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七零年代青云路 > 第152节

第152节

作品:七零年代青云路 作者:鹿子草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五百斤大米,就要比公社粮站贵十块钱。

    项小羽在心里拿定主意后,与宋恂商量:“咱们明天去市里多买点大米存着吧?孩子稍大一点以后,就可以吃些米糊糊了,到时候咱们将大米碾碎,给娃做米糊吃。”

    宋恂穿上棉袄往外走,“别等明天了,我这就去给吴科学打个电话,让他赶紧往粮店跑一趟。”

    *

    翌日上午,吴科学跟着厂里送货的卡车,给宋恂运了五百斤大米回来。

    “我本来还想再买点的,可惜听到风声的人太多了,等我再去的时候,别说大米了,连米袋子都不剩一个。”

    “你自己没留一些?”宋恂瞅一眼卡车上的米袋子,五百斤全运过来了。

    “我平时在食堂吃饭,而且我在糕点厂当厂长,根本就不缺嘴,哈哈。”

    宋恂在他愈显富态的宽厚身躯上瞄了两眼,劝道:“你还是控制控制吧,再胖下去小心娶不到媳妇。”

    这胖子比他大两岁,已经二十七了还没着落呢。

    “嘿嘿,”吴科学在肚皮上拍了拍,“这你就不懂了,这身肉就是我经济实力的证明啊!我在厂里可受欢迎了,说不定今年也能娶个媳妇!”

    宋恂无话可说,只盼着他赶紧娶个媳妇,到时候也能有个人来管管这个胖子了。

    吴科学帮他把大米搬到三轮车上,便勾肩搭背地进了他在工业办的办公室。

    “我这次回来,也是有个事想找工业办帮忙想想办法的。”

    宋恂将茶缸推到他面前,“什么事,说吧。”

    “你说咱这个糕点厂分厂,虽然是设在城里的,但也算是社办集体企业吧?”

    “嗯。”

    “但工业办把大多数社办工厂都纳入计划轨道了,咋轮到我们分厂就不行了呢?”

    “将大多数支农产品纳入计划轨道,我们是跟县里的有关部门商定的。糕点厂的分厂开在市里,我们暂时还没跟市里谈过。”

    “那你说,现在怎么办?”吴科学皱着眉说,“我们的产品不被纳入计划内,在市里购买原材料的时候,也不方便。现在分厂的糕点在火车站那边的销量很好,但站内糕点是不要粮票的,我们收不回粮票,就换不回面粉。想去粮店买点面粉回来嘛,又因为生产的不是计划内的产品,人家不给我们大量供应。”

    “铁路部门不是会补贴一部分粮票吗?”宋恂问。

    “那点粮票够干啥的?咱们在火车站里卖的糕点价格高,所以铁路部门给咱们补贴的粮票也只是意思意思。”

    钞票和粮票不可兼得。

    吴科学眨巴着小眼睛问:“小宋主任,公社里不是有一家半死不活的面粉厂嘛,你说把这家面粉厂划拨给我们糕点厂,让它专门给我们厂供应面粉怎么样?”

    “……”宋恂提醒,“这家半死不活的面粉厂即将并入计划轨道,有了国家计划的生产任务,马上就要腾飞了。”

    吴科学:“……”

    那人家比他们强,糕点厂的分厂还在计划外呢。

    “你要是想找稳定货源,还是去生产队里看看吧。”宋恂给他出个主意,“队办厂的产品暂时还没并入轨道,咱们公社有四个生产队是办了面粉厂和碾米厂的。反正他们也没什么生产压力,要不你去跟他们商量商量,以后专门给市里供货。不过,长途运输的费用可是不便宜。”

    “管不了那么多了,能买到面粉就行,再说在火车站卖糕点的溢价部分完全付得起运费。”吴科学摸着下巴说,“我们厂里的面粉库存已经见底了,过年这段时间正是糕点的销售旺季,现在可不能掉了链子!”

