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赚钱金点子大全集 > 第十七章 遍地黄金也要抢 香港商人赚钱故事

第十七章 遍地黄金也要抢 香港商人赚钱故事

作品:赚钱金点子大全集 作者:赵凡禹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香港”被人称为“遍地黄金”,然而,香港人的富有并未使他们过上轻闲的生活,竞争的压力使他们步履沉重,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拼命工作。

    激烈的生存竞争,既激发了香港人的拼搏精神,也给他们提供了很多的机会。香港商人喜欢说“搏一下”,大概就是争取一下的意思。

    这比“试一下”更重要。搏,就是要整顿精神,全力以赴。搏,多少带有一点冒险的精神。

    香港由于其地域特殊性而受“西化”影响严重,所以有人说,香港是东西方文明的“混血儿”。香港商人是东方式的智慧与西方式的精明的综合体。

    在香港商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浓厚的传统的中国色彩,香港商人灵活、机智,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见西方文化的烙印。他们的传统特质,由于混杂了西方的思想灵魂而不再有传统的迂腐。

    港商的生活哲理是,挣钱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在商言商,言商即是挣钱,这个道理在港商看来,再自然不过、简单不过了。

    不仅像邵逸夫、胡仙这样的富豪级巨商重视取利赚钱,就是一般的港商,也同样把赚钱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他们的功利主义色彩十分明显。

    316、李嘉诚经营之道

    出身贫寒的李嘉诚现在能够被公认为华人首富,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他长远的战略眼光。

    李嘉诚14岁在一家小塑料玩具厂当推销员。由于工作努力,不到20岁就被老板提升为经理。两年后,年仅22岁的李嘉诚,自己开设了一家专门生产玩具和家庭用品的“长江塑料厂”。

    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美国家兴起一股“塑料花热”。李嘉诚立即争取了大量的海外订单,迅速由生产玩具转向生产塑料花。长江工业公司不久就成为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塑料花工厂,而李嘉诚本人因此也赢得了“塑料花大王”的美称。

    正当塑料花大受海外欢迎,行业兴隆之际,李嘉诚却独具慧眼,预料到塑料花将在世界市场由畅销转为滞销,他当机立断,毅然放弃当时盈利仍丰的塑料花行业,重操玩具旧业。果然,不久国际市场的“塑料花热”冷却,行胜暴跌,那些趁热而上的厂家纷纷遭殃,而李嘉诚却在玩具产品中每年仍赚上千万港元。

    李嘉诚深谙好花无常开的道理,早在塑料花业兴盛时期,他就认识到,随着香港的繁荣发展,人多地少的矛盾会日益尖锐,地产业必大有可为。

    1958年是战后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香港地价下跌70%,房价下跌30%。房地产业正处于低谷之时,恰在这年,刚满而立之年的李嘉诚,以百万资本向地产业进军了。从1958年至1980年的22年中,香港地产业历经沧桑,几起几落,虽充满风险,但却百年不遇,机遇迭出。李嘉诚眼明手快。感觉敏锐,善于抓住每一个有利的机遇,成为一代香港地产大王。

    1959年,李嘉诚首先购买的为别人所不齿的工业用地,1980年以市区平均地价计算,工业地价比当年上涨了281倍,而非工业用地及住宅用地也分别为74倍与82倍。1965年,银行风潮及1967年地产价格狂跌,许多人急于脱手房地产,他却泰然处之,反而认为这是发展地产业的大好时机。继续从事房地产生意,只买不卖。到1972年,他的公司已拥有35万平方英尺的房地产业,每年资金收入390万港元。

    李嘉诚为什么能赚钱?眼光!商人没有战略眼光,就好比摸黑走路,迟早会碰得头破血流。

    孩子的钱最好赚:

    中国社科院公布的报告显示,子女教育的消费已经超过养老和住房的消费,成为居民储蓄的最大目的。据估计,国内居民教育消费额每年约为2500亿元。教育培训市场正显示出强劲的需求势头,特别在语言培训、职业培训、幼儿教育等领域,更是商机无限。

    以儿童文教业为例,根据统计资料,全国2~12岁的小朋友共有3350万人,其中有超过两成的小朋友上才艺班,以每人每月平均花费1500元估算,每年累计消费额就达120多亿元,而2~6岁间就读幼儿园的小朋友约有1420万人,以平均六成的就学率估计,每月平均花费700元,每年累计消费额就达700多亿元。

    317、世界船王一战定乾坤

    包玉刚是世人公推的华人世界船王,是第一个进入英资汇丰银行的华人董事。1978年之后,包玉刚坐上了世界10大船王的第一把交椅。

    但在此之间,在香港股票市场上,以包玉刚先生为代表的华人集团与怡和洋行的代表的英商集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股票大战”。

    九龙仓位于繁华的尖沙咀,这里可谓寸土尺金。但是长期以来,九龙仓的地产股价由于怡和洋行的把持,严重脱离实际地价。而这九龙仓的归属关系到华人集团各自在香港的发展前途。特别是对包玉刚的庞大船队来说,没有九龙仓,就等于失去了依托的基地。

