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节

作品:风华绝代小后妈[年代] 作者:晚鲤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如果是同一世界的话,她的爸爸妈妈这会都八九岁了。去寻过几次,都对不上,加上自己没有这时候关于家里的记忆,后来才逐渐放弃了这个想法。

    “小妈,火车这边和那边都有好多车厢,那边是座位,人可多了。”程白杨已经出去游览了一圈。

    舒兰拉着程白鹭也回来了,“那边座位的车厢,过道好多人好多东西,走不过去,我们就回来了。”

    程白鹭摸摸肚子,“我饿了……”

    舒月把吃的东西翻了出来,鸡蛋、包子、点心、糖果……

    程山拿起来:“我去餐车看看能不能热一下再吃。”回来的时候手里还拿着两份盒饭。

    “这会只剩两份了。”他递给舒月一份,剩下的一份:“你们仨分一下。”

    舒月饿了,她也不习惯吃干粮,所以就没客气。

    吃就吃,谁还不是个小公主了。

    打开盒饭,有蒜薹炒肉和烧茄子两种菜,米饭的分量倒是很足。她其实也吃不完这么多,准备分一些给程山吃。

    自己吃了几口,夹了一块肉递到程山嘴边。

    程山眼也没眨就张嘴吃了。

    程白杨主动把饭让给了两个女生,他正吃绿豆糕点心,对面的这一波喂饭操作全都看在了眼睛里。

    噫——辣眼睛!转头继续吃他的绿豆糕。

    不过舒月把盘子端到了程山跟前,让他吃的时候,程山却没动手的意思……

    程白杨看不过去了,“爸爸,你自己吃啊!”

    小心思被戳破,程山悻悻的接过饭盒吃了起来。

    火车夜里熄灯,一晚上黑咕隆咚、咯噔噔的摇晃着,他们几个人路上睡得也是迷迷糊糊。

    舒月把程山的军表放在自己身上,醒来的时候就看一眼,倒数着时间。

    第二天,一家五口整整齐齐的瞪着熊猫眼、无精打采。

    在火车上吃了中午饭以后,直到下午两点火车才正式到站。

    舒月观察了一下,这个火车站是京市最老牌的那个火车站,结构还没有二十一世纪的时候那么复杂。

    不过那时候她也很少来这个火车站,一般情况下坐的是高铁。高铁站那个绕来绕去,跟迷宫似的,这个就相对简单多了。

    她看着头顶标识的指路牌,带着大家走到出口的位置。

    陈新觉临走前跟程山说起过,到时候他侄子陈文卿会到车站接他们。

    不过火车晚点了两个小时,中途也没办法联系,不知道接他们的人还在不在。

    程山个子高,正在人群中张望寻人,侧方突然传来一个温和的男声问:“请问是程团长吗?”

    程山今天特意换上了便装,没有穿军装,不知道对方怎么认出他来的。

    他看向来人,三十五六岁,穿着黑色呢子大衣,文质彬彬的一位男士,应该就是陈文卿了。

    “我是程山,你好,你是陈司令的侄子?”

    “是的,你们好,欢迎你们来京市。陈司令是我三叔,你们的情况他跟我讲了。”陈文卿中午开会来晚了,没想到火车也晚点了,刚刚赶到。原本准备做个牌子方便找人,也没来得及做。

    不过幸好人接到了,要不然他家老爷子得找他麻烦。

    舒月知道接他们的人到了,淡淡笑道:“陈大哥,你好。谢谢来接我们,给你添麻烦了。”

    陈文卿伸手要帮她提包,“别客气,三叔交代的事情,我一定得办好。”不办也不行啊,家里头老爷子的爆脾气可不是盖的。

    舒月:“不用了,我自己来。”

    陈文卿在前边给他们引路,他们在后边走着。他还叫了个司机,总共开了两辆车来。

    舒月心里啧啧称赞,这位大哥真厉害,不但一眼认出了他们,安排车都想得这么周到。

    出了火车站,陈文卿带着程山和行李们坐一辆车,她和三个孩子被安排进了另一辆车。开车的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看上去像是单位里的司机。

    坐上小汽车的三小只突然恢复了神采。

    看着比连城市要大好几倍的火车站,还有宽阔的马路,以及不是岛上那种军用吉普车的黑色小汽车,唏嘘感叹,眼里放射着没见过世面的光芒。

    舒月看他们,像三个小号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时隔七年多,又回到京市,对她而言,自然也是稀奇的。

    不过,她心里是在对比现在和四十年后。

    舒月看着窗外无限遐想,看着路过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很显然,这四十年间,京市在城市建设、公共设施和交通各方面都有了大跨步的改善。

    “看,□□广场!”

    三小只顺着舒月手指的方向看去,红色的恢弘建筑□□城楼出现在眼前。

    “小妈,□□是什么?”

    “是京市最中心的地方,也是最具标志性的地方。北边还有故宫,就是古代的皇宫,皇帝妃子们住过的地方。”

    三小只又惊有喜,兴致盎然,“那我们能进去看吗?”

