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中国巨变1978-2008 > 二一、大国崛起,奥运昭示强盛梦

二一、大国崛起,奥运昭示强盛梦

作品:中国巨变1978-2008 作者:吴晓波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2007年春,一部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出的电视系列专题片《大国崛起》引起人们的热议。

    这部片子讲述的是500年来世界历史上九个强国的崛起之路,但其中并不包括中国。此前中央电视台没有作任何宣传,也不是在黄金时间播出,但这部片子却很快在知识界和互联网上成为最火爆的话题,专题片的解说词成了这年冬天最畅销的图书之一。一种前所未有的“大国情结”开始撞击每一个人的心胸。

    事实上,中国元素正在广泛走红。年初,很多经济学家就已经预言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不出意外地超过德国,成为美国、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人们开始变得自信起来,传统文化成了新的时尚。一档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成为最受欢迎的深夜节目,主讲“三国”和的两位大学老师迅速蹿红,他们的图书总是摆在书店里最显眼的位置,每到一地都受到明星般的追逐。就连台湾的一个少女组合ShE.也用一首《中国话》来作为年度新碟的主打曲,她们唱道:“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中国股市又进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民狂欢”。在半年时间里,股指连连上攻,热点频繁转换,市场价值呈几何级膨胀,市盈率高达五六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的股票层出不穷,新开户股民每天多达30万人。涌进来的这些人不仅有城市白领、理财老手,还有大学生、农民、小商贩、邻居的大妈们。

    典当行生意兴隆,很多人抵车、抵房向银行贷款冲进市场,他们或许连市盈率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一首股民创作的网络歌曲《死了都不卖》成为很多人的手机铃声,这首歌这样唱道:“死了都不卖,不给我翻倍我不痛快,我们散户这样才能不被打败,死了都不卖,不涨到心慌不痛快,投资中国心永在。”到5月25日,沪深两市开户总数已突破1亿户。

    如果说股市的狂热已到了癫狂的地步,那么发生在楼市里的财富传奇则令人无言。

    此时的全国房价又已全面飘红,很多城市都涨了一倍,甚至两到三倍。以北京为代表,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房价节节攀升,一周一价,五环内已找不到每平方米万元以下的房子,但依然是供不应求,消费者连夜排队领号,生怕这辈子再也买不着了。一位开发商悄悄地对记者说:“现在楼盘的利润率已经高到让我们不好意思的程度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政府紧急出台一系列土地和金融紧缩政策,同时放出即将推出大量限价房和廉租房的消息后,房价涨幅才放慢脚步。

    1999年,国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增加公众法宝休假日。春节、“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法定休假三天,再加上调整的前后两个双休日,就形成了每年三个连续七天的长假,因其掀起的旅游消费热,被人们称为“黄金周”。黄金周出现的动因之一,是在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意图以此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经济。自2008年起,“五一”黄金周已经取消,所以2007年的“五一”黄金周实为最后一次。

    就在股市楼市双双井喷之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年“五一”黄金周,到太湖旅游的游客发现不少区域的水面漂着一层绿膜,最厚的地方像覆盖了一层绿油漆,有的地方漂浮大片死鱼。专家解释,这是蓝藻爆发。受蓝藻爆发影响,江苏省无锡市大批城区居民家中自来水水质骤然恶化,气味难闻,无法正常饮用,超市中纯净水被抢购一空。

    蓝藻事件震惊全国。究其原因,太湖沿岸化工企业林立,污水排放没有监控,造成太湖水呈现严重的富营养化,平均氮、磷含量均高出标准10倍以上。近两年,太湖流域工业和生活污水年排放量达53亿吨,而污水处理率仅为30%左右,污染物总量已远远超过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

    中国的环境问题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称,在全球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

    美国《新闻周刊》登出了一篇题为《中国输出污染》的文章。

    记者写道:“多年来,北京的空气像一碗浑浊的蛋花汤……在西方,‘中国制造’是廉价货物的同义词,但是现在这个国家正在输出更为昂贵的产品:环境恶化。酸雨和其他污染物正在毒害中国近1/4的耕地,甚至日本和韩国部分地区的农作物也因受到中国酸雨的侵袭而枯萎。过度伐木和草场退化造成的沙尘暴在北方肆虐,甚至吹到了美国西海岸,如今27%的中国国土正在沙漠化。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国紧随其后,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污染源。”这一年,随着奥运会赛期逼近,北京的空气污染再度成为国际关注话题。

