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152节

第152节

作品:穿到古代当名士 作者:五色龙章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好容易忍到学生们坐车的坐车、走路的走路,都各回各家了, 空下来一座干干净净的院子, 卢大人也怀着一颗疲惫地心住了下来。

    宋府尊主动告辞, 将一座院子都留给他,他也没客气客气。

    反正客气了, 宋知府也不留下来。或者那二人再多一会儿,他只怕自己要按捺不住地教训这两个年轻人:

    宋府尊有济民之才,桓佥宪有安邦之志, 一心要把这汉中治成三皇治世的模样, 一心要寻足够的人才物力兴工业、成农事……可也不该为了用人就连男女都不忌了!你要教女学生, 也招个女教师,教些诗词歌赋、蒸尝中馈之事, 教道德文章有什么用?难不成女子读了书还能入仕?

    何况……如今这女学生的文章做的比男学生还好, 他们读书人脸上可有光彩?

    卢大人心里虽然埋怨他们, 却又忍不住绕廊而行, 将学生们贴在廊下的文章都细细看了一遍。

    之前他对着人略能猜出男女,此时只有文章, 便只能从文字上猜, 将那些文风、字体清丽婉曼的当作女子手笔——可看完其中内容后又往往觉得女子不该写出这样大气的文章, 不敢相信女子也有这般心胸识度。

    如此猜了又猜, 熬到半夜, 也只能叹一声:这电灯可真好。

    虽然电珠极小,光芒却亮得晃眼,这么一串串地绕在廊柱上, 光流如水,照得整个院子都明如白昼。灯丝外罩的是透明玻璃罩,一丝儿也不碍它透光,也没有火苗随风摇曳,吹出火灾的顾虑,看着又好看又安心。

    屋里也拢着这么一串灯,从头上落下光来,照得满屋皆明,还不怕油烟熏眼,叫人只想就着这灯光夜夜读书到天明。

    难怪这里连女学生读书做文都好。

    这些女学生倒是一心做实务,没有争权夺利之心。

    他在京里听过些宋子期取天上雷电为人用的传闻,也在宫中见识过电珠,当时只欣喜于天命降于当今,今日听了宋时讲课,再细看这些学生们的文章,才知道这电力的妙用。

    他如今也有些认同宋时与那些学生的想法,以为这电本是天穹上物,将来必然是将来穷究天道可用的助力。

    而且虽然他只见了电能点灯、能化磁、听说还能生风,却觉得它还有别处可用——既是与水火一般的天赐之物,亦当可与水火一般变成百姓须臾不可离之物。

    若真如此,女子学些也没甚坏处。

    诗经云:“乃生女子”,“载弄之瓦”。生下女儿自是要教她女红针黹、料理家事,可这女红亦是一时一变之事:古时教女儿以纺线为先,今日则以针黹为主,哪里还用自家女儿旋瓦纺线的?以今日周王府与知府衙门之景观之,或许以后家务中少不得要有这些电的东西……

    卢大人看了半宿文章,又琢磨了半宿这世道将如何变迁,磨得灯光都有些暗了,方知已是夜尽天明。

    宋知府的家人早早起来洒扫,才发现屋里灯光未灭,巡抚大人的身影叫灯光打在窗帘上,怕是一宿未睡。那家人一面叫厨下安排早饭,一面赶紧去周王府通报——巡抚大人在他们老爷房里睡不着,岂不是知府衙门招待不周?

    王府家人与知府家人也都相熟,听着这消息便替他们往佥都御史的院子里递了话。

    彼时御史大人和府尊大人还在抓紧上班前最后一点光阴厮磨,听到巡抚大人夜不能寐,连忙叫人去库里取党参、黄芪,搁进厨下煨了一宿的鸡汤一起,煨出药性去给大人补身。

    卢巡抚一宿没睡,虽然半夜吃了霄夜,早上也饿得早,正好将那鸡汤配着一攒盒肉食和蒸的咸甜点心吃了。正吃着早点,见宋时这个主人与对面桓佥宪来拜访,还起身招呼他们:“这鸡仿佛比我在京里吃的还肥嫩些,鸡汤浓厚胶口,味道不错,你们也尝尝。”

    两人告了罪,又叫下人再上几样小菜,坐下陪巡抚用餐。因巡抚大人说鸡好,又叫添了炒鸡块、芙蓉鸡片,肉质都颇肥嫩。

    卢大人吃得满意,看那鸡肉上得越多,又劝道:“其实不必做这么多。如今且要供军粮给西北各地呢,咱们这里不必用得过多。”

    宋时含笑应道:“大人放心,咱们这里有专门的养鸡场,紧着喂三四个月便能喂大一批鸡,供应军中也供得上。”

    昨日他讲“牝鸡司晨”时便要剖一盘鸡肾来给卢巡抚看,当时卢大人只以为他知府财大气粗,不拿几十只鸡看在眼里。如今听到那鸡三四个月便能喂大,才真正觉出惊骇,忙问道:“那鸡不都是养一年才得杀来吃肉,怎么三四个月就能养大?”

