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新宋Ⅱ·权柄2 > 第四节

第四节

作品:新宋Ⅱ·权柄2 作者:阿越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整个军事系统将由六个机构领导:枢密院、兵部、三衙、卫尉寺、军器监、太仆寺,受御史台与门下后省监督。其各有职掌——枢府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同时亦是皇帝陛下之最高军事参议机构。兵部的职掌,包括六品及以下武官品级的补选和升调转迁;征募兵员、士兵的迁补,退役;驿传,后勤军资等等。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三衙掌全国之禁军,平时主要职责是督导各军训练、建议奖惩官兵、提出装备建议;卫尉寺掌监军、军法诸事宜,它可以监视、调查军中一切叛乱、违法行为,审理军事案件;军器监掌研究、生产军器;太仆寺专掌马政……”

    王韶坐在藤椅上,听长子王厚介绍着军事改革的内容,忽然冷笑道:“这次郭逵要受重用了吧?”身为枢密副使,却只能做军事改革的看客,王韶心里十分不满。但是皇帝的决心如此之大……

    “郭逵任兵部侍郎兼讲武学堂山长。”王厚淡淡地说道,“儿子以为讲武学堂非常紧要,这次军事改革,首要的事情就是整编禁军。按计划,将首先在京师创办讲武学堂,从禁军中选调从九品下至八品上的武官进入讲武学堂培训,训练阵法、纪律、号令、武艺等等,然后再由这些武官为基础,从各禁军中选调副都兵使至什长等,组成骁胜军与宣武军第一军、神卫营第一营……”

    “慢着!”王韶忽然坐直了身子,问道:“什么叫副都兵使?”

    “这次变动非常之大。副都兵使,大约便是原来的副都头吧。”王厚笑道,“武官也废除了寄禄官,以散官品秩决定服色、俸禄、资历等……从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共是二十九阶三十一个名目,大抵名称还是本朝旧制。而从九品外,又有准备使唤至守阙毅士十资。似爹爹,散阶便将定为镇国大将军。”

    “镇国大将军?”

    “是。天下武臣阶级,都全部改成新官名。从一品为骠骑大将军,正二品为辅国大将军,从二品为镇国大将军。爹爹便是镇国大将军!”王厚一面说着,一面递过一张写满了字的纸给王韶。王韶接过来一看,见上面写着:

    熙宁八年钦定武臣散阶

    从一品 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 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 镇国大将军

    正三品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从三品 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正四品上 忠武将军          正四品下 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宣威将军          从四品下 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定远将军          正五品下 宁远将军

    从五品上 游骑将军          从五品下 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          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

    从六品上 振威校尉          从六品下 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 翊麾校尉          从七品下 翊麾副尉

    正八品上 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宣节副尉

    从八品上 御武校尉          从八品下 御武副尉

    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陪戎副尉

    未入流共十资:

    准备使唤 守阙准备使唤 听候差使 守阙听候差使 听候使唤 守阙听候使唤 效士 守阙效士 毅士 守阙毅士

    王厚见父亲看得认真,又笑道:“这其实是旧瓶装新酒。散阶的名称没有任何变化,怀化大将军与归德将军依然只授给归顺诸蕃首领……”

    “这未入流十资又是怎么一回事?”王韶指着纸问道。

    “从守阙毅士到准备使唤,一共十资,士兵入伍第一年,就是守阙毅士。又特别规定,士兵入伍后,只须训练合格,不犯军纪军法,一年一迁。若有功劳、或考绩优等,还会按功绩加以晋级。每级薪俸各不相同。这本来也是军中旧法,用来鼓励士兵上进之心,不过这次却是规定得更加具体了。”王厚也是久在军中之人,于旧制本熟,因此说起军制改革来,也历历如数家珍。

    “这么说,士兵的役期是十年?”王韶眯起眼睛,反问道。

    “是,十年役满,若还不能升到陪戎副尉,就要退役。兵部将另外颁布禁军士兵退役法例,或使其转入厢军、地方巡检部队,或者就直接发钱遣散回籍。另外,此次兵制改革,将暂时保持募兵法不变,禁军以后会采用两种招募方法,一是从厢军中挑选,一是直接向天下招募,士兵入伍后一年,所属部队若发现条件不合要求,将遣回原籍,处罚招募官员。看来这次皇上是打定了主意,要让禁军的士兵永远由三十岁以下的精壮青年组成。”

    “说来容易。”王韶不以为然地笑道,又将身子舒服地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嘴里开始哼起不知名的小曲。

