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七零年代青云路 > 第118节

第118节

作品:七零年代青云路 作者:鹿子草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宋恂用图纸抵了今天的材料费,大方地留给了机械厂,载着欢实的项小羽,突突突地回家了。

    *

    项小羽被渔业广播电台聘为播音员的消息,早已经在瑶水村,甚至是十里八乡传遍了。

    这年头当工人是铁饭碗,端起了铁饭碗一辈子的生老病死就都有了着落。

    但是在铁饭碗上面还有金饭碗。

    司机、售货员、播音员、电影放映员,正是时下公认的四大金饭碗。

    在农村,广播是社员们的主要信息来源。

    播音员的工作,在大家看来,真是既熟悉又富有神秘色彩。

    三月一号这天早上,队里各家的烟囱刚升起青烟,还没到上工的时间,项英雄就背着手在村子的各条小径上来回转悠。

    有社员在院子里见到他,便主动打招呼问:“队长,今天咋这么早就上工呀?吃早饭了嘛,来我家吃点。”

    “吃了吃了!”项英雄语带嫌弃,“哎,今天我家的一大家子人不到五点就被搅和了起来,早就吃完饭了。”

    他都这样说了,那人家肯定得顺着问呐,“咋起那么早呢?”

    项英雄高声道:“哈哈,没办法,我家二丫头上早班,六点钟就得出门。她上了这个班,我们全家人都得围着她转,她娘忙着做饭,她嫂子帮着梳头,家里乱糟糟的,谁能睡得着呀!让她吃了饭,把人送走了,我们才能消停下来。”

    被他这么一喊,附近好几户人家的院子里都有人出来瞧热闹,一婶扒着篱笆门问:“队长,你家小羽已经去广播电台上班好几天了,啥时候能开始播音呐?那个广播电台咱们能收听到不?”

    “今天就开始播!三月一号,市渔业广播开始试播,全市都能收听到!那个电台设在咱们团结公社,咱们这边听得还更清楚哩!”项英雄装模作样地瞅瞅天色,“差不多快开始了,以后每天早上七点开始播报。”

    “呦,这么早啊!从生产队到公社的那条路可不好走,怪不得你们家那么早就起床做饭了!”一婶捧场道,“小羽干这个工作还怪辛苦的!”

    “可不是嘛,我们全家人都得跟着她一起为人民服务!哈哈哈。”项英雄洪亮的笑声能传遍半个村子。

    不过,小宋把他那辆旧自行车改装成了电驴子,嘟嘟嘟不到半个小时就能骑到公社,快得很。

    如此一来,他闺女上早班也不着急,六点起床还能吃个早饭呢。

    就是辛苦了小宋,得提前好几个小时去上班。

    项英雄背着手继续溜达,“你们都忙去吧,家里有话匣子的可以听听早上的广播。这个渔业广播是用咱南湾话播报的,大家都能听懂!”

    项小羽是十里八乡的第一个正式播音员,大家都挺好奇她是怎么播音的。有收音机的几户人家都积极响应,还热情地邀请附近邻里到自己家一起收听。

    同样的话,项英雄一早上说了好几遍,眼瞅着天色大亮了,他不敢再耽搁时间,一溜烟地小跑着往家赶。

    甫一推开院门,便气喘吁吁地问:“到七点了没有?”

    “还有三分钟,你跑到哪儿嘚瑟去了?刚才让老大出去找你一圈都没找到人!”苗玉兰埋怨一句就赶紧招手,“快进来,马上就开始了!”

    话匣子被稳稳当当地摆在了饭桌的正中间,全家人已经围着话匣子坐成一圈了。

    项远航的手边放着一本全新的笔记本,以后将由他负责每天的播报记录工作。

    项英雄赶紧坐到唯一的空位上,侧着耳朵去听话匣子里的动静。

    “时间差不多了吧?怎么还没声音?”

    “嘘——”

    收音机里传来一阵调谐信号的沙沙声,全家人都静坐在那里,屏息以待。

    过了将近一分钟,一道字正腔圆的男声响起:“海浦人民广播电台,海浦人民广播电台。”

    用的是普通话,只说了两句,又没了声音。

    而后便是“滴滴滴”的几声整点报时和《东方红》的音乐。

    项英雄眼巴巴地等着,一首歌都听完了还不见有动静,奇怪地问:“咋回事,怎么还没轮到咱家小毛呢!”

