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乘龙佳婿 > 第六十七章 婚约由来

第六十七章 婚约由来

作品:乘龙佳婿 作者:府天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chap_r();    谁说内宅不留外男的?    在庆安堂陪着那位看似和蔼的太夫人吃过晚饭之后,张寿看着那一溜三间打通,此时正在丫头仆『妇』们忙碌下挂上无数灯盏,一时亮堂堂起来的东厢房,不由得很想问这么一个问题。    当然,看太夫人那年纪,别说当他祖母,似乎曾祖母都有余,想来就算留他住在这庆安堂,整个朱家也没人会指摘这位不避忌男女大防。    足足等到一屋子的女人终于渐次退下,临去时外间依旧笑声不断,他瞅了一眼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放的齐良和邓小呆,这才咳嗽了一声。    “小齐,你之前府试做的文章,还记得多少?尽量背给我听一遍。”    齐良只是一愣,身上那乍进豪门的种种复杂情绪,一瞬间收得一干二净。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尽量沉稳地说:“府试除却第一场的经义之外,就是两篇时文和三篇时务策,对了,还考了一道算学题。今年刚刚重新调整过府试科目,听说是王府尹的新政……”    邓小呆静静地坐在一旁,听齐良在那绞尽脑汁地回忆着数日前做的那几篇文章,心里想起自己进顺天府户房之后连轴转似的经历,不知不觉轻轻绞动手指,眉头微微蹙起。    整个户房存档的婚书,多如牛『毛』,而顶尖达官显贵家的婚书本来不是他这个层级的小吏能够轻易接触到的。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总算瞅了个空子,调出了赵国公府的那些案卷。可以说,他连赵国公朱泾元配续弦夫人的籍贯出身三代都查了个清楚,但朱莹的婚书……    顺天府衙户房根本就没有朱莹的婚书!    可刚刚看太夫人对小先生的态度,那分明是如同对自家晚辈,比一般祖母对准孙女婿的态度要热络得多。    难不成所谓指腹为婚这码事,当年只是口头约定,还没来得及下婚书?    东厢房里,齐良在背诵着自己的文章,东厢房门外,阿六正站在那儿。没人要求他如此,甚至于张寿刚才在进屋时还叫了他一块进去,然而,他却执意守在门外,对廊下和院子里那些丫头仆『妇』的偷窥目光视若无睹。    而正房之中,太夫人依旧端坐在中央,佛珠一颗颗地在指间转动,眼神却有些呆滞。直到李妈妈进来,她方才摆脱了那种恍恍惚惚的情绪。    “太夫人,大小姐已经回去了,我临走时,她还再三关照,说是千万别怠慢了寿公子。她还说起了八月十四那天晚上,寿公子救了她……”    “别说了!”太夫人突然打断了李妈妈的话,随即低低叹息了一声,“花七传信过来时,早就说了。我也看得出来,那是个胸中有沟壑,有胆『色』有谋勇的好孩子,想当初……”    李妈妈一听到想当初三个字,扭头一看,见江妈妈正如同门神一般守在门口,和东厢房那边的阿六如出一辙,她方才急急忙忙回来,顾不得僭越无礼,低声埋怨道:“太夫人还想那些陈年旧事干什么?都过去多少年了。”    “没法不想。”

