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 序 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圣谟国政,及事近宫省,皆不敢私纪。至于系当日士大夫毁誉者,虽善亦不欲书,非止不言人恶而已。所录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不系人之利害者;下至闾巷之言,靡所不有。亦有得于传闻者,其间不能无缺谬。以之为言,则甚卑,以予为无意于言可也。 阅读点拨: 沈括写这篇《序》,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避免猜忌,不得不作这种莫谈国事式的声明。沈括是王安石新法运动的忠实执行者,王安石再度罢相,新法宣告失败之后,沈括也受到了排斥打击,直至罢职闲居,被迫退出了政治舞台。他在润州梦溪园中写作《笔谈》的时期,正是熙宁新法被彻底废除的日子,蔡确之流也正在制造流言攻击沈括。所以沈括写了这篇《序》。当然,《笔谈》的全部内容,绝不是如作者所讲的率意谈噱无意之言,而是具有十分深刻的见解,流露了真实的感情。沈括还注意到闾巷之言,这正是他肯向人民群众虚心学习的优点。 故事一 【故事一】郊庙册文 【原文】上亲郊庙①,册文皆曰恭荐岁事②。先景灵宫③,谓之朝献;次太庙,谓之朝飨;末乃有事④于南郊。予集《郊式》⑤时,曾预⑥讨论,常疑其次序:若先为尊,则郊不应在庙后;若后为尊,则景灵宫不应在太庙之先。求其所从来,盖⑦有所因。按唐故事,凡有事于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唯太清宫⑧、太庙则皇帝亲行。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之祭告,唯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⑨。至天宝九载⑩,乃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今后太清宫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为正祠。【注释】①郊庙:指郊祀和庙祀,即祭天和祭祖的活动。郊,南郊,古代帝王于冬至日,在都城南郊的圜丘(圆形高坛)举行祭天的仪式;有时郊祀也指合祭天地的活动。②恭荐岁事:于岁时祭祀恭恭敬敬地进献祭品。③景灵宫:宋代皇室奉祠本朝历世帝、后的处所。仿道家宫观形式,供奉已故帝、后的画像。真宗大中祥符间始建于皇城东南,后来不断扩大建筑规模,每帝为一殿,皇后亦另为一殿,又有诸多附属建筑,并画功臣像陪祀。祭奠时,于皇帝用道家仪,于皇后用家人礼。南渡初暂寓其宫于温州,后复迁建于临安。④有事:指祭祀。⑤《郊式》:指宋神宗熙宁初年沈括等奉敕编修的《南郊式》。原书详考礼制沿革,重定南郊大礼仪式及一应事务程序,总为一百一十卷。因当时王安石以宰执总领其事,故《宋史艺文志》著录为王安石撰。⑥预:参与。⑦盖:承接连词,表示推论缘由。⑧太清宫:唐代在京师建立的祭祀老子的庙观。唐王朝李氏自称为老子的后裔,高宗时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时命各地普建玄元皇帝庙,在京师者称为玄元宫,后改名为太清宫。⑨正祠:指列入朝廷议程的规定性祭祀活动。此处意谓当南郊祭天时,太清宫、太庙之奏告及诸神庙之祭告皆为临时性的辅助祭祀,只有郊祀才是按常规进行的正式典礼。⑩天宝九载: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改年为载,至肃宗至德三载(758)复改载为年。【译文】皇上亲临南郊祭天、太庙祭祖的典礼,写在典册上的祷祝文字都称恭荐岁事。先到景灵宫荐享,称之为朝献;然后到太庙行祭,称之为朝飨;最后才到南郊祭天。我在编集《南郊式》时,曾参与讨论,每每怀疑这三项典礼的次序:如果以先祀者为尊,则祭天的郊祀不应在祭祖的庙祀之后;如果以后祀者为尊,则景灵宫之祀又不应在太庙之前。考察这种次序的由来,它原是有所因袭的。按唐朝的旧制,凡是祭祀上帝,则对众多神庙都预先派遣使者祭告,只有太清宫、太庙的祭祀,皇帝才亲自参加。所有典册祷祝文字都称:定于某月某日,到某处行祭,不敢不祷告于神灵。太清宫、太庙的祭祀称为奏告,其余诸神庙称为祭告,只有南郊之祀才是按规定进行的正式大典礼。至天宝九载,却又下诏说:所谓告,本是在上位者对下属谈话的用词。今后太清宫的祭礼应该称为朝献,太庙的祭礼称为朝飨。自此以后,奏告的名目就不用了,太清宫、太庙的典册祝文遂皆与按规定进行的郊祀大礼无别。正衙法座【原文】正衙法座①,香木为之,加金饰,四足,堕角,其前小偃,织藤冒②之。每车驾出幸,则使老内臣③马上抱之,曰驾头。辇后曲盖④谓之筤。两扇夹心,通⑤谓之扇筤。皆绣,亦有销金者,即古之华盖也。【注释】①法座:古代皇帝的坐具。②冒:覆盖。③内臣:太监。④曲盖:柄部弯曲的伞盖。⑤通:都,全部的意思。【译文】正衙的法座,是由香木制成,再用黄金装饰,四条腿,圆角,它的前部略为凹陷,座面上覆盖着藤织物。每当皇帝出巡,就让一个老太监在马上抱着它,称为驾头。皇上车驾后的曲盖称为筤,左右两柄扇子夹着筤,总称为扇筤。扇和筤都绣有花纹,有的扇筤所绣的花纹还是用金线绣的,这就是古代的华盖。翰林之称【原文】唐翰林院在禁中①,乃人主燕居②之所,玉堂、承明、金銮殿③皆在其间。应供奉之人,自学士已下,工伎群官司隶籍④其间者,皆称翰林,如今之翰林医官、翰林待诏⑤之类是也。唯翰林茶酒司止称翰林司,盖相承阙文⑥。【注释】①翰林院:以文翰及其他杂艺供奉皇帝的御用机构。禁中:皇宫。②燕居:闲居。燕,安息。③玉堂、承明、金銮殿:玉堂疑当作浴堂(见下条),在此亦为殿名,故与承明、金銮二殿并举。唐人以玉堂为翰林院之别称,此叙翰林院址所在,则不当重出玉堂之名,且玉堂作为朝廷机构的建筑,亦不可与承明、金銮二殿并列。今译文权且以作浴堂为是。唐承明殿未详;金銮殿在金銮坡,载籍习见。④工伎群官司:唐代翰林院除文学之士外,尚有医卜、技艺、方士、僧道等人,各有其分隶的官职部门。隶籍:指名籍所属。⑤翰林待诏:宋代翰林御书院、翰林图画院皆有待诏之官,以随时待命应奉皇帝而名。⑥阙文:此指翰林茶酒司省去茶酒二字而只称翰林司,犹言省称。阙,同缺。按:宋代翰林司属光禄寺,掌供应酒茶汤果,而兼掌翰林院执役者的名籍及轮流值宿。【译文】唐代翰林院在皇宫内,这里是皇帝平日起居之处,浴堂殿、承明殿、金銮殿都在此院附近。所有在翰林院供职的人员,自学士以下,以及各技艺部门的人隶属本院的,都可称为翰林,如现在的翰林医官、翰林待诏之类都是。只有翰林茶酒司,现在只称翰林司,是由于习俗相沿而省称。学士宣召【原文】唐制,自宰相而下,初命皆无宣召之礼,惟学士宣召①。盖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故院门别设复门②,亦以其通禁庭也。又学士院北扉③者,为其在浴堂④之南,便于应召。今学士初拜,自东华门⑤入,至左承天门⑥下马待诏,院吏自左承天门双引至閤门⑦,此亦用唐故事也。唐宣召学士自东门入者,彼时学士院在西掖⑧,故自翰林院东门赴召,非若今之东华门也。至如挽铃故事⑨,亦缘其在禁中,虽学士院吏亦止于玉堂门外,则其严密可知。如今学士院在外,与诸司无异,亦设铃索,悉皆文具⑩故事而已。【注释】①初命:新任命。宣召:此指传旨召入使就职。皇帝派人传达谕旨叫宣。《宋史职官志二》:凡初命为学士,皆遣使就第宣诏旨,召入院。②复门:夹门,旁门。③北扉:北门。此用作动词,指开北门。④浴堂:唐代皇宫中院、殿名。为皇帝住处之一,皇帝常于此召见学士。⑤东华门:北宋宫城的东门。宫城西门称西华门。⑥左承天门:东华门内第二道门。西华门内第二道门称右承天门。⑦双引:指由两吏人一前一后共同引导。当时臣下被皇帝召见,以双引为荣。閤门:北宋宫城正殿文德殿的东西掖门,分称东上閤门与西上閤门。此应指东上閤门。⑧学士院:唐代学士初称翰林供奉,属翰林院,玄宗开元末改称学士,另置学士院。西掖:指宫城西掖门内。宫城南面有三门,在正南门东、西两侧者分称东、西掖门或左、右掖门。⑨挽铃故事:唐学士院处禁密之地,初为备夜间值班时有皇帝诏命至,故设悬铃而系以绳索,以代传呼。后渐成故事,凡欲入本院者,皆须先拉铃,经院官允许方得入内。宋太宗时曾恢复铃索的设置。⑩文具:徒具形式的文饰。【译文】唐朝制度,自宰相以下官员,新任命时都没有皇帝传旨入使就职的礼节,只有学士是传旨就职的。这是由于学士院在皇宫内,除非皇帝派宦官传旨召入,否则就不能入内任职。所以学士院门另设有旁门,也是为了以此门连通皇帝居住的殿庭。学士院又开有北门,是因为该院在浴堂之南,便于出北门应召。现在新任命的学士,由东华门进入,到左承天门下马听命,然后由院中两吏人一前一后引至东上閤门下,这也是用唐代旧制的典故。不过唐代传旨召学士而由东门进入,是因为那时学士院在西掖门内,所以要从翰林院东门赴召,这个东门并非如现在的东华门。至于唐代学士院设置铃索的故事,也因为该院在皇宫内,即使是院中吏人也只在本院正厅的门外活动,则本院森严禁密的程度可知。如今学士院在皇宫之外,与朝廷各机构无异,而也设置铃索,都不过是徒具形式的文饰故事而已。玉堂故事【原文】学士院玉堂①,太宗皇帝曾亲幸②,至今唯学士上日③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故事,堂中设视草④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玉堂东承旨⑤閤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⑥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窗格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注释】①学士院玉堂:宋代学士院全称翰林学士院,学士亦称翰林学士,但为独立机构,不隶属翰林院,且实际地位远高于翰林院。掌起草制、诰、诏、令等朝廷文件。宋人仍沿唐俗,称学士院正厅为玉堂,宋太宗曾赐其匾额,题为玉堂之署。②亲幸:亲临,亲至。古人称皇帝至某处专用幸字。③上日:指上任之日。④视草:起草。⑤承旨:指翰林学士承旨。为翰林学士之首,不常置,以翰林学士久任者充任。⑥苏易简(958997):字太简,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南)人。太宗时进士第一,历翰林学士承旨,官至参知政事。【译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自临视,至今只有学士上任之日才可以坐到大堂的正座上,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坐上去。按旧例,堂上有起草文件用的台子,学士每起草诏制,即穿戴好官服端坐于台前。现在不再这样做,就只剩一个空台子了。玉堂东面翰林学士承旨的閤子,窗格上有一块被火烧灼过的地方。太宗曾夜间来到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经睡下而匆忙起床,无烛火照明穿戴官服,随从太宗的宫女就从窗格子里伸进蜡烛给他照明。至今学士院不打算更换这扇被烧灼过的窗子,以为它代表了玉堂的一件盛事。唐代供奉官【原文】东西头供奉官,本①唐从官之名。自永徽②以后,人主③多居大明宫,别置从官,谓之东头供奉官。西内④具员不废,则谓之西头供奉官。【注释】①本:本来,原本。②永徽:唐高宗年号。③人主:即皇上。④西内:西边大内,正式的皇宫。【译文】东、西头供奉官,原本是唐代从官的名号。自永徽年间以后,皇上常居住在大明宫,在大明宫另外设置从官,称为东头供奉官。而西边大内的原有从官也不废除,称为西头供奉官。蛾眉班【原文】唐制,两省供奉官东西对立,谓之蛾眉班。国初,供奉班于百官前横列。王溥罢相为东宫,一品班在供奉班之后,遂令供奉班依旧分立。庆历中,贾安公为中丞,以东西班对拜为非礼①,复令②横行。至今初叙班分立;百官班定,乃转班横行;参罢,复分立;百官班退③,乃出。参用旧制也。【注释】①非礼:不符合礼法。②令:下令。③班退:分班退出。【译文】唐代制度,中书、门下两省的供奉官东西对立,称作蛾眉班。本朝初年,供奉官在百官之前横列。王溥由宰相改任太子太保时,一品班在供奉班的后面,朝廷于是下令供奉班依旧东西对立。庆历年间,贾昌朝担任中丞时,他认为东西班互相作揖不符合礼法,朝廷又下令供奉官横列。现今供奉官在殿外初叙班的时候,东西分立;百官上殿重新排好班次后,供奉官又改为横列;参拜皇帝完毕后,供奉官又重新东西分立;百官分班退出大殿后,供奉官才出殿。这种方式是参用了以前的制度。中国衣冠用胡服【原文】中国衣冠,自北齐①以来,乃全用胡服②。窄袖绯③绿短衣,长勒靴④,有蹀躞带⑤,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勒皆便于涉草。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⑥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⑦中。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樗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⑧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鞦根⑨,即今之带銙⑩也。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正观时犹尔。开元之后,虽仍旧俗,而稍褒博矣。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注释】①北齐:南北朝时北方政权之一。为鲜卑化汉人所建。公元550年正式取代东魏建国,577年为北周所灭。②胡服:泛指北方少数民族服装。古籍称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为胡。史载战国时赵武灵王已提倡胡服骑射。③绯(fēi):红色。④长勒(yo)靴:长筒靴。勒,靴筒。⑤蹀躞(dixi)带:装饰蹀躞的腰带。蹀躞,亦作鞢躞,一种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装饰物,样式不详。疑蹀躞本为一种兽名。⑥使北:出使北方。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沈括出使契丹辽国事。⑦荐:兽所食草。此泛指草。⑧帉帨(fēnshu):佩巾,手巾。算囊:亦称算袋,本指盛算子(计算用具)的革袋。后来成为一种装饰品,亦用以盛他物。刀砺:佩刀和磨石。⑨鞦根:套车时拴在牛马大腿后面的革带称鞦(也写作鞧、緧),鞦根当是此种革带上的装饰物。按本条文意,鞦根亦是一种环。⑩带銙(kuǎ):作带扣用的金属板或玉板。亦为装饰物。正观:即贞观,唐太宗年号。作者避宋讳改贞为正。尔:如此,这样。褒博:宽大。带钩:腰带上用来结系两端的金属钩。古代贵族所用形制多样,装饰华丽。顺折:此二字之意待考。疑指唐人所称的挞尾,即腰带下插的垂头。史载古时韦带垂头反插,唐高祖曾令下插,以取顺下之义。宋代挞尾亦视官阶高下,分别以金、玉、犀、银、铜、铁为饰。茂人文:他书或引作盖弥文,指更增加了礼制文明的色彩。【译文】中国的衣冠服饰,自北齐以来,便全用北方少数民族的服制。袖子窄瘦、或红或绿的短上衣,长筒靴,有装饰蹀躞的腰带,这些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袖子窄瘦便于驰射,短上衣、长筒靴都便于过草地。北方少数民族喜欢茂盛的草地,经常居处其间,我出使辽国时都曾亲眼看到,即使他们的王庭也在深草之中。我到辽国王庭时,正碰上刚下过雨,此时过草地,衣裤都沾湿了,只有辽人都无沾湿。他们腰带上所缀的蹀躞,大概是为了佩带弓剑、手巾、算袋、刀子和磨石之类东西的。后来虽然去掉了蹀躞,而仍然保存着蹀躞的环。这种环是用来衔着蹀躞的,就像马车上络马股的革带上的套环,也就是现在腰带上的銙。天子的腰带必以十三环作为分节的装饰,唐初武德、贞观年间也还是这样。开元年间以后,虽然因袭了旧的习俗,而腰带变得稍稍宽大起来。但带钩还是在腰带前端穿孔固定的,而本朝添加分等级的挞尾,表示礼制文明的意味就更浓厚了。幞头【原文】幞头①,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②。晚唐方镇擅命,始僭③用硬脚。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④,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又庶人所戴头巾,唐人亦谓之四脚。盖两脚系脑后,两脚系颔⑤下,取其服劳不脱也;无事则反系于顶上。今人不复系颔下,两带遂为虚设。【注释】①幞头:包头软巾。相传北周武帝时裁定用四条带子,谓之四脚。隋时加桐木骨子,使巾顶高起,后世或以藤、竹等为骨。幞字旧读p,今读f。②硬脚:用金属线撑起的巾脚。唐代皇帝所服的幞头用硬脚,稍上曲;五代晚期以后,硬脚渐趋平直。③僭(jin):僭越,超越等级本分。④直脚:指平直的硬脚。宋人多用铁线支撑。局脚:即曲脚,硬脚弯曲者。交脚:指前后脚互相交叉者。朝天:指巾脚上曲者。顺风:指一脚下垂、一脚上曲者。⑤颔(hn):下巴颏。【译文】幞头,又叫四脚,就是四条带子。两条带子系在脑后下垂;另两条带子由下巴颏下折返,系于头顶上,所以幞头又叫折上巾。唐朝制度,只有人主的幞头能用金属线支撑的硬脚。晚唐时,地方镇守官专擅权力,开始僭越本分而用硬脚。本朝的幞头,有叫做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的五种,只有直脚的一种是不论贵贱都通行服用的。又老百姓所戴的头巾,唐人也称之为四脚。大抵两条带子系于脑后,两条带子系于下巴颏下,是为了在劳作时幞头不致脱落;若无事时,则都反系于头顶上。今人通行直脚而不复系于下巴颏下,则前面的两条带子都成为无用的设置。宣头【原文】予及史馆检讨①时,议枢密院札子问宣头②所起。予按唐故事,中书舍人③职掌诏诰,皆写四本,一本为底,一本为宣。此宣谓行出耳,未以名书也。晚唐枢密使自禁中受旨,出付中书④,即谓之宣。中书承受,录之于籍,谓之宣底。今史馆中尚有《梁宣底》二卷,如今之圣语簿也。梁朝初置崇政院⑤,专行密命;至后唐庄宗复枢密使,使郭崇韬、安重诲⑥为之,始分领政事。不关由⑦中书,直行下者谓之宣,如中书之敕⑧;小事则发头子、拟堂帖⑨也。至今枢密院用宣及头子。本朝枢密院亦用札子,但中书札子,宰相押字在上,次相及参相以次向下;枢密院札子,枢长押字在下,副贰以次向上,以此为别。头子,唯给驿马⑩之类用之。【注释】①史馆检讨:史馆属官。掌修日历、国史,通常以他官兼任。②枢密院:官署名。长官为枢密使。唐代以宦官为枢密使,掌传达皇帝命令。五代时改以士人充任。宋代为最高军事机构,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军马等政令,与中书省对掌军政大权,合称二府。札子:官府文书名。宋代中央机构处置公事,已奉皇帝旨意者,许用札子命下级官府执行。有些官员在一定情况下,亦许用札子向皇帝奏事。宣头:又称头子,实指零碎事体的宣命文件,详见注⑨。③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掌起草诏令,署敕宣旨,并参议表章、接纳上奏文表等事。三国曹魏时已置,后世沿置。宋初中书舍人仅为确定俸禄的官阶,实不任职,而另置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起草诏令。神宗元丰年间改官制以后,废舍人院,建为中书后省,始以中书舍人为事务主管。④中书:即中书省。自三国曹魏以后,即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其长官多称中书令,实为宰相。唐宋时宰相于政事堂议事,实是中书省与门下省合署办公,故政事堂亦称中书门下,或简称中书。宋代皇城外尚有中书省和门下省,俗称外省或后省。⑤崇政院:五代后梁惩唐代宦官专权之弊,改枢密院为崇政院,以文臣为院使及直院。可参与朝廷机密,然仅备皇帝顾问,承旨宣于宰相而行之,并无决策和专擅行事的权力。⑥后唐庄宗(985926):即李存勖。公元923926年在位。他在即位后,复改崇政院为枢密院。郭崇韬(?926):五代后唐将领。庄宗时首以宰相兼任枢密使。自此枢密院专掌军事。安重诲(?931):五代后唐将领。后唐明宗(李嗣源)时官至枢密使,累加侍中兼中书令。⑦关由:指政府机构间的文书往来。其文体与札子大同小异。⑧中书之敕:敕和宣有别。宋承五代,凡皇帝圣旨及札子批状,由中书省下达者称敕,由枢密院下达者称宣。⑨发头子、拟堂帖:此亦指枢密院与中书省之别。凡处置具体事务的文书,枢密院称头子或宣头,中书省则称堂帖或札子。堂帖之名,本指唐代政事堂(宰相办公处)所颁文书,《梦溪笔谈》本卷上文有唐中书指挥事谓之堂帖子条。⑩驿马:驿站的马。古代为传递政府文书而设驿站,供传递者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之用。【译文】我刚兼任史馆检讨时,参与讨论枢密院札子所问宣头文件的来历。我考察唐代旧事,中书舍人职掌起草诏诰,都写成四份,其中一份为底本,一份为宣本。这个宣本指由宫廷颁行出来,在初并未用作文件的名称。晚唐枢密使自宫廷中领受皇帝旨意,出而交付中书省,即称之为宣。中书省承受之后,抄录一份于文件簿,就称之为宣底。现在史馆中还保存有《梁宣底》二卷,就像现在的圣语簿。后梁初置崇政院,专掌传达皇帝的机密诏命;至后唐庄宗恢复枢密院,使郭崇韬、安重诲为枢密使,枢密院才开始分领军政大权。当时枢密院传达皇帝旨意的文件不经由中书省,而直接颁行于下级部门的,就称为宣,如同中书省所颁行的敕;至于较小的事体,则由枢密院发头子,中书省拟堂帖。至今枢密院仍用宣及头子。本朝枢密院也用札子,但中书省的札子,宰相的签名画押在上面,名次在后的宰相及参知政事(副宰相)的签名画押依次向下排列;枢密院的札子,则长官的签名画押在下面,副长官的签名画押依次向上排列,以此与中书省的札子相区别。枢密院的头子,只在供给驿马之类的小事情上使用。百官见宰相【原文】百官于中书见宰相,九卿①而下,即省吏高声唱一声屈躬②,趋③而入。宰相揖及进茶,皆抗声赞喝④,谓之屈揖。待制⑤以上见,则言请某官,更不屈揖,临退仍进汤⑥。皆于席南横设百官之位,升朝⑦则坐,京官⑧以下皆立。后殿引臣寮⑨,则待制已上宣名拜舞⑩;庶官但赞拜,不宣名,不舞蹈。中书略贵,示与之抗也;上前则略微者,杀礼也。【注释】①九卿:泛指中央政府各部门长官。②唱:犹喝,高喊。屈躬:表示趋进时身体略前倾的称谓。③趋:以小碎步向前行走。古人以此表示恭敬。④抗声:高声。抗,通亢。赞喝:一作赞唱,赞礼喊号。古代称辅助行礼或辅助行礼的人为赞,即司仪。⑤待制:宋代于文臣正式官职之外所加的一种衔名,地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此种衔名率系于诸阁,如天章阁学士、直学士、待制等,为文臣清贵之选。⑥临退仍进汤:指直到离去之前仍然上茶。汤,茶水,古人称茶汤。⑦升朝:指升朝官,又称朝官或常参官。宋代将常朝日参见皇帝的高级官员称为常参官,有一定的官阶规定。⑧京官:宋代宫阶在升朝官以下的官员称京官,即常参官以外的未常参者。亦有一定的官阶规定。⑨后殿:指皇宫内举行常朝的正殿(又称正衙、前殿)之后的殿庭。皇帝常于后殿办公及接见臣下。臣寮:同臣僚。⑩宣名拜舞:指自报官职姓名并行拜见舞蹈的礼节。古人正规行礼时手舞足蹈,称拜舞或舞蹈。庶官:众官。此指待制以下的官员。中书略贵:指百官在中书省见宰相略显得受到尊重。实指礼节较简化。贵,尊重。抗:对等,平等。微:低微。杀:减,降低等次。【译文】朝廷百官拜见宰相于中书省,凡各部门长官以下的官员,待中书省吏人高喊一声屈躬,即小碎步趋前进入。宰相向来者作揖并上茶水,司仪都高唱口号,称为屈揖(来者屈身还揖)。有待制以上衔名的高级官员来见,则吏人只传请某官,更不行屈揖之礼,而直到会见结束前还不断上茶。会见时,宰相都在座席的南面横向设置百官的座位,来者若为升朝官则坐,若为京官以下官员则站立。皇帝在后殿接见臣僚,凡有待制以上衔名的官员都自报官职姓名并行拜舞之礼;其余众官则但行拜见礼,既不自报官职姓名,也不舞蹈。百官在中书省见宰相礼仪较简,略显得受到尊重,这是表示同为朝廷官员的身份是平等的;在皇帝面前则礼仪较繁,身份略显得低微,这是根据礼制规定而降低等次的做法。丞郎拜官【原文】唐制,丞郎拜官,即笼门谢。今三司副使已上拜官,则拜舞于子阶上;百官拜于阶下,而不舞蹈。此亦笼门故事也。【译文】唐代的旧制,丞郎拜官后,要到笼门答谢。现今三司副使以上的官员拜官,就在子阶上跪拜、舞蹈;这以下的官员拜官后,就在子阶下跪拜,但不舞蹈。这也是沿用唐代笼门谢恩的旧制。学士争槐厅【原文】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閤子当前有一巨槐,素①号槐厅。旧传居此閤者多至入相,学士争槐厅,至有抵彻②前人行李而强据之者。予为学士时,目观此事。【注释】①素:向来。②抵:抵任,到任。彻:通撤,撤出,搬出。【译文】翰林学士院的第三厅,因为学士閤子的正前面有一棵巨大的槐树,一向号称槐厅。旧时相传住过此閤的学士后来多至入为宰相,所以诸学士争槐厅,以致有到任即强行搬出前任者的行李而占据此阁的。我做翰林学士时,曾亲眼看到过这样的事。馆职称学士【原文】《集贤院记》①:开元故事,校书官许称学士②。今三馆职事皆称学士③,用开元故事也。【注释】①《集贤院记》:即唐人韦述所撰《集贤注记》。原书三卷,记唐代开元、天宝间集贤院置院始末、院中故事及学士名氏。已佚,今存佚文尚多。②校书官:泛指集贤院整理图籍的官员。唐代集贤院曾先后置学士、直学士、校理、待制、留院、入院、侍讲、刊校、修撰、修书及直院等官,俗间统称学士。后规定登朝官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学士中取位次最高者一人判院事,缺学士即以直学士中位次最高者递补;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皆停废。③三馆:宋承唐制,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掌修史、藏书、校书事务。太宗时增建秘阁,与三馆合称馆阁,又新建崇文院总寓馆阁。凡供职馆阁及崇文院者,有学士、直学士、直馆、直阁、修撰、校理、检讨、校勘、校书等职名,统称馆职,为文臣清贵之选。元丰五年(1082)改官制后,崇文院并入秘书省,而秘书省官著作郎、著作佐郎、秘书郎、校书郎、正字等仍称馆职。其余还有不同职事的史官名目,亦与馆职等同,有时馆职还包括诸杂阁的部分职事。两宋时期,民间沿唐俗,亦往往统称担任馆职者为学士。【译文】《集贤院记》记载:开元间的旧制,凡校书官都可称为学士。现在担任三馆职事者都被称为学士,用的还是唐开元间的旧制。雌黄改字【原文】馆阁新书净本①有误书处,以雌黄②涂之。尝校③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④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古人谓之铅黄⑤,盖用之有素矣。【注释】①新书净本:指馆阁书籍经过精心校勘定本后,又重新缮写、校对、誊清及装订的新本。②雌黄:矿物名。为晶体鸡冠石的一种,可作颜料。旧称鸡冠石为石黄或黄金石,又分为雄黄和雌黄二种,然载籍亦每相混。古人用黄纸写字抄书,有误则以雌黄涂抹,取其易于漫灭而不留痕迹。③校(jio):考察比较。④粉:指铅粉。古人用铅粉作化妆品涂面,也用以涂改书写误字。特制的铅粉亦呈黄色,故道家铅丹又称黄丹。⑤铅黄:即铅粉和雌黄。【译文】馆阁校书重新缮写誊清的定本,遇有书写错误的地方,即以雌黄涂抹误字。我曾考察比较改字的方法,用刀刮削擦拭则容易伤纸破损,用纸贴住误字则又容易脱落;用铅粉涂抹则不容易盖住误字,要涂好几遍才能使误字漫灭。只有用雌黄涂抹,则一涂即能漫灭误字,且所涂久不脱落。古人以其与铅粉并称铅黄,可见雌黄的使用是久有来历的。五司厅【原文】予为鄜延经略使①日,新一厅,谓之五司厅。延州正厅乃都督②厅,治延州事;五司厅治鄜延路军事,如唐之使院③也。五司者,经略、安抚、总管、节度、观察④也。唐制,方镇皆带节度、观察、处置三使⑤。今节度之职多归总管司,观察归安抚司,处置归经略司。其节度、观察两案并支掌、推官、判官⑥,今皆治州事而已。经略、安抚司不置佐官⑦,以帅权不可更不专也。都总管、副总管、钤辖、都监⑧同签书,而皆受经略使节制。【注释】①鄜(fū)延经略使:全称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治延州(今陕西延安)。宋代经略使不常置,多以经略安抚使为名,由各路帅府的知州、知府兼任,总掌一路兵民之政,并兼马步军都总管。其官署称经略使司或经略司。②都督:宋代都督府的长官,掌本府兵民之政。一般以亲王担任,不常置,缺则以知府兼任。③使院:指唐代节度使等地方军政大员的治事处所。④安抚、总管、节度、观察:宋代安抚使职同经略使,唯后者地位高于前者,在沿边重要地区多由经略兼安抚。总管即都部署,又称都总管,掌军旅屯戍等事,北宋时多由诸路帅臣或知州兼任,南宋时多成闲职。节度使在唐代总揽一方军、政、财权,观察使为一道行政长官,二者到宋代都仅为武臣虚衔。⑤处置使:唐代初设各道按察使,开元时改设采访处置使,掌举劾州县官吏。后改为观察处置使,即观察使。⑥节度、观察两案:因节度、观察之职已分归总管司、安抚司,在各自司内分案治事,故称两案。支掌:幕职官节度掌书记与观察支使的合称。掌文案。二者不同置,一般有出身者为节度掌书记,无出身者为观察支使。推官、判官:亦皆为幕职官。前者掌本州司法,后者掌行政事务。⑦佐官:副职。⑧钤辖:又称兵马钤辖。为统兵官,位在都部署、部署之下。北宋时亦往往由文臣地方官兼任,后亦多成闲职。都监:又称兵马都监。性质与钤辖同,位在钤辖之下。【译文】我在担任鄜延经略使时,新建了一处办事机构,叫做五司厅。延州府的正厅是都督厅,治理延州的事务;五司厅治理鄜延路的军务,有如唐代的节度使等机构。所谓五司,指的是经略司、安抚司、总管司、节度司、观察司。唐代制度,凡方镇长官皆带节度使、观察使、处置使的职名。现在节度使的职权多归于总管司,观察使的职权归于安抚司,处置使的职权归于经略司。其中节度、观察两个机构及其所属的幕职支掌官、推官、判官,如今都仅仅治理州事而已。经略司、安抚司不设置副职,是因为地方的军事统领之权不可不专擅。都总管、副总管、钤辖、都监虽共同签署军事文书,却都受经略使的节制。银台司【原文】银台司兼门下封驳①,乃给事中之职,当隶门下省,故事乃隶枢密院。下寺监②皆行札子,寺监具申状,虽三司,亦言上银台。主判不以官品,初冬独赐翠毛锦袍。学士以上,自从本品。行案用枢密院杂司人吏,主判食枢密厨,盖枢密院子司也。【注释】①封驳:封还皇帝不适宜的诏令,驳回大臣有错误的奏章。②寺监:指的是太常寺、宗正寺、国子监、少府监等。【译文】银台司兼管门下省的封驳事务,这是给事中的职责,所以银台司应当隶属门下省,然而旧制却隶属枢密院。银台司行文到寺监都采用札子,寺监向它行文则用申状,即使三司向它行文也称上银台。银台司的主管不论官品高低,初冬时朝廷都要赏赐他翠毛锦袍。如果任主管的是学士以上的官员,那么就根据他原来的官品进行赏赐。处理公务时如果使用的是枢密院非主要官署的官员,则主管按枢密院的级别发给伙食补助,实际上是枢密院的下属机构。馆阁藏书【原文】前世藏书,分隶数处,盖防水火散亡也。今三馆、秘阁,凡四处藏书,然同在崇文院①。其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之。嘉祐中,置编校官八员,杂雠四馆书②,给吏百人,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自此私家不敢辄藏。校雠累年③,仅能终昭文一馆之书而罢。【注释】①崇文院:宋初承五代,仍以小屋数十间为三馆。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另选址重建,次年建成,赐名崇文院,迁三馆书籍于其中。真宗时曾因失火,临时建崇文外院。仁宗时故址修缮毕,复撤外院。神宗元丰五年(1082)改官制,崇文院改为秘书省。②杂雠四馆书:指以崇文院总领的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之书相互校雠。后又以诸阁书供校雠。③校雠累年:此项工作始于仁宗祐四年(1059),八年罢局。【译文】前代国家藏书,都隶属于几个地方,这是为了防止因水、火灾害而散亡。现在三馆、秘阁的藏书共有四处,然而都在崇文院中。其间国家图书多被人盗窃,士大夫之家往往可以得到。嘉祐年间,朝廷置编校书籍官八员,以四馆之书互相校雠,并配给书写吏等百余人,将所校之书全部以黄纸缮写装订成大册的书本,从此私家才不敢擅自收藏。不过这次校雠持续了好几年,仅能校完昭文馆一馆的书籍就停止了。内外制无职钱【原文】旧翰林学士地势清切①,皆不兼他务。文馆职任,自校理②以上,皆有职钱③,唯内外制④不给。杨大年⑤久为学士,家贫请外,表辞千余言⑥。其间两联曰:虚忝甘泉之从臣⑦,终作若敖之馁鬼⑧。从者之病莫兴⑨,方朔之饥欲死⑩。【注释】①地势:地位。清切:清闲而亲近皇帝。切,亲近。②校理:馆阁校勘书籍官。以京官任者称校勘,以朝官任者称校理。③职钱:亦称贴职钱,于俸禄之外加给的钱。④内外制:官职合称,亦称两制。宋代翰林学士皆加知制诰官衔,起草制、诰、诏、令、赦书、德音等文件,称内制;翰林学士之外,以他官加知制诰官衔履行同样职任者,则称外制。⑤杨大年:即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十一岁时,以天资颖异,皇帝特命召试,授秘书省正字,入馆阁读书。后官至翰林学士、户部侍郎。为宋初西昆体诗派的代表人物。⑥请外:请求为外官(地方官)。表辞:所上辞职表的言辞。今存杨亿《武夷新集》卷14有《求解职领郡表》与《再乞解职表》,前者六百余字,后者近千字。⑦忝(tiǎn):谦词,自称愧居某官位之意。甘泉:指汉武帝时的甘泉宫。此以喻皇宫、皇帝。从臣:侍从之臣。宋代诸殿阁学士、直学士、待制及翰林学士、六部尚书、侍郎皆称侍从官。⑧若敖之馁鬼:各本若敖皆作莫敖,今从洪迈《容斋续笔》卷16《唐朝士傣微》条所引及杨亿《再乞解职表》原文改。若敖即若敖氏,指春秋时楚国令尹子文之族;馁鬼,饿鬼。《左传》宣公四年载子文临终,知其从子越椒之狼子野心将导致其族大难,故嘱其族速行,并泣谓: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后人因以若敖鬼馁比喻绝嗣。⑨从者之病莫兴:此用传说的孔子典故。相传孔子晚年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困,多日不得食,随从他的弟子们也都饿病了,以致不能起身。兴,起。⑩方朔之饥欲死:此用西汉东方朔典故。《汉书东方朔传》载其初为公车待诏时,曾因俸禄微薄,自称臣朔饥欲死。附按:本条末所引两联文字,与杨亿《再乞解职表》不同,盖出于传闻的概括。杨氏表辞原文如下:汉臣之饿且欲死,难免侏儒之嗤;孔徒之病不能兴,敢怀子路之愠。行作若敖之馁鬼,徒辱甘泉之从官。其文大意是说:汉臣(东方朔)俸薄而饿得要死,却难免被侏儒嘲笑;孔子的弟子们病饿得不能起,又哪还敢有子路的恼怒。行将成为像若敖氏一样的饿鬼,白白辱没了侍从甘泉官的职位。下面的译文仍从沈括的原文略述其意。【译文】旧时翰林学士地位清贵亲近,都不兼任其他事务。文馆的职任,自校理以上,都有贴职钱,只有内外两制官不添给。杨大年久为学士,家境清贫,请求外任地方官,其章表达千余言。其中有两联文字说到:空占着甘泉宫侍从之臣的职位,最终却成为像若敖氏一样的饿鬼;孔子的随从弟子们病饿得不能起,东方朔也渐渐饥饿得要死。翰林学士敕设用乐【原文】京师百官上日①,唯翰林学士敕设②用乐,他虽宰相,亦无此礼。优伶③并开封府点集。陈和叔④除学士,时和叔知开封府⑤,遂不用女优。学士院敕设不用女优,自和叔始。【注释】①京师:今河南开封。上日:上任之日。②敕设:特指皇帝下旨安排的宴会。凡宴会所用帐幕、食品、酒醴、茶果等,皆由御用机构供给陈设,故称敕设。有时还安排杂戏。③优伶:古代杂戏及歌舞演员之称。此实指有乐籍的歌舞艺人。④陈和叔:即陈绎(10211088)。字和叔,开封人(一说洛阳人)。历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事,晚年曾兼任经略安抚使。⑤和叔知开封府:此六字语气不顺,疑当作权知开封府五字。或后人传抄误权字为叔,遂又擅加和字。史载陈绎先曾拜翰林学士,后屡任他职,又权知开封府事,久之,复还翰林,仍领府治。《笔谈》此条所记当是他复还翰林时事。【译文】京师百官上任之日,只有翰林学士奉旨设宴可以用乐舞,其他官员,即使是宰相,也没有这种礼仪。宴会所用的乐工和歌舞艺人,都由开封府指定招集。陈和叔复为翰林学士,当时他权知开封府事,遂不用歌舞女艺人。学士院奉旨设宴不用女艺人,自和叔开始。贡举礼数轻重【原文】礼部贡院试进士①日,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②对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设位供张③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④。至试学究⑤,则悉彻⑥帐幕毡席之类,亦无茶汤,渴则饮砚水,人人皆黔其吻⑦。非故欲困之,乃防毡幕及供应人私传所试经义。盖尝有败者,故事为之防。欧文忠⑧有诗: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以为礼数重轻如此,其实自有谓⑨也。【注释】①贡院:宋代科举考试的事务管理机构和试场。进士:宋代凡应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均称进士,已登科者则自称前进士。宋承唐制,科举考试有乡试、礼部试、殿试,殿试合格即授进士及第等出身,是谓登科。②主司:即知举官,包括知贡举、同知贡举。职掌主持礼部试,决定合格举人名次。举人:宋代凡应贡举考试的各科士人均称举人,俗称举子。③设位:预先安排的位置。举子参加考试,皆有单独的隔离空间。供张:指帐幕毡席等一应物品的供给陈设。④茶汤饮浆:茶水和饮料。⑤学究:别本或作经生。北宋贡举有学究科,试《诗》《书》《易》三经经义,神宗熙宁间罢去。⑥彻:通撤。⑦黔其吻:染黑了嘴巴。⑨欧文忠:当作欧阳文忠,即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为北宋文坛领袖,官至参知政事。卒谥文忠。⑨谓:理由,原因。【译文】礼部贡院考试进士之日,在阶前设置香案,主持贡举的官员与参加考试的举人对拜,这也是唐朝旧制。举人所坐的考位,一应物品的供给陈设甚为排场,有关部门还给准备茶水和饮料。至于学究科的考试,则帐幕毡席之类的用品全都撤去,也没有茶水,考生渴了就喝研墨用的水,以致人人都染黑了嘴巴。这并不是要故意与考生为难,而是为了防止有人利用毡幕和送水的人私下传递所考的经义。因为以往曾有这样做而败露的,所以现在要事事为之防备。欧阳文忠曾有诗说: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以为对待二者礼数上的轻重如此悬殊,其实这中间自有原因。王俊民为状元【原文】嘉祐中,进士奏名①讫,未御试②,京师妄传王俊民③为状元,不知言之所起,人亦莫知俊民为何人。及御试,王荆公时为知制诰④,与天章阁待制杨乐道⑤二人为详定官。旧制,御试举人设初考官,先定等第;复弥⑥之,以送覆考官,再定等第;乃付详定官,发初考官所定等,以对覆考之等,如同即已,不同则详其程文⑦,当从初考或从覆考为定,即不得别立等。是时王荆公以初、覆考所定第一人皆未允当,于行间别取一人为状首;杨乐道守法,以为不可。议论未决,太常少卿朱从道⑧时为封弥官,闻之,谓同舍曰:二公何用力争?从道十日前已闻王俊民为状元。事必前定,二公徒自苦耳。既而二人各以己意进禀,而诏从荆公之请。及发封,乃王俊民也。详定官得别立等自此始,遂为定制。【注释】①奏名:指礼部试后,贡院将合格举人列出名册奏进皇帝。②御试:即殿试,又称廷试、亲试。礼部试后,合格举人再经殿试,最后被录取者才算真正登科。殿试完毕后,由皇帝主持唱名,授中榜者出身,表示他们为天子门生。③王俊民:字康侯,莱州掖县(今山东莱州)人。北宋嘉祐六年(1061)进士第一,授官未几,得狂病卒。④王荆公: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改革家,官至宰相。知制诰:见前旧翰林学士地势清切条内外制注。⑤杨乐道:即杨畋(10071062)。字乐道,新泰(今属山东)人。出身于将家,官至龙图阁学士知谏院。⑥弥:一作弥封。宋人称封弥,又称糊名,即科举考试中为防止评卷作弊,在考生纳卷后密封卷头(或截去卷头),眷录副本以供评阅。⑦程文:指科举考试的答卷。因按一定程序作文,故称程文。⑧朱从道:字复之,沛县(今属江苏)人。尝历员外郎、郎中。【译文】嘉祐年间,贡院奏上进士名册后,尚未殿试,京师已妄传王俊民将为状元。这种传言不知是从哪里来的,人们也不知道王俊民为何人。等到殿试时,王荆公当时为知制诰,与天章阁待制杨乐道二人同为详定官。按以往的制度,殿试举人设初考官先阅试卷,确定合格者的等次;再封弥试卷,送覆考官审核,进一步确定等次;然后才交付详定官,拆封看初考官所定的等次,以与覆考官所定的等次对照,如果二者相同就不再变动,如果不同就再详阅不同者的试卷,或从初考官所定,或从覆考官所定,均不得另外确定等次。其时王荆公以为初考、覆考所定的第一人都不允当,欲从名册上另外取一人为状头;杨乐道坚持旧有的法规,不同意这样做。二人的争议还没有结果,太常少卿朱从道这时为封弥官,闻知此事,就对同掌封弥的人说:二公何必要力争,我在十天前就已听说王俊民为状元。其事必然是预先定下来的,二公只不过自寻烦恼罢了。稍后二人各以自己的意见进呈禀奏皇上,而皇上诏令采取荆公的意见。等到发榜,状元果然是王俊民。详定官得以另立进士名次由这次开始,后来遂成为定例。步行学士【原文】选人不得乘马入宫门。天圣中,选人为①馆职,始欧阳永叔、黄鉴辈,皆自左掖门下马入馆,当时谓之步行学士。嘉祐中,于崇文院置编校局,校官皆许乘马至院门。其后中书五房置习学公事官,亦缘例②乘马赴局。【注释】①为:担任。②缘例:按照惯例。【译文】选人不能乘马入宫门。天圣年间,以选人担任馆职,始于欧阳修、黄鉴等人,他们都自左掖门下马入馆,当时称他们为步行学士。嘉祐年间,在崇文院设置编校局,校官都允许乘马至院门。后来中书五房设置习学公事官,他们也按惯例可以乘马到官署。车驾行幸【原文】车驾行幸,前驱为之队,则古之清道①也。其次卫仗,卫仗者,视阑入宫门法,则古之外仗也。其中谓之禁围,如殿中仗。《天官掌舍》:无宫,则供人门。今谓之殿门天武官,极天下长②人之选八人。上御前殿,则执钺立于紫宸门下;行幸则为禁卫门,行于仗马之前。又有衡门③十人,队长一人,选诸武力绝伦者为之。上御后殿,则执挝东西对立于殿前,亦古之虎贲、人门之类也。【注释】①清道:清道的职责是清除闲杂人等。②长:高。③衡门:衡门的职责是守卫门户。【译文】皇上的车驾出行时,队伍的前驱,即古代的清道。其次是卫仗。卫仗,对照阑入宫门法,就是古代的外仗。队伍的中间部分称为禁围,就是殿中仗。《周礼天官掌舍》说:没有宫殿,就让人站立着代表门。今天这样的人称为殿门天武官,从天下挑选八名个子最高的人。皇上到前殿坐朝时,这八个人就持钺站立在紫宸门下;皇上出行的时候,他们就站立在禁卫门下,他们行走在仪仗、马队的前面。还有衡门十人,队长一人,挑选武艺超群的人担任。皇上往后殿听政时,他们执挝东西对立在殿前,这就是古代称为虎贲、人门的人了。 故事二 【故事二】三司使班次 【原文】三司使班①在翰林学士之上。旧制,权使即与正同②,故三司使结衔皆在官职之上③。庆历中,叶道卿④为权三司使,执政有欲抑道卿者,降敕时移权三司使在职下结衔⑤,遂立翰林学士之下,至今为例。后尝有人论列⑥,结衔虽依旧,而权三司初除,閤门取旨,间有叙⑦学士上者,然不为定例。【注释】①三司:指盐铁、户部、度支三司。班:亦称班次,指群臣朝会时按官职爵位等排列的次序。代表官员的实际级别。②权使即与正同:指代理性质的三司使权使公事与正式任命的三司使职任相同。宋代权三司使本称三司使权使公事,简称权使。③三司使结衔皆在官职之上:此句实指三司使权使公事的称谓,三司使三字在实际职务权使公事之上。④叶道卿:即叶清臣(10001049)。字道卿,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官至翰林学士、权三司使。⑤移权三司使在职下结衔:意指移三司使三字于权字之下,遂使三司使权使公事之称变而为权三司使。如此则使权三司使的地位又低于三司使权使公事一等。⑥论列:指上章讨论评判。⑦叙:指等级排列。【译文】三司使的级别在翰林学士之上。按旧时体制,三司使权使公事与三司使正官职任相同,所以三司使权使公事的结衔,三司使三字在权使公事之上。庆历年间,叶道卿为三司使权使公事,执政官有欲压制道卿的,因而在颁降任命他的敕书时,移三司使三字于权字之下而称权三司使,遂使权三司使的立班在翰林学士之下,并且至今沿用为定例。后来曾有人奏论此事,虽然权三司使的结衔未变,而权三司使新任命,閤门使传达皇帝圣旨,偶尔也有列其等级在翰林学士之上的,但不是固定的成例。宗子授南班官【原文】宗子授南班官①,世传王文正太尉②为宰相日始开此议,不然也。故事,宗子无迁官法,唯遇稀旷大庆③则普迁一官。景祐中,初定祖宗并配南郊,宗室欲缘大礼乞推恩④,使诸王宫教授刁约⑤草表上闻祐。后约见丞相王沂公⑥祐,公问前日宗室乞迁官表何人所为。约未测其意,答以不知。归而思之,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沂公问之如前,约愈恐,不复敢隐,遂以实对。公曰:无他,但爱其文词耳。再三嘉奖。徐曰:已得旨别有措置,更数日当有指挥⑦。自此遂有南班之授。近属自初除小将军⑧,凡七迁则为节度使,遂为定制。诸宗子以千缣⑨谢约,约辞不敢受。予与刁亲旧,刁尝出表藁以示予。【注释】①宗子:宗人、宗室,皇族子弟。南班官:即环卫官,包括左右金吾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为无职事、无定员的虚衔,仅用于武臣赠典或安置闲散武职人员,亦用于除拜宗室。②王文正:即王旦(9571017)。字子明,莘县(今属山东)人。宋真宗时官至宰相。卒谥文贞,后来宋人避仁宗讳而改称文正。太尉:此用作军事长官的尊称。因王旦曾为同知枢密院事,故以太尉称之。按下文叙及宰相王曾,谥号文正,沈括为区别两文正,故于此特加太尉二字。宋人或以宗室授南班事属之王旦,亦因以两文正相混之故。③稀旷大庆:很少举行的大规模庆祝典礼。④推恩:施恩惠于他人。此特指皇帝利用特殊机会授予官阶爵位等。⑤诸王宫教授:教授宗室子弟的学官名。宋代各王宫均设大学和小学,宗室子弟十岁以上入小学,二十岁以上入大学,其学官称教授。刁约(?约1082):字景纯,丹徒(今江苏镇江)人。熙宁初官至判太常寺。卒年八十余。⑥王沂公:即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宋仁宗时官至宰相,封沂国公。卒谥文正。⑦指挥:宋代尚书省各部临时解释皇帝敕令的文件。具有法律效力。⑧小将军:即将军。因将军位在上将军、大将军之下,故称小将军。⑨千缣(jiān):一千匹细绢。【译文】宗室子弟授予南班官衔,世人传说是在王文正(旦)为宰相时开始提议的,事实不是这样。按旧时制度,宗室子弟没有升迁官阶的法规,只有遇到很少举行的盛大庆典,才普遍升迁一级。景祐年间,初次制定在南郊合祭天地时以太祖、太宗、真宗一起配享的制度,宗室欲借此大典礼请求推恩迁官,因而让诸王宫教授刁约起草表章报告皇上。事后刁约拜见宰相王沂公(曾),沂公问日前宗室请求迁官的表章是谁起草的。刁约一时猜不透他的意思,就回答说不知道。回来后刁约想这事,怕事情被追查后会造成窘迫且将得罪,于是又到宰相府拜见沂公。沂公还像上次那样问他,刁约更加恐慌,不敢再隐瞒,遂如实回答。沂公说:没有其他意思,只是喜欢这表章的文词。并再三给以表扬。然后又慢慢说道:已得皇上旨意另行安排,隔几天就会有政府的指令。自此遂有宗室授予南班官的成例。皇帝的近亲从开始除授位次低的将军,凡经七次升迁,即升至节度使,于是成为固定的制度。宗室诸人用上千匹细绢答谢刁约,刁约推辞不敢接受。我和刁约有亲戚故旧关系,他曾出示当时所上表章的草稿给我看过。创方团毬带【原文】太宗命创方团毬带,赐两府①文臣。其后枢密使兼侍中张耆、王贻永皆特赐,李用和、曹郡王皆以元舅赐,近岁宣徽使王君贶以耆旧特赐。皆出异数②,非例也。近岁京师士人朝服乘马,以黪衣蒙之,谓之凉衫,亦古之遗法也。《仪礼》朝服加景是也。但不知古人制度章色如何耳。【注释】①两府:宋代中书省称东府,枢密院称西府。②异数:特别的礼遇。【译文】太宗命创方团毬带赏赐两府的文臣。后来枢密使兼侍中张耆、王贻永都受到特赐,李用和、曹郡王都因为是元舅而受到赏赐,近年宣徽使王君贶因为年高德昭而受特赐。这些都是出于特别的礼遇,并非定例。近年京城人士穿着官服乘马时,用浅黑色的衣服蒙在官服外,称为凉衫,也是古代遗传下来的做法。这种浅黑色的衣服就是《仪礼》中的朝服加景,只是不知道古人景的式样、颜色是怎样的。内外制润笔物【原文】内外制①凡草制除官,自给谏、待制以上皆有润笔物②。太宗时立润笔钱数,降诏刻石于舍人院③,每除官则移文督之,在院官下至吏人院驺④皆分沾。元丰中改立官制,内外制皆有添给⑤,罢润笔之物。【注释】①内外制:即起草皇帝诏令等文件的翰林学士知制诰(内制)和以他官为知制诰(外制)的官员。②给谏、待制以上:泛指五品以上的官员。给谏为给事中与谏官的合称,皆掌驳正朝廷政令之违失;待制为诸殿阁掌文物官员的一种职名,位在直学士之下。润笔物:略似现在所称的稿费,有钱有物。宋代皇帝所赐者,往往有金玉等贵重物品,而赐钱之数或至万缗。③舍人院:北宋元丰以前中书省所属官署之一。置知制诰与直舍人院,与翰林学士对掌内外制。元丰改制以后废罢。④院驺(zōu):指舍人院照料官员马匹的吏人。⑤添给:即添支钱,有时又有添支米,指官员的各种加俸。【译文】掌内外制的学士和知制诰凡是起草任命官员的制书,只要被任命的是给谏、待制等五品以上的官员,起草者就都有润笔物。太宗时曾确定润笔的钱数,命刻于碑石上立在舍人院,每任命官员就出文书督促发放,供职舍人院的官员以至吏人和马夫都有分沾。元丰年间改革官制,内外制官员都增加了添支钱,遂罢去润笔的钱物。直官与兼官【原文】唐制,官序未至而以他官权摄者为直官,如许敬宗为直记室①是也。国朝,学士、舍人皆置直院。熙宁中复置直舍人学士院,但以资浅者为之,其实正官也。熙宁六年,舍人皆迁罢②,阁下无人,乃以章子平③权知制诰;而不除直院者,以其暂摄也。古之兼官多是暂时摄领,有长兼者即同正官。予家藏《海陵王墓志》,谢朓④文,称兼中书侍郎。【注释】①许敬宗(592672):字延族,唐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人。武则天时官至中书令。记室:古代王府或高官的开府中掌文书笺奏的属官。②迁罢:指因迁官或罢免而去职。③章子平:即章衡(10251099)。字子平,浦城(今属福建)人。曾以直舍人院拜宝文阁待制,后历知州府。④谢朓(464499):字玄晖,陈州夏阳(今河南太康)人。南朝文学家,官至尚书吏部郎。【译文】唐代制度,官品不够而以其他官职暂时代理或兼任的官员,称为直官,例如许敬宗任直记室就属此类。我朝学士、舍人都设置直院。熙宁年间,重新设置直舍人院、直学士院,只是以资历浅的人来任职,其实是正官,而非直官。熙宁六年,舍人都被贬官撤职,阁中无人,于是让章衡权知制诰,但不授予其直院之职,因为他是暂时兼职。古代的兼职官员,多数是暂时兼任,如有长期兼任者,就相当于正官。我家藏有《海陵王墓志》,谢朓撰写的,他落款的官衔称兼中书侍郎。告喝打杖(官员仪仗)【原文】三司①、开封府②、外州③长官升厅事④,则有衙吏前导⑤告喝⑥。国朝⑦之制,在禁中⑧唯三官得告⑨:宰相告于中书,翰林学士告于本院,御史告于朝堂⑩。皆用朱衣吏,谓之三告官。所经过处,阍吏以梃扣地警众,谓之打杖子。两府、亲王,自殿门打至本司及上马处;宣徽使打于本院;三司使、知开封府打于本司。近岁寺监长官亦打,非故事。前宰相赴朝,亦有特旨,许张盖、打杖子者,系临时指挥。执丝梢鞭入内,自三司副使以上;副使唯乘紫丝暖座从入。队长持破木梃,自待制以上。近岁寺监长官持藤杖,非故事也。百官仪范,著令之外,诸家所记,尚有遗者。虽至猥细,亦一时仪物也。【注释】①三司:北宋前期最高财政机构,也称计省。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管民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鼎足而立,而大权集于皇帝一身。三司的职权是总管全国各地的贡赋和国家的财政。三司的长官是三司使,其权位之重,与执政无殊,号称计相。三司之副长官为三司副使。宋太宗时,罢三司使,另设盐铁、度支、户部三使。宋真宗时,又罢三使,重设三司使一员,另设盐铁副使、度支副使和户部副使。北宋前期,全国财政支出大部分依靠三司。元丰改革官制时虽废三司,有关事务归户部、工部管辖,但是财用大计毕竟不是户部所能尽办,因此,北宋末期又有总领财赋官及经总制使分别掌之。