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七零年代青云路 > 第145节

第145节

作品:七零年代青云路 作者:鹿子草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看了,报纸就是我送过来的。”陈科长接话。

    “这封信写得很真实, 没有官话套话, 言语朴实恳切,甚至还能在其中找出几个错别字, 但是看得出来, 这位生产队长说的就是心里话,人家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农机商店。”杨主任抬起头来,脸上的笑容愈加明显,“这就说明,当初我们公司走城乡互助, 工农联盟的路子是正确的!全心全意为农业机械化服务, 切实为广大贫下中农服务,总有一天会得到群众的好评!”

    杨主任颇觉扬眉吐气。

    此前,市综合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五金交电, 日用杂品, 炊事用具, 针棉制品等百货。

    并不包括农机及其零部件。

    而市农机商店是她当初为了响应“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指示, 重点扶持上马的。

    不过, 农机商店在市里的地位其实是比较尴尬的。

    店址设在城市,但服务对象却是农村的农民,城市居民很少有人了解农机商店。即便是从商店门口经过,也不会过多关注。

    省市的报社,也很少将目光放在农机商店上面。

    这两年农机商店虽然得到过上级领导的嘉奖,但更像是个鼓励奖。在她心里,甚至还不比这份来自老乡的感谢信更有分量。

    有了贫下中农的认可和支持,他们公司可以在农机商店方面再做做文章。

    “主任,团结公社的那份申请你看了吧?”陈科长问。

    “嗯,你们是怎么想的?在团结公社设立门市部可行么?”

    计划科的刘科长摇头说:“南湾县已经有一个代销点了,经营状况并不理想,这两年几乎年年要公司给他们补贴。”

    “那是因为县一级的代销点都有的通病,零部件型号不齐全。”陈科长反驳。

    “老陈,你倾向于在那边建立门市部?”杨主任问。

    陈科长“嗯”了一声,将桌面上那份申请拿过来,唰唰往后翻了几页,示意二人去看。

    “团结公社将他们申请门市部的理由和条件写得很充分。”他介绍道,“他们今年由公社出面购买了不少机械设备,在南湾县算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公社。”

    “全公社包括农机站的机械,共有大中型拖拉机18台,手扶拖拉机102台,旋耕机26台,机引耙12台,双轮双铧犁20台,另外脱粒机打谷机等机械设备也很多,基本每个生产队都有2-3台。以他们的机械化程度来看,设立一个门市部是可行的。”

    刘科长翻看着申请书说:“虽然他们的机械设备不少,但这份申请书上说的是开设一件与市农机商店规模差不多的门市部。这不是天方夜谭嘛?市商店里光是产品种类就有五千多种,他们那么小的一个公社,根本就支撑不起这么大的门市部。”

    “那倒不一定。”杨主任突然插话,“团结公社在咱们市的最东边,是一条靠进海岸线的狭长地带。那一带的社员进市里一趟往往要走上百里地,如果让附近的几个公社,都去这个门市部购买农机零件的话,比来市里近便许多。而且那边除了农用机械,还有几百支机帆船,柴油机的很多零部件都是与农机通用的。”

    陈科长顺着她的话说:“他们这份申请书上的方案,还有一点是很吸引我的。”

    “是那个联营的想法吧?”杨主任问。

    “对,他们想让社办的机械厂与咱们联合开办农机供销门市部,我觉得这一点是很能切中要害的。”陈科长放松地靠在椅子里说,“市农机商店一直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商业单位只管供销,不管修理,经常将一些提着坏机器上门的顾客拒之门外。咱们最近一直在提倡打破行业界限,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机会。如果跟机械厂合作,就可以改变卖机器不懂机器的现状。”

    杨主任颔首,不过,这件事不是这么简单能定下的。

    他们对这个小公社的真实情况还不甚了解,很多数据需要核实。

    “团结公社那边还得仔细考察一下才行,不要轻易下结论。”杨主任对二人交代道,“你们最近可以安排人手去团结公社调研一下。看看当地的真实情况再说吧。”

    *

    市综合公司方面在商量来团结公社调研的事,而一直在等市里回信的宋恂这会儿却没什么心思管门市部了。

    “你还是赶紧把衣服穿上吧,大夫说了,天冷以后要注意保暖,千万不能感冒。”

    项小羽的上身只穿着一件线衣站在镜子前面,线衣下摆被她撩起来用下巴夹着。

    “没事,你不是把煤炉子拎进来了嘛,我都有点热出汗了。”

    说着就将做衣裳用的皮尺,在自己露出的肚皮上绕了一圈,看清上面的数字后,就“哎呀”了一声。

    “我的天呐,比上次量的时候多了一寸多!”项小羽将数字记录到自己的小本本上,就跑到宋恂身边,忧心忡忡道,“等我生完孩子,不会变成吴科学那样的大胖子吧?”

