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七零年代青云路 > 第38节

第38节

作品:七零年代青云路 作者:鹿子草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这会儿大队干部们没去上工,正聚在一起商量孩子们上学的问题。

    村小学有一百多个小学生,他们这些干部家里都有孩子在村小上学。

    可以说,他们现在解决的,既是公事也是私事。

    “队里的那点余钱刚拿去买了船,实在没有盖新房的钱。”张会计将账本摊开来让大家看看自家家底,“况且就算从现在开始盖房子,也应该先给孩子们找个地方上课吧?总不能一直干等着!”

    “先找地方上课是对的。”妇女主任张忠兰说,“留这些小学生在家,太耽误妇女们上工了。”

    “队里目前唯一空着的院子就是五保户张根生家的院子。”项队长给出一个思路。

    张根生前两年没了,因着生前跟队里签过协议,大队给他养老送终,他去了以后,那座院子便收归集体。

    这两年一直也没人提起怎么处理那座院子,所以就一直那样空着。

    “不成,他家虽然院子大,但是只有两间房。哪里装得下一百多个孩子?总不能让孩子在院子里听课吧?”

    “那你们说怎么办吧?”

    大家正一筹莫展时,宋恂和贾红梅登门了。

    “在商量重建村小学的事吧?”贾红梅笑问,“有结果了没有?要是没有结果,想不想听听我们的主意?”

    干部们给他俩让了坐,张忠兰拉着她的手催促:“有什么主意,你就赶紧说吧,我真是被家里那些淘小子烦死了,只想让他们赶快上学去!”

    “你们觉得,拿我们公司的那座大瓦房给小学生当学校怎么样?”

    “好是好,大小也合适。”张忠兰怀疑地问,“关键是,那不是咱队里的房啊,那是人家渔业公司的!不好借给咱们吧?”

    也不是没人想过跟大瓦房借房子用用。

    可是那里是办公的地方,弄一百多号小学生进去,整天叽叽喳喳的,还让人家怎么工作?

    贾红梅语不惊人死不休:“不是借,是换给队里!”

    ……

    “那就更不行了!”张会计摆手,“我们队里有啥东西能给你们等价交换呀?”

    大瓦房是花多少钱盖起来的,他门儿清,卖了他们也凑不出这么多钱来呀。

    宋恂问项队长:“如果我们从大瓦房里搬出来,队里有适合我们办公的院子吗?”

    “有个五保户张根生的院子。”项队长详细说了那个院子的位置和情况。

    “那个房子如今值多少钱?”

    张会计拿出账本翻了翻,“当初给张根生的作价是二百。”

    宋恂将大瓦房的修建账目递给他过目,“我们当初盖这座大瓦房确实不便宜。不过,过了三四年了,也有一定的折旧率,报价九百块,不算高吧?”

    干部们合计了一番,大瓦房不但办公室多,而且院子也大,当初队里的人帮他们造房子,用了什么材料清清楚楚。

    经历了两次台风,那房子也一点问题没有。

    确实值九百了。

    “我们把大瓦房卖给队里当作小学,队里将五保户的院子给我们作为新的办公地点。除去那座院子的两百块,队里给我们七百就行。”

    干部们一起摇头:“算得挺好,但队里没钱。”

    有这七百块,他们自己就能盖房了,不用盖大瓦房,盖普通的石砌房子就行。

    贾红梅呵呵笑:“我们也没说要钱呐!”

    “?”

    “我们公司很看好咱们生产队那个机械化养猪场的发展前景,所以打算用这七百块在养猪场入股!”

    项英雄眨巴着眼看向宋恂:“小宋,这是你的主意吧?”

    宋恂没否认。

    “入股倒是没问题,反正公社也有一股。关键是,我们这个养猪场一时半会儿回不了本,没办法给你们分红啊!”

    宋恂表示,已经将这些问题都考虑过了。

    “我们不用分红!从今年起,养猪场每年给我们公司一头猪就行,不论大小。”

    第24章

    因着渔业公司打算用一座大瓦房跟生产队换猪的事, 宋恂和项英雄双双被人实名举报了!

    提起此事,也真是够让宋恂憋闷的。

    明明是一件对双方都有益的好事,小学生有了学校上学, 渔业公司有了大小相对合适的办公地点, 每年分到的那头猪还能给职员和船员们发些福利。

    大家都受益的事, 居然还有人不满意?

    再说, 既然不同意,为什么不提早说?非得等到我们都谈好细节了, 你才跳出来反对?

    宋恂被叫到渔业基地尹主任的办公室时,里面不但坐着裴副主任,还有实名举报他的杜三泰!

    他着实没想到,杜三泰居然还敢玩实名举报那一套!

    不过这样也好,大家当面锣对面鼓地对峙一番, 总比被人在背后敲闷棍强。

    尹琼华和裴副主任一左一右地坐在办公桌后面,面色严肃地问:“宋恂同志,杜三泰同志实名举报你贱卖公司固定资产, 用公司财产换人情, 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宋恂:“我要说的还挺多的。”

    “……”尹琼华板着脸, “那你就慢慢说吧, 到底是怎么回事?”