宋神宗改制后,宰相实际上兼管财政。南宋时,宰相兼任枢密使,又兼管部分军政。这样,宰相重新握有民政、财政和部分军政之权。②开封府:北宋时负责管理国都及京畿地区的重要机构,地位非常显赫,位于都城东京(后亦称汴京,今河南开封)。在北宋王朝统治的168年当中,曾有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三位帝王在开封府任过职,并由此登基;北宋时的寇准、范仲淹、包拯、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曾在开封府任职。由于一批优秀官员在开封府任职期间,树立并弘扬了公生明的道德正气,形成了以廉正刚毅为鲜明特色的府衙文化,开封府也因此而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古代官衙。③外州:京城以外的各州。④升厅事:古指官员升堂理事。⑤前导:引路,在前面开路。⑥告喝:旧时官府内衙役高声吆喝,通报官员驾临。⑦国朝:说话人所在的朝代,文中指宋朝。⑧禁中:宫禁之中。⑨告:告喝。⑩朝堂:文中指官员聚议之处。阍(hūn)吏:守门的役吏。梃:棍棒。两府:文中指中书省、枢密院两机构的长官。寺监:古代寺、监两级官署的并称。特旨:皇帝的特别指令,文中指特许。指挥:发令调度。仪范:礼法礼仪,文中指仪仗规则。著令:著于律令。猥细:琐细。仪物:用于礼仪的器物。【译文】三司、开封府、京城外州府的长官升堂理事,都有衙役在前引路吆喝。本朝制度规定,在宫禁之中只有三种官员可以吆喝通告:宰相到中书省时通告,翰林学士到翰林院时通告,御史到朝堂时通告。吆喝通告时都用穿红衣的役吏,称作三告官。在官员所经过的地方,门吏用棍杖敲地以警示众人,称作打杖子。对两府、亲王,要从殿门一直打到本司或上马的地方;宣徽使打于宣徽院;三司使、开封府尹打于各自的官署。近年来,寺监长官也要打杖吆喝,这不合过去的规矩。以前宰相上朝,也有经皇帝特许,张华盖、打杖子的,那是临时性的指令。手持丝梢鞭进宫,要三司副使以上官员才可以;副使只可乘紫丝暖座跟随入内。允许仪仗队长手持旧棍杖,得是待制以上的官员才可以。近年来寺监长官也持藤杖,这不合过去的制度。文武百官的仪仗规则,除记入律令以外,各家所作的记载,还是有遗漏。所记尽管很琐细,却也是一个时期用于礼仪的器物。百官会集坐次【原文】都堂及寺观百官会集坐次,多出临时。唐以前故事,皆不可考,唯颜真卿与左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义书云: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以上供奉官自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次之,三师、三公、令仆、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丞、侍郎自为一行,九卿、三监对之。从古以来,未尝参错。此亦略见①当时故事,今录于此,以备阙文②。【注释】①见:体现。②以备阙文:以弥补记载的遗漏。【译文】都堂及寺观百官会集时的座次,多出于临时安排。唐代以前的旧制都无法查考了,唯有颜真卿写给左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义的一封书信说: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以上供奉官自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的座位在其次,三师、三公、令仆、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丞、侍郎自为一行,九卿、三监的座次在他们对面。自古以来,未曾错乱。这段话大略体现了当时的旧制,今天抄录在这里,以弥补记载的遗漏。赐功臣号【原文】赐功臣号,始于唐德宗奉天之役①。自后藩镇下至从军②,资深者例赐功臣。本朝唯以赐将相。熙宁中,因上皇帝尊号③,宰相率同列面请三四,上终不允,曰:徽号正如卿等功臣,何补名实?是时吴正宪④为首相,乃请止功臣号,从之。自是群臣相继请罢,遂不复赐。【注释】①奉天之役: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因京师发生兵变,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次年下罪己诏,赖诸将平叛收复京师,史称奉天之役。②藩镇:又称方镇,指唐代安史之乱后形成的掌握地方实权的节度使等割据势力。从军:从事和参军的合称。二者为古代文武长官的属官名,分掌文案和军事。唐代藩镇,从事和参军的职权往往甚重。③尊号:亦称徽号,指古代给皇帝(或皇后)所加的出于歌功颂德的名号。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群臣曾请加神宗以奉元宪道文武仁孝之号,神宗不许。后来神宗又有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之号。④吴正宪:即吴充(10211080)。字冲卿,浦城(今属福建)人。官至宰相,卒谥正宪。【译文】朝廷赐予臣下功臣的名号,始于唐德宗奉天之役时。从那以后,各藩镇长官以至其僚属从事和参军,凡是资历深的,都援例赐以功臣之号。本朝只以功臣名号赐予将相大臣。熙宁年间,因按制度要加皇帝尊号,宰相率领同事诸大臣当面请示再三,神宗始终不答应,并说:这种名号如同你们的功臣之号,对一个人的名实又有何补益?其时吴正宪为宰相第一人,于是请求取消已赐给他的功臣之号,神宗答应了。自此群臣相继请求撤销功臣名号,遂不再赐予。【评析】《梦溪笔谈》首载《故事》一门,共分两卷,主要记叙和谈论宋代朝廷的典章故事,涉及官制、礼仪、舆服、图籍、科举、封赐等内容,并及有关掌故。作者所谈是有所选择的,多为当时人们已不甚熟知或不知所从来的事项,许多细节可以弥补史书的缺载;同时由于宋朝典制多沿承唐朝典制,所以作者叙其源流多溯及唐代。 辨证一 【辨证一】钧石之石 【原文】钧石之石,五权①之名,石重百二十斤。后人以一斛②为一石,自汉已如此,“饮酒一石不乱”是也。挽蹶gōng弩③,古人以钧石率④之;今人乃以粳米⑤一斛之重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⑥,人当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比颜高⑦之弓,人当五人有余。此皆近岁教养所成,以至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器杖铠胄极今古之工巧。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注释】①五权:指五种重量单位,即铢、两、斤、钧、石。汉代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作为重量单位的“石”,古代即读作shí,后世多读作dàn。②斛(hú):古代量器名,也用作容量单位。作为容量单位,一般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五斗为一斛。③挽蹶gōng弩(nǔ):犹言“挽弓蹶弩”,即拉弓和踏弩。挽,拉。蹶,踏。弩,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发箭的强弓,其大者要用脚踏或腰开。④率(lǜ):计算。⑤粳(jīnɡ)米:粳稻米。风尘车⑥魏之武卒:指战国时魏国经过特别训练的勇武的士兵。《荀子·议兵》篇谓“魏氏之武卒”能够“操十二石之弩”。⑦颜高:春秋时鲁国武士。《左传》定公六年载“颜高之弓六钧”。【译文】“钧石”的“石”,是五种重量单位的名称之一,每石重一百二十斤。后人以一斛为一石,自汉代以来已经如此,如说“饮酒一石不乱”,就是以一斛当一石。拉弓踏弩的力量之大小,古人都用作为重量单位的钧、石来计算;今人却以粳稻米一斛的重量为一石,而每石以九十二斤半为标准,则相当于汉秤的三百四十一斤。现在的武士踏弩,有能达到九石力量的,换算所用之力,乃相当于古代的二十五石,与先秦魏国的武士相比,则一人之力抵得上二人还有余;弓有能拉到三石力量的,乃相当于古代的三十四钧,与鲁国武士颜高的六钧之弓相比,则一人之力抵得上五人还有余。这些都是近年来的军事训练所取得的成效,以至于击刺、驰射等都掌握了中原和四裔之民所能有的技术,兵器铠甲的制造也都极尽古今工巧之能事。现时武备的程度,前世没有哪一代可以相比。阳燧照物【原文】阳燧①照物皆倒,中间有碍②故也。算家谓之“格术③”。如人摇橹,臬④为之碍⑤故也。若鸢⑥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⑦,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与阳燧一也。阳燧面洼⑧,以一指迫⑨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其无所见处,正如窗隙、橹臬、腰鼓⑩碍之,本末相格,遂成摇橹之势。故举手则影愈下,下手则影愈上,此其可见。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此则腰鼓最细处也。岂特物为然,人亦如是,中间不为物碍者鲜矣。小则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则以己为物,以物为己。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酉阳杂俎》谓“海翻则塔影倒”,此妄说也。影入窗隙则倒,乃其常理。【注释】①阳燧(suì):一种凹面铜镜,镜面呈抛物面,古代用以聚集阳光取火,其原理与现今的抛物面太阳灶相似。②碍:阻碍,文中指光的聚焦处,即凹面铜镜抛物面的焦点。③格术:古代数学术语,由沈括在这条笔记中最早明确提出,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解释的话,大致相当于“几何光学”。④臬:船上用来支撑橹的小木桩,即力学上的支点,将摇橹的力往相反的方向作用于水而产生推进力。⑤碍:阻碍。这里的“碍”是一种比喻的用法,即力通过支点后作用于相反方向,用来进一步说明光通过凹面镜焦点的反射情况。⑥鸢(yuān):老鹰,猛禽。⑦窗隙所束:被窗户缝隙所束,文中指光线透过窗户细缝,与光线透过小孔成像的情况相似。⑧洼:凹陷。⑨迫:靠近。⑩腰鼓:古代一种中间细、两端对称的鼓,这里用腰鼓以细处中心对称的情况来比喻阳燧焦点与光线反射的关系。麻菽(shū):芝麻、豆子。菽:豆类的总称。著物:加于物上,文中指将可燃的东西放到凹面镜的聚光点处。著:加于……之上。岂特:岂止,不只是。特:只,仅,独。然:如此,这样。鲜(xiǎn):少。易:换,改变。《酉阳杂俎(zǔ)》:唐代段成式所撰笔记体,20卷,《续集》10卷,以内容广博而著称。段成式(约803—863年),字柯古,晚唐邹平人。海翻则塔影倒:出自《酉阳杂俎·卷四·物革》。原文为:“咨议朱景玄见鲍容说,陈司徒在扬州,时东市塔影忽倒。老人言,海影翻则如此。”【译文】用阳燧照物体都是倒立的影像,是因为中间有障碍的缘故。算学家说这叫做“格术”。譬如人摇橹,作支撑的小木桩成了橹的障碍一样。像老鹰在空中飞行,它的影子随着鹰飞而移动,如果鹰和影子之间的光线被窗孔所约束,那么影子与鹰飞的方向就相反了。又像窗孔中透过楼塔的影子,中间的光线被窗孔所约束,也都是倒垂,与阳燧的情形一样。阳燧的镜面是凹陷的,当一个手指靠近镜面时,像是正的;当手指渐渐移远到某一位置,像就不见了;超过这一位置,像就倒过来了。那个看不见的地方,正如窗户的孔、架橹的木桩、腰鼓的腰成了障碍一样,物体与像相对,就成了摇橹的情形。所以举起手来影子就越向下,放下手来影子就越向上,这应该是可以看得到的。阳燧的表面是凹陷的,对着太阳照,光线都集中在内心。离镜面一二寸的地方,光线集中成一个点,大小如芝麻粒,照到物体上面,物体一会儿就燃烧起来,这就是腰鼓最细的地方。岂止物体是这样,人也如此,中间不被外物阻碍的很少。小的就把利害互相改变,是非互相颠倒;大的就把自己当成外物,把外物当成自己。不要求去掉障碍,却想看到不颠倒的物象,太难了啊!《酉阳杂俎》所说“海翻则塔影倒”,这纯属虚枉之谈。影像通过窗孔就会颠倒,这才是通常的道理。日有食之【原文】先儒以日食正阳之月止谓四月,不然也。正、阳乃两事,正谓四月,阳谓十月。岁亦阳止是也。《诗》有“正月繁霜①”、“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二者,此先王所恶也。盖四月纯阳,不欲为阴所侵②;十月纯阴,不欲过而干阳也。【注释】①正月繁霜:语出《诗·小雅》:“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毛传:“正月,夏之四月。繁,多也。”②为阴所侵:古人认为,日食是太阳受阴气侵蚀所致。【译文】从前的学者认为日食于正阳之月,正阳之月只指四月,其实不是这样。正、阳是两码事,正指四月,阳指十月,即“岁亦阳止”。比如《诗经·小雅·正月》说“正月繁霜”、“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两种情形,这两种情形是先王所讨厌的。大概因为四月纯阳,不愿被阴所侵扰;十月纯阴,不愿阴太盛而干犯了阳。熙宁五服敕【原文】予为《丧服后传》,书成,熙宁中欲重定五服敕,而予预讨论。雷、郑之学,阙谬固多,其间高祖远孙①一事,尤为无义。《丧服》但有曾祖齐衰三月,曾孙缌麻三月,而无高祖远孙服。先儒皆以谓“服同曾祖曾孙,故不言可推而知”,或曰“经之所不言则不服”,皆不然也。曾,重也。由祖而上者,皆曾祖也;由孙而下者,皆曾孙也;虽百世可也。苟有相逮者,则必为服丧三月。故虽成王之于后稷,亦称曾孙。而祭礼祝文,无远近皆曰曾孙。《礼》所谓“以五为九”者,谓旁亲②之杀也。上杀、下杀至于九,旁杀至于四,而皆谓之族,族昆弟父母、族祖父母、族曾祖父母。过此则非其族也。非其族,则为之无服。唯正统③不以族名,则是无绝道也。【注释】①远孙:当作“玄孙”,因宋太祖赵匡胤的始祖名玄朗,所以当时遇到“玄”要避讳。玄孙指曾孙的子辈。②旁亲:据《礼记·丧服小传》改。③正统:此指皇族。【译文】我撰写《丧服后传》,书写成后,熙宁年间朝廷要重新制定丧服制度,而我参与了讨论。雷、郑的学说缺漏、错误的地方固然很多,其中高祖玄孙一事,尤其没有道理。《礼仪·丧服》中之说曾祖齐衰三月,曾孙缌麻三月,而没有提到高祖玄孙守丧的服装。从前的学者都认为“服装与为曾祖、曾孙守丧的相同,虽然没提也可以推想得到”,有人说“经上没提到的就不服丧”,这两种说法都不对。曾,是重的意思。从祖父以上的都是曾祖,从孙子以下的都是曾孙,即使一百代以后也是这样。如果可能的话,都必须为之服丧三个月。所以即使周成王对于后稷也称曾孙,而祭祀祝文中无论世代远近都称曾孙。《礼记》所谓“以五为九”,讲的是为旁系亲属服丧时如何降低等次。上杀、下杀至于九代,旁杀至于四代,在此之内的都称为同族,族昆弟父母、族祖父母、族曾祖父母。在此之外的就不算同族了。不是同族,就不为他服丧。唯有正统不以族来命名,是因为正统是绵延不绝的。水以漳、洛名【原文】水以漳名、洛名者最多,今略举数处:赵、晋之间有清漳、浊漳,当阳有漳水,赣上有漳水,鄣郡有漳江,漳州有漳浦,亳州有漳水,安州有漳水。洛中有洛水,北地郡有洛水,沙县有洛水。此概举一二耳,其详不能具载。予考其义,乃清浊相蹂者为漳。章者,文也,别也。漳谓两物相合,有文章,且可别也。清漳、浊漳,合于上党。当阳即沮、漳合流,赣上即漳、灨合流,漳州予未曾目见,鄣郡即西江①合流,亳漳即漳、涡合流,云梦即漳、郧合流。此数处皆清浊合流,色理如螮蝀,数十里方混。如璋亦从章,璋,王之左右之臣所执,《诗》云:“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璋,圭之半体也,合之则成圭。王左右之臣,合体一心,趣乎王者也。又诸侯以如聘,取其判合②也。有事于山川③,以其杀④宗庙礼之半也。又“牙璋以起军旅”,先儒谓“有钮牙之饰于剡侧”,不然也。牙璋,判合之器也,当于合处为牙,如今之合契。牙璋,牡契也,以起军旅,则其牝宜在军中,即虎符之法也。洛与落同义,谓水自上而下,有投流处。今淝水、沱水,天下亦多,先儒皆自有解。【注释】①西江:此指西来的大江。②判合:能互相分合,即两个璋能合成一个圭。③有事于山川:指祭祀山川。④杀:此指降低。【译文】水流以漳、洛命名的最多,现在略举几处:赵、晋之间有清漳、浊漳,当阳有漳水,赣水的上流有漳水,鄣郡有漳江,漳州有漳浦,亳州有漳水,安州有漳水。洛中有洛水,北地郡有洛水,沙县有洛水。这里不过略举一二,详情不能具载。我考察它们的含义,漳乃是清浊相混合的意思。章有文采、区分之意。所谓漳,就是两件东西相混合后既有文采而且能够区分的意思。清漳、浊漳,汇合于上党。当阳的漳水就是沮、漳水的合流,赣水上流之漳合贡水为灨,漳州的漳浦我没有亲眼见过,鄣郡之漳汇合于大江,亳州之漳就是漳、涡水的合流,安州云梦之漳是漳、郧水的合流。这几个地方的漳水也都是清浊合流,色泽纹理如天上的虹一样,绵延几十里才混合如一。璋也有章的字旁,璋,是君王身边的大臣所执,《诗》云:“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璋,就是圭的一半,两个璋合起来就是一个圭。这正是君王身边的大臣们联合同心,趋奉君王的意思。诸侯用璋来互相聘问,是取其能互相分合的意思。君王祭祀山川用璋,是取其与祭祖所用礼器相差一半。所谓“牙璋以起军旅”,过去的学者认为它是刃口饰有突出牙状物的东西,是不对的。牙璋,是一种能互相分合的东西,应当在可以相合之处制作牙,就好像现在的合契一样。牙璋,是有凸牙之器,既用以调发军队,则凹牙之器应该在军队中,这也就是虎符的方式。洛与落的含义相同,是指该水流自上而下投流的地方。现在天下名为淝水、沱水的水流也很多,过去的学者都各有说法。解州盐泽【原文】解州①盐泽②,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③,在版泉④之下,俚俗⑤谓之“蚩尤⑥血”。唯中间有一泉,乃是甘泉⑦,得此水然后可以聚⑧。又其北有尧梢水⑨,亦谓之“巫咸河”。大卤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盐。唯巫咸水入,则盐不复结,故人谓之“无咸河”,为盐泽之患,筑大堤以防之,甚于备寇盗。原其理⑩,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注释】①解州:州名,治所在今山西运城西南。②盐泽:盐池。③卤色正赤:盐池中的卤水呈红色。卤:也称大卤,很浓的盐溶液,其中除未结晶的食盐外,还含有多种其他可结晶的盐类,如硫酸钙等。据胡道静先生分析,解州盐池属于硫酸盐型,主要成分是硫酸钠、硫酸镁、氯化钠等,含铁量极微,推测卤水呈红色可能是有铁盐的胶态杂质悬浮在卤水中造成的。④版泉:覆盖在盐池表面的一层由硫酸钠、硫酸镁等结晶矿物形成的硝板。⑤俚俗:民间俗语。⑥蚩尤:传说中的古代氏族首领。相传他曾在涿鹿(今河北涿鹿)一带与黄帝大战,兵败被擒,其被斩首分尸之处就在解州,“解”的地名即因此而来。⑦甘泉:淡水泉。⑧聚:聚结,这里指结晶。此句意思是说,解州盐泽的卤水和甘泉淡水相混合后,可以促使铁、钙、镁等杂质以碳酸盐形式聚集下沉,同时破坏胶体,进而结出好的食盐结晶来。⑨尧梢水:又名白沙河,发源于山西中条山巫咸谷。隋时姚暹曾加疏通以利于灌溉,所以民间又称它为姚暹渠。“尧梢”二字可能是“姚暹”的转音。⑩原其理:推究它的道理。浊:混浊。淤淀卤脉:卤脉指盐池的盐层矿脉,浊水与卤水相遇,凝聚成淤泥一样的沉淀物,会阻塞矿脉,所以会导致下文所说的“盐遂不成”。因此历来都把浊水视为盐池的大敌,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五称池盐“忌浊水,参入即淤淀盐脉”。【译文】解州的盐池,方圆(周长)有一百二十里。雨多的时候,四面山里的水都流入池中,池水却从来没有满溢过;大旱的时候,池水也从来没有干涸过。盐池咸水的颜色是纯红的,因为在版泉之下,所以民间俗称为“蚩尤血”。在盐池中部附近只有一处泉水是淡水泉,有了这一处泉水,人们才可以在这里聚集居住。盐池的北面又有尧梢河(“梢”读作“消”),也称巫咸河。含盐量很高的咸水,如果不能与淡水泉的水混合,就不能结晶出盐来。唯独巫咸河的水流入盐池,则盐池的水就不能再结晶,所以人们称这条河叫“无咸河”,视为盐池的大祸害,筑起一条大堤防堵它,看得比防范贼寇强盗还要重。推究其间的道理,大抵巫咸河的水是混浊的重水,流入咸水之后,就会因为淤淀而造成咸水上源的阻塞,从而使得咸水的含盐量降低而不能结晶,并无其他特别的原因。程生马【原文】北宋立机《庄子》云:“程生马。”尝观《文字注》①:“秦人谓豹曰程。”予至延州,人至今谓虎豹为“程”,盖言“虫②”也。方言如此,抑亦旧俗也。【注释】①《文字注》:疑即唐人张参所撰《五经文字》。宋人引书有《五经文字注》,或即张参之书的别称,因其书正字下有注而名之。②虫:古人称老虎为“虫”或“大虫”。【译文】《庄子》书中说:“程生马。”(我)曾翻阅《文字注》一书,其注中谈到:“秦人把豹叫做程。”我到延州任职时,见那里的人至今还把虎豹叫做“程”,大概说的是“虫”。此类方言,或者也是沿袭旧时风俗而来的。泣河【原文】《唐六典》①述五行,有“禄”、“命”、“驿马”、“湴②河”之目,人多不晓“湴河”之义。予在鄜延,见安南行营诸将阅③兵马籍,有称“过范河损失”。问其何谓“范河”,乃越人谓淖沙④为“范河”,北人谓之“活沙”。予尝过无定河⑤,度活沙,人马履之,百步之外皆动,氵项氵项然⑥如人行幕上。其下足处虽甚坚,若遇其一陷,则人马驼车应时皆没,至有数百人平陷无孑遗者。或谓此即流沙也;又谓沙随风流,谓之流沙。“湴”,字书亦作“埿”(蒲滥反)。按古文“埿”,深泥也。术书有“湴河”者,盖谓陷运,如今之“空亡⑦”也。【注释】①《唐六典》:唐玄宗时官修书,记唐代官制。②湴:与“埿”为异体字,见段末。今读作bàn。③安南行营: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交趾(今越南)侵入邕州(治今广西南宁),朝廷以郭逵为安南行营经略招讨使,率兵击走之。此役用兵,当有征自北边的,故沈括在鄜延得见其军籍册。阅:检阅,审查。④淖沙:像泥淖那样易陷的流沙。⑤无定河:在今陕西省北部,流经沙漠地带,东入黄河。以泥沙混流、湍急而深浅无定得名。宋时其地为边塞。⑥氵项氵项(hònɡ)然:形容空洞、沉闷又持续不断的声音,类似“轰轰然”。⑦空亡:古人迷信,以为十二地支多出十天干的两个时辰不吉利,称为“空亡”。术数家往往以虚诈丧财等凶运为“空亡”。【译文】《唐六典》述说五行,有禄、命、驿马、湴河等名目。人们大多不知道湴河的含义。我在鄜延任职时,看见安南行营将领们检阅兵马的册籍,有“过范河损失”的说法。我问他们为什么叫“范河”?原来南方人把泥沼叫做“范河”,北方人则叫做“活沙”。我曾经过无定河,穿越过活沙,人马走在上面百步以外都动起来,晃晃荡荡就像走在帐幕上一样。落脚的地方虽然比较坚硬,但如果一遇到塌陷,人、马、驼、车立刻就会陷没,甚至有好几百人全被淹没而没有一个剩下的。有人说这就是流沙;也有人说沙随着风流动叫做流沙。“湴”,在字书里也写作“埿”(蒲滥反)。根据古文,埿,是深泥的意思。术数书中有湴河,是指厄运,就像现在所说的“空亡”。藏书辟蠹用芸【原文】古人藏书辟①蠹②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者是也。叶类豌豆,作小丛生,其叶极芬香,秋后叶间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验。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予判昭文馆时,曾得数株于潞公家,移植秘阁后,今不复有存者。香草之类,大率多异名,所谓兰荪,荪,即今菖蒲是也;蕙,今零陵香是也;苣,今白芷是也。【注释】①辟:通“避”,此指驱除。②蠹(dù):蛀虫。【译文】古人藏书用芸香来防蛀虫。芸香是一种香草,就是如今人说的七里香。它的叶子类似于豌豆叶,小丛生长。叶子十分芳香,秋后叶子间微微发白如同用面粉涂抹过一样,用它防蛀虫有特效。南方人采来放在席下,可以除跳蚤、虱子。我担任判昭文馆事时,曾在文彦博家求得了许多株芸香,移植到秘阁后面,现在没有存活的了。香草这类东西,大体上都有别的名字,如所谓兰荪,荪就是今天的菖蒲;蕙就是今天的零陵香;苣就是今天的白芷。祭礼三献【原文】祭礼有腥①、焊、熟三献。旧说以谓腥、焊备太古、中古之礼,予以为不然。先王之于死者,以之为无知则不仁,以之为有知则不智。荐可食之熟,所以为仁;不可食之腥、焊,所以为智。又一说,腥、焊以鬼道②接之,馈食③以人道接之,致疑也。或谓鬼神嗜腥、焊,此虽出于异说,圣人知鬼神之情状,或有此理,未可致诘。【注释】①腥:生肉。②鬼道:指鬼神的行为规范。③馈食:以熟食祭飨鬼神。【译文】祭礼中有腥、焊、熟三种献祭品。过去的说法认为腥、焊是具备了远古、中古之礼,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先王对于死者,以为他们无知就算不上仁,认为他们有知就算不上智。献祭可食用的熟食是为了表示仁;献祭不可食的腥、焊,是为了表示智。又有一种说法,腥、焊是以鬼神的行为规范来对待他们,熟食是以生人的行为规范来对待他们,以使他们迷惑。有人说鬼神喜好腥、焊,这虽然是出于经义之外的说法,但圣人了解鬼神的情况,或者有它的道理,不能怀疑否定它。玄为赤黑色【原文】世以玄为浅黑色,璊为赭玉,皆不然也。玄乃赤黑色,燕羽是也,故谓之玄鸟。熙宁中,京师贵人戚里多衣深紫色,谓之黑紫,与皂①相乱,几不可分,乃所谓玄也。璊,赭色也,“毳衣②如璊(音门)”。稷之璊色者谓之穈。(穈字音门,以其色命之也。《诗》“有穈有芑”,今秦人音糜,声之讹也。)穈色在朱黄之间,似乎赭,极光莹,掬③之粲泽,熠熠如赤珠。此自是一色,似赭非赭。盖所谓“璊”,色名也,而从玉,以其赭而泽,故以谕④之也;犹“鴘⑤”以色名而从鸟,以鸟色谕之也。【注释】①皂:黑色。②毳(cuì)衣:古代的一种上衣彩绘、下裳刺绣而五色具备的礼服。③掬:捧。④谕:通“喻”,比喻。⑤鴘(biǎn):青黄色。【译文】世人认为玄是浅黑色,璊是赭色的玉,都是不对的。玄是赤黑色,燕子的羽毛就是这种颜色,所以被称为玄鸟。熙宁年间,京师的贵人和皇亲国戚多穿深紫色衣服,而称为黑紫,与黑色相混,几乎不可分别,这也是一种人们所称的玄色。璊是赭色,所以《诗经》里说“毳衣如璊”(“璊”字的读音同“门”)。有一种稷子的米是璊色的,这种稷子叫做穈。(“穈”字的读音同“门”,是用它的颜色命名的。《诗经》里说“有穈有芑”,现在秦地的人把“穈”字读作“糜”,是读音发生了讹变。)穈的颜色在朱黄之间,与赭色相似,极为光洁晶莹,捧在手上鲜亮有光泽,熠熠生辉如赤色宝珠。这自是一种颜色,似赭色而非赭色。大抵所谓“璊”是一种颜色的名称,而其字以“玉”为部首,是因为它近乎赭色而有光泽,故以玉来比喻它;这也如同“鴘”也用作一种颜色的名称,而其字以“鸟”为部首,也是用这种鸟的颜色来比喻它。炼钢【原文】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①屈盘之,乃以生铁陷②其间,泥封炼之③,锻令相入④,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乃伪钢⑤耳,暂假⑥生铁以为坚,二三炼则生铁自熟⑦,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余出使至磁州⑧锻坊⑨,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⑩,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注释】①柔铁:熟铁。②陷:这里指将生铁包嵌进去。③泥封炼之:用泥将它封起来冶炼。④入:这里是“相熔合”的意思。⑤伪钢:沈括认为这种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钢,所以称其为伪钢。⑥假:借。⑦生铁自熟:生铁自然就成了熟铁了。⑧磁州:地名,治所在今河北磁县。⑨锻坊:炼钢铁的作坊。⑩筋:这里指面筋。濯(zhuó):洗,制面筋时需用水洗去淀粉。柔面:这里指制面筋时用水洗去的淀粉。莹:光洁明亮。黯黯然:暗淡的样子。皆系地之所产:都是产地不同造成的。【译文】手风箱冶铁炉世上锻铁所称的钢铁,是先把熟铁弯曲盘卷起来,又将生铁陷入其中,然后用泥包裹好加以烧炼,炼好后再加锻打,使熟铁和生铁互相掺杂渗透,这样锻炼出来的钢就称为“团钢”,也叫“灌钢”。这其实是一种假钢,只不过暂时借生铁提高熟铁的硬度,经过两三次烧炼之后,生铁自然变熟,则得到的还是熟铁。然而天下人都不以为这办法有什么不对,大概是由于不知道什么是真钢。我出使河北时,曾到磁州的锻坊看炼铁,才知道什么是真钢。凡是铁里面含有钢的,如同小麦面粉和成的面团里头有面筋,把面团的软面洗干净了,才会见到面筋。炼钢也是这样,只要取精纯的熟铁烧炼锻打百余火,每次锻打都称称重量,锻一回轻一回,直到屡次锻打而斤两不减,那就是纯钢了,即使再炼上百次也将不会再有损耗。这是最精纯的铁,其成色看上去清澈有光亮,而磨光之后又显得暗暗的,青而且黑,和普通的铁迥然不同。也有铁炼尽了而全无钢的,这都和铁的产地有关系。唐十八学士真赞多与旧史不同【原文】予家有阎博陵①画唐秦府十八学士,各有真赞②,亦唐人书,多与旧史③不同。姚柬字思廉,旧史姚思廉字简之。苏壹④、陆元朗⑤、薛庄⑥,《唐书》皆以字为名。李玄道⑦、盖文达、于志宁、许敬宗、刘孝孙、蔡允恭,《唐书》皆不书字。房玄龄⑧字乔年,《唐书》乃房乔字玄龄。孔颖达字颖达,《唐书》字仲达。苏典签⑨名从日从九,《唐书》乃从日从助⑩。许敬宗、薛庄官皆直记室,《唐书》乃摄记室。盖《唐书》成于后人之手,所传容有讹谬,此乃当时所记也。以旧史考之,魏郑公对太宗云:“目如悬铃者佳。”则玄龄果名,非字也。然苏世长,太宗召对玄武门,问云:“卿何名长意短?”后乃为学士,似为学士时方更名耳。【注释】①阎博陵:即阎立本(?—673)。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宰相,封博陵县公。②真赞:画像赞。真,写真,指画像。赞,即评语,因一般为正面评价,故称“赞”。③旧史:指《旧唐书》。其书为五代时后晋官修,领衔署名者为后晋宰相刘昀。宋人以《旧唐书》与本朝官修的《新唐书》相对而言,习称旧史和新史。下文所述《唐书》均指《旧唐书》。④苏壹:“壹”原作“台”,误,据南宋洪适《盘洲文集》卷六十三《跋登瀛图》及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正集卷八所引改。盖后人传抄致讹。洪适谓苏氏名壹,字世长,《旧唐书》则只作苏世长。⑤陆元朗:陆氏本名元朗,字德明,《旧唐书》则只作陆德明。⑥薛庄:即薛元敬。洪适谓薛庄字符敬,《旧唐书》则只作薛元敬。⑦李玄道:“玄”原作“元”,系清人避本朝讳改。沈括本文当是原作“真”,乃避宋朝讳而改“玄”为“真”。今为便读,仍用“玄”字。⑧房玄龄:此“玄”字及下文两见的“玄龄”之“玄”,各本原皆作“真”。今仍用“玄”字。⑨苏典签:即苏勖,典签为其职名。从日从九:即“旭”字。盖苏勖本名旭,因“旭”、“勖”同音,遂致转写。⑩从日从助:即“勖”字。魏郑公:即魏徵(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官至宰相,封郑国公。悬铃:此二字与“玄龄”谐音,魏徵借此喻指房玄龄宜为宰相。太宗:当作“高祖”,疑亦后人误改。《旧唐书·苏世长传》载召对世长者为唐高祖,非是太宗。更名:按苏世长之名,“世”字犯太宗讳,故沈括疑其本名世长,在入太宗文学馆后才改名壹。【译文】唐吕才漏刻图我家中藏有阎立本所画的唐初秦王府十八学士图,每图各有姓字爵里及画像赞,也是唐人撰文题写的,而多与《旧唐书》的记载不同。姚柬字思廉,《旧唐书》则作姚思廉字简之。苏壹、陆元朗、薛庄,《旧唐书》皆以他们的字为名。李玄道、盖文达、于志宁、许敬宗、刘孝孙、蔡允恭,《旧唐书》则都没有记录他们的字。房玄龄字乔年,《旧唐书》却作房乔字玄龄。孔颖达字颖达,《旧唐书》记载他字仲达。苏典签本名从日从九的“旭”,《旧唐书》却写作从日从助的“勖”。许敬宗、薛庄的官职都是直记室,《旧唐书》却作摄记室。大抵《旧唐书》成书于后人之手,所传述的免不了会有讹谬,而这幅十八学士图的附加文字则是当时的记录。以旧史考之,魏郑公曾对太宗说:“目如悬铃者佳。”则玄龄确是房氏的名,而不是他的字。然而苏世长,高祖曾在玄武门召见他,问他说:“您为何名为长而见识短?”他后来才成为十八学士之一,似乎是在为学士时才改名壹的。杜若与紫薇花故事【原文】唐正观①中,敕下度支求杜若②。省郎以谢朓③诗云“芳洲采杜若”,乃责坊州贡④之,当时以为嗤笑。至如唐故事,中书省中植紫薇花⑤,何异坊州贡杜若?然历世循之,不以为非。至今舍人院紫薇阁前植紫微花,用唐故事也。【注释】①正观:即“贞观”,唐太宗年号,沈括避本朝讳用“正”字代“贞”。②度支:即户部度支司。杜若:香草名。《楚辞》有“采芳洲兮杜若”。③省郎:实指度支郎。尚书省各部郎官统称省郎。谢朓:南朝诗人。④坊州:州名,治今陕西黄陵东南。此所记事,讥省郎以“芳洲”与“坊州”谐音,即令坊州贡进杜若。唐人记坊州回报说:“坊州不出杜若,应由谢朓诗误。”太宗闻之大笑,罢度支郎官。⑤“中书省”句: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取天文上的紫微垣为帝居之义,改中书省为紫微省。寻于省中植紫薇花,故俗间又称紫微省。此省名仅存数年,而省中植紫薇花之事却被沿袭。【译文】唐贞观年间,诏令户部寻觅杜若,承办官员竟根据谢朓“芳洲采杜若”的诗句,要坊州进贡,当时曾传为笑谈。而像有唐一代沿为成例的在中书省署内种植紫薇花,其性质和要坊州进贡杜若没什么两样,却被历代因循,不觉得不对。现在中书省舍人院的紫薇阁前植紫薇花,就是袭用唐代的成例。汉人饮酒数石不可信【原文】汉人有饮酒一石不乱。予以制酒法较①之,每粗米二斛,酿成酒六斛六斗。今酒之至醨②,每秫③一斛,不过成酒一斛五斗。若如汉法,则粗有酒气而已,能饮者饮多不乱,宜无足怪。然汉之一斛,亦是今之二斗七升,人之腹中亦何容置二斗七升水邪?或谓石乃钧石之石,百二十斤,以今秤计之,当三十二斤,亦今之三斗酒也。于定国④饮酒数石不乱,疑无此理。【注释】①较:通“校”,考校,检验。②醨(lí):薄酒。③秫(shú):粘高粱米。④于定国(?—前41):西汉后期大臣,官至丞相。《汉书》有传。【译文】汉代有人饮酒一石不醉。我以酿酒法考校,汉代用二斛粗米能够酿出六斛六斗酒。现在最薄的酒,用一斛粘高粱米,不过能酿成一斛五斗。若采取汉代那种酿法(酿成的酒是原料的三倍多),则不过稍微有些酒味而已,能饮者饮多了也不醉,应该无足为怪。但汉代的一斛,也相当于今天的二斗七升,人的肚子里又如何容得下二斗七升水?或说饮酒一石指的是作为重量单位的石,即一百二十斤,用今天的秤来换算,相当于三十二斤,那也等于现在的三斗酒。史书上说于定国饮酒数石不醉,恐怕没有这样的道理。古说济水伏流地中【原文】古说济水①伏流②地中,今历下③凡发④地皆是流水,世传济水经过其下。东阿⑤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煮胶⑥,谓之“阿胶⑦”;用搅浊水则清⑧。人服之,下膈⑨、疏痰、止吐,皆取济水性趋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浊及逆上之疾⑩。今医方不载此意。【注释】①济水:古时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古代所说的济水包括两部分:一是黄河以北部分,源出河北济源河,流入黄河;一是黄河以南部分,为黄河的支流,因分流处与河北的济水入口隔岸相对,古人便把它看做济水的下游。济水流经山东入海。②伏流:潜流于地下。济南地质条件独特,地下水特别丰富,古人不了解这一点,误以为是济水伏流其下使然。③历下:地名,指今山东济南。④发:挖掘,开挖。⑤东阿:地名,在今山东东平西北,东平湖边。⑥取井水煮胶:用井水熬驴皮制胶。据《水经注》载,东阿境内的阿城“北门西侧皋上有井,巨若车轮,深六尺,岁常煮胶,以贡天府”。⑦阿胶:中药名,也叫驴皮胶,以驴皮加水熬制而成,原产于山东省东阿县。⑧搅浊水则清:将阿胶搅入水中,可以使混浊的水变清。东汉孔融的《同岁论》中就有“阿胶径寸,不能止黄河之浊”的句子。⑨下膈:可以治疗所谓“膈食”之病。⑩淤浊及逆上之疾:积食、气胀、呕吐之类的病症。【译文】过去有说济水消失后是在地下潜流的。现在历下一带,只要掘地就都是流水,世人相传是因为济水经过其地下。东阿也是济水经过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取井水熬胶,称之为“阿胶”;将阿胶放入浊水中搅动,浊水就会变清。人服用阿胶,能够疏通食气、化痰、止呕吐。这些都是利用了济水更趋下的天然性质,其水清而不滞,重而不浊,因此被用于治疗食气淤滞混浊、不能通下的病症。现在医家的药方书没有记载这层意思。宗庙之祭西向【原文】宗庙之祭西向者,室中之祭也。藏主于西壁,以其生者之处①奥也。即主柘而求之,所以西向而祭。至三献则尸出于室,坐于户西南面,此堂上之祭也。户西谓之扆,设扆于此。左户、右牖,户、牖之间谓之扆。坐于户西,即当扆而坐也。上堂设位而亦东向者,设用室中之礼也。【注释】①生者之处:活人居住的地方。【译文】宗庙祭祀时向西南行礼,是在室内的祭奠。神主收藏在西面的墙壁,因为那儿是活人居处的部位。对着藏神主的石室而祈祷,所以要向西面祭奠。三献之后尸从室里出来,坐在门户的西侧面向南,这是在堂上的祭奠。门户以西称为扆,因为扆设在那儿。门户以西,窗子以东,门户与窗户之间叫做扆。坐在门户的西侧,就是背靠扆而坐。到了堂上位次也要朝向东面,是设置位次用室内祭奠的礼节。“野马”为田野间浮气【原文】《庄子》言“野马也,尘埃也”,乃是两物。古人即谓“野马”为尘埃,如吴融①云“动梁间之野马”,又韩偓②云“窗里日光飞野马”,皆以尘为“野马”,恐不然也。“野马”乃田野间浮气耳。远望如群马,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③”,即此物也。【注释】①吴融:唐末官员、诗人,《新唐书》有传。②韩偓(wò):唐末官员、诗人,入五代而卒,《新唐书》有传。③野马阳焰:此四字当是隋释慧远《维摩经疏》所说“阳焰浮动,相似野马”的概括语。【译文】《庄子》书中说到“野马也,尘埃也”,指的是两种东西。前人即有以为“野马”就是尘埃的,如吴融说“动梁间之野马”,又韩偓也说“窗里日光飞野马”,都以尘埃为“野马”,恐怕不是这样。“野马”其实就是田野间的浮气。这种浮气远望如群马,又像水波,佛书上称酷热时的“阳焰”如“野马”,就是这种东西。太一十神【原文】太一十神:一日太一,次日五福太一,三日天一太一,四日地一太一,五日君基太一,六日臣基太一,七日民基太一,八日大游太一,九日九气太一,十日十神太一。唯太一最尊,更无别名,止谓之太一,三年一移。后人以其别无名,遂对大游而谓之小游太一,此出于后人误加之。京师东西太一宫,正殿祠五福,而太一乃在廊庑,甚为失序。熙宁中,初营中太一宫,下太史考定神位。予时领太史,预其议论。今前殿祠五福,而太一别为后殿,各全其尊,深为得体。然君基、臣基、民基,避唐明帝讳改为“棋”,至今仍袭旧名,未曾改正。【译文】太一十神:一是太一,二是五福太一,三是天一太一,四是地一太一,五是君基太一,六是臣基太一,七是民基太一,八是大游太一,九是九气太一,十是十神太一。唯有太一最尊贵,再没有别名,只称为太一,每三年移一次宫。后人因为太一没有别名,就相对大游太一而称它为小游太一,这是后人误加在它头上的。京城的东太一宫、西太一宫,正殿供奉五福太一,而太一却供在偏殿,很是次序颠倒。熙宁年间,开始营建中太一宫,朝廷下令由太史考定神位,我当时任太史,参与了这一讨论。现在中太一宫前殿供奉五福太一,而另外修筑后殿供奉太一,各自顾全了他们的尊贵,很是得体。然而君基太一、臣基太一、民基太一中的“基”字,因避唐明帝讳改为“棋”字,至今仍然沿袭旧名,未曾改正。手教“委曲”【原文】予嘉祐中客①宣州宁国县,县人有方玛者,其高祖方虔,为杨行密守将,总兵戍宁国,以备②两浙。虔后为吴人所擒,其子从训代守宁国,故子孙至今为宁国人。玛有杨溥与方虔、方从训手教数十纸,纸札皆精善。教称委曲书,押处称“使”,或称“吴王”。内一纸报方虔云:“钱镠此月内已亡殁。”纸尾书“正月二十九日。”按《五代史》,钱镠以后唐长兴三年卒,杨溥天成二年已僭即伪位,岂得长兴三年尚称“吴王”?溥手教所指挥事甚详,翰墨印记,极有次序,悉是当时亲迹。今按,天成二年岁丁亥,长兴三年岁壬辰,计差五年。溥手教,予得其四纸,至今家藏。【注释】①客:客居。②备:防备。【译文】嘉祐年间我客居在宣州宁国县,县里有个人叫方玛,他的高祖方虔是杨行密(唐末的割据势力,曾任淮南节度使,唐昭宗时被朝廷封为吴王)的守将,领兵戍守宁国县以防备两浙的吴越国。方虔后被吴越人所擒,他的儿子方从训替代他的位置镇守宁国县,所以他们的子孙至今是宁国县人。方玛有杨溥(杨行密的儿子)与方虔、方从训的手教(亲笔所写的指示)几十封,纸张都很精美。手教称“委曲”(唐代长官给下属的手谕一般用“委曲”作结束语),签名处称“使”,或称“吴王”。其中一封通报方虔说:“钱镠此月内已亡殁。”手教末尾写着“正月二十九日”。查考《五代史》,钱谬在后唐长兴三年逝世,杨溥在天成二年已经自行称帝,怎么会在长兴三年还自称“吴王”?杨溥手教中所命令的事情很详细,字迹和印记极有次序,全是当时的亲笔。据今天的查考,天成二年是丁亥年,长兴三年是壬辰年,相差五年。杨溥的手教,我获得了四封,至今还收藏在家。 辨证二 水之理 【原文】司马相如《上林赋》叙上林诸水曰:丹水,紫渊,灞、浐、泾、渭,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灏溔潢漾东注太湖。八川自入大河①,大河去太湖数千里,中间隔太山②及淮、济、大江,何缘与太湖相涉?郭璞《江赋》云: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溯沛。《墨子》曰:禹治天下,南为江、汉、淮、汝,东流注之五湖。孔安国曰:自彭蠡,江分为三,入于震泽,遂为北江而入于海。此皆未尝详考地理。江、汉至五湖自隔山,其末乃绕出五湖之下流径入于海,何缘入于五湖?淮、汝径自徐州入海,全无交涉。《禹贡》云:彭蠡既潴③,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以对文言,则彭蠡,水之所潴,三江,水之所入,非入于震泽也。震泽上源,皆山环之,了无④大川,震泽之委⑤,乃多大川,亦莫知孰为三江者。盖三江之水无所入,则震泽壅而为害;三江之水有所入,然后震泽底定。此水之理也。【注释】①大河:指黄河。②太山:即泰山。③潴:水停聚的地方。④了无:完全没有。⑤委:指水的下游。【译文】司马相如《上林赋》描述上林苑的各条河流说:丹水,紫渊,灞、浐、泾、渭,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灏溔潢漾东注太湖。这八条河流自流入黄河,黄河距离太湖数千里,中间隔着泰山以及淮河、济水、长江,怎么会与太湖牵扯到一起?郭璞《江赋》云: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溯沛。《墨子》曰:禹治天下,南为江、汉、淮、汝,东流注之五湖。孔安国曰:自彭蠡,江分为三,入于震泽,遂为北江而入于海。这些话都是没有仔细考察地理的结果。长江、汉水到太湖自隔着山,它们的下游则绕过太湖往下直接流入大海,怎么会说入太湖呢?淮水、汝水直接从徐州流入大海,和太湖全无关系。《禹贡》云:彭蠡既潴,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从文字的对偶来说,彭蠡,是水聚集的地方,三江,是水流入的地方,并非说三江流入太湖。太湖上面的源头都被群山环绕,根本没有大的河流,太湖的下游才有很多大的河流,也没有谁知道哪些属于三江。大概如果三江的水没有去处,太湖就会堵塞成为祸害;如果三江的水有去处,太湖才会安定。这就是水的特性。黄儿墓【原文】海州东海县西北有二古墓,《图志》谓之黄儿墓。有一石碑,已漫灭①不可读,莫知黄儿者何人。石延年通判海州,因行县见之,曰:汉二疏,东海人,此必其墓也。遂谓之二疏墓,刻碑于其旁,后人又收入《图经》。予按,疏广,东海兰陵人,兰陵今属沂州承县,今东海县乃汉之赣榆,自属琅琊郡,非古之东海也。今承县东四十里自有疏广墓,其东又二里有疏受墓。延年不讲地志,但见今谓之东海县,遂以二疏名之,极为乖误。大凡地名如此者最多,无足纪者。此乃予初仕为沭阳主簿日,始见《图经》中增此事,后世不知其因,往往以为实录。谩志于此,以见天下地书皆不可坚信。其北又有孝女冢,庙貌甚盛,著在祀典②。孝女亦东海人。赣榆既非东海故境,则孝女冢庙,亦后人附会县名为之耳。【注释】①漫灭:指石碑上刻的文字已经漫漶了。②祀典:祭祀的典制。【译文】海州东海县西北有两座古墓,当地的方志称它们为黄儿墓。墓上有一块石碑,字迹已经模糊得无法识别,没人知道黄儿是谁。石延年任海州通判时,有一次巡视下辖各县因而见到了这墓,说:汉二疏,东海人,此必其墓也。于是称它们为二疏墓,并在旁边刻了石碑,后人又把这碑文收入了地方志。根据我的考证,疏广,东海兰陵人,兰陵今天属沂州承县,今天的东海县乃汉之赣榆,自属琅琊郡,不是古代的东海县。今天承县东四十里自有疏广墓,向东又二里有疏受墓。石延年不查考地志,只见今天称这里为东海县,就认为那两座墓是二疏的墓,极为错误。一般来讲地名像这种情况的很多,没必要一一记述。我刚刚担任沭阳县主簿时,见到地方志中增加了此事,后代的人不知道缘由往往认为地方志是真实的实录。因此把这件事随手记录在这里,以表明天下的地理类图书并不是完全可信的。黄儿墓的北面又有孝女冢,庙的外观很雄伟,是属于官府祭祀的庙宇。孝女也是东海人。汉代的赣榆既不属于现今的东海县的旧地,那么孝女冢庙也是后人根据今天的县名附会建造出来的。桂屑除草【原文】杨文公①《谈苑》②记江南后主③患清暑阁④前草生,徐锴⑤令以桂屑⑥布砖缝中,宿草⑦尽死。谓《吕氏春秋》⑧云桂枝之下无杂木。盖桂枝味辛螫⑨故也。然桂之杀草木,自是其性,不为辛螫也。《雷公炮炙论》⑩云:以桂为丁,以钉木中,其木即死。一丁至微,未必能螫大木,自其性相制耳。【注释】①杨文公:杨亿,字大年,北宋文学家。②《谈苑》:杨亿的一部笔记体文集,又名《南阳谈薮》,已佚。③江南后主:南唐后主李煜。④清暑阁:南唐宫中的殿阁名。⑤徐锴(kǎi):字楚金,曾任南唐秘书省正字、内史舍人等职。⑥桂屑:肉桂树枝的碎屑。文中的桂指的是肉桂,一种樟科的常绿乔木,树皮含挥发油,香气浓烈,可用作香料。⑦宿草:多年生的杂草。⑧《吕氏春秋》:书名,为秦国丞相吕不韦集门客所撰。⑨辛螫(sh):文中指由于桂枝有辛香味而刺激、影响其他植物生长。⑩《雷公炮炙论》:书名,南朝刘宋时雷斅撰,记述了三百种药物的性味及其炮制方法。丁:通钉,这里指用桂枝制成木钉子。【译文】杨文公《谈苑》记载南唐后主厌烦清暑阁前长草,徐锴就让后主把桂树枝的碎屑撒在地上的砖缝中,多年生的杂草就全死了。并说《吕氏春秋》上提到桂枝之下无杂木。大概是由于桂树的气味能蜇死草木的缘故。但桂树能杀死草木,自是它本来的特性使然,它并不用气味去蜇草木。《雷公炮炙论》上说:把桂木切成小丁,用以钉在其他树上,那树就会死去。一个桂木丁是极微小的,未必能够蜇死大树,自是它的特性与其他草木相克罢了。天下地名错乱乖谬【原文】天下地名错乱乖谬,率难考信。如楚章华台,亳州城父县、陈州商水县、荆州江陵、长林、监利县皆有之,乾溪亦有数处。据《左传》,楚灵王七年,成章华之台,与诸侯落之。杜预注:章华台,在华容城中。华容即今之监利县,非岳州之华容也。至今有章华故台,在县郭中,与杜预之说相符。亳州城父县有乾溪,其侧亦有章华台,故台基下往往得人骨,云楚灵王战死于此。商水县章华之侧,亦有乾溪。薛综注张衡《东京赋》引《左氏传》乃云:楚子成章华之台于乾溪。皆误说也,《左传》实无此文。章华与乾溪,元非一处。楚灵王十一年,王狩于州来,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王次于乾溪。此则城父之乾溪。灵王八年许迁于夷者,乃此地。十二年,公子比为乱,使观从从师于乾溪,王众溃,灵王亡,不知所在。平王即位,杀囚,衣之王服,而流诸汉①,乃取葬之,以靖国人,而赴以乾溪。灵王实缢于芊尹申亥氏,他年申亥以王柩告,乃改葬之,而非死于乾溪也。昭王二十七年,吴②伐陈,王帅师救陈,次于城父,将战,王卒于城父。而《春秋》又云:弑其君于乾溪。则后世谓灵王实死于是,理不足怪也。【注释】①汉:指汉水。②吴:春秋时吴国。【译文】天下地名上的错乱矛盾,大概很难考察明白。例如楚国的章华台,亳州城父县、陈州商水县、荆州江陵、长林、监利县都有,乾溪也有好几处。据《左传》,楚灵王七年,成章华之台,与诸侯落之。杜预的注释是:章华台,在华容城中。华容即今天的监利县,并非岳州的华容县。监利县至今有章华台的遗址在县城中,与杜预的说法相符。亳州城父县有乾溪,它旁边也有章华台,在遗址的台基下往往能找到人骨,据说是楚灵王战死在这里。商水县章华台旁边,也有乾溪。薛综注释张衡《东京赋》引《左氏传》乃云:楚子成章华之台于乾溪。这些都是错误的说法,《左传》中根本没有这些记载。章华台与乾溪原非一个地方。楚灵王十一年,王狩于州来,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王次于乾溪。这里就是城父县的乾溪。楚灵王八年许迁于夷,夷就在这个地方。楚灵王十二年,公子比作乱,楚灵王派遣观从跟随军队于乾溪,楚王的军队溃败,楚灵王逃亡到不知什么地方了。楚平王即位后,杀了一个囚徒,把楚灵王的衣服穿到囚徒的身上,把尸体扔进汉水漂流,然后把尸体打捞上来当做楚灵王安葬,以此来安定人心,而且让人从乾溪来报丧。楚灵王实际上被芊尹申亥氏勒死的,后来申亥氏把楚灵王的灵柩上报给了朝廷,朝廷才改葬了楚灵王,楚灵王并非死在乾溪。昭王二十七年,吴国讨伐陈国,楚昭王率领军队救陈国时,驻扎在城父县,将要开战时,楚昭王在城父县去世了。而《春秋》又说:弑其君于乾溪。那么后代的人说楚灵王确实死在这里,按理说也就不足为怪了。建麾之误【原文】今人守郡,谓之建麾,盖用颜延年①诗一麾乃出守,此误也。延年谓一麾者,乃指麾②之麾,如武王右秉白旄以麾③之麾,非旌麾④之麾也。延年《阮始平》诗⑤云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者,谓山涛⑥荐咸为吏部郎,三上武帝⑦不用,后为荀勖⑧一挤,遂出始平,故有此句。延年被摈,以此自托耳。自杜牧为《登乐游原》⑨诗,云拟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⑩,始谬用一麾,自此遂为故事。【注释】①颜延年:即颜延之(384456)。字延年,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至刘宋时文学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②指麾:意同指挥,麾、挥通用。③武王:周武王。右秉白旄以麾:语出《尚书牧誓》。意谓右手持装饰白色旄牛尾的大旗挥动着。④旌麾:古时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称旌,指挥作战用的旗子称麾。旌也多用作旗帜的统称。⑤《阮始平》诗:颜延之的组诗《五君咏》中的一篇。阮始平,即阮成。字仲容,尉氏(今属河南)人。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因曾任始平太守,故称阮始平。⑥山涛(205283):字巨源,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初仕曹魏,入晋为吏部尚书,官至司徒。⑦武帝:晋武帝(236290),西晋第一位皇帝。⑧荀勖(?一289):字公曾,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晋初大臣,以佐命之功屡受封,官至中书监、尚书令。⑨杜牧(8038527):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登乐游原》:原诗题为《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⑩此二句引诗大意是:欲领一命出守外郡逍遥于江海上,而又在乐游原上恋恋怅望昭陵(唐太宗的陵墓)。沈括以为杜氏所说把一麾是持一旌麾之意。【译文】今人将出任地方州郡长官称为建麾,大概是借用颜延年一麾乃出守的诗句而来的,这是一种误用。延年所说的一麾是指麾(挥)的麾,如同周武王右秉白旄以麾的麾,而不是旌麾的麾。延年《阮始平》诗的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说的是山涛推荐阮咸为吏部郎官,为此三次上奏武帝,武帝都不用,后来阮咸为荀勖所排挤,一挥而斥之,遂出为始平太守,故延年有此诗句。延年也是被摈斥而为始安太守的,他作此诗也是用以寄托自己的情绪。自从杜牧作《登乐游原》诗,而称拟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始误用一麾一词,从此守郡称建麾遂成为典故。