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节

作品:七零之穿成男主前妻 作者:元月月半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张支书点头:“问是得问, 但不能当高中老师。”

    “肯定的。”方剑平怕被丈母娘一大家子手撕了,“我原先只想着小芳轻松点。”

    张支书看向他闺女, 他也希望闺女轻松点, 但他替闺女委屈,“年纪轻轻吃点苦怕啥。再累也没有种地累吧?”

    方剑平:“那肯定没法跟种地比。”

    张支书点头:“这不就行了。我看你也别问了, 就读, 读那个——”

    来买东西的小老太太道:“读研。”

    “对!就读那个。你们大学一毕业我们就过去。”张支书一锤定音,没有商量的余地。

    方剑平看向小芳。

    ——怎么办?

    小芳爱莫能助。

    凭她爹这么反对,她真敢去高中当老师,老两口肯定不愿意去首都。她考大学的意义就少了一半。

    小芳想一下:“要是实在忙不过来就不当辅导员?”

    方剑平明白她的意思,又看到岳父大人一脸严肃,给他个胆子此时也不敢说别的,“那就这样。张瞳瞳交给我。我估计我的工作应该很轻松。”

    张支书:“你忙也没事,还跟在家一样, 我们做饭收拾家里。对了, 发粮票吧?”

    高素兰连连点头:“对对。要是不发粮票, 小芳当那个什么导员不如意也得干。”

    小芳:“方剑平说,有些地方的购物票都开始取消了。等我们毕业首都应该也不用粮票。只是杂粮杂面恐怕还是跟白米白面搭配着卖。”

    张支书松了一口气:“这就好。我和你娘这些年也存了点钱, 足够咱们买米面。”

    方剑平忽然就明白小芳为什么顺着她爹娘。他爸妈这么疼他为他着想,他恐怕也不好意思对他们冷言冷语,忤逆他们。

    “叔,我还有工资。肯定能裹住日常开销。再说了, 还有我爷爷奶奶呢。”

    小芳点头:“院子挺大,可以种菜,只需要买些鸡鱼肉蛋就行了。”

    张支书算一下,闺女的补贴能裹住自己,他们的钱能裹住他们,女婿的钱他和瞳瞳肯定花不完,说不定每月还有剩余,“那还行。小芳,可不许现在一套到时候又一套。”

    “不会的。”小芳想一下,“高中离学校远,你们可以看一下我放学回来的时间。”

    话说到这份上,张支书也没有理由怀疑,看向那些买东西的人,“咱们看果子去吧。”

    有个小老太问方剑平:“你们说的购物票要取消,真的假的?”

    方剑平点头:“真的。首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执行了。”

    那老太太忍不住说:“那以后不能存了。用票和钱买东西能省不少钱。这要是以后取消了,不就成废纸了。”

    小芳顺嘴说:“说不定五十年后就成古董了。”

    老太太摆摆手:“算了吧。我能活十年就烧高香了。”

    张支书:“那就趁着能吃能走多买些好吃的。”

    一众老头老太太笑了,抬抬手让老九带路。

    村民赶紧给老九使眼色。

    ——带我们家去!

    张老九乐了:“急啥?先让这些大哥大姐看清楚,回去也好帮咱们宣传宣传。大哥大姐,是吧?”

    宣传不过是一句话的事,一众老头老太太能一起过来,显然都是合群脾气不错的人,所以都很不客气地揽下这事。

    “爷爷!”

    清亮的童音传过来,众人都不由得看过去,一个头戴花遮阳帽,白白净净的小娃娃抱着一个大大的桃子过来。

    年龄虽然比年画娃娃大一点,可是真像啊。

    张老九勾勾手:“过来,让我尝尝。”

    小孩喊他是想显摆桃子是整株桃树上最大的那个,可不是给他吃的。

    二话不说,绕过他躲到妈妈身后。

    买水果的老太太忍不住问:“大学生,这是你儿子?这么大了?”

    小芳笑道:“也不算大,到今年农历九月才满六岁。”

    “可是你没多大啊。”有个老头不禁说。

    小芳想一下,愣是没想起她多大,“方剑平,我多大了?”

    方剑平好笑,“过糊涂了?你今年二十七周岁,我二十九。”说着一顿,“按虚岁我岂不三十了?”