    王厚微微欠身,道:“其实这兵制改革的谋主还是石越。是他建议皇上将卫尉寺变成一个监军、军法系统,军法官配到了大什一级,依孩儿之见,若真能够成功,军中许多改革必然能够实现。卫尉寺成了完全独立的系统,若有人招募不合格禁兵,他便要同时让军中武官与军法官都与他同流合污才能如意——这代价未免就太高了。”

    “这么说,你是相信郭逵能成功?”王韶的眼睛却没有睁开,只是淡淡地问。

    “不。”王厚咬着嘴唇,缓缓说道,“孩儿是相信石越能成功。”

    “你又要劝我和石越合作?”王韶懒懒地问道。

    “爹爹,石越一样可以让您成就功勋!”

    “是吗?”王韶冷笑道,“我可不相信几个新机构就能解决问题。”

    “若有清晰明确的奖惩制度,又能公正地执行,孩儿却认为是可能的。”王厚声音很轻,似乎怕因此冒犯了父亲,但眼神中却极有信心。

    “谈何容易!”王韶依然没有睁开眼睛。

    “总要去做!”王厚的声音终于渐渐大了进来,“皇上亲自接见儿子,以我为骁胜军第一营都指挥使。讲武学堂第一期将召集禁军中副都兵使以上,指挥使以下军官约一千人进行训练,半年之后,组织比武与演兵,淘汰近四百人,胜出的六百多人,将分别编入骁胜军、宣武军第一军,神卫军第一营为军官,组成教导军……”

    “抽掉一千名小使臣进讲武学堂训练,真是大手笔啊!”文焕笑道,“还要淘汰四百人,更是出手不凡。”

    “现在不叫小使臣了。”段子介笑着纠正,一面问道:“文兄被抽中了吗?”

    “不幸抽中。”文焕的语气中却没有半点“不幸”的意思,却听到田烈武瓮声瓮气地叹了口气,文焕于是回身笑道:“田兄,你叹什么气?”

    “一千人淘汰四百人,你居然觉得好笑?”田烈武摇了摇头,“万一被淘汰,薪俸减半,留在讲武学堂继续培训一期,如果两期都被淘汰,四十五岁以上罢职为民,四十五岁以下降两级调入厢军——这是好玩的吗?”

    “纵要倒霉,也是别人倒霉,田兄你怕什么?这次过关的将全部进骁胜军、宣武第一军、神卫军第一营,品秩虽不变,却拿高一阶的薪俸,也是美事一桩啊。”文焕不以为然地笑道。

    “莫要想得太乐观了。”田烈武继续摇着头,显然对于文焕轻松的神情不以为然。

    “你想想,全国有多少禁军,再怎么裁减,指挥使以下的武官起码有一万多人,凭你田兄的本事,还不能立足吗?这次整编,不过是对付那些吃闲饭的。不过朝廷这次整编倒是动真格的。我听说朝廷准备用五年时间,以每年整编七到八个军的速度,对禁军重新进行编制。指挥使以下的武官由讲武学堂训练,从第二期起,人员还会逐渐增多,一期培训两到三千名武官。而什长以上未入流的武官,就由骁胜军、宣武第一军、神卫军第一营进行训练,每次也要淘汰三成到四成人。”文焕压低声音,说着听来的小道消息。

    “这真的是整编吗?”段子介若有所思地问道。

    “何出此言?”文焕与田烈武都怔住了。

    段子介沉思了一会儿,方轻声道:“五年时间,每年整编七到八个军,算来全部禁军加起来也不过只有三十五到四十个军左右,每军一万五千人左右——这不是裁军吗?”

    “啪啪啪……”段子介话音方落,便听隔壁桌上传来击掌之声,有人高声赞道:“好见识!”他不料自己压低声音说的话还被人听见,忙回过头去,却见一个三十余岁的中年人走了过来。文焕见着此人,吃了一惊,连忙起身抱拳道:“章大人。”他识得此人是新任卫尉寺卿章惇,只没有想到会在此处偶遇。

    章惇也不料有人识得自己,吃了一惊,拿眼打量文焕,却不认识,不由奇道:“你怎的认识我?”

    文焕微微一笑,却不解释,只道:“下官文焕,这厢有礼。”段子介与田烈武也连忙起身行礼。章惇笑道:“不必多礼。”一面大大咧咧拉了张椅子坐下,又打量三人一回,才笑道:“本想出来散散心,不料倒有这番奇遇,竟遇见几位青年俊杰。”

    三人连忙谦逊道:“不敢。”

    章惇又看了段子介一眼,笑道:“这位段公子,颇能知微见著,一语中的,某十分佩服,不知却是在哪里高就?”

