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谢相 > 分卷阅读142

分卷阅读142

作品:谢相 作者:若花辞树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自然会触怒皇帝,但若此人冒着杀身成仁的风险说动了皇帝,必然名扬海内,使得天下敬重。

    然而如此一来,陛下便不能自行幡然醒悟,自也不能使声名恢复如初了。

    刘藻的字颇具风骨,起笔顿笔,皆是遒劲有力,大气磅礴。谢漪知晓此事陛下已定下了,不容她推拒。谢漪看了那锦帛许久,脑海中忽然回荡起刘藻的那句问话“我们还能有几个十年?”

    做个坦荡仁义的明君,自然不能行出格之事。若依照她的意思来办,恐怕二十年,三十年都无法立后。又兴许终生她们都不能展示人前,只能躲躲藏藏地在间隙,在无人察觉之时,偷取片刻温暖。

    谢漪很心疼,她心疼刘藻,依刘藻的秉性,这是何等压抑委屈。

    可谢漪却怎么都不想放手,不想离开她。她是越相处便越放不下的性子,她的人,她会越看越喜欢,每多处一刻,那人便会在她心上深深地印上一道痕迹,磨不去擦不去。

    她取出一道空白的奏疏,坐于书案前,提笔书写劝谏之语。

    群臣劝了半年,都未劝动的事,自然不能谢漪简单一道奏疏便劝成了。其中姿态,必得周全。

    翌日,谢漪跪于皇帝必经的宫道旁,待她前来,奉上奏疏。刘藻看过,佯做大怒之态,怒斥丞相,拂袖远去。

    谢漪便在地上长跪不起。消息传出,长安城满城惊惶。

    及至黄昏,皇帝像是被丞相逼得无路可走,方遣人来召谢相。谢相入宣室,二人长谈,至午夜,谢相方才离宫。

    翌日,皇帝下诏,以戾为卫太子谥。议谥一事,历时半年,终是圆满结局。

    丞相之行,也传之天下,受万民称颂。

    然而谢漪却并不怎么高兴。

    三月中,又是大朝。朝臣们按照惯例,早到半刻,静待天子驾临。谢漪立于群臣之首,大臣们皆环绕着她,原先是谢党的自不必说,许多中立的大臣,也对她赞颂不已,频频施礼,以示敬重。

    谢漪面上得体应对,心中想的却是三个月了,刘藻没有召见过她一回,她们也少有在私底下见面。

    仅有的一回,还是劝谏那日入宣室。

    那日,她入殿,陛下正在御案后作画,画的是幅春景,见她来了,她只抬头,与她说了句“谢相来了”,便继续作画。

    疏离冷淡,仿佛那夜在她怀中压抑痛哭的人,并非是她。

    二人早有默契,劝谏之语,自也不必说出口,大约是恐她觉得无趣,陛下令胡敖寻了许多典籍与她,她翻了几册竹简,便是两个时辰过去。中间陛下不曾开过口,倒是望过她几回,却无说话的意思。直到了子时,她方起身,道了一句“差不多了,谢相回去,明日我就会下诏。”

    隔日她果然下诏,此事便算是过去了,可是至今一月,她再未召过她,也未私下与她说一句话,纵使与众臣议事,她也未曾与她四目相对过。

    谢漪不免担忧,皇帝怎么了。她想得入神,忽觉不远处有一人在看她,谢漪转头,便与李闻的目光对上了。李闻冷哼了一声,撇开头去。

    谢漪奇怪,还未待她思索廷尉为何如此无礼,皇帝驾临。谢漪率群臣行跪拜之礼。刘藻登上宝座,道了句“众卿免礼。”

    众臣起身。谢漪抬头看了一眼,便见十二旒后,皇帝的目光微微低垂,看着宝座前的地面。

    议谥已然过去,又是春日了,有大臣提议,遣散俊才。刘藻答应了,却留了二十余人,称是有用之才。

    大臣们对这些俊才很无好感,觉得若无他们搅局,戾太子的谥号便生不出这许多波折,是他们带坏了皇帝。奈何皇帝心意坚决,且她留的人也不多,仅只二十余名,也不好再多反对,只得答应。

    刘藻便将这些人都做了安顿,除去韩平等四人与了实职,其余皆留作待诏,说是待诏,实如弄臣一般。

    大臣们见此,也就不再相劝。

    散了朝,皇帝径直离去,谢漪目送圣驾远去,想的是她得去见一见陛下。

    她心中存了这念头,便早早地将手上的事都结了,傍晚入宫来见皇帝。不想至宣室,却扑了空,闻内宦告知,陛下去了园中散步。

    谢漪略一迟疑,便举步往园中去。

    春光正好,一派明媚,小径上长满了野草,吃满柳树照耀,鸟儿在枝头鸣唱,夕阳染红了一方天地。

    观此盛景,使人心胸开阔。谢漪漫步而前,经道上宫人指点,追随着皇帝的踪迹而去。她沿着小径,到一处拐弯口,听到女子娇柔的嗓音。

    “陛下可是不记得了,这条额带,曾经借与陛下戴过,那时陛下即位不久,择伴读入宫,陪着您读书骑射,闲暇时蹴鞠为乐。”

    这是李琳的声音。谢漪微微怔忪,也不知怎么,她侧身隐于树丛后,并未走出去,而是透过草木间隙,望向外头。

    刘藻与李琳并肩而立,她接过额带看了看,笑着道“朕当真记不得了。”说罢便又将额带还与李琳。

    李琳显然失落,但她片刻便又振作,又道“臣在为伴读前便见过陛下一面。”

    刘藻兴致缺缺,随口道“哦?何时?”

    李琳似乎没发觉皇帝兴致不佳,极为认真地说了下去“在您登基的第二年,甘泉宫外,臣乘车外出,遇一名小郎君率几名仆役,飞驰而过,臣在车上,惊鸿一瞥,久久不能忘怀,可惜之后遍寻亲友,也未寻到那位小郎君。”

    这话中的倾慕,便不止是暗示了。刘藻笑了一下,面上有几分不以为然“乍然相逢,能有什么了解?所谓倾心,多半是自己在脑海中将这人补全了。”

    李琳愤然,又满含委屈,望着刘藻道“臣侍奉陛下数载,数载所得的了解,总不是脑海中补全的?”她跪下了,伏首道“臣倾慕陛下。”

    谢漪闻此,并不怎么意外,可她的心还是一紧,立即望向刘藻。刘藻无发怒之兆,也不动容,只是低头淡淡地打量李琳,她不知在想什么,脸上几乎没什么表情,眼神也很淡漠。

    过了许久,李琳跪得膝盖都疼了,刘藻方像是忽然间醒过神来,自嘲地笑了一下,弯身将她扶起来。

    她亲自搀扶,李琳大喜过望,眼中都闪着光,徐徐唤道“陛下。”

    刘藻对她笑了笑,道“你且回去。”

    听她赶人,李琳自然不舍,奈何皇帝又道了一句“回去。”李琳只得告退。

    她离开之后,刘藻许久未动,她微微抬头,看着天空,天空碧蓝,点缀着黄昏方有的几缕霞彩。刘藻看得有些着迷,她周身环绕,俱是无处诉说的孤寂与不愿有人上前的疏淡。

    谢漪生出退却之心,欲离开此地,明日再来见皇帝。她后退一步,不料踩中了枯枝,发出一声断折的脆响。

    刘藻察觉,立即望向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