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临阙 > 第132节

第132节

作品:临阙 作者:枫桥婉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第184章 手记

    日光明丽,越过窗棂洒在榻前,楚珩自睡梦中睁开眼,已经巳时了。昨晚那场缠绵情事,虽然从“教训”开始,但并不妨碍后来的酣畅淋漓。

    楚珩身心愉悦满足,躺在被窝里舒着懒腰伸直了双腿,耳边忽然传来几声熟悉的清响,他笑容一滞,连忙掀开被子坐起了身。

    “……”

    果不其然,那只镂刻着繁复花纹的鎏金镣环再一次铐在了他的脚腕上。

    昨晚情事过后,他嫌浴桶洗的不畅快,要泡后殿池子,凌烨明明解了镣铐抱他去的,直到后来沐浴完回到内殿床上都没再碰这劳什子。他睡前心里还高兴这事了了,结果一觉醒来,镣环原模原样地回到了脚上,连凌烨几时给他铐的都不知道。

    由乐转愁。

    凌烨正坐在御案后批折子,昨日大朝会过后回到明承殿,他命人搬了张书案架在内殿,从昨日下午就没有再去前头,今早也是一样。

    见楚珩醒了,凌烨搁下笔,从御案后起身过来,将温着的参汤递给他,朗声唤了句“来人”。

    祝庚携一众内侍捧着盥洗器具鱼贯而入,头垂得低低的,眼睛丝毫不敢往上看。

    楚珩喝了几口参汤润润喉,将碗递还给凌烨,扫了一眼内侍们手里的东西,不禁纳闷道:“怎么没拿衣服?”

    小祝公公身形微僵,当着陛下的面,一时间无从回话,再度躬身弯低了腰。

    “?”楚珩抬眸望向凌烨。

    凌烨将汤碗放到内侍捧着的托盘里,拿绢帕慢条斯理地擦了擦手指,悠悠开口道:“昨天早上朕说的是‘不穿’,他们却抗旨私自给你拿了长袍,朕已经斥责过他们了。”

    “……?!”

    楚珩被弄得懵了神,过片刻才理清话中的言下之意。他低头瞅了瞅一丝不挂的自己,再抬眼看向凌烨和几步之外的祝庚,前者施施然地站着,而小祝公公已经为自己的“助人下石”惭愧地深垂下了头。

    ——明明昨天给皇后殿下送长袍的时候,还附和皇后说陛下此举过分呢,今天就“威武立即屈”地转风向了,真是不能指望。

    楚珩颊边浮现几抹绯色,目光朝向凌烨,压低了嗓音有些急切地道:“……总不能让我一天到晚都不穿衣服吧?”

    凌烨弯起唇角:“怎么不能?”他扫视一圈殿里,缓缓道,“难不成还有旁人会偷看你?”

    四周内侍立刻将头埋得更低了。

    楚珩:“……”

    他不由涨红了脸,深吸口气,又羞又怒地低声念道:“昨天还说情深不移,白首同心,才过了一晚,就连件衣服都不给穿了……”

    话里带着几分埋怨,凌烨却莞尔笑了起来,说:“你不穿衣服的样子,我又不是没见过,多见几次,哪里就妨碍同心不移了?”

    横竖都有他的歪理!

    楚珩心想大白天和晚上被窝里那能一样吗?他默默翻了个白眼,不跟这人讲了,直接转头看向几步之外的祝庚:“去给我拿件袍子。”

    小祝公公被皇后殿下点了名,不敢不去,可觑了觑旁边“虎视眈眈”的陛下,又不敢去。左右为难,只好苦着脸跪了下来,求他们俩先分辨个明白。

    楚珩瞪视着凌烨。

    两个人僵持几息,眼看楚皇后就要炸毛,陛下率先退了一步,招手示意祝庚起身,附耳过去吩咐了几句。小祝公公望了望皇后,低头应是,下去准备了。

    有的衣服穿,楚皇后这才愿意盥洗。那金链子仍铐在他脚上,但昨晚他为了求饶的时候口口声声说“不解了”,这会儿凌烨肯定不会给他松开,楚珩自知眼下无望,索性退而求其次,等晚些时候再去跟凌烨磨。

    待他洗漱完,祝庚也捧着托盘回来了,楚珩伸手正要去拿上面的放着的衣服,目光触及,倏地睁大了眼睛,“这……”

    凌烨接过手,将这袭半透明的水色轻纱拎了起来,“这是南海出的鲛绡,年初新贡上来的,尚衣局制了这件纱袍,本打算留着夏天穿,不过现下倒也合适。”

    正值暮春时节,明承殿内室里还燃着暖香烘炉,确实不冷。可这么一件薄纱直接罩在身上,跟不着寸缕有多大区别?