    舒月笑道:“有空的时候咱们就去。能看的地方还多着呢。”

    前排的司机小哥也笑了笑,“你知道的还真不少呢。确实能看,咱们京市可大了,孩子们,以后有空你们慢慢逛。”

    汽车开得慢,走了快一个小时才到,经过一个大门口写着清大名字,舒月知道这是到了。

    不过,这个后世传闻中的宇宙中心、房子均价被炒到十几万的数道口,这会还有些破败,她确实没认出来。

    汽车又拐了几个弯,经过了几段路,最终停在一座小楼门口。

    司机小哥停车开门:“到了!就是这!”

    舒月下了车,看到一座四层的小楼,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

    老破小,我又回来了!

    第64章 京市 刘姥姥们进了大观园。

    三小只在路上看见高楼就已经目瞪口呆, 没想过自己也能住上这种高高的楼房。

    这会听到司机叔叔的话,再看看眼前这个四层的红色小砖楼,暗戳戳的兴奋起来, 好奇里边到底长什么样。

    程白杨:“小妈,咱们就住这吗?”他从小只住过那种宽敞的农家院子。

    舒兰:“哇,看着不错,我还没住过这种楼房。”

    舒月问舒兰:“你记得你小时候, 咱们去岛上之前住的家属院吗?那个不也是楼房吗?”

    舒兰想了想, “有印象,这个看上去好多了。”想起家属院乱糟糟的,哪里能比。七八年没回去了,如果不是姐姐说起来,她都快忘了爸爸和继母。在她心里, 枫明岛的小院才是她的家。

    程白鹭期待之余, 有些担心:“那么高,不会掉下去吧?”

    “当然不会, 这是楼房, 很结实的, 等会咱们进去看看就知道了。”舒月下了车,检查了一遍没落下什么东西在里边。

    说话间,程山和陈文卿从另一辆车上下来,陈文卿让司机小哥在底下先等着。

    这座小楼位于清大校内南边的家属区,专门建的给老教授们的福利住房。离学校南门比较近, 不管是上学还是去校外买东西, 都很方便。

    陈文卿带着大家走到二楼,拿出钥匙打开左手边的一户房子的门,进去以后舒月一眼就看出来是个紧凑的三居室, 两间卧室朝北,一间卧室朝南,中间的客厅不大,有个小窗户朝西。

    整个房子里的装修比较简单,白墙很干净,黄色的柜子是定制的那种,通到房顶的、遮盖暖气的,舒月在现代老破小里见过它们三四十年以后的样子。

    舒月反应过来,京市几十年以后的老破小大多数都是七八十年代的房子,这会很多刚建成或者还没建成。

    所以这是个新房子,而且看上去也不小嘛。

    之前说老破小,有点冒犯了,失敬失敬。

    “陈大哥,这房子是哪年的?”

    “去年刚建成,有九十平左右,新装修的,他们只住了半年。一位老教授分到的房子,但是他准备回老家几年,想找人看着房子。”陈文卿也是多方打听才从老同学那儿找到了这么个房子,“房子不大,但是三个卧室,够住了,以后如果有更好的……”

    她穿书之前曾在四环买了一套六十平、正规一室一厅的小房子。买房之前,中介小哥骑着电动小毛驴,载着她穿梭于各大老牌小区的小户型。

    她记得,三环五六十平的小两居压根就没有客厅,都是那种叫八零筑一、八零筑二或者眼镜型的户型,三居都很少见。

    所以在没有中介的情况下,短短几天时间能给她找到这样一个房子,着实不容易。

    舒月对这个陈文卿又增加了几分敬意和感激。

    “这已经很好了,我们很满意,你帮我们找到这样的房子不容易吧?”

    程山看了看,让他们娘四个住下是够了,“对,挺好的,陈大哥,你辛苦了。你看我们给多少钱合适?”

    这边陈文卿听到她说满意,心里默默松了口气,她满意,三叔那边就好交代,他家老爷子那边就没问题了。

    “租金就算了……”陈文卿觉得相比找房子的难度,钱也不算什么。

    “一码归一码,能帮我们找到房子就很感激了,租金我们当然得付。”程山很坚决,已经欠了几份人情,再欠别人钱就更不像话了。

    “对对,租金一定得给。”舒月也觉得交了租金,才能住的踏实。

    而且八块钱一个月,简直是白菜价!

    程山一个月的工资津贴付一年房租都绰绰有余。

    程山爽快的拿出钱,给了一年的房租。

    这年头不能随便交易,否则她都有心思把房子买下来。

    陈文卿没再推辞。“对了,晚上待会请你们吃个饭,我爱人下了班也过来……”

    舒月和程山都不想再麻烦人家,看他样子还挺忙的,就拒绝了。

    陈文卿确实还有点事儿,原本打算继续请假的,看他们两口子也坚持,便也就没再客套,要了三个孩子的资料,便走了。“过两天转学手续办好以后我再给你们送过来。”

    送走了陈文卿,舒月和程山仔细看了看房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三个房间,另外卫生间、厨房、淋浴应有尽有。

    房间里有衣柜,客厅里有一个沙发,还有张吃饭的桌子和几张板凳。

    但是要住人的话缺的东西太多,锅碗瓢盆、被子枕头……

    一概没有。

    三小只在房间里稀奇的转来转去,虽然房子不大,但这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从窗户往下看了看,又往上看了看,总觉得脚踩在棉花上,不太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