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政治

作品:血腥的盛唐6·藩镇割据,隐患爆发 作者:王觉仁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经过一场安史之乱,李唐朝廷涌现了三个政治强人,他们是:郭子仪,元载,鱼朝恩。在军界,郭子仪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牛人;在朝堂,元载是大权在握的首席宰相;在内廷,鱼朝恩是独掌禁军的头牌宦官。

    三个人在政治上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又动态平衡的三角,而代宗李豫就站在三角之间,小心翼翼地维系着这个微妙的政治格局。

    这是一件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不但要考验一个帝王的智商,更要考验他的情商。

    比如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二月,在代宗和郭子仪之间就发生了一件事。

    表面上看,这是件小事,可要是处理不当,则势必酿成一场大祸。

    代宗和郭子仪不仅是君臣,还是亲家——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娶了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小两口平时也是恩恩爱爱的,但免不了也有拌嘴的时候。有一天不知何故,两个人忽然吵开了,而且互不相让,越吵越凶,最后郭暧冷不防冒出一句:“你仗着你老子是天子是吧?我实话告诉你,我老子根本瞧不上天子,你让他当他还不当呢!”

    完了,冲动是魔鬼。郭暧话一出口就后悔了。

    他知道,自己一时冲动喊出的这句话,足以让他脑袋搬家,也足以让他老子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更足以让郭氏满门跟着他一块遭殃!

    别的不用说,光看升平公主此刻的表情,郭暧就已经知道自己闯下什么样的大祸了——公主一言不发,只是死死地盯着郭暧。

    如果此刻公主的目光是火,郭暧肯定成了一块焦炭;如果此刻公主的目光是刀,郭暧肯定成了一摊肉泥。在盯了郭暧足足有半柱香的工夫后,公主就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去了。

    她要去哪?

    不用问,回娘家。

    准确地说,是回皇宫。

    郭暧一想到他那句灭九族的话马上会落进天子的耳中,顿时全身暴汗、双膝发软。他很想叫住老婆,跟她赔礼道歉,可男子汉大丈夫的自尊心却令他无论如何也开不了口。

    公主就这么进宫了。

    听到宝贝女儿怒气冲天地转述完那句话后,代宗李豫也愣了好一会儿。他的眼中瞬间闪过很多丰富的内容。不过,帝王毕竟是帝王,在这种时候情商自然是比普通人高的。

    代宗莞尔一笑,说:“这事你就不知道了。其实你郎君说得没错,他父亲要想做天子,这天下岂是咱们李家的!”

    公主顿时目瞪口呆,原本一张樱桃小嘴此刻变成了一个硕大的圆。

    代宗呵呵笑着,温言劝慰她赶紧回家,别耍小孩子脾气。随后,不管宝贝女儿如何暴跳如雷,代宗硬是让宦官和宫女把她送出了宫。

    升平公主刚刚被架出宫,郭子仪就满脸惊惶地入宫来了,他身后还跟着一个被五花大绑的年轻人。

    年轻人就是郭暧,他此刻的脸色已经差不多跟死人一样了。

    郭子仪对着天子纳头便拜,口口声声请求天子治罪——不但要治郭暧的大逆不道之罪,还要治他郭子仪的管教不严之罪。

    代宗还是呵呵笑着,亲手扶起了郭子仪,说:“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卷二二四)

    俗话说得好:“不是傻子和聋子,就不要做人家的岳父和公公。”儿女们闺房里的气话,怎么可以当真!

    这就是天子的雅量。

    即便你没有这样的雅量,也要硬把它装出来,否则一天也别想坐稳天子的宝座。

    郭子仪闻言,心里的千钧石头终于落地。

    当然,儿子还是要管教的。

    回府之后,郭子仪就毫不留情地打了郭暧几十棍。尽管郭暧被打得皮开肉绽,几乎昏死过去,但是郭子仪心头的惊惧和愤怒还是久久不能平息。

    “儿女风波”刚刚过去不久,郭子仪就又碰上了一件倒霉事——也不知道是谁吃了豹子胆,居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把郭子仪的祖坟给盗挖了。

    这个耸人听闻的盗墓事件很快就在长安坊间传得沸沸扬扬。代宗立刻责令有关部门追查盗墓贼,可查来查去,始终没有任何线索。老百姓对此议论纷纷,都说这伙盗墓贼谁的祖坟都不挖,偏偏挖帝国大佬郭子仪的祖坟,显然不光是图财,更是为了泄愤。

    谁和郭子仪有这样的深仇大恨?

