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囚龙 > 第175章

第175章

作品:囚龙 作者:九方歅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在突厥人看来,杨佑就是个会玩弄阴谋的小白脸,虽然中原人玩弄阴谋的本事很强,但真正值得尊敬的是四王爷杨仕那样的猛将。

    杨佑不过是一个用卑鄙手段杀死了杨仕的人,不足为惧。突厥人崇尚勇士,所以虽然杨仕是他们的敌人,但也因为勇武而被传颂。

    至于杨佑,他们还从没听过这个新皇帝的名号。

    杨佑当机立断,在朝堂上一力抗住了大臣们建议放弃都城前往更加安全的南方暂避祸乱的打算。

    他在频繁降临的危机中看到了足以反击的那一个瞬间,“不顺势占领土地,而是放弃防守,带着军队全速南下,很明显,阿史那摩多不想扩大版图,他就是来抢劫的。兜圈子也好,绕过长城也好,都是为了到富庶的中原地区抢掠一把,不可能真的做什么。”

    他们当然可以南逃避祸,等着杨遇春和王忠的大部会和击退突厥。

    或许都不用他们到来,突厥人抢够了自己就会走。

    一旦决定退让,那些不能迁徙的百姓将毫无保护地全部暴露在突厥的铁蹄之下,朔州因为守官失职,导致城门不攻自破,满城百姓被屠戮大半。

    这是杨佑无法容忍的,身为君父,他必须要保护自己的百姓。

    他想朝臣说清楚了理由,他不但不会走,反而要抓紧时间征兵抵抗,力求把突厥人的脚步延缓在朔州一带。

    天子的大义很难让人拒绝,没人敢在这个关头说违背忠义的话,但说到征兵打仗,所有人都推诿不前。愿意去的人都只会纸上谈兵,稍微懂点军事的又瞻前顾后。

    朝堂上吵了半天,就只一个崔珏要去,可崔家不愿担风险,他们本来就因为刺杀案被杨佑修理了一顿,一旦出征失利,家族就很有可能一落千丈。

    杨佑冷冷地看着朝堂上的对话,没说什么,直接下令把说要南逃的官员都放到大殿前一人打十仗,只留下那些和他一起主张抵抗的年青官员。

    然后他带着崔珏,调集了京畿道、晋州、商州的所有军队御驾亲征。

    那一战,杨佑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于蒲州设伏,以三万对十万,重挫了阿史那摩多,又在夜间渡河偷袭朔州,火烧突厥营帐,斩杀突厥万余。

    阿史那摩多见无法在杨佑手上讨到便宜,又已经抢了不少地方,特别是还抢了朔州这么肥硕的城池,裹着一应金银粮草急速退去。

    直到多年以后,许多曾经跟随杨佑度过这一时期的老臣,也依然无法忘记年轻的皇帝坐在军帐中淡定地发号施令,退却蛮兵的英姿。也就是那一战,陆善见也终于意识到,杨佑身负的龙气,从来就不是天选的证明,而是他个人能力的表现。

    无论何时,他一直在努力,并且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一切。

    朔州大捷,征伐西夏的刘恒也取得了十分成功的战果,把西夏重新打成了齐国的附属国,刘恒也一跃成为齐国屈指可数的权将,虽然此战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但究其成果而言,仿佛也可以接受。

    他们都以为朔州之战证明了杨佑确实可以以人力改变天命,一己之力也能挽回王朝的颓势,却不知在历史的潮流面前,人的力量始终太过渺小。他们眼中齐国命运的转折点,不过是坠入深渊前的最后光明罢了。

    突厥外患还在虎视眈眈,内忧又冒了出来。

    全国各地很早就有了各种各样闹事的人,这些人无非是聚集在一起抢劫,然后学汉高祖刘邦一样逃到山上躲避官府的追踪,最多也就是杀掉县令和县尉,然后等着被杨佑派来的正规军剿灭。

    从广德三年开始,一切都有些不一样了。

    先是北方的蝗灾、兵祸、突厥入侵。

    然后是连年的大旱和黄河决堤,黄河沿岸河北河南山东诸地几十万人沦为难民。

    灾荒之年,颗粒无收,接着就是饥荒和瘟疫,没有粮食那就吃人。

    于是北方各地,尤其以西北为甚,易子相食,甚至出现了买卖人肉的市场。

    国库早就被杨庭耗得差不多了,杨佑好不容易经营起色,又全都花了出去,甚至还远远不够,朝廷要赈灾,就得向别的地方伸手,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南方就不得不背上了重税。