除官之除【原文】除拜官职谓除其旧籍①,不然也。除犹易也,以新易旧日除,如新旧岁之交谓之岁除。《易》除戎器,戒不虞②,以新易弊,所以备不虞也。阶谓之除③者,自下而上,亦更易之义。【注释】①旧籍:旧名册,实指任新职之前的原职务。②戎器:兵器。虞:意料。③除:本义为殿陛,即宫殿的高台阶。【译文】今人谓除拜官职的除是解除其原任职务的意思,不是这么回事。这个除犹如当交换讲的易,以新易旧叫做除,如新旧岁之交的那一天就称为岁除。《易经》上说除戎器,戒不虞,意思是用新的兵器更换陈旧的兵器,以防备意外情况的发生。而台阶所以被称为除,也是因为登台阶要自下而上,有更换的意思。世人画韩退之【原文】世人画韩退之①,小面而美髯,著纱帽。此乃江南韩熙载②耳,尚有当时所画,题志甚明。熙载谥文靖,江南人谓之韩文公,因此遂谬以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元丰中,以退之从享文宣王庙,郡县所画皆是熙载。后世不复可辨,退之遂为熙载矣。【注释】①韩退之:即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大文学家。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又称韩吏部。②韩熙载(902970):字叔言,北海(今山东潍坊)人。仕南唐,官至中书侍郎,卒谥文靖。【译文】世人画韩退之像,脸面小而美胡须,戴纱帽。这像所画的其实是南唐韩熙载,现在还有当时所画的韩熙载的像存着,题词非常明确。熙载谥文靖,江南人称之为韩文公,因此世人遂误以为退之。退之身体肥胖而少胡须。元丰年间,以退之配享文宣王孔子庙,各州县孔庙所画的都是韩熙载。后世不再能辨别,退之竟变为韩熙载了。钱陌之陌【原文】今之数钱,百钱谓之陌者,借陌字用之,其实只是佰字,如什与伍耳。唐自皇甫镈为垫钱法①,至昭宗末乃定八十为陌。汉隐帝②时,三司使王章③每出官钱,又减三钱,以七十七为陌,输官仍用八十。至今输官钱有用八十陌者。【注释】①皇甫镈(b):唐中期官员。宪宗时历掌财政,以盘剥聚敛媚上,官至宰相。垫钱法:实即宋人所称省陌法。中唐以后,钱币缺乏,实际开支时往往以不足百钱之数为陌(如以九十二钱当百钱),称为垫陌,其不足之数则称为除陌。宋太宗时曾规定以七十七钱为陌,习称省陌,钱陌足百数则称足陌。②汉隐帝:即五代时后汉君主刘承佑(931950)。在位不足三年,被杀国亡。③王章(?950):后汉隐帝时由三司使擢宰相,后坐事罢,被杀。【译文】今日计钱币之数,称一百钱为陌,虽借用陌字,其实它只是佰字,就跟十钱用什字、五钱用伍字一样。唐代自皇甫镈始行垫钱法,至昭宗末年乃规定以八十钱为一陌。后汉隐帝时,三司使王章每开支国库钱币,又减去三钱,以七十七钱为一陌,输入国库的钱币则仍以八十钱为一陌。至今输入国库的钱币也还有以八十钱为一陌的。李白作《蜀道难》【原文】前史称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放肆不法,李白为之作《蜀道难》①。按孟綮②所记,白初至京师,贺知章③闻其名,首诣之;白出《蜀道难》,读未毕,称叹数四。时乃天宝初也。此时白已作《蜀道难》,严武为剑南乃在至德以后肃宗时,年代甚远。盖所记,各得于一时见闻,本末不相知,率多舛误,皆此文之类。李白集中称刺章仇兼琼④,与《唐书》所载不同,此《唐书》误也。【注释】李白①前史:指《新唐书》。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历官东川剑南节度使。《新唐书》本传载其不满于前宰相房琯,又因房琯厚待杜甫而屡欲杀杜,李白为房、杜担忧,因作《蜀道难》以斥严氏。此采自野史,不足据,故沈括辨之。②孟綮(qǐ):唐后期人。著有《本事诗》一卷。《笔谈》此条所引见《本事诗高逸第三》。③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历官秘书监,推尊李白。④章仇兼琼(?751):姓章仇,名兼琼,又以名为字,祖籍任城(今山东济宁),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历剑南节度使兼西川采访使,官至户部尚书。【译文】《新唐书》称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放肆不遵礼法,李白因作《蜀道难》以斥之。按孟綮《本事诗》所记,李白初到京师,贺知章闻其名,最先去拜访他;李白出示《蜀道难》,贺知章还未读完,就已经再三再四地叹赏。这时应是天宝初年。其时李白已经创作了《蜀道难》,严武为剑南节度使则在至德以后的肃宗时期,二者年代相差甚远。大抵稗官所记,各得于一时的见闻,并不清楚事情的本末源流,故大多舛误,皆类似此种记载。李白的文集中称《蜀道难》是指斥章仇兼琼的,与《新唐书》所载不同,此事应是《新唐书》的记载有误。云梦考【原文】旧《尚书禹贡》云云梦土作乂①,太宗皇帝时得古本《尚书》,作云土梦作乂,诏改《禹贡》从古本。予按孔安国②注:云梦之泽在江南。不然也。据《左传》:吴人入郢楚子涉雎济江,入于云中。王寝,盗攻之,以戈击王王奔郧。③楚子自郢西走涉雎,则当出于江南;其后涉江入云中,遂奔郧,郧则今之安陆州。涉江而后至云,入云然后至郧,则云在江北也。《左传》曰:郑伯如楚王以田④江南之梦。杜预⑤注云:楚之云梦,跨江南北。曰江南之梦,则云在江北明矣。元丰中,予自随州道安陆入于汉口,有景陵主簿郭思⑥者,能言汉沔间⑦地理,亦以谓江南为梦,江北为云。予以《左传》验之,思之说信然。江南则今之公安、石首、建宁等县,江北则玉沙、监利、景陵等县。乃水之所委⑧,其地最下,江南二浙⑨,水出稍高,云方土而梦已作乂矣。此古本之为允也。【注释】①云梦:古代泽薮名。对其名称及分布范围等,历来解释甚多,沈括此条所辨亦为一说。土作乂:接传统的解释,此指云梦泽中亦有高平之地,水退时可以耕作。乂,治,指耕作。②孔安国:西汉学者,孔子后裔。魏晋以后传世的古文《尚书》有旧注,相传为孔安国所作,实际是托名,这些注文并不出于孔安国之手。③此处引文见《左传》定公四年(前506),原文吴下无人字。是年吴国联合蔡国、唐国攻楚,打败楚军,攻入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昭王逃入云梦泽中,又先后奔郧(今湖北安陆)、奔随(今湖北随县)。次年因越国攻吴,吴国退兵,楚昭王始返回郢都。楚子,指楚昭王(?前489)。雎(jū),雎水,即今湖北西部沮水。江,即今长江。④郑伯如楚:指郑简公访问楚国。事在鲁昭公三年(前539)。田:打猎。⑤杜预(222284):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政治家、军事家、学者。所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现存《左传》注解中最早的一种。⑥景陵:县名,治今湖北天门。主簿:官名,知县的佐官,掌文书和事务。郭思:疑即北宋末年曾任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的郭思。字得之,温县(今属河南)人,曾有著述传世。⑦汉沔(miǎn)间:泛指今汉水与长江交汇的地区。古人有时统称汉水为沔水,有时又称汉水汇入后的长江为沔水。⑧委:聚,此指水流的汇聚。⑨二浙:他书或引作上淅,均不可通。疑为之渐二字传抄之误。【译文】以往所传《尚书禹贡》篇记载云梦土作乂,本朝太宗皇帝时得古本《尚书》,作云土梦作乂,于是指示将现存本《禹贡》篇的这五个字改从古本。我查考现存孔安国的注,谓云梦之泽在江南,这说法是不确实的。据《左传》所载:吴人攻入郢都楚昭王涉过雎水,又渡过长江,逃入云泽之中。昭王在泽中寝睡时,有劫盗攻击他,用戈来刺昭王于是逃奔郧地。楚昭王自郢都西逃而涉过雎水,那么他出逃时应该是先逃到了长江以南;此后他渡过长江而进入云泽,又从云泽逃奔郧地,郧即现在的安陆州。渡过长江而后至于云泽,进入云泽然后至于郧地,那么云泽必定是在长江以北。《左传》又记载:郑简公到楚国访问楚王和他一起在江南的梦泽打猎。杜预注释说:楚国的云梦泽,跨长江南北。《左传》说江南之梦,则云泽在江北就是显而易见的了。元丰年间,我从随州取道安陆而到汉口,有个做景陵主簿的郭思,能谈论汉沔地区的古今地理,他也以为在长江以南的是梦泽,在长江以北的是云泽。我用《左传》的记载检验,郭思的说法是可信的。长江以南即今日的公安、石首、建宁等县,长江以北则即玉沙、监利、景陵等县。大抵这一带众多水流的汇聚,以云梦之地最为低下,而长江以南的湿地,在大水消退后要较江北稍高一些,所以说云泽中的土地刚刚露出水面,而梦泽中的土地已开始耕作了。此种记载,应该是古本的文字更为妥当。【评析】第三、四卷以辨证为标题,即辨别考证之意。传统上将《梦溪笔谈》列为考证笔记的著作,所以全书中的考证文字实不止于此门,不过此门仍可作为有代表性的考证门类之一。沈括考证工作的最大特点,是以文献记载、书本知识与亲历见闻、实地调查及自身实践经验相印证,而不是仅仅辗转于古今文字记录之间求佐验,因此能以自己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前沿式的治学方式为基础,构筑起一个足以服人又自成一格的实证体系。故所考虽杂而人不病其杂,所记虽细而人不病其细,上至天文地理、国典朝章,下至人伦日用、族群风俗,以至种种人不经意的物理现象,一经其手便皆成学问。如本门所收各条,即包括了各种考证方法,而尤重经历见闻、观察试验及实践经验,这是与一般的文献考证著作有所不同的。 乐律一 乐论 【原文】《周礼》①:凡乐,圜钟②为宫,黄钟为角,太蔟③为徵,姑洗④为羽。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函钟为宫,太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若乐八变,即地祇皆出,可得而礼矣。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蔟为徵,应钟为羽。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凡声之高下,列为五等,以宫、商、角、徵、羽名之。为之主者曰宫,次二曰商,次三曰角,次四曰徵,次五曰羽,此谓之序。名可易,序不可易。圜钟为宫,则黄钟乃第五羽声也,今则谓之角,虽谓之角,名则易矣,其实第五之声,安能变哉?强谓之角而已。先王为乐之意,盖不如是也。世之乐异乎郊庙之乐者,如圜钟为宫,则林钟角声也。乐有用林钟者,则变而用黄钟,此祀⑤天神之音云耳,非谓能易羽以为角也。函钟为宫,则太蔟徵声也。乐有用太蔟者,则变而用姑洗,此求地祇之音云耳,非谓能易羽以为徵也。黄钟为宫,则南吕羽声也。乐有用南吕者,则变而用应钟,此求人鬼之音云耳,非谓能变均外音声以为羽也。应钟,黄钟宫之变徵。文、武之世,不用二变声,所以在均外。鬼神之情,当以类求之。朱弦越席,太羹明酒,所以交于冥莫者,异乎养道,此所以变其律也。声之不用商,先儒以谓恶杀声也。黄钟之太蔟,函钟之南吕,皆商也,是杀声未尝不用也,所以不用商者,商,中声也。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故商为中声。降兴上下之神,虚其中声人声也。遗乎人声,所以致一于鬼神也。宗庙之乐,宫为之先,其次角,又次徵,又次羽。宫、角、徵、羽相次者,人乐之序⑥也,故以之求人鬼。世乐之序宫、商、角、徵、羽,此但无商耳,其余悉用,此人乐之序也。何以知宫为先,其次角,又次徵,又次羽?以律吕次序知之也。黄钟最长,大吕次长,太蔟又次,应钟最短,此其序也。圜丘方泽之乐,皆以角为先,其次徵,又次宫,又次羽。始于角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水。越金,不用商也。木、火、土、水相次者,天地之序,故以之礼天地。五行之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此但不用金耳,其余悉用。此序,天地之序也。何以知其角为先,其次徵,又次宫,又次羽?以律吕次序之也。黄钟最长,太蔟次长,圜钟又次,姑洗又次,函钟又次,南吕最短,此其序也。此四音之序也。天之气始于子,故先以黄钟;天之功毕于三月,故终之以姑洗。地之功见于正月,故先之以太蔟,毕于八月,故终之以南吕。幽阴⑦之气,钟于北方,人之所终归,鬼之所藏也,故先之以黄钟,终之以应钟。此三乐之始终也。角者,物生之始也。徵者,物之成。羽者,物之终。天之气始于十一月,至于正月,万物萌动,地功见处,则天功之成也,故地以太蔟为角,天以太蔟为徵。三月万物悉达,天功毕处,则地功之成也,故天以姑洗为羽,地以姑洗为徵。八月生物尽成,地之功终焉,故南吕以为羽。圜丘乐虽以圜钟为宫,而曰乃奏黄钟,以祀天神;方泽乐虽以函钟为宫,而曰乃奏太蔟,以祭地祇。盖圜丘之乐,始于黄钟;方泽之乐,始于太蔟也。天地之乐,止是世乐黄钟一均耳。以此黄钟一均,分为天地二乐。黄钟之均。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方泽乐而已。唯圜钟一律,不在均内。天功毕于三月,则宫声自合在徵之后、羽之前,正当用夹钟也。二乐何以专用黄钟一均?盖黄钟正均也,乐之全体,非十一均之类也。故《汉志》:自黄钟为宫,则皆以正声应,无有忽微。他律虽当其月为宫,则和应之律有空积忽微,不得其正。其均起十一月,终于八月,统一岁之事也。他均则各主一月而已。古乐有下徵调,沈休文⑧《宋书》曰:下徵调法:林钟为宫,南吕为商。林钟本正声黄钟之徵变,谓之下徵调。马融⑨《长笛赋》曰:反商下徵,每各异善。谓南吕本黄钟之羽,变为下徵之商,皆以黄钟为主而已。此天地相与之序也。人鬼始于正北,成于东北,终于西北,萃于幽阴之地也。始于十一月,而成于正月者,幽阴之魄,稍出于东方也。全处幽阴,则不与人接;稍出于东方,故人鬼可得而礼也;终则复归于幽阴,复其常也。唯羽声独远于他均者。世乐始于十一月,终于八月者,天地岁事之一终也。鬼道无穷,非若岁事之有卒,故尽十二律然后终,事先追远之道,厚之至也,此庙乐之始终也。人鬼尽十二律为义,则始于黄钟,终于应钟,以宫、商、角、徵、羽为序,则始于宫声,自当以黄钟为宫也。天神始于黄钟,终于姑洗,以木、火、土、金、水为序,则宫声当在太蔟徵之后,姑洗羽之前,则自当以圜钟为宫也。地祇始于太蔟,终于南吕,以木、火、土、金、水为序,则宫声当在姑洗徵之后,南吕羽之前,中间唯函钟当均,自当以函钟为宫也。天神用园钟之后,姑洗之前,唯有一律自然合用也。不曰夹钟,而曰圜钟者,以天体言之也。不曰林钟,而曰函钟者,以地道言之也。黄钟无异名,人道也。此二律为宫,次序定理,非可以意凿⑩也。圜钟六变,函钟八变,黄钟九变,同会于卯,卯者,昏明之交,所以交上下、通幽明、合人神,故天神、地祇、人鬼可得而礼也。自辰以往常在昼,自寅以来常在夜,故卯为昏明之交,当其中间,昼夜夹之,故谓之夹钟。黄钟一变为林钟,再变为太蔟,三变南吕,四变姑洗,五变应钟,六变蕤宾,七变大吕,八变夷则,九变夹钟。函钟一变为太蔟,再变为南吕,三变姑洗,四变应钟,五变蕤宾,六变大吕,七变夷则,八变夹钟也。圜钟一变为无射,再变为中吕,三变为黄钟清宫,四变合至林钟,林钟无清宫,至太蔟清宫为四变,五变合至南吕,南吕无清宫,直至大吕清宫为五变,六变合至夷则,夷则无清宫,直至夹钟清宫为六变也。十二律,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四律有清宫,总谓之十六律。自姑洗至应钟八律,皆无清宫,但处位而已。此皆天理不可易者。古人以为难知,盖不深索之。听其声,求其义,考其序,无毫发可移,此所谓天理也。一者人鬼,以宫、商、角、徵、羽为序者;二者天神;三者地祇,比以木、火、土、金、水为序者;四者以黄钟一均分为天地二乐者;五者六变、八变、九变皆会于夹钟者。【注释】①《周礼》:《周礼》是儒家经典,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②圜(hun)钟:乐十二律之一,一名夹钟。③太蔟(c):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④姑洗: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第五为姑洗。⑤祀(s):祭祀。⑥序:次第,顺序。⑦幽阴:阴静;幽深。⑧沈休文:名约,字休文,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沈休文从二十余岁时开始,历时二十余年,撰成《晋书》一百二十卷。487年,奉诏修《宋书》,一年完成。⑨马融(79166):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尤长于古文经学。他一生注书甚多,注有《孝经》《论语》《诗》《周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书。⑩凿:在此指穿凿附会。昏明:黑夜和白昼。蕤宾:乐十二律中之第七律。【译文】《周礼》: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函钟为宫,太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若乐八变,即地祇皆出,可得而礼矣。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蔟为徵,应钟为羽。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按高低声分为五等,这五等各用宫、商、角、徵、羽来命名。首先是宫,其次是商,再次是角,再次是徵,再次是羽,这就是次序。名可变,次序不可变。圜钟为宫,那么黄钟应是第五羽声,现在却称它为角声,虽称它为角声,名变了,其实质是第五羽声,怎能变呢?牵强地称它为角声罢了。远古的圣王制乐的本意大概不是这样。民间的音乐和郊庙的音乐差别在于,如果圜钟为宫,那么林钟为角声,乐中每逢有用林钟的地方就变成用黄钟,因为这是祭礼天神的音乐,所以如此,并不是说能把羽声变成角声。如果函钟为宫,那么太蔟为徵声,乐中每逢有用太蔟的地方就变成用姑洗,因为这是向地祇祈祷的音乐,所以如此,并不是说能把羽声变为徵声。如果黄钟为宫,那么南吕为羽声,乐中每逢有用南吕的地方就变成用应钟,这是向祖宗祈祷的音乐,所以如此,并不是说能把韵外的音声变为羽声。应钟,是黄钟宫的变徵,周文王、周武王的时代不再用变徵、变宫两个变声,所以它们在韵外。鬼神在音乐上的喜好应当用一类的事情来推求。朱弦(祭祖用的乐器弦为红色)、蒲席、太羹(不放调料的肉羹)、新酒,这些用来沟通鬼神的东西都和人们生活中所使用的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祭祀鬼神的音乐要变易它的乐声的缘故。郊庙祭乐中不用商声,从前的学者认为是因为厌恶商声是杀声。实际上黄钟为宫时的太蔟,函钟为宫时的南吕,都是商声,因此未尝不用杀声,不用商声的原因,是因为商声是中声。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所以商为中声。迎接天上地下的鬼神,把中声,即人声空出来,去掉人声是为了专一地向鬼神致敬。宗庙的祭乐,宫排列最前,其次是角,再次是徵,再次是羽。宫、角、徵、羽依次排列,这是人乐的顺序,所以用它来迎接祖宗。民间的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序,相比之下,宗庙的祭乐只是没有商声而已,其余的乐声都用,这是人乐的顺序。怎么知道宫排在最前,其次是角,再次是徵,再次是羽?是根据律吕的次序知道的。黄钟最长,其次是大吕,再次是太蔟,应钟最短,这就是四声的顺序。在圜丘、方泽祭礼天地时用的音乐,都应该将角排列在最前面,其次是徵,再后是宫,最后是羽。在五行中,角代表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水。越过金,因而不用商音。木、火、土、水之间的顺序,因此,可以以它作为祭天的礼仪。五行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里不用金,其他都用。这一顺序就是天地的顺序。怎么知道将角排列在最前面,其次排列徵,再次排列宫,最后排列羽呢?这是从律吕的顺序得知的。在律吕中,黄钟最长,太蔟比黄钟短一些,圜钟又比太蔟短一些,姑洗又比圜钟短一些,函钟又比姑洗短一些,而南吕在律吕中最短,这就是律吕的顺序。这是祭乐中四音的次序。天之气始于子,所以把黄钟放在前面;天之功完成于三月,所以把姑洗放在最后。地之功从正月开始显示,所以把太蔟放在最前面,完成于八月,所以把南吕放到最后。幽阴之气,聚集于北方,这里是人最终的归宿,是鬼藏身的地方,劳以祭祖宗的音乐以黄钟开始,以应钟结束。这是三大祭乐的开头和结尾。角,是万物初生。徵,是万物成熟。羽,是万物蛰伏。天之气始于十一月,到了正月万物萌发、活动,地功开始显现的时候,天功就已经成熟了,所以地以太蔟为角,天以太蔟为徵。三月万物全都生长出来了,天功完毕的时候,地功就成熟了,所以天以姑洗为羽,地以姑洗为徵。八月万物全都成熟,这时地功祀天终结,所以南吕以为羽。祭天的圜丘乐虽以圜钟为宫,却说乃奏黄钟,以祀天神;祭地的方泽乐虽以函钟为宫,却说乃奏太蔟,以祭地祇。大概因为圜丘之乐,始于黄钟;方泽之乐,始于太蔟。祭天地的音乐,只是世俗音乐中的黄钟一韵而已,把这一韵黄钟,分为天地二乐。黄钟之韵,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则用于方泽乐而已,唯有圜钟一律不在韵内。天功在三月完毕,那么宫声自然应当在徵之后、羽之前,正应当用夹钟,天地二乐何以专用黄钟一韵?大概黄钟是正韵,也含了全部乐声,和其他十一韵不一样。所以《汉书律历志》说:自黄钟为宫,那么都以正声应和,没有误差。其他律虽然在其所对应的月份为宫,然而应和之律会有误差或者没有相应的律与音阶对应,不能获得其正声。黄钟宫一韵开始于十一月,终结于八月,统摄一年的事情。其他韵则各自主持所对应的一个月而已。古乐有下徵调,沈约的《宋书》说:下徵调法:林钟为宫,南吕为商。林钟以正声黄钟为变徵,就称为下徵调。马融《长笛赋》说:反商下徵,每各异善。说的是南吕原本是黄钟的羽声,变为下徵调中的商声,都是以黄钟为主而已。这是天地二乐互相更迭的次序。祭礼祖先的音乐始于正北,成于东北,终于西北,汇聚于幽阴之地。始于十一月而成于正月,是因为幽阴的魂魄,在东方渐渐显现。如果完全处于幽阴之地,就不能与人交接;渐渐出现于东方,所以祖先才能被礼拜;祖先最终会回归于幽阴之地,恢复其常态。唯独羽声比其他韵音距要长,这是因为世俗之乐始于十一月,终于八月,是天地间时令的一个循环。鬼道无穷,不像时令是有尽头的,所以要穷尽十二律然后终结。侍奉祖先追怀先人的礼节,要极为忠厚,这是庙乐(指祭祀的音乐)的开始和终结。祖先之乐从道理上讲要穷尽十二律,则开始于黄钟,终结于应钟,以宫、商、角、徵、羽为序,那么始于宫声,自然应当以黄钟为宫。祭天神之乐始于黄钟,终于姑洗,以木、火、土、金、水为序,那么宫声应当在太蔟徵之后,姑洗羽之前,于是自然应当以圜钟为宫。祭地祇之乐始于太蔟,终于南吕,以木、火、土、金、水为序,那么宫声应当在姑洗徵之后,南吕羽之前,中间唯有函钟当韵,自然应当以函钟为宫。祭天神之乐的宫声在圜钟之后,姑洗之前,唯有一律自然合用。不称为夹钟而称为圜钟,是按天体来说的。不称为林钟而称为函钟,是以地道来说的。黄钟没有别名,是因为人道。这二律为宫,次序定理,是不可以随意穿凿附会的。圜钟六变,函钟八变,黄钟九变,同会集于卯,卯是黑夜和黎明的交汇点,所以能交上下、通幽明、合人神,所以天神、地祇、祖宗都能够在这个点上礼拜。自辰时以后都是白昼,自寅时以后都是黑夜,所以卯时为昼夜的交汇点,是在它们的中间,白昼和黑夜夹着卯应对的音律,所以称为夹钟。黄钟一变为林钟,再变为太蔟,三变为南吕,四变为姑洗,五变为应钟,六变为蕤宾,七变为大吕,八变为夷则,九变为夹钟。函钟一变为太蔟,再变为南吕,三变为姑洗,四变为应钟,五变为蕤宾,六变为太吕,七变为夷则,八变为夹钟。圜钟一变为无射,再变为中吕,三变为黄钟清宫,四变正好到林钟,林钟无清宫,至太蔟清宫为四变,五变正好到南吕,南吕无清宫,直至大吕清宫为五变,六变正好到夷则,夷则无清宫,直至夹钟清宫为六变。十二律,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四律有清宫,总称为十六律。自姑洗至应钟八律,都无清宫,只是占个位置罢了。这些都是天理不可改动的。古人认为难以理解,大概是没有深入地探索。聆听其乐声,推求其义蕴,考察其顺序,没有丝毫可以改动,这正是所谓的天理啊。一是祭祖宗的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序;二是祭天神的音乐;三是祭地祇的音乐,都以木、火、土、金、水为序;四是以黄钟一韵分为祭天和祭地两种音乐;五是六变、八变、九变都会聚于夹钟。释吕【原文】六吕:三曰钟,三曰吕。夹钟、林钟、应钟,大吕、中吕、南吕。钟与吕常相间,常相对,六吕之间,复自有阴阳也。纳音之法:申、子、辰、巳、酉、丑为阳纪,寅、午、戌、亥、卯、未为阴纪。亥、卯、未,曰夹钟、林钟、应钟,阴中之阴也。黄钟者,阳之所钟①也;夹钟、林钟、应钟,阴之所钟也。故皆谓之钟。巳、酉、丑曰大吕、中吕、南吕,阴中之阳也。吕,助也,能时出而助阳也,故皆谓之吕。【注释】①钟:聚集。【译文】六吕:其中三个称钟,三个称吕。夹钟、林钟、应钟,大吕、中吕、南吕。钟与吕总是相间隔,总是相对应,六吕之间,又还区分阴阳。纳音的方法为,申、子、辰、巳、酉、丑为阳纪,寅、午、戌、亥、卯、未为阴纪。亥、卯、未,分别为夹钟、林钟、应钟,是阴中之阴。黄钟,是阳之所钟(钟,动词,聚集的意思);夹钟、林钟、应钟,是阴之所钟。所以都称为钟。巳、酉、丑分别为大吕、中吕、南吕,是阴中之阳。吕,是助的意思,能时时出来帮助阳,所以都称为吕。胫庙【原文】《汉志》言数曰:太极①元气,函三为一②。极,中③也;元,始也。行于十二辰,始动于子。参④之于丑,得三。又参之于寅,得九。又参之于卯,得二十七。历十二辰,得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此阴阳合德,气钟于子,化生万物者也。殊不知此乃求律吕长短体算立成法耳,别有何义?为史者但见其数浩博,莫测所用,乃曰此阴阳合德,化生万物者也。尝有人于土中得一朽弊捣帛杵,不识,持归以示邻里。大小聚观,莫不怪愕,不知何物。后有一书生过,见之曰:此灵物也。吾闻防风氏身长三丈,骨节专车。此防风氏胫骨⑤也。乡人皆喜,筑庙祭之,谓之胫庙。班固此论,亦近乎胫庙也。【注释】①太极:古代哲学术语,指派生万物的本原。②函三为一:包含天、地、人,三者混合为一。③中:充满,引申为包罗万象。④参:通叁。⑤胫(jnɡ)骨:小腿骨。【译文】《汉书律历志》谈历数时说:太极元气,包含天、地、人三者而且把它们合而为一。极,是中;元,是始。在十二辰(指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地支)中运行,始动于子时(子就是一)。于丑时乘以三得到三。又在寅时乘三得到九。又在卯时乘三得到二十七。这样经过十二辰,得到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这是因为阴阳合德,气聚集于子,从而化生了世间万物。殊不知这只是推算律吕管长短的计算方法而已,哪还有别的什么深义?写史书的人只见这些数字很繁杂,不明白其中的用意,于是说这是阴阳合德,化生万物啊。曾经有人在土地中找到一枚朽烂了的捣帛杵,他不认识,拿着回家展示给邻居们看。邻里的大人小孩都围着来观看,都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没人不惊怪。后来有个书生经过,看见这个捣帛杵后说:这是灵物。我听说防风氏(传说中的山神)身高三丈,他的一节骨头可以装满一辆车。这是防风氏的胫骨。乡里人都很欢喜,修筑庙宇来祭祀它,并称这庙为胫庙。班固的这些议论,也和胫庙相近。羯鼓【原文】吾闻《羯鼓录》①序羯鼓②之声云:透空碎远③,极异众乐。唐羯鼓曲,今唯有邠州④一父老能之,有《大合蝉》⑤《滴滴泉》⑥之曲。余在鄜延⑦时,尚闻其声。泾、原⑧承受公事⑨杨元孙因奏⑩事回,有旨令召此人赴阙。元孙至邠,而其人已死,羯鼓遗音遂绝。今乐部中所有,但名存而已,透空碎远了无余迹。唐明帝与李龟年论羯鼓云杖之弊者四柜,用力如此,其为艺可知也。【注释】①《羯鼓录》:唐代南卓著,记述了羯鼓的形状、来源和部分用羯鼓演奏的曲目。②羯鼓: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南北朝时从西域传入,唐代比较盛行,形状像漆桶,演奏时横放在小牙床上,两手持杖敲击演奏。③透空碎远:指演奏时羯鼓短促紧凑的声响可以传得很远。透空:可以理解为羯鼓的音色通透空阔。碎远:可以理解为羯鼓鼓点紧凑急促,声音响亮,传得很远。④邠(bīn)州:古代地名,在今陕西彬县一带。⑤《大合蝉》:羯鼓曲目名称。⑥《滴滴泉》:羯鼓曲目名称。⑦鄜(fū)延:古代地名,在今陕西延安一带。⑧泾、原:古代地名,在今甘肃泾川、固原一带。⑨承受公事:官职名,安抚司的属官。⑩奏:封建时代臣子向皇帝进言或上书。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楼,这里指宫廷。乐部:掌管音乐的官署。唐明帝:唐明皇,唐玄宗。李龟年:唐代宫廷乐师,史载善歌,能作曲,也善奏羯鼓。杖:鼓槌。弊:败坏,疲困,这里是将鼓槌敲坏了的意思。【译文】我阅读《羯鼓录》,见书中叙述羯鼓的声音,说它声破长空,穿透远方,特异于诸种乐器。唐代的羯鼓曲,如今只有邠州的一位老人能演奏,有《大合蝉》《滴滴泉》等曲名。我在鄜延时,还听过他的演奏。泾、原承受公事杨元孙因为奏事入京,回来后传达朝廷谕旨,令召此人赴阙。元孙到邠州,而其人已去世,羯鼓流传下来的音曲遂从此断绝。现在官府乐班中所存的羯鼓曲,只不过徒有其名而已,所谓声破长空,穿透远方,已全无剩余的痕迹。唐明皇与李龟年讨论羯鼓,曾说鼓杖敲坏了的就有四柜,当时羯鼓的练习如此用力,其技艺的精湛可想而知。杖鼓【原文】唐之杖鼓①,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今之杖鼓,一头以手拊②之,则唐之汉震第二鼓也。明帝③、宋开府④皆善此鼓。其曲多独奏,如鼓笛曲是也。今时杖鼓,常时只是打拍,鲜⑤有专门独奏之妙。古曲悉皆⑥散亡,顷年⑦王师⑧南征,得《黄帝炎》⑨一曲于交趾⑩,乃杖鼓曲也。(炎或作盐。)唐曲有《突厥盐》《阿鹊盐》。施肩吾诗云:颠狂楚客歌成雪,妩媚吴娘笑是盐。盖当时语也。今杖鼓谱中有炎杖声。【注释】①杖鼓: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以木为框,细腰,两头蒙皮,缚以五彩绣带。②拊(fǔ):拍,这里是用手拍击的意思。③明帝:唐明皇,唐玄宗。④宋开府:指唐代的宋璟,因其曾官至开府,所以被称为宋开府。⑤鲜:少有。⑥悉皆:同义词连用,是全、都的意思。⑦顷年:近年。⑧王师:文中指宋朝的军队。⑨《黄帝炎》:曲名,或作《黄帝盐》。炎、盐为古维文译音,都是曲的意思。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卷五辨误》中指出:《黄帝炎》一曲不是因近年征交趾而得,在衡山南岳庙早有此曲。⑩交趾:古代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北宋称越南为交趾。《突厥盐》:曲名。《阿鹊盐》:曲名。施肩吾:唐代诗人。颠狂:狂放不羁。楚客:湖北一带的人。歌成雪:唱的是阳春白雪。吴娘:江浙一带的女子。笑是盐:意思是说笑声像歌曲那样动听。炎杖声:杖鼓曲。【译文】唐代的杖鼓,本称两杖鼓,两头都能用鼓槌敲击。现在的杖鼓,一头用鼓槌敲,另一头用手拍打,则是唐人所称的汉震第二鼓。唐明皇、宋开府宋璟都擅长两杖鼓。两杖鼓演奏的曲子多是专用的,如与玉笛相配的鼓笛曲就是。现在的杖鼓,通常只是用桌击打节拍,很少有专门独奏的妙用,旧时杖鼓曲也全都散失了。当年王师南征时,于交趾搜集到一曲《黄帝炎》,即是杖鼓曲。(炎或作盐。)唐代杖鼓曲有《突厥盐》《阿鹊盐》,施肩吾的诗句说颠狂楚客歌成雪,妩媚吴娘笑是盐,可见鼓曲称盐就是当时的用语。现在杖鼓谱子的标识符号中,还有炎杖声的名目。凯歌【原文】边兵每得胜回,则连队抗声凯歌,乃古之遗音也。凯歌词甚多,皆市井鄙俚之语。予在鄜延时,制数十曲,令士卒歌吟之,粗记得数篇。其一: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①。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其二: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莫堰横山②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其三: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其四: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③。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其五:灵武西凉不用围,蕃家总待纳王师。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根勿反)儿④。【注释】①子将:小将。衙头:山名,在今甘肃通渭南。②堰:堵塞。横山:泛指今甘肃东部到陕西中北部的山区。③银装:银饰的铠甲,泛指铠甲闪亮。背嵬:指大将的亲兵。回回:回纥,实指西夏。④轧吃儿:新生儿的意思,指汉人后代。【译文】守卫边境的士兵每当得胜回军的时候,就会连营结队地高唱凯歌,凯歌的曲调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凯歌的歌词很多,用的都是市井街巷的俚俗语言。我在鄜延时,曾创作了数十首,令士卒歌唱,现在还粗略地记得几篇。其一: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其二: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莫堰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其三: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其四: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其五:灵武西凉不用围,蕃家总待纳王师。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儿。柘枝旧曲【原文】《柘枝》旧曲,遍数极多,如《羯鼓录》所谓《浑脱解》之类,今无复此遍。寇莱公好《柘枝》舞,会客必舞《柘枝》,每舞必尽日,时谓之柘枝颠。今凤翔有一老尼,犹是莱公时柘枝妓,云:当时《柘枝》,尚有数十遍。今日所舞《柘枝》,比当时十不得二三。老尼尚能歌其曲,好事者往往传之。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止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①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末②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③,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④,今谓之善过度是也。如宫声字而曲合用商声,则能转宫为商歌之,此字中有声也,善歌者谓之内里声。不善歌者,声无抑扬⑤,谓之念曲;声无含韫⑥,谓之叫曲。【注释】①萦缕:盘绕的丝线。②举末:自始至终之意。③磊块:此指疙瘩。④如贯珠:像一串珠子那样圆润而连贯。⑤抑扬:此指高低强弱。⑥含韫(yn):含蓄。【译文】《柘枝》旧曲的遍数极多,比如《羯鼓录》所说的《浑脱解》这类,今天的《柘枝》曲不再有这一类的遍数。寇准(封号莱国公)喜好《柘枝》舞,与客人集会时必定要舞《柘枝》,况每舞一次必定是一整天,当时的人称他为柘枝颠。今天在凤翔有一个老尼姑,是寇准当年的《柘枝》妓,她说:当时的《柘枝》曲还有几十遍,今日所舞的《柘枝》,和当时的相比,遍数不到十分之二三。老尼姑还能歌当时的曲子,有闲情逸致的人往往传唱她的曲子。古时善于歌唱的人有种说法,就是歌唱应当做到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是曲调,只不过是清浊高下不同的一种曲折连贯的发声,有如缠绕的一缕丝线;而歌词的字,则有喉音、唇音、齿音、舌音等发音部位的不同。歌唱时,应当使字字都发自本部位而能轻松圆润,完全融入曲调的发声中,令声音转换处没有郁结障碍,这叫作声中无字,古人称这种唱法如同贯串圆珠,现在说的善于过渡也是指这一技巧。如宫声的字而曲调应该用商声,那就要能转换宫音而用商声把它唱出来,而这也就是字中有声,善于歌唱的人称这样的发声是一种内里声(歌声出自胸中)。不善于歌唱的人,声音没有适当的高低抑扬,那就叫念曲;声音过于浅直而缺乏应有的内涵,那就成了叫曲。诗词与音乐曲调【原文】古诗皆咏之①,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②。其志安和③,则以安和之声咏之;其志怨思,则以怨思之声咏之。故治世④之音安以乐,则诗与志、声与曲,莫不安且乐;乱世之音怨以怒,则诗与志、声与曲,莫不怨且怒。此所以审⑤音而知政也。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⑥皆有声有词,连属⑦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今管弦⑧之中缠声⑨,亦其遗法也。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⑩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又小曲有咸阳沽酒宝钗空之句,云是李白所制,然李白集中有《清平乐》词四首,独欠是诗;而《花间集》所载咸阳沽酒宝钗空,乃云是张泌所为。莫知孰是也。今声词相从,唯里巷间歌谣及《阳关》《捣练》之类,稍类旧俗。然唐人填曲,多咏其曲名,所以哀乐与声尚相谐会。今人则不复知有声矣,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谐故也。【注释】①古诗皆咏之:古代的诗歌都是可以吟唱的。②协律:编排声律,类似于现代的谱曲。③安和:安逸平和。④治世:太平盛世。⑤审:认真研究,考察。⑥古乐府:乐府诗歌,指汉魏时代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合乐的诗歌。乐府,原为汉武帝时所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构,也负责采集民歌并配以音乐供宫廷演唱,后来人们就把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都叫乐府了。⑦连属(zhǔ):相连接。⑧管弦:管弦乐器,这里泛指器乐曲。⑨缠声:古代歌曲中的虚声,用于弦、管演奏的称缠声,相当于现代乐曲中用乐器演奏的过门。⑩王涯:唐代宰相,字广津,太原人。贞元:唐德宗李适(ku)年号(785805年)。元和:唐宪宗李纯年号(806820年)。小曲:乐曲的一种体裁。咸阳沽酒宝钗空:此句引自《花间集》卷四张泌词,意思是说,在咸阳因为要买酒喝,把贵重的首饰都卖光了。张泌:五代南唐词人,字子澄,淮南人。相从:紧密配合,协调一致。里巷间:这里指民间。《阳关》:古曲名,即《阳关三叠》。《捣练》:古曲名,即《捣练子》。【译文】古代的诗歌都是可以吟咏的,然后依照吟咏时抑扬顿挫的韵律来谱成曲子,就叫做协律。当诗歌表达安逸平和的感情时,就用安逸平和的音调来吟咏;当诗歌表达哀怨幽愤的感情时,就用哀怨幽愤的音调来吟咏。所以,太平时代的音乐安逸而欢乐,诗歌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音调和曲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没有不安逸而欢乐的;动乱时代的音乐哀怨而幽愤,诗歌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音调和曲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就没有不哀怨幽愤的了。这就是通过仔细考察音乐就可以知道政治情况的道理所在。诗之外又有所谓的和声,就叫做曲。古代的乐府诗都既有和声又有词句,连起来写在一块儿。如贺贺贺、何何何之类,都是和声。如今演奏乐曲时的过门缠声,也就是和声遗留下来的手法。唐代人把词句填入乐曲中,于是不再使用和声了。这种方法虽说是从王涯开始的,不过在贞元、元和年间,用这种方法的人已经很多了,还有一些甚至是在王涯之前使用的。此外,小曲中有咸阳沽酒宝钗空的句子,相传是李白所作,但是在李白的诗集中只有《清平乐》词四首,唯独没有这首诗;而在《花间集》中虽记载有咸阳沽酒宝钗空的句子,却传是张泌所作。这两种说法,也不知道到底哪一种是对的。现今时代曲调和词意能够密切配合的,只有民间歌谣和《阳关三叠》《捣练子》一类的曲子,还比较接近于过去传统的格式。但是唐代人填曲时,大多是按照曲调名称的含义来填词的,所以所表达的悲哀、欢乐的情感与曲调还是配合得当的。现在的人却不再懂得曲调原本是有悲哀、欢乐之别的,所以往往用悲哀的曲调去吟唱欢乐的歌词,或者用欢乐的曲调去吟唱悲哀的歌词。即使歌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非常深切,也不能打动人,原因就在于曲调与歌词意义搭配得不够妥当。李嗣真求磬【原文】唐《独异志》①云:唐承隋乱,乐虞②散亡,独无徵③音。李嗣真④密求得之。闻弩营⑤中砧⑥声,求得丧车一铎⑦,入振之于东南隅⑧,果有应者。掘之,得石一段,裁为四具⑨,以补乐虞之阙⑩。此妄也。声在短长厚薄之间,故《考工记》:磬氏为磬,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端。磨其毫末,则声随而变,岂有帛砧裁琢为磬,而尚存故声哉?兼古乐宫、商无定声,随律命之,迭为宫、徵。嗣真必尝为新磬,好事者遂附益为之说。既云裁为四具,则是不独补徵声也。【注释】①《独异志》:唐代李亢著,今大部分已亡佚。②虞(j):亦作簴,悬挂钟、磬的木架。③徵(zhǐ):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④李嗣真:唐代人,擅长鉴赏美术,精通音律。⑤弩营:军队中制作弩的作坊。⑥砧:切割或砸、捶东西时垫在下面的器具,如砧板、铁砧、石砧等。⑦铎:大的铃。古代宣布政事或有战事时用。⑧隅:角落。⑨四具:四块。⑩阙:同缺。《考工记》:我国先秦时专门记述各种手工业工艺的书籍,作者不详,有论者称之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科学技术文献。磬氏:制造磬的人。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有点像曲尺,用玉或石头做成,悬挂在架子上。已上:指声音(频率)高了。下文已下则指声音低了。帛砧:用来捣帛、捶衣的石砧,这里指李嗣真掘地所得的那块石头。定声:这里指固定的音高。迭:这里是交替、轮流的意思。附益:这里是牵强附会、添枝加叶的意思。【译文】唐代的《独异志》一书中说:唐朝是在动乱的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悬挂编磬的架子散失了,(所剩的)编磬里唯独少了一个徵音。李嗣真很神秘地找到了它。(据说)他听到了军营造弩作坊里的捶衣石发出的声音,便找来一只丧车上的大铃铛,跑到弩营东南角上去摇,铃声果然引起了(地下的)回声。(于是)挖掘那地方,找到了一块石头,把它切割成四块,(做成磬)用来补齐了编磬架上缺失的徵音。这是很荒谬的。磬的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它的长短厚薄,所以《考工记》里讲:做磬的人在制磬的时候,如果磬的音偏高了,就磨它的两边;如果磬的音偏低了,就磨它的两头。(只要)磨去一点点,磬的音就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哪有把一块捣衣石切割打磨成四块以后,它依然还能保持原有声音的呢?再说在古代音乐中,宫和商音是没有固定音高的,是随着乐律的变化而定的,可以交替作为宫音、徵音。(由此看来)李嗣真肯定曾经做过新的磬,有些喜欢多事的人便牵强附会、添油加醋地编造出了上面的故事。既然说把石砧分成了四块,就不会只用来补徵音了。润州玉磬【原文】《国史纂异》①云:润州②曾得玉磬十二以献,张率更③叩④其一,曰晋某岁所造也。是岁闰月,造磬者法月数,当有十三,宜于黄钟⑤东九尺掘,必得焉。从之,果如其言。此妄也。法月律⑥为磬,当依节气⑦,闰月自在其间,闰月无中气⑧,岂当月律?此懵然⑨者为之也。扣其一,安知其是晋某年所造?既沦陷在地中,岂暇⑩复按方隅尺寸埋之?此欺诞之甚也!【注释】①《国史纂异》:即《国史异纂》,唐代刘餗撰。②润州:古代地名,即今江苏镇江。③率更:古代官名,掌管计时。④叩:敲击。⑤黄钟:编磬中的黄钟磬。⑥月律:古人把音乐中的十二律与十二个月相配,如黄钟代表十一月、大吕代表十二月等。⑦节气: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便是另一个节气。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十二个节气,连同十二个中气,总称为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的节气,有时指一段时间,例如,太阳黄经从0℃增加到15℃这段时间叫做春分。现在所用的节气都是指时刻,即太阳黄经等于0℃时叫春分,太阳黄经等于15℃时叫清明。⑧中气:从冬至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便开始另一个中气。计有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总称为二十四节气。按规定,闰年所包括的那个闰月没有中气。⑨懵然:不明白的样子。⑩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方隅:文中指方向。【译文】《国史异纂》一书中说:镇江曾经从地下挖到十二只玉磬并献给了朝廷,掌管计时的率更官张某敲了一下其中的一只便说:这是晋代某年所造的,那一年有闰月,造磬的人是依照月数制磬的,应当有十三只磬。可以在所发现的黄钟磬的东边九尺远的地方挖掘,一定会找到。按照他的话去挖,果然像他讲的那样(又找到了一只磬)。这是很荒唐的。依照月律来制造磬,应该按照节气,闺月已经包括在当中了,闰月是没有中气的,怎么能按照月律来造磬呢?这是不明事理的糊涂人的胡说八道。敲一下其中的一只磬,哪里就能知道它是晋代某年所制造的呢?既然失落掩埋在泥土里,哪里还会有工夫按一定的方位和间隔距离去埋呢?这种自欺欺人的说法真是荒诞到了极点。天宝法曲与胡部合奏【原文】外国之声,前世自别为四夷乐。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①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注释】①法曲:乐曲种类名称。晋以前原为用于佛教法会的乐曲,传入中原后,与汉族的清商乐相结合,逐渐发展为以清商乐为主的隋代法曲。盛唐时,这种乐曲又掺杂道教乐曲而发展至极盛,《霓裳羽衣曲》即是著名的法曲。唐玄宗命梨园弟子学习,称为法部。胡部:指中原北方及西方少数民族音乐,有时也泛指与中原传统音乐有别的四夷乐。隋代音乐有九部,唐太宗时加一部为十部,玄宗时又加入胡部。【译文】中原之外的地区和国家的音乐,前世自然与中原有别而称之为四夷乐。自从唐天宝十三载(754),始诏令以法曲与胡部乐合奏,从此朝廷的音乐演奏便完全失去了古代的法度,而将上古先王留传的乐曲称为雅乐,后世新创作的乐曲称为清乐,与胡部乐合奏的乐曲称为宴乐。《霓裳羽衣曲》【原文】《霓裳羽衣曲》①,刘禹锡诗云:三乡陌②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又王建诗云:听风听水③作《霓裳》。白乐天④诗注云: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⑤造。郑嵎《津阳门诗》注云⑥:叶法善⑦尝引上入月宫,闻仙乐。及上归,但记其半,遂于笛中写之。会西凉府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与其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散序⑧,用敬述所进为腔⑨,而名《霓裳羽衣曲》。诸说各不同。今蒲中逍遥楼楣上有唐人横书⑩,类梵字,相传是《霓裳》谱,字训不通,莫知是非。或谓今燕部有《献仙音曲》,乃其遗声。然《霓裳》本谓之道调法曲,今《献仙音》乃小石调耳,未知孰是。【注释】①《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传自西凉,本名《婆罗门曲》,经玄宗润色而改名。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中唐著名诗人。三乡陌:一作三乡驿。相传唐玄宗于三乡驿楼上望女几山(在今河南宜阳),归而作《霓裳羽衣曲》。③王建(约765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后期诗人。听风听水:相传西域龟兹国君臣听风水之声而创制乐曲。④白乐天: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邦(今陕西渭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⑤杨敬述:开元间以羽林大将军、西凉都督充河西节度使,曾因御突厥战败被削官爵。⑥郑嵎:字宾先,唐宣宗时进士。其《津阳门诗》为七言长句,凡一千四百句,成一百韵。⑦叶法善(616720):唐初道士。以道术历事高宗至玄宗五朝,以至封为越国公。⑧散序:各种乐器次第发声而尚无节拍的序曲。因无节拍,故不伴舞。⑨腔:腔调,曲调。⑩蒲: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横书:即横行书写的字,与汉字传统上的纵行书写不同。燕部:唐宋音乐部类之一,即燕乐。混合传统雅乐及西凉乐,供宴飨用。北宋时有二十八调。道(qi)调:古代音乐以宫音(相当于现在简谱的1)为主的乐调之一。法曲:见上条注。小石调:古代音乐以商音(相当于现在简谱的2)为主的乐调之一。【译文】关于《霓裳羽衣曲》,刘禹锡的诗说: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又有王建的诗说:听风听水作《霓裳》。白居易有首诗的注释说:开元年间,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作。郑嵎《津阳门》诗的注释说:叶法善曾经引导皇上飞入月宫聆听仙乐,等回到人间时,皇上只记得其中的一半,于是就用笛子把它吹奏出来。恰逢西凉府都督杨敬述进献《婆罗门曲》,与仙乐声调相符,于是就用月宫中所听到的为序曲,用杨敬述所进献的为曲子的主旋律,而且把曲子取名为《霓裳羽衣曲》。各种说法各不相同。今天蒲中逍遥楼的门楣上有唐朝人横着书写的文字,像是梵文,相传是《霓裳》的曲谱,由于不懂上面文字的意思,没人知道到底是不是。又有人说今天燕部中有《献仙音曲》,是《霓裳羽衣曲》的遗声,然而《霓裳》原本被称为是道调法曲,今天的《献仙音》却是小石调,不知道哪种说法正确。【原文】《虞书》曰:戛击鸣球①,搏拊②琴瑟以咏,祖考来格。鸣球非可以戛击,和之至,咏之不足,有时而至于戛且击③;琴瑟非可以搏拊④,和之至,咏之不足,有时而至于搏且拊。所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自知其然,和之至,则宜祖考之来格也。和之生于心,其可见者如此。后之为乐者,文备而实不足。乐师之志,主于中节奏、谐声律而已。古之乐师,皆能通天下之志,故其哀乐成于心,然后宣于声,则必有形容以表之。故乐有志,声有容,其所以感人深者,不独出于器而已。【注释】①鸣球:圆形的玉磬。②搏拊:原是一种古乐器,此指演奏这种乐器的动作。③戛、击:戛是指演奏古乐器敌的动作;击是指演奏古乐器祝的动作。【译文】《虞书》说: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鸣球原本不可以戛击,和谐到了极致,吟咏还不足以表达感情,有时候竟至于对鸣球又戛又击.