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作品: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 作者:雷达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1)周作人:《思想革命》,引自《理性与人道》,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2)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5卷6号,1918年12月15日

    (3)朱虹:《荒诞派戏剧简介》,《外国文学动态》,1978年第1期

    (4)朱虹:《荒诞派戏剧述评》,《世界文学》,1978年第1期

    (5)吴介民在这次会议致开幕词时强调了这样的观点,具体资料参见《学术活动报导》,《外国文学研究集刊》(1),第37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6)柳鸣九:《西方现当代资产阶级文学评价的几个问题》,《外国文学研究》,1979,第1、2期

    (7)这一期的《当代外国文学》发表了萨特的戏剧《禁闭》和小说

    (8)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9月版王蒙:《致高行健》,《小说》,1982年第2期

    (9)王蒙:《致高行健》,《小说界》,1982年第2期

    (10)冯骥才:《中国需要“现代派”》,《上海文学》,1982年第8期

    (11)李陀:《“现代小说”不等于“现代派”》,《上海文学》,1982年第8期戴厚英,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版

    (12)戴厚英,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版

    (13)当时对戴厚英的批评文章中最有名的是耿庸发表于1982年第9期《社会科学》的文章《现代派怎样和现实主义“对抗”——这里也不能不涉及某种现实主义理论现象》,耿庸在文中批判戴厚英的观点,说现代派文学“迄今为止除了照例能够自我欣赏之外,并无实际成就”,并且为现实主义文学进行了辩护。

    (14)许子东:《现代主义与中国新时期文学》,《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

    (15)80年代中期出版的精神分析方面的译作著作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高宣扬的《弗洛伊德传》,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美国学者霍夫曼(hoffman,F.J。)的《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王宁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16)倪连生翻译的瑞士学者皮亚杰(Piaget,Jean)一书于198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结构主义中文译著

    (17)胡适的创作于1916年8月23日,最先发表于1917年2月的《新青年》上,发表时题为

    (18)《今天》到1980年9月停刊,一共出了9期。1980年11月2日成立了“今天文学研究会”,出版了三期《文学资料》

    (19)该文发表于《诗刊》1981年第3期

    (20)《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1期。由于以上三篇文章题目都用了“崛起”一词,后来人们就习惯于把它们称作“三个崛起”。每一次“崛起”的出现,几乎都引发一次论争。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这篇文章犹如一篇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宣言书,在文学界引起了一次大的论争,把朦胧诗潮推向了新阶段

    (2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编写的《新时期文学六年1976,10-1982,9》中,最早为朦胧诗潮开设了专章。

    (22)一般认为,朦胧诗潮的结束比这更早一些,应该是1984年,因为这一年,朦胧诗作为诗歌艺术的探索运动已经解体。

    (23)宋耀良:《意识流文学东方化过程》,《文学评论》,1986年第1期。

    (24)威廉?詹姆斯:《思维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引自柳鸣九主编《西方文艺思潮论丛,意识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46页。

    (25)宋耀良:《意识流文学东方化过程》,《文学评论》,1986年第1期。

    (26)《作品与争鸣》,1983年第3期,第41页。

    (27)《作品与争鸣》,1984年第10期,第69页。

    (28)史航:《名剧的儿女们——东棉花胡同39号纪事》,《读库0601》,同心出版社,2006年2月。

    (29)北明:《与高行健一百六十分钟的长谈》,香港《明报月刊》2000年第12期,第19-30页。

    (30)高行健:《对〈绝对信号〉演出的几点建议》,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第88页。

    (31)高行健:《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自序),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第2页。

    (32)高行健:《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文艺研究》,1987年第6期

    (33)吴亮:《马原的叙述圈套》,《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3期。

    (34)王又平:《元小说:暴露虚构的话语策略》,《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35)何新:《当代文学中的荒谬感和多余者》,《读书》1985年第11期

    (36)雷达:《追寻灵魂之故乡——〈塔铺〉与〈无主题变奏〉的比较》,《文学自由谈》,1988年第3期。

    (37)《论残雪:1988年》,萧元主编《圣殿的倾圮——残雪之谜》,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4页。

    (38)残雪:,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此书为残雪90年代中后期对卡夫卡的作品分篇解读的结集。

    (39)沙水:《残雪与卡夫卡》,引自,第449-450页。

    (40)残雪:《属于艺术史的艺术——卡夫卡与博尔赫斯的小说》,《解读博尔赫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224页。

    (41)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符号学美学》,董学文、王葵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42)刘晓波:《一种新的审美思潮——从徐星、陈村、刘索拉的三部作品谈起》,《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

    (43)季红真:《中国近年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文艺报》1988年1月2、9日。

    (44)李洁非、张陵:《被光芒掩盖的困难——新时期文学十年之际的一点怀疑》,《中国青年报》1986年9月21日。这是目前所见资料中第一次论及“伪现代派”的文章

    (45)李洁非、张陵:《探索、实验性小说困难论》,《当代文艺思潮》1987年第5期。

    (46)黄子平:《关于“伪现代派”及其批评》,《北京文学》1988年第2期。

    (47)李洁非:《“伪”的含义与现实——重谈“伪现代派”》,《百家》1988年第5期。

    (48)王宁:《接受与变形: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后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49)陈晓明等:《后现代:文化的扩张与错位》,《上海文学》1994年第3期。

    (50)《文艺研究》2005年第10期就发表了重评先锋小说的系列文章,包括贺桂梅的《先锋小说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等。

    (51)程光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现代派文学”》,《文艺研究》2006年第7期

    (52)程光炜:《二十世纪80年代的“现代派文学”》,《文艺研究》200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