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七零年代青云路 > 第261节

第261节

作品:七零年代青云路 作者:鹿子草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除了他早就知道的,去年底,我国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引进可口可乐,在国内设专厂生产销售。

    还有今年初,南方某渔区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利用两千多万美元的外资从日本和港岛引进了一批适用于外海的渔轮。

    报纸上没有对这件事进行报道,也许是想要观望一下后续进展的。

    不过,宋恂听到的最新进展是,这个渔区在搞补偿贸易的时候吃了亏,甚至可以说是失败了。他们目前并不具备偿还外债的能力。

    有了这个失败案例在前,宋恂的观点自然就被一些业内人士打上了不可取的标签。

    “我觉得你写的挺好的,不用听那些所谓专家的屁话,他们也没去买过渔轮啊,也没实际操作过呀,怎么好意思说你纸上谈兵呢!”项小羽蹙眉将一本杂志扔到了旁边。

    “那些专家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现在就判定南方那边搞补偿贸易失败,有些为时过早了。”宋恂将杂志捡起来收好,“那些渔轮买回来以后需要调试,船长船员都需要重新培训学习,前一两个月肯定是无法正常出海打渔的。总要给他们一些时间缓一缓吧?”

    “就是就是!”项小羽无脑支持小宋哥,“我看你就别管这些糟心事了,这个不行,你就研究点别的嘛。”

    宋恂郁闷地叹气说:“我是真想给南湾的渔业找条出路,没有渔轮,全靠机帆船去外海碰运气,不知还要牺牲多少渔民。”

    项小羽拍拍他的肩膀劝道:“在其位谋其政,但你现在不在其位,就别操心那么多了。天下的聪明人很多的,你看,不止你能想到搞补偿贸易,人家那边都已经实施过并且失败了。你这篇稿件发表以后,肯定会有更多人看到,兴许就有人想要再试试呢!”

    宋恂靠在床头上点点头。

    “咱俩好不容易有了假期,吉安和延安也不用上学了。咱们找个地方带孩子们去旅游吧?”项小羽凑上来兴致勃勃地说,“寒假的时候没去成,延安一直耿耿于怀呢。报纸上说现在有旅游热,好多单位都组织去外地旅游呢。这次正好趁机带孩子们见见世面!打渔啊买船啊什么的,你就别想了,肯定有人比你还操心呢!”

    *

    项小羽说得没错,确实有很多人在操心渔业问题。

    其中,最操心的当属远在海浦的袁正清。

    以他如今的年龄,马上就要到线退休了,他就想在自己任期内,将海浦的渔业隐患彻底解决。

    所以从去年起,海浦就跟省里提交了建设全省最大商品鱼基地,组建远洋渔业船队的报告。

    可是,他跟同志们七进省城,四上京城,眼瞅着用补偿贸易和外汇贷款进口渔轮有望,却突然传来了南方那边进行渔业补偿贸易失败的消息。

    这无疑是对己方士气的一次巨大打击。

    现在地区里来自各方的疑虑很多。

    有怕还不起外债的;有怕和老外打交道吃亏,上当受骗的;还有怕到远洋捕不到鱼,空背一身外债,却买回来一堆破铜烂铁的。

    种种动摇人心的传言,让原本就半信半疑的人,更加左右摇摆。

    “我先通报一个好消息,咱们组建远洋渔业船队的报告,上级已经审批通过了。”袁正清笑着在会议室里环视一圈,“也就是说,咱们马上就可以借外国人的钱,买外国人的船,捕外海的鱼,还外国人的债了!”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笑声和掌声。

    不过,这番话虽然很有煽动性,却仍有人问道:“书记,外国人的便宜不是那么好占的。你看南方那边不就吃亏了嘛。咱们是不是再观望一下?”

    袁正清点头说:“观望是可以的,但咱们也不能总是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既然别人敢过,咱们为什么就一直踟蹰不前,等待别人为咱们开路?咱们为什么不能成为那个开路人?”

    有人反驳:“摸着石头过河是没错,但那么多的外债,这个学费咱们交不起呀。”

    袁正清推一下鼻梁上的老花镜说:“咱们的相关部门已经仔细研究过那个失败案例了,他们之所以会失败,主要原因还是摊子铺得过大!进口的船只数量过多,提前又没有做好船员的培训,渔船到港以后,闲置了一个多月,浪费了大把的盈利时间。这才导致到了还款期限时,还不上贷款。他们的失败也算给咱们提了醒,初创阶段,船队的规模不宜过大,一定要在‘快’字上下足功夫,快引进、快投产、快盈利、快还贷!要尽快让大家看到切实的效益!”