    宋恂把装零食的篮子拖过来,放到她手边,“不会,人家吃的都吸收了,你吃的都吐了。再说你现在只是肚子在长,其他地方并没怎么见胖。”

    不过,她的肚子好像确实长得有点快,宋恂心想,得找机会跟他丈母娘和大姨问问。

    项小羽在自己的四肢上摸了摸,又放心地拖过零食篮子,从里面捏出一粒牛肉干塞进嘴里。

    这是她最近的心头好,没事就想嚼两粒。

    宋恂买回来的二十斤牛肉,除了最开始全家一起吃了顿炖牛肉,剩下的都被苗玉兰做成了牛肉干,给两个孕妇当小零嘴吃。

    尤其是项小羽,已经快把零食当饭吃了。宋恂不知道这样对不对,见她能吃得下去,便也不敢在这方面多管她。只能在蔬菜水果上多做些补充。

    项小羽爬上床,挤到宋恂身边坐好,帮他一起将铺了满床的相片,一一放进新买的相簿里。

    这是他们结婚时拍的相片,摄制组将相片给他们以后,一直在信封里放着。她最近才想起来要将这些相片放进相框和相簿里。

    “队里的那台照相机一直没人用,要不咱们买过来吧?”项小羽抱着他的手臂商量,“我听郁台长说,城里都给小娃娃拍满月和周岁的相片,咱们要是有台照相机就可以自己给孩子拍了!去县照相馆的路程还是有点远的,那么小的孩子哪里受得了折腾?”

    其实让人帮忙拍也可以,但他们结婚时请人拍的相片,等了将近两个月才拿到手,她原还想带着那些相片去农场,给公婆看看他们结婚时的场景,结果被拖了好久才送过去,早就过了最初的新鲜劲了。

    “队里什么时候买照相机了?”宋恂仔细回忆了一下,买照相机算是大事了,他怎么没印象?

    项小羽觑着他的脸色,提醒:“不是队里买的,是大瓦房的!咱们去年在广交会上签单的成绩是食品团的第二名,省食品出口公司奖励了大瓦房一台照相机。”

    只不过,照相机发下来的时候,宋恂已经离开大瓦房,去养猪场清理猪粪了。

    根本顾不上什么照相机。

    “大瓦房收归生产队以后,那个照相机当然也算是队里的。”项小羽说风就是雨,越想越觉得买个照相机的事靠谱,刚坐下没两分钟又跳下了床,将家里装钱的铁皮盒子翻了出来。

    “照相机是个烧钱的玩意,你可得考虑清楚了。”

    宋恂对于照相机没什么执念,可买可不买。但他得提前打好预防针,以他媳妇每个月只舍得给自己十五块零花钱的性子,他觉得即使买了照相机回来,也是个摆设。

    “还能比咱家那两台吃油的电驴子烧钱?”

    宋恂点头,大学里有个上海本地的同学就是个摄影爱好者,各种零部件,胶片相纸显影液,那可真是花钱如流水。刚进大学时这哥们能吃得起米饭馒头,毕业的时候就只能啃窝头了。

    听了他的话,项小羽像个地主婆似的,捧着装钱的盒子数了半天。

    摸着肚子天人交战好半晌后,她才一咬牙说:“买!咱先把照相机买回来,胶片和相纸什么的,用多少都由自己说得算,咱们节省一点就是了。”

    宋恂心想,所有入门选手,在最开始都是这么想的,但是真上了手没几个能刹得住车。

    不过,买个照相机确实方便,不但能记录一下孩子的成长,大人也能拍一拍。瞄一眼相簿里插着的彩色相片,其实小毛还挺上相的。

    “买照相机可以,但是不能买队里的。”宋恂从篮子里摸出一个橘子递给她,“那个相机是奖品,具体多少钱谁也不知道。我以前是大瓦房的领导,如今照相机虽然给了队里,但队长又是我岳父,咱们买这台照相机并不合适,瓜田李下的,容易让人有其他联想。”

    “那怎么办啊?县百货商店没有卖照相机的。我之前去市里培训的时候,也去百货商店问了,这东西可紧俏了,常年缺货的。”

    宋恂在她肚子上抚了抚,保证道:“你顾好自己就行了,这些琐事不需要你操心,孩子出生之前,肯定能弄回来一台照相机。”

    *

    宋恂真没觉得买照相机是什么难事,市里没有就去省城买,省城没有还可以让上海的朋友帮忙代买一个。再不济还有电影摄制组的人在呢,他们干这行的,肯定有特殊的购买渠道。

    刚应承下买照相机的事,没过两天,团结公社就迎来了市综合公司和市农机商店的调研组。

    公社领导接到对方的电话通知以后非常重视,包括苗书记和萧副主任在内的所有公社领导都严阵以待。

    他们已经从宋恂那里听说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若是真能开设一间有市农机商店那种规模的农机门市部,那对他们团结公社,甚至是对整个南湾县都是有好处的。