    据一些消息灵通人士大胆猜测,此事的幕后主使很可能是另一个跟郭子仪平起平坐的帝国大佬。

    他是谁?

    不是别人,正是独掌禁兵的首席宦官鱼朝恩!

    人们如此猜测的理由是:鱼朝恩素来嫉妒郭子仪功高,当初就曾处心积虑地利用“邺城之败”整倒了郭子仪,没想到郭子仪这几年又东山再起,鱼朝恩吞不下这口气,总想找机会再把他打压下去。然而,当今天子对郭子仪甚为倚重,况且郭子仪又手握重兵,鱼朝恩明里找不到机会,只好在暗中做下这等卑鄙龌龊之事,以泄心头之愤。

    对于坊间的议论,代宗当然也有耳闻。

    尽管他不太相信这件事是鱼朝恩所为,可关键的问题是——郭子仪会怎么想?倘若郭子仪听信坊间风传,或者利用坊间风传,愤然举兵讨伐鱼朝恩怎么办?

    如今,这个相对平衡的三角政治格局是朝政稳定、社稷安宁的基础,假如此局一破,各种或明或暗的政治或军事力量势必展开一轮新的博弈,到那时候,社稷就永无宁日了!

    代宗对此忧心忡忡。

    不久,郭子仪从奉天入朝述职,代宗小心翼翼地跟他提起了盗墓的事情,同时不无紧张地看着他的反应。

    郭子仪很清楚天子在担心什么,因此自然知道该怎么回答。他沉默片刻,随即泫然涕下,用一种既伤心又无奈的口吻说:“臣长期领兵,未能有效约束部分士卒的暴行,以至盗挖坟墓的事情屡有发生。臣今日遇到这种事,只能说是天谴,与任何人无关。”

    “今日及此,乃天谴,非人事也。”(卷二二四)

    代宗闻言,顿时如释重负。

    这话说得真好,不愧是识大体、顾大局的三朝元老啊!

    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正月,时值新春佳节,郭子仪照例回朝述职。初七这一天,他忽然收到了一封请柬。

    请柬是鱼朝恩让人送来的,盛情邀请他一起去章敬寺进香礼佛。

    章敬寺可不是一般的寺院,那是两年前鱼朝恩献出自己的一座豪宅,专门为死去的章敬太后(代宗之母)祈福而修建的。据说此寺“穷壮极丽”,工程量非常大,耗费的建材数量也极为惊人,整个京畿地区能够买到的木材全部投入都不够用,最后只好拆了曲江行宫和骊山华清宫的一部分,才算把这座寺院盖完,整个工程耗资“逾万亿”。

    毫无疑问,这座章敬寺虽然挂着为章敬太后祈福的名义,实则无异于鱼朝恩的私人寺院。现在,鱼朝恩居然请郭子仪到这里进香,破天荒地向郭子仪示好,究竟是何用意?他是在向郭子仪伸出橄榄枝,还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郭子仪对此颇感迷惑。

    不过,很快就有人帮郭子仪廓清了迷惑,提供了答案。

    答案的提供者就是当朝首席宰相元载。他私下通过郭子仪的亲信向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朝恩谋不利于公。”

    也就是说,鱼朝恩是准备在章敬寺埋设伏兵,打算趁郭子仪不备把他一举除掉!

    然而,这个信息不仅没有帮郭子仪廓清迷惑,反而在他的心头罩上了更多疑云。因为,元载跟郭子仪平时不过是在场面上哼哼哈哈、彼此敷衍而已,双方并无私交,他为什么要告诉郭子仪如此重要的信息?再者,元载是如何知悉鱼朝恩的阴谋的?他这么说有没有凭据,是不是在诬陷鱼朝恩?

    疑团一个接着一个,让郭子仪难辨真伪、百思不解。

    代宗朝廷的三角政治格局又一次出现了破局的危机。这个危机是否可以化解,就看郭子仪作何选择了。

    郭子仪的选择很简单——去。

    就算是龙潭虎穴,他也必须去闯一闯。

    左右将领都劝郭子仪在衣服里面套上一件铠甲,同时带上三百名武装侍卫,以防万一。但郭子仪没有同意。他说:“我是国之大臣,鱼朝恩若无天子之命,岂敢加害于我?假如他真奉了天子之命,你们又能改变什么?”