    老九:“可不是咋的。你还当自己二十郎当岁呢。”

    张支书道:“这个年龄正好。老话说,三十当立。正好明年三十整,还毕业参加工作了。”

    方剑平笑了:“您这样说那是挺好。不过再说下去太阳就落山了。”

    一众老头老太太还得回去给工作半天的子女做饭,顿时顾不上侃大山。

    话说回来,改革开放了,又有张庄打样,小芳料到村里的东西越来越难卖,所以才给她爹出主意,别光守着供销社门口的一条街,经常去城里转转。但也别心血来潮转一次,而是设好时间,比如一周去几次,每次什么时候去。

    城里认知道了,三次以后就会记住。

    哪怕家里的水果突然吃完了,也会等他们。毕竟跟菜市场的价格差不多,一个却是刚刚摘下来的,一个是不知道经了多少道手的,一个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一个得跑出去,前者商量商量还能送两个小的,后者一两都不多给。

    张支书以前没做过生意,认为小芳太理想化。

    可是他一贯疼孩子,还是决定听小芳的试一下,结果就是现在城里人会主动问,他们下次什么时候来。

    今儿大伙儿都在家,就是因为下次是明天。

    果子在树上安生几天,村里的孩子也吃够了,没人打扰,以至于长得不是特大就是特红。

    一众老头老太太没往南边去,也没往北边,从西走到东就按耐不住亲手摘。

    张老九就让人拿几个麦秸编的小篮子。

    这个也是小芳提的醒。

    别看她以前是学生,死的时候还没有生瞳瞳的时候大,可她见得多。跟父母旅游的时候就看到有人拿麦秸编篮子。

    虽然不能盛很重的东西,但编的过程中搞紧一些,当托盘装一些水果还是没问题的。

    忙着编东西,也省得他们闲时间长了搞事,闹得全村鸡犬不宁。

    然而一众老太太看到白里透红的桃子放在干干净净的篮子里,忍不住问,“大兄弟,篮子也是你们自己做的?”

    老九点头:“村里的老人闲的时候编的。不过你们放心,虽然是用麦秸,但绝对干净。”说出来还怕他们嫌弃,“也有蒲苇做的,要不用那种?”

    老头笑道:“你误会了,她们想买。”

    “啊?”张老九险些把秤扔出去。

    一个老太太点头:“这个买菜挺方便的。卖吗?”

    张老九:“这个真不结实。你们等一下啊。”喊一个小孩,让他去村里会瞎胡编的老人家里拿几个结实的。

    老人听说小芳让他们用麦秸编的篮子装水果,就在琢磨小芳是不是有别的打算。盛水果什么不能盛啊。

    于是他闲着没事就开始编。

    老人知道张支书不藏私,他又快走了,也没必要藏私。张支书没说可以卖,老人也不好意思问。

    张支书一个人知道了没什么,被大伙儿听来去都调侃他多丢人啊。

    以至于从二三月份到现在闷不吭声的存了好多。

    小孩子过来要东西,老人又惊又喜,把他认为好的都拿过来。

    对此不感兴趣的的老头看到有大篮子小篮子,还有提包,也忍不住上前围观,“你们村真卧虎藏龙啊。”

    老人被夸的不好意思,“以前日子苦,啥能换钱就干啥。时间长了啥都会一点。”

    有个老太太问:“你编这么多是留着卖的吧?”

    老人下意识朝西边看:“这个得问小芳。”

    “大学生?她让你们编的?那肯定是留着卖。”老太太认为大学生不会干无聊的事,“是不是得问问她?”

    老人开心又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回,就点点头。

    老九朝西边喊:“小芳,过来一下!”

    两人离了将近半里路,架不住路边有人,接力帮她叫,一分钟就传到小芳耳朵里。

    三分钟小芳才过来,同来的还有担心出什么事的方剑平。

    俩人一到跟前听到众人要买也是很惊喜,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卖出去。

    小芳的本意是给他们找点事做,顺便练练手,熟悉了之后,大家的日子好起来,有人买了也能编出更精致的东西。

    可是既然提前,那也没有不赚钱的道理。

    小芳提醒这些老头老太太,“这东西跟城里卖的价格差不多。你们一人买两个,可以送你们一个扫炕扫床的小扫把。很简易的那种。”看向老人,“家里有吧?”

    家家户户都有炕,炕上脏了一点点拍很费劲,以至于家家户户都有几个小扫把。

    老人点头。

    小芳:“我记得村里的大扫帚也是自己做的?”

    张老九:“对啊。用高粱头做的。”

    来买东西的老头忍不住说:“那岂不跟我们平时用的一样?”

    小芳:“可能比你们的好。你们的是工厂量产,我们村的这些都是为了消磨时间慢慢编的。”

    方剑平补充,“一般都是留着自家用,所以特结实。价格可以比供销社卖的便宜点。”

    “那还等什么。”有个老太太催,“拿出来让我们看看。”停顿一下,看他俩,“你们也是,有这些东西怎么不早拿出来?”

    小芳:“一个扫帚能用半年,没想过你们需要。原本打算编多了,每样有六七个够一车再拉去城里卖。”说完就给编东西的老人使眼色。

    老人不做扫帚,嫌那个麻烦还累人,但他知道谁家有。

    张庄人有自留地,地里见的东西不归农场,种什么由村民决定,自然是种可以吃的东西。所以每年都会在黄豆地里撒一下高粱。

    这就是俗称的套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