    拆东墙补西墙,杨佑没有一刻不是揪心难过的,如果西墙能补上,那就相安无事,如果没补上。

    也就不会再有后续。

    广德五年,负责修筑黄河堤坝的工部尚书张剂贪腐案爆发,激起山东各地的又一次民变。

    陇西一带,流贼四起,四处流窜抢劫,还有人纷纷建国,于是呈递给杨佑的折子上隔三差五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国家,首领都叫什么混天魔王、黑旋风、过江龙。

    到底叫什么都不再重要,火势已成,他先派了好几拨官员前去招安,因为粮草无法及时提供招安计划也就破灭了,杨佑迫不得已选择了刀兵相见,调集刘恒诸部前往陇西平叛。而刘恒递上来的折子更是触目惊心,已经有不少因为贪腐而没能领到粮饷的士兵也加入了流贼的队伍中。

    于是打着打着,流贼的队伍越来越大,齐国士兵逃亡的越来越多。

    到了广德七年,重压之下,不光是北方叛乱,连南方也隐隐有了民变的苗头。

    天下除了益州因为地形而幸免外,其他地方都面临着可怕的压力,突厥听闻中原战乱,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南下,杨佑甚至都不敢动杨遇春的军队,最后朝廷实在无力供养,杨佑只能放权,让他自行筹备军费。

    流贼的队伍动辄几十里,穿街过巷,见者生畏,刘恒挑了几个打头的歼灭,却依然止不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的流贼。

    广德八年,王忠被杀,其部下赵荣起兵自立,占据了辽东一线。赵荣并非是走投无路的平民,而是有出身有官职的将领,他的行为终于在齐国即将崩溃的堤坝上开了一个小口,无数洪水透过裂缝滚滚而来。

    各地世家、将领纷纷起兵,又都是在中原腹地,京畿道瞬间变得岌岌可危。

    同年八月,原来在汉中养老的刘武召集旧部谋反,声称当年杨佑矫诏进京,杀害了原本应该继承皇位的四皇子杨仕,又毒杀了先帝杨庭,身为皇帝,穷兵黩武不知体恤民情,连年与突厥征战,对百姓征发重税,引得天怒人怨,连苍天也看不下去,降下了灾荒以示惩戒。

    刘武身为先帝重臣,不忍见天下为此卑劣小人所夺,故起兵反齐,讨伐无道。

    除却不纳妃和没有后代之外, 杨佑在私德上并无可指摘之处,然而想要拉起起义的大旗,就得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于是割据各地的军阀都纷纷掀起了造谣运动。有的人多少还讲些道理,把朝廷官员的腐败贪污、欺压百姓都说成是杨佑授意的,不讲道理的人,凭空生造出了各种匪夷所思的传说,把杨佑说成是荒淫无度的暴君。

    刘武从汉中起兵,刘慧连去几封书信都没有回复,刘恒并没有任何明面上的表示,他依旧在镇压流贼,但从他的上书来看,他说最近流贼的抵抗加剧,所以行军打仗有些迟缓。

    刘武领兵一路攻城一路接收他儿子打败的流贼,走到天水已经聚集了数十万之众,虽然大多都是没有战斗力的农民和亲眷,但在刘武这个老将的手下依然爆发了不小的威力。

    刘慧亲笔写信让刘恒去劝阻父亲,可依然没有回信。

    到这个时候,任谁都会怀疑他们父子恐怕要里应外合,只是刘恒没反,杨佑也不敢逼他,刘慧又担保他弟弟不会做出违背臣子道义的事情。杨佑顾忌临阵换将可能会把陇西本来就平定的局面再度打破,也就只是把刘恒手下的副将换上了几个自己的人。

    突厥趁此机会来攻打长城,势必要在这个关头拿下阻挡他们南下的关隘。杨佑下了死令,让他们不得放松广武关一线的防守,自己则开始组织府兵准备战争,也通知了蜀兵从后方给刘武压力。

    正在杨遇春手下做参军的杨言想要带兵南下解救京师,杨遇春从牙缝里给他挤了七万人马,让廖襄做主将带兵勤王,双方在陇州附近开战,杨言先断了刘武的粮道,逼迫刘武回师打通粮草运输,接着由廖襄在后追赶干扰,等刘武打通粮道,杨言和廖襄便躲起来,刘武再度起兵进京时,他们又故技重施。一直拖了两个月,活活把刘武拖得只剩下三万人马,最后在天水围发动了围歼战,斩杀刘武。

    正当刘武被杨言干扰得不胜其烦的时候,刘恒上书追击流贼,带兵西去。

    杨佑近几年入秋以来,心肺一直不舒服,要到春天症状才会缓解。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是深夜,他坐起身来差点没眼前一黑背过气去。

    刘慧在中书省,收到的折子正是他带来的,寒冬雪夜,他光脚披发地跪在庭中,朝着杨佑不断地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