    “惭愧,下官不过一区区宣节副尉。”

    “咦?”章惇真是吃了一惊,说道:“我看段公子是读书人,怎的换了武职?”

    段子介被他问到痛处,当下摇头不语。章惇微微一笑,随即道:“班定远当年也是投笔从戎的。”旋又道:“方才听到几位谈论,这位文公子和田公子,都入了讲武学堂。不知段公子……”

    “下官却是没有抽中。”段子介淡淡笑道,声音中却听不出是高兴还是沮丧。

    章惇顿时面有喜色,笑道:“我还道郭逵要将武官中杰出之辈一网打尽,却不料终有漏网之鱼。”

    文焕不由笑道:“章大人,这又是怎生说的?下官听说这次抽选的武官,也都是在京师附近禁军中抽调,驻边禁军,轻易不敢动的。”

    “那也已经了不得了。”章惇笑道,“我现今要在禁军中找些识文断字的人来做军法官,实在如大海捞针一般难。段公子若是有意,不如便进卫尉寺如何?”

    “卫尉寺?”段子介怔了一会儿,立刻摇头婉拒道:“多谢大人厚爱,但是下官志不在此。还望大人恕罪。”章惇盯着段子介看了一会儿,见段子介神色很坚定,知道不能相强,微微叹了口气,道:“我又岂敢相强?既如此,我便有一言相劝,方才段公子所猜测之事,千万不可泄露,否则于国于身,皆有大害。”

    段子介猛然醒悟,正要道谢,忽然便听到远处传来轰隆数声巨响,隐隐似从西南面传来。他正感愕然,章惇已经快步起身,走到窗边向外张望,只见是西南城外浓烟直冒,似要蔽住天日。他顿时脸色大变,也来不及和三人告辞,匆匆便即下楼而去。

    待章惇下楼,段子介三人也立时好奇地走到窗边察看——眼前之景,顿时也让三人全都怔住了,文焕脱口说道:“白水潭……”段子介脸色煞白,转身就向楼下奔去。

    三人一路策马狂奔。到了白水潭学院,却发现白水潭虽然学生三五成群凑在一起议论,神情中惊疑不定,但学院却安然无恙。段子介下马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出事的地方,竟是兵器研究院!兵器研究院的研究员这几年也陆续有招集别处人员,但是骨干力量始终是白水潭格物院的师生,可以说与白水潭学院同气连枝,这时发生爆炸,学院的学生自然非常的担心。但是段子介等人打听半晌,却没有人知道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段子介三人便又驱马向兵器研究院行去,不料在两三里之外,就被士兵挡住。三人皆是禁军军官,却也不敢擅闯,只得悻悻在外围远眺,却发现附近一棵树下,桑充国、程颢、蒋周等人也站在那儿焦急地等待。三人连忙过去,下马行礼后,段子介便迫不及待地问道:“桑山长,究竟出什么事情了?”

    桑充国忧形于色,摇头道:“只听到数声爆炸巨响,本来我们以为是在试验震天雷什么的,但后来才发现响声巨大得多,而且更引发了大火,这才知道是出了事故。我们几个担心,来探问情况,谁知却都被拦住了。”

    蒋周低声道:“一定是研究什么新兵器出事了,我听说……”却听桑充国突然高声唤道:“子明!”众人连忙循声望去,见远处一群人驱马而至,中间一人,依稀便是石越。

    石越听见这边呼唤,连忙拨转马头过来,下马问道:“长卿,程先生,蒋先生,文兄,段兄,田兄,你们怎么在这里?”虽然眼前之事甚急,他却还是从容不迫一一唤出名字来。段子介等人连忙上前参见。桑充国急得直摆手,道:“子明,这时节就不用管虚文了。兵器研究院究竟出什么事了?”

    “我也是刚刚赶到。”石越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事情,“你们且随我进去看看便知。只是兵研院里规矩甚多,你们不要到处走动。”说着便招呼众人,一道进了兵研院。

    待进入兵器研究院的警戒圈内,石越才发现竟然所有的卫哨都已经动员。从三里之外开始,便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所有的士兵都脸色严峻,如临大敌。石越看到这个场面,心也开始一点一点往下沉。众人在兵器研究院一个官员的指引下,无声地向出事地点走去。

    约摸走了两盏茶的时间,出事地点才终于出现在众人视线之内。众人都被眼前所见惊呆了——大地的某一块似乎已经被烤焦了,地面被烧得黑糊糊的,大火虽然扑灭了,却不时还有地方在冒烟;到处是被炸飞的物什,巨大的铁块东一块西一块的满地都是,其中还夹杂着一些血肉模糊的残肢!连流动的空气中,都夹杂着刺鼻的焦味与血腥味……

    石越不由颤抖起来,心中立刻明白:大爆炸!这是大爆炸!究竟是在试验什么兵器?!他的心里转过一个个的念头,难道……

    桑充国难以置信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声音颤抖得几乎不能成声,“死、死了多少人?”