琴瑟原本不可以搏拊,和谐到了极致,吟咏还不足以表达感情,有时候竟至于对琴瑟又搏又拊。正所谓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而自己不觉得,和谐到了极致,自然祖先就会降临。和谐的情意产生于内心,表现出来就是这个样子。后代的乐师,徒有完备的形式而缺乏充实的情感,乐师的心思,只专注在节奏准确、声律谐和而已。古代的乐师都能与所处时代的情思相通,所以他们的哀乐产生于内心,然后用乐声来宣泄,而且必然有舞蹈来表现它们,所以乐声里有感情,乐声里有舞蹈。古代乐师的音乐之所以能感人至深,不只是因为乐器而已。唐昭宗《菩萨蛮》词【原文】《新五代史》书唐昭宗幸华州①,登齐云楼,西北顾望京师,作《菩萨蛮》辞三章,其卒章曰:野烟生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②中?今此辞墨本犹在陕州③一佛寺中,纸札甚草草。予顷年过陕曾一见之,后人题跋多盈巨轴矣。【注释】①《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著,《二十四史》之一。唐昭宗幸华州:指唐昭宗因军阀混战而出逃事。乾宁三年(896),昭宗募兵自卫,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出兵逼京师,昭宗逃往华州(今陕西华县),依附华州节度使韩建。五年,诸军阀相互妥协,使昭宗回京。②大内:指皇宫。③陕州:今河南陕县。【译文】《新五代史》记载唐昭宗出奔华州时,曾登齐云楼,向西北回望京城,作《菩萨蛮》词三首,其中最后一首写道:野烟生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现在这首词的手迹还在陕州一座佛寺中,纸张粗糙,字迹也很潦草。我往年路过陕州时曾看到过一回,后人的题跋甚多,已写满了一大卷轴。世称善歌者曰郢人【原文】世称善歌者皆曰郢人,郢州①至今有白雪楼。此乃因宋玉《问》②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次为《阳阿薤露》,又为《阳春白雪》,引商刻羽,杂以流征③,遂谓郢人善歌,殊不考其义。其曰客有歌于郢中者,则歌者非郢人也;其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阳阿薤露》,和者数百人;《阳春白雪》,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则和者不过数人而已以楚之故都,人物猥盛,而和者止于数人,则为不知歌甚矣!故玉以此自况。《阳春白雪》,郢人所不能也;以其所不能者名其俗,岂非大误也?《襄阳耆旧传》虽云楚有善歌者,歌《阳菱白露》、《朝日鱼丽》,和之者不过数人,复无《阳春白雪》之名。又今郢州本谓之北郢,亦非古之楚都。或曰楚都在今宜城界中,有故墟尚在,亦不然也。此鄢也,非郢也。据《左传》,楚成王使斗宜申为商公,沿汉泝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沿汉至于夏口,然后泝江,则郢当在江上,不在汉上也。又在渚宫下见之,则渚宫盖在郢也。楚始都丹阳,在今枝江;文王迁郢,昭王迁都,皆在今江陵境中。杜预注《左传》云:楚国,今南郡江陵县北纪南城也。谢灵运《邺中集诗》云:南登宛郢城④。今江陵北十二里有纪南城,即古之郢都也,又谓之南郢。【注释】①郢(yǐnɡ)州:宋代为上州,治长寿(今湖北钟祥)。按:郢为先秦楚国故都,其沿革变化甚为复杂。最早在春秋时,楚文王始建都于郢,故址在今湖北江陵西北,因此址在纪山之南,故后世又称纪郢或纪南城。公元前506年吴军攻入郢都,两年后楚昭王迁都于都(在今湖北宜城东南),不久又迁回故址。前488年楚惠王即位之初,又曾迁都于鄢(在今河南鄢陵西北),不久亦迁回故址。前278年秦军破郢,地入秦,楚顷襄王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后来楚考烈王又曾先后迁都巨阳(在今安徽阜阳北)、寿春(在今安徽寿县西南)。所有这些迁都的地点,楚人都称为郢,故有南郢、北郢等区分。沈括本条下文所考,亦是有关郢都流变的一种看法。②宋玉:战国时楚辞作家,为屈原之后最有名的代表人物。《问》:当视为《对问》的简称。《文选对问》载其原题为《对楚王问》。本条下引宋玉文字皆出此篇。③引商刻羽,杂以流征:按传统的解释,此八字大意谓在歌唱时,不是顺着商声下转的次序引入羽声,而是克制羽声,逆转而流入了徵声。④宛郢城:《古诗纪》注谓宛一作纪。若作纪郢城,则即纪南城。【译文】世人都称善于歌唱的人为郢人,郢州至今还有白雪楼。这是由宋玉《对楚王问》所说的客有歌于郢中者而来的,其文记载这位歌者始唱《下里巴人》,接着又唱《阳阿薤露》,然后又唱《阳春白雪》,以至引唱商声,抑制羽声,杂入流变的徵声,世人遂因此而称郢人善歌,根本就没有考察宋玉这些话的真实含义。他说客有歌于郢中者,那么歌者就是客而不是郢人;他说客唱《下里巴人》,郢城中跟着唱和的有几千人;唱《阳阿薤露》,唱和的有几百人;唱《阳春白雪》,唱和的就不过几十人了;而到他引唱商声,抑制羽声,杂入流变的徵声,则唱和的就只剩几人而已以楚国的故都,人物众多繁盛,而能唱和的只有几个人,那么郢人不懂歌唱真也过头了!所以这文章不过是宋玉自称曲高和寡的一种比况。《阳春白雪》之曲,郢人所不能唱;以他们所不能唱的曲子作为代名词(白雪楼),称道他们有善歌的风俗,岂不是大错特错了吗?《襄阳耆旧传》虽说楚有善歌者,歌《阳菱白露》《朝日鱼丽》,和之者不过数人,而并没有《阳春白雪》的曲名。再说,现在的郢州本来称为北郢,也不是最早的楚都。有人说楚都在今天的宜城境内,那里还有故址的遗迹存在,这看法也不对。那地方是古代的鄢,而不是郢。据《左传》记载,楚成王使斗宜申为商公,沿汉泝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他先是沿着汉水来到夏口,然后溯长江而上,那么郢都应当在长江岸边,而不在汉水流域。而且楚王先在渚宫,从渚宫下来见他,那么渚宫大概就在郢都。楚国开始建都丹阳,在今天的枝江;至文王时迁都于郢,昭王时又迁都于都,都在今天的江陵境内。杜预注《左传》说:楚国故都,就是现今南郡江陵县北的纪南城。谢灵运《邺中集诗》说到:南登宛郢城。现在江陵以北十二里有纪南城,就是楚国的旧郢都,又称为南郢。太常钟镈【原文】今太常钟镈,皆于甬本为纽,谓之旋虫,侧垂之。皇祐中,杭州西湖侧,发地得一古钟,匾而短,其枚①长几半寸,大略制度如《凫氏》所载,唯甬乃中空,甬半以上差小,所谓衡②者。予细考其制,亦似有义。甬所以中空者,疑钟縻③自其中垂下,当衡甬之间,以横栝挂之,横栝疑所谓旋虫也。今考其名,竹筩④之筩,文从竹、从甬,则甬仅乎空;甬半以上微小者,所以碍横栝,以其横栝所在也,则有横之义也。其横栝之形,似虫而可旋,疑所谓旋虫。以今之钟、镈校之,此衡甬中空,则犹小于甬者,乃欲碍横栝,似有所因。彼衡、甬俱实,则衡小于甬,似无所因。又以其栝之横于其中也,则宜有衡义。实甬直上植之,而谓之衡者何义?又横栝以其可旋而有虫形,或可谓之旋虫;今钟则实其纽不动,何缘得旋名?若以侧垂之,其钟可以掉荡⑤旋转,则钟常不定,击者安能常当其隧⑥?此皆可疑,未知孰是。其钟今尚在钱塘,予群从⑦家藏之。【注释】①其枚:钟面凸起的锥状物,又称钟乳。②衡:甬的顶部。③钟縻:悬挂乐钟的绳子。④竹筩(tǒnɡ):筩,同筒。竹筩即竹筒。⑤掉荡:摆动。⑥隧:钟上受敲击发声的地方。⑦群从:指同族的子侄辈。【译文】今天太常寺的钟镈都在甬的根部设有纽,称作旋虫,侧垂着。皇祐年间,杭州西湖畔从地下发掘出一口古钟,扁而且短,钟乳的长度将近半寸,大体上样式如《考工记凫氏》所记载的,唯独甬是中空的,甬的上半部稍小,是所谓的衡。我仔细推敲它的式样,似乎也有它的道理。甬之所以中空,怀疑是因为悬挂乐钟的绳子要从那中间垂下来,到了衡、甬之间的地方,用横栝把钟縻挂住,横栝怀疑就是所谓的旋虫。现今来考究它的各部件名称的含义,竹筩的筩,从竹、从甬,那么甬有空的意思;甬的上半部稍小是为了能挂住横栝,因为横栝就在这个部位,所以甬的上半部又被称作衡。古钟横栝的形状似虫而且可以旋转,怀疑横栝就是所谓的旋虫。以今天的钟镈来和它比较,这口古钟的衡、甬中空,衡比甬小是为了挂住横栝,似乎有它的道理。今天的钟衡、甬都是实心的,那么衡比甬小,似乎没有道理。古钟的衡因为有横栝横在其中,所以应该称为衡;今天钟的衡只是立在实心的甬上,并没有横栝横在其中,也称为衡有什么意义呢?另外横栝因为可以旋转而且有虫的形状,或许可以称为旋虫;今天钟的纽是固定的不能转动,有什么理由称作旋虫呢?如果把它侧垂着,那口古钟就会摆动旋转,那么钟总是没法固定,击钟的人怎能总敲击在隧上呢?这些都是疑点,不知道今天的钟对还是古钟对。这口古钟今天还在钱塘,我的子侄家收藏着它。《抛球曲》【原文】海州士人李慎言,尝梦至一处水殿中,观宫女戏球。山阳蔡绳为之传,叙其事甚详。有《抛球曲》十余阕,词皆清丽。今独记两阕:侍燕黄昏晚未休,玉阶夜色月如流。朝来自觉承恩醉,笑倩旁人认绣球。堪恨隋家几帝王,舞裀①揉尽绣鸳鸯。如今重到抛球处,不是金炉旧日香。【注释】①舞裀(yīn):指跳舞时所垫的地毯。【译文】海州有个士人叫李慎言,曾经在梦里到一个水殿里观看宫女的抛球游戏,山阳的蔡绳为这事作了篇传,把这事叙述得非常详细。有十几首《抛球曲》,辞藻清丽。今天只记得两首:侍燕黄昏晚未休,玉阶夜色月如流。朝来自觉承恩醉,笑倩旁人认绣球。堪恨隋家几帝王,舞裀揉尽绣鸳鸯。如今重到抛球处,不是金炉旧日香。朽木为琴【原文】琴虽用桐,然须多年木性①都尽,声始发越②。予曾见唐初路氏琴③,木皆枯朽,殆④不胜指,而其声愈清。又尝见越⑤人陶道真⑥畜⑦一张越琴⑧,传云古冢中败棺杉木也,声极劲挺。吴僧智和⑨有一琴,瑟瑟徽碧,纹石⑩为轸,制度音韵皆臻妙。腹有李阳冰篆数十字,其略云:南溟岛上得一木,名伽陀罗,纹如银屑,其坚如石,命工斫为此琴。篆文甚古劲。琴材欲轻、松、脆、滑,谓之四善。木坚如石,可以制琴,亦所未逾也。《投荒录》云:琼管多乌樠、呿陀,皆奇木。疑伽陀罗即呿陀也。【注释】①木性:木材的本性,这里指木材所含的水分、营养物质等。②发越:激扬。③路氏琴:唐代著名制琴师路氏所制作的琴。④殆:几乎,差不多。⑤越:古代地名,指今浙江一带的部分地区。⑥陶道真:陶瞻,字道真,东晋人。⑦畜:通蓄,文中是收藏的意思。⑧张越琴:唐代著名制琴师张越制作的琴。⑨吴僧智和:吴地名叫智和的僧人。⑩纹石:带花纹的石头。臻:达到。李阳冰:唐代书法家。南溟岛:具体位置未详,可能指南海中的某个岛屿。南溟:南海。伽陀罗:一种树木的名字,未详。斫(zhu):砍削,这里指制作。《投荒录》:未详待考。有人认为是指唐代房千里所作《投荒杂录》,但现存的《投荒杂录》中没有沈括所引的这段文字。琼管:琼州,在今海南省琼山县南一带。呿(qū)陀:树木名。【译文】琴虽然用桐木制作,但必须是生长多年的桐木,到它的木材质性差不多都失去了,用以制作的琴的音声才能激扬清越。我曾见过唐朝初年的路氏琴,木质都枯朽了,看上去几乎都承受不了手指的弹拨,然而其音声更加清亮。又曾见到越人陶道真所收藏的一张越琴,相传是用古墓中出土的破烂棺材的杉木制作的,音声极为有力而挺拔。吴地僧人智和有一张琴,瑟瑟呈霉绿色,用花纹石作弦柱,制作样式和音声韵律都达到美妙的程度。其腹部有李阳冰篆书的数十字,大略是说:从南海的一座岛上得到一种木材,名叫伽陀罗,其纹理如同银子的碎屑,而坚硬得像石头,遂命工匠斫削加工为这张琴。篆文的书法甚为古朴而强劲。制琴的材质,通常是希望它质量轻、质地疏松、材性脆而不绵软、纹理光滑,这叫做四善。李阳冰所说的木质硬如石头,这样的材料也可以制琴,是让人有点闹不明白的。《投荒录》说:琼州之地多有乌樠木、呿陀木,都是珍奇的树木。我怀疑伽陀罗木即是呿陀木。 乐律二 声同共振 【原文】古法,钟①磬②每虞③十六,乃十六律④也。然一虞又自应一律,有黄钟之虞,有大吕之虞,其他乐皆然。且以琴⑤言之,虽皆清实⑥,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⑦,故古人名琴,或谓之清徵,或谓之清角。不独五音也,又应诸调⑧。余友人家有一琵琶,置之虚室⑨,以管色⑩奏双调,琵琶弦辄有声应之,奏他调则不应,宝之以为异物,殊不知此乃常理。二十八调但有声同者即应;若遍二十八调而不应,则是逸调声也。古法,一律有七音,十二律共八十四调。更细分之,尚不止八十四,逸调至多。偶在二十八调中,人见其应,则以为怪,此常理耳。此声学至要妙处也。今人不知此理,故不能极天地至和之声。世之乐工,弦上音调尚不能知,何暇及此!【注释】①钟: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中空,多以铜或铁制成,悬挂在架上,以槌叩击出声。②磬: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以石、玉或者金属制成,悬挂于架上敲击发声。有单个的特磬,也有成组的编磬。③虞:古代悬挂钟、磬的架子。④十六律: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习称十二律。比这十二律高的音再加一个清字。十二律再加上清黄钟、清大吕、清太蔟、清夹钟后,习称十六律。沈括对十二律、十六律论之甚详,《梦溪笔谈》卷五、卷六中有多篇论及,可以参阅。⑤琴:拨弦乐器,也称七弦琴,俗称古琴。⑥清实:文中指琴的音质清越圆润。⑦五音:中国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分别称为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代简谱中的1、2、3、5、6。⑧诸调:文中指乐曲的调式。⑨虚室:空室。⑩管色:管类乐器。双调:燕乐二十八调之一。辄:就,便。逸调:二十八调以外的音。七音:古代乐律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加上变宫、变徵为七音。文中则指一个音律可分别作为七个调式的主音,以此推论下文所论十二音律便可有八十四(七乘以十二得八十四)个调式,如果细分还会更多。至和之声:同大和之音,指阴阳和谐之音。【译文】古代的用乐方法,钟和磬常常各自悬挂十六件,也就是十六律;这样每一架就只对应于一律,有黄钟律的架、大吕律的架等,其他乐器也都是这样。权且以琴言之,虽琴声都是清音,而其间也有音声重的和音声轻的。乐器的材质中本来就包含着五音,所以古人为琴命名,或有叫做清徵的,或有叫做清角的。乐器不但与五音相应,还与各种调式相应。我的一位朋友家里有一把琵琶,把它置于空房子中,用觱篥吹奏双调的曲子,琵琶的弦总是有音声相应和,吹奏其他调式则不应,这位朋友把它看得很贵重,以为是不平常的物品,殊不知这是音乐上的常理。燕乐的二十八个调式中,只要弦乐器的弦和某一调式的音声相同,它就会相应;如果奏遍了二十八调而它都不应,那么这弦的音声就是逸出常用调式之外的音声。古乐之法,一律有七个音,十二律共有八十四个调式。如果更细分的话,调式还不止八十四个,逸出的调式极多。人们偶尔在二十八调中见到有琴弦应和的情况,就以为是怪事,其实这不过是音乐上的常理。然而这又是音乐学问中最为精微奥妙的地方。今日人们不了解这一道理,所以不能极尽至为和谐的所有之音。世俗常见的乐器演奏者,连弦上的音调都还不能知晓,又如何谈得上了解其中的奥妙?琵琶调【原文】前世遗事,时有于古人文章中见之。元稹诗有琵琶宫调八十一,三调弦中弹不出。琵琶共有八十四调,盖十二律各七均,乃成八十四调。稹诗言八十一调,人多不喻所谓。予于金陵丞相家得唐贺怀智《琵琶谱》一册,其序云:琵琶八十四调。内黄钟、太蔟、林钟宫声,弦中弹不出,须管色定弦。其余八十一调,皆以此三调为准,更不用管色定弦。始喻稹诗言,如今之调琴,须先用管色合字定宫弦,乃以宫弦下生徵,徵弦上生商,上下相生,终于少商。凡下生者隔二弦,上生者隔一弦取之。凡弦声皆当如此。古人仍须以金石为准,《商颂》依我磬声是也。今人苟简,不复以弦管定声,故其高下无准,出于临时。怀智《琵琶谱》调格,与今乐全不同。唐人乐学精深,尚有雅律遗法。今之燕乐,古声多亡,而新声大率①皆无法度。乐工自不能言其义,如何得其声和②?【注释】①大率:大抵。②和:和谐。【译文】古代的逸事,有时候在古人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到。元稹有句诗说琵琶宫调八十一,三调弦中弹不出。琵琶共有八十四调,大概是十二律每一律各有七韵,一共是八十四调。元稹的诗说八十一调,人们大多都不明白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我在金陵丞相家获得唐朝贺怀智一册《琵琶谱》,它的序言说:琵琶八十四调。内黄钟、太蔟、林钟宫声,弦中弹不出,须管色定弦。其余八十一调,皆以此三调为准,更不用管色定弦。看到这个才明白元稹诗句中所说的如同今天的调琴,要先用管色合字确定宫弦,然后以宫弦下生徵,徵弦上生商,上下相生,直到少商。但凡下生的隔二弦,上生的隔一弦取之。凡是弦声都应当如此。古人都须要以金石乐器为定音标准,《商颂》依我磬声说的就是这一情形。今天的人贪图省事,不再用弦管乐器定声,所以声音的高低没有定准,都是临时调配。贺怀智《琵琶谱》中的调格,与今乐完全不同。唐人乐学精深,还保留有古乐的雅律遗法。今天的燕乐中,古声大多亡佚,而新声大抵都没有法度。乐工自身都不能讲明白乐中的道理,如何能让他们的音乐和谐呢?教坊燕乐【原文】今教坊燕乐,比律高二均弱。合字比太蔟微下,却以凡字当宫声,比宫之清声微高。外方乐①尤无法,大体又高教坊一均以来。唯北狄乐声,比教坊乐下二均。大凡北人衣冠文物②,多用唐俗,此乐疑亦唐之遗声也。今之燕乐二十八调,布在十一律,唯黄钟、中吕、林钟三律,各具宫、商、角、羽四音;其余或有一调至二三调,独蕤宾一律都无。内中管仙吕调,乃是蕤宾声,亦不正当本律。其间声音出入,亦不全应古法。略可配合而已。如今之中吕宫,却是古夹钟宫;南吕宫,乃古林钟宫;今林钟商,乃古夷则商;今南吕调,乃古林钟羽。虽国工亦莫能知其所因。十二律并清宫,当有十六声。今之燕乐止有十五声。盖今乐高于古乐二律以下,故无正黄钟声,只以合字当大吕,犹差高,当在大吕、太蔟之间,下四字近太蔟,高四字近夹钟,下一字近姑洗,高一字近中吕,上字近蕤宾,勾字近林钟,尺字近夷则,下工字近南吕,高工字近无射,下凡字近应钟,下凡字为黄钟清。高凡字为大吕清,下五字为太蔟清,高五字为夹钟清。法虽如此,然诸调杀声,不能尽归本律,故有偏杀、侧杀、寄杀、元杀之类。虽与古法不同,推之亦皆有理。知声者皆能言之,此不备载也。【注释】①外方乐:指当时所谓的外国之声。②衣冠文物:指服饰器用。【译文】今天教坊的燕乐比唐律高二律稍弱。合字比太蔟略低,却以凡字当宫声,比黄钟清宫稍高。中原以外的音乐尤其没有法度,大体上又比教坊的高一律多。唯独北狄的乐声,比教坊乐低二律。大致北方人的服饰器物多采用唐代的风俗,这种音乐怀疑也是唐代音乐的残留。今天的燕乐二十八调分布在十一律上,唯独黄钟、中吕、林钟三律各自具有宫、商、角、羽四音;其余的律有的有一调,有的有二三调,唯独蕤宾这一律一调都没有。其中的管仙吕调是蕤宾声,但也不算是本律。这二十八调中的声音也有出入,不完全符合从前的法度。仅是大体上可以配合而已。比如今天的中吕宫,却是古代的夹钟宫;南吕宫是古代的林钟宫;今天的林钟商是古代的夷则商;今天的南吕调,是古代的林钟羽。即使是全国最优秀的乐工也不清楚其中的缘由。十二律加上清宫,应当有十六声。今天的燕乐只有十五声。大概今乐比古乐高二律稍弱,所以没有正黄钟声,只认合字当大吕,仍然偏高,本应当在大吕、太蔟之间,下四字近太蔟,高四字近夹钟,下一字近姑洗,高一字近中吕,上字近蕤宾,勾字近林钟,尺字近夷则,下工字近南吕,高工字近无射,下凡字近应钟,下凡字为黄钟清。高凡字为大吕清,下五字为太蔟清,高五字为夹钟清。法度虽然如此,然而各调中的杀声,不能完全规划本律,所以有偏杀、侧杀、寄杀、元杀之类。虽然与古代的法度不同,推敲它也自有道理。通晓音乐的人都能把它讲明白,这里就不一一记载了。【评析】第五、六卷标题称《乐律》,原载内容较丰,而上卷有29条,且有一条达两千余字者,下卷则仅有5条。本书节选其中部分,内容大致有这样几项:一是讲解十二律的性质、名称、次序、产生机制和方法、变化模式和规律等;二是讨论一些古曲(如《柘枝曲》《霓裳羽衣曲》等)的演变源流及唐宋时代各种乐曲的构成模式和调式等;三是讨论羯鼓、钟口、磐、羌笛、琴等乐器的形制、制作及演奏等;四是记录、考辨了一些古代善歌者的故事,并论及演唱方法等。这些内容都很专门,大约主要是由作者早年所作的《乐律》《乐论》二书而来的,故论说颇成系统。 象数一 【象数一】 《奉元历》改移闰朔【原文】开元《大衍历法》①最为精密,历代用其朔法②。至熙宁中考之,历已后天五十余刻③,而前世历官皆不能知。《奉元历》④乃移其闰朔:熙宁十年天正⑤元用午时,新历改用子时⑥;闰十二月改为闰正月。四夷朝贡者用旧历,比来款塞⑦。众论谓气至⑧无显验可据,因此以摇新历,事下有司考定。凡立冬晷景⑨与立春之景相若者也,今二景短长不同,则知天正之气偏也;凡移五十余刻,立冬、立春之景方停⑩。以此为验,论者乃屈,元会使人亦至,历法遂定。【注释】①《大衍历法》:唐代开元年间僧一行所制定的历法。②朔法:指朔策之法,即推算各月平均长度并用以确定朔日(每月初一)的方法。③刻:古代计时单位,一昼夜分为一百刻。④《奉元历》:由提举司天监沈括主持、聘淮南人卫朴制定的历法。熙宁八年(1075)闰四月颁行,共行用了十八年。⑤天正:指冬至日的临界时分。旧时历法以此为推算起点。⑥子时:当今24小时制的23:001:00,取中值即为0:00。⑦比来:接连而至。款塞:本义指扣塞门,旧时中原王朝用作周边部族政权及海外诸国来通好或内附的称呼。和四夷等词一样,含有蔑视的意味。⑧气至:犹言节气。至,四至,指冬至、夏至、春分、秋分。⑨晷景:同晷影。古代用晷(日晷)测日影,以日影的角度和长度定时刻。⑩停:均匀。元会:元旦日皇帝朝会群臣及外宾的典礼。【译文】唐开元间所制定的《大衍历法》最为精密,历代都沿用其推算朔策的方法。然而到熙宁年间考校,现行历法已落后实际天象五十余刻,而前世历官都不能推知这一误差。《奉元历》于是改动闰月和朔日的设置:熙宁十年冬至的临界时分原用午时,新历改用子时;闰十二月改为闰正月。四方各族及外域来朝觐并进贡方物的国家仍然沿用旧历,接连按以往的节庆日派遣使者通好。朝廷舆论以为节气的确定并无显著的天象验证可以依据,遂因各国遣使事怀疑和反对新历,事下有关部门考定。不过大凡立冬的晷影与立春的晷影是差不多的,如今旧历所用的这两种晷影长短不同,可知旧历冬至节气的确定有偏差;大致移动五十余刻,立冬、立春的晷影长度才能均匀。以此作为验证,持异议的人乃无话可说,而元旦朝会时各国使者也按新定的日期来到,于是新历法得以确定。 象数二 【象数二】 月行九道非实有【原文】历法,天有黄、赤二道①,月有九道。此皆强名②而已,非实有也。亦由天之有三百六十五度,天何尝有度?以日行三百六十五日而一期,强谓之度,以步③日月五星行次④而已。日之所由,谓之黄道;南北极之中,度最均处,谓之赤道。月行黄道之南,谓之朱道;行黄道之北,谓之黑道。黄道之东,谓之青道;黄道之西,谓之白道。黄道内外⑤各四,并黄道为九。日月之行,有迟有速,难可以一术御⑥也。故因⑦其合散,分为数段,每段以一色名之,欲以别算位⑧而已。如算法用赤筹、黑筹,以别正负之数。历家不知其意,遂以谓实有九道,甚可嗤⑨也。【注释】①黄、赤二道:黄道和赤道。黄道: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和天赤道成2326的角,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赤道在文中指天赤道,即通过天球中心和地球赤道面平行的平面同天球相交形成的大圆。②强名:文中是牵强附会地叫做什么的意思。③步:文中指推算、测算。④次:出外远行所居住的住所,文中指日、月及五星运行的位置。⑤黄道内外:黄道将天球一分为二,黄道北侧称为内,黄道南侧称为外。⑥御:驾驭,支配,文中指用一种方法来概括地说清楚。⑦因:依据,根据。⑧别算位:文中是分别测算月亮运行的位置的意思。⑨嗤:讥笑。【译文】历法上,天球有黄、赤二道,月亮则有九道。这些都是人为的命名,并非是天体实有的轨道。亦犹如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天又何尝有度数?因为太阳每运行三百六十天而成一个周期,所以强称之为度,不过是为了测算日、月、五星的运行方位而已。太阳所行经的轨道,叫做黄道;天球南、北极之间最正中的纬线圈,叫做赤道。月亮行经黄道之南,叫做朱道;行经黄道之北,叫做黑道;行经黄道之东,叫做青道;行经黄道之西,叫做白道。黄道内外各有四条轨道,并黄道而为九道。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有快有慢,难以用一种方法来应对测量。所以根据它们的会合与离散,分为几个区间,每个区间用一种颜色命名,欲以区别测算的方位而已。有如算法上用赤筹、黑筹来区别正数和负数。历法家不明白这种命名的用意,遂以为月亮的运行实有九条轨道,这是甚为可笑的。司天监与天文院联手作弊【原文】国朝①置天文院于禁中②,设漏刻③、观天台④、铜浑仪⑤,皆如司天监,与司天监互相检察⑥。每夜天文院具⑦有无谪见⑧、云物⑨、祯祥⑩,及当夜星次,须令于皇城门未发前到禁中。门发后,司天占状方到,以两司奏状对勘,以防虚伪。近岁皆是阴相计会,符同写奏,习以为常,其来已久,中外具知之,不以为怪。其日月五星行次,皆只据小历所算躔度誊奏,不曾占候,有司但备员安禄而已。熙宁中,予领太史,尝按发其欺,免官者六人。未几,其弊复如故。【注释】①国朝:即本朝,说话人称自己所在的朝代。②禁中:皇宫内。封建时代称皇帝居住的地方为禁。③漏刻:又叫漏壶,古代的计时工具,有单壶、复壶之别。单壶因为只有一个贮水壶,水压变化大,计时不够精确。复壶有两个以上的贮水壶,结构也复杂一些,计时比较准确。沈括本人对漏壶很有研究,曾主持改进过漏壶,并写有《浮漏议》。④观天台:用以观测天象的高台。⑤浑仪:也叫浑天仪,我国古代测定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⑥检察:审核,验证。⑦具:开列,陈述,文中指记录上报。⑧谪见:文中指天象发生变异。谪:变异。见:这里读xin,指出现。⑨云物:云彩的颜色。物:这里指颜色。《周礼春宫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注:物,色也。⑩祯祥:吉凶的征兆。祯:吉兆。《说文示部》:祯,祥也。祥:吉凶的征兆。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示部》:祥,凡统言则灾亦谓之祥,析言则善者谓之祥。文中祯祥连用,应指吉凶两个方面的征兆。星次:五星的位置。占状:占星报告,观测天象的报告。对勘:核对,校验。阴相计会(kui):这里指双方先商量好有关数据和说法。阴:暗地里。计会:计算。符同:像符节一样吻合。中外:这里指宫廷内外。小历:这里指民间历法。躔():日、月、星辰的运行。度:这里指日、月、星辰的位置。领太史:指沈括本人于熙宁五年(1072年)提举司天监。【译文】本朝在皇宫里建立了天文院,设置了漏刻、观天台、铜制浑仪,全都与司天监相同,(是为了)用来与司天监(的观测报告)互相校核验证。(按规定)天文院每天都要把观测到的星象变异、云彩的颜色、吉凶的征兆、行星的位置等记录下来,在皇城开门前报送到宫中。皇城开门后,司天监的观测奏状才送达,将两份奏状进行比较,用以防止弄虚作假。近年来这两个机构却都是暗地里预先通报有关数据和情况,写出来的奏状像符节一样互相吻合,(他们对这样做)已经习以为常。这种做法由来已久,宫廷内外的人(虽然)都知道,却也不以为奇了。他们所陈述的日、月、五星运行的位置,都只根据民间历法所计算的情况抄录上报,而并没有作实际的观测记录。这些机构的官员们只是占了官职、白领俸禄而已。熙宁年间,我任司天监时,曾经审查揭发过他们的欺骗行为,罢免了六个人的官职。没过多久,这种弊病又复发了。改造浑仪、浮漏、铜表【原文】司天监铜浑仪①,景德②中历官韩显符③所造,依仿刘曜④时孔挺⑤、晁崇⑥、斛兰⑦之法,失于简略。天文院浑仪,皇祐⑧中冬官正⑨舒易简所造,乃用唐梁令瓒⑩、僧一行之法,颇为详备,而失于难用。熙宁中,予更造浑仪,并创为玉壶浮漏、铜表,皆置天文院,别设官领之。天文院旧铜仪,送朝服法物库收藏,以备讲求。【注释】①浑仪:也叫浑天仪,我国古代测定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②景德:宋真宗赵恒年号(10041007年)。③韩显符:宋代人,曾在司天监任职,后任殿中丞兼翰林天文,于宋太宗至道(995997年)初铸成铜浑仪,著有《浑仪法要》十卷。④刘曜:十六国时前赵的国君(318329年在位)。⑤孔挺:前赵史官丞,323年造铜浑仪。⑥晁(cho)崇:北魏道武帝时太史令,于天兴(398404年)初改造浑仪。⑦斛(h)兰:北魏太史丞,曾模仿孔挺之法制造浑仪。⑧皇祐:宋仁宗赵祯年号(10491053年)。⑨冬官正:司天监官员,主管天文历法。⑩梁令瓒:唐代蜀(今四川)人,善制天文仪器,工于篆书,擅作人物画,曾与僧人一行合作改制过水运浑仪。一行:唐代高僧、天文学家,巨鹿(今属河北)人,俗姓张,名遂,出家为僧后法号一行。一行精通历法和天文,曾与梁令瓒一道制作黄道游仪,用以重新测定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并发起在全国12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的活动。一行著有《大日经疏》等。玉壶浮漏:即浮漏,也称漏刻、漏壶,古代的计时工具,有单壶、复壶之别。沈括本人对漏壶很有研究,曾主持改进过漏壶,并写有《浮漏议》。铜表:铜制的圭表,是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度的仪器。铜表包括圭和表两部分,表是直立的标杆,圭是平卧的尺,表放在圭的南、北端并同圭垂直。我国春秋时代已经使用圭表测量连续两次日影最长或最短之间所经历的时间,以定回归年的长度。别:另,另外。领:这里指负责使用和管理。朝服法物库:这里指朝廷存放某种特定物品的仓库。讲求:研究。【译文】司天监的铜制浑仪,是景德年间历官韩显符所制造的,是根据十六国刘曜时孔挺、晁崇、斛兰等人的方法仿制而成的,其缺点是过于简略。天文院的浑仪,是皇祐年间冬官正舒易简所制造的,用的是唐代梁令瓒、一行和尚的方法,结构与功能较为完备,但是缺点在于使用不便。熙宁年间,我重新制造了浑仪,并且创新改制了玉壶浮漏和铜制圭表,把它们都安放在天文院里,由朝廷专门派官员管理和使用。天文院中旧的铜浑仪,被送到朝服法物仓库里收藏起来,以供人们研究之用。五星行度【原文】予尝考古今历法,五星行度,唯留逆①之际最多差。自内而进者,其退必向外②;自外而进者,其退必由内。其迹如循柳叶,两末锐,中间往还之道相去甚远。故两末星行成度③稍迟,以其斜行故也;中间行度稍速,以其径绝④故也。历家但知行道有迟速,不知道径又有斜直之异。熙宁中,予领太史令,卫朴⑤造历,气朔⑥已正,但五星未有候簿⑦可验。前世修历,多只增损旧历而已,未曾实考天度。其法须测验每夜昏、晓、夜半月及五星所在度秒,置簿录之,满五年,其间剔去云阴及昼见日数外,可得三年实行,然后以算术缀⑧之,古所谓缀术者此也。是时司天历官皆承世族⑨,隶名食禄,本无知历者,恶朴之术过己,群沮⑩之,屡起大狱;虽终不能摇朴,而候簿至今不成。《奉元历》五星步术,但增损旧历,正其甚谬处十得五六而已。朴之历术,今古未有,为群历人所沮,不能尽其艺,惜哉!【注释】①五星:即古人所称金、木、水、火、土五星。行度:运行的度数。留逆:古人认为太阳的运行速度是恒定的,五星的运行则迟速不一,在与太阳同度之后即渐趋缓慢,然后停留、逆行,逆行之后又顺行。这些都是由相对于太阳的视运动错觉造成的。②内、外:分指黄道以北、黄道以南。③成度:犹言速度。④径绝:犹言直行。径,直往。绝,越过。⑤卫朴:参见卷十八卫朴条。⑥气朔:亦称朔气,指节气。实包括年月长度、朔望时刻及闰法等。⑦候簿:候天的记录簿,即天文观测记录。⑧缀:连缀,连结。此实指运算而言。⑨世族:此指世袭某种职业的家族。⑩沮(jǔ):使丧气,犹言阻挠、破坏。【译文】我曾经查考古今各种历法,发现有关五星运行的数据,以五星稽留和逆行之际误差最多。五星自黄道以北向北前行的,它们的退行必然要趋向黄道以南;自黄道以南向南前行的,它们的退行必然要进入黄道以北。五星的轨迹如同沿着柳叶运行的椭圆形,两头尖锐,中间往返的路径之间相距很远。所以在轨迹的两头,五星的运行速度稍慢,这是由于它们斜行的缘故;在轨迹的中间部分,则五星的运行速度稍快,这是由于它们直行的缘故。以往历家只知道它们的运行有慢有快,而不知道它们行经的轨道还有斜直的差异。熙宁年间,我担任太史令,聘卫朴制定历法,节气等已经修正,但五星部分没有观测记录可供检验。前世修订历法,大都只是增损旧历的文字而成,并没有实际观测天象。观测的方法,必须是每天的黄昏、夜半和拂晓时分,都测验月亮及五星所在的度数和时刻,专置记录簿记录下来,满五年,其间除去阴天及五星白天出现的天数,可得累计三年天数的五星实际运行数据,然后综合这些数据加以运算,此即古人所称的缀术。当时司天监的历官都是继承家族职业来的,徒隶名籍而坐吃俸禄,本无真懂历法的人,这些人妒忌卫朴的本领超过自己,遂群起攻击破坏,屡欲制造大案陷害卫朴;虽终不能动摇卫朴的制历使命,而天文观测记录至今无成。《奉元历》的五星推步方法,还是只增损旧历,纠正其特别谬误之处十之五六,仅此而已。卫朴的制历技术,古今无人能超过,而为一群历人所阻挠,不能尽其才能,可惜啊!【评析】象数一词,起于卜筮。古人称用龟甲占卜,龟甲以裂纹所显示的事物形象告人吉凶;用蓍草(或竹棍等)占卜,则蓍草以数目的组合变化告人吉凶。二者合称象数,实代指卜筮之术。传统《易》学是讲象数的,如以天、地、水、火、山泽等表示卦象,称呼卦爻的初六、上九等则是数。后世宽泛的理解,所有旧时被称为术数的东西,上至天文历法、中医理论,下至占候算命看风水,则都与象数有关系。《笔谈》在第七、八卷主要是谈天文历法的,同时也涉及《易经》的阴阳学、医家的五运六气之术、古人以十二律管候气的方法等,都属于专门知识的范畴,有些是作者本人独到的研究成果。另有一些与占卜有关系的条目,大都主于介绍、辩论,对传统术数的迷信成分多有所批评。 极星测量 【极星测量】 浑仪、浑象与极星【原文】天文家有浑仪①,测天之器,设于崇台②,以候③垂象④者,则古机衡⑤是也。浑象,象天⑥之器,以水激之,或以水银转之,置于密室,与天行相符,张衡⑦、陆绩⑧所为,及开元中置于武成殿者,皆此器也。皇祐中,礼部试⑨《机衡正天文之器赋》,举人皆杂用浑象事,试官亦自不晓,第⑩为高等。汉以前皆以北辰居天中,故谓之极星。自祖亘以机衡考验天极不动处,乃在极星之末犹一度有余。熙宁中,余受诏典领历官,杂考星历,以机衡求极星。初夜在窥管中,少时复出,以此知窥管小,不能容极星游转,乃稍稍展窥管候之。凡历三月,极星方游于窥管之内,常见不隐,然后知天极不动处,远极星犹三度有余。每极星入窥管,别画为一图。图为一圆规,乃画极星于规中。具初夜、中夜、后夜所见各图之,凡为二百余图,极星方常循圆规之内,夜夜不差。余于《熙宁历奏议》中叙之甚详。【注释】①浑仪:也叫浑天仪。我国古代测定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在支架上固定着两个互相垂直的圈,分别代表地平和子午圈;在其内还有若干个能绕一条和地轴平行的轴转动的圈,它们分别代表赤道、黄道、时圈、黄经圈等;在可转动的圈上附有可绕中心旋转的窥管,用以观测天体。②崇台:高台。崇:高。③候:伺望,侦察,这里是观测的意思。④垂象:(天空)显现的星象。⑤机衡:有的版本校作玑衡。玑衡,璇玑玉衡的简称。据胡道静先生考证,东汉一部分人认为璇玑玉衡就是浑天仪,后人研究认为这是错误的。尽管文献记载中浑天仪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尧时代(见《隋书天文志》引《春秋文耀钩》),但是都不可靠。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根据先秦时代以管窥天的成语推测,当时的观测仪器仅是一个简单的望筒,直到两汉时代,它的规格才渐渐完备起来。另外,古代常将浑象和浑仪两者总称为浑天仪,直到隋唐以后才比较明显地将它们加以区别。⑥象天:模拟天象。象:象征,这里有模拟、演示、验证的意思。⑦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人。他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用水力推动的浑象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并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他在文学方面也是才华出众的,所创作的赋和诗在文学史有一定的地位。⑧陆绩:字公纪,三国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精通天文、历算,曾制造过浑象仪。⑨礼部试:唐代的进士考试本由吏部员外郎主持,到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改由尚书省的礼部侍郎主持,通称省试。此后历代沿袭,科举遂为礼部专职,因此称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为礼部试,亦称礼闱。⑩第:科举考试的等第,这里用为动词,是考官判定名次的意思。祖亘:即祖暅,祖冲之之子。典领历官:沈括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提举司天监之职,典领历官即指此事。复出:指所观测的北极星移动并离开了窥管的视野。凡历三月:一共经过了三个月时间。别:另外。圆规:这里指圆圈。循:这里指极星按圆圈路线移动。《熙宁历奏议》:沈括于熙宁八年(1075年)上呈《奉元历》时所写的奏议。【译文】天文学家有浑天仪,是观测天文现象的仪器,设置于高台上以观察天象,即古代所称的玑衡。又有浑象,是模拟天球的仪器,用水冲击,或用水银泄漏作动力,使它转动,设置于密室之中,以与天球的运行相符合,张衡、陆绩所造及唐开元中置于武成殿的天文仪器都是这种器物。本朝皇祐年间,礼部举行贡举的省试,用了《玑衡正天文之器赋》的考题,举人们都杂用浑仪、浑象的典故,主持考试的官员自己也不明白二者的区别,遂将这类答卷列入高等名次的评定范围。汉代以前,人们都以为北辰星处在北天的正中位置,所以称之为极星。自从祖暅用玑衡加以观测验证,才发现北天极点不动的位置,实在北极星所在天区的尽头,其视觉定位距北极星还有一度多。熙宁年间,我受命提举司天监,掌领历法官的职事,曾杂考星象历法,用浑天仪观测考求北极星的位置。夜初时分,北极星在窥管中,不多时候就游出于窥管之外了。以此知道窥管太小,不能容纳北极星游动转行的范围,于是渐渐扩展窥管来观测它。如此历时共三个月,才使得北极星完全在窥管中游动,始终看得见而不会再隐去。然后知道北天极点不动的位置,距离北极星最远还有三度多。当时每当北极星进入窥管,就另外画一张图。图为一正圆形,于是画北极星的运动位置于圆形中。凡是初夜、中夜、后夜所见的位置都具备,分别画在图上。这样共制出二百多张图,北极星才一直在设定的圆形内循环运动,运行轨迹夜夜不差。我在《熙宁历奏议》中,对此有详细的叙述。二十八宿【原文】予编校昭文书时,预①详定浑天仪。官长问予:二十八宿,多者三十三度,少者止一度。如此不均,何也?予对曰:天事本无度,推历者无以寓其数,乃以日所行分天为三百六十五度有奇②。(日平行三百六十五日有余而一期③,天故以一日为一度也。)既分之,必有物记之,然后可窥而数,于是以当度之星记之。循黄道④日之所行一期,当者止二十八宿星而已,(度如伞橑⑤,当度谓正当伞橑上者。故车盖二十八弓,以象二十八宿。则予《浑仪奏议》所谓度不可见,可见者星也。日月五星之所由⑥有星焉,当度之画⑦者凡二十有八,谓之舍⑧,舍所以挈度、所以生数也。)今所谓距度星⑨者是也。非不欲均也,黄道所由,当度之星止有此而已。【注释】①预:参与。②奇(jī):零头,余数。③一期:一个周期。④黄道:古代天文学上指太阳视运动在天球上的轨迹。⑤橑(lǎo):通轑,撑起伞或车盖的弓形木架。俗称伞弓、车盖弓等。⑥由:经由,经过之处。⑦画:划分,界限。⑧舍:二十八宿又称二十八舍。宿、舍同义,盖取义于日月五星舍止之处。⑨距度星:二十八宿的每一宿实际上都表示一个星空区域,其中被选为测量标志的一颗星即被称距度星,也称距星。距星的距度(与相邻距星的度数之差)代表各宿星区的广度。【译文】我在编校昭文馆书籍时,曾参与详细审定浑天仪的工作。官长问我:二十八宿之间的距离,多的有三十三度,少的只有一度。如此不均匀,为什么呢?我回答说:天体运行本无所谓度,是推算历法者无从运用他们的推算数据,才按太阳每年所行经的轨道,划分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多一点。(太阳运行平均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为一个周期,所以周天也以太阳每天所行的距离为一度。)既要划分周天,必然要有参照物作标记,然后才可以测量和运算,于是便以正好在黄道附近可以作为分度界点的星体为标志。太阳沿着黄道运行一周,可以当做分度界点的星体也不过二十八宿的代表星官而已,(分度的界线就像撑伞的弓形架条,当度指正好处在伞弓上。所以车盖有二十八条弓架,用以象征二十八宿。这也就是我在《浑仪奏议》中所说的度是不可见的,可见的是星。日、月、五星所经之处都有许多可见的星,而正好可以作为分度界点的大概有二十八宿的星官,且称之为舍,舍就是用来提领分度和产生度数的。)现在所称的距度星就是这种代表星。并非是天文学家不想均匀划分,而是在太阳所行经的黄道上,可以作为分度标志的星体只有这些罢了。日月之形【原文】又问予以日月之形,如丸①邪?如扇②也?若如丸,则其相遇岂不相碍③?余对曰: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④可验也。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⑤之乃光⑥耳。光之初生⑦,日在其傍⑧,故光侧⑨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⑩。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圜。此有以知其如丸也。日、月,气也,有形而无质,故相值而无碍。【注释】①丸:弹丸,圆球形。②扇:团扇,圆形。③碍:阻碍。限于科学认知能力,宋代人普遍认为太阳、月亮都在天上,它们到地面的距离是相同的,所以才会有当它们碰到一起时会不会互相阻碍的疑问。④盈亏:指月盈、月亏,即月亮的圆缺。⑤耀:照耀,照射。⑥光:文中用作动词,是发光的意思。⑦光之初生:月光初现时,这里是指阴历每月初只能看到一道月牙。⑧傍:通旁。⑨光侧:指阳光从侧面照射月球。⑩稍满:指随着太阳的移动,人们可以见到月球被阳光照亮的地方逐渐增大、变圆。正圜:正圆。圜:同圆。气:气体。古人误认为日、月都是由气体组成的。质:实体。相值:相遇。值:遇到。【译文】官长又问我以这一问题: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是像个圆球呢,还是像把扇子呢?如果像个圆球,那么它们相遇,又怎会不互相妨碍?我回答说:太阳和月亮的形状像个圆球。何以知道它们是这样子?以月亮的盈亏就可以验证。月亮本来不发光,譬如一个银球,太阳照耀它,它才发光。月光初生的时候,是太阳在它旁边照射,所以光在它的侧面,人们能够看到的月光面就仅仅像个弯钩;太阳渐渐远离月亮,则斜照过来,月光就逐渐变得圆满。犹如一颗弹丸,用白粉把它的表面涂抹一半,从旁边看去则涂了粉的地方如同弯钩,对着涂粉的一半正面看去则还是正圆。由此可见太阳和月亮都像个圆球。太阳和月亮都是由气凝结而成的,有形状而无质体,所以相遇也没有妨碍。古之繇辞【原文】古之卜者,皆有繇辞①。《周礼》三兆②其颂皆千有二百。如凤凰于飞,和鸣锵锵;间于两社,为公室辅;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如鱼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逾;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之类是也。今此书亡矣。汉人尚视其体,今人虽视其体③,而专以五行为主,三代④旧术,莫有传者。【注释】①繇(zhu)辞:据龟甲上的裂纹来判断吉凶的语词。②三兆:指玉兆、瓦兆、原兆,一般认为它们指三部上古占卜的书。③体:兆象。④三代:夏、商、周。【译文】古代用龟甲占卜的人都有繇辞。《周礼》三兆中其颂都有一千二百条繇辞。如凤凰于飞,和鸣锵锵;间于两社,为公室辅;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如鱼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逾;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这类都是繇辞(沈括所引五段繇辞,前四段出自《左传》,最后一段出自《史记》)。现今这一类的书都失传了。汉代人还是存有这种看龟甲上的裂纹下繇辞的旧制,现今的人虽然也观察龟甲上的裂纹,却全用五行学说来进行阐释,夏、商、周的旧术没人能传承。张子信观天象【原文】北齐张子信候天文,凡月前有星,则行速,星多则尤速。月行自有迟速定数,然遇行疾者,其前必有星,如子信说,亦阴阳相感自相契耳。【译文】北齐时的张子信观测天象,发现凡是月亮的前面有行星时,月亮就运行迅速,行星多时就尤其迅速。月亮运行的快慢自有定数,然而运行迅速的时候其前方必定有行星,就像张子信所说,这也是因为阴阳互相感应而自相契合。捕鼠木钟馗【原文】庆历①中,有一术士②姓李,多巧思。尝木刻一舞钟馗③,高二三尺,右手持铁简④,以香饵置钟馗左手中。鼠缘手取食,则左手扼鼠,右手运简毙之。以献荆王⑤,王馆于门下。会太史言月当蚀于昏时,李自云:有术可禳⑥。荆王试使为之,是夜月果不蚀。王大神之,即日表闻,诏付内侍省问状。李云:本善历术,知《崇天历》⑦蚀限⑧太弱,此月所蚀,当在浊中。以微贱不能自通,始以机巧干荆邸⑨,今又假禳以动朝廷耳。诏送司天监考验。李与判监楚衍⑩推步日月蚀,遂加蚀限二刻;李补司天学生。至熙宁元年七月,日辰蚀东方,不效。却是蚀限太强,历官皆坐谪。令监官周琮重修,复减去庆历所加二刻。苟欲求熙宁日蚀,而庆历之蚀复失之,议久纷纷,卒无巧算,遂废《明天》,复行《崇天》。至熙宁五年,卫朴造《奉元历》,始知旧蚀法止用日平度,故在疾者过之,在迟者不及。《崇》《明》二历加减,皆不曾求其所因,至是方究其失。【注释】①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10411048年)。②术士:古代有时指儒生,有时指道术之士,文中指懂得天文、历法、卜算与某方面技艺的人。③钟馗:传说中的一个专门打鬼的判官。④铁简:文中指狭长的铁板子。⑤荆王:宋神宗的弟弟赵頵。⑥禳(rnɡ):迷信的人用祈祷的办法消除灾难。⑦《崇天历》:宋代所用历法之一,分别用于10241064年和10681074年。⑧蚀限:即食限,指日食限和月食限。《辞海》:在朔日,月球中心离白道和黄道的交点使日食成为可能的极限角距离叫日食限。距离在1521(下限)以内必发生日食,在1831(上限)以外无日食。在望日,地影中心离白道和黄道的交点使月食成为可能的极限角距离叫做月食限。月食的上限为1215,下限为930。在上下限之间可能发生日偏食或月偏食。⑨荆邸:文中指荆王府邸。⑩楚衍:宋代开封阼城人,精于天文历法,曾补司天监学生,进司天监丞,是《崇天历》的参与编制者。司天学生:司天监的下级官员。辰:辰时,指上午7时至9时。不效:没有应验,与推算的时间不符。坐:因某事受牵连而受处罚或被定罪。谪:贬官,文中指受降职处罚。周琮:宋英宗时任殿中丞判司天监,曾主持编制《明天历》。《明天》:即《明天历》,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由周琮等编制而成,应用于10651067年。熙宁五年:1072年。熙宁:宋神宗赵顼年号(10681077年)。卫朴:宋代人,平民出身,为沈括举荐,编制了《奉元历》。《奉元历》:宋代历法之一,为平民卫朴编制,应用于10751093年。【译文】宋仁宗庆历年间,有一个姓李的术士,多有奇思妙想。他曾经刻制了一个能动的木头人叫舞钟馗,(木头人)有二三尺高,右手拿着一根铁板条,左手里放着喷香的诱饵。当老鼠顺着木头人的手爬上去吃诱饵的时候,它的左手就会紧紧抓住老鼠,右手会挥动铁板条将老鼠打死。姓李的术士把这个木头人送给了荆王,荆王就把他留下来做了门客。(后来有一次)恰巧碰到太史说黄昏时刻会发生月食,姓李的术士自己(出来)说:我有办法使月食消除。荆王就试着让他去消除月食,那天月食果然没有发生。荆王感到非常神奇,当天就将此事上奏朝廷,皇帝便下令由内侍省来询问这件事的具体情况。姓李的术士说:我本来就善于历法,知道《崇天历》对食限的角度定得过小了,这次月食的位置应该在地平线以下。因为自己出身寒微,不能自己将此事上报官府,所以才做了一个设置了机关的木头人借机进了荆王府,现在又假借能够消除月食来引起朝廷注意罢了。皇帝于是下令将姓李的术士送到司天监,对他的说法进行检验。姓李的术士同司天监长官楚衍一道推算日食、月食,于是把食限增加了两刻,姓李的术士也因此而得以补司天学生的职务。(但是)到了宋神宗熙宁元年七月的一天,按推算当天早上要发生日食,却没有应验,恰恰是食限增大了的缘故。于是历法官们都因此而被降职。皇帝下令司天监官周琮重新修正历法,他又减去了庆历年间所加的二刻食限。(这样一来)如果算准了熙宁年间的这次日食,庆历年间的那次月食就又算不准了。(如此这般)争论了很久,始终没有一个巧妙的算法,于是废掉了《明天历》,又重新采用《崇天历》。直到熙宁五年,卫朴编制了《奉天历》后,才知道过去推算日月食时只用了太阳运行的平均速度,所以当太阳运行速度较快时就超过了,当太阳运行速度较慢时又会达不到。《崇天历》和《明天历》两种历法对食限的加减,都没有探究寻找到产生偏差的真正原因,直到这次才弄清了产生偏差的原因所在。 人事一 【人事一】 寇准镇物【原文】景德①中,河北用兵,车驾欲幸澶渊②,中外之论不一,独寇忠愍③赞成上④意。乘舆方渡河,虏骑充斥,至于城下,人情恟恟⑤。上使人微⑥觇⑦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人以其一时镇物⑧,比之谢安⑨。【注释】①景德:宋真宗赵恒年号(10041007年)。②澶()渊:古代湖泊名,故址在今河南濮阳西。③寇忠愍:寇准,字平仲,宋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④上:封建时代称君主为上,文中指宋真宗。⑤恟(xiōnɡ)恟:同汹汹,也写作匈匈,骚扰不安的样子,这里是惊恐不安的意思。⑥微:秘密,暗中。⑦觇():看,窥视,文中是窥探的意思。⑧镇物:使众人镇定,文中指能控制局面、稳定人心。⑨谢安:东晋人,字安石,孝武帝时曾任宰相,以有雅量、处变不惊著称。《世说新语雅量》中就有几处谈到谢安镇物的故事,如:谢太傅(按:即谢安)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译文】宋景德年间,在河北(与契丹)发生了战争,宋真宗想亲自到澶渊前线督战,朝廷内外都不赞成,只有寇准赞成皇帝的想法。皇帝与随行车驾刚刚渡过黄河,敌方的骑兵便蜂拥而至,围到城下,宋人一个个惊恐不安。皇帝派人暗暗观察寇准在做什么,(发现)寇准此时正在中书官署里酣睡,鼾声如雷。人们因为寇准当时能够镇定自若、稳定军心,就把他比作东晋时以处变不惊而闻名的谢安。打关节秀才【原文】许怀德①为殿帅②。尝③有一举人,因④怀德乳姥求为门客,怀德许之。举子曳襕⑤拜于庭下,怀德据座⑥受之。人谓怀德武人,不知事体⑦,密⑧谓之曰:举人无没阶之礼⑨,宜少降⑩接也。怀德应之曰:我得打乳姥关节秀才,只消如此待之!【注释】①许怀德:字师古,宋代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曾任殿前指挥使。②殿帅:职官名,即殿前指挥使。③尝:曾经。④因:通过,依托。⑤襕:古时上下衣相连的服装。⑥据座:这里指坐在座位上。⑦事体:这里指事理、礼仪。⑧密:暗地里,悄悄地。⑨无没阶之礼:是指接见举人时,主人虽然不必从庭堂的台阶上完全走下来,但应该从庭堂的台阶上往下走几节,以示尊重。⑩少降:略微从庭堂的台阶上往下走一点。关节:指通贿请托,即托关系、说人情的意思。【译文】许怀德在做殿帅时,曾经有一个举人,通过许怀德的乳母说情,请求做许怀德的门客,许怀德同意了。那个举人身着长装在庭下行拜见之礼,许怀德坐在堂上坦然接受。别人以为许怀德是一员武将,不懂得礼仪方面的规矩,就悄悄提醒他说:接见举人虽然不必从台阶上走到底,但也不能这样,你应该稍微往下走几节台阶去受拜。许怀德却说:我得到了一个通过奶妈说情的举人,只要这样对他就够了。主考官判卷【原文】郑毅夫①自负时名,国子监以第五人选,意甚不平。谢主司启②词,有李广事业,自谓无双;杜牧文章,止得第五之句。又云:骐骥已老,甘驽马以先之;巨鳌不灵,因顽石之在上。主司深衔③之。他日廷策④,主司复为考官,必欲黜落⑤,以报其不逊。