    农家的土鸡都是一年一出栏,他们饲养的肉鸡都是饲料喂的,长得快。

    既然大人担心军中供给,不妨同他们看看。

    卢大人应道:“也罢,去看看也好。我也记记你们这里是如何做的,回头见了长安府与各地府州主官,也叫他们学着做。”

    他也不肯乘车,利落地翻身上马,跟宋、桓二人同行往城东南一处养鸡场。那附近有水道与汉水相连,日常运送外地来的饲料:有榨豆油剩的豆粕、有榨棉籽油剩的棉粕、有干草料……

    不光养鸡场,更有养猪场,用饲料喂出的猪比农家泔水猪生长更快,肉味也不甚腥臊。

    猪挤在水泥建的硕大厂房里,住的是狭小的水泥池子,仿佛一天天只在槽里吃吃睡睡,还不到秋天,就都生得肥肥壮壮,抵得上别处过年杀的瘦些的猪了。而鸡则在一层层多宝阁一样的笼子里,眼前一样是食槽、水槽,卢巡抚去看时,那些鸡不是在吃就是在睡,一个个安稳而肥硕。

    都是母鸡,几乎看不见公鸡。

    卢大人虽没做过亲民官,小时候也看见过一般百姓家养的鸡,都是在地上跑着啄食,有的连人也敢啄。猛然看见这么一屋子老实得不得了的鸡,也颇觉惊讶——

    “母鸡老实和顺也罢了,公鸡怎么也老实?是关在笼子里关的?”

    不是,是阉过的。

    桓凌毕竟是个本时代的人,说起这个“阉”字多少有些心寒,宋时却十分得意地说:“这里的公鸡都是从小儿阉了的,只留几个做种。阉鸡就跟骟猪、骟牛一样,老实温顺,容易养肥。”

    虽然这种饲养场养出来的鸡不如他们府衙里放养的肉质鲜美,却胜在长得快,便宜,一只鸡不过二三分银子,平常百姓家也吃得起。再是肉松肉柴,也比菜蔬味好,鸡皮里还能煎出鸡油,黄澄澄地盛一碗,平常炒菜搁一点,都比菜油炒出的香。

    卢巡抚想起早上吃的炒鸡,也不由得真心实意地点了点头:“孟子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倘使天下百姓每天都吃得起一顿鸡肉,这天下将是怎样丰足的盛世啊……”

    却不知别处府县可否也用这样的法子养鸡?

    宋时颇有些得意地说:“也可以。”

    桓凌有出府的经验,也十分自豪地说:“下官昔日追随亲王殿下巡视九边,在许多处府县里都见着学我们汉中做工业的、做农耕养殖的。都是按着宋知府农书所写,一处不敢改易,做得好精舍,养的好肥鸡。”

    他回忆了一下味道,点点头道:“只是肉质有些粗,不如农家养的香,但尝着也不差。”

    只是这种大型饲养厂特别容易传染疾病,所以平常要注意消毒,一般人不可轻易放进鸡舍、猪舍中。饲养的人平常也要出入更衣,以免把外头动物的病传进来。若有哪只鸡看着有病像,就要立刻带出去——

    不是重病的杀了吃肉,有瘟鸡之类当场焚烧后深埋。

    这种病鸡若留着,若人吃了,身上带了病气,再回厂中就会引发病情传播。所以要办饲养场,最大一件事就是抓好预防,定要寻吃苦耐劳又不贪小便宜的人。

    只怕有贪小便宜的,将那病鸡不肯烧埋了,拿去卖与人家下蛋或是卖与人吃,才是致病之源。

    宋大人一面听一面点头,手指划过竹篾编的鸡笼,兴致勃勃地问:“大人可也要捉几只回去,尝尝味道,比较一番?”

