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

作品:反派被迫深有苦衷[快穿] 作者:不言归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少年细碎懵懂的诉说没能落进望凝青的心里,她藏在广袖中的手腕翻转,将一支金簪握在掌心。

    她望向少年,惨白而又虚弱的面上绽开了温柔的笑靥,柔得好似水天之上的白云:“你既然想见我,为何不靠近些,看得更清楚一点?”

    站在她脚边的灵猫看得胆战心惊:“尊上!您要作甚?!”

    楚恒之是不能杀的,事实上,与气运之子命运相关的人都不能杀——因为她这一缕将散未散的孤魂,没有和一界支柱相抗衡的底气。

    但是没有关系,她可以把人给废了,让他永远写不出字,永远说不出话,甚至可以让他成为不知世事的痴儿……只要将簪子刺进几个穴位而已,这是很简单的事。望凝青不会下不去手,但是一旦下手了,她就势必会欠下楚恒之的因果。

    因果既为尘世之缘,既然是缘分,自然有好有坏,但对于寻求寂焉不动情的修士们来说,良缘孽缘皆为毒药,所以才会有“斩俗缘”之说。

    望凝青隐约觉得不妥,她应当入情而绝情,方可成就圆融之道,但她寂焉千年,一时半刻实在拧不过来。

    望凝青握着金簪的手,很稳;她望着楚恒之的眼神,很冷。

    但她却笑得柔情入骨,掺着能令人甘愿赴死的毒,她朝着少年伸出手,倾尽了她毕生全部的温柔与耐心。

    谁能拒绝她的笑容?楚恒之不知晓,但他知道自己不能。

    少年近乎着魔般地伸出了手,矜持而又期待地以指尖触碰她掌心的纹路,仿佛放上去的不是自己的手,而是一颗赤忱跃动的心。

    可捧着这颗“心”的人却好似等待猎物踏入陷阱的凶兽,手中紧握的利器如弦上流矢一般蓄势待发。

    千钧一发之际,少年忽而偏了偏头,也笑了:“我知你心中所愿,不会告诉他人的。”

    “……”

    “……”

    滴答——

    死寂一样的沉默中,屋檐上堆积而成的水珠破碎在地面上的声音都变得清晰可闻。

    灵猫恍惚间以为是自己沁出的冷汗,滴落在地。

    掌中的金簪因这一句话而没能刺出,望凝青握着少年的手,半垂着眼,目光冰冷而又充满探究地在少年的面上巡视着。

    “我不知道当年发生了什么,你又经历了什么,但想来那也不是什么美好的事,否则也不会令你心灰至此。”少年反握住望凝青的手,垂眸凝视着她杂乱的掌纹,因此没能窥见她莫测的神色,“我想说公道自在人心,你为景国百姓付出的一切也应当被世人铭记,可你为了逼曾祖出山都能将己身清誉弃如敝履,那些俗世的浮华虚名未必能入你眼里。”

    “如果这就是你的求仁得仁,那我愿意助你。”

    少年说得情真意切,懵懂天真中夹杂着三分执拗。

    望凝青望着他的眼,少年那双漆黑的眼眸清透得一眼见底,像无邪的婴孩般泛着微微的蓝,比天边的星子还要好看。

    她二指摁在少年的腕间,探着他的脉搏,将心中凉薄与阴冷深深掩藏:“你知晓我心中所求?”

    少年展眉一笑:“我许是这世上最懂你的人。”

    笑话,这世上哪有真正懂她的人?不过是自以为能懂罢了。

    虽然可笑,但望凝青并没有错过少年眼中的情衷,仅仅只是握着她的手,少年的面上便无法自控地燃起了霞红——他恋慕着兄长的妻子,却并不引以为耻,坦诚直白到让望凝青都感到荒谬的程度。

    “你既然懂我,便知晓我最憎他人骗我。”望凝青轻挑少年的下巴,明明被关在牢笼里的人是她,可她的姿态却好似在逗弄笼中鸟一样,“人生在世,清清白白地来,总要清清白白地走,我不想欠谁的,更不想让谁感到亏欠。我享了这万万人之上的荣华富贵,自然要为百姓谋求福祉。为此,我利用了许多人,包括你兄长在内,如今他得偿所愿,我求仁得仁,自此恩怨两消,再无情分可言。”