有试业似獬者,枉遭斥逐;既而发⑥考卷,则獬乃第一人及第。又嘉祐中,士人刘几,累⑦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崄⑧之语,学者翕然⑨效之,遂成风俗。欧阳公深恶之。会公主文,决意痛惩,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时体⑩为之一变,欧阳之功也,有一举人论曰: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公曰:此必刘几也。戏续之曰:秀才刺,试官刷。乃以大朱笔横抹之,自首至尾,谓之红勒帛,判大纰缪字榜之。既而果几也。复数年,公为御试考官,而几在庭。公曰:除恶务本,今必痛斥轻薄子,以除文章之害。有一士人论曰:主上收精藏明于冕旒之下。公曰:吾已得刘几矣。既黜,乃吴人萧稷也。是时试《尧舜性仁赋》,有曰: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公大称赏,擢为第一人,及唱名,乃刘辉。人有识之者曰:此刘几也,易名矣。公愕然久之。因欲成就其名,小赋有内积安行之德,盖禀于天,公以谓积近于学,改为蕴,人莫不以公为知言。【注释】①郑毅夫:即郑獬(xi),字毅夫,宋时安陆(今属湖北)人,少负才气,后中进士,宋神宗时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后因不肯用新法,开罪王安石,出徙杭州,后又徙青州。郑獬撰有《郧溪集》三十卷。②启:陈述,也有书函的意思。③衔:藏在心里,文中是怀恨的意思。④廷策:廷试。⑤黜落:使之落选。⑥发:启封公布。⑦累:多次。⑧怪崄(xiǎn):指语词怪异艰涩。崄:同险。⑨翕然:书面语,形容言论、行为一致。⑩时体:指当时的文体、文风。纰缪:错误。冕旒(miǎnli):古代皇帝的礼帽和挂于礼帽前后的玉串。擢(zhu):拔,提拔。愕然:吃惊的样子。【译文】郑獬仗着自己小有名气而自负得很,在参加国子监考试时被定为第五名,为此他心里很不服气。在给主考官的答谢辞中,竟写出了功业如同李广,自感举世无双;文章可比杜牧,却只得个第五这样的句子。并且还说:骏马已经老了,情愿让那些劣马跑到前面去;鳌龙已经不灵了,原来是有顽石压在身上。主考官为此非常忌恨(他)。后来到了廷试的时候,那个主考官恰巧又主持考试,发狠一定要让郑獬落榜,以报复他的出言不逊。凡有试卷内容、风格与郑獬相似的,都枉遭贬斥落榜。不久到了发榜时,郑獬却以第一名及进士第。另外,在宋嘉祐年间,有个叫刘几的士人,多次在国子监考试中得第一名。他屡屡写出诡谲险怪的文句,学子们纷纷跟着仿效,一时形成了风气。欧阳修非常憎恶这种文风。恰逢由欧阳修来主持考试,于是便下决心狠狠惩治一番,凡是写这种艰涩险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因此文风为之一变,这实在是欧阳修的功劳。有个举人在文章中议论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意思是:天地初分时,万物始生长,伟人方问世。)欧阳修说:这个人一定就是那个刘几!于是戏谑地在其后续写道:秀才刺,试官刷。(意思是:你秀才的文章违背事理,我考官就把你刷掉!)还用大红笔把文章从头到尾横涂一道,称作红勒帛,批上大纰缪三个字张榜公布。后来发现这个人果然就是刘几。过了几年,欧阳修担任廷试考官,发现刘几也来参加考试。欧阳修说:清除邪恶一定要彻底,今天一定要狠狠斥责这些个轻浮学子,以便铲除文坛祸患。发现试卷中有一个人议论道:主上收精藏明于冕旒之下。(意思是:皇上将精明强干的人都收到了礼帽之下。)欧阳修说:我已经找到刘几了!于是就把这个人刷掉了不予录取,可是这个人却是吴地一个叫萧稷的。当时廷试《尧舜性仁赋》,有考生写道: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意思是:所以能得宁静就可以养生,可以比五帝还高寿;如果易冲动而莽撞,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惩罚。)欧阳修对此大加赞赏,将这个考生定为第一名。等到公布姓名时,发现这个考生叫刘辉。有认识刘辉的人告诉欧阳修:他就是刘几,改名字了。欧阳修委实吃了一惊。于是欧阳修也就有了成全刘辉名声的想法。刘辉原赋中有内积安行之德,盖禀于天的句子,欧阳修认为这当中的积字有类似于学的意思,就将它改为蕴字,没有人不称赞欧阳修精通语言、改得恰当。王文正局量宽厚【原文】王文正①太尉局量②宽厚,未尝见其怒。饮食有不精洁者,但③不食而已。家人欲试其量,以少埃墨投羹④中,公唯啖⑤饭而已。问其何以不食羹,曰:我偶不喜肉。一日又墨⑥其饭,公视之曰:吾今日不喜饭,可具粥。其子弟愬⑦于公曰:庖肉为饔人⑧所私,食肉不饱,乞治之。公曰:汝辈人料⑨肉几何?曰:一斤,今但得半斤食,其半为饔人所廋⑩。公曰:尽一斤可得饱乎?曰:尽一斤固当饱。曰:此后人料一斤半可也。其不发人过皆类此。尝宅门坏,主者彻屋新之,暂于廊庑下启一门以出入。公至侧门,门低,据鞍俯伏而过,都不问。门毕,复行正门,亦不问。有控马卒,岁满辞公,公问:汝控马几时?曰:五年矣。公曰:吾不省有汝。既去,复呼回曰:汝乃某人乎?于是厚赠之。乃是逐日控马,但见背,未尝视其面;因去见其背,方省也。【注释】①王文正:即王旦,字子明,谥文正,北宋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宋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曾以著作佐郎参与编修《文苑英华》。宋真宗时,王旦先后知枢密院、任宰相,很受宋真宗信任。②局量:这里指一个人的器量、度量。③但:仅仅,只。④羹:带汁的肉,类似于现今之红烧肉,而非肉汤。⑤啖:吃。⑥墨:这里用作动词,是将饭弄黑的意思。⑦愬(s):同诉,告诉,这里有投诉、告状的意思。⑧饔人:这里指负责烹调菜肴的厨人。饔:烹调菜肴。⑨料:量,称量。⑩廋(sōu):藏,隐藏。去:离开。省:明白,醒悟过来。【译文】王文正太尉为人宽厚有度量,从未见他发脾气。饮食有不太干净的,他也只是不吃而已。家人想试试他的度量,以少许锅灰投到肉汤中,他就只吃米饭而已。问他何以不喝汤,他说:我今天偶尔不喜欢肉。有一天,家人又在他的米饭里弄了点灰,他看到后说:我今天不想吃饭,可端上点粥来。他的子弟们曾向他诉说:厨房的肉叫厨子给私占了,肉吃不饱,请惩治厨子。王公说:你们每人一天该给的肉是多少?子弟们说:一斤。现在只能吃到半斤,另外半斤让厨子给藏起来了。王公说:给足你们一斤可以吃饱吗?子弟们说:给足一斤当然可以吃饱。王公曰:今后每人一天可以给你们一斤半。他不愿揭发别人的过失都像这例子。他宅子的大门曾坏了,管家拆除门房新修,暂时从门廊下开了一个侧门出入。王公至侧门,门太低,就在马鞍上伏下身子过去,什么都不问。大门修好了,再从正门走,他也还是什么都不问。有个牵马的兵卒,服役期满向王公辞行,王公问:你牵马多长时间了?兵卒说:五年了。王公说:我怎么不记得有你?兵卒转身离去时,王公又把他唤了回来,说:你是某某吧?于是赠送他不少财物。原来是兵卒每日牵马,王公只看见他的背,不曾看过他的脸;当兵卒离去时又看到他的背,这才省悟过来。李士衡不重财物【原文】李士衡①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②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③船底,然后实以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注释】①李士衡(9591032):字天均,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官至尚书左丞。②币:丝织品礼物。遗(wi):赠送。③藉:垫。【译文】李士衡为馆职时,出使高丽,一武人为副使。高丽赠送给他们的礼品和其他物品,士衡都不在意,一切都让副使去管。当时船底不严密,有些渗水,做副使的人就把高丽送给士衡的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的礼品放在上面,以防备被渗水打湿。到了海上,遇到大风,船将要倾覆。驾船的人大为恐慌,请求把船上所载的物品全部弃掉,不然船太重,必难免沉船一死。副使仓皇不知所措,即取船中的财物投进海里,也来不及挑选。约投了一半,风停了,船又稳定下来。随即点检所投,发现都是副使的物品,士衡所得礼物在船底,一无所失。贡举人群见不成班【原文】旧制,天下贡举人到阙,悉皆入对,数不下三千人,谓之群见。远方士皆未知朝廷仪范,班列纷错,有司不能绳勒①,见之日先设禁围于著位②之前,举人皆拜于禁围之外。盖欲限其前列也,至有更相抱持,以望黼座③者。有司患之,近岁遂止令解头④入见,然尚不减数百人。嘉祐中,予忝在解头,别为一班,最在前列,目见班中唯从前一两行稍应拜起之节,自余亦终不成班缀而罢。每为閤门⑤之累,常⑥言殿庭中班列不可整齐者唯有三色,谓举人、蕃人、骆驼。【注释】①绳勒:依例控制。②著位:指事先安排好的举人拜见皇帝时的站位。③黼座:皇帝的座位。代指皇帝。④解头:亦称解元、解首,乡试的第一名。⑤閤(h)门:閤门司,掌礼仪的机构。⑥常:通尝。【译文】本朝旧例,天下参加贡举的举人到京城应试,全都一起受到皇上的接见,总数不下三千人,被称为群见。边远地区的士人都不懂朝廷的礼仪规范,列班排队纷然杂乱,有关部门不能控制,于是在皇上接见的当天,先设围栏于举人的站位之前,举人都在围栏之外行拜礼。这本来是想限制前面的行列向前挤,结果导致后面的人更互相抱持,以求能看到皇上。有关部门头疼这种局面,所以近年就只让解头入见,然而仍不下数百人。嘉祐年间,我有幸在解头之列,另被分到一队,站在最前列,亲眼看到班中只有前一两行稍能随着礼仪人员的赞呼行拜礼,其余还是终不能连缀成班而罢。这事常为閤门司的牵累,曾说殿庭中的班列无法整齐的只有三种,这就是举人、外邦人和骆驼。孙之翰不受砚【原文】孙之翰①,人尝与一砚,直三十千。孙曰:砚有何异,而如此之价也?客曰:砚以石润为贵,此石呵之则水流。孙曰:一日呵得一担水,才直三钱,买此何用?竟不受。【注释】①孙之翰:即孙甫(9981057)。字之翰,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官至三司度支副使。【译文】有人曾送孙之翰一方砚台,据说值三十千钱。孙说:这砚台有何特别之处,而值这么多钱?这人说:砚台以石料的润泽为贵,对着石料呵口气,就会有水在上面流。孙说:一日呵得一担水,才值三钱,买这玩意儿何用?竟不接受。王荆公不受紫团参【原文】王荆公①病喘②,药用紫团山人参③,不可得。时薛师政④自河东还,适⑤有之,赠公数两,不受。人有劝公曰: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足辞。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公面黧⑥黑,门人忧之,以问医。医曰:此垢污⑦,非疾也。进澡豆⑧令公颒⑨面。公曰:天生黑于予,澡豆其如予何!【注释】①王荆公:即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宋神宗熙宁年间任宰相,后退居江宁,封荆国公,因此世称荆公。②喘:哮喘。③药用紫团山人参:这里指药方中需要用到紫团山出产的人参。④薛师政:人名,即薛向,字师政,谥恭敏,宋元丰年间知枢密院,书称其善于经商和管理财务。⑤适:刚巧,正巧。⑥黧(l):黑。⑦垢污:即污垢。⑧澡豆:古代用来供洗涤用的粉剂,以豆末配合其他药物制成,用来洗脸洗手,据说可以使皮肤光洁润滑。⑨颒(hu):洗脸。【译文】王荆公(安石)有哮喘病,用药需要紫团山人参,买不到。其时薛师政自河东还朝,正好有这药,就送给荆公几两,荆公不接受。有人劝荆公说:您的病,非这药不能治。病是可忧虑的,这点药物不值得推辞。荆公曰:平生没有紫团参,也活到今天。竟不接受。荆公脸面有些黑黄,门人忧虑,去问医生。医生说:这是污垢,不是疾病。门生送澡豆叫荆公洗脸,荆公说:天生黑于予,澡豆其如予何?王子野喜素食【原文】王子野①生平不茹②荤腥,居之甚安。【注释】①王子野:即王质,字子野,宋代莘县(今山东莘县)人,曾任天章阁待制,知陕州。据说王质虽然家富、待客热情,但自己的生活却很简朴,以素食为乐。②茹:吃。【译文】王质这个人一辈子不吃荤食,生活得十分安逸。孔旻仁慈【原文】淮南孔旻①,隐居笃行②,终身不仕,美节甚高。尝有窃其园中竹,旻愍③其涉水冰寒,为架一小桥渡之。推此则其爱人可知。然余闻之,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妻死而不辍④鼓可也,为其死而鼓之,则不若不鼓之愈也。犹邴原⑤耕而得金,掷之墙外,不若管宁不视之俞也。【注释】①孔旻(mn):字宁极。据王安石《孔处士墓志铭》,孔旻隐居汝州(今河南临汝),他待人宽厚,即使对奴仆也不忍心加重语气说话,粮食、衣物、田地有多余时,就赠送给乡里人,向他借贷而不能归还的,他也不加追问。②笃行:行为惇厚。笃:忠诚,厚道,坚定。③愍(mǐn):同悯,哀怜,怜悯。④辍:中止,停止。⑤邴(bǐnɡ)原:人名,字根矩,又称邴君,东汉北海人,与华歆、管宁齐名,时称三人为一龙,以年龄排序,谓歆为龙头,宁为龙腹,原为龙尾。《世说新语》中载有三人事迹,如《德行》篇中有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无异,华捉而掷去之,以此认为华歆的德行不及管宁。据此,得金捉而掷之的应该是华歆,而不是邴原。但在这条笔记里,沈括将得金捉而掷之一事记在了邴原账上,不知所本为何,也许是因为事近而误吧!【译文】淮南的孔旻隐居汝州,为人惇厚仁慈,终身不愿做官,节操美好而高洁。曾有人去偷他家园子里的竹子,孔旻怜悯偷竹子的人要涉水来去太冷了,就架起一座小桥让其顺利通过。由此可以推知孔旻的仁爱之心。不过我听说,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敲起盆子唱起歌来。妻子死了而不中止敲盆子是可以的,但如果是因为妻子死了而敲,反而不如不敲的好。就像邴原耕地时看到一块金子,捡起来以后再扔出墙外,反倒不如管宁那样看都不看的好。造宅与卖宅【原文】郭进①有材略,累有战功,尝刺邢州②。今邢州城乃进所筑,其厚六丈,至今坚完。铠仗精巧,以至封贮亦有法度。进于城北治第,既成,聚族人宾客落③之,下至土木之工皆与。乃设诸工之席于东庑,群子之席于西庑。人或曰:诸子安可与工徒齿④?进指诸工曰:此造宅者。指诸子曰:此卖宅者,固宜坐造宅者下也。进死未几,果为他人所有,今资政殿学士陈彦升⑤宅,乃进旧第东南一隅也。【注释】①郭进(922979):宋初将领。博野(今河北蠡县)人。官至都部署。②刺邢州:为邢州(今河北邢台)刺史。③落:行落成典礼。④齿:并列。⑤陈彦升:即陈荐。字彦升,邢州人。官至资政殿学士。【译文】郭进有干材谋略,屡立战功,曾为邢州刺史。现在的邢州城即郭进所筑,城墙厚六丈,至今坚固完好。城中铠甲兵器精致,以至封存贮备也有制度。郭进在城北建宅第,施工结束后,聚集族人和宾客举行落成之礼,下至土工、木工都参加。于是设工人的宴席于东庑,儿子们的宴席于西庑。有人说:诸公子怎么能与工匠并列?郭进指着工人们说:这些是造宅子的人。又指着儿子们说:这些是卖宅子的人,当然应该坐在造宅子的人之下。郭进死后没多久,他的宅子果然为他人所有,现在资政殿学士陈彦升的宅子,就是郭进旧府第的东南角。向文简拜右仆射【原文】真宗皇帝时,向文简①拜右仆射。麻下②日,李昌武③为翰林学士,当对④。上谓之曰:朕自即位以来,未尝除仆射。今日以命敏中,此殊命也,敏中应甚喜。对曰:臣今自早候对,亦未知宣麻,不知敏中何如。上曰:敏中门下,今日贺客必多。卿往观之,明日却对来,勿言朕意也。昌武候丞相归,乃往见。丞相方谢客,门阑⑤悄无一人。昌武与向亲近,径入见之。徐贺曰:今日闻降麻,士大夫莫不欢慰,朝野相庆。公但唯唯。又曰:自上即位,未尝除端揆⑥,此非常之命。自非勋德隆重,眷倚殊越,何以至此?公复唯唯,终未测其意。又力陈前世为仆射者勋劳德业之盛、礼命之重,公亦唯唯,卒无一言。既退,复使人至庖厨中,问今日有无亲戚宾客饮食宴会,亦寂无一人。明日再对,上问:昨日见敏中否?对曰:见之。敏中之意何如?乃具以所见对。上笑曰:向敏中大耐官职。(向文简拜仆射年月,未曾著于国史。熙宁中,因见《中书题名记》:天禧元年八月,敏中加右仆射。然《枢密院题名记》:天禧元年二月,王钦若加右仆射。)【注释】①向文简:即向敏中(9491020)。字常之,开封人。官至宰相,进右仆射。②麻下:指宣布任命书。唐宋皇帝诏书用麻纸书写,颁诏又称降麻。任命宰相用白麻纸。③李昌武:即李宗谔(9651013)。字昌武,饶阳(今属河北)人。官至翰林学士。④对:入对,晋见皇帝。⑤门阑:大门前的栅栏。⑥端揆:指尚书省长官,即仆射。【译文】真宗皇帝时,向文简拜右仆射。任命书下达之日,李昌武为翰林学士,正当入对皇上。皇上对他说:朕自即位以来,未尝除授仆射之官。今天任命敏中为此官,这是不寻常的任命,敏中应该很高兴。昌武回答说:臣今天从一大早就等候入对,也不知道宣布任命诏书的事,不知敏中现在是什么情况。皇上说:敏中门下,今天祝贺的客人一定不少。您去看看,明天再来告诉我,不要说是朕的意思。昌武等丞相回府,就去见他。丞相正谢绝客人,门栏内悄无一人。昌武与向公亲近,径直入府中见他。说了会话,才慢慢祝贺说:今天听说降麻,士大夫莫不欢喜欣慰,朝野相庆。向公不表态,只是唯唯诺诺地漫应着。昌武又说:自皇上即位以来,未尝除授仆射,这是不同寻常的任命。除非功勋德望隆重,皇上眷顾依靠不同一般,又怎能有这样的任命?向公还是不置可否地漫应着,昌武到底揣摩不透他的心情。昌武又力陈前世为仆射者的勋劳德业之盛、礼遇受命之重,向公仍然唯唯不做声,最终也没有一句反映他心情的话。昌武出来以后,又让人到向公的厨房中,问今天有没有亲戚朋友的饮食宴会,也寂静无一人。第二天昌武再入对,皇上问:昨天见到敏中了吗?昌武回答说:见到了。皇上又问:敏中的心情怎样?昌武就详细地回答了他所见到的情况。皇上笑笑说:向敏中大耐官职。(向文简拜仆射的年月,未曾著录于国史。熙宁年间,有机会见到《中书题名记》载:天禧元年八月,敏中加右仆射。然而《枢密院题名记》又载:天禧元年二月,王钦若加右仆射。)晏元献诚实不隐【原文】晏元献公①为童子时,张文节②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③。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④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寮⑤择胜燕饮⑥。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⑦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⑧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⑨批除⑩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覆,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寮,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注释】①晏元献公:晏殊,字同叔,宋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景德年间进士,庆历年间任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晏殊是北宋著名词人,尤擅长小令。②张文节:即张知白,字用晦,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宋仁宗时以工部尚书同平章事,谥文节。③阙下:京城。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楼。④赋草:所作赋的草稿。⑤臣寮(lio):文中指群臣。寮:通僚。⑥燕饮:举办宴会,聚在一起喝酒吃饭。燕:同宴。⑦供帐:这里是张挂帷帐以供人举办宴会的意思。⑧昆弟:兄弟。昆:哥哥。⑨中:这里指禁中、皇宫内。⑩批除:这里是(皇帝)下手谕晋升(某人官职)的意思。批:公文的一种。除:拜官授职。谕:明白。覆:回复,复命。弥日继夕:整天,夜以继日。杜门:闭门。东宫官:辅导皇太子的官职。质野:朴实率直,不加文饰。直:这里用作副词,是仅仅的意思。须:应当。眷注:垂爱关注。【译文】晏元献公还是童子时,张文节就把他推荐给朝廷,召至京城。正值殿试进士,皇上便令晏公就试。晏公一见试题,就说:臣十天前已作过此赋,有赋的草稿还在,请另外命题。皇上极喜欢他的不隐瞒。等到晏公为馆职,当时天下太平,允许各部门臣僚同事选择胜地聚会宴饮。当时文馆的侍从士大夫各为宴集,以至街市楼堂酒肆,往往都供设帷帐成为游乐憩息之所。宴公是时贫困异常,不能出游,独自在家中与兄弟们讲学读书。有一天,朝廷选东宫官,忽然宫中传出皇上的批示,授晏殊为此官。执政大臣不明白其中的缘由,第二天入见皇上核实,皇上解释说:近来听说馆阁臣僚无不嬉戏游乐、宴会赏景,流连尽日又继以夜晚,只有晏殊闭门不出而与兄弟们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晏公既受命为此职,得以入见皇上,皇上当面向他说明除授他为东宫官的用意。晏公语言质朴,就说:臣并非不喜欢宴集游乐,仅仅是因为贫困,没有游乐的条件。臣要是有钱,也会参加,只是无钱不能出门。皇上更欣赏他的诚实,认为他懂得事君的大体,眷顾关注日益深厚。到仁宗朝他终于获得重用。石曼卿戒酒而卒【原文】石曼卿①喜豪饮,与布衣刘潜②为友。尝通判海州③,刘潜来访之,曼卿迎之于石闼堰④,与潜剧饮。中夜⑤酒欲竭,顾船中有醋斗余,乃倾入酒中并饮之。至明日⑥,酒醋俱尽。每与客痛饮,露发跣足⑦,着械⑧而坐,谓之囚饮。饮于木杪⑨,谓之巢饮。以稿⑩束之,引首出饮,复就束,谓之鳖饮。夜置酒空中,谓之徒饮。匿于四旁,一时入出饮,饮已复匿,谓之鬼饮。其狂纵大率如此。廨后为一庵,常卧其间,名之曰扪虱庵。未尝一日不醉。仁宗爱其才,尝对辅臣言,欲其戒酒。延年闻之,因不饮,遂成疾而卒。【注释】①石曼卿:即石延年(9941041年),字曼卿,宋时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据《宋史石曼卿传》记载,石延年官至中允、秘阁校理,与欧阳修交友甚笃,喜饮酒,读书通大略,为文劲健,工诗善书,有《石曼卿诗集》。②刘潜:石曼卿的朋友,字仲方,宋时定陶人,少卓逸,有大志,好为古文,后举进士,知蓬莱县。文中称其为布衣,当指刘潜尚未为官时。③通判海州:担任海州通判。④石闼(t)堰:地名。⑤中夜:半夜时分。⑥明日:第二天。⑦跣(xiǎn)足:光着脚。⑧着(zhu)械:戴上枷锁。械:镣铐、枷锁之类的刑具。⑨木杪(miǎo):树枝的细梢。⑩稿:谷类植物的茎秆。引首:文中指伸出脑袋。夜置酒空中:此句至谓之鬼饮26字,系胡道静先生据《绀珠集》卷12引补。(胡道静《新校正梦溪笔谈》第113页,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大率:大概,大致。廨(xi):古代官署的通称。爱:这里是怜惜的意思。【译文】石曼卿(延年)嗜酒而喜欢豪饮,与平民刘潜为友。在曼卿为海州通判时,刘潜曾去拜访他,他到石闼堰迎接,遂与刘潜痛饮。半夜酒要喝光了,他见船中有一斗多的醋,就倒入酒中,一并饮了起来。到第二天,酒和醋都喝了个光。他每与客人痛饮,或披散着头发赤着脚,自戴枷锁而就座,称之为囚饮;或爬到树梢上喝酒,称之为巢饮;或用禾秸把身子捆起来,伸出头喝酒,喝完一杯再把头缩回去,称之为鳖饮。其狂荡放纵大都像这样子。他的官署后面有个小庙,他常常躺在那里,名之为扪虱庵。没有一日不醉。仁宗爱惜其才能,曾对辅政大臣说,希望延年戒酒。延年闻知,就不再饮酒,竟因此成疾而卒。刘廷式不负婚约【原文】朝士①刘廷式②,本田家。邻舍翁甚贫,有一女,约与廷式为婚。后契阔③数年,廷式读书登科④,归乡闾⑤。访邻翁,而翁已死;女因病双瞽⑥,家极困饿。廷式使人申⑦前好,而女子之家辞以疾,仍⑧以佣耕,不敢姻士大夫。廷式坚不可: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闺门极雍睦⑨,其妻相携而后能行,凡生数子。廷式尝坐小谴,监司欲逐之,嘉其有美行,遂为之阔略⑩。其后廷式管干江州太平宫而妻死,哭之极哀。苏子瞻爱其义,为文以美之。【注释】①朝士:泛指在朝廷任职的官员。②刘廷式:字得之,宋齐州(今山东济南)人,进士出身,曾任齐州通判,后监江州太平宫,老于庐山。③契(qi)阔:离合,聚散,偏指离散。④登科:科举时代指考中进士为登科,也称登第。⑤乡闾:犹乡里,指家乡、故乡。⑥瞽(ɡǔ):瞎,眼睛失明。⑦申:陈述,说明,这里是重新提起的意思。⑧仍:依旧,仍然。⑨雍睦:和睦。⑩阔略:宽恕。管干:管理。苏子瞻: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译文】朝廷命官刘廷式本为农家子。邻居家老翁很贫穷,有一女儿,与廷式约为婚姻。后离别多年,廷式读书考中进士科,回乡里寻访邻家老人而老人已去世,其女儿也因病而双目失明,家中极为困苦饥荒。廷式托人到邻家重申以前的婚约,而女子的家人以女子的疾病推辞,且以为靠佣耕为生的人家,也不敢与士大夫通婚姻。廷式坚持不退婚,以为先前与老人有约定,怎么能因为老人去世、女儿有疾病就违背婚约呢?最终还是与她成了婚。婚后夫妻关系极为和睦,他妻子要搀扶着才能行走,生了几个孩子。廷式曾因过错而当小有贬谪,监司本欲罢其官,因赞赏他的美德行事,遂宽免了他。后来廷式管理江州太平宫而妻子去世,他哭得很哀伤。苏子瞻(轼)欣赏他的行义,曾专门撰文给以表彰。 人事二 【人事二】 索要回执【原文】蒋堂①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②致贺冬至书③,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⑤。时苏子美⑥在坐,颇骇怪,曰:皂隶⑦如此野很⑧,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⑨,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⑩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注释】①蒋堂:字希鲁,号遂翁,宋常州宜兴(今江苏宜兴)人,进士出身,历任知县、通判、知州等职,后又任江南东路、淮南转运使和礼部侍郎等。②例:依照惯例。③贺冬至书:下级官员向上级祝贺冬至节的书信。④责:索取,要求。⑤邑:都城,城市,这里指县。⑥苏子美:即苏舜钦,字子美,宋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景祐元年进士,召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后因遭权势忌恨被贬逐,退居苏州。苏舜钦精于诗文书法,尤其擅长散文,有《苏学士文集》。⑦皂隶:差役,后专指衙门里的差役。⑧野很:顶真,倔强,文中指不听人劝告。⑨健者:古指有雄才大略的人。⑩简:书信,这里指回信。吴中:苏州。延誉:传扬美名。杜杞:人名,字伟长,曾知庆州。【译文】宋燕肃莲花漏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时,每年冬至节日,所属各县照例送贺信表示祝贺,都是送信的人放下贺信即返回。独有一位县令所派的人不肯随即离去,要求必须有转运使的回信;转运使身边的人劝他走,他都不听,以致呵斥驱逐也不走,还说:宁可得罪,拿不到回信不敢回县里去。当时苏子美在座,甚为吃惊,觉得奇怪,就说:这做仆从的都如此蛮横无理,那县令可想而知。蒋说:恐怕不是这样。这县令必是一位强干的人,能如此使人不敢怠慢他的命令。于是就写了一片纸作为答书,那吏人才离去。子美回到吴中一个多月,收到蒋的信说:那县令果然是一位强干的人。于是为他传播名誉,后来终于成为名臣。或说这位县令就是后来的天章阁待制杜杞。盛文肃阅人物【原文】盛文肃为尚书右丞知扬州①,简重少所许可。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才雅,明日置酒召之。人有谓有章曰:盛公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②,具言所以。绎亦不谕其由,曰:府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有章曰:元未曾发封。又曰:无乃笔札不严?曰:有章自书,极严谨。曰: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忤耳。乃往见文肃而问之:夏有章今日献诗何如?公曰:不曾读,已还之。绎曰: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公曰: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器。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③,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切记之,他日可验。贾文元④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职。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⑤,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郑州推官。未几,卒于京师。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复挟他术。【注释】①盛文肃:字公量,余杭(今属浙江)人。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卒谥文肃。②刁绎: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刁约兄。仁宗时进士,历官扬州通判。③新圃田从事:意即圃田新从事官。圃田是其籍贯,当今河南中牟一带。新从事官指其新任推官。④贾文元:即贾昌朝(9981065)。字子明,开封人。官至宰相,卒谥文元。⑤发其旧事:时欧阳修为谏官,有奏状,谓夏有章曾坐贪赃。【译文】盛文肃以尚书右丞的身份为扬州知州,简静持重,对人少有称许。其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擢授郑州推官,路过扬州,文肃忽然称赏他有才能风度,第二天设宴招待他。有人对有章说:盛公还不曾宴请过路过的客人,他对极为器重的人才招待一顿饭。有章承蒙盛公的情意,他日献上一诗去感谢他,到了旅店住下,先让人拿着他封好的诗笺送到盛公府上。盛公得诗,没有开封就还给来人,并让人答谢有章说:我盛度已衰老无用了,这诗已不敢承受再看到。有章完全没有料到会这样,就去见通判刁绎,仔细说了事情的原委。刁绎也不明白其中的缘由,就说:盛公性格多与人相抵触,你的诗中有无刺激触犯他的地方?有章曰:他原未曾开封。刁绎又说:是不是你的字迹不工整?有章说:是我亲自书写的,极为严谨。刁绎说:这样看来,那就一定是奉命给你办事的人惹着了盛公。于是刁绎往见文肃而问他:夏有章今天献的诗怎么样?盛公说:不曾看,已还给他。刁绎说:您先前对有章甚是厚待,现在却连他献的诗都不看,为什么呢?盛公说:开始见他气韵可嘉,似有清操,以为必是有远大抱负的人才。今天的诗封上竟然自称新圃田从事,得一介幕职官,就如此轻脱!您就等着看吧,这人一定就做到这点芝麻官,现在他已志得意满了。您切记着,他日会有明验。贾文元当时为参知政事,与有章有故旧关系,因而荐举他为馆职。皇上有旨,等他到任一年后再召试。第二年除授馆阁校勘,御史揭发他旧时的过犯,遂取消对他的任命,改命为国子监主簿,仍兼带郑州推官的职名。没有多久,有章死于京师。文肃观察人物多像这样,并没有什么诀窍。林逋隐居【原文】林逋①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②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③小船而归,盖常以鹤飞为验也。逋高逸倨傲,多所学,唯不能棋,常④谓人曰: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棋。【注释】①林逋(968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游历江淮间,后归隐杭州西湖孤山,种梅养鹤,终身不娶,以诗著名。卒谥和靖先生。②应门:候门、守门,犹言当门,在大门口。③棹(zho):划水行船。④常:通尝。【译文】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养着两只鹤,放出笼子就飞入云霄,在天空长时间盘旋,再回到笼中。逋常常泛小舟游览西湖各寺院,有客人到逋的住处,就有一童子出来,在大门口接待客人坐下,为客人开笼放鹤。过好大一阵子,逋一定会划着小船回来,看来他是经常以两鹤放飞为信号的。逋清高闲逸,倨傲不群,多才多艺,唯独不能下棋,曾对人说:我世间事都能做,只是不能担粪与着棋。不教人主杀人手滑【原文】庆历中,有近侍①犯法,罪不至死,执政②以③其情重④,请杀之。范希文⑤独无言,退而谓同列⑥曰:诸公劝人主法外⑦杀近臣,一时虽快意,不宜教手滑⑧。诸公默然。【注释】①近侍:亲近的侍奉。据下文范仲淹语,文中的近侍当指皇帝亲近的大臣。②执政:掌握政权,主持政务,文中指主持某方面政务的大臣。③以:以为,认为。④情重:情节严重。⑤范希文:即范仲淹,字希文,宋苏州吴县人,曾任陕西四路安抚使,参知政事,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有《范文正公集》。⑥同列:同在朝班,文中指同事、同僚。⑦法外:法律之外,文中指不按照法律定罪。⑧手滑:比喻随意行事。【译文】庆历年间,有皇帝身边的侍从犯法,罪不至判死刑,执政大臣以其情节严重,请求杀了他。唯独范希文(仲淹)不说话,退朝后对同僚说:诸公劝皇上在法律之外杀近臣,虽然一时痛快,但不宜教皇上杀人手滑。诸公都默然无语。【评析】第九、十卷此所谓人事即人物逸事。宋代笔记体的著作中,人物逸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许许多多的细节材料,可以弥补正规史书的传记中人物事迹仅粗略记载的不足,或纠正史书中的错误。沈括作《笔谈》,因为不欲涉及人事利害,所以本门所记都是正面的,即所谓不言人恶;但正面材料也只着眼于逸事本身,是真能给人以启发者则记之,在事而不在人,故既无阿谀赞颂之词,也无志异猎奇之心。 官政一 【官政一】 三说法【原文】世传算茶有三说①法最便。三说者,皆谓见钱为一说,犀牙、香药为一说,茶为一说,深不然也。此乃三分法耳,谓缘边入纳粮草,其价折为三分,一分支见钱,一分折犀象、杂货,一分折茶。尔后又有并折盐为四分法,更改不一,皆非三说也。予在三司,求得三说旧案,三说者乃是三事:博籴为一说,便籴为一说,直便为一说。其谓之博籴者,极边粮草,岁入必欲足常额,每岁自三司抛数下库务,先封桩②见钱、紧便钱、紧茶钞(紧便钱谓水路商旅所便处,紧茶钞谓上三山场榷务③),然后召人入中④。便籴者,次边⑤粮草,商人先入中粮草,乃诣京师算请慢便钱、慢茶钞及杂货(慢便钱谓道路货易非便处,慢茶钞谓下三山场榷务)。直便者,商人取便于缘边入纳见钱,于京师请领。三说,先博籴数足,然后听便籴及直便。以此,商人竞趋争先,赴极边博籴,故边粟常先足,不为诸郡分裂。粮草之价不能翔踊,诸路税课亦皆盈衍,此良法也。予在三司,方欲讲求,会左迁,不果建议。【注释】①算茶:宋代向茶户征税,用茶折算,习称所征之茶为算茶。三说:读为三悦。②封桩:犹言封存入库。宋初曾设封桩库,专储金帛及财政盈余等。③上三山场榷务:官府设在茶场榷卖茶叶的机构。宋代有十三处榷卖茶场,分在蕲(今湖北蕲春)、黄(今湖北黄冈)、舒(今安徽安庆)、庐(今安徽合肥)、寿(今安徽寿县)、光(今河南潢川)六州,或统称淮南十三山场。疑后三州的榷场俗称上三山场,前三州的榷场则称下三山场。榷,官府专卖之称。④入中:募商人入纳粮草(或其他军需物资)于规定的沿边地点,给以钞引,使至京师或他处领取现金或金银、茶、盐、香药等,称为入中。⑤次边:极边以内的边境地区。【译文】世传国家税茶的发卖有三悦法是最为便利的。所谓三悦,都认为见钱是一悦,犀牛角、象牙和香药是一悦,茶是一悦,这是大不然的。这不过是一种三分法,指的是商民向沿边入纳粮草,官府的酬价用三种方式结算,一部分支现钱,一部分折算成犀牛角、象牙和其他杂货等,一部分折算成茶引支付。此后又有折算成盐引的方式,合起来就成为四分法,更改不一,而都不是所谓三悦。我在三司任职时,曾查到过所谓三悦的旧档案,三悦实际指的是下列三事:博籴是一悦,便籴是一悦,直便又是一悦。所谓博籴,是说最靠近敌国的第一线边境地区的粮草,每年的输入必定希望能够满足通常应需的数额,所以每年自中央三司下达计划数额给有关仓储机构,都先封存点检现钱、紧便钱和紧茶钞(紧便钱指水路交通、商业贸易较便利之处的国库钱,紧茶钞指上三山茶场榷货务的茶钞),然后召商人入中。所谓便籴,是说第二线边境地区的粮草,商人先纳粮草入中,再到京师结算请领慢便钱、慢茶钞及杂货(慢便钱指交通、贸易不甚便利之处的国库钱,慢茶钞指下三山茶场榷货务的茶钞)。所谓直便,是说商人就便在沿边入纳现钱,然后到京师请领钞引及货物等。此种三悦的措施,是在先保证博籴的数量充足之后,才允许便籴及直便。因此,商人竞相趋鹜,争先恐后,都赶赴极边博籴,故边境粮草常能首先充实起来,不为内地州郡所分占。粮草的价格也因此不能飞涨腾越,各路的税收也都有盈余,这确实是个好办法。我在三司,正打算讨论推行此法,适逢因事被降职,没有来得及向朝廷提出建议。赫连城【原文】延州①故丰林②县城,赫连勃勃③所筑,至今谓之赫连城。紧密如石,劚④之皆火出。其城不甚厚,但马面⑤极长且密。予亲使人步之,马面皆长四丈,相去六七丈,以其马面密,则城不须太厚,人力亦难兼⑥也。余曾亲见攻城,若马面长则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则矢石相及,敌人至城下,则四面矢石临之。须使敌人不能到城下,乃为良法。今边城虽厚,而马面极短且疏⑦,若敌人可到城下,则城虽厚,终为危道⑧。其间更多刓⑨其角,谓之团敌⑩,此尤无益。全藉倚楼角以发矢石,以覆护城脚。但使敌人备处多,则自不可存立。赫连之城,深可为法也。【注释】①延州:古州名,治所在今陕西延安。②丰林:古县名,故址在今陕西延安东南。③赫连勃勃:匈奴族人,十六国时期夏国的建立者,407425年在位。④劚(zh):挖,掘。⑤马面:设于女墙上的战棚。宋人陈规《守城录》之二《守城机要》篇中载: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不定,两边直觑城脚,其上皆有楼子,所用木植甚多。⑥兼:同时兼顾。⑦疏:稀疏,少。⑧危道:这里指危险的事情。⑨刓(wn):削去。⑩团敌:圆形城角。备处多:指需要加以防备的地方很多,也就是指会多处受到守城方的攻击,以至于无法在城下立住阵脚。【译文】延州旧丰林县城,是赫连勃勃时建筑的,至今还叫赫连城。其城墙结实得像石头,用镢头刨它会迸出火花。城墙不甚厚,但马面很长而且密集。我曾亲自派人量过,马面都长达四丈,相互间隔有六七丈。因为马面密集,所以城墙不必建得太厚,人力也难攻破。我曾亲眼见过攻城,如果马面长,就可以用弓箭反射城下的攻城者;同时马面又密集,则箭矢、炮石的射程都能互相连接起来,敌人若攻至城下,就四面都有矢石交下而降到他们头上。必须使敌人到不了城下,才是守城的良法。如今边城的城墙虽厚,而马面都很短而且稀疏;如果敌人可以攻到城下,那么城墙虽厚,终究难免陷于危亡之地。现在的马面还有不少是建成圆角的,号称是为了团敌,这尤其无益。马面全凭借楼角发射矢石,以遮蔽保护城脚。只要使敌人需要防备的地方多,他们即使到了城下无法存在立足。赫连勃勃所建的城,非常值得效法。校书官不恤职事【原文】旧校书官多不恤①职事,但②取旧书,以墨漫③一字,复注旧字于其侧,以为日课。自置编校局,只得以朱④围之,仍⑤于卷末书校官姓名。【注释】①恤:忧虑,顾惜,这里指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尽心、不经意。②但:仅,只。③漫:本义是水涨,引申为满、弥漫,这里是指用墨汁将字涂盖起来。④朱:红色,这里指用以改正错误的红色颜料。⑤仍:还。【译文】过去校书官多不尽心于自己的职事,每天只是取来旧本书籍,找出一两个需要改正的字,用墨笔涂抹掉,并把自认为原文应该是哪个字的原字添注在旁边,就算完成了一天的任务。自从嘉祐中置编校书籍局,只许用红笔圈出所要改正的字,并且每天都要在实际校读的页数的后面写上校书官的姓名。刑曹改判错案【原文】近岁邢①、寿②两郡,各断一狱③,用法皆误,为刑曹④所驳。寿州有人杀妻之父母昆弟数口,州司⑤以不道缘坐⑥妻子。刑曹驳曰:殴妻之父母,即是义绝⑦,况其谋杀。不当复坐其妻。邢州有盗杀一家,其夫妇即时死,唯一子明日⑧乃死。其家财产户绝⑨,法⑩给出嫁亲女。刑曹驳曰:其家父母死时,其子尚生,财产乃子物;出嫁亲女乃出嫁姊妹,不合有分。此二事略同,一失于生者,一失于死者。【注释】①邢:古邢州,在今河北邢台地区。②寿:古寿州,在今安徽寿县地区。③狱:官司,罪案。④刑曹:刑部负责刑法的官员。曹: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⑤州司:这里指州里主管刑法的官署。⑥缘坐:因受牵连而获罪,相当于连坐。⑦义绝:情义已断绝,文中指因为那个人杀了妻子的父母兄弟,实际上也就与妻子断绝了情义。这是刑曹据以改判错案的重要理由之一。⑧明日:第二天。⑨户绝:一家人都死了。⑩法:这里用作动词,是依照法律判决的意思。合:应该。【译文】近年来邢州、寿州两地各判决了一件官司,应用法律都有失误,被刑曹驳回改判。寿州有人杀了妻子的父母、兄弟几个人,州里主管刑法的官署以大逆不道为由连坐这个人的妻子。刑曹批驳说:杀妻子的父母,也就是已经与妻子断绝了情义,何况这个人是谋杀,不应该再连坐他的妻子。邢州有强盗杀了一家人,那家的夫妇俩当时就死了,只有儿子第二天才死。他们家的财产因为户绝,官署便依法将其判给已经出嫁的亲生女儿。刑曹批驳说:这户人家父母死时,他们的儿子还活着,当时的财产就是儿子的财产。所谓出嫁的亲生女儿(实际上)是出了嫁的姐妹,不应该得到这份财产。这两件案子大致相同,一件对活着的人有失公正,一件对死去的人有失公允。战棚的作用【原文】边城守具①中有战棚②,以长木抗③于女墙④之上,大体类敌楼⑤,可以离合,设之顷刻可就,以备仓卒城楼摧坏或无楼处受攻,则急张战棚以临⑥之。梁侯景⑦攻台城⑧,为高楼以临城,城上亦为楼以拒之,使壮士交槊⑨,斗于楼上,亦近此类。预备敌人,非仓卒可致。近岁边臣有议,以谓既有敌楼,则战棚悉⑩可废省,恐讲之未熟也。【注释】①守具:防守用的设施。②战棚:古代城堡攻守战中使用的活动装置。③抗:支撑。④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俗称城墙垛子。⑤敌楼:城墙上用以御敌的城楼,也叫谯楼。⑥临:待在高处朝向低处。⑦梁侯景:梁代的将领侯景。⑧台城:南朝国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城里宫殿集中的地方,即宫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⑨交槊(shu):交手,交锋,这里是指用长矛交锋。槊:长矛。⑩悉:全部,都。讲:谋划。【译文】边防地区的城堡上防守用的设施有一种叫战棚的,用长长的木料支撑在城墙垛子上面,大体上有点像城楼,可以拆卸或组装,架设起来一会儿就能完成,用来防备突然之间城楼损坏或者城墙上没有城楼的地方受到敌人攻击,这时就可以迅速架设起战棚居高临下地反击敌人。梁代侯景攻打台城时,架起高高的楼台用来从高处攻击城堡,而在城堡上的守军也架起楼台来抵御,双方的武士用长矛在楼台上交锋,也就跟战棚的用法相类似。防备敌人,不是仓促之间就能准备好的。近年来边防守臣中有人议论说,既然已经有了城楼,那么战棚就全都可以不要了,这种设想恐怕谋划得不够精到吧!鞠真卿巧治斗殴【原文】鞠真卿①守润州②,民有斗殴者,本罪③之外,别④令先殴者出钱以与后应者。小人靳⑤财,兼⑥不愤⑦输钱于敌人,终日纷争,相视无敢先下手者。【注释】①鞠真卿:人名,宋仁宗嘉祐年间知润州。②润州:即今江苏镇江,古又称京口等。③本罪:依据法律应判定的罪名。④别:另外。⑤靳:吝惜,不肯给予。⑥兼:文中是再加上的意思。⑦愤:怨恨,但是根据上下文意,用这个义项是说不通的,所以有的版本据《折狱龟鉴》卷八引文将愤改为甘,可备一说。【译文】鞠真卿任润州知州时,百姓中如有打架斗殴的,在依法判处应有的罪名之后,另外还要责令先动手的出钱给后动手的。那些市井小人们吝惜钱财,加上不甘心把钱送给对手,因此整天地争吵叫嚷、怒目相视,却不敢先动手打起来。驿传急脚递【原文】驿传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②,日行四百里,唯军兴③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④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⑤,则自御前⑥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⑦也。【注释】①驿(y)传:指古代使用车、马传递官府文书。驿:古时供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也叫驿站。②遽(j):急。③军兴:军事行动开始或战争开始。④羽檄(x):相当于羽书,指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文书紧急,必须迅速递送。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⑤处分:处理,处置。⑥御前:皇帝座位之前,指皇帝所在之处,这里指宫廷内。⑦与:参与,过问。【译文】驿传的公文传递旧时有三个级别,分别叫做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是最快的,每天要行四百里,只在军队行动有战事时才使用。熙宁年间,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同古代插羽毛的紧急军事文书。这种急脚递用红漆黄金字的木牌,光亮耀人眼目,随驿马飞驰有如闪电,望见的行人无不躲避,每天能行五百多里。如果有军事前线需要紧急处置的机密事项,则金字牌自皇帝御前直接发出,三省、枢密院也不能参与。颂、韩公廉水运仪象台复原透视图范文正浙西救灾【原文】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①,发粟及募民存饷②,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③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④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公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注释】①领浙西:指范仲淹晚年以前执政为杭州知州。②募民存饷:指募灾民服役,以使服役者有饭吃。饷,给以饭食。③敖:通廒,粮仓。④监司:宋代各路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长平仓等,总称为监司。【译文】皇祐二年,江浙一带发生大饥荒,饿死的人枕藉道路。是时范文正以前执政为杭州知州,发放官府存粮及募灾民服役以救灾,采取的措施甚为周备。吴人喜竞赛划船,又好做佛事。希文于是放开禁忌让民众举行划船比赛,地方官员每天都到湖上宴集,自春至夏,居民也都空巷出游。又召集各佛寺的住持劝导说:灾荒之年,工役的价钱最低,可以趁此大兴土木。于是各寺院土木工程大兴。他又重新翻盖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监司奏劾杭州不救济灾荒,嬉戏游乐无节制,及公私大兴土木、伤害消耗民力等事。文正因此自上条奏,陈述所以要宴会游乐及兴造工程等,都是为了征集社会上的余财以赈济贫民。从事货物贸易、饮食服务、手工技艺及其他靠出卖劳力为生的人,仰食于公家及富贵人家的,每天不下数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更重要的。这一年,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定,民众没有逃荒外流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灾荒之年,发放国家粮仓的粮食,招募灾民兴修公益工程,近年已著录于令典成为制度。既能救济饥荒,又因此而成就利民事业,这也是先王泽及后世的一个优良的传统。水工高超【原文】庆历①中,河②决北都商胡③,久之未塞,三司度支副使④郭申锡⑤亲住董作⑥。凡塞河决垂⑦合,中间一埽⑧,谓之合龙门⑨,功全在此。是时屡塞不合。时合龙门埽长六十步⑩。有水工高超者献议,以谓埽身太长,人力不能压,埽不至水底,故河流不断,而绳缆多绝。今当以六十步为三节,每节埽长二十步,中间以索连属之,先下第一节,待其至底,方压第二、第三。旧工争之,以为不可,云:二十步埽,不能断漏。徒用三节,所费当倍,而决不塞。超谓之曰:第一埽水信未断,然势必杀半。压第二埽,止用半力,水纵未断,不过小漏耳。第三节乃平地施工,足以尽人力。处置三节既定,即上两节自为浊泥所淤,不烦人功。申锡主前议,不听超说。是时贾魏公帅北门,独以超之言为然,阴遣数千人于下流收漉流埽。既定而埽果流,而河决愈甚,申锡坐谪。卒用超计,商胡方定。【注释】①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10411048年)。②河:黄河。③商胡:在今河南省濮阳市东。宋时商胡属澶州,归大名府(在今河北大名南)管辖,因为大名府是北宋的北都,所以文中称北都商胡。④三司度支副使:北宋时中央设盐铁、度支和户部三司,掌管财政经济,长官称使,掌管各司的称副使。度支负责管理财政支出。⑤郭申锡:字延之,曾任侍御史、给事中等职。⑥董作:主持某事。董:监督管理。⑦垂:临近,将近。⑧埽(so):古代治理江河工程所用的一种材料,用竹索将树枝、秫秸等捆起来,在中间充填土石,用来填堵江河堤坝的决口。据后人治河著作记载,埽一般卷成圆柱形,长二十步,直径一丈至二丈不等。⑨合龙门:文中指修复堤坝时最后封口截流,现今仍有叫合龙的。⑩步:古代计量单位,宋时一步为五尺,约合现在的一百五十多厘米。绝:断。连属:这里是同义词连用,指把三节埽用竹索连接起来。连:相连接。属:连在一起。信:确实,的确。杀:这里是减弱、削减的意思。既定:完成以后。既:某事做了以后。贾魏公:即贾昌朝,宋仁宗时曾任宰相,封魏国公,所以人称贾魏公。帅北门:文中指贾魏公当时在大名府担任最高长官。北门:文中指宋时的北都,即大名府。收漉流埽:打捞被水冲走的埽。坐谪:因此被贬职。坐:因犯罪。谪:贬职。卒:终于,最后。【译文】庆历年间,黄河在北京大名府的商胡决口,久未能堵住,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锡亲自前往督察治理。凡是堵塞黄河决口,将近合上中间的一埽叫做合龙门,治决口的事功全在此举,而此时屡塞而不能合。此时合龙门的埽长六十步(三丈六尺),有水工高超提出建议,以为埽身太长,用人力不能把埽压下去,沉不到水底,所以河水不能断流,而缆绳多被冲断。当下应该把六十步的埽分成三截,每截埽长二十步,中间用绳索连接起来。施工时先下第一层,等埽沉到水底,再压第二层、第三层。旧水工和他争辩,以为这样做不行,说二十步的埽不能截断水流使它不漏,白白用三层,花费将增加一倍,而决口还是堵不住。高超对他们说:第一层埽压下去,水流诚然未断,然而水势必然会减半;压第二层埽,只需用一半的力气,压好后水流纵然没全断,也不过是小漏了;等到压第三层,就是平地施工,足以尽人力了。在第三层处置完毕后,下面的两层即已自为水中的泥沙所淤,更不烦再用人力费功。郭申锡支持旧水工的方案,不采取高超的建议。这时贾魏公为河北帅,驻大名府北门,独以高超的建议为对,于是他暗地里派出数千人,准备在下流截捞合龙失败后被冲走的埽。申锡按旧水工的方案实施既毕,合龙的埽果然被冲走,而黄河的决口更加严重,申锡也因此过失而被谪官。最后还是用高超的计策,商胡的决口才被堵住了。宋代食盐【原文】盐之品①至多,前史所载,夷狄②间自有十余种;中国③所出,亦不减数十种。今公私能行者四种:一者末盐④,海盐也,河北、京东、淮南、两浙、江南东西、荆湖南北、福建、广南东西十一路⑤食之。其次颗盐⑥,解州⑦盐泽及晋、绛、潞、泽⑧所出,京幾、南京⑨、京西、陕西、河东⑩、褒、剑等处食之。