    宋恂就给他们讲了小学的教室塌了以后,小学生无处上学的情况。

    “包括我在内, 瑶水支公司目前只有六名办公室职员,却占用了一座拥有四个办公室的大瓦房,我认为这是对办公资源的严重浪费。哪怕在省城,也没有人均面积这么大的办公场所。”

    杜三泰不服气道:“再浪费那也是浪费在公司锅里了, 没有用公司财产补贴外人的道理!”

    其实他家的两个闺女也是在村小上学的, 但校舍问题是大队干部需要操心的, 总不会让孩子们无处上学就是了。

    小学的校舍跟渔业公司有什么关系?凭什么由渔业公司出这个头?

    “我怎么补贴外人了?公司不是从队里换了一个用来办公的院子,以及每年一头猪的红利吗?”

    他们从头到尾说的都是换,谁贱卖了?

    “当年公司的大瓦房是用真金白银盖起来的,花了那么多钱,却被你换了一间五保户的破院子!”

    大瓦房在村里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他们能在大瓦房里工作,也是区别于普通社员的身份象征!

    从大瓦房里搬到五保户的院子里,意义能一样吗?

    “既然如此,那我也想问问,我跟吴科学没来瑶水之前,公司常年只有五个人,你们当初为什么要斥巨资,盖这样一座豪华奢侈的大瓦房?”

    “那是刘主任的决定。”

    宋恂与他针锋相对道:“你要是觉得他做得不对,也可以像今天这样,实名举报他,但是你没有!这说明你是赞成这个做法的,你甚至为了能在这样的大瓦房里办公而沾沾自喜!”

    杜三泰皱眉道:“我这次并不是举报你,而是让领导们提醒你!这样做是侵害公司利益的!”

    宋恂、贾红梅与队里达成协议的当天,他就表示了反对,可惜其他人都同意,他被少数服从多数了。

    “且不论五保户的院子值多少钱,单只看养猪场每年给公司的一头猪吧。如今市面上的猪肉是七毛钱一斤,而且需要肉票。养猪场养的乌克兰大白猪,出栏时可以达到200-250斤。一头猪的价值最少在一百五十块钱。每年一百五的分红,你觉得这是侵害公司利益?大瓦房会每年凭空给你一百五吗?”

    “可是猪肉吃了就没了!大瓦房是固定资产!”

    杜三泰是打心眼儿里觉得用房子换猪是败家行为,吃那一口猪肉就那么重要?

    非得用房子去换?

    “一栋空房子放在那里除了折旧就是折旧。我们公司账面上刨除买柴油的预留款,没有任何活动资金,工会也眼瞅着就要组织起来了,到时候你用什么给船员发福利?”

    宋恂看向两位领导,言辞恳切道:“本来我也不想这么麻烦。但是我们最近刚买了船,公社又不给我们批编制,所以这次招来的船员基本都是临时工。如果福利方面也跟不上,怎么将人留住?生产任务怎么完成?”

    “行了。”尹琼华缓了面色,“你们这就属于公司内部分歧,以后再有这种事,回你们公司内部解决去,别什么事都告到公社来!我跟裴主任每天忙得团团转,没时间给你们调解。”

    裴副主任也批评杜三泰:“你这个动不动就找领导告状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一改?这样多影响同志间的团结!”

    在裴副主任想来,宋恂这么做虽然有些不按套路出牌,但是若想只凭这些就给他扣帽子,是不可能的。

    毕竟,公司其实并没吃亏。

    那可是每年一头大肥猪啊!

    每到年底,哪个单位若是能弄来一头大肥猪给职工发福利,那可真是实力的证明了!

    尹琼华正要撵这两个不省心的回去,办公桌上的电话就响了。

    她接起电话,嗯嗯应承两声,瞟一眼宋恂二人才放下电话。

    而后起身道:“走吧,先去公社大院。你们贾支书把项队长也给告了!”

    宋恂:“……”

    一个二个的怎么总搞这种小动作?

    能这样丝毫不惧打击报复地搞实名举报,看来这两位应该是坚信自己是手握真理正义的一方……

    从渔业基地出来,穿过一条马路就是公社大院。

    此时的公社大院里可比渔业基地那边热闹多了。

    贾新华和项英雄都算是公社里的名人,听说支书把队长告了,那大家肯定都得跑过来凑凑热闹呀!

    院子里是一排低矮的平房,宋恂跟着尹主任来到一间办公室前,门口围了不少看热闹的人,大家都在侧着耳朵听里面的动静。

    几人分开人群走进办公室,里面坐着好几个公社领导,项英雄和贾新华并排站在空地中央。

    “那栋大瓦房顶多值九百块,而我们养猪场养的猪每头至少价值一百五十块!房子是年头越久越不值钱的,过几年,那栋大瓦房恐怕只值两头猪的钱。”贾新华背着气愤地质问,“你这不是贱卖集体资产是什么?”

    宋恂要笑不笑地看向杜三泰。

    看吧,你觉得自己吃亏了,对方却觉得咱们占了大便宜!

    杜三泰:“……”

    项英雄疲惫地揉揉额头,“那行,过几年你再跟人家公司换那栋房子当学校吧。”

    出主意的时候找不到他,挑毛病的时候他一准儿能窜出来。

    几位领导看到尹琼华带着两人进来,为首的中年人问:“哪位是宋恂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