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血腥的盛唐6·藩镇割据,隐患爆发 > 一个宰相的快意恩仇

一个宰相的快意恩仇

作品:血腥的盛唐6·藩镇割据,隐患爆发 作者:王觉仁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杨炎要报谁的恩?

    答案是:元载。

    虽然世人普遍认为这个弄权宰相恶贯满盈、死有余辜,但杨炎并不这么认为。

    因为元载当年提携了他。

    在杨炎看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管元载如何罪大恶极、臭名昭著,永远都是他生命中最值得怀念的恩人。

    因此,杨炎要报仇的对象,就是当初整垮元载的人。

    这个人就是刘晏。

    尽管当时元载一案的幕后主使是代宗李豫,可刘晏却是该案的主审官。元载被定罪诛杀后,杨炎惨遭株连,被贬到了穷乡僻壤。这笔账,杨炎当然要记在刘晏头上。更何况,代宗死了,刘晏还活着,杨炎想要发泄心头之恨的话,当然不能找死人,只能找刘晏。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私密的原因是——杨炎担心这家伙会对他的宰相之位构成威胁。

    因为刘晏和他一样,也是一个理财高手,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还高他一筹。

    如果说杨炎是在宏观政策的层面上拯救了帝国财政的话,那么首先必须归功于这个刘晏。因为许多年来,刘晏一直总揽朝廷的财政工作,长期兼领度支使、转运使、盐铁使、租庸使、青苗使等财政职务,在第一线上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工作,“既有材力,视事敏速,乘机无滞……军国之用,皆仰于晏”。(《旧唐书·刘晏传》)

    刘晏掌管财政之前,李唐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四百万缗,刘晏上任后,一年的财政收入就高达一千余万缗。“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卷二二六)

    如果没有刘晏,从肃宗时代起便已千疮百孔的帝国财政也许早就轰然崩溃了。换言之,假如没有微观层面上点点滴滴的改善和集腋成裘的积累,杨炎后来创设的两税法就没有了施行的基础和成功的条件,最多也只能是个画饼充饥的东西。

    因此,像刘晏这种“任事十余年,权势之重,邻于宰相”的人,随时都有可能一步跨到相位上来,分享杨炎的权力。

    面对如此强势的威胁,杨炎不能不感到极大的忧虑和恐慌。

    所以,就算不提当年那笔旧账,杨炎也必须对刘晏下手。

    就在两税法颁布的几天后,德宗召两位宰相议事。杨炎奏事完毕,忽然涕泗横流地对德宗说:“陛下可知道,刘晏此人,很早就与黎幹、刘忠翼同谋,臣身为宰相,没有尽到讨逆之责,罪当万死啊!”

    客观地说,杨炎指控刘晏与黎、刘二人同谋,并不能算是诬告。因为京城早有传言,说当年黎幹和刘忠翼怂恿代宗立独孤贵妃为皇后之事,刘晏也曾参与其中。至于这个传言是否属实,那就没人知道了。

    对此传言,德宗实际上也早有耳闻,只是当朝宰相如此煞有其事地向他提出来,这还是第一次。

    德宗没有说话,脸上是一种若有所思的表情。

    这时候,崔祐甫发话了。他说:“像这种暧昧不明的传言,不可随便采信,况且陛下刚刚颁布了大赦令(朝廷于正月初一改元,同时大赦天下),更不应该追究这种风言风语。”

    杨炎一看皇帝的脸色,又听了崔祐甫的话,知道凭这则谣言八成是搞不定刘晏的,随即转移方向,说:“尚书省及其六部,是国家的政治中枢,这些年来增设了很多使职,大大分割了尚书省的行政权力,臣建议最好是裁撤诸使,恢复旧制。”

    裁撤诸使,首当其冲者当然就是刘晏。

    对德宗来说,关于刘晏参与阴谋的传言是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所以,仅凭传言将刘晏定罪固然不妥,但完全不理会谣言似乎又让人不太放心。毕竟这则谣言传得这么凶,不会纯属空穴来风。德宗想来想去,觉得最妥当的处理方式还是像杨炎暗示的那样——可以不杀,但不能不贬。

    这一年正月底,德宗下诏,宣布自即日起,将国家财税的管辖权(天下钱谷)收归户部的财务司(金部)和粮食司(仓部),同时罢免刘晏兼任的转运、租庸、青苗、盐铁等使。

    二月,杨炎又怂恿德宗将刘晏贬出朝廷,理由是刘晏不久前呈上的一道奏章中有许多虚假不实之词,隐然有欺君之嫌。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德宗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大臣对他的欺瞒,而杨炎的话则一下子触痛了这根敏感神经。于是德宗不分青红皂白,马上将刘晏贬为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因为杨炎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将刘晏贬官,而是将他置于死地!