    有人反对,自然也有支持搞补偿贸易的。

    “书记,上级的回执建议咱们跟外国签约的时候,要以民间对民间。您看咱们是不是尽快成立一家专门进行远洋捕捞的渔业公司?”

    袁正清颔首道:“我跟文海同志已经商量过了,尽快成立海浦海洋渔业公司。之前咱们一直没有自己的海洋渔业公司,要么是省渔分公司,要么是县属渔业公司。咱们地区正好能趁此机会成立一家区别于群众渔业的渔业公司,专门从事外海和远洋捕捞。”

    “现在组建渔业公司并不是合适的时机,是不是等到与日本的轮船厂接洽过再谈?”之前反对的人还试图搞拖延战术。

    “尽快成立公司,将人员配齐,才能对之后的工作有所准备。上一个失败的案例就是因为准备工作做得太少了!”袁正清冲左手边的男人说,“金喜同志,你说说组织部推荐的书记和经理人选吧。”

    其他人一听,组织部门连公司的一二把手人选都已经挑好了,可见袁书记和王专员是铁了心想要干成这件事的。

    一时间多数人都保留了意见,倒是没人再继续反对了。

    “组织部经过认真考察后,认为有四位同志是比较合适的。第一位是地委办公室副主任郭志勇同志,这位同志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同志了,革命意志坚定,政治素质过硬……”

    会议室里的众人都在腹诽,刚说要跟日本企业合作,你就把这位推荐上来,是不是过于应景了?

    “第二位是地区水产局副局长陆仁同志,这位同志是从水产学院科班毕业的,有过十多年在渔船上工作的经历,是一位老渔民,非常了解咱们地区的渔业情况……”

    “第三位是地区外贸局长岑冠寿同志,这位同志有着十余年的外贸工作经验,经常与日本和港岛企业打交道,外贸局成立后,这两年的成绩非常突出……”

    “第四位是宋恂同志,这位同志目前还在省委党校进修……”

    第163章

    听过金喜的介绍,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位宋恂同志是来凑数的。

    本来嘛,另三位同志甭管是在哪个部门任职的, 至少都是在职干部。

    这位宋恂同志可倒好,本人居然还在党校进修呢!

    组织部长显然也知道大家的想法, 不带停顿地继续介绍。

    “宋恂同志曾任省海洋渔业公司瑶水支公司革委会主任,南湾县团结公社工业办主任, 南湾县外事办主任,地区外贸局副局长兼任三级联营海产品公司经理, 有着非常丰富的外事外贸工作经验。而且他曾是一名船舶工程师, 正经的船海专业本科毕业大学生,在省渔的船厂供职过三年,这在组织进口渔轮的过程中,是具有极大的优势的, 毕竟是专业人士嘛。”

    金喜本人就是渔民出身, 后来虽然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但是亲戚朋友大多还在海上讨生活。

    他这些年也一直在关注海浦渔业的发展。

    近海渔业压力刻不容缓,征战外海和远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趋势了。

    所以他是支持袁正清搞渔业补偿贸易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他对每一位候选人都仔细考察和筛选过。

    他真心觉得宋恂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否则他也不会将党校学员加进大名单里。

    这次要组建的公司,与普通的渔业公司不同,它是要与外国渔业企业打交道的。

    这就需要公司的主要领导, 是一个拥有外贸、外事、水产和船舶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而且宋恂发表在杂志上的那篇关于补偿贸易的文章他也看过。

    可以说与地区新建渔业公司的理念完全吻合。

    “我认识宋恂同志, ”外事统战组的冷组长说, “前两年他在外事办工作, 我们经常打交道, 确实是一位能力很不错的年轻干部。不过, 在我的印象中,他应该还不到三十岁,让他接手这么大的一个摊子,是不是太年轻了一些?”

    金喜说:“他今年刚好三十岁,参加工作已经十年了,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袁正清也点头附和:“我们要做的这件事是创新的超前的,在公司的初创阶段,正需要有干劲能拼搏的年轻人冲在前头。但是,这次不光是工作挑干部,同时干部也在挑工作。咱们嫌他年轻,他可能还未必想来海浦。”

    “个人服从组织,咱们的干部这点觉悟还是有的吧?”