    因此,一开始双方就寸步不让,势在必夺。实力雄厚的怡和洋行估计了一下船王的财力,认为自己只要出高价收购九龙仓的股票,船王是打不了几回合就得举手投降。

    于是,怡和洋行在香港报刊上登出醒目的广告:“愿以两股置地股票,外加一张债券(总价值相当于100港元)兑换面值仅10港元的九龙仓股票。”至此,大战进入了高潮,鹿死谁手,难以料定。

    这时,包玉刚已做好了决战前的一切准备,但表面上装出有心取胜,无力回天的样子,把怡和洋行蒙在鼓里。而包玉刚佯装到法国办事,却偷偷地赶赴英国向汇丰银行借钱去了。汇丰银行在包玉刚的环球集团中占有很大的股份额,此时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谁也离不开谁,所以包玉刚很快借到21亿港元现金。

    第三天,包玉刚突然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到了香港,他立即宣布迎接怡和的挑战。在两天之内以每股105港元收购市民手中的九龙仓股票2000万股。这一击令怡和猝不及防,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包玉刚居然在两天之内拿出21亿港元。很快包玉刚已经拥有九龙仓有限公司50%的股权。从此,九龙仓成为包氏财团麾下的一员得力猛将,并不断立下战功。

    商场就是战场,可以有失败,但在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战斗中,绝对不能失败。

    318、“特价菜”挽救了大酒店

    一道普通的菜,居然能挽救一个大酒店?这不是神话,而是事实。

    香港实业家徐峰在广州花园酒店附近投资200万港元兴建了一家南海鲜酒家,酒家装扮得豪华气派,雄心勃勃的徐峰先生决心在中国内地大干一场。然而,事与愿违,酒家开张后,却生意平平,头3个月竟亏损20多万元港币。

    踌躇满志的徐先生实在想不通,自己这个酒店地处闹市区,为什么生意竟如此惨淡!是酒店的门面装修得寒酸?是店中的服务质量低下?还是店里做的饭菜味道不好,分量不够?思来想去,他都否定了这些可能性,那么究竟是为什么?

    一天,他来到街上散心,走着走着偶然间看到西壕二马路有两家时装店,令他感兴趣的是一家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另一家却“门前冷落鞍马稀”,生意平淡。什么原因呢?一种职业的敏感促使他走到两家店铺看个究竟。经过观察,他发现生意兴隆的一家店里面除了卖高档服装外,还另辟了几款特价服装,或八折或五折优惠出售。

    看到这些,徐先生眼前一亮,找到了解决酒店经营不理想的办法。经过紧张筹备,徐峰先生的南海鲜酒家每天推出一款特价的海鲜菜,其价格远远低于同行的价格,并通过新闻媒介大肆宣传,这一招果然灵验,顾客竟神奇般地多了起来,很多食客觉得特价菜新鲜,慕名前来。

    也许有人认为降低菜价酒店要吃大亏,因为酒店决定降低的幅度令人吃惊,比如基围虾市价是76元一市斤,而南海酒家降价后只卖36元,不只是没有利可图,还要买一斤赔一斤多。然而,事实说明,食客们来此一趟决不会单单要一道特价菜吃了完事的,哪伙人不再要上几个别的菜?特价菜上亏的,在别的菜上却暗暗补了回来,而且还要让食客们觉得价钱便宜、公道。一时间,南海鲜酒家成了羊城人一吃为快的好去处,南海鲜酒家也因此一炮走红广州城。徐峰先生在“美食周”一个月内单基围虾就销出4吨,至于他赚了多少钱,那就可想而知了。

    价格低对消费者永远具有吸引力,以此作为赚钱的诱饵,则是一种常见的经营手法,关键是要做得巧妙。

    加盟要瞄准高门槛:

    连锁加盟被很多创业者视为低门槛的创业捷径,实则未必。加盟连锁企业,投入不菲的加盟费和保证金,投资者主要图什么?相信绝大多数投资者最为看重的就是品牌。品牌是连锁加盟的生命线,也是投资者付出加盟费后最大的回报。加盟费可以视作品牌价值的体现,看得更远的则是其背后的完善的管理和技术实力。

    1.高门槛项目为投资者筛选了更多的竞争对手。

    2.高门槛很大程度上相对应的就是高知名度,对个人投资者来说,也许一辈子也无法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响亮品牌,800万元叫价的肯德基,250万元起板的麦当劳。

    3.最为重要的是加盟者付出高额投资后获得的“管理”和“技术”。

    319、米王的生意经

    香港的超级富豪林炯灿被称为“米业革命者”“香港米王”,这光荣的称号是怎样得来的呢?

    米业是个很古老的行业,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的米业有突破性的发展,大袋变小袋,而且不再用人工搬送,人们可以在超级市场自行选购,同时,米的牌子也超过10多种,林林总总,任君选购,便利快捷,且又合乎卫生原则。于是米业从古老的行业,成为新兴企业。

    是谁开创了这个新潮流呢?就是林炯灿。

    以前的米行,米都是装进一个大麻装里,一袋米足有168斤,因此顾客要货,就必须依赖水行的伙计送货。过去的香港流行大家庭,人口浩繁,耗米量大,所以168斤的米,不会造成家庭压力。随着时代的进步,一家三口,面对一大袋米,如何消化?再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超级市场的业务发展异常迅速,代替了旧日的街市,许多家庭主妇喜欢到超级市场买东西,米也成为购买的对象。为什么不搞小袋米出售呢?

