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163节

第163节

作品:穿到古代当名士 作者:五色龙章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诚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

    何言一不见,复会无因缘。

    故如比目鱼,今隔如参辰。

    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终之。

    别来历年岁,旧恩何可期。

    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讥。

    寄身虽在远,岂忘君须臾。

    既厚不为薄,想君时见思。

    第263章

    我省要加强学风学纪管理,抓一抓年轻文人的精神文明建设了!

    宋时一连翻开几份报纸, 发现这个《宋太守千里送桓郎》的故事居然还是连载的。看笔触明显不是一个人, 竟是不知多少书生接力写出来的, 而且内容详实生动,人物一个不少、一个不错, 有些对白他竟还记得,当真是他们来府谷这一路上说过的。

    他又翻到文章开头,看了一眼作者名。

    都是笔名, 但笔名换了几个, 应当是接龙文, 或是前面直接转载,进到府谷县后的这篇是由本地文士写的。

    不用猜了。

    这一路上送美酒佳肴给招抚使团壮行、采访他们报国之志的文人才子, 表面上是要报导朝廷派桓凌等人出国招抚的国家大事, 私底下却写他和桓凌的同人!

    人心不古!

    世风日下!

    十年寒窗都白读了, 就写这种标题就抄袭改编古代名著的同人吗?

    虽然!这报纸上把他写成一家之主, 桓凌是听话体贴崇拜他的小娇妻,他是比较有面子的。但这也不能抹煞这些人侵犯他们的名誉权、形象权, 随便用他们的形象改写同人, 还发表在这种地方性的大报上!

    “元大人, ”宋时搁下这一摞报纸, 脸上上怒色已敛得干干净净, 轻轻地叹了口气:“本官受命分管各县粮草之事,今日既到了府谷,便要在这儿住一阵子, 看看本地军屯、煤炭情况,带你们做些该做的事。”

    这段时间他也打算见见本地学生,尤其是这些有名的作家,希望府谷县能够配合,将他们召集起来开个会。

    虽然他神色平静,不似生气的样子,元县令仍是心中一凛,几乎看见了这些乱写文章的学生的下场。甚至连他自己保不齐也要受牵连。幸而宋大人如今不是学官,至多是批评几句,叫他们不许再乱写,还不至于黜了他们的功名……

    不至于吧?

    他心中忐忑,仍试图给学生们说几句好话,宋大人却淡淡地拒绝了,态度倒是很客气,也很体谅他们地方衙门的艰难:“我叫他们来不是来陪侍宴席的,府谷县也不必在这上花费银两。本官是要办讲学会,给本地学子讲讲这些年悟得的天理,就借文庙这里的考棚,搭个能读书的地方。”

    年纪轻轻的,不好好读书学史,了解时政,净会拿着上司的绯闻办小报,都是闲的。

    都关起来上个补习班就老实了!

    元县令听见“讲学会”三个字,都要喘不过气来了——宋三元的讲学会!讲的还是他新悟的天理,定是什么物理、化学之类了?那不是朝廷都要派官员来听来学的吗?

    叫人!必须把全县读书人都叫来!

    从此他们府谷也是有宋三元弟子的地方了!

    哪怕叫学校教谕把那些乱写文章的学生都黜落功名,他们县里这一年都没有进学的成绩,那也值得了!

    宋大人查看起府谷县仓、库、军屯、民屯、工、商业发展状况后,元知县就赶快出门,将这好消息告知同僚。几位教谕、训导更是急可可地就要去搭考棚——

    今年考棚早拆了,赶紧再建一座,要建得比平常的考棚大,铺上毡毯防风,再把学庙正殿重新修葺一遍。宋大人讲学时要坐在殿里,定要打扫得干干净净,下头备上几排好桌椅给他们自己,后头的学生再排上竹桌椅,不须做得多精致,但座位一定要多!

    宋三元来县里讲课,可就不光是每年童生、生员考试的规模了,那些举子、名士……只怕连致仕在乡的老大人都要遣子弟来听一听,他们可得把位置备足。

    一时间宋大人忙着看卷宗、实地考察;府谷县跟前跟后地陪同记录;县尉安排人清理街巷、敲打地方,不许人惊扰大人;县学上下连在校的学生都动员起来,加紧搭起油布考棚;学子也往各处写信,将宋大人要讲学的消息传给相熟的亲朋好友……

    等宋时对着《陕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5162520》考察罢了府谷县矿产资源条件,先确定了以煤碳、石油、膨润土、高岭土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未来工业规划。农业方面则以黄米、小麦、大豆为主,学习人工栽种蘑菇技术,兼发展海红果加工工业。