    这年六月,宰相崔祐甫病逝。杨炎顿时心中窃喜。因为崔祐甫一死,就再也没人替刘晏说话了。

    不久,杨炎就暗中授意自己的死党、时任荆南节度使的庾准上疏指控刘晏,说他自从被贬到忠州后就满腹牢骚,经常埋怨天子,而且还与附近藩镇暗通款曲,此外又在本州大肆招兵买马,颇有起兵反抗朝廷的迹象。

    庾准是刘晏的顶头上司,德宗很容易就采信了他的控辞,加上杨炎又在他耳边拼命煽风点火,德宗遂痛下决心,于这年七月派遣宦官前往忠州,秘密将刘晏缢杀,并将其妻儿老小全部流放岭南。事后,为了掩人耳目,杨炎又建议德宗发布了一道赐刘晏自尽的诏书。

    然而,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杨炎疯狂复仇的行径还是被天下人看在了眼里。

    刘晏无辜被诛后,朝野舆论一片哗然,纷纷替他鸣冤叫屈。

    最先作出反应的是淄青节度使李正己。

    去年,他卑躬屈膝地向朝廷献钱三十万缗,不料却热脸贴上了冷屁股,心里一直愤愤不平,总想找机会出出这口恶气。如今,朝廷在刘晏这件事上做得这么不地道,李正己当然要挺身而出,充当一回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正义之士了。

    他旋即上疏德宗,对朝廷的做法提出了严正的抗议和强烈的谴责,同时要求德宗公布事实真相,严惩杀人凶手。

    对李正己这一声吼,德宗置若罔闻,可做贼心虚的杨炎却吓得差点尿了裤子。

    这就好比某梁上君子夜入暗室,盗得宝贝在手,转身欲走之际,忽然灯火大亮,满屋子站满了围观群众,这贼不活活吓死才怪。

    杨炎自以为整死一个刘晏,不关别人鸟事,没想到却一下子触犯了众怒。

    怪只怪他太低估刘晏的影响力了——这些年刘晏兢兢业业为国理财,其成绩实在引人注目,所以积累了相当高的威望。

    现在,朝野舆论的矛头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杨炎,不管他走到哪里都有人在背后戳脊梁骨,这滋味实在是不太好受。

    怎么办?

    事情都做下了,人也已经杀了,难不成叫杨炎公开忏悔主动辞官,或者挥刀自刎以谢天下?

    不,这是不可能的。

    唯一推卸责任的办法,就是找个人来背这口黑锅。

    但是,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杨炎情急之下抓来消灾避祸的这块挡箭牌,居然是当今圣上李适!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二月,为了转移舆论的矛头,杨炎派遣了一批心腹前往各地,向诸镇的头头脑脑们解释说:“刘晏之所以获罪被诛,完全是因为他当年依附奸臣、谋立独孤氏为后的结果,皇上对他深恶痛绝,才会把他除掉,实在没有别的原因。”毫无疑问,杨炎在这里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一个绝对不可饶恕的错误!

    普天之下,他找谁来背这口黑锅都没问题,可他偏偏脑子进水,把皇帝拉出来挡枪子儿,这不是在找死吗?

    马上就有人向德宗密奏,说:“炎遣五使往诸镇者,恐天下以杀刘晏之罪归己,推过于上耳。”(《旧唐书·杨炎传》)杨炎之所以派遣五路使者前往诸镇,就是担心天下人把杀刘晏的罪名归到他头上,所以才把罪过全推给了皇上。

    这下麻烦大了。

    德宗刚开始还不太相信,赶紧派宦官到淄青找李正己求证,结果很遗憾——反馈回来的消息和密奏内容一模一样。

    德宗李适勃然大怒。

    自古以来,只有皇帝抓人来当替罪羊,哪有臣子抓皇帝来当挡箭牌的?这该死的杨炎真是活腻了!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从这一刻开始,德宗就已经下定了除掉杨炎的决心。只是由于这一年春,河北诸镇因继承人问题屡屡跟朝廷叫板,德宗分身乏术,才不得不暂时搁置了这件事。

    虽然暂时还留着杨炎,但必须马上找一个人来制约他的权力。

    德宗随后找到的这个人,就是中唐时期赫赫有名的奸相——卢杞。

    建中二年二月六日,德宗改任杨炎为中书侍郎,同时任命卢杞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从此,德宗日渐倚重卢杞,基本上把杨炎给冷冻了。

    此时的德宗当然不会知道,重用卢杞将成为他帝王生涯中最大的一道分水岭。

    ——在过去的两年中,德宗李适凭借自己盛年即位的一腔热情赢得了一个漂亮的开局,但是自从卢杞上台以后,那些令人鼓舞、令人欣慰的大好局面就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将是一连串令他刻骨铭心的痛苦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