    林炯灿敏锐地从米市场变化的信息中找到了新产品开发的点子。当然,简单地改大装变小装,并不是创新。他想小袋米应当具有保质的新特点,才有可能成为畅销商品。于是,他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实现米业的创新。他了解到胶袋有许多种不同密度,不同密度会带来不同效果,经过试验,确定了最正确的密度,米放进去,长期不会变质。目前,林炯灿的金源集团批发零售的食米牌子有16项,其中销售量最佳的食米名牌——金象牌米,脍炙人口。

    现在,金源米业的小袋米占香港米业零售市场的50%。此外,还销往澳门及中国内地。金源的营业额每年达6亿港币。

    大袋变小袋,这种并不复杂的点子竟造就了一代米王。林炯灿的成功,的确值得人们深思。

    开间手机美容店:时下手机已相当普及,年轻人都想拥有一部个性化手机,都愿花更多的钱和时间放在怎样扮酷自己的手机上,“个性化手机”越来越被年轻人所接受。而手机的更新换代又使手机美容市场的潜力加大。这是一个令人垂涎的新锐行业。

    目前,手机美容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项目:1.改头换面,这主要是改变手机外壳图案。2.手机彩屏制作,是指在任何型号的手机的显示屏内制作彩色图文背景,一改过去那种蓝屏黑字、终身一色、枯燥乏味的形象。3.卖漂亮的卡通手机绳、来电感应器、贴图、太阳能旅行充电器、手机防盗器等与手机的相关产品。

    320、“π”之秘

    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种叫“派”的系列服装,在国内迅速走俏,这个“派”的命名是老板从与数学概念上的“π”得到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内地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民众对高档棉制成衣的需求量很高。香港溢达集团总裁杨敏德抓住这个机会,致力于开拓内地服装市场,向内地市场全面推出设计新颖、品质优良、裁剪合体的“派”系列服装。

    不久之后,在全国各主要城市,随处都可见到标志明显的“派”系列服装专卖店,“派”系列服装专卖店在内地建立了100多个销售点,年销售成衣达60万件。内地市场成为杨敏德发展的重要基地。

    当“派”系列服装席卷内地市场时,人们问杨敏德,为什么将溢达集团在内地生产销售的服装系列取名为“派”?杨敏德回答:“‘派’来源于数学中代表圆周率的符号‘π’,‘π’是希腊文,‘派’则代表中西文化的结合,而中国人讲一种服装穿得好看,又常说成有气‘派’。当然更深层的寓意是,圆周率在小数点之后的数字是无穷无尽的。而溢达集团的追求同‘π’的无穷尽、不循环的数字那样,也是永无穷尽的。”

    当然,“派”系列服装成功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当时内地多年来由于产品机构调整缓慢,纺织品生产一向量多而质不高,导致销量呆滞,产品积压。另一方面,内地消费品市场发展迅猛,越来越多消费者追求高档次的服装,内地厂家又无力供应,消费者唯有续购质量有保证而价格昂贵的进口服装。

    杨敏德的成功就在于能迅速适应市场变化,顺势而变地推出了“派”系列服装产品,树立了名牌服装的形象。

    321、从“头”做起的香港商人

    古人说“大丈夫相对而动”,强调人要适应外部环境和客观世界。经商也是一样,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具有积极的应变头脑,根据客观现实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从而打开财富的大门。

    香港商人刘文汉就是一个善于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客观条件,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的人,他的发家是靠从听来的一句话中捕捉到了一条重要信息,而他事业达到顶峰又是他能随势善变的结果。

    1958年,刘文汉在美国谈生意。一天,他来到坐落在美国克利夫兰市中心的一家餐馆里吃饭,邻座的两个美国人正在谈论如何发财。其中一个人说:生产假发肯定能发大财。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文汉凭着他敏锐的眼力,看到生产假发的确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尽管刘文汉对假发一无所知,但他坚信他一定能在假发业上大干一场。

    但那时候,很多人还不知道假发是什么东西,生产假发的公司几乎还没有。回到香港后,刘文汉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一位懂得假发技术的理发师,并三顾茅庐般地请他出总设计师,刘文汉的假发公司终于成立了。由于这种产品符合人们的需求心理,再加上产品优良的品质,假发一炮走红。刘文汉因此获得巨大的财富,被冠以“香港假发大王”的称号。

    刘文汉的成功,使许多人纷纷投资生产假发,争夺这个巨大原财富市场,这股热潮不亚于当年美国西部的“淘金热”。一棵大树上的果子数量终究是有限的,群雄并抢,用不了多久就要被抢完。面对这股“热潮”,刘文汉认识到了这一点儿,于是,他急流勇退,从假发制造业中脱身出来,把眼光投到其他行业。没过多久,假发市场供过于求,产品价格陡跌,假发业也一落千丈。

    而此时的刘文汉已经在他得到假发业数百万美元的财富后,离开香港,来到澳大利亚,瞄准了一个能赚大钱的行业——葡萄酒制造业。由于他经营得法,葡萄酒销路很好,没有几年就使他的葡萄酒厂成为世界上华人所拥有的最大葡萄酒厂。