又次井盐,凿井取之,益、梓、利、夔四路食之。又次崖盐,生于土崖之间,阶、成、凤等州食之。唯陕西路颗盐有定课,岁为钱二百三十万缗;自余盈虚不常,大约岁入二千余万缗。唯末盐岁自抄三百万,供河北边籴;其他皆给本处经费而已。缘边籴买仰给于度支者,河北则海、末盐,河东、陕西则颗盐及蜀茶为多。运盐之法,凡行百里,陆运斤四钱,船运斤一钱,以此为率。【注释】①品:品种。②夷狄:文中指除中原地区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③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④末盐:颗粒较小的海盐。⑤河北广南东西十一路:宋代路名。路:宋代行政区划名,相当于现在的省。河北路,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京东路,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淮南路,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两浙路,治所在今浙江杭州。江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南京。江南西路,治所在今江西南昌。荆湖南路,治所在今湖南长沙。荆湖北路,治所在今湖北江陵。福建路,治所在今福建福州。广南东路,治所在今广东广州。广南西路,治所在今广西桂林。⑥颗盐:颗粒粗大的盐。⑦解州:州名,治所在今山西运城西南。⑧晋、绛、潞、泽:均为州名。晋:晋州,治所在山西临汾东北。绛:绛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潞: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长治。泽:泽州,治所在今山西晋城。⑨南京:宋代指今河南商丘一带。⑩京西、陕西、河东:均为路名。京西:治所在今河南洛阳。陕西:治所在今陕西西安。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益、梓、利、夔:均为路名。益:益州路,治所在今四川成都。梓:梓州路,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利:利州路,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夔:夔州路,治所在今四川奉节。阶、成、凤:均为州名。阶:治所在今甘肃武都。成:治所在今甘肃成县。凤:治所在今陕西凤县。缗(mn):穿钱的绳子,也指成串的钱。一千文穿成一串,称一缗。自余:文中指其余各路各州。盈虚不常:文中指税收的多少没有定数。自抄:文中是从里面提取的意思。抄:用瓢、勺之类取物。籴(d):买进粮食。仰给:依靠他人或他地供给,文中指依靠朝廷供给。度支:官府名,负责掌管财赋的收支和调配。蜀:四川一带。【译文】宋代云梯食盐的种类极多,以往史书所记载的,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已自有十多种,中原地区所出产的也不下几十种。现在官私通行的有四种:一种是末盐,就是海盐,供河北路、京东路、淮南路、两浙路、江南东西路、荆湖南北路、福建路、广南东西路共十一路的人食用;其次是颗盐,为解州盐泽及晋州、绛州、潞州、泽州所出产,供京幾路、南京路、京西路、陕西路、河东路及褒州、剑州等地的人食用;再次是井盐,是靠凿井获取原料制造的,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的人食用这种盐;又次是崖盐,出产于土崖之间,阶州、成州、凤州等州的人食用这种盐。各地食盐的生产,只有陕西路的颗盐有定额的税收,每年盐税钱为二百三十万缗;其余的税收额度多少不定,总计大约每年收入二千多万缗。这些缗钱,只有东南沿海的末盐每年单独发行盐钞三百万,其收入用于河北边防官兵的食盐供应;其他地方的盐税都不过用作本地官府的经费而已。沿边籴买食盐的费用依靠三司度支部所掌管的中央财政的,河北则用海、末盐的税收,河东、陕西则以使用颗盐及蜀茶的税收为多。食盐的运费,规定凡行一百里,陆运每斤收四钱,船运每斤收一钱,以此为准。用红光验尸体淤伤【原文】太常博士①李处厚②知庐州③慎县④,尝有殴人死者。处厚往验伤,以糟胾⑤灰汤之类薄⑥之,都无伤迹,有一老父求见曰:邑之老书吏⑦也。知验伤不见其迹,此易辨也。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以水沃⑧其尸,其迹必见。处厚如其言,伤迹宛然。自此江淮之间官司往往用此法。【注释】①太常博士:宋代官称,负责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之事。②李处厚:人名,福建连江人,庆历二年进士。③庐州:州名,治所在今安徽合肥。④慎县:在今安徽颍上。⑤胾(z):大块的肉。⑥薄:迫近,文中是涂敷、覆盖的意思。⑦书吏:承办文书的官员。⑧沃:浇。【译文】太常博士李处厚担任庐州慎县县令时,曾有人被殴打致死。李处厚前往验伤,用了往尸体上涂敷糟肉、灰汤等办法,都没有办法查出伤迹。有一个老人求见,说:我是县衙里的老文书,听说大人查不出尸体的伤迹,其实这不难辨别。在正午的阳光下用一把新的红油伞罩住尸体,再往尸体上浇些水,那伤迹就一定会显现出来。李处厚照他的话去做,尸体的伤迹清楚地显露了出来。从此以后,江淮一带诉讼验尸时往往使用这种方法。盐钞法【原文】陕西颗盐,旧法官自搬运,置务①拘卖。兵部员外郎范祥②始为钞法,令商人就边郡入钱四贯八百售一钞,至解池请盐二百斤,任其私卖,得钱以实塞下,省数十郡搬运之劳。异日辇车牛驴以盐役死者岁以万计,冒禁抵罪者不可胜数,至此悉免。行之既久,盐价时有低昂,又于京师置都盐院③,陕西转运司自遣官主之。京师食盐,斤不足三十五钱,则敛而不发,以长盐价;过四十,则大发库盐,以压商利,使盐价有常。而钞法有定数,行之数十年,至今以为利也。【注释】①务:机构名称。宋代管理贸易及税收的机构均称务,州县皆置。②范祥(?1060):字晋公,邠州三水(今陕西旬邑)人。庆历八年(1048),以提点陕西路刑狱兼制置解盐首次推行盐钞法。嘉祐中曾总领盐事。③都盐院:专掌以解州池盐供应京师及京东诸州并出卖。【译文】陕西的颗盐,过去的办法是官府自行组织搬运,设置专门的机构购进和卖出。兵部员外郎范祥始创为钞法,使商人到边境州郡纳钱四贯八百,即售予一帖盐钞,到解州盐池换取食盐二百斤,任由他们私自贩卖,以收入的钞钱充实边塞的费用,同时省去了数十个州县搬运食盐的劳苦。往日辇运拉车的牛和驴,每年因为盐运役使而死者达上万头,因为国家食盐专卖而犯禁抵罪的人不可胜数,这些情况至行钞法而都得以避免。钞法实行既久,盐价时有高低,又于京师设置都盐院,由陕西转运司自行派遣官员主持供应出卖事务。京师的食盐,如果每斤卖不到三十五钱,就敛藏入库而不发卖,以使盐价上涨;如果超过了四十钱,就大批发放库存的食盐,以抑制商人的暴利,使盐价保持稳定。而盐钞的发放是有定额的,推行数十年,国家至今赖以为利。河北盐法【原文】河北盐法,太祖皇帝尝降墨敕①,听民间贾贩②,唯收税钱,不许官榷③。其后有司屡请闭固④,仁宗皇帝又有批诏云:朕终不使河北百姓常食贵盐。献议者悉罢遣之,河北父老皆掌中掬灰,藉火焚香,望阙欢呼称谢。熙宁中,复有献谋者。予时在三司,求访两朝墨敕不获,然人人能诵其言,议亦竟寝。【注释】①墨敕:犹言手书的敕令。宋人称皇帝的手迹为墨宝。②贾(ɡǔ)贩:贩卖。③榷:古代盐、铁、酒等物品的国家专卖之称。④闭固:通闭锢,犹禁止。【译文】河北地区的盐法,太祖皇帝曾颁降手书的敕令,允许民间贩卖,只收税钱,不许官府专卖。后来有关部门屡次奏请禁止私卖,仁宗皇帝又有手批的诏书说:朕终不使河北百姓常食贵盐。凡是建议禁绝私盐的官员都被罢职外放,河北父老都手捧灰土,借以点火焚香,望阙膜拜,欢呼称谢。熙宁年间,又有人向皇上建议禁止私盐。我当时在三司,访求太祖、仁宗的手书敕令没有见到,然而人人能传诵那些话,禁止私盐的建议也最终被搁置。 官政二 【官政二】 船闸【原文】淮南①漕渠②,筑埭③以畜水,不知始于何时,旧传召伯埭④谢公⑤所为。按李翱⑥《来南录》,唐时犹是流水,不应谢公时已作此埭。天圣⑦中,监真州排岸司⑧右侍禁陶鉴始议为复闸节水,以省舟船过埭之劳。是时工部⑨郎中⑩方仲荀、文思使张纶为发运使、副,表行之,始为真州闸。岁省冗卒五百人、杂费百二十五万。运舟旧法,舟载米不过三百石。闸成,始为四百石船。其后所载浸多,官船至七百石;私船受米八百余囊,囊二石。自后,北神、召伯、龙舟、茱萸诸埭,相次废革,至今为利。余元丰中过真州,江亭后粪壤中见一卧石,乃胡武平为《水闸记》,略叙其事,而不甚详具。【注释】①淮南:宋代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即今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②漕渠:可作漕运用的渠道。一说这里指邗沟,即江苏淮安至仪征的一段古运河。③埭(di):坝。④召(sho)伯埭:在今江苏扬州邵伯镇。⑤谢公:即谢安,东晋时任宰相。⑥李翱:人名,字习之,唐时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等职。⑦天圣:宋仁宗赵祯年号(10231032年)。⑧排岸司:掌管河渠水利的官员。⑨工部:封建时代中央官制六部之一,掌管营造工程。⑩郎中:汉代以后,中央六部都设司,各司长官称郎中。文思使:掌管文思院的官员。宋代置文思院,掌管手工艺制造。冗卒:多余的士卒。石(dn):古代计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浸:渐渐。囊:袋。囊二石:每袋装两石。相次废革:先后废弃不用了。粪壤:这里指污泥。粪:秽土,污泥。胡武平:即胡宿,字武平,曾任扬子尉、知湖州、枢密副使、太子少师等。【译文】淮南的漕运水道,采用修筑水坝来蓄水的办法,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传说召伯埭是东晋时谢安所修筑的。但是查阅李翱《来南录》的有关记载可知,唐朝时召伯埭那儿还是畅通的河流,因此不可能在谢安时就修筑起了这座水坝。宋仁宗天圣年间,监管真州的排岸司右侍禁陶鉴才开始提议修建复闸来调节水位落差,以解决船只通过水坝的困难。当时工部郎中方仲荀和文思使张纶担任正、副发运使,上表请求朝廷推广这种做法,于是才修建了真州复闸。每年可节省五百名差役、一百二十五万杂费。按照老的船运方法,每条船装米不超过三百石。复闸修成后,一开始可以装载四百石。后来装载量逐步增加,官船可以达到七百石;私家船只可以装到八百多袋,每袋重二石。从此以后,北神、召伯、龙舟、茱萸等水坝都相继废除旧制改用新法,水运的便利作用直到今天还在发挥。我曾于元丰年间路过真州,在江亭后面的污泥中发现了一块倒地的石碑,那上面刻的是胡武平所撰的真州《水闸记》,很简略地记述了建闸的事情,不过不够详细具体。张杲卿断案【原文】张杲卿①丞相知润州②日,有妇人夫出外数日不归,忽有人报菜园井中有死人,妇人惊往视之,号哭③曰:吾夫也。遂以闻官④。公⑤令属官集邻里就井验是其夫与非,众皆以井深不可辨,请出尸验之。公曰:众皆不能辨,妇人独何以知其为夫?收付所司⑥鞠问⑦,果奸人杀其夫,妇人与闻⑧其谋。【注释】①张杲(ɡǎo)卿:即张升,字杲卿,宋韩城人。②润州:古州名,即今江苏镇江。③号哭:连喊带叫地大声哭。号:哭而有声,大声哭。④闻官:即使官府闻,让官府得知,也就是向官府报案的意思。⑤公:文中指张杲卿。⑥所司:所掌管的官署。⑦鞠(jū)问:审问。鞠:通鞫,审讯犯人。⑧与闻:参与谋划,知道情况。【译文】张杲卿在润州担任知州时,有个妇女的丈夫外出多日没有回家。突然有人告知一处菜园的井里有死人,这个妇女很吃惊地过去一看,放声大哭道:这是我的丈夫啊!于是报告了官府。张杲卿就让他的下属官员把这个妇女的邻居们召集到井边,辨认井里的死人是不是这个妇女的丈夫,大家都认为井深看不清而无法辨认,请求打捞出尸体再查验。张杲卿说:这么多人都分辨不清,为什么这个妇女偏偏就能知道井里的死人是她丈夫呢?于是就将这个妇女抓起来交给有关官员进行审讯,发现果然是这个妇女的奸夫杀了她的丈夫,她也参与了这桩谋杀案。范仲淹重农抑商【原文】庆历①中,议弛②茶盐之禁③及减商税。范文正④以为不可:茶盐商税之入,但⑤分减商贾之利耳,行于商贾未甚⑥有害也;今国用⑦未减,岁入⑧不可阙⑨,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须取之于农。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今为计莫若先省国用;国用有余,当先宽赋役⑩;然后及商贾。弛禁非所当先也。其议遂寝。【注释】①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11048年)。②弛:解除,免除。③茶盐之禁:文中指对私营茶盐的禁令。④范文正:范仲淹。⑤但:只,仅。⑥甚:很,极。⑦国用:这里是指国家的用度。⑧岁入:指每年的税收收入。⑨阙:通缺,缺少。⑩赋役:田赋力役的合称。封建时代除地租外,还要调用民力若干天,称为力役,后世也可另收丁税代替劳役。清代以后,赋役则成为田租的专称。寝:停止,平息。【译文】宋代庆历年间,有人提议要放宽盐和茶叶专卖的禁令以及削减商人的赋税,范仲淹认为不可行。因为征收盐和茶叶税,仅仅是分掉商人的一部分利润而已,对商人征税,并没有(对商人的利益)造成多大损害。如今朝廷的各项开支没有减少,每年的税收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不向茶山盐池和商人征收,就必然要向农民收取。与其损害农民(的利益),倒不如还是向商人征税。当前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如先节省国家的各项开支;国家的用度有了盈余,就应该先宽减对农民的税收和劳役;然后才可以考虑到商人。因此,开放私营茶叶和盐的禁令,减免商人的税收都不是眼前急办的事情。于是为商人减税的议论也就平息了。三公宰相王钦若【原文】真宗皇帝南衙日,开封府十七县皆以岁旱放税,即有飞语①闻上,欲有所中伤。太宗不悦。御史探上意,皆露章言开封府放税过实,有旨下京东、西两路诸州选官覆按。内亳州当按太康、成平两县。是时曾会知亳州,王冀公在幕下,曾爱其识度,常以公相期之。至是遣冀公行,仍戒之曰:此行所系事体不轻,不宜小有高下。冀公至两邑,按行甚详。其余抗言放税过多,追收所税物,而冀公独乞全放,人皆危之。明年,真宗即位。首擢②冀公为右正言,仍谓辅臣曰:当此之时,朕亦自危惧。钦若小官,敢独为百姓伸理,此大臣节也。自后进用超越,卒至入相。【注释】①飞语:蜚语,指无根据的话。②擢:提拔。【译文】真宗皇帝任开封府尹时,开封府十七个县都因为当年干旱而减免了租税,当即就有流言飞语传到太宗皇帝的耳朵里,想中伤真宗。太宗不高兴。御史们观察出皇上的心意,就都上书批评说开封府减免租税太过头,皇上下旨让京东、西两路各州选派官员去复查。其中亳州应当复查太康、成平两个县,当时曾会任亳州知州,王钦若是他的幕僚。曾会欣赏王钦若的学识、涵养,常常认为他将来会做到三公宰相。这次曾会就派遣王钦若前往,并且叮嘱他说:此行关系重大,不能有丝毫差错。王钦若到了那两个县,寻访调查非常仔细。其余地方的官员都危言租税减免过多,要求追缴应缴纳的租税,而唯独王钦若请求将租税全免,人们都认为他这么做很危险。第二年,真宗即位,首先提拔王钦若为右正言,并且对辅政的大臣说:在那个时候,朕自己也恐惧不安。钦若一名小官,却敢于独自为百姓伸张正义,这是大臣才有的气节。从此以后,王钦若被破格提拔任用,最终做到了宰相。吏无常禄【原文】天下吏人①,素②无常禄③,唯以受赇④为生,往往致富者。熙宁⑤三年,始制⑥天下吏禄,而设重法以绝请托之弊。是岁,京师⑦诸司岁支吏禄钱三千八百三十四贯二百五十四。岁岁增广,至熙宁八年,岁支三十七万一千五百三十三贯一百七十八。自后增损不常,皆不过此数。京师旧有禄者,及天下⑧吏禄,皆不预⑨此数。【注释】①吏人:文中泛指一般官员。吏:古代百官通称吏,汉以后开始把职位低微的官员称为吏。②素:向来,从来。③常禄:经常性的、固定的俸禄。常:恒久,经常。④赇(qi):贿赂。⑤熙宁:宋神宗赵顼年号(10681077年)。⑥制:规定,制定。⑦京师:京城。⑧天下:文中与京师相对,指除了京城官吏以外的官员。⑨预:参与,干预,文中是一并计算在内的意思。【译文】天下公吏一向没有固定的俸禄,只靠受贿为生,而往往有因此而致富的。熙宁三年,朝廷始制定天下吏人的俸禄,而设立违者重罚的法律以杜绝请托受贿的弊端。这一年,京师各部门全年支出了吏禄钱三千八百三十四贯二百五十四文。此后年年增加,到熙宁八年,全年支出了三十七万一千五百三十三贯一百七十八文。后来有时增加,有时减少,没有定额,而年支出都不超过这个数。京师原先有些吏人有俸禄,以及京师以外各地吏人的俸禄,都不包括在这个数字之内。国朝茶利【原文】国朝茶利,除官本及杂费外,净入钱禁榷时取一年最中数,计一百九万四千九十三贯八百八十五,内六十四万九千六十九贯茶净利,卖茶,嘉祐二年收十六万四百三十一贯五百二十七,除元本及杂费外,得净利十万六千九百五十七贯六百八十五。客茶交引钱①,嘉祐三年,除元本及杂费外,得净利五十四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贯五百二十四。四十四万五千二十四贯六百七十茶税钱。最中嘉祐元年所收数,除川茶钱在外。通商②后来,取一年最中数,计一百一十七万五千一百四贯九百一十九钱,内三十六万九千七十二贯四百七十一钱茶租,嘉祐四年通商,立定茶交引钱六十八万四千三百二十一贯三百八十,后累经减放,至治平二年,最中分收上数。八十万六千三十二贯六百四十八钱茶税。最中治平三年,除川茶税钱外会此数。【注释】①交引钱:商人在边关缴纳钱财或者粮草,按价值所领取的文券,称为交引。交引可以到内地的官府领取现钱,或者领取茶叶、盐进行销售获利。领取现钱的交引称钱交引,领取茶叶的称茶交引,领取盐的称盐交引。②通商:允许商人自由买卖。【译文】本朝从茶叶贸易中所获取的利润,除开官府的本钱以及杂费外,净收入在官府专卖时,取一年的平均数,净收入是一百九万四千九十三贯八百八十五文,其中六十四万九千六十九贯是茶净利,卖茶,嘉祐二年收入十六万四百三十一贯五百二十七文,除原来的本钱及杂费外,获得净利十万六千九百五十七贯六百八十五文。商人所缴纳的茶交引钱,嘉祐三年,除本钱及杂费外,获得净利五十四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贯五百二十四文。四十四万五千二十四贯六百七十文是茶税钱。嘉祐年间元年所收茶税钱数是平价数,其中四川地区的茶钱没有计算在内。允许商人自由经销茶叶以后,取一年的平均数,有一百一十七万五千一百四贯九百一十九钱,其中三十六万九千七十二贯四百七十一钱茶租,嘉祐四年允许商人经销茶叶,制定茶交引钱六十八万四千三百二十一贯三百八十文。后来屡经减免,到治平二年,取中间数就得到了上面的数额。八十万六千三十二贯六百四十八钱茶税。治平三年的数额是平价数,除开四川的茶税钱以外总计得到这一数额。宋代茶法【原文】本朝茶法,乾德二年始诏在京、建州、汉、蕲口①各置榷货务;五年,始禁私卖茶,从不应为情理重②。太平兴国二年,删定禁法条贯,始立等科罪。淳化二年,令商贾就园户买茶,公于官场贴射,始行贴射法③。淳化四年,初行交引④,罢贴射法。西北入粟给交引,自通利军⑤始。是岁罢诸处榷货务,寻复依旧。至咸平元年,茶利钱以一百三十九万二千一百一十九贯三百一十九为额。至嘉祐三年,凡六十一年用此额,官本杂费皆在内,中间时有增亏,岁入不常。咸平五年,三司使王嗣宗始立三分法⑥,以十分茶价,四分给香药,三分犀象,三分茶引;六年,又改支六分香药、犀象,四分茶引。景德二年,许人入中钱、帛、金银,谓之三说⑦。至祥符九年,茶引益轻,用知秦州曹玮⑧议,就永兴⑨、凤翔以官钱收买客引,以捄⑩引价。前此累增加饶钱,至天禧二年,镇戎军纳大麦一斗,本价通加饶,共支钱一贯二百五十四。乾兴元年,改三分法,支茶引三分、东南见钱二分半、香药四分半。天圣元年,复行贴射法。行之三年,茶利尽归大商,官场但得黄晚恶茶,乃诏孙奭重议,罢贴射法。明年,推治元议省吏,勾覆官勾献等皆决配沙门岛;元详定枢密副使张邓公、参知政事吕许公、鲁肃简各罚俸一月;御史中丞刘筠、入内内侍省副都知周文质、西上阁门使薛昭廓、三部副使各罚铜二十斤;前三司使李谘落枢密直学士,依旧知洪州。皇祐三年,算茶依旧只用见钱。至嘉祐四年二月五日,降敕罢茶禁。【注释】①建州:今福建建瓯。汉:汉口,今属湖北武汉市。蕲口:今湖北蕲春蕲州镇。②从不应为情理重:法律用语,指不遵守禁私贩茶法令者,按犯罪情节严重的条款从重处罚。③贴射法:宋代官买官卖茶叶的一种转换方式。指商人若能贴补缴纳官府买卖茶叶应得的净利息钱,则允许其直接向茶场园户采购茶叶贩卖。④交引:即茶引、盐引等商人入中的凭证。⑤通利军:行政区划名,治今河南浚县东。⑥王嗣宗(9441021):字希阮,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历官三司使、御史中丞。三分法:参见上卷三说法条。⑦三说:并见上卷三说法条。⑧曹玮(9731030):字宝臣,灵寿(今属河北)人。宋将领,官至签书枢密院事。⑨永兴:永兴军,今陕西西安。⑩捄(ji):同救。加饶钱:即加耗钱,以各种损耗为名多收的费用。镇戎军:今陕西固原。黄晚恶茶:发黄及晚于季节采摘的质量低的茶叶。行贴射法,则商人但买好茶,政府因坏茶无法出售而亏损茶利。孙奭(9621033):字宗古,须城(今山东东平)入。官至兵部侍郎。勾献:三司吏人。沙门岛:在今山东蓬莱西北海中。宋代为流放罪犯之处。张邓公:即张士逊(9641049)。字顺之,光化军(今湖北光化)人。官至宰相,封邓国公。吕许公:即吕夷简(9791044)。字坦夫,开封人。官至宰相,封许国公。鲁肃简:即鲁宗道(9661029)。字贯之,亳州谯(今安徽亳县)人。官至参知政事,卒谥肃简。刘筠(9711031):字子仪,大名(今属河北)人。官至翰林学士。李谘(?1036):字仲询,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官至户部侍郎、三司使。【译文】本朝的茶法,乾德二年始诏令在京师、建州、汉口、蕲口各设置榷货务;五年,始禁止私贩茶叶,不服从禁令的,按犯罪情节严重的条款处罚。太平兴国二年,修订禁止私贩茶叶的法令条例,始定出科罪的等级以处罚犯禁者。淳化二年,允许商人到种茶的园户买茶,官府在设置榷货务的茶场收取榷茶的利息,始推行贴射法。淳化四年,首次实行交引措施,停止贴射法。商人向西北边境输纳粮食即给以交引,这一措施自通利军开始实行。这一年曾罢去各地的榷货务,不久又恢复如旧。至咸平元年,茶税钱以一百三十九万二千一百一十九贯三百一十九文为定额。下至嘉祐三年,凡六十一年行用这一定额,官府的本钱及各种杂费都计算在内,中间有的年份增收,有的年份亏损,年收入不固定。咸平五年,三司使王嗣宗开始创立三分法,以茶价为十分计算,四分支付香药,三分支付犀牛角和象牙,三分支付茶引;六年,又改为六分支付香药、犀牛角和象牙,四分支付茶引。景德二年,允许商人以钱、帛、金银入中,当时称为三悦。到大中祥符九年,茶引越来越不值钱,朝廷采纳秦州知州曹玮的建议,在永兴军、凤翔府用国库钱收购商人手中的茶引,以挽救茶引的价格。在此之前还屡次增支加耗钱,到天禧二年,镇戎军缴纳大麦一斗,本价及加耗,总共支出现钱一贯二百五十四文。乾兴元年,又改变三分法,支付茶引三分、东南现钱(到东南地区领取的现钱)二分半、香药四分半。天圣元年,重新实行贴射法。实行三年之后,茶叶贸易的利润尽归于大商人,官卖茶场只得到发黄晚采的劣质茶叶,于是诏令孙奭重新审议,废罢贴射法。第二年,追究查处先前建议复行贴射法的三司官吏,勾覆官勾献等皆判决流放沙门岛;原详定官枢密副使张邓公、参知政事吕许公、鲁肃简各罚扣一个月的俸禄;御史中丞刘筠、入内内侍省副都知周文质、西上阁门使薛昭廓及户部、盐铁、度支三副使各罚铜二十斤;前三司使李谘撤销枢密直学士的贴职,仍依旧任为洪州知州。皇祐三年,茶税依旧只用现钱缴纳。至嘉祐四年二月五日,又发布敕令解除茶禁。【评析】《笔谈官政》门两卷,原载共有34条,涉及茶法、盐法、钱法、赋税制度、物价平衡、京师供米之数、漕运、陆运、治水、赈灾、边境守备、行政区划变动、法令、司法案例、吏禄、驿站制度、馆职的职责等内容。其中大部分条目是与国家财政有关系的,而言茶法、盐法尤详,并有具体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这些多是沈括在担任三司使时所掌握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经济史料价值。 权智 【权智】 雨盘【原文】陵州①盐井②,深五百余尺,皆石也。上下甚宽广,独中间稍狭,谓之杖鼓腰③。旧自井底用柏木为干④,上出井口,自木干垂绠⑤而下,方能至水。井侧设大车⑥绞之。岁久,井干摧败,屡欲新之,而井中阴气⑦袭人,入者辄死,无缘措手。惟候有雨入井,则阴气随雨而下⑧,稍可施工,雨晴复止。后有人以一木盘,满中贮水,盘底为小窍⑨,酾⑩水一如雨点,设于井上,谓之雨盘,令水下终日不绝。如此数月,井干为之一新,而陵井之利复旧。【注释】①陵州:古州名,在今四川仁寿,宋神宗熙宁五年被废并。史载四川盛产井盐,陵州的井盐产量最高。②盐井:为开采地下盐卤水而修建的井。③杖鼓腰:形容盐井呈两端阔大、中间狭窄的样子。绞车④干:井干,指井中用木料制作的支架,也有人认为是用来加固井壁的。⑤绠(ɡěnɡ):系桶汲水用的绳子。⑥大车:绞盘,用来提水。⑦阴气:指井中的有毒气体。一般认为盐井有可能产生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气体。因为这些气体的比重较空气重,因此沉积于井下,人下到井里后容易因缺氧而窒息身亡。⑧阴气随雨而下:毒气随着雨水淋入而消解。因为水可以吸收或溶解部分有害气体,再加上雨水也可以把部分新鲜空气带到井里,所以井里的有毒气体会因为下雨而有所减少,这也就是阴气随雨而下的道理。⑨窍:孔。⑩酾(shī):滤酒,斟酒,文中是洒水的意思。【译文】陵州有一口盐井,深五百多尺,井壁都是石头。其上部和下部都很宽敞,唯独中间稍微狭窄,俗称杖鼓腰。以前从井底立柏木为井干,上出于井口,自木干垂汲绠而下,才能送汲器至井底取盐水,井旁设一大绞车把汲器绞上来。年深月久,井干折坏,屡次想换新的,而井中阴气袭人,下井的人往往会丧命,没有办法着手。只能等到有雨的时候下井,这时阴气随雨水下落,稍可以施工,雨过天晴就又停止。后来有人用一个大木盘满满地盛上水,盘底穿许多小孔,用它洒水一如雨点落下,置于井口上,叫作雨盘,使盘中的水终日洒个不停。这样几个月,井干又全部更新,而陵井盐又像从前一样获利。颡叫子(人工喉)【原文】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①,置入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②叫子。尝有病瘖③者,为人所苦,烦冤无以自言。听讼④者试取叫子令颡之,作声如傀儡子⑤。粗⑥能辨其一二,其冤获申。此亦可记也。【注释】①叫子:口吹发声之器,也就是哨子。②颡(sǎnɡ):通嗓。③瘖(yīn):今作喑,嗓子哑,失声。④讼:诉讼,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⑤傀儡子:指木偶戏,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书证》中已出现傀儡子一词。傀儡子始于汉代,盛行于魏晋。⑥粗:粗略,略微。【译文】人们用竹、木、牙、骨之类的材料做成哨子,放在喉咙里吹,能够模仿人讲话的声音,这种哨子就叫嗓叫子。曾有人得了哑症,被人坑害,烦恼与冤情没有办法自己说出来。负责审判的官员试着拿来嗓叫子让他放在喉咙里,这人发出来的声音就像傀儡戏演员模拟人物声音一般。约略可以听懂一些他要说的意思,他的冤情因此得以申雪。这件事情也是值得一记的。狄青为将以奇胜【原文】宝元①中,党项②犯塞③,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陈④,遇寇多北⑤。狄青⑥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冀军,使之出战。虏望其旗,易之⑦,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⑧无遗类。又⑨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预戒军中,尽舍gōng弩,皆执短兵器。令军中:闻钲⑩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注释】①宝元: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381040)。②党项:古代少数民族,属羌人的一支,在北宋时曾建立西夏政权。③犯塞:侵犯边境。④战陈:作战的阵法,也作战阵。⑤北:打败仗。⑥狄青:字汉臣(10081057),宋时汾州西河人,多谋善战,在抗击西夏军方面屡建战功,官至枢密使。⑦易之:认为他们容易对付。⑧殆:几乎,差不多。⑨又:表示补充申说,相当于另外、还有。狄青⑩钲(zhēnɡ):古代军中乐器,形状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口朝上以物敲击发声,行军时用来控制步伐。声:文中用作动词,是敲响的意思。再:第二次。阳:通佯,假装。突:猛冲。遽:急,突然。【译文】宝元年间,西夏进犯边塞,当时新招募的万胜军还不习于战阵,遇敌接战多败北。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军的旗帜付与虎翼军,令虎翼军出战。敌人望见虎翼军的旗帜而轻视之,全部人马都直趋冲过去,结果为虎翼军所破,几乎全军覆没。又狄青在泾原路守边时,曾以少量人马遭遇大批敌兵,自思必须用奇计才能制胜。因此预先命令军中全部舍弃弓箭弩机,都只带短兵器。又令军中听到一声锣响就停止前进;听到锣声再响起来则严阵以待而佯装退却;锣声停止即返身大呼而突击敌人。士卒都听从他的部署。其军刚与敌人相遇,还没有接战,他就立即下令击锣,士卒都停了下来;锣声再次响起,士卒都退却。敌人大笑,相互说道:谁说狄天使是勇武的将领?当时敌人称狄青为天使。等到锣声停止,士卒忽然转身勇往直前,突入敌阵,敌兵顿时大乱,相互践踏而死者不可胜计。王元泽分辨獐与鹿【原文】王元泽①数岁时,客有以一獐②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是鹿?雱实未识,良久③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注释】①王元泽:即王雱(pānɡ),字元泽,王安石之子。②獐:獐子,一种动物,形状像鹿而较小。③良久:许久。【译文】王元泽才几岁大的时候,有个宾客把一头獐子和一头鹿关到同一个笼子里,然后问王元泽:哪个是獐子,哪个是鹿?王元泽确实不认识这两种动物,过了好一会儿回答说:獐子旁边的那个是鹿,鹿旁边的那个是獐子。宾客觉得他的回答实在奇妙。雷简夫窖大石【原文】陕西因洪水下①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患之。雷简夫②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③如石大,挽④石入穴窖⑤之,水患遂息也。【注释】①下:滑下,文中指山洪暴发使得山石崩塌下来。②雷简夫:人名,字太简,宋代邰阳(今陕西合阳)人。③度:猜测,估计。④挽:拉,牵引。⑤窖:收藏东西的地洞或坑,也指把东西收藏在窖里,文中是将巨石埋进坑里的意思。【译文】陕西因洪水冲下巨石,堵塞到山涧中,水遂横流而造成祸患。巨石有像房子那么大的,靠人力不能移走,州县都为此忧虑。雷简夫为县令,于是让人各在巨石下挖一坑穴,估计坑穴已像巨石那样大,就拉动巨石填入坑穴而窖起来,水患遂平息。巧筑苏州至昆山长堤【原文】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①,民颇病涉②。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③,无处求土。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蘧蒢④、刍稿⑤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蘧藤中,候干,则以水车汰⑥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注释】①陆途:陆路,地面上的道路。②病涉:文中指苦于涉水行走。③泽国:文中指低洼积水之地。④蘧蒢(qch):古代指用竹子或芦苇编织而成的席子,文中指芦席之类。⑤刍(ch)稿:文中指草把子。⑥汰(qun):本指河水下落,这里是抽干水、把水排掉的意思。【译文】苏州到昆山县共有六十里,都是浅水洼而没有陆路,老百姓苦于涉水行走,早就想修筑二条长堤。可是苏州一带是低洼积水之地,没有地方可以取土。到了嘉祐年间,有人想出妙计,在水中用芦席、草把子扎成墙,栽成两行,中间相距三尺。在相距六丈的地方,也用同样的方法扎一道墙。捞起水中淤泥填到芦席草墙中,等泥干了,用水车把两墙之间的积水排掉,就露出了六丈宽的泥土。将这六丈土留一半作为修堤的基础,将另一半挖成水渠,挖出来的土正好用来筑堤。每隔三四里便造一座桥,用来沟通南北的水流。没有多久堤就修好了,直到今天,这些大堤还在给人们以行路之便。陈述古智辨盗贼【原文】陈述古①密直②知建州浦城县③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④为盗者。述古乃绐⑤之曰: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⑥灵!使人迎置后閤祠⑦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⑧: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⑨钟甚肃,祭讫⑩,以帷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唯有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此亦古之法,出于。【注释】①陈述古:即陈襄(10171080),字述古,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宋庆历年间进士,宋神宗时任侍御史。《笔谈》此处所记陈述古事迹与《宋史》卷三二一《陈襄传》有出入。《陈襄传》作襄举进士,调浦城主簿,摄令事,而非沈括所记知建州浦城县。②密直:枢密院直学士的简称。③浦城县:今福建浦城。④的:文中用作副词,究竟,到底。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的,究也。⑤绐(di):哄,欺骗,文中是用假话诱骗的意思。⑥至:极,最。⑦祠:祭祀。⑧陈:说明。⑨祷:祈祷。⑩讫:终了,完毕。阴:暗地里。引:延长,文中是伸出手的意思。讯:审问,审讯。承:承担,担当,文中是承认的意思。【译文】枢密院直学士陈述古任建州浦城县令时,有人家中被盗,抓到了一些嫌疑人,但是不知道究竟谁是盗贼。陈述古就骗他们说:某某庙里有一口钟,能够辨认盗贼,非常灵验。他派人把那口钟抬到后室供奉起来,把那些嫌疑人带到钟前站好,对他们说:如果不是盗贼,摸了钟,钟不会响;如果是盗贼,摸了钟,钟就会响。陈述古亲自带领县衙的官员们十分严肃地向钟祈祷,祭祀结束以后,用布幔将钟围起来,又暗地里派人用黑墨涂抹钟壁。过了好一会儿,带来嫌疑人让他们逐一把手伸进帷幔里摸钟,出来以后便查验他们的手,发现众嫌疑人手上都有黑墨,只有一个嫌疑人手上没有。于是对这个嫌疑人进行审讯,他承认自己是盗贼,因为害怕钟会发出声音,所以不敢去摸它。这也是古代就已经有的方法,出自于的记载。 艺文一 【艺文一】 郭索与钩辅【原文】欧阳文忠尝爱林逋诗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之句,文忠以谓语新而属对亲切。钩辀,鹧鸪声也,李群玉①诗云: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辀格磔声。郭索,蟹行貌也,扬雄《太玄》②曰:蟹之郭索,用心躁也。【注释】①李群玉:晚唐诗人。曾任校书郎。②《太玄》:即《太玄经》,西汉末扬雄的哲学著作。【译文】欧阳文忠公(修)曾特别喜欢林逋的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两句诗,他以为这两句用语新颖而且对仗亲和贴切。钩辀是形容鹧鸪的鸣叫声,李群玉有诗说: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辀格磔声。郭索是形容螃蟹爬行的样子,扬雄的《太玄经》说:蟹之郭索,用心躁也。相错成文【原文】韩退之①集中《罗池神碑铭》②有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③,今验④石刻,乃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⑤。古人多用此格,如《楚词》:吉日兮辰良⑥。又: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⑦。盖欲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耳。杜子美诗: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⑧。此亦语反而意全。韩退之《雪诗》:舞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⑨。亦效此体,然稍牵强,不若前人之语浑成也。【注释】宋代独角旋风炮①韩退之:即韩愈(768824),字退之,唐邓州南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贞元八年中进士,贞元十九年任监察御史,后一度被贬,至唐穆宗时诏为国子监祭酒,转兵部、吏部侍郎。因其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韩愈是一代文章大家,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②《罗池神碑铭》:韩愈的好友柳宗元死于广西柳州,当地人为之立庙于罗池(位于柳州城东),《罗池神碑铭》是韩愈为柳宗元所作的碑文,原题为《柳州罗池庙碑》,语体为韵文。③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意思是说柳宗元的魂灵春天与猿相伴同吟,秋天与鹤相随齐飞。④验:查验,文中是核对的意思。⑤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句子的意思与前文出现的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是一样的,只是将秋与鹤飞的语序倒置为秋鹤与飞。⑥吉日兮辰良:正常语序应为吉日兮良辰。⑦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这里也使用了语序倒置的方法,蕙肴蒸就是蒸蕙肴,为了与下文奠桂酒的结构有所区别而故意将语序倒置。也有人把用这种方法作成的对仗(对联)称为蹉对、蹉对格。⑧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上下联均使用了语序倒置的方法,正常语序应为鹦鹉啄余红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红稻:有的版本作香稻。⑨舞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上下联使用了语序倒置的方法,应该理解为鸾窥沼舞镜(似舞于镜前),马度桥行天(如行于天上)。正因为这一联在恢复正常语序时需要加上一些成分来理解才顺畅,所以沈括在下文才会说它稍牵强,不若前人之语浑成。舞镜:有的版本作入镜。【译文】韩愈文集里的《罗池神碑铭》中,有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一句,现在跟石刻核对,原来应该是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古人经常使用这种格式,如《楚辞》里的吉日兮辰良,又如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大概是想要交错行文,以求文章气势矫健。杜甫诗里有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的句子,也是语序倒置而语意完整。韩愈《雪诗》里的舞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也是效法这种格式,不过略微有点牵强,不如前人那些语句来得浑然天成。旬锻月炼【原文】唐人以诗主人物①,故虽小诗,莫不埏蹂②极工而后已,所谓旬锻月炼者,信非虚言。崔护《题城南诗》,其始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以其意未全,语未工,改第三句曰人面只今何处在。至今所传此两本,唯《本事诗》作只今何处在。唐人工诗,大率多如此。虽有两今字,不恤也,取语意为主耳。后人以其有两今字,只多行前篇。【注释】①以诗主人物:《事实类苑》卷四十所引,诗字后有学字。②埏(shān)蹂:原指制陶器时反复和土揉泥,后引申为一般意义上的锤炼之意。【译文】唐人以诗歌评价作者,所以作诗者虽是小诗,莫不反复锤炼以至极为工致才肯罢休,所谓旬锻月炼,诚然不是虚说。有关崔护《题城南诗》的记载,其诗最初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以诗意未全,用语未工,改第三句为人面只今何处在。至今所传这两种文本,只有《本事诗》作只今何处在。唐人作诗追求精工,大率多如此例。所改虽有两个今字,作者也不顾忌,但取语意的完善为主。后人以其有两个今字,多只采用前篇。唐人富贵诗的夸张【原文】唐人作富贵诗,多纪①其奉养②器服③之盛,乃贫眼④所惊耳,如贯休⑤《富贵曲》云:刻成筝柱雁相挨⑥。此下里⑦鬻弹者⑧皆有之,何足道哉!又韦楚老⑨《蚊诗》云:十幅红绡⑩围夜玉。十幅红绡为帐,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脚?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注释】①纪:同记。②奉养:侍奉和赡养。③器服:器物和衣服。④贫眼:穷困之人的眼光,文中指见识不广的人。⑤贯休:唐末诗僧,俗姓姜,名德隐(832913),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擅长书画。⑥刻成筝柱雁相挨:意思是说筝制作得很讲究,连筝柱上都刻满了装饰用的雁纹。⑦下里:乡里。成语有下里巴人,古代指民间通俗歌曲。⑧鬻(y)弹者:卖唱的人。鬻:卖。⑨韦楚老:唐诗人,生卒年不详。⑩绡:丝织成的薄纱。方:见方。【译文】唐代人写富贵诗,大多记述他们用于侍奉和赡养的器物及衣服的丰盛,那只不过是穷人看来感到惊奇的东西罢了。例如贯休的《富贵诗》里说:刻成筝柱雁相挨。这样的筝就连在乡间卖唱的艺人都有,哪里值得夸耀!另外韦楚老的《蚊诗》里说:十幅红绡围夜玉。用十幅红绡做成的帐子,还不到四五尺见方,不知道人怎么能伸直腿?这些都是所谓从来没有接触过富贵人家的人啊!王圣美右文说【原文】王圣美①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②。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③,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注释】①王圣美:即王子韶,字圣美,宋太原人,是沈括的父系亲戚,与沈括交往密切。②右文:文字学术语,根据汉字形声字右边的声符来解说字义的学说称为右文说。左右结构的形声字中,表示义类的义符在左、声符在右者称左文,例如木类字其左边都是木字旁。如果其中的右旁(声符)在表示读音的同时也兼表意义,就称为右文。③戋:少,细微。【译文】王圣美研究文字学,推演文字的义类而提出了右文说。古代的字书,都是从文字的左偏旁归类的。大凡一个字的构成,表示类别的部分在左边,表示意义的部分在右边。如表示树木这一类别的字,其左边都从木。所谓右文,如戋字,意义为小,所以水之小者写作浅,金之小者写作钱,歹之小者写作残,贝之小者写作贱。诸如此类,都以右边的戋为字的意义。王圣美嘲讽达官【原文】王圣美为县令时,尚未知名,谒①一达官,值②其方与客谈《孟子》,殊③不顾圣美。圣美窃哂④其所论。久之,忽顾圣美曰:尝读《孟子》否?圣美对曰:生平爱之,但都不晓其义。主人问:不晓何义?圣美曰:从头不晓。主人曰:如何从头不晓?试言之。圣美曰:孟子见梁惠王,已不晓此语。达官深讶⑤之,曰:此有何奥⑥义?圣美曰:既云孟子不见诸侯⑦,因何见梁惠王?其人愕然⑧无对。【注释】①谒:拜见。②值:遇到,碰上。③殊:很,极。④哂(shěn):笑,微笑。⑤讶:诧异。⑥奥:深奥,不容易理解。⑦孟子不见诸侯:这实际上是王圣美故意曲解《孟子滕文公下》里的有关内容来讥诮那位大官的话。⑧愕然:吃惊的样子。【译文】王圣美做县令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名气,去拜见一位大官,碰到大官正在跟客人谈论《孟子》,一点也不顾及来访的王圣美。王圣美暗笑他们所谈论的内容。过了很长时间,那位大官突然回头对王圣美说:曾经读过《孟子》吗?王圣美回答说:平生就喜欢《孟子》,只是一点儿都不懂它的意思。作为主人的大官问道:不懂什么意思呀?王圣美说:从开头起就不懂。大官说:怎么个从开头起就不懂呢?试着说说看。王圣美说:孟子见梁惠王,(这第一句)就已经不懂了。大官对他的说法感到很吃惊,说:这一句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呢?王圣美说:既然说孟子不见诸侯,为什么去见梁惠王呢?那位大官大为诧异以至无言以对。宋初古文【原文】往岁士人多尚对偶为文,穆修、张景①辈始为平文,当时谓之古文。穆、张尝同造朝,待旦于东华门外。方论文次,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修曰: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曰:有犬死奔马之下。时文体新变,二人之语皆拙涩,当时已谓之工,传之至今。【注释】①穆修(9791032):字伯长,汶阳(今山东汶上)人。曾任文学参军。提倡散文,对后来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欧阳修等都有影响。张景:字晦之,公安(今属湖北)人。为宋初古文运动先驱者柳开门人,历文学参军。【译文】往年士人大都崇尚对偶的骈体文,穆修、张景等人始提倡散文,当时称之为古文。穆、张曾一同参加朝会,在东华门外等待天亮。正讨论古文章法,恰好看到有一匹奔马踏死了一条犬,二人于是相约各描述其事,以比较各自的工拙。穆修说: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说:有犬死奔马之下。其时文体刚开始发生变化,二人之语都朴拙硬涩,而当时已认为精工,故流传至今。王安石集句诗【原文】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①之句,以谓无人能对。王荆公②以对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③王籍④诗,元对⑤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荆公始为集句⑥诗,多者至百韵,皆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⑦,过于本诗。后人稍稍有效而为者。【注释】①风定花犹落:诗句出自六朝时谢贞《春日闲居》,是该诗仅存的残句。谢贞,字元正,自幼聪颖,《春日闲居》是他八岁时所作的诗。②王荆公:王安石。③宋:南北朝时宋、齐、梁、陈之宋。④王籍:齐梁时人,字之海,以博学多才出名。⑤元对:即原对,原来的对句。⑥集句:集古人句而成诗。⑦亲切:文中指集句而成的诗内容贴切自然。【译文】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为无人能对出下联。王荆公(安石)以鸟鸣山更幽为对。鸟鸣山更幽本为刘宋王籍的诗句,原诗是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为对的,上下句只是一个意思;荆公以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为对,则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是动中有静。荆公先前为集句诗,多的时候达上百首,都集合前人的诗句而成,语意和对偶,往往比原诗更为融洽与贴切。后人渐渐有仿效而作这种集句诗的。女诗人佳句【原文】毗陵郡①士人家有一女,姓李氏,方年十六岁,颇能诗,甚有佳句,吴人多得之。有《拾得破钱诗》云: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想得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又有《弹琴诗》云:昔年刚笑卓文君,岂信丝桐解误身。今日未弹心已乱,此心元自不由人。虽有情致,乃非女子所宜。【注释】①毗陵郡:指今江苏常州。【译文】毗陵郡某士人家有个女儿,姓李,年龄刚十六岁,颇能写诗,很有些佳句,吴人往往能得到。她有《拾得破钱诗》说: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想得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又有《弹琴诗》说:昔年刚笑卓文君,岂信丝桐解误身。今日未弹心已乱,此心元(原)自不由人。这类诗虽有情致,却不是女子适宜作的。 艺文二 【艺文二】 切韵之学【原文】切韵之学①,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以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原也。如輭②字,文从而、犬,亦切音也。殆与声俱生,莫知从来。【注释】①切韵之学:指用反切法为汉字注音的学问。反切法起于佛教传入中国后,西域僧人以梵文与汉文互相标音的做法,后来逐渐创出用汉字表示的声母和韵母,成为古人主流的拼音方式。②輭:即软字。古籍中以这两种写法通用。【译文】切韵这门学术,发源于西域语言学。汉代学者为汉字注音,只称读如某字,还未曾用过反切的方法。然而古汉语中已有用两个字的发音拼合成一个字的,如不可拼合成叵字、何不拼合成盍字、如是拼合成尔字、而已拼合成耳字、之乎拼合成诸字之类,用的都是西域以两个音(声母和韵母)拼合成一个字的方法,这大概就是反切注音的源头。又如輭字,右旁由而、犬合成而表字音,也是一种拼音。大约拼音是和语言一起产生的,人们无从知道它们起于哪个时代。同甲会【原文】文潞公归洛日①,年七十八,同时有中散大夫程珦②、朝议大夫司马旦③、司封郎中致仕席汝言④,皆年七十八。尝为同甲会,各赋诗一首。潞公诗曰:四人三百十二岁,况是同生丙午年。招得梁园⑤为赋客,合成商岭⑥采芝仙。清谭亹亹⑦风盈席,素发飘飘雪满肩。此会从来诚未有,洛中应作画图传。【注释】①文潞公:即文彦博(10061097)。子宽夫,介休(今属山西)人。历事仁宗至哲宗四朝,为将相五十余年。封潞国公。②程珦(10061090):字伯温,洛阳人。理学家程颢、程颐之父。历知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称病致仕。③司马旦(10061087):字伯康,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之兄。以大中大夫致仕。④席汝言:字从君,洛阳人。元丰中以郎中致仕。⑤梁园:即梁苑。西汉梁孝王所建(在今河南开封东南),以为招延一时名士游赏之所。⑥商岭:即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相传汉初四皓(以须发皆白而称)隐居于此。⑦清谭:即清谈。亹亹(wěiwěi):形容议论引人入胜。【译文】文潞公致仕回洛阳时,高年七十八,同时有中散大夫程珦、朝议大夫司马旦、致仕司封郎中席汝言,都是七十八岁。