    楚珩的脸又烧了起来,要么不穿,要么穿了跟没穿一样。凌烨拎着鲛绡纱好整以暇地站在床侧,肯定不会再给他别的选择。

    小祝公公非常有眼色地领着内侍们退了出去,楚珩纠结一阵,还是接了过来。

    鲛绡轻柔丝滑,只有薄薄的一层,穿在身上仿若无物,只是让楚珩心里有了点着衣的安慰,不再那么难堪羞耻了。纱袍是水色的,半透明的质地,他白皙修长的身子掩在其中,若隐若现,行走坐卧都有种别致的朦胧美感。

    落入凌烨眼底,那便是说不尽的缱绻风色了。

    凌烨眸光暗了暗,回到御案前屈指扣了扣桌案,敛下起伏的心绪,道:“御前侍墨,过来伺候笔墨。”

    “嗯?”楚珩微讶,“我还没吃饭呢,就让干活,早膳上来了没有?”他嘴上抱怨着,朝外吩咐了一声,还是依言走到御案一侧,取了墨锭替凌烨研墨。

    而今已是四月中旬,上个月进京朝见述职的各路王侯家主已然纷纷启程离京,但朝中诸事却不减反增。

    年初昌州州试舞弊案发后,帝都派了新任学政主持重考,如今桂榜已出。帝都即将要迎来停行卷改制后的首次科举会试正科,亟待筹备。夏季将要来临,澜江分流、治水防汛的事宜也是头等民生大计。尚书台会同底下六部都忙了起来。

    这些明面上的政事,朝廷都有章程,而真正需要皇帝亲自去计议的,是九州这潭平静水面下的汹涌暗流——敬王蠢蠢欲动,以科举改制损伤世家基石为引,诱之以利,兼拿方鸿祯的名头威逼,勾连了云昌宛的一些世家跟他站队。凌烨要借这个契机放长线钓大鱼,将世族林立的大胤南半江山彻底清洗一遍。如今线已经放出去了,网也要跟着织了。

    日前收到密信,苏朗和叶星珲已经回到昌州颖海了,不日就要配合影卫去暗查敬王拥趸定康周氏的南洋香料船。澜江这条横贯九州的大河上,到底有多少敬王拥趸,很快就能见分晓了。

    此前凌烨去往鹿水寻楚珩时,在京中主持朝议的镇国公顾翰已然率朔州诸将返回北境。而督抚西北的颖国公苏阙则晚了几日启程,临行前,凌烨召他来问了问颜云非的近况。

    时间一晃,已将近两年,当初云非在顾彦时的安排和照看下前往北境,在朔州军中历练了大半年,混个脸熟攒了些人脉,随后就调去了庆州军,进颖国公苏阙的帐下。

    这两年虞疆内乱不止,大胤、北狄、南隰三股势力都在往里落棋子,靖庆二州驻军时不时地就要应危溪王子之请,去虞疆境内晃一圈,牵扯一下进境的北狄军。虽不至于真刀实枪的血拼血战,但一来二往的,也能攒出几笔军功来。

    云非是以天子近卫的名头外出公干,但这不妨碍他积功,反而还因在御前挂的上名,比旁人更受许多重视,算得上是如鱼得水。待他从庆州回来,人脉有了,资历也有了,只待时机一到,就能扶摇直上一飞冲天。

    ——已经不远了。

    楚珩执着小铜勺从水盂里取了水滴到砚台里,执着墨锭徐徐转腕。只是磨个墨,他没落座,只稍稍弯着腰站在御案一侧。

    身上的鲛绡纱轻薄透光,根本掩不住什么,但遮了这一层反而平添了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那截腰线随着他躬身的动作在轻纱后若隐若现,腰间还留着昨夜缠绵时印下的浅青指痕,看着旖旎极了。

    凌烨看了移时,将手指严丝合缝地搭在了指痕上。楚珩正专心致志地磨着墨,被这一抚弄得离了神,“嗯?”

    他抬头,对上了凌烨沉沉的眸子,楚珩顺着目光低头往下看了看自己的形容,忽然明白了什么。楚珩勾起唇角,撒开墨锭,看着凌烨道:“陛下,大胤国史里有写,御前侍墨都是要穿成这样伺候笔墨的吗?”

    不等凌烨应声,他又推着凌烨坐到龙椅里,自己坐在他腿上,双手圈住他脖子笑道:“皇后殿下若是知道陛下要臣这样伺候,肯定不会再让陛下进明承殿的门吧?”

