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小知县 > 第348节

第348节

作品:小知县 作者:桃花白茶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毕竟是先皇留下的根基,他筹谋那么久,就是为了让儿子平稳交接皇位,如今看来确实如此,没有辜负先皇的期望。

    既然各处官学的事情已经处理好,纪炀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培育良种上。

    这是他在扶江县的时候就说的事。

    好的,健壮的种子,从出生起便更能抵御病虫害。

    即使到现在,培育良种的步伐依旧没有停止,现代的种子跟古代的种子,甚至说两种概念。

    纪炀自然不会觉得可以一蹴而就,但肯定要沿着前人的路往前走,让承平国的种子更饱满,产出更多粮食来养育百姓。

    吃饭这种头等要事,永远排在第一位。

    可育种不是件容易的差事。

    甚至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但纪炀既然专心去做,心里早就有数。

    其实把天下农人聚到汴京,不见得是件好事。

    承平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土壤条件都不一样,各地的病虫害更不相同。

    当地的水利,土地肥力,以及当地农人的水平,全都不同,根本不能一概而论。

    但汴京到底是首善之地。

    在这里琢磨出经验,才好推广全国。

    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当初在扶江县,纪炀都是收集各个村子土壤进行分析,都知道县城东边的土跟西边的土很不相同。

    何况全国这么多地方。

    种田向来不是件简单的事。

    悯农那首诗为何能流传千百年,是有原因的。

    有人说过,中原传统农业的特点,基本可以总结为八个字。

    多元交汇,精耕细作。

    后面四个字大多数人都知道,可前者了解的人并不多。

    大意是如此广袤的土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碰撞,让各种先进经验互相交流补充,最终慢慢发展到传统农业能到达的顶峰。

