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世界当代军事史 > 2.常规武器发展简介

2.常规武器发展简介

作品:世界当代军事史 作者:徐继素,陈君慧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1)陆军

    陆军使用的主要武器包括轻武器、坦克与装甲车辆、以火炮为主的地面压制武器和防空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出现的陆战武器主要有全装甲输送车与步兵战车、战役战术导弹、反坦克火箭筒与反坦克导弹、地对空导弹,许多国家陆军还装备了大量武器直升机。

    轻武器。战后枪的主要发展趋势是自动化、小口径化和标准化。枪普遍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部件的通用性提高,容易制造、拆换和维修;射速加快,火力更加猛烈,射击时更加稳定,命中精度提高,使用更加灵活;随着夜视技术的发展,已开始大量装备小型夜间瞄准器具;枪弹的结构和性能不断改进,体积更小,重量更轻,飞行稳定性提高,杀伤力增强,出现了新型无壳枪弹;枪榴弹发射技术改进,弹种增加,各国均普遍装备,以增强杀伤力对付装甲目标。从50年代末起,苏联发展了卡拉什尼科夫系列自动步枪,美国发展了M16 系列自动步枪。它们分别取代了以往使用的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卡宾枪等,成为战后最有代表性、使用范围最广的步兵轻武器。手榴弹也不断改进,重量有所减轻,投掷更加简便;采用预制破片等新技术,杀伤力增强;弹种显著增加,仍被各国广泛使用。

    坦克。战后主战坦克迅速发展。它具有重型坦克的火力、防护力和中型坦克的机动性。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出现的战后第一代坦克,是以美国的M -48 型、苏联的T-54和T-55型为代表的中型坦克;60年代初开始装备的第二代坦克,是以美国的M-60型、苏联的T-62和T-64型为代表的主战坦克;80年代初大量装备第三代主战坦克,以美国的M-1 型、苏联的T-72和T-80型、联邦德国的豹Ⅱ型为代表。新型主战坦克多数装有大口径滑膛炮,采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弹,火力显著增强;火力控制系统采用弹道计算机、稳定器、激光测距仪、夜间瞄准仪和电子战设备,能自动装弹,行进中对活动目标射击的命中率极高,而不必像60年代以前那样停下来射击;采用大功率发动机,速度普遍超过每小时60公里,机动性增强;装甲加厚,采用新型复合装甲和反作用装甲,内部隔舱,有自动灭火和抑爆系统,防护力显著增强,可在核战争、生物战、化学战条件下作战。进入9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进一步提高坦克的防护力,主要措施包括:研制计算机控制的主动式反作用装甲,可在敌弹接近时引爆装甲块以摧毁敌弹或使其偏离;通过干扰装置使激光和红外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偏离;采用隐形技术。

    装甲车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有部分装甲的步兵车辆,使步兵能随坦克推进并协同作战,并使步兵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战后第一代装甲车辆是50年代出现的装甲人员输送车,以美国的M-113 型全履带车和苏联的БTP-60 型8 轮驱动轮式车为代表,全装甲防护,行驶速度超过每小时60公里,机动性强,载员10人左右,装有机枪,主要用于运送步兵随坦克作战。

    60-70 年代出现第二代装甲车辆步兵战车,主要代表是美国的M-2 型和苏联的БМП型。步兵战车的越野能力与坦克相当,可两栖作战;装甲加厚,防护力接近坦克;装有机关炮、反坦克导弹或滑膛炮,火力显著增强,步兵可乘车战斗。步兵战车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增强火力和防护力,并逐步系列化,用通用的底盘改装成其他多种用途的战斗车辆。

    火炮。主要类型有迫击炮、榴弹炮、加农炮和火箭炮。迫击炮的发展以中小口径为主,重量减轻,射程加大,威力和射击精度提高。榴弹炮和加农炮的射程增加,可达数十公里;计算射击诸元、定向定位、调整射向射角、跟踪目标、装填炮弹等全面自动化,提高了反应能力和射击精度;自行火炮迅速发展,机动能力增强,更适合支援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作战。美国和苏联的一些火炮还可发射核弹头。火箭炮的射程增加;可自动装弹,连续发射能力提高;射击指挥系统更先进,反应能力和射击精度提高,并可在发射后迅速转移。

