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鸟与荆棘 > 第36节

第36节

作品:鸟与荆棘 作者:一只小火腿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她要问出那个困扰了她很多天的事情。

    但就在这个时候,桌旁传来了清脆的脚步声。

    “不好意思,请问您是温主编吗?”一个大约四十出头的陌生女人走过来,试探的问。

    在这一秒,所有与过去的连接都被生生切断了。

    温梦回过神,抬起头:“对。”

    “我是宋春娥的女儿,叫徐静秋。”对方露出抱歉的笑容,“公司刚刚临时有任务下来,所以到的晚了一些。我是不是打扰您二位说话了?”

    温梦匆忙理了理衣服,站起身和对方握了一下手:“没有,我们刚才也是随便在闲聊,您请坐。”

    徐静秋看向李彦诺:“这位是李律师?”

    男人恢复了礼貌与客气,起身回道:“对,我是之前和您通过电话的李彦诺,很高兴见到您。”

    独属于青春期的故事被让渡,借位给成年人的理智与专业。一切水过无痕,如同刚刚那场对话从未发生过似的。

    ——即便心中复杂的情绪仍在翻涌。

    也只能暂时放下了。

    三人落座,温梦拿出录音笔和笔记本电脑。她努力定了定神,打开机器,把话题往理应发生的方向上引去。

    “我之前听您女儿说,王老先生和您母亲曾经是好友。”

    “对,他们算是忘年交,差了得有二十多岁,关系非常好。”

    ……差了这么多,理应没什么共同话题才对,又怎么会成为朋友的呢。

    温梦愣了一下:“那他们是在琉璃厂工作的时候,变得要好的?”

    徐静秋想了想,笑起来,眼角有些细细的皱纹:“对。其实真要说起来,还是挺长的一件事。”

    记忆的灰尘被一点点抹去,展开的是一幅八十年代的图景。

    徐静秋的父亲,也就是宋春娥的丈夫因为车祸走得早,给宋春娥留下三个孩子。

    而徐静秋是年龄最小的那个。

    当年粮票是按需供给的,不上班就领不到。即便拿到粮油票,想要吃个鸡蛋改善一下伙食,也很困难。

    “我母亲拉扯着三个孩子,一直打零工,特别不容易。她在供销社做过一段时间的售货员,算是帮忙的那种。因为没有编制,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直到后来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机会,能够去琉璃厂做学徒……”

    也是在那里,宋春娥第一次见到了王宁德。

    “王叔在那边算是老工,话不多,也不爱交际。别人都说他孤僻,但我母亲总是说,那只是他天生的性格,不怨他的。”

    正说着,徐静秋点的咖啡到了。

    她端起来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我母亲到琉璃厂之后,就跟着王叔学装裱,后来也学描花。靠着这两样手艺,我母亲最后才留在了琉璃厂,成了正式工,我们家的生活也渐渐变得宽裕起来。”

    “所以王宁德先生是您母亲的老师?”温梦一边记,一边问。

    “算是吧?”

    而故事仍在继续。

    “后来我母亲干了几年,厂子里有了分房的指标,我们就都搬去了新厂街,和王叔做起邻居。刚去的时候还不太适应,冬天煤炉子堵住了,死活都燃不起来,急得我母亲围着灶台团团转。还是王叔下工之后帮忙给通的。为此我母亲把攒了好久、舍不得吃的鸡蛋都给蒸了,做了一炉鸡蛋糕送过去。”

    讲到这里时,徐静秋停了下来。

    “然后呢?”温梦听得入迷,忍不住提问。

    “王叔当然不肯吃呀——他背着我母亲,偷偷把鸡蛋糕分给了我哥和我。他说他老了,吃了也没用,糟蹋粮食。小孩子要长身体,应该多吃些好东西。”

    徐静秋说完,有些感慨:“他真的是个很好的人。”

    在她的描述里,不一样的王宁德出现了。

    又或许不仅仅是她的看法,更是宋春娥的。因为徐静秋突然想起什么,抬脸询问起温梦和李彦诺:“其实当时我年纪还小,好多细节也记不清了。还是在我母亲去世之后,我读了她的日记才知道的。”

    “日记?”

    “对,我放在家里了。你们要是感兴趣的话,要去看看吗?”