    “二十五名研究员、八名工匠、三十名卫兵当场殉国!还有四十余人受重伤,已经转移。”章惇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已经到了。听到这个可怕的消息,桑充国已经颓然地跌坐到地上,没有听到章惇刻意地加重了“殉国”这个词的语气。

    “医官到了吗?”石越的声音也有一点呆滞。

    “已经到了。正在医治,只是……”章惇垂着头,叹了口气。他在任判军器监的时间里,就一直亲自兼任兵器研究院知事,这里所有的人,他基本都认识,并且这个研究项目,也是他亲自批准的……

    “二十五名研究员,八名工匠,三十名卫兵,一共六十三人殉国。”石越身子颤抖,喃喃地道,“究竟是什么试验?究竟是什么试验?”他的声音逐渐由低到高,说到最后一字,几乎已经变为咆哮。

    “山长,我们在研究一种远程攻城火器,研究院命名为火炮。”章惇身后的一个研究员轻声道,被浓烟熏黑的脸上纵横着一道道的泪痕。

    “火炮?难道是……难道是炸膛?!”石越颤声问着,只觉脑中一阵晕眩。

    “我们以前试验过几次,威力很大,于大哥说,再多加点火药,不知道效果会怎么样,结果、结果……”那个研究员早已经泣不成声,他口中的“于大哥”,显然也是研究员。

    “该死!”石越喃喃诅咒着,他眼前仿佛能看见几十个研究员和工匠,正围在黑黝黝的火炮旁边,记录着火药的配比,计算火炮的仰角,检查着火药与火炮是否符合规定,然后,引信点燃,每个人都捂上耳朵,紧张地观察着,没有人想到这么大的铁管也会有被炸飞的危险。人人只关心火炮发射时的威力是不是达到要求,炮弹是否会按着设想的抛物线飞出去,然后,轰的一声……

    “该死,是我的错!我明知道可能有这样的结果,可我忘记提醒……”自责、痛惜……诸般感情啮咬着他的内心,一种前所未有的愧疚几乎要把石越一口吞没掉,令他几乎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他才勉强轻声地问道:“遗体已经清理了吗?”

    “有几个人的遗体根本无法找全了……”

    “一定要找全!”石越铁青着脸,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吼道,“一定要找全!”

    桑充国此时已在程颢的搀扶下站起身来,缓缓走到章惇身边,颤声说道:“章大人,我想去看看我学生的遗体,不知可不可以?”

    “请——”章惇叹了口气,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是做了个手势,一个研究员便引着桑充国走向一栋平房。

    石越呆呆地站着,还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的”研究院,竟然因为一次炸膛,导致了六十余人的死亡!其中还包括二十五名最优秀的火器研究专家,这已是全部兵研院火器专家的一半!六十多条生命,他的头脑之中一片混乱,无数的面孔在他的脑中交递着闪过,他的心中忽然隐隐地浮现出一个想法:“如果不是我,他们都不会死去吧?”这种可怕的想法才一出现,便立刻像附骨之蛆般缠绕住他。

    “这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事先……”他喃喃地说道,不敢正视心中那个可怕的想法,可是却又无法逃避,只要他睁着眼睛,就能够看到眼前的悲剧,这是六十多条人命呀!

    “子明,总要付出代价的。人之一死,有轻如鸿毛,有重于泰山……”

    “他妈的!这是可以避免的!”石越再也忍耐不住,高声地向章惇吼了起来,在这一瞬间,泪水迅速地涌上了他的眼眶,他喃喃地说道:“六十多条人命呀!”