    战役战术导弹。50年代末起装备部队;射程在10-1000 公里左右,突防能力强著称,主要用于打击纵深目标;可发射常规弹头和核弹头,威力较大;由于射程远,可部署在远离前沿的地域,通常可在发射车上机动发射,安全性较强。战役战术导弹己有三代。70年代以前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潘兴Ⅰ和长矛型,以及被西方称为蛙-7、飞毛腿-B和薄木板的三种苏联导弹。

    80年代以后部署的第三代战役战术导弹中,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潘兴Ⅱ型,苏联的SS-21 、SS-22 和SS-23 型。潘兴Ⅱ型导弹己根据美苏中程导弹条约而被销毁。

    反坦克武器。坦克是战后陆军主要突击力量,反坦克便成为地面防御作战的主要内容。反坦克炮出现较早,射击精度高,射速快,造价低,仍受各国重视。新型自行反坦克炮可击破或击穿较厚的装甲,有的还可对付低空目标。  60年代以后还出现有末端制导装置的反装甲炮弹和可攻击坦克顶部较薄装甲的子母弹,均由普通火炮发射。子母弹杀伤范围大,可用于攻击集群坦克。反坦克火箭筒适合打击500 米以内的近距离目标,造价低,重量轻,携带方便,操作简单,1-2人即可使用,便于大量装备部队。美国和苏联着重发展反坦克导弹,火箭筒主要用于攻击坦克侧装甲和步兵战车,故口径较小。多数国家火箭筒口径较大,能击穿坦克前装甲。反坦克导弹射程远,威力大,可制导,中小型供步兵使用,重型多装在步兵战车或直升机上,是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多数反坦克导弹为有线制导,可自动跟踪目标,但射手在发射后仍要对准目标。正在研制的第三代反坦克导弹,可自动校正方向,不需外部引导,射手在发射后可立即转向其他目标或隐蔽。此外,许多国家还发展了用火炮、火箭炮等布设的可撒布地雷,用以对付集群坦克。新型反坦克地雷威力增强,可在多种感应条件下爆炸,并装有定时自毁装置,以不妨碍己方部队行动。

    防空武器。地对空导弹从50年代起装备部队,已成为主要防空武器;射程由数百米到100 多公里,高度可达数万米,覆盖范围广泛;短程可由单兵携带和发射,中远程在车辆上发射;采用多种制导方式,可对付高性能飞机;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奈基、霍克和爱国者型,苏联的萨姆系列,法国的西北风型等。新型地对空导弹有先进的预警、指挥、通信和控制系统,反应迅速,打击准确;采用相控阵雷达,可同时跟踪多个目标,并具有抗干扰能力;导弹发射后可自主跟踪目标,不需外部引导。高射炮是早期防空武器,仍用于低空防御。新型高射炮有自行装置,口径较小,射速较快,火力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可在行进中射击。

    直升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新型兵器。军用直升机主要有两种类型。武装直升机主要用于对地攻击,可携带航炮、火箭弹、反坦克导弹,速度快,机动和攻击能力强,被称为" 空中坦克" ,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UH -1 和AH-64 型、苏联的米-8型。运输直升机主要用于运送部队、物资、伤员等,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UH-60 、CH-47 和CH-53 型,苏联的米-26 型。此外,还有用于侦察、观测、指挥、通信、预警、电子对抗等的专用直升机。直升机不需要机场,可在空中悬停;不受地形限制,可用于坦克和步兵战车不易通行的地区;不仅能将部队投送到敌后方,还可将部队接回;因而具有地面部队和空降部队不具备的优点。50年代以后各国陆军装备大量直升机,使陆战场的机动性发生重大变化。各国海军和空军也大量使用直升机。

    新型直升机飞行速度加快,垂直机动性和水平机动性均有所提高,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有效载重量增加,机载武器火力增强,采用先进的火力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防弹能力和抗坠毁能力,装有警告和干扰设备,开始采用隐形技术,生存和防护能力有所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