    随后,郭子仪欣然赴约,身边只有两三个家僮跟随。

    鱼朝恩亲自站在章敬寺门口迎接,一见郭子仪随从那么少,大感意外,惊问何故。郭子仪就把那个“章敬寺设有伏兵”的消息告诉了鱼朝恩,然后笑着说:“我之所以不带多人,就是怕您动手时麻烦。”

    你可以把这句话当成毫无含义的玩笑,也可以把它视为大有深意的警告。究竟要作何理解,就看你鱼朝恩是否真的怀藏阴谋了。

    鱼朝恩一听,赶紧捶胸顿足,赌咒发誓,说绝没有什么“伏兵”之事,这都是小人陷害,企图离间二人关系云云。最后,鱼朝恩紧紧握住郭子仪的手,眼里挤出几滴浑浊的老泪,动情地说:“如果郭公不是一位忠厚长者,岂能对我不起疑心啊!”

    当天,章敬寺太平无事,跟往常一样肃穆宁静。宾主双方携手礼佛,气氛轻松融洽,然后共享一顿丰盛精美的素宴,最后尽欢而罢。

    没有人知道那天的章敬寺里是否隐藏着全副武装的刀斧手,也没人知道究竟是元载陷害了鱼朝恩,企图令鱼、郭二人鹬蚌相争,自己坐收渔人之利,还是鱼朝恩确实想除掉郭子仪,只是发现阴谋已经泄露,不得不临时取消了行动计划。

    总之,那天什么都没有发生。

    尽管如此,通过“章敬寺事件”,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三角政治格局并不稳固。

    因为,除了郭子仪之外,鱼朝恩和元载都显得咄咄逼人,大有置其他二人于死地之势!

    换言之,就算郭子仪可以凭借他的明智、谨慎和宽容屡屡避开危险、化解危机,可在鱼朝恩和元载之间,却迟早会爆发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

    平心而论,在三个政治强人中,最骄横、最嚣张的还是鱼朝恩。史称其“专典禁兵,宠任无比,上(代宗)常与议军国事,势倾朝野”。此外,鱼朝恩最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恣谈时政,陵侮宰相”。元载在朝堂上虽然也很强势,可在鱼朝恩面前,有时候也不得不低眉拱手,“默不敢应”。(卷二二四)

    有一件事颇能说明鱼朝恩的张狂。

    那是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一座新的国子监(国立贵族大学)在多年战乱后重新落成,“仅能执笔辨章句”的鱼朝恩却“自谓才兼文武”,忙不迭地学人家在讲堂上开讲经文。

    有一次,国子监举行祭奠古代圣贤的仪式,礼毕照例要由一些硕学鸿儒升座登坛,为文武百官和学生们开讲儒学经典。于是,自认为满腹经纶的鱼朝恩就当仁不让、大摇大摆地上去了。

    那天,鱼朝恩开讲的是。他专门挑了第五十卦“鼎卦”来讲。众所周知,鼎是国宝重器,象征国家权力,而鼎之三足则通常被用来指代宰相。鱼朝恩就开始借题发挥,大讲“鼎足折,覆公餗”。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宰相如果不得其人,就形同鼎的三足折断了,鼎就会倾覆,里面的食物便被白白糟蹋,犹如朝政被无能的宰相搞得乱七八糟。

    当时在场的宰相有两个:一个是王缙,还有一个就是元载。

    听到鱼朝恩借讲经之机公然侮辱在座的宰相,王缙当即怒形于色,而元载则怡然自得,脸上始终保持着一个矜持的笑容。

    事后,鱼朝恩对左右说:“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卷二二四)他的意思是:喜怒形于颜色的人最容易对付,不值得担忧;恰恰是该怒而不怒、面对侮辱而面不改色的人,才是深不可测、值得提防的对手。

    鱼朝恩的判断没错,元载确实是个值得提防、深不可测的对手,但他并没有料到,元载还是个后发制人、能杀人于无形的对手。

    这种人在时机来临之前往往很会装孙子,可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可以把你施于他的所有侮辱和伤害照单全收,但是反扑的机会一旦成熟,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出手,把当初遭遇的一切加倍返还于你,让你付出血的代价!

    鱼朝恩尽管没有看错元载,但他毕竟还是低估了这个对手。

    所以,他只能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