    商人做什么行业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什么行业才赚钱。

    322、新移民的骄傲

    1980年底黄仕灵孑然一身奔到香港,凭着他的胆大心细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巨富。他的发迹速度之快,可说是成功商人的典型例子。

    黄仕灵来到香港后,一位港商借给他30万港元,他拿着30万港元资金,在香港展开了身手。那时,香港炒卖棉纱的风气很盛,黄仕灵从江门大胆地搞了一批棉纱入港,第一宗生意便赚了数万港元。紧锣密鼓,他马上瞅准一个市价百万多、面积3000多平方英尺的写字楼,拿了20多万港元做订金,把写字楼买下,请了8名雇员,开始了电子零件的贸易生意。3个月后,黄仕灵还清了30万港元债务,1987年下半年,又赚了100万港元。

    “随着中国经济开放,我相信未来数年中国仍然是一个可以赚大钱的宝藏,等待脑筋灵活的香港人发掘。”这是黄仕灵到港不久就预言的。

    1988年,他看准了中国的消费者大量需要录像机,当时国内市价售数千元一台,但韩国的放像机价格比同时拥有录像功能的便宜一半。进行市场调查后,他发觉放像机在中国颇具销售潜力,于是先后输入14万套零件在内地组装,1988这一年,黄仕灵就赚了400万港元。

    黄仕灵自己的总结是:“作为创业者,必须胆大心细,拼搏不忘稳重。”

    开家魔术商店:魔术商店在国外(如美国、日本)已十分普及且生意不错。随着大卫·科波菲尔等众多国外魔术大师的火暴表演,引发了人们对魔术的浓厚兴趣。

    魔术除了靠魔术师精湛、娴熟的手法外,五花八门、机关重重的魔术道具也是成功的魔术表演中必不可少的。店面设在客流量较大的地段比较理想,如大商场、超市和繁华的文化街区。店面的装修可以突出魔幻和神秘的格调,以魔术道具突出商店特色。经营品种以魔术道具为主,同时还可兼营与魔术有关的书籍、音像制品,以及用于开发智力的成人玩具和用于特殊场合的化妆面具等。当然,品种越丰富就越能吸引消费者,这必须依照你的实力和心思。

    323、时势造英雄,英雄成事业

    香港海产大王蔡继有,40年前还是个农民和渔民,然而,历经奋斗,今天,他的投资却已遍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私人资产逾30亿港元,其传奇故事生动地揭示了英雄与时势之间的密切关系。

    蔡继有1929年生在广东省中山县一户世代农家,贫寒清苦,他只在乡村小学念过2年书,很小就下田帮助父亲务农,捕鱼捞虾。11岁时,其父病逝,丢下其母带着7个子女过着贫苦的生活,常常要靠富人施粥,才能得一餐温饱。

    解放后,蔡家因是贫农出身,阶级成分极好,蔡继有“根红苗壮”得到国家优待,发给经营许可证,出入港、澳做小买卖。1950年,他开始海产小贩生涯,向乡民赊货,骑单车送海产到澳门出售,生意越做越大,赚了钱都寄放在澳门朋友处。不料,他被商业部门查出瞒税行为,没收营业许可证,令其补缴几万元税款。1954年,他获准去澳门,取回多年所赚的几万元,都交给税收,1956年批准他的妻儿赴澳与他团聚。

    蔡继有从此定居澳门,以月租10元租一小房,全家挤住,碎米果腹,务求省下一点钱好做生意。他没有其他技能,仍旧贩鱼,从澳门向渔民收鱼,用木船贩到香港去卖,每日披星戴月,勤劳苦做。

    1958年又搬家到香港,月租20港元租屋而居。1959年他已勉力在贝介栏市开办起自己的批发生意门脸“华高栏”。他商誉甚好,收购价较别人高,代售鱼品又很少“食价”,所以渔民都喜欢与他交易。

    1960年以后,蔡继有生意渐入佳境。为巩固“货源”,他主动借钱给渔民造船生产,渔民收成后再从1/10的渔货如数偿还。如此,越来越多的渔民向他借钱买船,他便俨然拥有自己的庞大船队。1965年他开展海产急冻。1967年以后海产急冻直销日本。蔡继有乘机大量购入海产急冻,销往日本。当时百业萧条,只有他24小时加班大干,一举发了横财,为日后业务发展打下雄厚基础。

    1969年他赴澳门设厂,1971年赴越南办3家工厂,后又与越南协议,以尿素、味精、纱线、水泥等交易其海产,生意越做越大。1976年以后投资地产,并将海产业务推向缅甸、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内地,逐步发展为集团性跨国企业。

    时势造英雄,但只有英雄才能把握时势,成就一番大事业。

    324、从1.7港元到5亿港元

    陈圣泽是香港恒和珠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他13岁来到香港,身上只带着1.7港元,如今他的集团营业额每年高达5亿港元。

    20世纪50年代末,陈圣泽只身从中国内地来到香港。开始了他40年的事业。当时他全家人都在中国内地,从事耕作,生活相当清苦,他的父亲便嘱咐他出去闯一闯。经在港的亲戚介绍,他便当上了珠宝学徒,每月领10港元的工钱。