    卢大人吃了一早上鸡,如今倒不怎么想吃了。比起看出病症的鸡该不该吃,怎么好吃,他倒更重视桓凌讲的提前发现处理病鸡之理:

    他说的虽是养鸡,但用人也是一般道理,凡当职之人,若查出有贪弊之类小毛病,便提前抓出,或惩治或罢用。若留他在位上做久了,只怕一地风气都要受此人浸染。

    不过反过来说,也是一样。

    卢御史笑道:“今日既见了这满屋的鸡,本官倒信你是真的知道牝鸡司晨的本质了。咱们也不必再纠缠于此事,本官今既已拜会过王爷,说了军需要事,也该向王爷请辞了……”

    眼下的汉中极好,他现在却已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汉中省周围,陕西其余地方可还有没有向他学经济之道,能富民安邦的官员。

    不必有什么创新的本事,只消能萧规曹随,将他印的农书、工书学好,便是朝廷得用的人才,他也可以放心将九边供应之事交与诸官了。

    第246章

    卢御史从汉中转了一圈出来,倒比刚出京, 满心只想着天佑大郑、时有圣哲的时候更富激情。乘船沿汉水一路东下, 到西安府内, 召见了府衙一干官员。

    这一任西安知府杜大人也是过年时新上任的,来此不过数月, 尚未来得及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不过他也没打算推什么新政——从前他也在湖广富庶之地任同知,可就是鱼米之乡,也比不得西安给他的舒适和安逸。

    这里的百姓不必他劝农桑, 便知道买农药、买肥料、依着隔壁汉阳府的农时历精耕细作。还有商家租麦打谷机的, 到收成时几户人家合租个打谷机、打麦机、鼓风机, 有钱的自家买一台用,一两天便把谷粒脱得干干净净, 赶在雨前摊晒得干生, 不怕生虫发霉。

    虽然不易种出宋知府那样的十三穗嘉禾, 可那些伺候的好的地里, 也产得出三石多的水稻,一两石的麦子。

    到收粮税的日子, 都不用他发票催逼, 粮官下乡一趟就能缴个九成以上, 缴不上的也有同乡大户包办。他到任后竟没为催粮税发过几张拘票, 坐着便把当官的第一要政完成了。

    且地方富户办工业的办工业、经商的经商, 光地皮、厂房租税便是一大笔收入,再加上三十取一的工商税,他们府里截留的银子竟不比南方诸省少什么!

    唯一可惜的就是本地女子出门做事的越多, 丧夫后不改嫁,自立女户的人眼见着多了些。

    女户赋役少,他们府上难免损失些杂项赋役;好在这些女户多半继承了夫家家产的,做买卖、兴工业,也一样要缴工商税;那些没产业的多半便出门与人织布、做工,不必抛下儿女嫁人,地方上也少负担些孤儿老弱。

    再有些烦恼也是幸福之下的烦恼,比起当年发拘票下乡催税,算着哪一日催满,应付得过上司的感觉强得多了。

    杜知府满面堆笑,容光焕发地给巡抚大人介绍着自己这半年来的政绩。

    卢巡抚问到供应军粮之事,他也满口答应:“汉中府供得,西安府自然也供得!大人放心,长安亦是历代帝乡,西北最繁华富裕的所在,有什么供不起的?”

    哪怕边关那位王爷不好伺候,他们旁边的汉中不也有位王爷么?

    周王他攀不上,风宪更不敢近,却还有个知府宋太尊与王爷是联了襟的,听说脾气绝好,在王爷面前也说得上话。若得宋府尊居中周旋,说动周王殿下庇护他,那位齐王殿下再有千般挑剔,总归也要听长兄说话,包涵一二。

    杜知府想得周周全全,打点起全副精神陪巡抚大人转遍仓库,请城里名流、才子陪侍宴饮,将西安府政通人和的风貌展现给巡抚大人,以期年底考核时得个佳评。

    一面款待上司,一面还支了府衙帐上专门迎奉宾客、上司的银子,命师爷打点礼物,送往左邻汉中府。

    杜知府心思灵活,旁人也不逊色。都是要支应西北大军粮草,伺候一位殿下和许多勋戚的,无事自是千好万好,万一有事,总要找位可求的贵人——

    近在眼前的周王与宋知府自然是首选了。

    自巡抚大人离去,汉中府衙便陆续收着了一本陕西地图集:西安、凤翔、巩昌、临洮……

    卢巡抚一路巡视,宋时便一路收着各地书札,信写得都是花团锦簇,内容亦是大同小异。都是恳请他看在同省为官的份上,在周王面前给他们说两句话,让周王知道他们鞠躬尽瘁、尽力供应西北军需的心思。

    书札之外还附了礼物,有的是心腹下属、师爷送来,有的是亲兄弟子侄,除给他的好处外,还有给周王的孝顺、给桓凌的礼物。

    若是只给他一个人送礼,请汉中府运些粮草吃食以助他们供应军需,他也是精通官场潜规则的人,说不得也就收了。大家同省为官,都是供应军中,为国家统一做贡献,有什么不能帮的?

