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七零年代青云路 > 第134节

第134节

作品:七零年代青云路 作者:鹿子草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冯主任起身,背着手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端起办公桌上的茶杯滋溜了一口,突然回身盯住宋恂问:“你是想让咱们县出钱,给服装公司建分厂?”

    “咱们县最明显的优势,除了地理位置优越,再就是有钱了……”宋恂轻声道。

    渔业大县不是说着玩的,南湾虽然面积小,工业产值一般,但渔业产值却能排在全市之首。

    否则当初省渔不会选择在这里设立分公司,市广电也不会将渔业电台放在南湾县。

    冯主任:“……”

    有钱也不能乱花呀,攒点钱哪有那么容易。

    下面的公社也不是各个有钱的,好多生产队还没能通电,那些钱得花在刀刃上。

    “主任,县里有个制衣厂,我们公社也有个织袜厂,这两个厂的产值和利润,您应该是十分清楚的。”宋恂缓声道,“如果只是让服装公司在咱们的地界上建厂,咱们只能解决一些剩余劳动力,带动一下周边建设,收缴税收,至于分厂的产值和利润是要算在人家总公司和市里的。”

    侯明亮也点头道:“我们局里也是看中了纺织业的利润才想要争取一下这个分厂。但如果他们是全资建厂,咱们确实尝不到什么甜头。”

    听说要往外掏几百万,冯主任愁的脸上的褶子都能叠起来了,“能解决上千人的剩余劳动力,你们还不满足?还想要什么?”

    苗利民插话:“不是咱们满不满足的问题,这不是要争取建分厂嘛,咱们出一部分资金,给服装公司减轻负担,没准儿人家能考虑一下咱们。毕竟这属于工农联合建厂,意义也是大不一样的。”

    “哪怕是六百万的一半,也有三百万呢。”冯主任摇头,“太多了!”

    宋恂与苗书记对视一眼,便试探着说:“您要是嫌三百万太多了,要不咱们联合其他县合作一下?咱们单枪匹马跟定山县竞争,在硬件条件方面确实有些不够看。临万县和岳东县也有各自的优势,肯定也不想将这个分厂拱手让人。不如咱们跟其中一方合作一下,将这个厂一分为二,建两个规模稍小的分厂。”

    苗利民立马接话:“服装公司的产品除了出口,在国内市场也是很紧俏的。咱们南湾县在最东,紧邻砚北港,出口便利。但岳东县在最西边,远离港口,如果单独争取建分厂的话,他们肯定没戏。不过,他们的内陆交通比较发达,不但有火车线路,还有省道。不如咱们跟岳东县联合一下,争取建两个分厂,每家少拿点钱就行。”

    冯主任心想,找个最弱的合伙,这就跟当初鲁肃提出的“联刘抗曹”,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是一个意思吧?

    不过,人家服装公司真能同意将分厂一分为二,变成两个?

    他心里对这件事不报什么希望,但又实在眼馋这个分厂。

    于是,最终决定先成立一个临时的服装厂筹备组,他当组长,侯局长是副组长,并且让宋恂兼任了筹备组的秘书,全面负责执行工作。

    既然主意是你出的,那就由你亲自去跑吧。

    宋恂接下了这个工作,又跟工业局借了几个人。

    虽然是个跑腿的活,但跑得好的话,没准儿真能把分厂弄到他们团结公社去。

    *

    宋恂在县里兼任了一个筹备组秘书,而另一边的项小羽在考虑了几天后,决定主动与领导和同事们交流一下工作心得。

    如今广播电台的几个人交了钱和粮票后,已经在公社大院入伙了。

    项小羽是个播音新人,中午在饭桌上吃饭时,便没什么顾忌地当着大家的面说了自己的想法。

    “台长,我那个‘渔业百事通’的栏目,已经播了快三个月,关于渔业的小知识也写了将近一百篇,我觉得这个数量已经差不多了,咱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将之前录的内容进行重播?”

    郁英荷没有第一时间给出答复,反倒是主编蒋红叶问道:“你现在只有这一档固定录播的节目,不是做得好好的嘛,怎么突然不想做了?”

    项小羽赶紧澄清:“不是不想做了,而是能够科普给渔民的渔业知识比较有限,越往后越不容易收集素材。我寻思着可不可以隔天播一次新内容?其余的时间我想申请开一档新栏目。”

    “什么类型的节目?”蒋红叶没有急着否决,想先听听她的思路再说。

    “我发现好多厂矿企业的广播站,会播放厂内的先进事迹。我觉得咱们电台也可以收集全市各渔业单位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比如南湾县水产局每年都组织农业学大寨的评比活动,总会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咱们可以跟市水产局和各县的水产局联系,让他们报送一些现成的先进材料,咱们每天读一篇就行了。”

    “你怎么突然有这个想法?”郁英荷揶揄,“这个主意倒是给你省事了,连稿子都不用写,直接念人家的材料就行。”