    “不要吵!”苗玉兰白他一眼,“等着。人家这是试播,还得调试呢。”

    她的话音刚落,话匣子里便立时传出一道有些耳熟的女声:

    “海浦渔业广播电台,海浦渔业广播电台。各位听众早晨好,今天是三月一号,星期四,农历是正月二十七。现在为您介绍本台今天的节目内容,七点十分,海洋气象预报,七点二十分,简明新闻……”

    “是咱们小毛!!!”苗玉兰激动得带头鼓掌。

    项英雄摩挲着烟袋锅子,咧着嘴乐,可是乐着乐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生怕被其他人发现,又赶忙掩饰地用衣袖去擦眼睛。

    “老头子你哭啥?”苗玉兰的眼眶也有点红。

    “我一直后悔,当初没供咱家的两个丫头上高中,不然咱闺女那么聪明,哪用得着回队里补鱼网。”项英雄抹着眼泪说,“如今好啦,咱闺女没念高中,也照样有出息!咱们小毛可是十里八乡的第一个播音员!”

    “那当然了!小毛从小就机灵!”苗玉兰瓮声瓮气地说。

    广播里的播报还在继续,项大哥一边记录着节目安排,一边小声问:“这真是小毛吗?咋听着不太像呢?”

    “就是咱们小毛!他们单位的那几个人里,只有她的南湾话最标准。不然也不会试播第一天就让她播音。”项大嫂肯定道,“小毛说了,广播里的声音有点失真,他们郁台长本人的声音,也跟播音时有些出入。”

    苗玉兰听她闺女播完气象预报后,发现后面播新闻的换成了那个男播音员。

    她便不想在话匣子跟前守着了,起身就要出门。

    “你干嘛去?还没到上工时间呢,咱再听会儿,说不准一会儿还有小毛的播报呢!”项英雄出声拦人。

    “不等了,我杀只鸡去,小毛还在长身体呢,整天起早贪黑可不行,我得给她补补身体!”苗玉兰一边往外走一边系围裙,“小宋也得补一补了,这段时间他没少跟着咱闺女忙前跑后的。小毛能去电台上班,多亏了他帮忙张罗。”

    项英雄在其他人身上快速扫一眼,打断道:“那你干脆就杀两只吧,最近春播春汛正是忙的时候,大家都挺累的,给几个孩子都补一补。”

    正在公社上班的项小羽还不知道,她只播音了一次,就要了家里两只大公鸡的性命。

    今天是渔业广播第一天试播,全电台的人都严阵以待。

    市人广还专门下来了几位领导全程跟踪他们的开播情况。

    别看她在广播里的声音听上去挺淡定,其实她那小心脏扑通扑通的,紧张得都快跳出嗓子眼儿了。

    播音桌前,只有她跟苏越两个人播报,可是播音室的对面却站了一排的领导紧盯着他们!

    播完简明新闻,广播里开始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内容,项小羽瘫在椅子里,悄悄地吐出一口气。

    看到郁台长的手势,项小羽和苏越从播音桌前起身,跟着领导们来到隔壁的会议室。

    郁英荷率先鼓掌,为他们今天的表现给予了肯定。

    “挺好的,苏越发挥稳定,小羽虽是第一次正式播音,表现也可圈可点。”

    项小羽谦虚地摆手。

    她是第一次播音,台里没给她分配太多内容,今天的播报主力还是苏越这个老播音员。

    不过,她用方言播报了最开头的台呼和节目预告,所以留给听众的印象可能会更深刻一些。

    市人广的几位领导也表扬了他们几句,便提起了整台节目的安排问题。

    “我看了你们的节目安排,还是太零散了,多数时段还是在播放音乐,内容准备的不够充足。”市人广的沈副台长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

    郁英荷点头承认:“内容确实还不够丰富,前期我们还是按照省渔业电台的模式来安排节目内容的,包括海洋气象预报,简明新闻,全市渔业动态,渔区新风新政,渔业工作小故事。等到正式开播,收听的人数增多以后,还会增加渔民家书,听众来信等环节。”