    初当学徒,陈圣泽负责的只是清洁和倒茶工作,一直到有新学徒加入,才开始真正接触珠宝工作,并成为了手工最好的一个学徒。陈圣泽做了一年首饰技工,积了点钱,便急急自立门户,却两次失败。

    陈圣泽归因于自己初踏足社会,识人不多,商场上的信用亦未建立。但他并不后悔。他说:“挫折绝不是一件坏事,学习不必很顺利,条条路畅通。遇到的每一个挫折,都不会完全一样,每次都是新鲜的,它可以造就一个人的应变、分析、抉择能力。”

    尝了两次的失败后,陈圣泽毅然赴美。当时,他仅能说一些极不流利的英语,对美国的认识,仅仅是美国的珠宝市场很大,是个珠宝行业很先进的国家。他在美国4年,在不少大珠宝公司工作过。

    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之后,陈圣泽在1975年卷土重来,回香港设立恒和商店,借他在美国对现代化珠宝厂的生产过程的认识,在香港开设了流水作业式生产的工厂,跳出了以往由技工一件一件做的框框。由此一步步成为了香港的珠宝大王。

    陈圣泽认为,成功之道只有六个字:刻苦、耐劳、诚恳。

    水电维修服务中心:

    目前,中国的广大城镇中绝大部分家庭都用上了水电。此外,许多小型的企事业单位在这方面也亟须得到服务。因此,只要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都适合开设水电维修服务中心。

    水电维修服务的项目包括维修厨房和厕所里的一切供水设备,如水龙头、马桶、热水器、水暖设备,维修电表及处理漏电、电路短路、电线老化、更换漏电保护开关和继电器等等。此外,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小家电,如台灯、吊灯、电吹风、电风扇、抽油烟机等等,只要稍懂电路基础知识皆可胜任。

    325、推销起家的商界新贵

    推销商品也是一门艺术,善于推销的人,今后自己创业就很容易成功。香港的“新贵”黄金富就是靠推销起家的。

    黄金富早年在一间贸易公司当过文员,后来又做推销员,就是做了推销员才使他逐渐发达起来的。那是在1970年,传呼机兴起,由于黄金富对电子产品的偏爱,所以,他在广告上看到有人聘请推销员来推销传呼机,就毅然辞职,去做推销传呼机这份差事,想不到,这一来竟大获成功。

    一开始,推销生活并非顺利,再加上传呼机是新兴起的东西,人们对它的注意力不够,况且价格昂贵,因此,对于上门推销的黄金富来说,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黄金富总是这样自我激励:“干推销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就这样,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销出了第一部传呼机。万事开头难,第一个成功,给了黄金富无限信心,而且,他对推销也有了自己的一点儿看法。他改进了推销方法,就是当他的传呼机售出后,还大搞维修服务,这一点在现在虽然较为平常,但在当时确是一个突破。有时顾客的传呼机在半夜出现问题,一通知黄金富,他也马上就到,为的是使顾客满意,以自己的诚意来打动顾客,使其信任自己。

    他的售后服务,以其及随到随传的独特风格迅速在顾客中传播出去的,引起了人们的侧目,以至于使传呼机的销路与日俱增,曾经一个月就售出300多部传呼机,单单每月佣金的收入就高达五六万港元。这确实是一个奇迹。后来,他顺势星光传呼集团,打开了传呼机在香港的新局面,提供了顺应潮流的新服务。一跃而成为巨富。

    吃得苦、不怕失败、禁得起折磨……这些是商人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326、将错就错、错有错招

    很多商人都有被人坑害的教训,虽然吃一堑长一智,但能够将坏事变好事岂不更好?

    香港京华自动化公司执行董事陈银海,为人精明果敢。他为了谋生,先在一家纺织厂做学徒,后将多年积攒的资金开设了一家小型纺织厂,专门生产女服布料。20世纪70年代,香港的学校正大批更换校服和领带,同时涌现了一个庞大的市场。陈银海抓住机会,毅然将业务转为领带制造。至1987年,他的工厂“包下”了全港七成以上的校服领带订单。

    为了提高领带的图案设计制作,他亲赴日本,以82万港元购入一部电脑织物设计系统。谁料运到香港的电脑竟与看过的样板截然不同,效率比人工操作还要慢。

    无疑,日本的奸商将他骗了!但货钱两讫,追无可追。但陈银海并未乱了方寸,他为了“废物利用”,决心将系统改进,以便适用于本厂的工序。谁知这样一来,竟错有错招,不仅改进后的电脑织物设计系统,达到了要求,还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

    1981年陈银海正式成立京华工业自动化公司,向纺织电脑领域进军,生产的提花织物设计系统,足与日本同类产品媲美,受到香港纺织业欢迎。1984年,陈银海带着产品前往广州参加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获得好评。第二年,京华成功地向浙江及天津出售了提花织物电脑设计系统,其后又陆续接到北京、上海等地的订单,名气渐响。近年陈银海推出先进的电脑辅助设计系统,又打入了日本及东南亚,受到厂家的青睐。

    失败、挫折之后,不要怨天尤人,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尽快走出困境。

    卡通用品店:

    欧美市场上的卡通店铺都比较有市场,甚至由于卡通的“品牌”概念妇孺皆知,属于市场上名列前茅的高利润行业。因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卡通用品商店也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有一定的销售前景。知名的卡通商品一般投资规模巨大,一旦失败,投资者损失也很大。由于商品相对价格较高,普通消费者未必能买得起;有钱白领多数对该类产品不再感冒,中小学生虽然有兴趣,无奈囊中羞涩。店址可选择在超级繁华商业区内,面对“人流量”做文章,原则是面积不要太大,20~30平方米最好,月租金尽量控制在流水的20%以内。

    327、陈玉书独具慧眼成富豪

    有“景泰蓝王”之称的香港商人陈玉书1972年离开大陆只身赴香港,身上只有50元港币。而10年之后,他已跻身香港经济强人之列,成为“世界景泰蓝大王”和亿万富豪。

    20世纪70年代,正当陈玉书做景泰蓝生意的时候,从北京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驰名中外的景泰蓝工艺品由于销售不畅,准备削价大清仓。

    这种形势对于一般的景泰蓝商人而言,无疑是大难临头。即使像香港中资工艺品公司这样的明星企业,对景泰蓝的前景,也不看好。而陈玉书却与众不同地认为,这正是一生中难逢的大好转机。陈玉书凭自己的观察和经验认定,景泰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绝不会长期滞销,景泰蓝的不景气是由于受了世界萧条的影响,一旦市场购买力增强,景泰蓝又将成为畅销的热门货。

    因为北京厂家急于脱手,正是“杀价”的极好机会。于是,陈玉书同北京工艺品公司负责人谈判。他问:“如果我买100万元的货物,可以几折卖给我?”“8折。”“500万元呢?”“7折。”“1000万元全买呢?”“6折。”“我付现金买呢?”“可以对折。”

    于是,陈玉书同北京工艺品公司签订了全部价值为1000万元的景泰蓝库存货合同。这无疑是将北京景泰蓝仓库搬到了香港。陈玉书因此就拥有了存货最多、品种最全的景泰蓝金字招牌,营业额扩大了10倍,利润也大了5倍,开支和过去差不多。多少年后,功成名就的陈玉书对这个决策仍自赞不已:“老实说,没有这一次大的战役,没有这一次惊人豪举,我的事业可能就此结束。”

    陈玉书曾经很坦率地说:“在某个时机里,能得到一个能以几何级数去赚那笔钱的机会,能使整个事业有实质的飞跃,令你可以挤入富商之列,甚至富豪之列。”

    328、一种穷人的“牛奶”

    在以喝可乐、牛奶为时髦的今天,喝豆浆的人很可能被追求时髦的年轻人称为“土老帽”。

    但有一种豆浆不仅在香港大行其道,而且还挤进了国际市场,在很多国家的超级市场上,它和可乐、牛奶并排摆在货架上,而且价格还很高,并畅销不衰。

    这种豆浆是由香港豆品公司制作的,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了。不过它现在的名字叫维他奶,是一种既便宜又有营养的牛奶代用品,一种穷人的牛奶。

    多年来,香港豆品公司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完善销售手段,大力宣传维他奶的营养指标,突出它的“穷人牛奶”的物美价廉,使维他奶的销售量由每年500万瓶增加到3000万瓶,占到当时香港饮料市场的25%。196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还因为维他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维他命而介绍给很多发展中国家。

    商品贵有贵的卖法,便宜有便宜的卖法,关键是以什么理由让顾客买。

    宠物服饰店:在养宠物的人群中间,丁克家庭,空巢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这部分人把宠物当成自己家庭的重要成员。这就是宠物服饰店的市场基础。宠物的品种不同,身材各异,为了能让它们穿上最合体的服装,只能定做,所以服装的价位高得也有点吓人,便宜的要100元、200元,贵的要300元一套。最火的是宠物连脚服,穿上连脚服,可以保护宠物的皮毛,防止宠物把室外的脏东西带回家。这种卫生、方便的衣服让许多宠物的饲养者改变了对宠物时装好看不中用,是生活奢侈品的老看法。如果你喜欢宠物,又有一定的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基础,这个时髦的行业真的不错。

    329、“蛇王”的精打细算拼成本

    香港居民每年吃蛇80万条左右,因而蛇店遍布各区。蛇店林立使得竞争十分激烈,所以一般蛇店售价十分接近,蛇羹大致为每碗13港元。

    唯独九龙土瓜柱湾附近的一家蛇店,却敢门前的广告牌上大书“正宗蛇羹每碗10港元”。由于价廉招远客,因此生意十分兴旺。

    这家蛇店敢于独树一帜,实行低价促销,其中到底有何诀窍?该店的老板外号“蛇王”,宣称该店的经营宗旨是“薄利生财”,但必须有出色的成本控制做后盾。老板拼成本的主要依靠以下三招:

    第一是自办进口业务,货源充裕,质量有保证;第二是批零兼营,减少环节,收到节省费用之效;第三是搞好综合利用,要宰一条蛇,先取蛇胆,再用蛇肉,最后连蛇皮等也都派上用场。

    有此三招,“蛇王”老板就能相对地降低成本,做到薄利多销,不断增加盈利。

    精打细算节约成本,实行薄利多销,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年轻人迷恋的军品服饰店:

    军装、徽章、军用手表……这些弥漫着粗犷气息的军用品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迷恋。进入军用品专卖店,仿若进入了时光隧道,二战、越战时期的军用品就在你的眼前密密匝匝地陈列着。据店主介绍,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似乎对军用品有种特别的情结:有的是出于对军事的热爱;有的是用军用品玩酷;有的是为追求一种另类的时尚。这些军用品价格较低,一个刺绣徽章在10元以内,一件迷彩体恤也只卖20~30元,消费者非常喜欢。

    330、“活力28”与1983年

    在中国洗衣粉行业的历史进程中,“活力28”作为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但谁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是与1983年息息相关的。

    1983年,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的回归问题展开了密切的磋商,为了扼制香港社会局势的波动,香港人掀起了一场“活力运动”,以图新的活力、新的出路。所以,1983年也就成了香港的“活力年”。

    这一年,港商林捷文先生带着世界名牌洗衣粉——英国皇家协会的“威洁33”来到了广州,想在内地找一个厂家研制生产可与威洁33相媲美的第三代洗涤剂。

    在一无技术二无资料的情况下,湖北沙市日化总厂仅凭一袋“威洁”33的样品,便大胆地接下了这个任务。短短的28天后,新一代洗衣粉的样品就送到了林先生的手上。经过专家鉴定,它不仅与英国皇家协会的“威洁33”有同等的洗洁力,其色泽和荧光增白的效果还优于“威洁33”。洗涤效果是普通洗衣粉的3~5倍。用户一年可节省10多元钱。

    这样优质的新产品叫什么名称呢?几经磋商,终于选定了“活力28”。

    这个名字起得好!一是,1983年是香港的活力年,又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年。“活力”既标明了产品诞生的年代,又充满了时代的气息。二是,产品从开发到上市只用了28天,所以“28”即有时间上的写实意义,又反映了中国人高效率的工作作风。三是,“2”代表着买与卖两方面,“8”在广东方言中与“发”字谐音。寓含着称心如意、发财的意思,代表着大吉大利。“28”即买、卖双方都发财。四是,“活力28”中的“8”与“沙市日化”的“化”都是“a”韵,发声响亮,做广告时“活力28,沙市日化”短短的八个字,朗朗上口。

    “活力28”这个名字不俗也不洋,国内外都能听得懂,即有时代特色,又有民族特色,称心如意,大家发财。

    331、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在香港装修业大亨、永成装饰工程公司董事长曾永成的字典里面,没有“做不到”三个字,不信,看看他一路奋斗过来的历程就知道了。

    曾永成先在水果摊打杂,半年后转到一家仓库当搬运苦力,为的是多挣点钱寄回大陆赡养母亲,还要积些供自己学艺。他每天干14个小时,没地方住就在天桥下摆一张尼龙床露宿,披风淋雨裹沙尘,一住就是一年半,每天累得站着都可以睡着。他承受着一切艰辛,并不觉得刻薄自己,心中燃烧着奋斗的目标:“蓄钱、学艺、开店”,一刻也不忘记,他一定要做到。

    曾永成餐风饮露,一年竟攒出了4000港元,他立即去当装修学徒。23岁才做学徒,人家耻笑,他不睬别人的眼光,尽心竭力当学徒。两年后学徒满期,又打了3年工。

    1979年,曾永成借别人的地址创立一人公司:“永成装饰工程公司”。当年生意清淡,他却从不做旧日老板的客人生意。因为不肯抢旧老板的客,一旦他知道某客户一直帮衬旧老板时,他便婉谢生意,一定自己另谋客路。熬过5个月,生意日渐稳定,曾永成就自置了厂房,请了伙计。

    1987年,香港浸礼会学院维修工程招标,为了拿下工程,曾永成宁愿不赚钱也做,终以低于同行20%的报价中标。这笔生意虽然没赚到钱,却拉住了一个长久的客源,成为他的命运转折点。以后,每年的浸礼会维修都交他做。因此,香港中文大学、汇丰银行、置地集团等大客户也纷纷落单给他,滚过10年,曾永成的财富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保守估计,资产已超过千万港元。

    “人只要努力,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曾永成从抵港那天起,20多年如一日,工作再工作,声带也劳累致伤,他却没有半点悔意。钱,早已不是工作的目的,他自认是个不信邪的人,要倾尽自己的能力去办不到自己能够达到的成就,这就是他的性格。

    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标而产生,志向远大的人会产生出天赋神授一般的精神力量和旺盛斗志,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并最终成功。

    332、副主席霍英东沙中淘金

    在人类社会中,风险与效益常常并存,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经济界的巨人霍英东先生在他的经营之路中,就曾奏响过不少风险决策的雄壮乐章。

    20世纪60年代初“淘沙”这个行业是香港工商界许多有识之士都不敢干的事。原因是这行当用工多,获利少,赚钱难。而霍英东却认为,当时,香港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建筑业的发展方兴未艾,淘沙业虽获利微小,但却大有潜力。

    因此在1961年底,他去英国考察教育、建筑、商务,途经曼谷时,便向泰国政府港口部以120万港元购买了一艘长288英尺,载重2890吨,名叫“哈克顿”号的大挖泥船,投入淘沙业。不仅如此,他还派专人到世界有名厂家订购了一批专用淘沙机械船。