    望凝青说得隐晦,却是在暗指自己与楚奕之再无干系,若少年当真有心于她,自然不会多此一举将“真相”告知楚奕之。

    “我明白的。”少年精致俊逸的面上掠过一丝羞涩,淡去了那份少年老成的庄重,令他的眉眼转瞬鲜活了起来,“我都明白的。”

    他用力地握住望凝青的手,话语掷地有声,恍若承诺:“若这便是你心中所求,我自当从之。”

    ……

    望凝青放过了楚恒之,她不知道自己所为是对是错,因为不管动手还是收手,本质上都是一场豪赌。

    动手,她就要赌自己还得清这份因果;收手,则要赌楚恒之能够信守承诺。

    “虽然我松了口气。”灵猫团在望凝青的手掌下,软绵绵地顶着她的掌心,“但是尊上,这真不像你。”

    灵猫跟随望凝青的时间不算长久,但是她也摸清楚了晗光仙君的秉性——比起将命运交托他人,她更情愿将之握在手里。

    “的确。”望凝青阖目打坐,神情无悲无喜,“我只是想起了往事,有些人的因果偿还起来当真是一件磨人的事情。”

    似楚恒之这般的人,望凝青连掐算都不必就知晓他心中的所愿所求。

    “情债难偿,最是消磨人心。”

    想到这,望凝青便忍不住轻叹了一口气。

    另一边厢,楚恒之离开这座为容华公主精心准备的囚牢之后,便循着密道径直回了自己的宅邸。

    望凝青以为楚恒之是凭借着驸马幼弟的身份进来的,其实不是,而楚恒之说他“懂她”,也并非自作多情,自以为是。

    望凝青不知道的是,当年楚老爷子递出的那一份名单,并不是给尚未归家的楚家大郎准备的,而是给那躲在衣柜里的楚家幺儿准备的。那份名单虽然独一无二,可在它落到容华公主手里之前,楚恒之已经在曾祖的注视下将它一字不落地背下来了。

    他在暗处观望了她足足四年,他知道她为天下苍生所做的一切,也知晓她的苦衷与隐忍的酸楚。四年,他看着她游刃有余地帮扶朝臣,冷静理智地经营权势,寸步不让地抗衡藩王,坚定而又傲然地面对尘世的非议与折辱……从好奇到沦陷,这个过程他甚至都不愿反抗一二。

    为什么要反抗呢?喜欢这样的一个人,岂不是天底下最美好的事情了么?

    她不知道,他其实与她神交已久。他甚至故意在摄政王为难楚家之时卖了一个漏洞,做出手段稚嫩不够圆滑的假象。那是他为摄政王准备的陷阱,可她却毫不犹豫地将楚家纳入自己的保护之中,虽是为了兄长,可他却也甜得好像吃到了糖。

    毕竟,她藏在荒唐刁蛮之下的温柔,只有他一人明了。

    ——看得久了,就忍不住爱她入骨了。

    “楚一,将人带过来吧。”

    楚恒之吩咐了死士,没过多久,一位身穿华服、身姿曼妙的女子便被带到了楚恒之的面前。那女子神色恭敬,低眉顺眼,可若是灵猫在场,怕是要大吃一惊。只因这女子的面容与望凝青竟有八分相似,颜如渥丹,眉似飞凤,一派大气雍容。不仅容貌相似,气质也有几分相符,只可惜女子模仿不来望凝青那与生俱来的孤傲,又压抑不住自己对上首之人的敬畏,姿态便显得过于拘谨谦卑。

    过卑则少骨,可那人最美的却是那份不折的风骨。真品与赝品的区别,当真清晰分明得可怖。

    楚恒之目光幽幽,并不言语,他望着那肖似容华公主的替身,却想起那个明明身处牢狱却依旧从容的女人。他花了四年的时间,寻了长相最肖似她的人,以千金药浴泡软了面骨,又请了数名神医动了削骨之术,辅以推拿不断修饰,一点一点地打造出了这个堪称完美的替身。他本以为智珠在握,却不想今日不过是见了她一面,便只觉得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原本完美的替身都变得荒唐可笑了起来。

    ——他想用这个赝品,去换来真正的公主。

    楚恒之轻笑,微微摇头。

    世人都不知晓,楚家除了德才兼备的“红梅公子”以外,还有一位声名不显的楚家幺儿。他天赋异禀,生来便异于常人,不仅才思敏捷,还能过目不忘。在他展现出这种过人的天分之后,他便被曾祖带在身边细心培养,可他接受的教导,却与长兄大有不同。