    项小羽不好意思地说:“也不是啦,我就是想试试不同类型的播音稿,练练播音时的腔调。我最近也听了自己的录音,感觉跟其他电台的播音腔还是有差距的。”

    郁英荷挥手劝阻:“你可千万别特意去学那个腔调,你现在的这个状态正正好。之前有听众反馈过,播音腔听久了,会让人觉得有点油。读任何内容的稿子都是千篇一律的腔调,容易让人走神溜号。关于这一点,你问问小苏就知道了。”

    苏越啃着馒头点头。

    他前两年也特意去模仿过知名播音员播音时的腔调。可惜他自我感觉良好,听众却并不买账。

    那段时间批评他的信件特别多,说他播音时拿腔作调,让人听不进去。

    郁英荷继续道:“咱们是渔业电台,听众大多是贫下中农,所以播音时还得有贫下中农的味儿。你出身农村,在这方面是有天然优势的,不要摒弃了你的优势,去学一些华而不实的技巧。”

    “但是省渔业电台也是面向渔民的,他们的播音员用的就是很正统的播音腔啊!”项小羽被弄糊涂了,她觉得播音腔可以不用,但是不能不会。

    像给学生讲课一样,郁英荷放下筷子耐心道,“你有空可以学习一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主席强调过了,播音要讲究大众化。什么是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要打成一片。[1]”

    “你刚才提到的录播先进个人材料的想法很好,咱们就是要在贫下中农的队伍中,找出有闪光点的先进个人。不过,你要是一味地用播音腔去播这些稿子,那这个栏目就不能给你做了。播音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根据播音稿内容和风格的不同,我们在播音时的声音和情绪也要有所不同,还要做出准确生动的表达。如果只是用一成不变的播音腔,应对截然不同的稿件,会让听众觉得索然无味。”

    项小羽暗自咂摸片刻,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您是想让我将重点放在情绪的表达上,不要一位地追求技巧,对吧?”

    “差不多,声音只是外壳,感情才是播音的灵魂。”郁英荷强调,“尤其是播报先进个人的稿件,你虽然不是当事人,但是你的声音里也要传达出发自内心的激动和自豪之情,朴实生动的同时,还要给人以鼓舞,激发出广大贫下中农们向先进个人学习的热情!”

    一顿午饭吃下来,项小羽相当于听了郁台长的半堂播音课,深觉受益匪浅。

    她心里对郁台长的佩服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仅次于小宋哥了。

    下午录完播音稿以后,项小羽在门口踟蹰片刻,再次摸去了郁台长的办公室。

    “台长,”项小羽搓搓手,笑嘻嘻道,“我想求您一件事。”

    “快说吧,卖什么关子?我还忙着呢。”郁英荷放下手中的钢笔问。

    “我来咱们台里已经快四个月了,这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在播音方面进入了瓶颈期,不像刚来台里时那样每天都有进步了。我发现除了在播音技巧方面,其实在文化水平方面我也是比较欠缺的。”

    郁英荷颔首道:“嗓子和语言技巧需要锻炼,但政治气质和文化素养也必须提高。你有空可以多读一些播音方面的书籍,文学著作和政策方针。”

    “台长,我以前从来没接触过这方面的内容,进入咱们电台以后,都是靠您跟同志们的帮忙,以及我自己一点点的摸索,才能顺利地走到今天。”项小羽不好意思道,“您能不能帮我列个书单啊?我回去以后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学习。”

    郁英荷没有拒绝,思索片刻,便拿起钢笔在空白的稿纸上将播音员需要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一一列举出来。

    在心里微微舒了一口气,项小羽接过稿纸后再三道谢,郑重其事地放进了上衣口袋里。

    郁英荷沉默着没回话。

    项小羽入职四个月,几乎全靠自学才掌握了播音的基本技巧。可是想要在播音领域有更长远的发展,只靠自学肯定是行不通的。

    “市广电那边也招了一批新人广播员,最近可能会举办播音培训课。回头我找机会将你推荐过去,让你也随着他们一起系统的培训学习一下。”

    第79章

    突然降临的培训机会, 让项小羽异常兴奋。

    要知道,自打初中毕业以后,她就再没正经坐进教室学习过了。

    不过, 这次她格外沉得住气, 培训通知正式下达前,一直将事情憋在心里,连宋恂都被她瞒着。

    这几天又正赶上宋恂事忙, 整天早出晚归地往县里和市里跑, 根本没注意到她暗自压抑的喜悦。

    有了县工业局出面联系以后, 宋恂终于有机会进入市服装公司面见单位领导了。

    然而,他们南湾县与另两个县的待遇差不多, 道明来意,提交了提前准备好的材料以后, 得到一句还需要单位内部讨论, 就被人打发了出来。

    “看来服装公司是铁了心想在定山县建厂了。”从办公楼出来, 肖丽萍的语气有些着急。

    宋恂提议:“肖科长, 趁着事情还没有定论,咱们不如先联系一下岳东县那边的负责人。”