    在经营上霍英东也很有特点,他不图一时暴利,而是与香港政府签订长年合同,以图稳妥获利。同时,他还与各建筑公司签订了长期供沙合同,以图长远利益。不久,香港的填海工程、挖海工程和建筑业大兴,海沙大有供不应求之势,而霍英东因为获得了香港海沙供应专利权,所以使其生意越发兴隆。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仅大小船只就添置了八九十艘,挖泥船二十多只,成为香港淘沙业的头号大亨。

    风险与财富同在,不冒险不赚钱,冒险越大,赚钱越多。

    333、郑裕彤借蛋孵鸡

    郑裕彤是世界华人十大首富之一、并集“珠宝大王”“地产大鳄”“酒店巨子”等头衔于一身,是香港金行龙头老大。

    郑裕彤能够顺利地成为珠宝大王,那是因为他那绝妙“借蛋孵鸡”的策略。

    钻石是珠宝之王,若想经营好珠宝生意,就必须经营好钻石。钻石的主要来源地是南非,那里有一个垄断性经营钻石的戴比尔公司控制了全球八成的钻石,香港进口的钻石大都是从那里批来的。那里的钻石对世界各地是采取分配的形式,全世界大概500张戴比尔的牌照,也就是分配的许可证,没有这种特殊牌照,便不能批购钻石。其实,南非的钻石矿是国家所有,外人岂能染指?

    那么,郑裕彤是怎样获得戴比尔牌照的呢?他自有一套妙法。他了解到南非的钻石虽为国家所有,但钻石加工厂却是民间私营的。而且这些加工厂往往都拥有多个戴比尔牌照。

    办法有了:买!买他一间钻石加工厂。郑裕彤下定决心,立即动身前往南非,迅速买下一家钻石加工厂。从而不仅解决了从南非进口钻石的大难题,同时也有了自己的钻石加工厂。他的这种“借蛋孵鸡”谋略,使他一举成为香港钻石王。

    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商人要善于借助一切力量来为自己的事业服务。

    市场潜力巨大的生日餐厅:

    根据科学的统计调查显示,在一个万人居住的社区里每天都有人过生日,这不能不说是个潜在的大市场。生日一年只有一次,对大多数人来说,其隆重程度不亚于任何节日,其中以新生儿和老年人的生日庆祝尤甚。作为中年人,为孩子和父母搞一个隆重的生日宴会是爱心和孝心的表现。而对于青年人来说,好友在一起搞个浪漫的生日聚会,将是他们极为钟情的活动。

    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使更多人无暇在家里自己庆贺,若开设一个以生日为主题的餐厅,在形式上突出生日的特色,肯定受消费者欢迎。生日餐厅的经营者应该了解古今中外的生日典故和庆贺形式,让消费者感到在此过生日不但有意义,还能获得知识,生日过得有趣味。

    334、演唱会之父——张耀荣

    张耀荣本来是搞建筑、房地产、酒店等业务的,却突发奇想,在体育馆筹办起演唱会来,这同他以往人事的业务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张耀荣神通广大的触角及丰富的想像力,使他在平时自己的业务之外又大捞了一把。本人也被誉为“演唱会之父”。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张耀荣热心办演唱会并且在这事业上赚到钱呢?原来,张耀荣平时也是个歌迷,非常喜欢听歌。应酬生意时,也常带客户到夜总会洽谈,因此也同一批艺人熟悉起来,那时,夜总会总有红歌星捧场,但门票昂贵,一般市民是没有经济能力到那些地方去消费的。

    刚好后来红磡体育馆落成,张耀荣想,倘若能利用红磡体育馆大的场地,让歌星到那里去演唱,以七彩缤纷的舞台灯光做背景,应该是能吸引人的。况且情侣,歌星发烧友到体育馆听大歌星唱歌,也只花60港元,比到夜总会大为划算。

    当时是1984年,信心危机令许多行业萧条,独娱乐业一枝独秀,这更使张耀荣对演唱会充满了信心。于是,张耀荣成立了娱乐公司,有钱不愁找不到大歌星,租到场地,张耀荣先筹办了当时大发的汤钟士演唱会,务必头炮打响。

    首场演出下来,反映虽不错,但那阵刚好赶上美元兑换港元由1∶5急剧跌到1∶9,这令张耀荣蒙受了40多万港元的损失。幸运的是张耀荣损失40多港元万那天,他赛马居然赢了40多万港元,刚好挽回演唱会损失的那笔钱。其后,张耀荣又筹办了叶丽仪演唱会,反应也不错,但一名赞助商借了他30万港元后宣布清盘,也令张耀荣蒙受不少损失。

    不过他没有气馁,终于在举办谭咏麟演唱会时一鸣惊人,创下连演38场的纪录,票房收入高达5000万港元。跟着张耀荣举办了梅艳芳演唱会,也轰动一时。经他筹办的演唱会让谭咏麟、叶丽仪、梅艳芳红歌星个个赚钱,张耀荣自己更赚了大钱。

    商者无域,也没有禁区,什么领域能赚钱就可以涉足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