    不同于长兄的红梅白雪,也不同于二哥的春江花月,楚家幺儿接受的教导——是料敌先机,谋定后动;是不择手段,斩草除根。

    楚家的势力,一直分为明暗两线。明面上的势力归属于楚家族长,持掌天下之财,乃士族显贵,朝堂清流;而暗处的势力则归属于族长的兄弟,经手的都是不能见人的腌脏之事,为楚家荡平一切碍眼的绊脚石,必要时则断尾求生,为楚家留下繁衍的火种。

    楚家族长必须是光风霁月的翩翩君子,但掌管暗线的楚家弟子,却注定一辈子都必须活在他人的阴影之中。

    因此,楚恒之再如何惊才艳艳,再如何天赋异禀,他也依旧只是一个连名姓都鲜少提起的“楚家幺儿”。

    恒之,长久。他存在的意义,就是保护楚家的命脉,直至长长久久。

    对此,楚恒之并没有什么不甘愿的。

    如今,只要他一声令下,就有人甘愿为他舍弃性命,改头换面成另一个人的模样。

    他觉得这没什么不好的,至少,他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他可以得到那个自年少时便不住思恋的人,为她修建华美的楼宇,赠她世间最为名贵的珠宝。他能给她不逊色于皇家公主般奢靡的生活,在为天下苍生呕心沥血之后,她依旧能像以往一样,矜贵而又骄傲地活着。

    ——不用再身披风雪,活得那般孤勇无双。

    第16章 【第16章】皇朝长公主

    苍军入主华京,大刀阔斧地接手了京城的政权,因为萧瑾和楚奕之早已将京中势力整合清洗了一遍,故而双方的权力交接相当稳当,并没有再生波澜。但即便如此,在这改朝换代的要紧关头,华京依旧风声鹤唳,家家户户闭门不出,唯恐殃及池鱼。

    苍军脱胎于镇北大军,法令严正,军纪严明,得势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复仇,为那埋葬在塞北之地的累累白骨洗刷冤屈。整整三日,袁苍下令处置了十数名奸佞之臣、上百名皇室宗亲,景国皇室血脉正统只剩下远在封地的摄政王王项,以及囚于牢狱的容华公主王凝。

    而这三天里,袁苍的智囊团几乎为此吵翻了天——倒不是不知晓如何处置容华公主,而是没想好要赐什么死刑。

    直到容华公主的第一男宠袖香,提出要见苍军的首领。

    “他见我做什么?”彼时,袁苍尚未登基,正在收拢京中的势力,可谓是忙得焦头烂额,脚不沾地,“长公主府的一应事务都是由奕之负责的才是,我与容华长公主素昧平生,从无交集,他不见奕之却要见我,这是什么道理?”

    “许是想以长公主的罪证换取赦令。”萧瑾道,“长公主府中除了昌顺帝赐下的面首以外,还有不少被强掳入府的好郎君。他们多是寒门子弟,志在青云,未必愿意困于长公主府邸。那面首许是畏惧大军压境,故而有投诚之意,你斟酌一番,或可一用。”

    袁苍闻言,忍不住低咳两声,纳闷道:“泽光,你、你不是说……容华长公主是那什么……咳咳,完璧之身吗?”

    以淫.荡荒唐出名的容华公主既然是完璧之身,这实在让人忍不住去深究,其中是否深有苦衷?

    萧瑾叹了口气:“她或许另有苦衷,秉性本洁,但这并不代表她不曾做过恶事。你要知道,她曾手刃楚太师,也曾广纳男宠令楚兄担负帏薄不修的污名;她曾收受贿赂,祸乱朝纲,想要让她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的朝臣,单单是迈过长公主府的门槛都要缴纳银子;她剥削民脂民膏,公主份例禄二千石,可她每月却享有十万银的妆粉钱,这可都是从她封地里搜刮来的,做不了假。”

    “可是,我总觉得事有蹊跷。”袁苍心中也觉得莫名,他与容华长公主素昧平生,可他却总是忍不住探究这个人的过去,仿佛冥冥中被牵引了一样,“那么多的钱,堆起来都可谓是金山银山,她一个足不出户的公主,要那么多钱做什么?这些钱又花在了何处?”