    肖丽萍是县工业局综合科的副科长, 之前市服装公司要建分厂的消息就是由她通知局里的。

    所以, 这次侯局长又把她派了出来,跟宋恂一起跑建厂事宜。

    不过,肖丽萍心里还挺疑惑的,即便这个厂真能被争取到南湾县,也是要建在县城的。宋恂作为团结公社工业办的干部,对这件事这么上心多少有点说不通。

    即便这个年产七百万件衬衫的分厂被砍掉一半, 规模也是相当大的, 差不多是县制衣厂规模的两三倍, 所需要的资金和人力,绝不是一个工业相对落后的小公社能吃得下的。

    “我昨天给岳东县工业局打电话的时候,隐晦地提了一下双方合作的事情。看他们综合科长的态度,这件事情应该是有得谈的。”肖丽萍皱眉说。

    宋恂瞅一眼手表,提议道:“现在时间还早,要不咱们先别回县里了,直接乘车去一趟岳东县?”

    “走吧,尽量赶在他们下班前赶过去。我跟他们徐科长的关系还行,可以找她好好聊聊。”

    让工业局的另两个办事员先回县里待命,宋恂和肖丽萍乘车去了岳东县工业局。

    刚踏上工业局门口的台阶,肖丽萍瞄一眼身侧的宋恂,犹豫片刻道:“小宋,一会儿你先找地方休息一下。徐科长是位女同志,我们两个单独聊聊,或许事情的进展能更顺利一些。”

    “行啊。”这个要求正中宋恂下怀,他点头道,“那就辛苦肖科长了,我在楼下等着。有什么事,你随时喊我。”

    肖丽萍拍拍他的肩膀,便踩着方跟皮鞋“蹬蹬蹬”地快步走上通往二楼的楼梯。

    目送对方离开,宋恂在四下睃巡一圈,没见到想找的人,便去了一楼传达室的窗口问:“师傅,请问陈家庄公社今天有人过来吗?”

    坐在木头桌子后面的中年男人,从宋恂进门就盯着他瞧,这会儿笑着勾勾手指,示意他进门。

    宋恂从旁边的小门走进去,主动与对方握手,“您是陈主任吧?我是南湾县团结公社工业办的宋恂。”

    “知道知道,老苗已经跟我说了,你是他外甥女婿。”被称作陈主任的男人给他拖来一把椅子,两人在局促的传达室中并排而坐,“传达室的老李去外面抽烟了,咱们借他的地方聊聊。”

    “具体情况,苗书记已经跟您提过了吧?”

    “提了。不过,这个项目真能争取到咱们这两个县里?”陈主任仍是半信半疑,他是陈家庄革委会分管工业的副主任,县里这段时间的动态,他也是有所耳闻的。

    前两天接到苗利民的电话以后,他还特意去打听了事情进展。

    可惜,县里也没什么进展,好像已经处于半放弃状态了。

    “我们工业局的同志已经上去找岳东县工业局的领导商谈了。咱们两个县八成是要合作一把的。”宋恂对此行的结果比较乐观。

    对于岳东县来说,能得到半个工厂,总比根毛没有强多了吧?

    “即便市服装公司真的将分厂放在了咱们这两个县,那也是要放在县城的。公社暂时没有实力投建这么大的工厂。”

    合资建厂,公社方面也是要出钱的,哪个公社能出得起这么多的钱?

    农村的基础建设薄弱,到处都是需要用钱的地方,即使有钱也不能全部压在服装厂里啊,以后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陈主任疑惑道:“老苗在电话里说的不清不楚的,你给我详细讲讲你们的打算。”

    “陈主任,咱们两县之所以会有机会合作建厂,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困于资金限制。迫不得已才想出这种曲线救国的办法,将一个大厂拆成两个相对较小的工厂。而咱们两个公社目前遇到的困难,与县里的情况如出一辙,咱们完全可以模仿县里的做法。如果市服装公司同意将工厂一分为二,未必不会同意将工厂一分为四,或一分为六。”

    “你是想让我们再去联系一两个公社合作,把这二分之一的厂,再次进行拆分?”

    宋恂点头。

    “这,这能行吗?”陈主任咋舌,听起来怎么这么不靠谱呢,“人家服装公司不能同意吧?建四至六个分厂,这得多花多少钱啊?”

    “如果双方入股合作经营,必定是由地方上负责建设厂房和提供劳动力的。而服装公司只需要提供机器设备和专业的管理人员,并对工人进行培训。无论投建多少个厂房,厂房面积有多大,对服装公司来说都是无关痛痒的,又不需要他们出钱。”

    “建一个厂也好,建六个厂也罢。他们的出资总额和提供的机器数量始终都是不变的。建设六个位置相对分散的工厂,可以尽量做到就近运输,在出货运输方面更有优势。更何况,如果真能建六个厂的话,多出来的不只是厂房,还有更多的管理岗位。”

    陈主任暗忖,市服装公司是国企铁饭碗,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能平白多出五个分厂的管理岗,肯定会有人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