    调研组来到团结公社的这天,在家的公社领导都出面招待了,还特意在大院食堂给这三人开了一次小灶。

    接待的规格比上次招待地区领导时还高。

    宋恂为了以防万一,还提前将新城大队的常队长也请了过来。

    果不其然,调研组里一个姓陈的科长,刚安顿下来,就问起了写感谢信的常队长的情况。

    常队长被人家热情地拉着手,心里还有点别扭。

    他着实没想到,宋主任居然一个字都没改,直接将他写的那玩意发表到报纸上了。

    早知如此,还不如让他上过初中的儿子帮忙代笔呢。

    他儿子看到报纸上的那封感谢信后,还笑话他语句不通有错别字来着。被他好一通收拾才住了嘴。

    不过,他这两天捧着那张报纸反复读了好几遍,心里既骄傲又难受,这次丢人可真是丢到全市人民面前了。

    “常队长,我们市综合公司革委会的杨主任,在临行前特意交代我要好好感谢你。”陈科长紧握着常队长的手,上下摇晃两下,“感谢基层同志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常队长也十倍热情地回握过去,可是心里却不由犯嘀咕,他写的本来就是感谢信,这回可倒好,收到感谢信的单位,居然还要感谢他,真是乱了套了。

    估计这封感谢信果真如宋主任所言,对农机商店评先进的事,还是有些用处的。

    这次的情况特殊,宋恂和机械厂的刘厂长是全程陪着调研组在公社调研的。

    不但看了机械厂的办厂情况,还带着他们去了两个距离公社比较近的生产队,介绍了海上交通情况。

    “陈科长,刘科长,”站在金海大队的码头边,宋恂拿着铅笔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我们公社已经跟砚北港的轮渡运输办申请了一条摆渡船的航线,这条航线从砚北港出发,途经瑶水村大队和金海大队,虽然每天一去一回只运输一次,但已经够用了。如果将门市部放在我们团结公社,那么这条海岸线上所有的公社和生产队,都可以自驾船或通过摆渡船,走水路从瑶水或金海码头登陆。从海边到公社驻地,步行速度快的话,只需要一个钟头。”

    刘海涛插话说:“水产站的运输车每天都要往生产队跑好几个来回,要是能搭上顺风车就更快了,十几分钟的事。”

    “等到门市部开办起来以后,可以在市渔业电台给它打个广告。”宋恂接道,“让附近公社,甚至沿海其他县市的群众,来咱们这里就近购买农机零部件。与去市里相比,咱们这边还是近便许多的。”

    调研组对这边的交通算是比较满意的,各公社间走陆路也很方便。

    宋恂又从随身的包里,翻出一个挺厚的笔记本,递给调研组的同志。

    “在你们来之前,公社就已经组织人手下乡排查农机的详细情况了。目前主要是在我们公社的生产队内摸底,对农机的作业量,零部件的品牌型号和使用时长,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记录,并且给每种型号的农业机械都配发了卡片,再有配件需求时,社员们只需要带上卡片,机械厂就能知道对方的配件型号。”

    陈科长翻看着手中的记录,内容确实很详尽,团结公社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扎实。

    又听机械厂的那个厂长说:“掌握了这些就是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可以在我们制定计划,采购,维修时,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咱们的联营门市部可以开办起来,这种模式还会继续坚持下去,不但在团结公社的生产队中应用,我们还会派出人手,去附近几大公社的所有生产队进行调查,做好对贫下中农的服务工作。”

    刘海涛为了争取到这次合作的机会,真的是出过大力气,死命下过功夫的。

    厂里派出了大量人手,跟着工业办的同志去生产队里调研农机的基本情况。

    他早就合计好了,与综合公司合作,不只是提供零部件的问题,对于一些社员急需,但门市部缺货的零件,还可以由他们厂进行生产加工,也能给一进入农闲期就处于半停工状态的工人找些事做。

    *

    公社里要开设一个农机门市部的消息,在各生产队间很快就传开了。

    最近宋恂没少带着那几个干部到各处查看农机的情况。

    甚至连这个门市部应该就近放在某个靠海的生产队,还是放在公社驻地,都反复讨论了好几次。

    虽然这件事还没最终拍板,但许多人已在心中认定,这个农机销售门市部势必要落户他们团结公社了。

    这其中就包括也在机械厂工作,早就听到消息的项远洋。

    他今天下班回来的特别早,没跟交班的师傅聊闲篇,也没接受其他人的打牌邀请,下了班就立马往家里跑。

    进了堂屋以后,见到坐在椅子上的宋恂,本想问点正事,可是瞧见他手上正在削的苹果,又忍不住心疼道:“吃苹果咋还削皮呢?多浪费呀!”

    他这个妹子结婚以后,尤其是怀了娃以后,真是被惯得没边儿了,连苹果皮都不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