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节

作品:三郎今天来下聘(重生) 作者:青云上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出发之前,御林军统帅把路线仔细确认了一遍,还特意派人查看了一些危险的地方。

    这条路从两座山之间穿过,统帅懂兵法,知道这种地方最容易打伏击,特意派人提前驻守在这里。可他千算万算,没想到活人没抓到一个,最后山上的石头却掉下来许多。

    本来大部队人马走的十分顺畅,等走到了一半,忽然旁边零星掉下了几个小石块,统领立刻警觉起来,叫了许多人围在皇帝的车辇附近。

    路已经走到了一半,这个时候只能继续往前走,不能退。一则怕人心不稳,二则也是怕往回退说不定更糟糕。若真是山石崩塌,只有硬着头皮往前冲。

    统领护卫着皇帝的车驾,小心翼翼往前走。等快走完时,忽然山上的石头跟下雨一样掉了下来。一块巨大的石头好巧不巧,压到了车驾之上。

    皇帝伤到了腿,血流不止。统领对着几匹马的屁股各刺了一剑,几匹马儿发狂,带着车驾飞奔出了乱石之阵。

    等出了山路,随行的太医立刻给皇帝诊治。

    情况不容乐观,皇帝上了年纪,去年本来就大病了一场,流了这么多血,人都昏了过去。

    统领自作主张叫来了韩总督,一是因为御林军折损了不少人,二也是想多一重保障。他不知道此次乱石是天意还是人为,若是人为,那就事情大了,他一个人扛不住,得拉上韩世梁一起。

    可统领没想到的是,韩世梁把五皇子也带了过来。

    五皇子一见这阵势,立刻爬上了车,“父皇,父皇。”

    皇帝因失血过多昏了过去,这会子听见五皇子的叫声,竟然转醒了。

    他没有和五皇子说话,而是让人叫了统领进去。

    统领进来后小声道,“陛下,臣无能。”

    皇帝只说了一句话,“后退,回城。”

    统领立刻点头,“臣遵旨。”

    为防止山石继续往下掉,韩总督带着众人从另外一条路回了城。

    等皇帝再次返回镐京城,这么大的动静,想瞒也瞒不住了。皇帝身受重伤的消息立刻传了出去,两三天的工夫,京城这边就得到了消息。

    太子立刻坐不住了,和大臣们商议。

    庄大人老沉持重,建议太子,“殿下,陛下受伤,殿下把朝堂稳住,增派太医和护卫前去,等陛下平安归来即刻。”

    太子欲言又止,“庄大人,不知父皇身体如何了?”

    庄大人阖下眼帘,“殿下,陛下定然无碍。”

    太子不再说话,等回了东宫,他一个人想了许久。

    太子也不明白,好好的路,怎么会忽然掉下许多大石头。是天意,还是人为?

    父皇到底如何了?有人说深受重伤,但韩世梁却说无大碍,养一阵就好了。若是无大碍,父皇为何不直接回京?他在西北滞留不回来,岂不让人误会?

    太子心里隐隐有了猜测,父皇肯定是受了重伤,不能轻易回銮。

    山石之事,若是人为,到底是何人所为?父皇会不会误以为是我干的?

    一想到这个猜测,太子又不安了起来,他立刻召集詹事府的人议事。

    有人建议太子立刻稳住朝政,避免有心之人捣乱;还有人说让太子看住三皇子四皇子,陛下龙体欠安,又身在外地,殿下才是储君;还有人建议太子即刻稳住京郊大营的人马以及五城兵马司,这个时候最危险。

    太子听了众人的建议,火速增派了太医和侍卫前往西北,又继续每日上朝,还把京城这边的将领都拎过来训话,让大家安分守己。

    太子的做法赢得了庄大人等人的肯定。

    远在西北的皇帝勉强留下了一条命,他在床上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昏迷的时候米水不进,一旦清醒,立刻把韩世梁和统领叫去问话,打听京中的情况。