    “贪心不足蛇吞象,不过人心尔尔。”萧瑾淡淡地说着,却又话音一转,“不过你言之有理,既然如此,不妨见见那名面首,他既然是容华公主的身边人,多多少少也知道府内银钱的去向。如今天下百废待兴,不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袁苍觉得萧瑾的提议可行,可他自入京之后便一直惦念着不知身在何处的“先生”,死死拖到现在都不肯称王称帝。容华长公主是要处置的,但不是现在,比起先生的安危,其他的一切都必须靠后。只有确认先生安全了,他才能空出心思来处理其他的事物。

    “让他等着吧,总会轮到他们的。”袁苍想起先生,想要探究容华公主过去的心思就不由得淡去了些许,“眼下的第一要事还是要先找到先生。泽光,别的事情我可以听从你们的意见,但唯独在先生一事上,我是半点都轻忽不得的。”

    “我明白。”萧瑾忍不住叹气,先生先生,那不知面貌身份的先生早已成了袁苍的执念,只为了当年的雪中送炭之恩。

    那位先生在袁苍最为绝望的时刻给予了他一线的光明,在袁家满门惨死、军饷被克扣、圣人听信谗言斥责镇北大军“败军之将不足言勇”的当头,是那人朝袁苍伸出了援手。可以说,袁苍的一生之所以没被仇恨彻底毁掉,都多亏了那位素未谋面的“先生”。

    “你给的线索太少,只有一个私章和几本兵书、几张布图,我也是机缘巧合之下才查探到消息的。”萧瑾道,“前些时日,我收到世交相赠的一副画作,那画上的落款正是你给我看的私章的图样,只是那图样并非文墨铺中盛行的样式,所以我猜应当是自刻的私章。”

    “竟如此好运?!”袁苍讶然,迫不及待地追问道,“究竟是谁?”

    萧瑾轻叹:“你可曾听说过‘白衣佛子’?”

    白衣佛子——对于此人,萧瑾并不希望袁苍与其相识,毕竟白衣佛子的身世虽然鲜有人知,但在士族中却并不算什么密事。

    袁苍起义之后,严家也为此出了不少力,倘若袁苍因“先生”之故而插手那段陈年往事,难免会横生龃龉,这并不是萧瑾想看到的。

    以袁苍对那位“先生”的敬意与尊崇,但凡那位先生有一丝半点的野心,都可能会让他满盘皆输。

    萧瑾其实听袁苍说起过往事,他说过,四年前的冬天是白骨如山的无间地狱,因为你从未在任何一个冬季看得见未被白雪掩盖的土壤。

    萧瑾闻言,不解,问这是为何?袁苍却是闷笑,笑着笑着就捂住了脸,哑声道,因为雪都被热血融了,全部都渗进了地里,敌军的血,战友的血,土壤是红的,烫得人心尖发疼。还有些人,是被活生生饿死、冻死的,人还有气呢,可一摸,身子却凉了。

    袁苍说得凄厉,萧瑾却蓦然记起那年的冬季,华京城中的梅花开得极艳,文人墨客竞相往来,挥毫弄墨。昌顺帝昏庸残暴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不少文人心中忿忿,作诗嘲讽,行文怒斥,可却无人敢将之搬上台面,有人跟风附和了两句,便自觉得傲骨铮铮,洋洋自得。

    “我无能,也没志气,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当先生送来那一批军饷,那些跟着我的兄弟在那个冬天里第一次吃上了饱饭,穿上了暖和的衣服,那时的我未及弱冠,屏退了左右,一个人待在帐篷里,抱着冬衣哭得形容狼狈,不能自已。”

    “……先生之于我,就如同那件冬衣。”

    一件或许做工粗糙,却针脚细密、温暖厚实的冬衣。

    自那之后,袁苍的前路越发坎坷,很是吃了一番苦头,可那从未谋面的“先生”却像明月一般,照亮了尘世冷寂黑暗的夜晚。

    袁苍时常会给“先生”寄信,因为不知先生的身份,那些手书多半都是通过前来送粮之人的手传递过去的。先生从来都不给他写回信,却会在他黔驴技穷之时赠他兵书,轻描淡写地圈出足以应对局势的锦囊妙计;在他不愿伤及百姓故而备受掣肘之时,先生会赠予他堪称机密的兵防布图;在他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之时,一次又一次地送来救命的钱粮,说是恩同再造,也不为过。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没有先生,就没有如今的袁苍——他若没有身死,只怕也早已被仇恨的烈火焚烧殆尽,初心难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