    事实上,以环境恶化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引起世界和国人的高度关注。根据专家计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5 .5%,但消耗的资源量却十分惊人,包括全球石油总消费量的8%、原煤的40%、粗钢的32%、氧化铝的25%、水泥的48%、玻璃的33%、化肥的30%,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由1990年的5%上升到2007年的50%以上。另一方面,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下,几乎各项指标都比国际先进水平高一大截。很显然,这是一种难以为继的增长模式。

    这年秋天,国家发改委安排了5.4亿元国债资金支持98个重点节能项目,国务院还与地方及中央重点企业签订了45份节能目标责任书。同时,新的《节能法》即将出台。

    与此同时,国际上针对“中国制造”的攻击性言论和行动甚嚣尘上,对“中国制造”的谴责成为某些政治人物信手拈来的“工具”。美国佛罗里达州棕榈湾市市长甚至发布命令,该市政府不得购买价值50美元以上的中国商品,或一半以上部件为中国制造的商品。这个有10.7万名居民的小城市成为全美第一个禁止某一国家货物的城市。这是当今商业世界最诡异的事件之一:谁也离不开“中国制造”,可是每个人都在表达着对它的不满。《金融时报》驻京首席记者雷蒙德·马利德描述了西方世界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西方消费者获得巨大好处,另一方面,西方人大声抱怨廉价中国商品正在让当地人失去工作,让中国得到不容置疑的好处。”

    实际上,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国际渠道商的步步进逼,中国的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转向国内市场,并逐步走向自主创新的道路。这一年7月,中国最大的袜业制造企业浪莎集团宣布,月底交完最后一批货后,不再接受沃尔玛的订单。

    这家企业每年向沃尔玛提供500万美元的商品,然而因利润太薄,最终选择了放弃。

    更大的压力来自国内日益高涨的通货膨胀,“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第一次出现递减迹象,而且通胀不仅仅是国内问题。由于中国是世界上很多产品的供应国,中国的成本提高会体现在全世界沃尔玛及其他大零售商的货架上。美国商务部表示,在2007年的上半年,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了4.1%。这是自美国在2003年开始追踪中国进口商品价格以来增长最快的,而且远高于美国2%的通胀率。苏格兰皇家银行的一位中国战略家说得很简洁:“在过去10年,中国是通缩势力,在未来10年,它将是通胀势力。”

    随后,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他的回忆录《动荡时代:新世界中的冒险》一书中认为,老牌的欧洲强国英国会发展得很好,拥有雄厚能源储备的俄罗斯也会进一步发展,在重工业及It服务业表现抢眼的印度有巨大潜力,宏观持续低迷的日本则仍保持着“强大的力量”。在对美国经济表示忧虑的同时,他预言中国将在2030年成为美国最主要的竞争者,他说:“中国如何进一步拥抱全球市场将决定全球经济的命运。”

    临近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仿佛同一时刻奔跑在两幅截然不同的风景中,或者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一个大国正在渐渐崛起,中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贸易摩擦不断,大国情结日渐高昂;另一方面,股市乍热骤冷,楼市跌荡诡异,人民币持续升值,CPI指数居高不下。这两种景象的交错令人们在亢奋中又平添了几分焦虑。

    相映成趣的是,2007年5月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出了一个很醒目的封面,用的是好莱坞电影中金刚爬上帝国大厦的场景,不过这次把那只大猩猩换成了大熊猫。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1989年另外一个著名的杂志封面。当时日本的索尼公司买下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新闻周刊》曾经设计了一个封面——“穿上了日本和服的自由女神”。但一年后东京股市崩盘,楼市泡沫破裂,日本经济从此陷入长达17年的漫长低迷。中国会与当年日本走同样的道路吗?一切都似乎取决于人们的心态和理智。对于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来说,一个激情飞扬的时代正在远去,随着2008的跨越,中国正在开始一场理性的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