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玻璃奖杯的个头都是比较的,比后世的奖杯太多了,形状也不是很像杯子,长度仅有三寸左右,比手指头粗一些,底座是更宽大一些的半球形,以让奖杯能够立起来。
虽然这个奖杯的个头很,但上面雕刻了很多图案,也有不少大唐的文字,其实,就是一首五言诗而已,是鼓励孩童学习的诗。
体育获奖的奖杯,上面居然雕刻鼓励学习的诗词,这个多少有些滑稽,不过,李安当初大规模制造这种奖杯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学习的。
在大唐长安城的学堂仓库内,有很多这样的奖杯,每一次举行文化比赛,获奖的学生都能获得这样的奖杯。
不过,李安制造的奖杯不都是这么的,也有比较大一些,或者更精美一些的,这次南下所携带的都是最低等最巧的一种,并且只带了几百个而已。
在玻璃并不普及的时代,这样的全透明奖杯是很值钱的,而且,这个也能算的上是工艺品,如此就更值钱了。
李安能舍得将这么贵重的物品奖励给参加比赛的学童,这足以体现他对这些孩子的重视。
不论学习成绩如何,这些孩子将来极有可能成为安狮郡的栋梁,这个时候给他们一些鼓励,将来他们是会感激的,会永远记得自己的,这对李安来,自然是大的好事了。
这些孩子将玻璃奖杯拿在手里的时候,显得特别的爱不释手,他们长这么大,应该是从未见过如此精美的工艺品,如此透明的玻璃奖杯,即便在大唐帝国,也是很稀罕的物品,每一个获得玻璃奖杯的人,都将其视为珍宝。
甚至,连这些大唐官员都产生了嫉妒的心里,看向奖杯的眼神都有些不太对,大概是觉得,李安对这些子太好了吧!
奖品发放完毕之后,李安高兴的宣布道:“已经正午了,可以开饭了。”
饭堂的桌椅数量不足,不足以容纳所有人,于是,有部分学童只能选择在教室里用餐了,反正桌椅什么的都不缺,在哪里吃都是一样的。
饭菜的种类倒是不多,不过,都是味道极佳的美味,足够众人饱餐一顿了。
刚才颁奖的时候,没能参加比赛的学童还有些眼馋和不开心,不过,一见到有美味享用,他们顿时就不这么想了,一个个的全都眉飞色舞,仿佛完全忘记了刚才的落寞和羡慕嫉妒恨。
孩子就是这样,只要有好吃好喝的就会很开心,他们的功利心比较,不会计较太多太长久,不开心的事情,很快就会忘记的,而不像有些大人,会一直耿耿于怀,甚至想着坑害别人,以求图的心理平衡。
大餐半个时辰就吃完了,大学堂放假半,吃完之后,所有学童就都离开学堂,返回各自的家。
李安也要离开大学堂了,而且,这是李安最后一次进入学堂,后日一早,他就要离开安狮郡,前往波斯湾附近了,那里是大唐铁路通向海港的理想之地,是必须要占领的地区。
当地是个什么情况,李安知道的不是太多,虽然早就派出先遣队去调查了,但传回的消息不太多,而且,还比较散乱,也许是路途太遥远的缘故,先遣队找不到李安想要的理想地点。
这个地点处在大食与竺之间,应该属于双方争夺势力的交接地带,在这个地方占领一块根据地,然后建设一个重要的港口,对大唐来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这个地方距离吐火罗不是很远,最多只有几百里而已,而吐火罗现在已经开始修筑铁路了,只需要继续向西南方向延伸,就可以抵达这个海港。
如此,一旦铁路通过来,大唐安西的货物,就可以在几日之内抵达港口,并从港口运往周边诸国,对贸易和流通非常重要,对控制海外诸国也有很大的作用,安西兵马可以凭借铁路,快速进入海港,然后乘船增援大唐在海外的州郡,从而实现控制整个世界的目标。
在离开大学堂之际,李安看着送行的夫子,道:“来人,将奖杯盒拿来。”
“李侍郎,这里有这么多奖杯,这些都很值钱吧!”