四人曾举行同甲会,各赋诗一首。潞公诗说:四人三百十二岁,况是同生丙午年。招得梁园为赋客,合成商岭采芝仙。清谭亹亹风盈席,素发飘飘雪满肩。此会从来诚未有,洛中应作画图传。鹳雀楼诗【原文】河中府①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②三篇能状其景。李益诗曰: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风烟并在思归处,远目非春亦自伤。王之涣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畅诸诗曰: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注释】①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②李益(748829):字君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宪宗时官至礼部尚书。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历文安县尉。畅诸:汝州(今河南临汝)人。历许昌尉。【译文】河中府的三层鹳雀楼,前望中条山,下瞰黄河,唐人在此留诗的很多,而只有李益、王之涣、畅诸的三篇诗最能描绘出登楼的景象情怀。李益诗说: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风烟并在思归处,远目非春亦自伤。王之涣诗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畅诸诗说: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欧阳文忠推挽后学【原文】欧阳文忠好推挽后学。王向少时为三班奉职①,干当滁州一镇②,时文忠守滁州。有书生为学子不行束脩③,自往诣之,学子闭门不接。书生讼于向,向判其牒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④。先生既已自屈,弟子宁不少高?盍二物以收威⑤,岂两辞而造狱⑥!书生不直向判,径持牒以见欧公。公一阅,大称其才,遂为之延誉奖进,成就美名,卒为闻人。【注释】①王向:字子直,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嘉祐二年(1057)与兄王回同举进士,历官峡石主簿。三班奉职:低级武阶官名。②干当:即勾当公事。勾当为管理之意,南宋人避高宗讳改为干当。一镇:指滁州下属的一个镇(一般为小工商业聚集地点)。③束脩(xiū):指交学费入学。④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此八字为《礼记曲礼》之文,谓依据礼法,弟子应登师门求教,为师者则不应往弟子家授学。⑤盍二物以收威:此用《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之文。二物,指梗条(楸树条)、荆条,古时学塾用以处罚学生。句意谓何不处罚学徒以保持为师的威仪。盍,何不的合音字。⑥岂两辞而造狱:为何要双方各执一词来打官司?【译文】欧阳修欧阳文忠公(修)喜欢提携好学的年轻人。王向年轻时以三班奉职的衔名,管理滁州一个镇的公事,当时文忠公为滁州知州。有个教书的儒生因为学生不交学费入学,就亲自到学生家授教,结果学生闭门不接纳。儒生就找王向递状子告这个学生,王向在他的状子上批写判词说:自古礼数,只听说弟子来学,没听说先生往教。先生既已自己屈尊前往,弟子又怎能不会慢待师道?何不行罚以收回你的师尊,哪用双方争竞来对簿公堂!儒生以为王向的判决不公正,就直接拿着状子去找欧公。欧公一看王向的判词,对他的才华大为称赏,因而为他传布名誉,鼓励他进取,终于使他成就了功名,成为知名的人士。枣与棘之别【原文】枣与棘①相类,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②,卑③而成林;以此为别。其文皆从朿④,音刺,木芒刺也。束而相戴⑤立生者,枣也。束而相比⑥横生者,棘也。不识二物者,观文可辨。【注释】①棘:植物名,即酸枣,也泛指各种有刺草木。酸枣,鼠李科,落叶灌木,有刺,常野生成丛莽状,果实较枣小,味酸。②列生:丛生。列:排列成行,文中有众多的意思。③卑:低矮。④朿:木芒,今作刺。⑤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文中指枣树的枝干一层层往上长。⑥比:挨着,紧靠着。【译文】枣树与酸枣树很相似,都有刺。枣树是单株独生的,树干高且横生的树枝较少;酸枣树是多株丛生的,树干低矮且长成一片,这就是它们的区别。枣和棘的字形都从朿,读作刺,是树木所长的芒刺的意思。树木的枝条一层层往上长的,就是枣树;枝条丛生、相互紧挨着长成一片的,就是酸枣树。不认识这两种树的人,看看文字的字形也就能够辨别了。 艺文三 【艺文三】 乌鬼考【原文】士人①刘克②博观异书。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③。世之说者,皆谓夔④、峡⑤间至今有鬼户⑥,乃夷⑦人也,其主谓之鬼主⑧,然不闻有乌鬼之说。又鬼户者,夷人所称,又非人家所养。克乃按《夔州图经》⑨,称峡中人谓鸬鹚⑩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余在蜀中,见人家有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注释】①士人:古代对读书人的通称。②刘克:人名,事迹不详。③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出自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乌鬼:一般认为是鸬鹚的别名。明焦竑《焦氏笔乘乌鬼》:鸬鹚,水鸟似鶂而黑,峡中人号曰乌鬼。子美诗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言此鸟捕鱼而人得食之也。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地主生活》:乌鬼有种种解释,有人解为鸬鹚(四川人呼为渔老鸦),我认为比较可靠。黄鱼:鱼类的一种,分大黄鱼、小黄鱼,文中当泛指鸬鹚所捕的一般小鱼。④夔(ku):即宋时夔州路,治所在今四川奉节。⑤峡:即宋时峡州路,治所在今湖北宜昌。⑥鬼户:唐宋时对西南地区乌蛮和爨()两个民族的蔑称。⑦夷:古代对异族的贬称,多用于中原地区以东的民族;春秋以后,多用于对中原地区以外民族的贬称。⑧鬼主:唐宋时对西南地区乌蛮和东西两爨首领的称号。鬼主因辖区大小不同,可分为都鬼主、大鬼主、小鬼主,各鬼主间没有固定的隶属关系。⑨《夔州图经》:即《夔州路图经》,今已散佚。⑩鸬鹚:也叫鱼鹰、水老鸦,鸟纲,鸬鹚科,羽毛主要为黑色并带有紫色金属光泽,经过驯化后可以用来捕鱼。余在蜀中:指宋康定元年(1040)以前,沈括随父亲在蜀中居住,沈括的父亲沈周当时知简州平泉县(今四川成都西南)。【译文】读书人刘克博览奇书。杜甫的诗里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句子,现今解说这诗的一些人,都说直到现在夔州、峡州一带还有叫鬼户的,就是蛮夷之人,他们的头领叫做鬼主,但是没有听到过有乌鬼的说法。况且鬼户这个说法,是对蛮夷之人的称呼,也不是指人们家里所养的东西。刘克于是查考了《夔州图经》,认为峡州一带的人把鸬鹚叫做乌鬼。蜀地临水而居的人家,都养鸬鹚,用绳子扎住它的脖子,让它去捕鱼,捉到鱼以后就倒提它把鱼倒出来,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我当年住在蜀中的时候,看到过人家养鸬鹚用来捕鱼,确实如此,不过不知道把它叫做乌鬼罢了。《香奁集》【原文】和鲁公有艳词①一编,名《香奁集》。凝后贵,乃嫁其名为韩偓②,今世传韩偓《香奁集》乃凝所为也。凝生平著述,分为《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籯金》六集,自为《游艺集序》云:予有《香奁》《籯金》二集,不行于世。凝在政府,避议论,讳其名,又欲后人知,故于《游艺集序》述之,此凝之意也。予在秀州,其曾孙和悖家藏诸本,皆鲁公旧物,末有印记甚完。【注释】①和鲁公:即和凝(898955)。字成绩,须昌(今山东东平)人。五代时后晋宰相,入后汉封鲁国公。艳词:旧时所谓闺房不雅驯者,即描写男女之情的诗。②韩偓(844923):字致尧,万年(今山西西安)人。晚唐诗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译文】和鲁公有描写男女之情的艳词一编,名之为《香奁集》。和凝后来贵显,于是嫁名于韩偓,如今世上流传的韩偓《香奁集》实为和凝所作。和凝的生平著述,分为《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籯金》六集,他自作的《游艺集序》谈到:我有《香奁》《籯金》二集,未曾流通于世。和凝在政府,回避他人的议论,故意不在艳词之作上自署己名,而又想让后人知道,所以在《游艺集序》中述及之,这是和凝的本意。我在秀州,他的曾孙和悖家里藏有这些集本,都是鲁公生前的旧物,后面均有非常完好的印记。【评析】艺文一词,作为一种学问、知识或文献著作的类别称呼,在正史的《艺文志》中是指图书目录,在方志的艺文类中则指搜集起来的诗文。在古人的通行语中,艺文所指往往接近于所谓文学,凡是与读书作文、辞章修养有关系的内容都可包括在内,比现在所称文学的涵盖面要宽。唐宋以来,随着科举的发达,诗赋成为士人晋升的重要工具,所以讲究诗学也蔚成风气。《笔谈》的《艺文》门虽分三卷,实际篇幅并不长,其中大部分条目可以归入诗学。明人著作中曾提到沈括有《诗话》之作,今人怀疑是由《笔谈》中辑录出来的,非是他原有此专作。《笔谈》此门的其他内容,以音韵学、文字学为多,另有一些文献考证和文人逸事。音韵学方面,北宋时盛行的是以官修《广韵》为中心的今音学,而古音学、等韵学的研究都还没有展开。沈括是较早注意到古音学、等韵学的学者,而且都有通脱的看法。譬如他说古人押韵有不可解者,如玖字、有字多与李字押韵之类,恐别有理;又说等韵引进梵学,虽先王所不言,然不害有此理,学者日深,自当造微。这类观念与他在自然科学上的见解互为表里。 书画 【书画】 耳鉴与揣骨听声【原文】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钟、王、顾、陆之笔①,见者争售②,此所谓耳鉴。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③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④。【注释】①钟、王、顾、陆:指魏晋南朝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和画家顾恺之、陆探微。②争售:指争相购买。③隐指:也称隐手,为宋人俗语。指物体表面看似平整,或看不清的物体本以为该是平整的,用手去摸却有高低不平的感觉。犹今言硌手。此以画作言之而谓色不隐指,意指画面上的着色看上去似乎颜料堆积,而抚摸它却没有凸起的感觉。④揣骨听声:本意指盲人占卜者靠手摸揣测人的骨相,又听人的声音,以判断人的贵贱吉凶。【译文】收藏书画作品的人,往往只注重书画家的名声,偶然传闻某幅作品为钟、王、顾、陆的手笔,见到者就争相购买,这就叫做耳鉴。又有观画而用手去摩挲的,相传以为画布不硌手指的为佳画,这又在耳鉴之下,被称为揣骨听声。善求古人心意【原文】欧阳公①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②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③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④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⑤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注释】①欧阳公:欧阳修。②正肃吴公:即吴育,谥号正肃。③披哆(chǐ):文中指花朵完全开放、花瓣散开。披:散开。哆:张开口的样子。④房敛:文中是花冠收紧的意思。房:花房,指花瓣的总体,也就是花冠。⑤睛:眼珠,文中指瞳孔。【译文】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牡丹丛古画,牡丹丛下方画有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好坏优劣。丞相吴育跟欧阳修是亲家,一见到这幅画就说:这画的是正午时分的牡丹。凭什么知道的呢?花朵完全开放、花瓣散开,而且花的色泽显得干燥,这是正午时的花。猫眼睛里黑瞳仁像条线,这是正午时的猫眼。假如是早上带露的花,那就应该花冠收拢、色泽鲜亮。猫的瞳孔早上和傍晚是圆的,时间越接近中午就越狭长,到正午时分就细得像一条线了。这就是善于研究、揣摩古人作画的笔意。高益匠心【原文】相国寺①旧画壁,乃高益②之笔。有画众工奏乐一堵③,最有意④。人多病⑤拥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⑦皆发四字⑧,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拨⑨乃掩⑩下弦,误也。余以谓非误也。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注释】①相国寺:也叫大相国寺,在今河南开封。始建于北齐,原名大建国寺,后被毁,唐代重建后改称相国寺。宋代再次重建后,称大相国寺,规模宏大,史载其中庭两庑可容万人,每月开放五次作为买卖货物的大市场。后又几度废毁、重建或重修。现存庙宇为清乾隆年间重修。②高益:宋代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宋太宗时授翰林待诏,善画佛道、鬼神、汉族及别族人马。③一堵:这里指一面墙壁上的壁画。④意:意趣,意味。⑤病:以之为病,即认为有毛病。⑥拥:抱,持。⑦管:乐器名,后引申为管乐器的统称,文中指笛、箫之类的管乐器。⑧四字:古代工尺谱中的一个音。工尺是我国古代音乐记谱时表示音阶的符号的总称。《辽史乐志》中载:其声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⑨拨:弹奏乐器时拨弦的用具。⑩掩:遮掩,挡住。盖:文中用作连词,用于连接上一层意思,表示原因。要注意将这种用法与盖的副词用法加以区别,盖作副词时表示大概、大约的意思。发指:抬起指头,文中指弹奏管乐器时抬起按孔的手指头使琵琶发出声音。拨过:拨子划过,文中指弹奏琵琶时拨子在弦上划过使琵琶发出声音。布置:古人论画的专用名词,指画面内容的分布安排。心匠:独特的构思、设计,后来也写作匠心。【译文】大相国寺的旧壁画,是高益的真迹。有一面墙上的一幅众乐工演奏音乐的壁画最有意味。观画的人多半会认为画中弹奏琵琶的人错拨了下弦,因为所有的管乐器都在发四这个音,而琵琶上的四字应该在上弦,这画中人所持的拨子是遮掩着下弦的,画错了。我认为不是画错了,因为管乐器是在按孔的指头抬起时发声,而琵琶则是在拨子从弦上划过时发声,这画中的拨子遮掩住下弦(说明刚从上弦划过),那么发声的弦应该正是上弦。高益作画的布局安排尚且能如此,他的匠心独运之处是可以推知的。书画之妙【原文】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彦远①《画评》言:王维②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予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谢赫③云:卫协④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又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⑤此真为识画也。【注释】①彦远:即张彦远。唐后期书画评论家。字爱宾,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间宰相张嘉贞后人。历官员外郎,著有《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等。②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官至尚书右丞。为盛唐著名诗人及画家。③谢赫:南朝齐梁时人,著有《古画品录》。④卫协:晋初画家,时有画圣之名。⑤此处所引欧阳修诗,原是和梅尧臣而作的,大意是说:古人绘画注重意境,不注重形似,梅尧臣的诗则强调写实,追求平淡的风格,咏物直露而不含蓄;对于绘画上的忘形得意,了解的人少,作诗如果过分求实,则不如学学忘形得意的办法,以意境为主,使人读一首诗如同看一幅画。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官至员外郎。【译文】书画作品的奥妙之处,当从心领神会的意境上体悟,难以仅从形迹的相似性上寻求。世上观赏绘画作品的人,大都不过能指摘画中的事物形象、配备位置及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瑕疵而已,至于确实能够在冥冥中领会优秀画作的深刻意境和哲理的,罕见其人。如张彦远的《画评》言说:王维画景物,多不问四时节令,如画花,往往将不同季节开花的桃、杏、芙蓉、莲花等画于同一幅景物图上。我家收藏的摩诘所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这是得心应手的创作,意趣到处便可成画,所以能够达理入神,深得天机本性。这是难以与普通人理论的。谢赫说:卫协的画,虽然不能完全精妙逼真地绘出事物的外在形象,而有生动的神气和韵味,所画超越竞起的名家,可称是空前绝后的作品。欧阳文忠公的《盘车图诗》又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这些都是真正懂得绘画奥妙之所在的言论。王维《黄梅出山图》【原文】王仲至①阅吾家画,最爱王维画《黄梅出山图》。盖其所图黄梅、曹溪②二人,气韵神检,皆如其为人。读二人事迹,还观所画,可以想见其人。【注释】①王仲至:即王钦臣(约10351101)。字仲至,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历官开封府尹、集贤殿修撰。以藏书著称。②黄梅:即唐高僧弘忍(602675)。俗姓周,黄梅(今属湖北)人。为禅宗第五祖。曹溪:即唐高僧慧能(638713)。俗姓卢,弘忍弟子,后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传道。为禅宗第六祖。【译文】王仲至观赏我家的藏画,最喜欢王维画的《黄梅出山图》。这是由于所画黄梅、曹溪二人,气韵神情和约束检点的态度,都像他们的为人。阅读传记所载二人的事迹,再看王维所画,可以想见二人的真实形象。画工画佛光之谬【原文】画工画佛身光①,有匾圆如扇者,身侧则光亦侧,此大谬也。渠②但见雕木佛③耳,不知此光常圆④也。又有画行佛,光尾向后,谓之顺风光,此亦谬也。佛光乃定果⑤之光。虽劫风⑥不可动,岂常风⑦能摇哉!【注释】①佛身光:为佛造像时,以佛身为中心画出一圈辉光,称佛光。②渠:古汉语中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他、他们。③雕木佛:用木头雕刻的佛像。④常圆:一直是圆的。常:永久的,固定的。⑤定果:文中是修成正果的意思。⑥劫风:毁灭之风。劫:佛教用语,劫波的简称。古印度佛教传说认为,世界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并重新开始,这样一个轮回的周期叫做一劫。佛经认为劫包括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叫做四劫。到坏劫时,会有火、水、风三灾出现,世界将归于毁灭。文中所说的劫风就是指的坏劫之风。⑦常风:普通的风。常:普通的,平常的。【译文】画工画佛身的辉光,有时画作扁圆状扇形的,如果佛身侧转时,那辉光也侧转,这就大错特错了。他们大概只见到过木雕的佛像而已,不知道这种圆形的辉光是固定不变的。还有人画行走的佛,把那辉光的尾部画得拖向后方,叫什么顺风光,这也是错误的。佛的辉光是修成定果的光。即使是遇到能毁灭一切的劫风也不会动摇,哪里是寻常之风所能吹动的啊!宋迪论山水画活笔【原文】度支员外郎宋迪①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往岁小窑村陈用之②善画,迪见其画山水,谓用之曰:汝画信工,但少天趣。用之深伏其言,曰:常患其不及古人者,正在于此。迪曰:此不难耳。汝先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神领意造,倪然③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用之自此画格得进。【注释】①宋迪:字复古,洛阳人。历官度支员外郎。善画寒林、松石,尤善平山远水。作画崇尚意境,苏轼曾称其画妙绝一时。②陈用之:之亦作智。郾城(今属河南)人。仁宗天圣中为图画院祗候,未久罢归。居小窑镇,世人多称之为小窑陈。善画佛道、人马、山川林木,而偏于精详。③倪(huǎnɡ)然:通恍然,忽然领悟的样子。【译文】度支员外郎宋迪精工绘画,尤其擅长平山远水。其得意作品,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称为八景,喜欢的人多为传播。往年小窑村陈用之善于绘画,宋迪见其山水画,对他说:你的画确实精工,但缺少自然情趣。用之深深叹服他这话,说:我常担心自己的画不及古人,正在于这一点。宋迪说:这点不难做到。你可以先找一堵破败的墙壁,对着墙壁张起一幅白色丝绢的大画布,然后倚在败墙上,早晨晚上日出日落时,都看败墙在画布上的投影。观看得久了,隔着画布就能见到败墙的上部,高低平凹,曲曲折折,都能变幻成山水的景象。心目一体而存想:败墙高处是山,低处是水;凹陷处是山谷,缺口处是山涧;显豁处是近景,模糊处是远景。神会而意到,忽然发现败墙上都是人物、禽兽、草木飞动往来的景象,全然历历在目。于是随意命笔,默然画出心领神会的意象,自然画中的意境就都天然而成,不似人为的造作,这就叫做活笔。用之自此以后,绘画的格调得以不断进步。徐铉善小篆江南徐铉①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处。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铉尝自谓吾晚年始得竵匾②之法。凡小篆,喜瘦而长;竵匾之法,非老笔不能也。【注释】①徐铉(917992):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初仕南唐为大臣,入宋后历官给事中。②竵(wāi)匾:读作歪扁。小篆书法,如传统所称的铁筋篆,一般喜正直瘦长,然过正而无偏侧,皆长而无扁圆,则显得呆板。竵匾之法,盖折衷隶法于篆书,虽有歪、扁之笔而不失正,是为难得。【译文】南唐徐铉善于小篆书法,对着日光看他的小篆作品,笔画的中心都有一缕浓墨,恰在笔画的正中。至于笔画的曲折之处,这缕浓墨也在正中,没有偏侧到笔画两边的。这是由于笔锋直行,既不倒退,也不偏斜,所以笔锋常在笔画的正中。这是小篆书法正宗的运笔法度。徐铉曾自称我到晚年才摸索出竵匾之法。凡是小篆,一般喜欢瘦而长;折衷使用歪、扁的运笔法度,非具有老到经验的书法家不能做到。吴道子画圆光【原文】《名画录》①:吴道子②尝画佛,留其圆光,当大会中,对万众举手一挥,圆中运规③,观者莫不惊呼。画家为之自有法,但以肩倚壁④,尽臂挥之,自然中规。其笔画之粗细,则以一指拒壁⑤以为准,自然均匀。此无足奇。道子妙处,不在于此,徒惊俗眼耳。【注释】①《名画录》:五代张僧繇著。②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唐玄宗时任内教博士,改名道玄,世称画圣,其绘画技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擅长画佛教和道教人物。③运规:转动圆规。运:转动。④倚壁:靠近墙壁。倚:在古汉语中有一个义项就是靠近,如李白诗《明堂赋》岌嵩喷伊,倚日薄月中的倚。⑤拒壁:抵住墙壁。文中是指画线条时,伸出一个手指抵住墙壁来固定画笔与墙壁的距离,从而画出粗细相等的线条。【译文】《名画录》里说:吴道子曾经绘制佛像,留下一圈佛光不画,等到举行盛典的时候,当着成千上万人的面,举起手来一挥而就,佛光圆得就像用圆规所画一般,众人无不惊叹。画家绘制圆形自有办法,只要将肩头靠近墙壁,尽量伸长臂膀挥手画圆,(所画的圆)自然像用圆规画出的一样。画家控制笔画粗细的方法,就是由握笔之手的一个手指抵住墙壁作为保持距离的标准,画出的线条自然粗细均匀。这些都不足为奇。吴道子绘画的高妙之处并不在于这些地方,只不过令俗人之眼感到惊异罢了。晋宋人墨迹【原文】晋、宋人墨迹,多是吊丧问疾书简。唐贞观中,购求前世墨迹甚严,非吊丧问疾书迹,皆入内府。士大夫家所存,皆当日朝廷所不取者,所以流传至今。【译文】现存的两晋及刘宋时人物的书法真迹,大都是吊丧问疾的书信之类。唐代贞观年间,搜访购求前世书法真迹的措施非常严格,只要不是吊丧问疾的书信之类,全都入于皇宫的内府。如今士大夫家所收藏的,都是当时朝廷所不收的,所以能够流传到现在。徐熙与黄筌【原文】国初,江南布衣徐熙①、伪蜀翰林待诏黄筌②,皆以善画著名,尤长于画花竹。蜀平,黄筌并子居宝、居寀、居实,弟惟亮,皆隶翰林图画院,擅名一时。其后江南平,徐熙至京师,送图画院。品其画格,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筌恶其轧己,言其粗恶不入格,罢之。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工与诸黄不相下,筌等不复能瑕疵,遂得齿院品。然其气韵,皆不及熙远甚也。【注释】①徐熙: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南唐时不仕,后入宋。与黄筌并为五代宋初花鸟画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②黄筌(约903965):字要叔,成都人。仕前、后蜀,入宋官至太子左赞善大夫。与诸子及弟惟亮并善花鸟画,自成一派。【译文】本朝立国之初,江南处士徐熙、后蜀翰林待诏黄筌,都以善画著名,尤其擅长画花竹。后蜀平定后,黄筌及诸子居宝、居寀、居实,以及弟惟亮,都入宋而隶籍于翰林图画院,擅画名于一时。此后江南平定,徐熙被征至京师,也送到图画院供职。品评他们的绘画风格,黄氏父子兄弟画花,妙在着色,用笔极为鲜艳细致,几乎看不到墨迹,只以淡淡的色彩染成,他们自称为写生;徐熙画花,则是用墨笔画的,特别潦草,然后在水墨上略施彩色,神气便迥然而出,别有一番生动的韵味。黄筌妒忌徐熙超过自己,就说徐熙的画粗糙拙劣不入流,徐熙遂被罢去图画院待诏的职事。徐熙之子于是仿效诸黄的风格,更不用墨笔,而直接用彩色来画,称所画为没骨图,且精工与诸黄不相上下,黄筌等也不再能指摘其瑕疵,因而得以列入图画院入品的作品中。然而所谓没骨图的气韵,已远不及徐熙的作品。学书法度【原文】予从子辽①喜学书,尝论曰:书之神韵虽得之于心,然法度必资讲学。常患世之作字,分制无法。凡字有两字、三四字合为一字者,须字字可拆;若笔画多寡相近者,须令大小均停。所谓笔画相近,如殺字,乃四字合为一,当使乂、木、几、又四者大小皆均;如尗字,乃二字合,当使上与小二者大小长短皆均。若笔画多寡相远,即不可强牵使停,寡在左则取上齐,寡在右则取下齐。如从口从金,此多寡不同也,唫即取上齐,釦则取下齐;如从尗从又,及从口从胃,三字合者,多寡不同,则叔当取下齐,喟当取上齐。如此之类,不可不知。又曰:运笔之时,常使意在笔前,此古人良法也。【注释】①辽:沈辽(10321085)。字叡达,曾任酒税、市舶司、军资库等监官,因事下狱,被流放。擅长诗文、书法。【译文】我的侄子沈辽喜欢学书法,曾经议论说:书法的神韵虽然要有悟性才能体会到,然而规矩法度是一定要靠讲论学习的。常见世人写字的毛病,在于合体字各部分的拆合安排没有章法。凡是一字有用两个字或三四个字合成的,应该使字字可拆开;如果笔画的多寡相近的,要使它们大小匀称。所谓笔画的多寡相近,如殺字,是四个字合为一字的,应当使乂、木、几、又四者的大小都均匀;又如尗字,是两个字合为一字的,应当使上与小二者的大小长短都均匀。如果笔画的多寡相差较多,则不可牵强地使之均匀,笔画少的在左就在上面取齐,笔画少的在右就在下面取齐。如从口从金,这是笔画多寡不同的,二者合成唫字即在上面取齐,合成釦字则在下面取齐;又如从尗从又,及从口从胃,都是三个字合成一字的,两边笔画的多寡不同,则叔字应当在下面取齐,喟字应当在上面取齐。诸如此类,都不可不知道。又说:运笔的时候,要常使每一笔的书写法度在落笔之前已在心中形成,这是古人练习书法的良好方法。王羲之《乐毅论》石刻【原文】王羲之书,旧传唯《乐毅论》乃羲之亲书于石,其他皆纸素所传。唐太宗裒聚二王墨迹,唯《乐毅论》石本在,其后随太宗入昭陵①。朱梁时,耀州节度使温韬②发昭陵得之,复传人间。或曰公主以伪本易之,元不曾入圹③。本朝入高绅④学士家。皇祐中,绅之子高安世为钱塘主簿,《乐毅论》在其家,予尝见之。时石已破缺,末后独有一海字者是也。其家后十余年,安世在苏州,石已破为数片,以铁束之。后安世死,石不知所在。或云苏州一富家得之,亦不复见。今传《乐毅论》皆摹本也,笔画无复昔之清劲。羲之小楷字,于此殆绝。《遗教经》之类,皆非其比也。【注释】①昭陵:唐太宗陵墓。②温韬: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末为华原镇将,降于后梁,曾盗发唐诸帝陵墓。后唐明帝时被赐死。③圹(kunɡ):墓穴。④高绅:鄞县(今属浙江)人。为真宗朝宰相王钦若亲戚,曾屡任馆职,又历转运使、经略使等。【译文】王羲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旧时相传只有《乐毅论》是王羲之亲笔书写上石的,其他都是以纸本或绢本流传的。唐太宗搜集王羲之父子的墨迹,只有《乐毅论》的石刻尚在,后来太宗去世时被随葬于昭陵。朱氏后梁时,耀州节度使温韬盗发昭陵,得到《乐毅论》石刻,才使之复传于世间。也有人说此石刻在随葬时,被太宗公主用伪造的石刻调换了,真石刻原不曾入墓穴。此石刻到本朝入于高绅学士家。皇祐年间,高绅之子高安世为钱塘主簿,《乐毅论》石刻在其家,我曾见到过。此时石刻已破损残缺,其文最末只剩一个海字的那一块就是。此后十余年,高安世家在苏州,石刻已破裂为好几片,用铁箍箍在一起。后来安世死去,石刻也不知所在。或说石刻流落到了苏州的一个富豪家里,然而也没有人再见到过。现在流传的《乐毅论》都是石刻本的摹本,笔画已没有先前石刻本的清劲之风。羲之的小楷字作品,大概到此就绝迹了。至于《遗教经》之类,则都不能和这幅作品相比。董源、巨然山水画【原文】江南中主①时,有北苑使董源②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③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注释】①江南中主:即南唐皇帝李璟(916961)。942年即位,后为后周所攻,去帝号,改称江南国主。②董源:南唐画家。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擅长水墨山水画,为当时南方山水画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③巨然:五代宋初画家。初为江宁开元寺僧,后随南唐后主降宋入汴京,居开宝寺。继承董源水墨山水画风而有发展,世称董巨。【译文】江南中主在位时,有北苑使董源擅长绘画,尤其精工于秋天雾霭远景的画作,多描写江南的真山真水,而不用奇特峻峭的笔法。后来建业僧人巨然继承董源的画法,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大体董源及巨然的水墨画作都应该远观,他们的用笔甚为潦草,靠近观看几乎不似物类形象,远看则景物粲然呈现,寄托幽远的情思,使人如目睹胜境奇观。如董源所画的《落照图》,近看不见有什么功夫,远观则村村落落邈然深邃悠远,全是一派日落远山时的晚景,远方的峰顶宛然有落日返照的霞光,这正是他的画作的奇妙之处。【评析】此门主要是谈书画鉴赏的,但涉及书法、绘画理论及技巧,保存了重要的书画史资料,多为后世书画学著作所引用。 技艺 【技艺】 隙积术与会圆术【原文】算术求积尺①之法,如刍萌②、刍童、方池、冥谷、堑堵、鳖臑③、圆锥、阳马④之类,物形备矣,独未有隙积一术。古法:凡算方积之物,有立方⑤,谓六幂皆方者。其法再自乘则得之。有堑堵,谓如土墙者,两边杀,两头齐。其法并上下广折半以为之广,以直高乘之⑥,又以直高为股,以上广减下广,余者半之为勾。勾股求弦,以为斜高。有刍童,谓如覆斗者,四面皆杀。其法倍上长加入下长,以上广乘之;倍下长加入上长,以下广乘之;并二位,以高乘之,六而一。隙积者,谓积之有隙者,如累棋、层坛及酒家积罂⑦之类。虽似覆斗,四面皆杀,缘有刻缺及虚隙之处,用刍童法求之,常失于数少。余思而得之,用刍童法为上位、下位,别列⑧下广,以上广减之,余者以高乘之,六而一,并入上位。假令积罂:最上行纵广各二罂,最下行各十二罂,行行相次。先以上二行相次,率至十二,当十一行也。以刍童法求之,倍上行长得四,并入下长得十六,以上广乘之,得之三十二;又倍下行长得二十四,并入上长,得二十六,以下广乘之,得三百一十二;并二位得三百四十四,以高乘之,得三千七百八十四。重列⑨下广十二,以上广减之,余十,以高乘之,得一百一十,并入上位,得三千八百九十四;六而一,得六百四十九,此为罂数也。刍童求见实方之积,隙积求见合角不尽,益出羡积也。履亩之法,方圆曲直尽矣,未有会圆之术⑩。凡圆田,既能拆之,须使会之复圆。古法惟以中破圆法拆之,其失有及三倍者。余别为拆会之术,置圆田,径半之以为弦,又以半径减去所割数,余者为股;各自乘,以股除弦,余者开方除为勾,倍之为割田之直径。以所割之数自乘倍之,又以圆径除所得,加入直径,为割田之弧。再割亦如之,减去已割之弧,则再割之弧也。假令有圆田,径十步,欲割二步。以半径为弦,五步自乘得二十五;又以半径减去所割二步,余三步为股,自乘得九;用减弦外,有十六,开平方,除得四步为勾,倍之为所割直径。以所割之数二步自乘为四,倍之得为八,退上一位为四尺,以圆径除。今圆径十,已足盈数,无可除。只用四尺加入直径,为所割之孤,凡得圆径八步四尺也。再割亦依此法。如圆径二十步求弧数,则当折半,乃所谓以圆径除之也。此二类皆造微之术,古书所不到者,漫志于此。【注释】①积尺:在本文中泛指体积,也就是立方尺的意思。积:数学名词,两个或多个数相乘的结果称为这些数的积。在古代算学书籍里常借用长度单位名称来兼表面积单位或者体积单位,因此,积尺在古代既可以表示平方尺,也可以表示立方尺。②刍萌:长方楔形状,其底面为长方形,两个侧面为梯形,也称为刍甍(hōnɡ)。③鳖臑:一种锥体,底面为直角三角形且有一棱与底面垂直。④阳马:四棱锥,有时指底面为长方形且有一棱与底面垂直的锥体。⑤立方:文中指正方体。⑥以直高乘之:用梯形面的垂直高相乘,文中指用上句中所得的数值(梯形的上下宽相加除以二)与高相乘。至此,实际上就得到了这个梯形的面积,也为下一步乘以长度得到物体的体积作了准备。⑦罂:古代一种腹大口小的陶制容器。⑧别列:文中指另外计算。⑨重列:另外列出。⑩会圆之术:会圆术,沈括所创的一种计算圆弓形弧长的近似方法,其近似公式为C=a+h2r6,其中r为半径,h为矢高,a为弦长。沈括并未给出这一公式的推导,它很可能与《九章算术》中弧田术有着某种密切的关系。别:另,另外。古代无另字,用另的地方常写作别。各自乘:文中指将弦、股各自平方。再割亦如之:再次切割也如此类推。减去已割之弧,则再割之弧也:(用总的弧长)减去已割部分的弧长,就是再切割之田的弧长了。步:古代计量单位,一步为五尺。造微之术:比较精确的计算方法。志:记,记述。【译文】算术中求物体体积的方法,如刍萌、刍童、方池、冥谷、堑堵、鳖臑、圆锥、阳马等,各种形状的物体都具备了,只是没有隙积术。古代的算法:凡计算物体的体积,有立方体,是指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物体,其计算方法是把一条边自乘两次就可以求得了。有堑堵,是指有点像土墙形状的物体,两边是斜的,两头的面是垂直的。它的截面面积的算法是:先把上、下底的宽相加,除以二,作为截面的宽,用直高与它相乘就求得了一个值;再将直高作为股,用上底面的宽减去下底面的宽,所得之差除以二作为勾,用勾股定理算出弦,就是它的斜边长。有刍童,是指有点像翻过来的方斗形状,四侧都是斜面。它的计算方法是:将上底面的长乘二,与下底面的长相加,再与上底面的宽相乘;将下底面的长乘二,与上底面的长相加,再与下底面的宽相乘;把这两个数值相加,与高相乘,再取其六分之一(就求得了它的体积)。隙积,是指堆累起来而其中有空隙的物体,像堆叠起来的棋子、分层建造起来的土坛以及酒馆里堆累起来的酒坛子一类的物体。它们虽像倒扣着的斗,四侧都是斜面,但是由于边缘存在着一定的残缺或空隙,如果用刍童法计算,所得数量往往比实际的要少。我想出了一种计算方法:用刍童法算出它的上位、下位数值,另外单独列出它的下底宽,减去上底宽,将所得之差乘高,取其六分之一,再并入前面的数目就可以了。假设有用酒坛子累成的堆垛,最上层的长、宽都是两只坛子,最下层的长、宽都是十二只坛子,一层层交错堆垛好。先从最上层数起,数到有十二只坛子的地方,正好是十一层。用刍童法来计算,把上层的长乘二得四,与下层的长相加得十六,与上层的宽相乘,得三十二;再把下层的长乘二得二十四,与上层的长相加得二十六,与下层的宽相乘,得三百一十二;上、下两数相加,得三百四十四,乘高得三千七百八十四。另外将下层的宽十二减去上层的宽,得十,与高相乘,得一百一十,与前面的数字相加,得三千八百九十四;取它的六分之一,得六百四十九。这就是这堆酒坛的数量。运用刍童法算出的是实方的体积,运用隙积法算出的是空缺部分拼合成的体积,也就可以算出多余的体积。丈量土地的方法,方、圆、曲、直的算法都有,不过没有会圆的算法。凡是圆形的土地,既能够拆开来,也应该能让它拼合起来恢复圆形。古代的算法,只用中破圆法把圆形拆开来计算,它的误差有达三倍之多的。我另外设计了一种拆开、会合的计算方法。假设有一块圆形的土地,用它的直径的一半作为弦,再以半径减去所割下的弧形的高,用它们的差作为股;弦、股各自平方,用弦的平方减去股的平方,将它们的差开平方后作为勾,再乘二,就是所割弧形田的弦长。把所割的弧形田的高平方,乘二,再除以圆的直径,所得的商加上弧形的弦长,便是所割弧形田的弧长。再割一块田也像这样计算,用总的弧长减去已割部分的弧长,就是再割之田的弧长了。假如有块圆形的土地,直径是十步,想使割出的圆弧高二步,就用圆半径五步作为弦,五步自乘得二十五;又用半径减去弧形的高二步,它们的差三步作为股,自乘得九;用它与弦二十五相减得十六,开平方得四,这就是勾,再乘二,就是弧的弦长。把圆弧的高二步自乘,得四,再乘二得八,退上一位为四尺,用圆的直径相除。现今圆的直径为十,已经满了整十数,不可除。只用四尺加下圆弧直径,就是所割圆的弧长,共得圆弧直径八步四尺。再割一块圆田,也依照这种方法。如果圆直径是二十步,要求弧长,就应当折半,也就是所说的要用圆弧的半径来除它。这两种方法都涉及精确的算法,是古书里没有说到的,随笔记录于此。喻皓《木经》【原文】营舍之法,谓之《木经》,或云喻皓①所撰。凡屋有三分(去声):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凡梁长几何,则配极②几何,以为榱等③。如梁长八尺,配极三尺五寸,则厅堂法也。此谓之上分。楹④若干尺,则配堂基若干尺,以为榱等。若楹一丈一尺,则阶基四尺五寸之类,以至承棋、榱桷⑤皆有定法,谓之中分。阶级有峻、平、慢三等;宫中则以御辇⑥为法:凡自下而登,前竿垂尽臂,后竿展尽臂,为峻道⑦;(荷辇十二人:前二人曰前竿,次二人曰前绦;又次曰前胁,后二人曰后胁;又后曰后绦,末后曰后竿。辇前队长一人曰传唱,后一人曰报赛。)前竿平肘,后竿平肩,为慢道;前竿垂手,后竿平肩,为平道。此之谓下分。其书三卷。近岁土木之工益为严善,旧《木经》多不用,未有人重为之,亦良工之一业也。【注释】①喻皓:北宋前期建筑师。浙东人。曾被欧阳修称为国朝以来木工第一人。②极:屋顶。实指屋顶与横梁之间的垂直高度。③榱(cuī)等:同衰等,等级,比例。④楹:支撑横梁的木柱。⑤承棋:即斗拱,梁和柱之间的承重结构。榱桷:椽子。⑥御辇:此指皇帝专坐的轿。⑦凡自下而登四句:抬御辇升阶,当抬辇者都在台阶上时,最前面的二人(前竿)手臂自然下垂到手能握竿的最低度(垂尽臂),最后面的二人(后竿)则手臂上举到手能握竿的最高度(展尽臂),以此保持前后的平衡。这样的台阶比较陡,所以叫做峻道。下述慢道、平道,坡度依次降低,文意参此。【译文】关于屋舍的营造技术,有一部专门讨论的书籍叫做《木经》,有的说是喻皓所撰。此书将屋舍建筑概括为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梁以下、地面以上为中分,台阶为下分。凡是梁长多少,则梁到屋顶的垂直高度就相应地配多少,以此定出比例。如梁长八尺,梁到屋顶的高度就配三尺五寸,这是厅堂的规格。这叫做上分。柱子高若干尺,则堂基就相应地配若干尺,也以此定出比例。如柱子高一丈一尺,则堂前大门台阶的宽度就配四尺五寸之类,以至于斗拱、椽子等都有固定的尺寸,这叫做中分。台阶则有峻、平、慢三种;皇宫内是以御辇的出入为标准的:凡是抬御辇自下而上登台阶,前竿下垂尽手臂之长,后竿上举也尽手臂之长,这样才能保持平衡的台阶叫做峻道;(抬辇的共有十二人:前二人称前竿,其次二人称前绦;又其次二人称前胁,其后二人称后胁;再后二人称后绦,最后二人称后竿。御辇的前面有队长一人称传唱,御辇的后面有一人称报赛。)前竿与肘部相平,后竿与肩部相平,这样才能保持平衡的台阶叫做慢道;前竿下垂尽手臂之长,后竿与肩部相平,这样就能保持平衡的台阶叫做平道。这些叫做下分。其书共有三卷。近年土木建筑的技术更为严谨完善了,已多不用旧时的《木经》,然而还没有人重新编写一部这样的书,这也应该是优秀的木工信得留意的一项业内之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原文】版印①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②始印五经,已后③典籍④皆为版本⑤。庆历中,有布衣⑥毕昇,又为活版⑦。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⑧,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⑨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⑩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注释】①版印:雕版印刷,即在成块的木板上按镜像雕刻好文字、图案,再用这样的板子进行印刷。一般认为这种方法起源于隋代。②冯瀛王:冯道(882954年),五代时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死后追封为瀛王。③已后:以后。已,通以。④典籍:经典和古籍。⑤版本:用雕版法印制而成的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五经等儒家经典过去只有手抄本,自冯道组织人用雕版法印制后,才有了区别于抄本的版本。⑥布衣:平民。⑦活版:即活字板。唐代雕版印刷已经很发达,但都是用整块的木板整页雕刻。活版则不同,是用一个个字模临时拼组而成。活版的出现,标志着印刷术又经历了一次革命,是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⑧钱唇:铜钱的边。毕昇的泥活字,是用胶泥制成块后刻出的反体凸字,薄如钱唇是说所刻反体凸字的厚度与铜钱边缘的厚度差不多。⑨和:混合。⑩铁范:铁框子。范:模子。就:靠近。药:即上文松脂、腊和纸灰之类,有黏性,遇热熔化,冷却后会凝固。如砥:意思是说像磨刀石一样平。自:另自,别自。更互:交替,轮流。贴:贴上标签,用标签标示。贮:储存。素:往常,平常。木理:木材的纹理。燔(fn):烧。【译文】毕昇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至五代时的冯瀛王才开始用雕版印制五经,从那以后的各种典籍和图书都是雕版印刷本了。庆历年间,有位叫毕昇的平民又创造了活字印版。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的厚薄像铜钱的边缘一般,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烧烤使它变得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住。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好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个印版,拿着它靠近火烘烤;等松脂等物开始熔化时,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于是,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制三两本书,(这种方法)不能算很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书,(这种方法)就显得特别快捷。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正在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排字模;这一块刚印完,另一块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多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字模)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加以标示,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它们储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冷之字,随即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是因为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沾了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加上容易与药物互相粘连,不能(重新把字模)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后,再次用火烘烤,使药物熔化,用手一抹,那些字模就会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房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卫朴精于历术【原文】淮南人卫朴精于历术,一行之流也。《春秋》日蚀三十六,诸历通验,密者不过得二十六七,唯一行得二十九;朴乃得三十五,唯庄公十八年一蚀,今古算皆不入蚀法,疑前史误耳。自夏仲康五年癸巳岁至熙宁六年癸丑,凡三千二百一年,书传所载日蚀凡四百七十五,众历考验虽各有得失,而朴所得为多。朴能不用算①推古今日月蚀,但口诵乘除,不差一算②。凡大历③悉是算数,令人就耳一读,即能暗诵;旁通历④则纵横诵之。尝令人写历书,写讫,令附耳读之,有差一算者,读至其处,则曰此误某字,其精如此。大乘除皆不下,照位运筹如飞⑤,人眼不能逐。人有故移其一算者,朴自上至下手循一遍,至移算处则拨正而去。熙宁中撰《奉元历》,以无候簿⑥,未能尽其术,自言得六七而已,然已密于他历。【注释】①不用算:不用计算工具。古人以算筹为计算工具,有专用的盘,故后来称珠算工具为算盘。据现在所知,宋代珠算的算盘可能已比较流行,但仍常用算筹。又,从沈括本条的记录来看,卫朴晚年可能视力已很差,或者已目盲。②一算:犹今言一个数。每个数都可看成是一次运算,故称一算。③大历:指正式制定的历法书。④旁通历:当是指历史年表一类的工具书。这类年表通常以历法年代(或称长历)与各朝代的纪年相对照,纵横交错列成表格,古人称为旁行斜上或旁通。历法的制定需要参考历史纪年。⑤大乘除皆不下二句:指卫朴用算筹运算时,不用像现在列算式一样,一步一步摆下去,只按照数位放置或移动少量算筹,即可得出结果。犹如现在精于珠算者,不用从个位数打起,只从高位拨珠,后面的珠子稍做调整,便已得出结果。古人用算筹乘除,被乘数和被除数放在上边叫上位,乘数和除数放在下边叫下位,中间为运算的位置叫中位。⑥候簿:候天的记录簿,即观测记录。【译文】淮南人卫朴精通历法,在这方面是不亚于唐僧一行的人物。《春秋》一书中记载了三十六次日食,历代历法学者通加验证,一般认为所记与实际天象密合的不过有二十六七次,只有一行证明有二十九次;而卫朴则证明有三十五次,只有庄公十八年的一次日食,与古今学者对日食发生日期的推算都不合,怀疑是《春秋》记错了。从夏代仲康五年癸巳岁到宋代熙宁六年癸丑岁,凡三千二百零一年,各种书籍所记载的日食共有四百七十五次,以往各种历法的推考检验虽各有得失,而卫朴所得出的合乎实际的结论要较前人为多。卫朴不用计算工具就能够推算古今的日月食,加减乘除都只用口算,却一个数都不会错。凡是正式制定的历法书,全都是一大堆计算程序和数字,卫朴叫人在耳边读一遍,就能够背下来;对于历表和各种年表,他也都能纵横背诵。他曾让人抄写历书,抄写完毕后,叫抄写的人贴着他的耳朵读一遍,有哪个地方错了一个数,读到那地方时,他就说某字抄错了,他的学问竟能精湛到这样的程度。他用算筹运算时,很大数字的乘除都不用一步一步摆下去,只照着数位运筹如飞,人的眼睛都跟不上。有人曾故意移动了他的一只算筹,他从上到下用手摸了一遍,到被移动的地方,又随手拨正而离开。熙宁年间制定《奉元历》,因为没有实际的观测记录,卫朴未能全部发挥他的才能和知识,他自己也说这部历法的可靠性大约只有六七成,然而已比其他历法要精密一些。梵天寺木塔【原文】钱氏①据两浙②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③,方两三级,钱帅④登之,患⑤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⑥,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⑦之妻,赂⑧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⑨,便实钉⑩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肱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注释】①钱氏:指五代吴越国(907978)的吴越王及其子孙。吴越国为钱镠所建。②两浙:宋时路名,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部分地区。③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在杭州梵天寺建造一座木塔。此处的梵天寺木塔指宋乾德二年(964)重建的木塔。原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④钱帅:即钱俶(929988),钱镠的孙子,后归顺北宋,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⑤患:担忧,忧虑。⑥布瓦:盖瓦。布:铺设。⑦喻皓:也作预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浙江杭州一带人,生卒年代不详,普通木工出身,北宋初年曾任都料(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人称预都料。