    可这些人又要送礼给周王和桓凌,他就不能不多考虑一二了。

    尤其桓凌本职就是抓贪腐的风宪官,他若接了底下官员的礼,还如何挺直腰杆做御史?

    这些年他眼看着小师兄内举(报)不避亲,外举(报)不避仇,才赢得了满朝大臣敬畏、圣上信重,成了如今海内知名的铁骨佥宪。他是舍不得为了省内同僚一点小心思,就让桓凌沾上受贿之名的。

    不只不许桓凌收,连他自己也不要收了。

    他们同僚之间来往走礼,那是职场潜规则,没什么要紧。如今人家送礼,认的是他桓佥宪家属的身份,他收了也算是桓凌受贿不是?

    啧,结了婚以后不光贿产算共同财产,犯罪也是一损俱损,他也得拿风宪官员家属的标杆要求自己。

    宋大人心底涌起一股凌然正气,直了直腰,甩开两袖清风,推却满桌书信,写下一行行端正中暗藏锋芒的墨字:“向得府尊之书,得窥君胸中戮力报国之志,愚弟不胜感动。然你我同省为官,素来交情深厚,眼前书札即见深情,何必再致厚礼?”

    他这做亲民官的浊流尚不肯接厚礼,更何况佥宪大人与在外主持军政的周王呢!

    不必提送礼的事,他们各省不是负着供应军粮就是负着转运军粮之责,还是从此处着眼,研究如何供粮吧。

    他以为肉罐头、水果罐头、压缩饼干都是做军粮的佳品。这些食品已得周王殿下认证,正在关外监军的杨大人首肯,卢巡抚试吃,首批产品已随杨大人的行李带至军中。

    现在他手里有全套技术,若诸位同僚有兴趣,他可以派技术人员带产品和机器到各府示范,甚至指导建厂、生产。

    这些吃食确实新鲜可口,百姓亦可吃用。哪怕将来大军凯旋,不需再供军粮,做这些吃食的工坊也可转为民用,不会成为府里的负担。

    宋大人反腐倡廉工作和军需供应做完了贡献,一股意气从胸中长长叹出,满意地撂下笔,吩咐人连信带礼一起原路捎回去。

    送信人在外递帖儿求见,他也只叫府里的文书招待,温和答复:“我们府尊老爷信中已写得两便之举,你只管将书信礼物捎回去便可,定不会教你受责罚。”

    那些送礼的不敢寻佥都御史,更登不得亲王府门槛,只得委委屈屈地拉着满车礼物回乡。

    如此送得一回两回,桓凌便知道这事,待晚间他回了家便劝他:“这些人的书信交给我便是,我一个御史,回绝人送礼是理所当然。你与他们同担一省民政,将来少不得有两府共理的河工、转运、刑名等事,万一他们攀不上周王殿下,怪责于你……”

    这个小桓,年纪轻轻的,想的还挺多。

    宋太尊啧啧两声,把他按到座上,抬手揉散他眉心微皱的川纹。那手指腹上因多年写字结着薄薄的茧,从眉心顺着鼻梁划下来,便引得人一阵阵心头发紧。桓凌说话的速度不由得放慢,那只手指滑落的速度也慢了几分,从鼻尖落下来,轻轻按在他唇间,堵住了未出口的言语。

    他的嘴唇半张着,只要再略张开点,便能把那指尖含入口中,然后宋时也会这么乖乖地把自己送到他唇下,任由品尝……

    桓大人轻叹一声,蹭着粗糙的指腹道:“你自然有主意,不要我过问这事,我不问便是。”

    宋时一只手都贴到他脸上,拇指和中指张开,掐住他有些清瘦的脸颊,挑了挑眉道:“哪里不让你过问了,正是要向佥都御史大人报告,前有某地知府某某遣人来给大人和周王殿下致书送礼。幸而宋某深知大人身为宪臣,最重清誉,半途便将这些人拦了回去,绝不许他们点污大人的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