    新皇按照纪炀的想法召集天下农人,便有多元交汇的意思。

    按照自然发展,让这些经验互相交流,谁知道到猴年马月去,不如人为开个交流大会。

    让东西南北各个地方的农人互相交流,总会有更好的方法。

    这期间虽然少不了争论,但都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过程。

    纪炀到皇庄的时候,看着外表那样奢华,进到里面发现,庄子没什么景观,都是一块块划分出来的田地。

    现在四月份,正是庄稼生长的好时候。

    纪炀到的时候,大多数农人都在田地里做事,他们丝毫不敢懈怠,想早点培育出新皇想要的良种。

    不过刚到这,纪炀便看到内里有个面色不善的官员。

    这个官员纪炀并不认识,等庄子管事说了,纪炀才知道,这位官员正是从应天府而来的金家二少爷。

    应天府的金家,现在谁人不知。

    但他家是先皇病重之后才重新提起来的,当时大婚说不出匆忙,但也算突然。

    所以当时应天金家只来了如今的金学士夫妇,金家长子,以及三妹,也就是如今的皇后。

    剩下的家眷则在年后才陆陆续续搬到汴京。

    这位金家老二便是押后而来。

    原本早就要到汴京了,金家长子金炳郡临时差他寻农人过来,所以耽误到四月份。

    估计也是为这事在生气。

    金家老二跟纪炀一样的年纪,今年二十七,看着个子稍矮,面容也差不少。

    纪炀隐约知道些,朝中有些多嘴多舌,拿他们两个对比。

    所以这面带不善,估计也有冲他来的。

    可惜纪炀不是个爱热脸贴冷屁股的,朝金家老二稍稍点头,继续忙自己的事。

    育种这事,从最早的齐农要术就有记载,再之后的农书都有提及。

    可纪炀来看,承平国的育种,只有最顶尖的农人才会“种取佳穗,穗取佳粒”。

    所以这个观念还要推进。

    好在已经掌握国子监跟下面官学,让深处各地的官学来传播育种的概念,自然最好不过。

    那些夫子既然拿了重新拨给他们的官田,自然要出一份力的。

    现在皇庄有几块地,就是纪炀单独开辟出来,让王伯找人过来种植的。

    其中一块地完全按照后世的“一穗传”的方法来育种。

    便是选取明显优质的稻穗麦穗,通过它来繁殖,这种方法即使在暖房控制温度,也要许多年的时间才能成功。

    但能被后世康熙皇帝推广的,自然是极为可行的方法。

    纪炀去了官服外衣,绑起袖子,下到田间检查,这应该是第二年的麦穗了,明显比寻常田间地头的麦子要饱满。

    当然也有水源丰富,肥料充足,伺候精细的缘故。

    旁边则是同样方法的稻子,质量也很上乘。

    这几块地里,一共有三十多种稻种,更有不少麦种。

    只要培育成功,将会是百姓饱腹的基石。

    纪炀这边的地都如此,皇庄其他地方也不例外。

    在这之外,还有一块地是纪炀比较重视的。

    这块地里只有水稻,没有麦子。

    传统农业往后发展,必然会产生南北易位的现象,即,原本农业重心的北方会渐渐转移到南方。

    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黄河流域不稳定的原因,也有人口逐渐增加,改造南方水田的缘故。更有南方农具的快速发展等等。

    纪炀到底是后世的人,知道后世北方依靠冬麦达成两年三熟,而南方的早稻却更为夸张,四个月就能长成的稻子,能不喜人吗。

    一年两熟,两年五熟。

    这能养活多少百姓?

    他那个时空说的苏湖熟,天下足,即使有夸张的成分,但也可见一斑。

    也就是苏州跟湖州粮食成熟,会让天下都太平。

    如果按照正常历史进程,可能还需要个几百年时间。

    但他的出现,无疑会加快这种速度。

    其实现在已经隐隐有这种迹象,这期间的差异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清,等到机械大力发展的时候,这种转移可能会再次转变。

    纪炀现在能考虑的,那就是怎么让这种优质稻种快些育成。

    怎么别人穿越都带系统,他就没有呢。

    这当然是玩笑话。

    纪炀从引种,到育种都很上心。

    引种也是技术活,要看种子的情况,更要看种子适不适合当地的气候日照雨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

    育种的时候更要治病虫害,更有杂交育种这种看命的事,天南地北的两种稻子种在一起,总能有更强壮的出来。

    杂交出来一直到三四代,说不定还不能稳定。

    纪炀跟着农人给田地里的稻子剪掉不开颖的小花,再看着农人熟练完成人工授粉,又用轻薄的防水纸袋塞好。

    整个皇庄的农人,成千上万次完成如此细致小心的操作,为的就是给皇上,给天下培育出良种。

    除了稻子小麦之外,还有麻,菽,粟,豆,等等的培育,都在有条不紊进行。

    估计死了多时的长公主都不知道,她这个没建成的园子,竟然在做这等利国利民的事。

    检查过田地之后,纪炀被平安扶着出来,身上不少泥点,这边的农人已经习惯了,连忙让人取水。

    纪炀笑:“没事,穿个外衣便看不到了。”

    即使有一星半点的也不算什么。

    反正已经傍晚,该回家了。

    今日查验很有成果,回去之后要一一记录才是。

    纪炀穿着衣服,平安低声道:“大人,金家二公子一直在看你。”

    纪炀自然知道,开口道:“随他去。”

    看就看吧,又不掉肉。

    不过纪炀对平安说:“你先回家吧,你家娘子还没出月子。”

    回汴京之后,平安家人便帮他张罗了婚事,纪炀自然也随了礼。

    对待平安,他如同家人一般。

    当初能跟着去偏远之地,足见是个可信又正派的。

    之后跟着他也算走南闯北,平安在伯爵府都是极有体面的,大有王伯之下第一人的意思。

    但说到平安,纪炀也想回家看看他家娘子,他家娘子现在有四五个月的身孕,等到八九月份,他便能当爹。

    两辈子为人,头一次当爹,还真有点兴奋。

    平安在自己少爷面前是不需客气的,可还是道:“等回了伯爵府,我便回家去。您给我家安置的院子距离伯爵府很近,不耽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