    章惇并不知道“他妈的”是什么意思,但却能明白他的心情,于是将安慰的话咽回了口中,静静等待石越的平静。

    这一天,是熙宁八年的七月初七,乞巧节。传说中的这天晚上,牛郎与织女将在鹊桥相会。但是在人间的汴京,却因为一场意外的变故,令得六十多人再也见不着他们的情人了。并且,死亡的人数在三天后上升到八十二人。

    火炮研究是保密内容,不能公开报道,无论是《新义报》还是《汴京新闻》,都只是约略提到:“七月初七日兵器研究院发生意外事故,造成爆炸云云”,但是八十余人死亡的大事,却无法瞒过和死去的研究员们朝夕相处的白水潭学院的师生。

    整个学院第一次陷入了全面的悲痛当中。曾经朝夕相处的伙伴,在一声巨响之后,就再也回不到你的身边——第一天时,这种感觉是一种不敢相信的迟钝,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就变成了一种抓不住东西的惶然。只觉得身边的东西,一件件失去,至关重要,却无可挽回。这种失去的东西,无法描述,却能感觉得到,就像自己的一部分也被带走了。

    几天来,桑充国每天晚上都会坐到兵器研究院的山下,燃起香烛,静静地哀悼。

    那些死去的人中,有他的得意门生,他还清楚地记得熙宁三年他们来报名的情景;他清楚地记得:有一个叫赵铭仁的学生,为了撰写的论文能在《白水潭学刊》上发表,是怎么样深夜来敲他的门,求他把论文给蒋周看看的;他也还记得他在开封府狱中的时候,这些死去的学生,就曾经悄悄地买通狱卒来看他……他曾经亲手发给他们毕业证,曾经和他们一起参加技艺大赛,曾经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些人,都是白水潭的精英,是他的学生,也是他的朋友,是他整个生命的一部分……

    但现在,却全都失去了。

    为了一个理想,他们被炸得四分五裂,尸体不全。

    第一天,他还会低声地哭泣,到了现在,他已经哭不出来了。他只能静静地坐在那里,远远望着这些学生工作的地方,死去的地方。当他专注的时候,他的眼前就会出现幻觉,仿佛他们还活着,还在那里研究着火药的配方,试验着各种各样的兵器,为了一张设计图纸而争吵不休,那声音都似还在他的耳边……

    “长卿。”程颢和蒋周一人点着一枝香烛,默默地坐在桑充国的旁边,想劝慰,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他们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死得其所。长卿要节哀。”程颢低声说道。

    “他们还年轻。”桑充国却只会反复说着,“他们还年轻……”

    程颢与蒋周对望一眼,无言地叹息一声,坐在旁边。没过多久,欧阳发、晏小山也捧着香烛静静地走来,坐在旁边。然后便是白水潭的其他师生,一个一个,有些点着香,有些捧着香烛,密密麻麻……在兵器研究院外,便见数千只烛光摇曳闪烁,还夹杂着低声抽噎之声,那是平素相好的同窗,抑制不住悲痛之情。

    忽然有人悲声作歌唱道:“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起先还只是一个声音,慢慢地,许多声音便都加入进去,悲歌渐转低沉,最后变成数千学生齐声合唱,他们低声的、反复地和唱:“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

    悲凉凄婉的歌声,在旷野中久久地回荡着。众人一边唱和着,一边已是泣不成声。便是程颐那样淡然生死的人物,也不禁惨然动容。

    在这样一首无可挽回的哀歌声中,桑充国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哀恸,他奋然站起身来,张开双手,仰望星空,厉声呼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他凄厉尖锐的声音似乎要将天地裂破,直穿入九霄黄泉。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众人一齐怆然合应。

    桑充国却忽然转过身来,注视烛光点点下泪流满面的师生们,怆声道:“我们不会忘记,死去的同窗是为何而死!他们是为了汴京永远不会再有异族的铁骑而死!他们是为了探寻未知而死!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

    远处。

    田烈武、段子介、文焕、秦观四人默然站立,静静望着这一幕。田烈武低声问道:“少游,方才他们唱的歌,是什么意思?”

    秦观显然也被这情绪所感染,眼中隐有泪光,轻声道:“《薤露》是汉朝的挽歌,意思是说人生就像薤上的露水一样,容易消逝。但是露水干掉了,明天早晨还会再有,但人死去了,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田烈武本不是多愁善感的人,但此时细细思忖秦观话中之意,想到果然露水易逝还能复结,人死却不知魂归何处,又想起失去亲人朋友,一时竟是痴住了。竟没听到秦观又说道:“后面桑山长念的诗,是中《黄鸟》里面的句子,那是指责上天为什么要夺去国家的栋梁,如果可以挽回的话,就是自己死上一百次也愿意。那本是秦人悼念四良的诗……”

    他们都没有看见,在不远处的树下,还站了一个人,树下的阴影似乎已经将他包裹了起来,令得他整个人都像是处在黑暗之中。他静默地站立着,在他的心里,正反反复复地想着:“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消逝的生命不会再回来,我的过错,要多少人来赎呢?赎得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