    两个人四目相对,凝视移时,凌烨微微弯了弯眸,慢悠悠地说:“那也不能换衣裳。”

    楚珩笑容一滞,上扬的唇线瞬即展平,松开手从凌烨身上跳下来,头也不回地坐到桌前等早膳了。

    再过半个多时辰就是午时,楚珩便只喝了碗粥垫垫肚子,等会好用午膳。

    他跟凌烨在穿衣服的事上没谈拢,放下碗漱过口,也不给干活了,就抱着被子坐回到榻上,翻起了那册皇后仪典。

    凌烨说的,记不会,就不给解镣环。

    仪典第一则,是他昨晚就知道的。

    楚珩指腹轻轻抚过御笔金粉写就的十个字,银钩玉唾鸾回凤舞,是凌烨最擅长的笔体,不似朱批御笔的端严势整,它瑰丽而遒劲,字如其人,这样落笔镇山河的字写起“同心不移”的话来,像它的主人一样,令楚珩由衷信赖。

    他翻过第一页往后看。

    虽然凌烨说要记,让楚珩有点惆怅,但他还是很好奇,凌烨会在仪典里给他写些什么。他刚来帝都的时候,连进宫拜入武英殿都在他的意料之外,更不可能想过有朝一日,会将皇后仪典抱在手里。

    因而楚珩对它的认识,仅局限于读国史时一眼扫过的几行字,再就是听说书的说过几句,只略略知道仪典是皇帝亲自写给皇后的,其中会讲帝后相处之道。因仪典有彰显皇后令仪懋德的功用,故而会有不少礼记中的场面话。再有甚者,还会写写对皇后的期许。

    但期许多了,那不就成了立规矩吗?

    更何况凌烨还让他记!

    给他的仪典里肯定有不许——一二三四五!

    楚珩这样想着,继续往后看,金粉御笔映入眼帘,他一行行的读下去,时光在明承殿里静谧流淌,仪典翻过去的页数越多,楚珩嘴角的弧度也愈发上扬,眉眼间拢着敛不住的笑意。

    是立规矩,“规矩”只有一则——帝后情深不移,白首同心。

    剩下的,与其说是“仪典”,不如说是情书和手记。

    从宣熙八年开始,楚珩没看到后面,都知道已经一定已经记到了宣熙十一年三月,这册仪典很厚,还有许多的空白,等着他们用未来共度的无数岁月写长、写满。

    宣熙八年,九月廿三,是他们初见的日子,凌烨写他眼中的楚珩——“一泓秋水,星河失色”。

    还有后来第二次见面的“杖二十”。

    ……

    每一行字都是他们相识相知的回忆。手记里有重要的大事,比如相遇,定情,也有稀松平常的小事,譬如束发,择玉。

    楚珩边看边笑,指尖又翻过去一页,来到腊月十八。这个日子他记得,是长宁大长公主的寿辰,不过宣熙八年的这一天,他倒记不清有什么特殊了,但印象中凌烨那一天生了场很大的气,似乎是因为帝都内城主街上的一场行凶刺杀,罪魁祸首是千诺楼的死士。

    但时过境迁,千诺楼早已被夷平,这些都是朝堂往事了。

    楚珩接着往下看,他实在是想不起来这一天他们俩之间发生了什么值得写在仪典里的事。

    带着些许疑惑,一行行的读下去,楚珩脸上的笑容在目光触及一个名字的时候遽然凝住,他看见凌烨写——姬无月。

    文首的时日是,宣熙八年腊月十八。

    两年多以前。

    楚珩睁大眼睛怔了片刻,猛地抬头,望向御案后的人。

    第185章 花瓶(上)

    凌烨正提笔在回一封昌州递来的密折,感觉到凝在自己身上的视线,他没抬头,笔下不停,只温声问道:“怎么了?”

    楚珩沉默未言。

    足足过了半盏茶的时间,他才从仪典手记里这行字透露的讯息中回过神来。

    宣熙八年,腊月十八。

    楚珩怔怔地回想那一天,怪道凌烨会那样生气。印象中那是凌烨发过的最大的一场火,也是他们相识相知以来唯一一次的闭门独处,连他都不见。

    他一直以为是帝都内城那场戳到眼皮底下的乱子所致——贼寇放肆如斯,诸尉无所作为。

    现在看过手记才知,原来,原来……

    “罪魁祸首”竟是自己。

    楚珩心绪起伏动荡,久久难能平静,他一直不敢坦白的身份真相,凌烨其实两年前就已经知晓了。面对他的不断欺瞒,两年间凌烨从未逼迫过他承认……

    楚珩知道自己有多喜欢凌烨,有多爱他。他惧怕因为自己而失去他,只要有一丝这样的可能性就足够让他心里发慌。曾经两次失去至亲的阴霾始终萦绕在楚珩心头,让他难以再相信那个身为东君的自己。更何况凌烨素日对姬无月好感无几,他就更不敢说了。

    日久情愈深,后来他不再担心凌烨会不要他,可瞒的时间太长,到最后鼓足了勇气,都不知道该从何开口了。

    如若不是看到仪典里的手记,楚珩或许一直都不会知晓,他的患得患失、他的惧怕难言,其实早在两年前就有答案了。楚珩一时间都不知道从前自己是低估了他之于凌烨的重要,还是低估了凌烨对他的爱。

    凌烨阅完密折,一抬头,就见楚站在龙椅旁定定地看着他,凌烨动了动眉,撂下笔张开双手,莞尔道:“怎么了?”

    楚珩眼眶微微有些发烫,伸手将怀里的皇后仪典放到一边御案上,然后牵住凌烨的手,腿一迈跨坐他身上,牢牢地抱住了他的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