    <script>show(pc_middle);</script><strong>auzw.com</strong>    太夫人眼神『迷』离,颓然苦笑。    “当年身怀六甲的裕妃和九娘是闺中密友,又先后怀孕,结果静极思动,那一日说动了皇上和泾儿,一块微服去进香,祈求分娩时一切平安,谁能想到业庶人侦知此事,趁机勾结弥勒教匪动『乱』。裕妃和九娘都『逼』着泾儿带人护送皇上先走,两个女人往杂役院中逃生。”    李妈妈面『色』复杂,低声说道:“老爷为了这事,这些年一直心怀愧疚。据说皇上也是,否则裕妃娘娘也不会只得永平公主一个女儿却宠冠后宫。”    太夫人恍若未闻,只是捏着佛珠的指节因用力而有些发白。    “裕妃和九娘在杂役院遇到了同样大着肚子逃到这里的秀才娘子张寡『妇』。张寡『妇』还拿了一把带血的镰刀,说是伤了一个『乱』军。九娘略通武艺,裕妃也不是娇弱女子,再加上为了保住遗腹子发狠的张寡『妇』,三个女人骗了几个『乱』军过来,合力杀人夺了兵器,从侧门逃生。”    “三个人用寺庙里找来的僧袍换下了带血的衣裳。藏身到了张寡『妇』那离寺庙不远的家里,不想却阵痛发作。是张寡『妇』死命去敲开隔壁稳婆的门,只是没想到那稳婆刚巧喝得烂醉,要不是张寡『妇』家里还留着个上灶的丫头吴氏,三个人还不知道什么结果。”    李妈妈还想继续打岔:“所以每到中秋节大小姐的生辰,老爷不都是竭尽『操』办吗?”    太夫人却并没有停止的意思,自顾自地继续说道:“九娘和裕妃的孩子顺当生了下来,稳婆只说是女孩,随手往旁边一放。可张寡『妇』一直生不下来,吴氏吓得手忙脚『乱』。九娘和裕妃身体虚弱,哪帮得上忙,那张寡『妇』也是个狠的,竟是让那稳婆不要管她直接动刀,生下来听到一句是男孩子就昏死了过去。”    “三个孩子都是早产,就那么一丁点大,如果不是那一年中秋天气热,恐怕都活不下来。”    “等花七带人找过来,就发现屋子里是一男两女三个孩子。裕妃和九娘身体健壮捡回一条命,张寡『妇』却是大出血刚刚咽气,吴氏正在痛哭不止。可两个女孩子却分不清谁是谁,那清醒后的稳婆被花七『逼』问得又惊又怕,一问三不知,吴氏哭主母都来不及,哪里知道这个?”    想到当年那兵荒马『乱』,太夫人只觉得额头太阳『穴』突突直跳,仿佛想到了调动府中家丁家将四处搜寻儿媳和裕妃的往事。而之后那段纷争,更是令她深深叹息。    “事情捅到太后那儿,她为怎么养这三个孩子犯了难,我本来想把男孩子一块接到家里来,泾儿却对皇上说,这三个孩子同年同月同日生,男孩子是可以养在朱家,甚至皇家,可将来万一被『奸』人以身世引诱,说不定谣言满天飞。还是把他放在外面,找一个好先生教导。”    “至于女孩子,不论是皇家公主,还是朱家女儿,我们两家一家随便挑哪个养着,如何娇生惯养都不过分。将来若是那张寡『妇』的儿子人品俊秀,我们不管把哪个女孩子嫁了过去,那都是一桩上好姻缘,也算是还了她和九娘裕妃一块逃生,收留她们,请了稳婆的恩德。至于旌表张寡『妇』,且等孩子成年之后。”    “那吴氏因张寡『妇』对她有大恩,一力要求她来抚养男孩子,还说张寡『妇』早就给孩子起名阿寿。因为那时候动『乱』刚平,朝中甚至有人借机指斥太后,泾儿就请示皇上,派了一些老兵过去保护,又送了滑头精明的老刘头夫『妇』,安排吴氏捡了个阿六。”    “好在她不知道裕妃的身份,一心只以为都是我赵国公府家眷。”    太夫人说着说着,摇头哑然失笑:“这段往事,除了泾儿和九娘,府里知道的也就是你和阿江了。”    “阿寿自幼身体病弱,吴氏又如同母鸡护雏,泾儿知道她也是秀才家出身的女儿,只是遭难流落到张寡『妇』家,就假托货郎送了些书过去。听说孩子认字快,就是身体太糟糕了。那一年葛太师过去时,阿寿也没出来。从那开始,泾儿在我面前就决口不提联姻的事了。”    “若非我这次一念之差,我还以为要把事情带到坟墓里去。等挑个好时候,我会一五一十告诉了阿寿。只是旌表一事,我先要和裕妃商量,再去太后皇上面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