    府谷处于黄土高原上,积温低,寒潮多,没有塑料大棚不容易发展起农业来,还是种蘑菇比较方便。

    他这边满县跑着做考察,那边的讲学大棚也建起来了,只等着他讲话。

    宋时早想教育这些学生了,便不客气,答应了立刻讲学。

    他在府谷县安定下来也没多久,但登堂讲学那一天,还是看见了满满一棚的学子。估算人数,不光是府谷县,只怕也有相邻县和山西省的学生过来听课了。

    大棚里一排排简陋的木桌椅,如考棚般用长竹竿串起来,内坐着老老少少的学生,俱都穿着浆洗整齐的新直身。大部分是郁郁青衫,间插着些风流艳色衣裳,单看色泽,还真有几分大棚蔬菜的感觉。

    他今天就要掰正这一棚人的三观,叫他们好生为报国读书,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意义的艳情上!

    他观察着学生的时候,那一棚学生和廊下坐的官员、名士、武将也都在观察他,将这位风流状元与他们在小报上和汉中都市报上的形象对比。

    他们这里毕竟只是边陲地方,文风不盛,竟不能描绘出这位宋三元的风采于万一!

    不过也有从前罕有人亲眼见过宋三元的缘故,今日之后就能写出更贴切的文章诗词了!

    众人目光都落在他身上,期待他讲些报纸上看不到的新物理,又有些人暗中期待今天过后,又能多传出几篇好文章。宋时泰然自若地承受着粉丝炽热的目光,走到堂前,大袖一挥,也不消拿什么讲义,开口便道:

    “本官来到府谷县后,先读本县报纸,大略了解了一下本县读书人的志趣。”

    如今国家一步步强盛,各地庄户都在学习新技术,大兴工业,连域外部族都主动归附,他们这些才子竟然还混混噩噩地办花边小报,写上官的艳情,实在令他失望。

    原本齐刷刷落在他脸上的目光顿时挪开了一大半儿,有些脸皮薄的已经低下了头。

    幸而宋大人是个心胸宽宏的人,没有纠缠《宋太守千里送桓郎》的问题,而是含笑问道:“但那报纸上毕竟只有少数人的文章,不能以偏概全。今日来的读书人甚多,我愿先观君之志,量君之才,分别授教。”

    别的不说了,每人先发一套摸底试卷,看看大家的经学、史学、数学基础如何。

    八股文就不用写了,只写一篇个人志向,希望自己将来做什么罢。

    学生做卷子还需要时间,诸位官员、进士、本地世家大族族长也别干坐着,来都来了,先到学庙里开个会吧。

    他这里有份府谷县工农商业发展计划正等着大家共同研究和投资呢。

    宋大人取出先前叫书办抄的《府谷县资源开发利用报告》递给众人,一面给众人讲本地资源优势,可兴的产业,一面感叹本地民风真是淳朴:

    之前在汉中时要请本地大族投资工商业,都得办个宴会,置下几桌精致好菜,安排女乐陪席。在府谷县只开了个讲学会,连饭菜都没备,就来了这么多有财力支援他们政府工作建设的大户,实在令人欣喜。

    来人,上茶,给未来的投资商们上好茶!

    这一上午学生们叫算学难得头昏眼花,堂上的官员和投资商则被宋大人的三年计划激励得眼花耳热,不饮自醉,恨不能立刻就去筹银子、开工厂,搞建设。

    军械方面的产业大庭广众下不便多说,但只说起炼油厂技术提升,几位驻边将士就眼睛发亮,以为他定能再弄出什么神器来。

    这场会开完,几位投资商便都争着许下银子,要依宋大人之法发展本地“优势产业”——管它叫什么名字,反正宋大人在汉中经营起了好大一片产业,朝廷皇子都学的,他们得这机会,还能有放过的?

    宋大人得了几家的投资意向,算着银子和未来的产业规模,心情舒畅,连看下面那些编写传播自家艳情故事的学生们都心平气和了。

    考得也差不多了,先收卷吧,再不收该耽误午饭了。

    他挥了挥手,一群衙差进来收卷。

    底下的学生有考得好的,目光灼灼地抬头看着他,盼着得宋大人一句夸奖;考的不好的则在这大冷天里急得脸红耳热,恨不得多写一个字是一个字……

    但巡场的衙差们无情地收了卷子,一溜小跑着递到了宋大人面前。

    宋大人心情极好,当场邀请诸位县里骨干帮他看卷子:也不必看别的,只按志向分开就行。

    人多了看得便快,不一时就把答卷分开,请宋大人安排。

    收上来的介绍里其实写得都还挺积极上进的,不是想做文章大家、理学大师,就是要为官安定一方。也有些人讨巧,就写了愿意做他的弟子,追随他学习天理……

    宋时将其大略翻过一遍,撂回桌上,说道:“众学子有意上进,本官十分欣慰,也愿意开班设课教导众人。但这学问须得以数算打底,又要做许多实验,非有大毅力者不能学。”

    底下一群少年学生涨红了脸承诺:“弟子们愿尽心竭力学得天理!”