    “这些内容还是不够的。咱们台里没有将渔业播报做成一个栏目,而是单独划分出来,给了它一个专门的频道,就是想要保证渔民在海上生产生活安全的同时,丰富渔业生活的多样性,趣味性……”

    项小羽安静地坐在郁台长身边,听领导讲话。

    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内容不够丰富,还得增添新栏目。

    而且要兼顾革命性,专业性和趣味性。

    从会议室出来,苏越还得回去继续播报春汛期间的渔区新风,不过项小羽的下一次播音被安排在下午。

    她瞅准时机单独找到了郁台长。

    郁英荷这两天为了试播的事,一直在加班。他们的渔业电台只有四个人在制作节目,却要准备至少十二小时的播音内容,工作压力比她在市台的时候还大。她这段时间休息不好,黑眼圈十分明显。

    “台长,咱们增设一个‘渔业百事通’的栏目怎么样?用方言给渔民们科普一些渔业常识。比如,南湾县这两年一直在大力发展海带养殖业,咱们可以针对海带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项小羽说出了反复盘算了好几天的想法。

    “可以。同时还能适当的对最新渔业科研动态进行宣传。”郁英荷强调道,“不过,科普节目的内容必须做到百分百准确,不能模棱两可。渔业广播的收听率还是很高的,渔民们会跟着节目中的内容学习。万一咱们教错了,渔民的损失可是不可估量的。”

    “台长,您放心,我以前在渔业公司工作的时候,经常给公社的渔业基地打电话。那里还是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一个基点,有好几个研究员在那边做研究。我可以联系两个研究员当咱们电台的顾问,播音稿写好以后,先让他们帮忙把把关!”

    如果这个提议能被领导采纳的话,她就可以自己负责一档节目啦!

    第69章

    郁台长采纳了项小羽的意见, 但是并没让她独挑大梁。

    她的稿件内容还需要由主编蒋红叶进行审核加工。

    而且这档节目的播音稿需要至少提前攒够半个月的量,才会被允许播出。

    所以,最近几天无论是上班还是回家, 项小羽都在思量节目内容,忙得连心爱的电驴子都没工夫玩了。

    “出主意简单,但是想要付诸实践就太难了。”项小羽趴在宋恂的书桌上, 咬着笔杆说,“我觉得这个‘渔业百事通’的栏目, 对撰稿人的要求还是挺高的,必须很博学才行。”

    被霸占了书桌的宋恂只能靠在床头看书,翻着书页随意道:“你是给渔民做科普, 不用搞得太复杂。如果内容太晦涩,大家听不懂。”

    “我知道啊, 但是选题太难了。我现在能想到的内容都是与人工养殖有关的, 养海带啦养贻贝啦, 这点内容顶多能播三四天。可是蒋主编却要求我先交给她至少十五个选题。”

    “可见郁台长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宋恂笑道,“要是真的让你立马开播, 没几天就得开天窗了。”

    “我是打算边播边想嘛, 走一步看一步,还能根据听众的反应随时调整播音内容。”

    当然了,这里的听众主要指的是她爹娘兄弟,以及村里那些准点收听广播的乡亲们。

    至于宋恂, 他每天早上送播音员同志去上班, 至今还没从收音机里听过她播的台呼。

    宋恂放下书, 给她出了一个走捷径的主意。

    “你原本的创作流程是, 从渔民间搜集问题, 写稿, 然后让专家审核。其实完全可以调整一下顺序。”

    “?”

    “可以先从渔业书籍期刊上,搜集大量的科普小品文,然后从里面选出渔民可能会感兴趣的话题,再用更直白的语言重新进行编辑。”

    项小羽:“!”

    “哪怕是郁台长,也不可能所有稿件都亲自操刀吧?每天的播音时间那么长,她哪有时间自己写稿,肯定也是要转载引用一部分他人稿件的。”

    项小羽从桌子上支棱起来,瞬间精神抖擞,“那我明天可以先去水产研究所借一些期刊杂志,没准还能从研究员那里借两本比较基础的科普手册!”

    宋恂“嗯”了一声,瞟一眼手表说:“你得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