夫子从未见过这么精美的奖杯,觉得送这么贵重的东西给孩子,实在是太浪费了。
若是他们知道这些玻璃制品,其实比沙子贵不了多少的时候,估计会立马吐一口老血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些剩下的奖杯就交给你们了,日后,每半年都要举行一次文化比赛,获奖的发给奖杯,体育比赛也给,不够的话,本官还会派人送来的,能更好的激励孩子们学习和锻炼,这才是本官的最终目标。”
李安很高兴的道。
“李侍郎如此重视教育,我等实在是……”
一阵感动的眼泪留了下来,这些夫子有的都已经很老了,但煽情的本事是一点儿也不,哭眼泪很快就流下来了,实在是厉害。
离开学堂之后,李安见色还早,就去了一趟试验田,想最后看一眼试验田的作物,搞清楚什么植物在当地适合生长,什么作物不能生长。
试验田就是最好的检测仪器,不同的作物种植在条件完全相同的试验田里,所得到的结局完全不同。
有的作物长得非常精神,可谓是栩栩如生,但也有的作物长得非常糟糕,叶子都是焦黄的,显得很没有精神,甚至,还有的作物压根儿就不长,在大唐长安城的高产作物,到了安狮郡完全长不出来,刨开土地一看,种子都烂掉了。
“你们都看到了吧!这些都是不同作物的种子,本官搞这个试验田,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样的作物适合在安狮郡种植,这里的老百姓,大部分都是靠吃鱼肉生存的,这样营养很不丰富,对人的身体健康很是不利,而且,吃鱼所能养活的人是有限的,还是种植更靠谱一些,农业才能养活更多的人。”
李安看着身后的安狮郡官员,认真的道。
“李侍郎的是,安狮郡若要发展的更好,必须努力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我等必然不会懈怠,一定竭尽全力的帮助当地百姓,让他们掌握种植和畜牧的技巧,让安狮郡能获得更多的人口。”
陈刺史首先带头表态。
其余众官员也全都表态支持,表明发展农牧业是他们的本分,是他们应该做的。
在后世的社会,一个地方官员政绩的好坏,主要体现在经济的增长,环境的卫生,以及犯罪率的降低,对人口的多少没有什么要求。
而大唐这个时代,官员考核的重要一条就是人口的增长,地方官员治下的人口增长的越多,则政绩得分越高。
这是因为古代的人口增加受到疾病和战争的干扰,另外,还有很多盗贼和土匪祸害老百姓,所以增长的很是缓慢,想要快速增加人口非常困难。
只有官员勤恳努力,带领治下百姓兴修水利,讨伐山贼和土匪,这样,才能让治下的百姓生活的更加安定,丰衣足食之后,老百姓才能更快更好的增长人丁。
而人口的多少,又反应了一个帝国的实力,只有人口众多,才能有力量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若是人口稀少,则帝国很容易被外敌所吞并。
安狮郡是大唐的海外领土,也是大唐的一部分,作为安狮郡的官员,他们自然有维护本地区繁荣稳定,尽量增加人口的责任。
不过,自古以来都有一句名言,叫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外族人给人的感觉总是很不可靠,仿佛都带有某种狼子野心似的。
在大唐建立之前的很长时间内,华夏大地处在了极为混乱的五胡乱华时代,这个时代是整个中华民族最为黑暗的时代,代表中华正统的大汉民族几乎被屠戮殆尽,老百姓的日子非常艰难。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后日在总结的适合,才会得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点,其实也是一种带有歧视性的观点。
每当外族作乱了,就给外族扣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帽子,而自己民族内部出了叛徒,则又怎么呢?难道有异心的全都是异族吗?自己民族也会出现叛徒的,是否叛乱与是否是异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只是由于一般人都会偏向自己人,而讨厌与自己关系不近的人,比如觉得自己的亲属值得信任,而外姓则不可靠。
而最终的事实却并非如此,外姓叛主者大有人在,比如司马家族,篡了曹家的江山,南朝这样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而自己人骨肉相残的更多,玄武门之变,叔叔夺了侄儿的江山的就更多了。
总之,是否可靠与血缘亲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有没有外心,与是不是本民族的也没有必然的关系。
但历史上,确实出现很多异族反叛,将华夏民族屠戮众多的例子,但这很大程度上都与野心和利益有关,华夏本民族内部的互相屠戮还少吗?
另外,在后世的几十个民族,还不是都成一家人了,也没见谁有异心,这也是因为利益的关系。
国家对这些民族好,优待这些民族,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穿,能过上比较好的日子,他们自然是会支持政府的,很多异族之所以有机会反叛,那是因为华夏内部出了问题,让这些异族的部分野心家有了作乱的机会。
只要华夏帝国不乱,异族是永远没有机会作乱的,就算发起作乱,也没有成功的可能。
后赵皇帝石勒,原本只是一个异族的奴隶,他也想安安分分的做一辈子的奴隶,可是老不给他这样的机会,最终,他不得不反抗,并最终成了一个皇帝。
是司马家族的八王之乱,给这些异族的人机会了,倘若司马家族的皇帝是个有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傻子,则就不会出现这么大的动荡,异族的喽啰自然也就没有造反的机会,华夏大地也就不会掀起一场浩劫。
也就是,只要大唐帝国不出现大的动乱,当地的官员能很好的处理各种事物,则安狮郡就不会有多大的问题,就算人口增加很多倍,也永远都不会是大唐帝国的威胁,因为他们将成为大唐的子民。
这也是李安为什么要花费巨大代价,投入到教育行业的原因,不能看这三百名学童,他们是种子,日后大学堂还会扩招,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种子,而这些孩子成年之后,因为他们学习了大量大唐的历史文化知识,他们会不自觉的认为自己是大唐的一分子,从而忠心大唐。
就比如鲜卑这个民族,是五胡乱华的其中一支,但是鲜卑民族非常欣赏大汉民族的文化,并非常努力的进行学习。
如此一来,鲜卑民族渐渐的就把自己当成是汉人了,并把其它不好好学习汉文化的少数民族视为丑虏,这就是最好的例子,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一个优秀的文明是具有征服性的,会在不知不觉中反噬侵犯他的文明,让侵略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反噬的牺牲品,鲜卑入主中原,在武力上战胜了华夏民族,但很快,他们就把自己当成华夏民族了,完全忘记自己的祖先是谁了。
华夏虽然暂时输了,但文明的强大力量,让鲜卑完全融入了,自此,鲜卑各族成了华夏民族的一部分了,鲜卑民族彻底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消失的无影无踪,后世的身份证上,根本就找不到鲜卑这个民族,所有鲜卑姓氏的人,都成了汉民族了。
当然,李安没有那么多的闲工夫,将自己的认识解释给这些官员听,他还需要命令这些官员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足够了。
另外,虽然当地的人口会在经济条件好转之后,出现较大的增长,但大唐的人口也是会增长的,只要这里有足够的利益,在本土混不下去的很多百姓,就会被迫选择到这里来生存,从而壮大安狮郡的大唐人口,最终让这个海外领地内有大量的大汉人口,进一步巩固大唐在当地的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