    李彦诺和温梦对视了一下,同时点了点头。

    当然要去。

    ——在这样一个工作日的晚上,重新驱车前往那条狭长的小巷,是温梦从未想象过的事情。四周的景色依旧是破败的,甚至胡同里路灯接触不良、忽明忽暗,看上去有那么几分骇人。

    但有些东西似乎不大一样了。

    也许是因为徐静秋走在李彦诺和温梦的中间,一路讲解着。

    “前面那户是邱阿姨家,她烙的饼特别香。一到饭点,小孩子们就都会围在她家门口,分几角饼。不过她脾气不大好,和王叔不对付。所以我都是偷偷拿了,再掰一半给王叔送过去。”

    “右手边那家原来是曲工住的院子。他家之前养了条大黄狗,有陌生人经过就会汪汪直叫。我上高中的时候住校,怕它不认识我,每次回来都会特意买点火腿肠,扔给它吃。告诉它,我们是好朋友。”

    随着她的讲述,新厂街胡同不再是高度发展的城市里、即将被废弃的一角。

    而是徐静秋从小长大的地方,是她珍贵的回忆。

    温梦顺着她指的方向看过去,此时无论是邱阿姨家还是曲工家,院门都是半敞的,没有挂上锁。

    “邱阿姨去世已经七八年了,房子一直空着。曲工是去年搬走的,到玉渊潭那边新盖的楼房去住了。”徐静秋解释起来,“新厂街这边设施太老了,一直不通天然气,只能烧煤气罐,厕所还是公用的。所以只要有条件,大家都想着早点离开。”

    说话的功夫里,那间熟悉的院落就在眼前,徐静秋的家到了。

    她推开门,回身冲温梦和李彦诺说:“请进。”

    电灯绳“啪”的被拉开,照亮小小的客厅。沙发上铺着熊猫抱竹的白巾子,款待客人用的搪瓷缸子被沏上茶水,茶叶梗浮浮沉沉。

    “稍等我一下。”徐静秋转身进了里屋。

    温梦和李彦诺在沙发上坐下,一时相对无言,空气显得有些冷清。好在取东西的人很快就出来,手里捧着一小摞册子。

    徐静秋说:“这就是我母亲写的日记。”

    温梦接过来,犹豫了一下,朝李彦诺的方向并了并。两个人靠得近些,一起小心翼翼的翻看这些日记。

    本子被放得太久,已经有点发黄发酥。蓝黑墨水被镌在纸面上,有些地方变得模糊不清,查看的动作须得特别小心。

    在这些脆弱的纸张上,宋春娥写道:

    【1985年7月14日天气,晴】

    今天是个非常好的日子。街道给我开了介绍信,终于能够到琉璃厂工作了。柜台是崭新的,玻璃都擦得很亮。只是有些紧张,怕干不好活,不能留下来。

    分配给我的师父叫王宁德,为人很严肃。戴黑框眼镜,一天都不吭一声,看上去很凶。

    一起入厂的红姐和我说,王师傅手艺不错,但是出了名的不好相处。

    我更担心了。

    【1985年7月18日天气,晴】

    今天第一次和王工学习了装裱。

    是的——王工不让我叫他师父,只让我叫他王工。

    他说他还不够资格做其他人的师父。

    好怪的人。

    还是多加小心吧,别惹到他才好。千万不能搞砸,那样孩子们就喝不上麦乳精了。

    【1985年7月26日天气,阴】

    装裱工作比我想象中的要复杂很多。

    先用绢丝镶边,再安轴制版,一点都不能出错。否则就要全部重来,甚至可能污染到本身的画幅。

    忙碌了整整一天,腰酸背痛。

    临了又听见店里有客人说,国外已经有了装裱机器。这项技能也许很快就不再需要人工了,心里有些沮丧,又累又想哭。

    下工的时候,王工专门喊我过去。

    我以为他要批评我。

    但他告诉我:不管做什么,只要坚持下去,再小的火光也会发亮发热,每个人都有光明的前途。

    他好像人还不错。

    【1986年8月30日天气,雨 】

    昨天女儿发烧了,在儿童医院排了一天的队,为此旷工一天。

    回到厂子里,很担心组长会扣我工分——干了一年,就为了年底换一辆自行车,这样带孩子出行就会方便很多。

    要是扣上几分,不知道又得等到什么时候去。

    但今天出乎意料的,有了好心人帮助。

    ——王工中午没吃饭,替我多裱了一幅,算在我头上了。

    他真的是很好的人。

    人得知恩图报,还好我攒了一些面票。

    我换了半斤白面,烙了两张大饼,今天午休的时候带给他了。他好像很爱吃这个,一下子就吃光了,连咸菜都没剩下。

    【1988年10月12日天气,晴】

    搬到了新厂街的新家。

    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房间,还有一个很小的院子可以晾衣服,好像做梦一样,是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院子里还没有通自来水,要去胡同口的水房打。不过不要紧——王工和我成了邻居,他有空的时候,会帮我多接一些存着。

    还有他说不让我叫他王工了,叫宁德就可以,因为我们是朋友。

    有这么一个朋友,真的挺好的。

    【1990年1月2日天气,晴】

    厂子里最近很多人离职,跑到深圳下海,说是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宁德问我要不要从厂子出来,也去南方单干。

    我当然不能去,我还有三个孩子要照顾,要等他们上大学。

    可宁德不一样,他没有结过婚,什么牵绊也没有。

    年前我帮他介绍过一个毛纺厂的朋友,宁德没有去见——他这么好的人,就是脾气孤僻了些,一直不想找个老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