    宋恂挥手赶人:“那你赶紧去谈吧,别耽误时间,如果面粉厂有库存,可以趁热打铁,今天就拉回去一车。”

    *

    吴科学离开以后,宋恂喊来了秦川。

    他将刚刚买面粉的事情说给了对方。

    “咱们公社的工厂不算多,各厂的规模也不是很大。但是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食品加工业,另一个是纺织业及其下游产业。”

    秦川想了想,点头。

    “食品加工方面,规模最大的是荣盛糕点厂,纺织方面,规模最大的是在建的服装厂。”宋恂摩挲着笔记本缓声道,“咱们要是想尽快深挖现有工厂的潜力,还得从这两个最大的企业入手。服装厂虽然还没投产,但它的产业链已经很清晰了。现有的针头厂、纽扣作坊和机械厂,甚至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纺织厂、印染厂、绳带厂,都是可以依托服装业大力发展的。”

    他捧着老袁的笔记本翻看了两天。定山县当初就是依托仅有的一家规模中等的公私合营纺织厂,用了二十年时间,发展出了上百家的纺织业上下游加工厂。

    “纺织业的脉络已经很清晰了。但是食品加工业那边还需要继续深挖,像是今天荣盛糕点厂主动找面粉厂合作的事,就是一个思路。”

    秦川沉默思考片刻,开口道:“公社里可以计入食品行业的,除了糕点厂,还有汽水厂,酿造厂,酒厂,面粉厂和一个制糖作坊。有几个厂确实可以在产品和原料方面通力合作一下。”

    宋恂没问他的具体办法,放心地布置任务:“咱们把这两部分分开,你从工业办抽调些人手组成食品小组,继续深挖食品加工行业。我这边也找几个人,弄个纺织业小组,负责联通纺织业的产业链。咱们分头行动,尽快拿出解决方案。还有个与左家门公社的比武协议悬在头上呢。”

    与秦川分头行动以后,宋恂将工作重心放在了纺织业方面。

    不过,想到苗书记临走前的提醒,他还是去了一趟刚上任的萧书记的办公室,跟她详细讲了最近工作的思路。

    萧廷芝听得很认真,她一直负责农业工作,整天在生产队里打转,对于工业方面的工作没什么实际经验。

    听了宋恂的设想后,针对几个比较含糊的问题与他重新确认后,萧廷芝便点头同意了。

    “萧书记,咱们公社原来没怎么涉足过纺织业,所以我想从工业办抽调几个人,再加上几个工厂的厂长,组成一个学习考察组,去定山县的几家工厂进行考察。”

    定山县的大名,萧廷芝也是有所耳闻的,全市半数以上的纺织品都出自定山县。

    不过,市里已经出了一个定山县了,他们团结公社若是在跟着人家走,不免有些拾人牙慧。

    她迟疑着问:“你打算将工业的重心放在纺织业上?”

    宋恂摇头:“咱们公社比定山县的条件好,渔业发达,并不是无路可走了。之后的重点还是要放在支农支渔方面。但是服装厂的上下游产业链太丰富了,既然服装厂已经在咱们这里落户了,总要借此机会,拉拔一下其他企业。”

    萧廷芝翻看了一下桌面上的日历说:“还有两天就是春节,我让行政办公室那边往定山县发个函吧,申请年后去学习考察。如果有时间,我也可以跟你们一起去看看。”

    *

    敲定了去定山县考察的事情以后,宋恂就安心回家过年了。

    今年是他结婚后过的第一个春节,不过,项小羽挺着一个大肚子,宋恂不敢让她到处折腾。

    只带着宋恒兄妹去了一趟东泽农场。

    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农场探望父母,见到老宋那一头花白的头发,宋悦当场就垂着脑袋偷偷抹眼泪了。

    大家只当没发现她的异样,孟玉裁强忍着心酸笑道:“还以为离开了我,你俩就得变成野孩子呢,这不是自己过得也挺好嘛!”

    宋恒眼眶也有点红,语气硬邦邦地说:“没有你,我俩照样过得好!”

    他将裤腿撩起来一点,露出里面的毛裤,“我今年长个了,你给我织的毛裤早就变短了。这还是我二嫂帮我续的呢!”

    而且膝盖和屁股上还给缝了一层夹棉,比原来的暖和多了。

    他们心里其实是有些埋怨母亲当初扔下他们,跟着老宋来农场的。

    不过,瞧见亲爹的半头白毛,他好像也没那么气了。

    要是他妈不跟着来农场,老宋还不知会被造成什么熊样呢。

    “你留不留在城里,都改变不了我俩的处境。”宋恒别扭地安慰,“咱们院儿的金灿他爸也去农场了,就比你们晚一个月。他父母离婚了,妈妈带着他留在城里。不过,他的处境也不怎么样,比我俩没好到哪去。”

    宋恂留那母子三人聊天,没怎么插言。

    他经常往这边跑,想说话也急不在这一时,起身将这次带来的吃喝从包里拿出来摆在破桌子上。

    宋成钧踱过来问:“小羽的身体怎么样?”