    袁正清呵呵一笑说:“我女儿也在那个基础理论进修班学习,所以我知道一些他们班学员的基本情况。这一批学员都是省管干部,毕业以后由省委组织部统一分配。咱们可以跟组织部要人,但是未必真的能要来……”

    地区渔业公司还只是草台班子,只有取得了成功,才当得起一句眼光超前,否则就会像上一个失败案例一样。

    *

    有了一个失败案例,宋恂那篇探讨渔业补偿贸易的文章发表后,被不少业内人士嘲讽了。

    不过,他本来就是没有职务的党校学员,他只当看不见,别人也拿他没办法。

    放下学习和工作,宋恂在暑假期间带着媳妇和儿子们到首都旅行了一趟。

    这次双胞胎学聪明了,没有理会老父亲那个点到哪里去哪里的老套路,直接提了要去北京的要求。

    作为一对天天听广播的宝宝,他俩也是有些见识的。

    像是《北京的金山上》啦,《北京颂歌》啦,《我爱北京xx门》他们隔三差五就会在广播里听到。

    文艺爱好者宋延安小朋友,甚至还能熟练演唱这几首歌,所以当爸爸问他们旅游想去哪里的时候,他俩说出了唯一熟记的外地名称。

    小哥俩跟着父母去首都玩了大半个月,返程时一家人买的也不是直达省城的火车票,而是那种短途火车票和长途汽车票,经过一些著名城市的时候,便要下车游玩一番。

    好在双胞胎年纪小,身高仍然属于不需要买票那一拨里的,给他们的老父亲省下了不少交通费和景点门票钱。

    “你们出去一个多月,怎么把孩子造成这样?都瘦脱相了!”孟玉裁搂着两个孙子一通揉搓,满脸心疼。

    “妈,你也太夸张了,他俩那小肚子还腆着呢,怎么就瘦脱相了?”宋恂对亲娘睁眼说瞎话的本事也是挺无语的。

    因为还要顾及孩子的体力,所以他们这次的行程安排得相当轻松闲适。

    北京那边刚刚兴起了跟团游,外国的和外省市的游客都不少,人家那个跟团游像是赶场子一样,每天要去四五个景点。

    而老宋家的四人旅行团,清早睡到自然醒,慢悠悠吃过早饭就到九十点钟了,一天只逛一两个景点,而且那娘仨的嘴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一直在吃!

    要不是每天的运动量够大,三个人都得像刚蒸好的馒头似的。

    “你们天天在一起看不出来,”宋成钧也说,“确实瘦了不少,好像还长了点个子。”

    延安慌忙摆手说:“没长个子!要是长得太高,我爸爸下次就不带我们出去玩啦!他不想给我们买门票!”

    宋恂:“……”

    让他少吃点的话没听进去,这种玩笑话倒是记得挺清楚。

    “没事,你就放心长成大高个吧!”孟玉裁被逗笑,“下次出去玩,买门票的钱奶奶给你们出。”

    宋恂赞成道:“对,你俩好好奉承奉承奶奶,她可有钱了。比你爹有钱!”

    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知道谁是家里说话算数的那个。

    闻言,吉安和延安赶紧把一路上买来的各种小玩意儿翻找出来,殷勤地进贡给奶奶。

    孟玉裁被孙子们逗得咯咯乐,大方地给了小哥俩一人一块钱,买冰棍吃。

    小哥俩刚收了奶奶的零花钱,没过几天,比奶奶还有钱的亲姥姥就来了省城。

    宋恂亲自骑着他那辆挎斗摩托车,去火车站把丈母娘接来了自己家住。

    苗玉兰女士搞了大半年的副业,身家已经今非昔比了。

    亲闺女见到她的时候,还要调侃一句:“富婆来啦!”

    “哈哈哈,最近确实赚了一点小钱。”苗玉兰拉过两个外孙乐呵呵地说,“队里已经搞渔船包产到组了,咱们瑶水是全县第一个试点。你爹跟另两户人家,一起包了一条机帆船。完成任务以后,多出来的鱼不卖钱,全都留着咱们这三家搞副业用。”

    “咱队里的船可不少,所有船都包出去啦?”项小羽好奇地问。

    “包出去一半左右吧,有些人家还在观望呢!主要是不舍得往船上装制冰制冷设备。那玩意可真是不便宜!这次公社给定的包产标准其实不怎么高,主要还是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等那些人看到效益了,肯定会动心的!”

    “咱家现在只有我爹在队里打渔,他自己一个人能忙得过来吗?”宋恂问。

    “还行吧,跟以前差不多。不过,你爹说想把老大召回来,让他别在渔业公司干了,回来包一条船,比在渔业公司赚得多。趁着现在还有空余的船可以包,让老大也去包一条。”

    项小羽赶紧劝阻:“你可千万别让我大哥回家打渔啊!我大嫂已经跟你一起做烤鱼片了,家里又不缺钱。让他继续在渔业公司干嘛,他在渔业公司上班不只是为了赚钱,以后丫丫和大寨的户口和上学问题都能解决。县里的教育条件比咱们村里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