    听到太子的一系列做法后,皇帝十分欣慰。

    皇帝问话之时,若是五皇子在场,也会让他听一听。他受伤的这些日子,五皇子衣不解带地在床前伺候,连他的长子月哥儿也跟着一起服侍皇祖父。

    刘悦薇虽然是亲侄女,但男女有别,她也不好过来,只能让郑颂贤来过几趟,帮五皇子打下手。

    皇帝并不在意这些,让郑颂贤回去好生当差,和边巡抚一起把镐京城稳住。

    这样养了一阵子,皇帝渐渐恢复了一些,也能吃些东西。

    可皇帝的脾气忽然变大了,因为他的腿坏了。

    当初他的腿被石头压住,里头的骨头受了损伤,虽然止住了血,皮肉伤也治好了,但骨头的伤却不见好转。别说走路了,他住着拐杖都没法动弹。

    作为帝王,不能行走,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皇帝彻底清醒后,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忍了几天之后,他把太医叫来问话,“你实话实说,朕的腿到底能不能好?”

    太医战战兢兢,“回陛下的话,若是养个三两年,应该能好了。”

    皇帝劈手把床头的茶盏扔了出去,“你再说,要几年。”

    太医立刻跪地磕头,“回陛下,微臣无能,三两年是最好的情况了。”

    皇帝顿时不说话了,沉默了许久,眼睛向钢刀一样剐了太医两眼,旁边人立刻把太医带走了。

    从此,皇帝就不出门了,一直在屋里面待着。

    千里之外的京城,太子给皇帝写了折子,请父皇回京。

    皇帝没有理会,他不能走路,难道让人把他抱进车里?

    太子没等到回音,再次恳求,请父皇回京。

    这样请了三次,皇帝仍旧没回来。

    京城里开始出现了风言风语,有人说皇帝受了重伤,可能走不了了,更有甚者说,皇帝可能已经遇害,被宣王扣住了尸身,以此要挟太子和京城这边的文武百官。

    不管哪一种,流言都来的十分蹊跷。

    太子立刻让人杀了几个传流言最严重的人,然而,流言还是越演越厉害。

    大伙儿都有些坐不住了,皇帝没传来只字片语,只凭韩世梁的话,到底可信不可信?会不会韩世梁和宣王勾结,做下来不轨之事?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周家大老爷和太子见面了。

    周大老爷按规矩行礼,“臣见过太子殿下。”

    太子表情凝重,“舅父请起,半夜而来,所为何事?”

    周大老爷抬头看着太子,“殿下,臣给您带来一样东西。”

    太子不以为然,他这个时候哪有收礼的心情,“多谢舅父。”

    周大老爷对太子道,“请殿下屏退左右,臣有话要说。”

    太子很给面子,让周围人都下去了。

    周大老爷亲自打开了带来的一口小箱子,只见里面是一件闪闪发光的龙袍。

    太子大惊,大声喝骂他,“大胆!”

    周大老爷立刻跪了下来,“殿下,臣冒死进谏,请殿下三思。”

    太子一挥衣袖,转身背对着他,“莫要多说了,你速速退去,把这东西毁了,孤只当你从来没来过。”

    周大老爷却反问道,“殿下,臣再冒死问一句,山石之事,可是殿下所为?”

    太子又转身,对着周大老爷就是一记窝心脚,“放肆,谁给你的胆子在这里胡说八道!”

    周大老爷挨了一脚,并未放弃,继续爬起来跪好,“殿下虽然没做,可架不住别人以为是殿下做的啊。殿下就算把陛下迎接回来了,难道陛下心里没想法?殿下,自古储君难做,殿下还要熬到什么时候才算是个头。臣斗胆猜测,陛下迟迟不归,肯定是身负重伤。殿下,天赐良机啊。”

    太子却忽然反问,“孤问你,山石之事,可是你做的?”