    府谷县虽是边疆,却有这么多一心向学、不畏艰难的学子,实在叫他们这些官员为社稷朝廷能得人才而欣喜。

    得这样的好学生,他就是再忙也不能放下教书育人的百年大计。从明日开始,他就要办一个全天补习班,从最基础的算学开始,讲透天理化学之变!

    不过这《算术》应是众生都会的基础,他就没必要亲自讲了,明日起先由本县教谕讲学,再挑几位方才交的试卷中考得最好的学生做助教,监督诸生的课堂纪律、作业、考试。

    这些学生就是作业太少闲的。把课程填满点儿,作业留多点儿,业余时间都下工厂下田,过不了多久也就累得没工夫拿上官编故事了。

    第264章

    宋大人把那些连载言情的学生都打发去上数学补习班,府谷县报一时无人编纂, 急得学生们都发都要白了。

    宋大人办的讲学自然不能迟到早退, 不能在课上干别的。可回到家之后还有作业, 府谷这里入冬又早,天黑得早, 他们成日点灯熬夜地做了作业再写文稿,身体实在撑不住啊。

    那些办报纸的、写稿子的才子连熬了几天,实在熬不下去, 只得向老师们求情。

    怎地请宋大人体谅他们风流才子的难处, 少给他们留些作业才好。

    这些办报纸的也是本地名士, 与教谕乃至县令都套得上交情的。教谕不好驳他们的面子,只得在宋大人晚上回衙时试着问了一句。

    那报纸虽然有些内容不好, 但也写些朝廷发的谕旨、本地已断的公案、劝农的文章等等。这报纸也是杨大人在的时候就办起来了, 如今杨大人随齐王出关杀敌, 这就是本县百姓怀念巡抚之惠的寄托……

    这个这个, 就请宋大人略放松些儿他们的功课吧。

    宋大人其实没有特别加重这些搞小报的不良文人的功课,但是写完作业就睡和写完作业还要赶稿, 脑力劳动的强度是差着不小的。

    以本朝学生的体魄, 熬了这么久才来求情, 已算是能忍的了。

    宋大人微微一笑, 和蔼地说:“这些学生也忒拘谨了。我既办这培训班, 就也是他们的老师,学生对老师有什么可不能说的?”

    他们愿意办报纸,那就接着办吧。

    不过这报纸原先恐怕就是民间自己办的吧?报纸内容不够全面, 稿件文字偏于流丽,也不像个地方性大报该有的严谨。

    他的意思是,府谷该有一个府谷县出的地方性政务报纸,而这些学生平常哪里得知朝廷动向?便是衙门给他们散些消息,也不及衙门自己办的报纸及时、权威。衙门还有杨大人当年留下的气象站、有钟表,可安排阴阳生依他的农时法,依光照长短、温度计算耕种阶段,每日将适合做的农事刊登在报上。

    这些学生平常自己虽然也报天时,可毕竟要以科举为业,哪儿有工夫算清楚那么多农事?

    那教谕诚惶诚恐地说:“宋大人说得极是,那这些学生以后就不叫他们办……”

    “以后就叫他们将报纸改作个学报吧。”宋时体贴地说:“他们既忙,便少留些作业,自习的时候就许他们办报纸。学报上专报他们学生自己的事,在报上交流读书考试的经验,刊登些好文章,岂不更合适这些学生?”

    比如说可以把近日的课堂笔记、课后作业也抄上去,隔几日登上标准答案,让不能到培训班读书的学生有个自学渠道。

    这些教学版块当中,可以适当间杂些读书人一心立志为国读书,精通经史,悟得天理,成了朝廷栋梁、百姓爱戴的官员的故事;或是某学生因故无法继续科举,却不放弃志学之心,凭自学成了一代大儒,桃李满天下的故事;又或是某学生家贫不能读书,于是弃文从工经商,一面学经济之道一面钻研天理,终于研究出能惠及天下的佳物的故事……

    至于什么《xxx千里送xx》之类的文章,完全体现不出当代学子读书报国的精神,希望学生们编故事时有所取舍,不可只纠结儿女情长。

    要真是女作者写的也罢了,男学生们还是向着男频科举、经营、官场类文章发展,不要再抢女频的题材了。

    宋大人的指示传递到培训班老师耳中,就原原本本地传到了学生们的耳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