    “还行吧,肚子挺大的。好多人都猜测是双胞胎,我打算年后带她去县医院查一查。”宋恂特意解释,“她一直嚷嚷着要来看你们,不过我不敢让她挺着个大肚子到处乱走,把她扣在家里了,让我丈母娘陪着呢。”

    “对对对,怀了孩子可别乱走。身体要紧身体要紧!”宋成钧搓着手说,“双胞胎好啊,一口气生俩孩子多省事,你看小悦和小恒多好!”

    宋恂心道,当年等到你有工夫关注这双儿女的时候,这俩孩子早已经会叫人了,正是最可爱的阶段。

    半夜喂奶和哇哇大哭的场景,你是半点没经历过的。当然是怎么看怎么稀罕了!

    不过,难得来探望这老头子一次,他也懒得说些扫兴的话,询问了他们的身体情况后,就将项小羽做的护膝和棉鞋翻出来给他们试穿。

    宋家人好不容易团聚了一次,可惜刚聊了不到一刻钟,便听到了门外民兵的敲门催促。

    宋恂只好带着依依不舍的宋恒兄妹暂时离开。

    *

    因着有了对新生命的期盼和一双弟妹的加入,今年过年的气氛相当热闹。

    今年是宋恂作为新姑爷的第一年,虽然他们两口子平时几乎是长在他老丈人家的,但是年初二这天宋恂还是带着提前准备好的丰厚年礼,陪着项小羽回了娘家。

    然而,也因为他们平时回家回得太勤快,项家夫妻收了礼以后,给他们每人一个五毛钱的红包,就开启了话家常模式。

    聊天内容还是那老三样——给家里未婚的两个大龄青年找对象。

    项小鸿已经彻底从省渔的培训班结业了,年后即将入职南湾县渔业公司,加入尹琼华与县妇联正在筹建的女子船队当实习船长。

    “之前县里的领导不是给你介绍了一个海军的军官吗?你跟人见面以后觉得咋样啊?”苗玉兰追着大闺女问。

    “就在省城匆匆见了一面,还不到一刻钟呢,我都忘了他长什么样了。”项小鸿剥着橘子皮,回答得漫不经心。

    苗玉兰不死心地问:“那位同志过年回不回家啊?听说他也是咱们南湾的,要不你请他来家里坐坐?”

    过了年就二十六了,人家田大妮早就开始相亲了,这死丫头咋还不知道着急呢?

    “不知道,他上个月给我写信的时候,没说过年有什么安排,估计是不放假的吧。”项小鸿又补充,“部队里的事,他也不好在信里详细说。”

    项家人彼此对视一眼,既然还在保持通信,那就是有戏呀!

    只要有那个苗头就行,苗玉兰怕大闺女生出逆反心理,不敢再催她,只好暂时作罢。

    将矛头对准了项远洋。

    面对这小子的时候,苗玉兰可就没那么客气了。

    “你二舅妈帮你相了一个对象,你明天打扮得体面点,去那闺女家里见见面吧。”

    项远洋一脸不情愿,“连人家是圆是扁我都不知道,就去家里见面,万一相不中多尴尬啊?”

    项英雄嘬着烟袋锅子插话:“苏知青已经去上大学了,你就甭惦记了,赶紧正经找个媳妇结婚生娃吧。”

    “我才没惦记呢。”项远洋胡乱挥挥手说,“对象我自己能找,相亲太尴尬了,我不去。”

    还没见过面呢,就让他大过年的去人家姑娘家里串门,而且明天还是年初三,有些人家的姑爷会在这天上门。

    这算什么事?怎么看怎么像赶鸭子上架。

    苗玉兰知道自己儿子的德性,便给他介绍了那个相亲对象的情况。

    “人家闺女的条件特别好,长得清秀,还是正式工人。家里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父母兄弟都在县肉联厂工作,家里只有她一个闺女。”

    项家人都暗自点头,这条件听起来是真挺不错的,肉联厂的工作可是个肥差。

    项小羽问:“娘,那姑娘也是在县城工作的?距离有点远吧?”

    “不是,她一个姑娘家咋去杀猪啊?她没在肉联厂工作,跟你二舅妈是一个单位的。要不你们舅妈咋能相中这姑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