成停火,美国命令全军处于戒备状态;交战双方随即停火。

    70年代后期,中东局势发生变化。埃及与苏联的关系恶化,并在美国斡旋下与以色列单独媾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组成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黎巴嫩为基地继续袭击以色列。教派繁杂的黎巴嫩发生大规模内战,叙利亚军队进入黎东北部地区,各种背景的伊斯兰教激进组织先后介入黎国内冲突和与以色列的冲突。1982年6 月以军入侵黎巴嫩,攻陷巴解组织基地,摧毁叙军导弹基地,迫使巴解组织军事人员撤出黎,并长期占据黎南部。直到90年代初,黎局势才渐趋平静。

    1980年,海湾地区的两个军事强国伊朗和伊拉克发生战争。多数中东和海湾国家支持伊拉克,少数国家支持伊朗。战争持续8 年,危及海湾石油运输。1988年8 月停火,但两国关系仍持续紧张。1990年8 月,伊拉克入侵并占领科威特,威胁沙特阿拉伯,用导弹袭击以色列,引起西方国家和世界各国强烈反对,美国迅速向海湾地区派遣大批军队。1991年1 月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空袭伊拉克,2 月发动地面进攻,伊军被迫撤出科威特。部分阿拉伯国家派军队参加多国部队。这是冷战结束后发生的首次大规模局部战争,通称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以后,伊拉克受到国际社会严厉制裁,国内局势一度不稳定。

    在联合国监督下,伊被迫拆除生产导弹、化学武器等设施。中东与海湾地区的局势有所改善,黎巴嫩内乱、两伊对抗和阿以争端均趋向缓和。然而,巴勒斯坦问题仍未解决,冲突时有发生;叙以关系仍未改善;海湾局势仍不平静,各国竞相扩充军备。美国自海湾战争结束后在该地区发挥主导作用,并保持一定规模的军事实力,而苏联及其主要继承国俄罗斯的影响已经显著下降。

    (4)非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非洲仅有几个独立国家,大多数地区是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40多年来,非洲各殖民地先后独立,独立国家增加到50多个。影响非洲军事形势的主要因素包括:殖民统治在一些国家长期延续;多数国家经济落后,军事力量薄弱,内部存在着复杂的部族问题,一些国家由领导独立运动的强有力政治组织长期执政,而一些国家政权不稳固;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殖民时代遗留的边界问题,但就总体而言未形成其他地区那样的稳固的军事集团;超级大国介入较晚,介入的程度也不如其他地区,到70年代以后才有所加强。所以,非洲的军事形势有显著的独特之处,虽然在80年代末以前军事冲突繁杂,但规模普遍较小,绝大多数冲突之间没有多少相互联系。

    非洲的军事冲突大致有三类:反对殖民统治的战争、边界冲突和国内冲突。

    50年代后期,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多数英国和法国所属殖民地未发生严重武装冲突。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了长达数年的反对法国殖民当局的战争,抗击了数十万法国军队,是战后规模较大的独立战争之一。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持续时间较长,在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等地都发生长期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此外,在南非占据的纳米比亚和白人政权长期执政的津巴布韦也发生长期的武装斗争。

    多数非洲国家之间都有边界问题。影响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边界冲突有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之间有关欧加登地区归属的战争,乍得和利比亚的边界争端以及利比亚对乍得内部事务的干预。此外还有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和西撒哈拉人独立组织有关西撒哈拉地位的争端。

    许多非洲国家发生过国内战争或冲突。南非非洲人组织为反对白人政权建立的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包括武装斗争,得到所有其他非洲国家的支持。60年代后期尼日利亚发生的有部族背景的比夫拉战争,是非洲各国独立后规模最大的内战之一。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国在独立后也发生长期内战。

    苏联从60年代初起与一些非洲国家发展关系,70年代中期积极介入一些非洲国家事务,先后同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国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向它们提供武器装备,派遣军事人员,并支持古巴派遣数万军队介入某些国家的内战。美国则向这些国家的反对派武装组织或与其对立的国家提供军事支持。超级大国的介入使非洲某些地区成为它们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场所,也使某些战争和冲突更趋激烈并长期延续。法国也有选择地介入非洲事务,多次派军队参与非洲的冲突。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由于大国干预而长期延续的若干冲突先后得到解决或有所缓解。一些国家稳定的政权消失,部族问题更加尖锐,局势动荡,内战有所增加。但非洲总的军事形势未发生重大变化。

    (5)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是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战后初期,美国与拉美国家签订包含共同防御内容的《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并在许多国家设立军事设施,派驻军事人员。战后以来,除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以外,拉美多数国家几乎未发生战争或冲突,仅发生过为数不多的几起小规模边境冲突。但在许多国家内部,军事政变较多,并有小规模的反政府游击组织活动。

    50年代后期,加勒比海岛国古巴发生反对独裁政权的革命。60年代初,古巴与苏联建立密切关系。这是对拉美传统的政治和军事格局的强烈冲击。

    美国多次策动古巴流亡者袭击古巴,均遭失败。古巴鼓动、支持、参与一些拉美国家反对亲美政权的游击战,也未成功。1962年,苏联秘密地在古巴建立针对美国的中程导弹基地,被美国侦知。10月下旬,美国命令全军进入戒备状态,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除进攻性武器。苏联在美国的压力下被迫退让。此即古巴导弹危机,是战后美苏两国间发生的最严重的危机。

    危机以后,美国长期孤立古巴。

    在中美洲的尼加拉瓜、萨尔瓦多等国,民族解放组织为反对亲美独裁政权进行了长期武装斗争。1979年,尼加拉瓜桑地诺阵线夺取政权,积极发展与苏联、古巴等国的关系。美国积极支持、援助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组织,尼加拉瓜积极支持萨尔瓦多等国的反政府武装组织,苏联、古巴等国支持和援助尼加拉瓜政府方面。中美洲的战争持续10余年,是战后拉丁美洲最重要的冲突之一。此外,美国还多次派军队干预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事务,并曾通过军事入侵直接推翻不顺从美国意志的格林纳达和巴拿马政府。

    阿根廷和英国对南大西洋中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和南乔治亚岛的归属长期存在争议。1982年初阿根廷派军队收复这些岛屿。英国立即派遣远征舰队前往该地区,重新占领这些岛屿。这是战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以海战和登陆作战为主的战争。

    进入90年代以后,拉丁美洲原有的冲突逐渐停息,但边界冲突和国内武装冲突仍偶有发生,美国仍是这一地区军事格局的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