    周大老爷摇头,“没有殿下的旨意,臣怎么会轻举妄动。”

    太子不说话了,周大老爷说的一点不假。山石就算真是天意,就怕也有人会往他头上栽赃,毕竟父皇没了,他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周大老爷又劝,“殿下,您想想,不管是人为还是天意,殿下身上都有嫌疑。与其如此,殿下不如假戏真做。陛下不回銮,说不定已经遭遇不测。殿下先登基,然后命宣王送陛下遗体回京安葬。”

    太子低声怒斥,“胡说八道,父皇要是还好好活着,难道孤要弑君杀父不成!”

    周大老爷笑了,“殿下,若是陛下还活着,殿下可仿照先帝的例子,尊为太上皇,岂不两厢皆好。”

    太子又开始在屋里踱步,“舅父说的容易,父皇对朝政的把握,岂是孤说登基就能登基的。舅父不要忘了,京郊大营统帅是父皇的人,韩世梁手里还有二十万人马呢。要是父皇一怒,孤岂能有命在。”

    周大老爷沉默了半晌后道,“殿下占京城,我们见不到陛下的面,就可以说一切都是宣王所为,殿下是储君,占了大义,宣王若是服罪,就让他送陛下回京,宣王若是不服罪,就是他谋害陛下,意图造反。”

    太子的步子慢慢缓了下来,“舅父可能联系上京郊大营和五城兵马司?”

    周大老爷脸色带喜,“殿下放心,京郊大营副统领是臣的亲家,五城兵马司臣也有信心拿下一半。现在的问题是,京城里的两万御林军在两位副统领手里,殿下不要忘了,陆家可是宣王的母家。”

    太子眯了眯眼,“陆家不足为虑。”

    过了几天,太子忽然在朝会上发难,撤销原御林右军统领职位,同时撤换了一批武将职位。

    庄大人立刻反对,“殿下不可,陛下在外,军中职务岂可轻举妄动。”

    太子忽然道,“庄大人,孤得到密信,父皇已经遇难。宣王扣押父皇遗体,实乃大罪!”

    庄大人立刻反驳,“殿下从哪里得到的信息?臣怎么不知道。陛下只是在西北养病,请殿下三思,不要听信流言!”

    周大老爷立刻反驳道,“庄大人,若是陛下安然无恙,为何没有只字片语传来?若是陛下已经遇难,我们就这样苦等吗?要等到什么时候,等到宣王带兵来攻打京城吗?”

    孙侯爷站在一边,什么都没说。

    太子一意孤行,强行撤了陆二老爷的职位,又把自己的心腹安插到了各个地方。

    几天的工夫,太子对京城的把控能力就比以前大了许多。他是监国太子,皇帝生死不明,他有权利对百官进行任免。

    如庄大人等帝王心腹,只能想办法保全皇帝,一些墙头草开始纷纷倒戈。

    做完了这些,太子立刻往西北发了一封问责书,问责的对象是宣王,一问宣王为何没做好护卫职责,让陛下遇难,二问宣王为何不送陛下回京,可否意欲不轨。

    问责书到了西北之后,先送到了皇帝手里。凡是京中来的信件,近来都是皇帝第一个阅览。

    皇帝看完了问责书,脸上面无表情,然后放在了桌上,“你们都看看。”

    五皇子第一个快速看完了,然后也默默放下了,后面的人看过后的反应如出一辙。

    在场的人都不是傻子,太子这说是问罪宣王,其实是已经把皇帝当成死人了。若是眼里还有皇帝,哪里轮得到他问罪宣王。再者,太子在问责书里说皇帝遇难,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皇帝一直沉默着,过了一会子,他忽然捂住胸口,低声怒骂,“逆子!”

    说完,他一口老血喷了出来,又昏倒了。

    众人大惊,立刻叫来太医诊治。

    太医叹了口气,“陛下急火攻心,这口血出来了也好。”

    五皇子问,“可会影响旧伤?”

    太医斟酌着回答,“回殿下,多少会有些影响。微臣说句杀头的话,自陛下受伤以来,因为不良于行,内心总是郁结,这样久了,怕是会伤身,不如出来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