他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善于学习,勤于思索,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多层宝塔和楼阁。相传喻皓曾撰成《木经》三卷。《木经》为我国古代重要建筑工程著作,可惜亡佚,具体内容现已无法窥究。沈括《梦溪笔谈技艺》中还有一条笔记专记《木经》,虽然文字不多,但是为我们提供了与《木经》有关的弥足珍贵的资料。⑧赂:赠送财物。赂在上古并不作贿赂讲,其由赠送财物引申出的贿赂之义是后起的。贿赂在古代叫赇。⑨讫(q):完毕,终了。⑩实钉:用钉子钉实、钉牢。弥束:全部紧束,文中指通过逐层钉板,使塔体得到紧固、结构得到加强的意思。六幕:文中指立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即下文举例所用箱子的六个面。肱箧(qi):撬开箱子,此处指箱子。履:践踏,踩。相持:互相支撑。伏:通服,敬佩,信服。精练:精熟。【译文】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时,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说:还没有盖瓦,上面轻,所以才会这样。于是在上面盖了瓦,但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实在没有办法了,工匠就暗地里让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给她送了金钗,求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个容易啊,只要逐层铺上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按他说的(去做),塔身于是稳定了。因为钉牢木板以后,各层上下更加紧密连接,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一只箱子。人踩上去,上下及周边四面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评析】本门所记各项技能、技术,包含重要材料。如:(1)介绍沈括本人的数学成就,包括隙积术(有间隙垛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会圆术(由已知圆的直径和圆弧的高求圆弧弧长的方法)等;(2)介绍喻皓《木经》的建筑技术;(3)介绍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技术;(4)介绍天文历算家卫朴的事迹。 神奇 【神奇】 原始石斧【原文】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云雷神所坠,多于震雷之下得之,而未尝亲见。元丰中,予居随州①,夏月大雷震,一木折其下,乃得其一楔,信如所传。凡雷斧,多以铜铁为之,楔乃石耳,似斧而无孔。世传雷州多雷,有雷祠在焉,其间多雷斧、雷楔。按《图经》,雷州②境内有雷、擎二水,雷水贯城下,遂以名州。如此,则雷自是水名,言多雷乃妄也。然高州有电白③县,乃是邻境,又何谓也?【注释】①随州:今湖北随州市。②雷州:今广东雷州市。③电白:今属广东茂名市。【译文】传闻世人有拾得雷斧、雷楔的,说是天上的雷神所遗落,多可在震雷之下的地面上拾到,而我未曾亲自见过。元丰年间,我在随州,夏天发生大雷震,下面一棵树被劈断,我也找到一件楔子,果然如世人所传。凡是雷斧,多用铜铁制造,而楔是石制的,像斧而没有孔。世传雷州多雷,那里建有雷祠,祠中就多有雷斧、雷楔。我翻查《图经》,雷州境内有雷、擎两条河,雷水经过城下,因此其地就因水名而叫雷州。如果这样的话,则这个雷自是水名,说雷州之名得自多雷乃是妄说。然而高州又有电白县,与雷州是邻境,这个电白又是什么意思呢?陨石【原文】治平①元年,常州②日禺时③,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④如月,见⑤于东南。少时⑥而又震一声,移著⑦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⑧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⑨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⑩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为之传甚详。【注释】①治平:宋英宗赵曙年号(10641067)。②常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江苏省常州市。③日禺(y)时:太阳西下时。禺:禺谷,古代传说太阳落下的地方叫禺谷。一说禺即禺中,指日近午,也就是快到中午的时候。推敲文义,沈括所描写的情况应该发生在傍晚时分,因为天光渐暗时,才能见其几如月、火光赫然照天、星在其中,荧荧然,如果是在中午阳光灿烂的时分,与所描写的情况似乎不符。④几(jī):将近,接近。⑤见(xin):出现。⑥少时:不多时,不多一会儿。⑦著(zhu):放置,安放,文中是到、至的意思。⑧宜兴:地名,在今江苏省宜兴市。⑨下:往下。⑩发:开挖,挖掘。州守:宋代州一级的行政长官。郑伸:人名,事迹不详。润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即今江苏镇江金山寺。金山:位于镇江市西北,原在长江中,后因沙涨水退,渐与南岸相连。发视:文中指打开匣子让人观看。王无咎:字补之,王安石的学生。【译文】治平元年间,常州有一天傍晚时分,天空响起雷鸣一般的声音,原来是一颗大星,差不多像月亮那么大,出现在天空的东南方。过了不多久又发出一声震响,大星移到了西南方,接着又震了一下便坠落到了宜兴县一个姓许人家的园子里。远近的人们都看到了,熊熊火光照亮天空,许家园子的篱笆都被火烧毁了。这时火光熄灭了,看到地里有一个像杯口大小的洞,非常深。往下看去,落下的星在里面还荧荧地发着光亮。很长时间才慢慢暗下来,不过还是热得无法接近。又过了很长时间,挖开那个洞三尺多深,于是得到一块圆形的石头,还是热的,像拳头般大小,一头略微有点尖,颜色像铁,分量也像铁。知州郑伸得到了这块陨石,把它送到了润州的金山寺,直到现在还用匣子收藏着,有游客来了就打开匣子让人观赏。王无咎对这件事作了很详细的记载。雷震【原文】内侍①李舜举②家曾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③,墙壁窗纸皆黔④。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⑤者,银悉镕流在地,漆器曾不⑥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镕为汁,而室亦俨然⑦。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⑧,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佛书言龙火得水而炽⑨,人火得水而灭,此理信然。人但知人境⑩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区区世智情识,穷测至理,不其难哉!【注释】①内侍:官名。宋代增设入内内侍省和外侍省,分别称前省、后省,前者尤其得到宠幸。后世称宦官为内侍。②李舜举:字公辅,北宋熙宁年间任内侍押班,统辖驻扎泾原路的军队。元丰年间曾与沈括一道领兵抵御西夏军。③宛然:真切的样子。宛:事物真切可见,历历在目。这个义项用得不多。④黔(qin):黑色。⑤银扣:用银装饰。扣:用金属装饰镶嵌器具。⑥曾不:并没有。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⑦俨然:完整的样子。⑧铄(shu):熔化。⑨炽:火旺,引申为旺盛、强盛。⑩人境:人世。至理:最根本的道理。至:极,最。【译文】内侍李舜举家曾被暴雷所震。他家堂屋的西头房间,有雷火从窗户冒出,赫然蹿出于房檐之上,家里人以为堂屋已被烧了,都跑出去躲避。及暴雷停止,那间房子却宛然如故,只是墙壁和窗纸都变黑了。屋内有一个木架,其中杂七杂八地存放着各种器物,那些有银饰的漆器,银饰全都熔化流到了地上,漆器却不见被烤焦。有一口宝刀,极为刚硬,就在刀鞘里被熔化为铁汁,而刀鞘也俨然完好无损。人们通常必定会认为,雷火为害当先焚草木,然后才熔化金石;而现在却是金石都被熔化,草木反而无一被毁,这不是人之常情所能推测的。佛书上说龙火得水会更炽烈,人火得水则会熄灭,这话确有道理。人只不过了解人世间的事情罢了,人世间之外,无穷无尽的事理又有何极限?欲以区区人世间的知识和情理,去追根究底地测量终极的道理,不是太难了吗?事非前定【原文】人有前知者,数十百千年事皆能言之,梦寐亦或有之,以此知万事无不前定。予以为不然。事非前定,方其知时,即是今日;中间年岁亦与此同时,元非先后。此理宛然,熟观之可喻。或曰:苟能前知,事有不利者可迁避之。亦不然也。苟可迁避,则前知之时,已见所避之事;若不见所避之事,即非前知。【译文】人有号称能前知的,世传这种人就连数十百千年之后的事都能预言,就是梦寐中的事或者将来也会发生,以此知道万事无不是前定的。我对这些说法不以为然。万事并没有前定的,当所谓将来的某件事被人们知道的时候,它便已是今日的事;从今日到预言的将来的年岁,这中间所有的时间都与今日同时,原没有先后。这道理看似曲折,仔细体察就会明白。有人说:假如能够前知,那么将来事情有不利的就可以躲避。这说法也不是那么回事。假如可以躲避,那么人们在前知的时候,就已看出所要躲避的事;若是看不出所要躲避的事,那就说明人们不能前知。【评析】《笔谈》本卷所记都是古人不能解释的一些传闻异事。其中有些现象,在今天看来已是常识,如所谓雷斧,应该就是原始先民留下来的石斧,只不过因雷震而偶然有所发现而已。至于流星陨石、闪电熔化金属之类,就更无可奇怪了。从事非前定条看,沈括其实是很唯物的,他的大量科学记录也同时包含着对宿命论的批判,但古人的思想中本多矛盾(今人也是一样),对此不必苛求。这里仅略选几例,以见所记并非都无可取。 器用 【器用】 《三礼图》之误【原文】礼书①所载黄彝,乃画人目为饰,谓之黄目。予游关中,得古铜黄彝,殊不然。其刻画甚繁,大体似缪篆②,又如阑盾间所画回波曲水之文③。中间有二目,如大弹丸,突起煌煌然,所谓黄目也。视其文,仿佛有牙角口吻之象,或说黄目乃自是一物。又予昔年在姑熟王敦④城下土中得一铜钲,刻其底曰诸葛士全茖鸣钲。茖即古落字也,此部落之落,士全部将名耳。钲中间铸一物,有角,羊头,其身亦如篆文,如今时术士所画符。傍有两字,乃大篆飞廉字,篆文亦古怪,则钲间所图盖飞廉也。飞廉,神兽之名。淮南转运使韩持正⑤亦有一钲,所图飞廉及篆字与此亦同。以此验之,则黄目疑亦是一物。飞廉之类,其形状如字非字,如画非画,恐古人别有深理。大抵先王之器皆不苟为,昔夏后铸鼎以知神奸⑥,殆亦此类。恨未能深究其理,必有所谓。或曰:《礼图》樽彝皆以木为之,未闻用铜者。此亦未可质,如今人得古铜樽者极多,安得言无?如《礼图》瓮以瓦为之,《左传》却有瑶瓮;律以竹为之,晋时舜祠下乃发得玉律。此亦无常法。如蒲谷璧⑦,《礼图》悉作草稼之象,今世人发古冢得蒲璧,乃刻文蓬蓬如蒲花敷时⑧,谷璧如粟粒耳,则《礼图》亦未可为据。【注释】①礼书:此指宋初聂崇义奉敕编撰的《三礼图集注》,简称《三礼图》。本条下文所称的《礼图》皆指此书。此书大量采集旧时所传的古器物图绘加以整理增补,然无实物参照,臆测很多,尤其所作新图,十之八九不可依据。②缪篆:古人所用的一种笔画屈曲缠绕的特殊字体,秦汉以后主要用于印章。沈括此处用以喻指铜器纹饰的繁缛。③阑盾:同栏楯,栏杆。回波曲水之文:即一般所称回旋纹或水波纹。此指刻在宫殿前石陛(阶)上的纹饰。文,同纹。④姑熟:亦作姑孰,今安徽当涂。王敦(266324):东晋大臣。⑤韩持正:即韩存中。字持正,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北宋末官至侍郎。⑥昔夏后句:相传夏后氏首领大禹曾铸铜鼎,在上面铸刻鬼神百物,以使民众知道神灵和鬼怪,求福避灾。⑦璧:扁平而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⑧刻文蓬蓬如蒲花敷时:指所刻纹饰茂密像蒲席编织的花纹铺开时的样子。【译文】《三礼图》所载录的黄彝这种器物,是画人的眼睛为装饰的,称之为黄目。我游历关中时,曾得到一件黄彝古铜器,根本不是这个样子。这件古铜器所刻画的纹饰甚为繁缛,大体上类似屈曲缠绕的缪篆文字,而又如同宫殿前栏杆之间的石陛上所刻画的回旋水波纹。其纹饰中间有两只眼睛,像两个大弹丸,突起于铜器表面,煌煌然发亮,这大概就是所谓黄目。看它的纹饰,仿佛还有牙齿、角、口和嘴唇的形象,所以有人说黄目可能自是一种动物。我当年又曾在姑熟王敦所建城下的土中得到一件铜钲,其底部刻有诸葛士全茖鸣钲的文字。茖就是古落字,在这里是部落的落,士全应该就是王敦部将的名字。钲的中间铸有一个动物,有角,头像羊头,身子的线条如同缪篆,就像现今术士所画的符箓。旁边有两个字,是大篆的飞廉二字,篆文也很古怪,那么这件钲的中间所铸的图形大约就是飞廉的形象。飞廉是古代相传的一种神兽的名称。淮南转运使韩持正也有一件钲,那上面所铸的飞廉图形和篆字,与我的这一件也相同。据此推论,那么黄目也有可能是一种动物。此等飞廉之类,其形状似字非字,似画非画,恐怕古人别有深意。大抵古代先王的礼器都不是随便制作的,从前夏后氏铸鼎以使民知神奸,大概也是这类器物。遗憾的是现在还未能深入研究揭示其中的道理,然而古人这样做一定是有所寓意的。有人说,《三礼图》所画的樽彝都是木制的,没有听说有铜制的。这点也经不起质证,如现在人们获得的古铜樽已经极多,怎么能说古代没有铜制的礼器呢?如《三礼图》中的瓮是陶制的,而《左传》中却有瑶瓮(玉制的瓮);律管是竹制的,而晋代在舜祠下便发掘出了玉制的律管。这些也是没有常规的。又如蒲璧和谷璧,《三礼图》都在璧的表面上画几棵草或庄稼的图案作为它们的装饰,而现在世人发掘古墓所得到的蒲璧,却是刻纹茂密像蒲席的编织花纹铺开时的样子,谷璧则不过是璧的表面密排的圆形突起有如米粒而已,可见《三礼图》也未可作为依据。吴钩【原文】唐人诗多有言吴钩者。吴钩,刀名也。刀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译文】唐人诗作多有言及吴钩的。吴钩是刀名。刀是弯的,现在南方一些土著部族还在用,称之为葛党刀。革囊纳声【原文】古法以牛革为矢服①,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②也。【注释】①矢服:即矢箙(f),古代装箭的器具,多用皮革或竹子等材料制成。②纳声:接收声音。【译文】古人用牛皮做箭筒,行军睡觉的时候就用它来做枕头。利用箭筒中空的特点,贴紧地面枕在头下,几里以内的地方如果有人马走动的声音,都能听到。这大概是由于中空的东西能够接收声音吧!神臂弓【原文】熙宁中,李定献偏架弩①,似弓而施干镫②。以镫距③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札④,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李定,本党项羌酋,自投归朝廷,官至防团⑤而死,诸子皆以骁勇雄于西边。【注释】次三gōng弩①偏架弩:机械弓的一种。弓架上无箭槽,发射时箭在弓架一边,故名。②干(ɡn)镫:犹如铁制的马镫,用脚踩踏以张弓。③距:亦作拒,抵。④重(ɡ)札:两层或多层的铠甲。⑤防团:防御使、团练使的合称。前者高于后者。皆为武臣阶官。【译文】熙宁年间,李定向官府进献偏架弩,像一般的弩弓而安装了一种铁镫。用脚踏铁镫抵于地面开弓,箭射出三百步(一百八十丈)远,还能洞穿多层铠甲,当时称之为神臂弓,是最厉害的武器。李定本是党项羌族人的酋长,自从投归朝廷,历官至团练使、防御使而去世,他的几个儿子都以骁勇善战称雄于西部边陲。沈卢、鱼肠【原文】古剑有沈(音湛)卢①、鱼肠之名。沈卢,谓其湛湛然黑色也。古人以剂钢②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剑之钢者,刃多毁缺,巨阙是也,故不可纯用剂钢。鱼肠,即今蟠钢剑③也,又谓之松文④,取诸⑤鱼燔熟,褫⑥去胁,视见其肠,正如今之蟠钢剑文也。【注释】①沈卢:沈即古沉字,湛字古读亦如沉。卢,黑色。②剂钢:即今所称合金钢,也就是统称的钢。古人以为这种钢掺入了其他成分(剂),有杂质,不是纯钢,故称剂钢。③蟠钢剑:饰蟠龙纹的钢剑。④松文:同松纹。因松树的皴皮纹似蟠龙,故蟠龙剑又称松文剑。⑤取诸:取之于。指鱼肠之名的取义而言。⑥褫(ch):剥去。【译文】古代的名剑有叫沈卢、鱼肠的。沈卢的意思,是说它的色泽湛湛然又黑又亮。古人以含有杂质的钢为剑刃,以熟铁为剑身,不这样剑就容易折断。用钢铸的剑,剑刃会多有毁缺,古时相传的巨阙就是这种剑,所以铸剑不可纯用含有杂质的钢。以鱼肠为名的剑,就是现在的蟠钢剑,其名又叫松文(纹);这鱼肠的名字是这样来的:把鱼煮熟,剥去它两边的肉,露出它的肠子看一看,就知道其肠正像现在蟠钢剑的花纹。汉墓石刻壁画【原文】济州金乡县①发一古冢,乃汉大司徒朱鲔墓,石壁皆刻人物、祭器、乐架之类。人之衣冠多品②,有如今之幞头者,巾额皆方,悉如今制,但无脚③耳。妇人亦有如今之垂肩冠者,如近年所服角冠④,两翼抱面,下垂及肩,略无小异。人情不相远,千余年前冠服已尝如此。其祭器亦有类今之食器者。【注释】①金乡县:今属山东。②品:种类。③脚:指幞头的垂带。④角冠:唐代女道士多服一种宽大的白角冠,或下垂及肩,时称垂肩冠或等肩冠。宋代宫廷妇女曾一度流行用这种冠饰,后被禁止。【译文】济州金乡县发掘出一座古墓,是东汉初大司徒朱鲔的墓,墓室的石壁上都刻有人物、祭器、乐架之类的图像。人物的衣冠服饰多种多样,有一种头巾像今天的幞头,头巾的前面都是方形的,完全和今天的式样相同,只是没有垂带。妇人所戴也有像今人所称的垂肩冠的,类似近年所服的角冠,两侧的巾布抱着脸面,下垂到肩部,几乎连小小的差异都没有。是知人情相近而不相远,千余年前的冠服已曾是这个样子。墓室图像中的祭器也有类似今天的食器的。凸面镜【原文】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②,鉴小则凸③。凡鉴洼④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⑤复量⑥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⑦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⑧所以伤知音也。【注释】①鉴:镜子。古人以青铜铸成镜子,将镜面打磨光亮,用来映照人像。②鉴大则平:意思是说如果镜子大就把镜面铸成平的。平:将镜面铸成平的。③鉴小则凸:意思是说如果镜子小就把镜面铸成凸起的。凸:将镜面铸成凸起的。④鉴洼:镜面向内凹。洼:凹陷。⑤仍:重复,屡次,文中是多次、反复的意思。⑥复量:斟酌,测量,文中指仔细斟酌镜面凹凸高低的情况,以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凹凸高低程度。⑦比:副词,接连、频频的意思。⑧师旷:春秋时晋国著名乐师,字子野,生下来就目盲,善弹琴,辨音能力特别强。【译文】古人制作铜镜,镜子大,镜面就平;镜子小,镜面就要凸起。凡是镜子镜面凹陷的,照出的人脸就大;镜面凸起的,照出来的人脸就小。小镜子不能把人的脸部照全,所以让镜面微微凸起,就可把人脸缩小一点全部照出来,那么即使镜子很小也能把人脸全都照出来。(制作时要)反反复复多次测量,试验镜面的大小,调整镜面的凹凸程度,经常做到人脸的大小与镜子照出的形象的大小相配。这是古代工匠的精巧与智慧之处,后代人做不出来。接连有人得到古人所铸的铜镜,结果都刮削打磨把镜面弄平了,这也正是师旷之所以伤感于知音难觅的缘故。顺天得一钱【原文】熙宁中,尝发地得大钱①三十余千文,皆顺天、得一。当时在庭皆疑古无得一年号,莫知何代物。予按《唐书》:史思明②僭号,铸顺天、得一钱。顺天乃其伪年号;得一特以名铸钱耳,非年号也。③【注释】①大钱:也称重钱,指较重的钱,即面额较高的钱。史载史思明所铸大钱,一枚当开元通宝一百枚。②史思明(?761):唐代安史之乱头目之一。759年自称帝,后被其子所杀。③杂史记载史思明初铸得一元宝钱,旋以部下言得一不吉利,又改为顺天元宝。其钱在乱平后无用,被收集铸为佛像,而流落民间者尚多。【译文】熙宁年间,曾因掘地采集到大钱三十多贯(一贯为一千枚),都是顺天元宝和得一元宝。当时朝廷诸臣都怀疑古代没有得一年号,不知这些钱是哪个朝代的。我检查《唐书》记载:史思明僭越称帝号,铸顺天、得一钱。顺天是史思明伪政权的年号;得一只是他所铸钱的称谓,不是年号。透光镜【原文】世有透光鉴①,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②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③在屋壁上,了了④分明。人有原⑤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⑥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余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一样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⑦古人别自有术。【注释】①透光鉴:文中指可以在镜面反射日光时把铜镜背面的文字或图案映射出来的一种铜镜,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发明创造,一般认为西汉时已有制造。考古界把这种铜镜称为透光镜。②承:接,文中是对着日光的意思。③透:透射,文中是反射的意思。④了了:清楚。⑤原:推究根源。⑥差:略微的,比较的。⑦意:推测,猜想。【译文】民间流传一件透光的铜镜,镜的背面有铭文,共二十个字,字体极古老,不能识读。用镜面接太阳光,铜镜背面的花纹及二十个字就都透射在屋壁上,十分清楚分明。有人推究这一现象的道理,以为铸铜镜时,薄的地方先冷,而背面有花纹及文字的地方要厚一些,这些地方冷得慢,铜就收缩得多一些;花纹虽在背面,而在镜面上仍然隐约存留着它们的痕迹,所以在日光照射下就显示出来了。依我所观察,这一现象的原理确实如此。然而我家里有三面铜镜,又曾见到他人家里所藏的一面,都是一个样式,纹饰图画和铭文字体几乎没有丝毫的差异,形制都很古老。而只有这一面能够透光,其他镜子即使最薄的,也都不能透光。我猜想古人可能自有一套特别的制作技术。弩机矩度【原文】予顷年在海州①,人家穿地得一弩机②。其望山③甚长,望山之侧为小矩④,如尺之有分寸。原其意,以目注镞端,以望山之度拟之,准其高下,正用算家勾股法⑤也。《太甲》曰:往省括于度则释⑥。疑此乃度也。汉陈王宠⑦善弩射,十发十中,中皆同处。其法以天覆地载,参连为奇,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纬,要在机牙。其言隐晦难晓,大意天覆地载,前后手势耳;参连为奇,谓以度视镞,以镞视的,参连如衡⑧,此正是勾股度高深之术也;三经三纬,则设之于堋⑨,以志其高下左右耳。予尝设三经三纬,以镞注之,发矢亦十得七八;设度于机,定加密矣。【注释】①顷年:近年。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②弩机:弩弓的发射装置。又称弩牙。③望山:弩机的组成部件。在机键的上面,用以瞄准,犹今之准星。④小矩:小型的直角形矩尺。⑤勾股法:即今所称勾股定理,亦即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正方形面积等于其两条直角边正方形面积之和的定理。⑥省括于度则释:语见《尚书太甲上》,意谓看准了箭杆的尾端合于瞄准的度数就发射。⑦陈王宠:即刘宠(?197)。东汉末陈孝王刘承之子。曾镇压黄巾起义,后为袁术所杀。⑧衡:平,水平。⑨堋(pnɡ):设置箭靶的矮墙。也指靶场。【译文】我近年在海州,见有户人家挖地得到一件弩机。这弩机的瞄准部件相当长,瞄准部件旁边有一小矩尺,如同普通的有分寸刻度的矩尺。推究其意,是在发射时以眼目注视箭头的端点,用瞄准部件的度数测算发射的角度,以调整箭头的高下,用的正是算术家的勾股法。《尚书太甲》篇说:往省括于度则释。我怀疑这件弩机的小矩尺就是《太甲》篇所说的度。汉末陈王刘宠善于弩弓发箭,号称十发十中,并且每次射中的都是同一个靶心。史书记载他的办法是天覆地载,参连为奇,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纬,要在机牙。这些话隐晦难以明白,揣测其大意:天覆地载,大约不过是指发射时用以指示调整前后高下的手势;参连为奇,说的是按瞄准部件的度数注视箭头,通过箭头注视靶的,使瞄准部件、箭头、靶的三者连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正是利用勾股定理测量高下浅深的方法;三经三纬,则是设在靶墙上的三条经(纵)线和三条纬(横)线,用来标志箭靶的高低左右。我曾按这办法设置三经三纬,以箭头瞄准,发箭也十中七八;若设刻度于弩机上,那么命中的精密度一定会更高。青堂羌善锻甲【原文】青堂羌①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毛发。以麝皮为綇旅之②,柔薄而韧。镇戎军③有一铁甲,椟藏之,相传以为宝器。韩魏公④帅泾原,曾取试之,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尝有一矢贯札⑤,乃是中其钻空⑥,为钻空所刮,铁皆反卷,其坚如此。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比元⑦厚三分减二乃成。其末留筋头许不锻,隐然如瘊子⑧,欲以验未锻时厚薄,如浚河留土笋⑨也,谓之瘊子甲。今人多于甲札之背,隐起伪为瘊子;虽置瘊子,但元非精钢,或以火锻为之,皆无补于用,徒为外饰而已。【注释】①青堂羌:亦作青唐羌。原为吐蕃族的一支,后据青唐城(在今青海西宁)建立政权。北宋时所称青唐羌,实指喃厮啰政权所属的藏人。②以麝皮为綇旅之:綇字不见于字书,疑为裲字之误。裲即柄裆,即今所称背心。旅疑为附着之意。如是,此句意谓以麝皮为背心而缀以甲片。③镇戎军:行政区划名,治今宁夏固原。④韩魏公:即韩琦(10081075)。北宋宰相。曾为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⑤札:甲片。⑥钻空:即钻孔,为连缀甲片而在其上穿的小孔。⑦元:今用原字。下同。⑧瘊(hu)子:俗语,指皮肤上的赘疣。⑨土笋:竹笋状的立土,即用以标识原地面高度的土柱。【译文】青堂羌人善于锻造铠甲,所造铠甲的铁片颜色青黑,晶莹透亮,可以照出毛发。用麝皮做成的背心缀以甲片,柔软轻薄而坚韧。镇戎军有一副铁甲,用木匣收藏着,官员届届相传当做宝器。韩魏公泾原帅时,曾取出做过试验,在五十步(三十丈)开外,用强弩来射它,不能射穿。也曾有一箭穿透了甲片,竟是因为正好射在了甲片的小钻孔上,结果箭头为钻空所刮,铁都反卷起来了,其甲片竟坚硬到如此程度。凡是锻造铠甲,其方法是开始铁片甚厚,不用炉火加高温锻打,而只进行冷锻,直到铁片的厚度比原来减少了三分之二,就算锻成了。甲片的末端留着像筷子头那么大小的一小片不锻打,隐约像个瘊子,这是为了检查铁片未锻打时的厚薄,有如疏浚河道时留些笋状的立土,所以这种铠甲被叫做瘊子甲。今人锻甲,多在甲片的背面暗留一个伪做的瘊子;虽留瘊子,但所用质料原非精钢,或由火锻做成,都无补于实用,不过徒为外表的装饰罢了。折玉钗与玉臂钗【原文】朝士黄秉少居长安①,游骊山,值道士理故宫石渠,石下得折玉钗,刻为凤首,已皆破缺,然制作精巧,后人不能为也。郑愚《津阳门诗》云:破簪碎钿不足拾,金沟浅溜和缨绥。②非虚语也。予又尝过金陵,人有发六朝陵寝,得古物甚多。予曾见一玉臂钗,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令圆,仅于无缝,为九龙绕之,功侔鬼神。世多谓前古民醇,工作率多卤拙,是大不然。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民醇则百工不苟。后世风俗虽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故物多不精。【注释】①黄秉:字里未详,熙宁中曾以驾部员外郎知沼州。②此处所引郑愚的二句诗,原是描写唐玄宗时宫女浴池的景象的,意思是说:破碎的发簪和珠宝首饰委弃地上都不值得拣拾,在皇宫的水沟中随着浅浅的水溜和冠饰的缨带一起被冲走。金沟,指皇帝宫苑中的水沟。缨绥(ru),冠饰的垂带。【译文】朝廷命官黄秉年轻时居住在长安,有一次游骊山,正碰上一个道士在修治旧时宫殿的石渠,在石头下发现一支折断的玉钗,钗头刻成风首的形状,都已残缺,然而制作的精巧,是后人不能做到的。郑愚的《津阳门诗》说:破簪碎钿不足拾,金沟浅溜和缨绥。这话不是虚传的。我又曾路过金陵,见有人发掘六朝君主的陵墓,得到很多古物。我曾看到一支玉臂钗,两头都设置转动机关,可以弯曲、伸直或使之变成圆形的,几乎看不出有缝,而为九条龙所环绕,制作功夫可比鬼斧神工。世人多称往古民风淳朴,手工制作大都粗糙笨拙,其实大不是这么一回事。古器物制造非常精巧,正由于民风淳朴的缘故,民风淳朴则各种手工制作都一丝不苟。后世风俗虽浮华奢侈,而在工艺上的用力不及古人,所以造出来的器物多不精致。出土古印章多是军中官【原文】今人地中得古印章,多是军中官。古之佩章,罢免迁死皆上印绶,得以印绶葬者极稀。土中所得,多是没于行阵者。【译文】今人所得地下出土的古印章,多是军中武官的印章。古人佩戴印章,罢免、升迁和死去都要上交印章和系印章的绶带,能以印章和绶带随葬的极少。现在见于地下出土的,多是死于行伍战阵的人所留下的。唐玉辂【原文】大驾玉辂①,唐高宗时造,至今进御。自唐至今,凡三至泰山登封,其他巡幸,莫记其数,至今完壮,乘之安若山岳,以措杯水其上而不摇。庆历中,尝别造玉辂,极天下良工为之,乘之动摇不安,竞废不用。元丰中,复造一辂,尤极工巧,未经进御,方陈于大庭,车屋适坏,遂压而碎,只用唐辂。其稳利坚久,历世不能窥其法。世传有神物护之,若行诸辂之后,则隐然有声。【注释】①大驾:古代皇帝车辆的专称。玉辂(l):用玉石装饰的大车。秦汉以后亦成为皇帝专车的称呼。【译文】宫中大驾玉辂,是唐高宗时制造的,至今还供皇上使用。从唐朝到现在,共三次用它东至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其他巡视出行,不计其数,而玉辂至今完好结实,乘坐起来安如山岳,放杯水在上面也不会摇动。庆历年间,曾另造一辆玉辂,极尽天下最优秀的工匠手艺制作,乘上去还是摇动不稳定,最后被废弃不用。元丰年间,又造了一辆玉辂,尤其极尽天下工巧之能事,而还没有进献皇上,正陈放在大庭中,恰好车屋倒坏,竟压碎了,只好仍用唐玉辂。唐玉辂的稳定、便利、坚固、耐用,历来都不能搞清楚它所以如此的制造方法。世传有神物保护它,如果让它行在其他车辂之后,就会隐隐约约听到一种奇怪的声响。【评析】《笔谈》本卷以器用为类名,用现在的术语来表达,即可称为古器物学。卷中所涉及的古器物,包括铜黄彝、铜钲、蒲璧、谷璧、吴钩、矢服、弩机、神臂弓(偏架弓)、沈卢剑、鱼肠剑、凸面镜、钱币、透光镜、有矩弩机、铁甲、玉钗、古印章、玉辂等,大都是作者亲见的实物。古器物学的研究,宋初编制的《三礼图》是不足为据的,所以沈括在本卷第一条即对《三礼图》提出批评,而这种批评以实物为依据,固无可辩驳。北宋古器物学的发展,大致到嘉祐间刘敞作《先秦古器图记》、欧阳修作《集古录》,才开出新局面;元祐间李公麟作《古器图》、吕大临作《考古图》,使这门学问进一步成熟;下至宋徽宗在位时,则宣和殿收藏古铜器达数万件,古器物学也因之一时大盛,并编出了集成式的《宣和博古图》。沈括所记的古器物还有限,但他往往以科学的眼光作观察,别有一番意味,这是不同于普通的描述性考证的。 异事(异疾附) 【异事(异疾附)】 虹【原文】世传虹①能入溪涧饮水,信然②。熙宁③中,余使契丹④,至其极北黑水⑤境永安山⑥下卓帐⑦。是时新雨霁⑧,见虹下帐前涧中。余与同职扣涧⑨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豰⑩。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孙彦先云:虹,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即有之。【注释】①虹:也叫彩虹,大气中一种光的现象,天空中的小水珠经日光照射发生折射和反射作用而形成的弧形彩带,出现在与太阳相对着的方向,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②信然:确实如此。③熙宁: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681077)。④契丹: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是东胡的一支。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后改称辽。⑤黑水:水名,西拉木伦河支流,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巴林右旗一带。⑥永安山:在今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境内。⑦卓帐:竖起帐篷。卓:竖立。帐:帐篷。⑧雨霁(j):雨过天晴。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⑨扣涧:靠近涧边。扣:靠近,迫近。这种用法比较少,类似的例子如《北史孟业传》郡中父老,扣河迎接。⑩绡豰(h):丝织成的薄纱。铄(shu):熔化金属,引申为削弱,文中是指彩虹的光没有阳光强烈,因而被遮没了。一说铄通烁,是闪光的意思,亦可通。逾:越过。孙彦先:即孙思恭,字彦先,精通历法与数学,是与沈括同时代的一位科学家。【译文】世人相传彩虹能够入溪涧中饮水,确实如此。熙宁年间,我出使契丹,到了它最北边黑水境内的永安山下扎下帐篷。当时正逢雨后初晴,见有彩虹降到帐篷前的溪涧中。我和一起出使的同事进入溪涧中观看,彩虹的两头都垂到涧水中。使人过溪涧,隔着彩虹站到对面,相距有数丈远,中间如同隔了一层薄纱。自西向东观望能够看见彩虹(大概由于这是傍晚的彩虹);站到溪涧的东面向西观望,则彩虹被太阳光消融,都无所见。过了好久,彩虹渐渐向正东方向移动,最后越过山岭离去。第二天继续前行一程,又看见了彩虹。孙彦先说:虹是雨中太阳的影子,太阳照雨就会有虹出现。夹镜之疑【原文】予于谯亳①得一古镜,以手循②之,当其中心,则摘然如灼龟③之声。人或曰,此夹镜④也。然夹不可铸,须两重合之。此镜甚薄,略无焊迹,恐非可合也。就使焊之,则其声当铣塞⑤;今扣之,其声泠然纤远⑥。既因抑按而响,刚铜⑦当破,柔铜不能如此澄莹洞彻。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注释】①谯亳:今安徽亳县。宋设亳州,习惯上亦习称谯郡。②循:通据,抚摩。③摘然:读作擿(t)然,形容开裂的样子。灼龟:古人用龟甲占卜,在龟甲正面凿小坑,然后从背面用火灼烤,使在正面出现裂纹。④夹镜:两层铜材合起来制作的铜镜。⑤铣塞:二字之意未明。按上下文意,当是指滞涩混浊的声音。⑥泠然纤远:清脆、纤细而传得远。⑦刚铜:硬铜。实指青铜或黄铜,与下柔铜(红铜)相对。【译文】我在亳州得到一面古铜镜,用手抚摩它,当摸到镜子的中心时,它就会开裂似地发出像灼烤龟甲的声音。有人说这是一面两层的夹镜。可是两层铜材是不可能一次铸成的,必须把两层单铸再拼合起来才行。这面镜子很薄,看不出有焊接的痕迹,恐怕不是拼合起来的。即使就把它看成是两面焊接起来的,那么它的声音应是滞涩不通畅的;现在叩击它,它的声音却清脆悠长。同时既然在按压时它能发出声响,那么它若是硬铜的就会破裂,若是软铜的又不可能如此澄明透亮。多次访问制造铜镜的工人,大家都对这面镜子迷惘而猜不透。冷光【原文】卢中甫家吴中①,尝未明而起,墙柱之下,有光熠然。就视之,似水而动;急以油纸扇挹之,其物在扇中滉漾,正如水银,而光艳烂然;以火烛之,则了无一物。又魏国大主②家亦尝见此物,李团练评③尝与予言,与中甫所见无少异,不知何异也。予昔年在海州,曾夜煮盐鸭卵,其间一卵烂然,通明如玉,荧荧然屋中尽明;置之器中十余日,臭腐几尽,愈明不已。苏州钱僧孺④家煮一鸭卵,亦如是。物有相似者,必自是一类。【注释】①卢中甫:即卢秉。字仲甫,德清(今属浙江)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吴中:泛指苏州一带。②魏国大主:即魏国大长公主,宋太祖长女。③李团练评:即李评。字持正,上党(今山西长治)人。侥幸进用,官至团练使。④钱僧孺:《长兴集》记其为沈括妻妹之夫。苏州人,曾为长洲主簿。【译文】卢中甫家住吴中,曾有一次天未亮就起床,看见墙柱的下面,有东西熠熠闪光。走近去看,那东西像水在流动;急忙用油纸扇把它舀起来,它就在扇中滉漾,正像水银,而光亮灿烂;拿烛火照它,却什么东西都没有。此外,魏国大长公主家也曾见到这种东西,李评团练使曾跟我谈起过,和在中甫家所见的完全一样,不知是什么怪现象。我往年在海州时,曾在夜间煮咸鸭蛋,其中有一个鸭蛋光灿灿的,通体透明如玉,荧荧的光亮照得满屋子都明亮起来;把它放在器皿中十多天,臭烂腐败得几乎没有了,却更加明亮,发光不止。苏州钱僧孺家煮了一个鸭蛋,也是这样。有相似现象的东西,必定是自为一类的。古金饼【原文】寿州八公山①侧土中及溪涧之间,往往得小金饼,上有篆文刘主字,世传淮南王②药金也。得之者至多,天下谓之印子金是也。然止于一印,重者不过半两而已,鲜有大者。予尝于寿春渔人处得一饼,言得于淮水中,凡重七两余,面有二十余印,背有五指及掌痕,纹理分明。传者以谓埿③之所化,手痕正如握埿之迹。襄、随之间,故舂陵白水④地,发土多得金麟趾、褭蹄⑤。麟趾中空,四傍皆有文刻,极工巧。褭蹄作团饼,四边无模范迹,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干柿,土人谓之柿子金。《赵飞燕外传》⑥:帝窥赵昭仪浴,多袖金饼,以赐侍儿私婢。殆此类也。一枚重四两余,乃古之一斤也。色有紫艳,非他金可比。以刃切之,柔甚于铅,虽大块亦可刀切,其中皆虚软;以石磨之,则霏霏成屑。谓麟趾、褭蹄乃娄敬⑦所为药金,方家谓之娄金,和药最良,《汉书》注亦云异于他金。予在汉东,一岁凡数家得之,有一窖数十饼者,予亦买得一饼。【注释】①八公山:在今安徽淮南市西。其地在宋代属寿州(先后治今凤台、寿县)。②淮南王:即刘安(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好读书,组织门客撰成《淮南子》。后以谋反事发,被杀。③埿:读作泥,指泥团。④舂陵白水:指舂陵县白水乡,在今湖北枣阳市南吴店镇。西汉时宗室刘仁(东汉光武帝之祖)迁居于此,改封舂陵侯。⑤金麟趾:麟足形的铸金。褭(niǎo)蹄:马蹄形的铸金。⑥《赵飞燕外传》:旧题汉人伶玄传,记汉成帝皇后赵飞燕逸事。⑦娄敬:即刘敬。汉初齐地人。事刘邦,封关内侯,赐姓刘。【译文】寿州八公山旁的土地中及溪涧之间,往往发现小金饼,上面有篆书的刘主二字,世传为淮南王刘安所造的药用金饼。世人得到这种小金饼的很多,各地称之为印子金的就是这种小金饼。然而这种小金饼只有一个印,较重的也不过半两左右,很少有较大的。我曾从寿春渔人的手里得到一饼,说是出于淮水中,共重七两有余,上面有二十多个印,背面有五个指头及手掌的痕迹,纹路清晰。传给我这金饼的人以为它是由捏起来的泥饼变成的,上面的手印正像捏泥团留下的痕迹。襄阳、随州之间,在旧时的舂陵县白水乡一带,挖地多能见到金麟趾和褭蹄金。金麟趾是中空的,四面都有刻画的文饰,极为工巧。褭蹄金是团饼的形状,四边都没有用模子铸造的痕迹,似乎是在什么物体的平整表面上浇成的,就像如今的干柿饼,当地人称之为柿子金。《赵飞燕外传》记载:成帝窥视赵飞燕洗澡,常在衣袖里藏着金饼,用来赏赐收买飞燕的侍女和贴身丫鬟。所用的金饼大概就是金麟趾和褭蹄金之类。这种金饼一枚重四两有余,就是古代的一斤。其中有艳丽的紫色的,其他金饼都不能比。用刀来切它,比铅还柔软,就是大块也可用刀来切,其中都是空软的;以磨石来磨它,就变成纷纷的碎屑落下来。中说麟趾金和褭蹄金是娄敬所造的药用金,医家称之为娄金,用来配药是最好的,《汉书》旧注也说它与其他金制品不同。我在汉东时,一年里就有好几家发现这种金饼,有一窖就出土几十饼的,我也买得一饼。奇疾【原文】世有奇疾者。吕缙叔①以知制诰知颍州,忽得疾,但缩小,临终仅如小儿。古人不曾有此疾,终无人识。有松滋令姜愚②,无他疾,忽不识字,数年方稍稍复旧。又有一人家妾,视直物皆曲,弓弦、界尺之类,视之皆如钩,医僧奉真亲见之。江南逆旅中一老妇,啖物不知饱。徐德占③过逆旅,老妇愬以饥,其子耻之,对德占以蒸饼啖之,尽一竹篑,约百饼,犹称饥不已;日饭一石米,随即痢之,饥复如故。京兆醴泉主簿蔡绳④,予友人也,亦得饥疾,每饥立须啖物,稍迟则顿仆闷绝。怀中常置饼饵,虽对贵官,遇饥亦便龅啖。绳有美行,博学有文,为时闻人,终以此不幸,无人识其疾,每为之哀伤。【注释】①吕缙叔:即吕夏卿。字缙叔,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曾充《新唐书》编修官,官至知制诰。②姜愚:《宋史》有姜愚,字子发,开封人,晚年得目疾,未知是否即其人。③徐德占:即徐禧(?1082)。字德占,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官至御史中丞,阵亡于永乐城之战。④蔡绳:《笔谈》卷五另有一条记其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余不详。【译文】宋代白桦弓和麻背弓世间有得奇怪疾病的。吕缙叔以知制诰为颍州知州,忽然得病,只是身体缩小,临终时身体仅像小儿般大小。未听说古人曾有这种病,终于没有人能看能治。又有松滋县令姜愚,没有别的病,却忽然不识字,数年以后才渐渐恢复。又有一人家的妾,看直的东西都弯曲,如弓弦、界尺之类,她看着都像钩,医僧奉真曾当面给她看过病。江南旅店中有一位老妇,吃东西不知饱。徐德占路过这旅店,老妇诉说肚子饿,她儿子觉得丢人,就当着德占的面给她蒸饼,想让她吃个够,结果吃完了一箩筐,大约有百来个,还不停地喊饿;她每天能吃一石米的饭,随即泻肚子排泄掉,又饥饿如故。京兆醴泉县主簿蔡绳,是我的友人,也得了这种饥病,他每觉得肚子饿就必须立即吃东西,稍慢点就会一下子仆倒在地而昏厥过去。他常在怀里揣着饼糕之类的食物,虽当着贵人高官的面,碰上饿了也随便啃吃。蔡绳有好品行,博学而有文采,为一时知名的人士,而后来竟有此不幸,又无人能治其病,我常为他哀伤。念咒杀人【原文】余在中书检正①时,阅雷州②奏牍③,有人为乡民诅④死。问其状,乡民能以熟食⑤咒⑥之,俄顷⑦脍炙⑧之类悉复为完肉⑨;又咒之,则熟肉复为生肉;又咒之,则生肉能动,复使之能活,牛者复为牛,羊者复为羊,但小耳;更⑩咒之,则渐大;既而复咒之,则还为熟食。人有食其肉,觉腹中淫淫而动,必以金帛求解;金帛不至,则腹裂而死,所食牛羊,自裂中出。狱具案上,观其咒语,但曰东方王母桃,西方王母桃两句而已。其他但道其所欲,更无他术。【注释】①中书检正:宋代职官,即内阁侍读。中书:中书省,自唐初设置,宋沿用。检正:官名。②雷州:地名。唐贞观八年改东合州为雷州,治所为海康(今广东省海康县)。③奏牍:书写奏章的简牍,这里指奏章。④诅:诅咒,咒骂。⑤熟食:烧熟的食物,文中指烧熟的肉。⑥咒:诅咒,文中指通过诵读咒语来祈求鬼神加害于所诅咒的人。⑦俄顷:片刻,一会儿。⑧脍炙:细切后烤熟的肉。⑨完肉:文中指完好的整块的熟肉。⑩更:这里是副词,是再、又的意思。既而:不久。淫淫:流落不止的样子,文中指似有物体在腹内不停蠕动的样子。狱具案上:讼案审理后上报奏章给朝廷。狱:讼案。具案:备办公文,这里指上报朝廷的文书。上:上报朝廷。但:只,仅仅。【译文】我在任中书房检正一职时,读到过由雷州送来的奏折,其中提到有人被乡里人诅咒而死。我便询问那种能把人咒死的方法到底如何,说是乡里人能够用烧熟的肉来诅咒人,咒人的时候,切碎烧熟的肉块,不大一会儿工夫就全都变成了整块的熟肉;接着诅咒,熟肉就又变成了生肉;再诅咒,生肉还能动,并且能活过来,牛肉变作牛,羊肉变成羊,只不过小一点而已;再继续诅咒,牛羊便会渐渐大起来;然后再诅咒时,就又还原成了熟肉。如果有人吃了这种肉,就会觉得肚子里一阵阵搅动,那就必须用金银丝绸等作为礼品来向念咒的人求得解脱;如果不送礼求解,就会肚子胀裂而死,所吃的牛、羊肉从裂口处掉出来。据案件审理后上报的公文,看到诅咒者所使用的咒语,只有东方王母桃,西方王母桃两句而已。别的也就只是说出自己想如何如何,再没有其他什么法术了。巨嵎山震动【原文】登州①巨嵎山②,下临大海。其山有时震动,山之大石皆颓③入海中。如此已五十余年,土人④皆以为常,莫知何谓。【注释】①登州:地名。唐代置登州,治所原在牟平(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后迁至蓬莱(今山东省蓬莱市)。②巨嵎山:山名。今山东威海有巨嵎山。③颓:坠落。④土人:文中指当地人。【译文】登州巨嵎山,下临大海。其山时有震动,山上的大石都倾颓入海中。这种情形已有五十多年,当地人都习以为常,而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滴翠珠【原文】士人宋述家有一珠,大如鸡卵,微绀色,莹彻如水。手持之,映空而观,则末底一点凝翠,其上色渐浅;若回转,则翠处常在下。不知何物,或谓之滴翠珠。佛书:西域有琉璃珠,投之水中,虽深皆可见,如人仰望虚空月影。疑此近之。【译文】士人宋述家里有一颗珠子,像鸡蛋大小,微微有点深青带红的颜色,晶莹透亮如水。用手拿着它,对着天空看,它的底部就有一个深青翠绿色的点,从这个点往上,颜色逐渐变浅;如果把它倒转过来,则这个深青翠绿色的点总是在下面。不知道这是什么宝贝,有人把它叫做滴翠珠。佛书上说,西域有一种琉璃珠,把它投到水中,水即使很深也都能看得见,就像人仰望水底下虚空中的月亮影子一样。我怀疑这颗珠子跟佛书上说的琉璃珠相近似。海市蜃楼【原文】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①。或曰蛟蜃②之气所为,疑不然也。欧阳文忠③曾出使河朔④,过高唐县⑤,驿舍⑥中夜⑦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⑧。问本处⑨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注释】①海市:大气因光折射而形成的反映地面物体的现象,旧称蜃气,古人误以为海市蜃楼的景象是蜃蛤蜊所吐之气形成的。②蛟蜃:蛟与蜃,也泛指水族。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类似龙的动物。蜃:大蛤蜊。③欧阳文忠:欧阳修。④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⑤高唐县:地名,即今山东省高唐县。⑥驿舍:驿馆,驿站的馆舍。⑦中夜:半夜。⑧纪:通记,指记载、记录。⑨本处:此地,此处。【译文】登州一带的海上,时常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的形状,历历清晰可见,人们称之为海市。有人说这是海中的蛟龙和巨蜃吐气造成的,我怀疑不是这样。欧阳文忠公(修)曾奉命出使河北,过高唐县住宿驿站的官舍中,夜间闻见有鬼神从空中通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他的叙说甚为详细,这里不再转述。我听高唐本地的父老说,二十年前这种景象也曾在白天出现过,天上路过的人物也历历可见,当地人也称之为海市,与在登州所看到的大略相似。龙蛇化石【原文】治平中①,泽州②人家穿井③,土中见一物,蜿蜒如龙蛇。大畏之,不敢触,久之,见其不动,试摸④之,乃石也。村民无知,遂碎之,时程伯纯⑤为晋城⑥令,求得一段,鳞甲皆如生物⑦。盖蛇蜃⑧所化,如石蟹⑨之类。【注释】①治平中:治平年间。治平:宋英宗赵曙年号(10641067)。②泽州:古州名,隋开皇初改建州为泽州,治所为丹川(今山西省晋城市东北)。③穿井:挖井。④摸:胡道静等校作扑(击的意思),元大德本、刘向荣校点本作摸。⑤程伯纯:人名,当指程颢,字伯淳,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历官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⑥晋城:地名,今山西省晋城市。⑦生物:活的动物。⑧蛇蜃:传说中龙一类的动物。⑨石蟹:文中指蟹的化石。【译文】治平年间,泽州有一户人家打井,在土中发现一样东西,形状蜿蜒如龙蛇。人们都害怕,不敢接触。过了好久,见它不动,试探着摸它,原来是石头。村民无知,竟然把它打碎了。其时程伯纯为晋城县令,访求得到一段鳞甲,还都像活物的鳞甲一样。这大概是由蛇蜃所化成的,如地蟹的化石之类。鳄鱼【原文】《岭表异物志》①记鳄鱼甚详。予少时到闽中,时王举直知潮州,钓得一鳄,其大如船,画以为图,而自序其下。大体其形如鼍②,但喙长等其身,牙如锯齿。有黄、苍二色,或时有白者。尾有三钩,极锸③利,遇鹿豕即以尾戟④之以食。生卵甚多,或为鱼,或为鼍鼋⑤,其为鳄者不过一二。土人设钩于犬豕之身,筏而流之水中,鳄尾而食之,则为所毙。【注释】①《岭表异物志》:唐人刘恂撰,记岭南事物。②鼍(tu):即今所称扬子鳄。③锸(xiān):锐利。④戟:古代的一种能刺能钩的长兵器。此用作动词,指像用戟那样袭击钩取。⑤鼋(yun):俗称绿团鱼、癞头鼋,古人常与鼍并称。【译文】《岭表异物志》记载鳄鱼非常详细。我年轻时到福建,当时王举直为潮州知州,钓到一条鳄鱼,大如一条船,于是把它画成一张图,并在图上题写文字以自叙其事。鳄鱼的形体大体上像鼍,但嘴巴的长度等于它身子的长度,牙像锯齿。有黄、绿两种颜色,有时还见到白的。尾巴上有三个钩,极锋利,遇上鹿和野猪之类,即以尾巴袭击钩取而吞食。生卵很多,而孵出来的或是鱼,或是鼍鼋,真为鳄鱼者不过十之一二。当地人在狗或猪的身上下钩子,放到竹筏上漂流于水中,鳄鱼追随筏子吃这些猪、狗,则被捕获丧命。海蛮师【原文】嘉祐中,海州渔人获一物,鱼身而首如虎,亦作虎文。有两短足在肩,指爪皆虎也。长八九尺,视人辄泪下,舁①至郡中,数日方死。有父老云,昔年曾见之,谓之海蛮师。然书传未尝载。②【注释】①舁(y):抬。②此条末别本或有后人按语:此物即虎头鲨也,能变虎。【译文】嘉祐年间,海州渔人捕获一种海生动物,身子像鱼而头像老虎,身上的花纹也像老虎的花纹。有两条短腿在肩上,指爪也和老虎一个样。长八九尺,看到人就掉眼泪,抬到州府衙门里,过了几天才死去。有父老说,当年曾见过这种动物,叫做海蛮师(狮)。然而过去的各种典籍和杂记中,对这种动物都没有记载。龙卷风【原文】熙宁九年,恩州武城①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既而渐近,所经县城官舍、民居略尽,悉卷入云中。县令儿女奴婢卷去,复坠地,死伤者数人。民间死伤亡失者不可胜计,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注释】①武城:今山东武城。【译文】熙宁九年(1076),恩州武城县有旋风从东南方向袭来,望去直插云天,状如羊角,大树尽被拔起。不一会儿,旋风卷入云霄中。没过多长时间,逐渐临近而经过县城,县城里所有的官舍、民居几乎被一扫而光,全部卷入了云霄中。县令的儿女和奴婢都被卷去,复坠于地,死伤了好几人。民间死伤失踪的不可胜计,县城完全变成一片废墟,遂将县城移到了现在的新建地址。冰花【原文】宋次道《春明退朝录》①言:天圣中,青州盛冬浓霜,屋瓦皆成百花之状。此事五代时已尝有之,予亦自两见如此。庆历中,京师集禧观②渠中冰纹,皆成花果林木。元丰末,予到秀州,人家屋瓦上冰亦成花,每瓦一枝,正如画家所为折枝③。有大花似牡丹、芍药者,细花如海棠、萱草辈者,皆有枝叶,无毫发不具。气象生动,虽巧笔不能为之。以纸搦之,无异石刻。【注释】①《春明退朝录》:北宋宋敏求撰,多记唐宋典故。敏求,字次道。②集禧观:北宋在京城所建祭祀五岳的宗教建筑。③折枝:画家的花卉画法之一,指画花卉不带根。【译文】宋次道《春明退朝录》记载:天圣年间,青州隆冬季节,屋瓦上的浓霜都成为各种花卉之状。这样的事五代时已曾有,我也曾两次亲身见到此种情形。庆历年间,京师集禧观水渠中的冰凝结成纹,就都是花果林木的形状。元丰末年,我到秀州,居民屋瓦上的冰也成花状,每瓦一枝,正像画家所画的折枝。有花大类似牡丹、芍药的,有花小类似海棠、萱草之类的,都有枝有叶,无纤毫细节不具备。气象生动,虽画家的工巧笔法也不能画出来。如果用纸把它们拓印下来,那就与石刻没有差别。【评析】本卷所记异事,多数为自然现象和考古资料,有重要研究价值,与上卷所记不同。但原载仍有个别条目,透露出与上卷所谓神奇的故事相类似的倾向。 谬误(谲诈附) 【谬误(谲诈附)】 丁晋公之逐【原文】丁晋公①之逐,士大夫远嫌,莫敢与之通声问。一日忽有一书与执政,执政得之不敢发,立具上闻。洎②发之,乃表③也,深自叙致,词颇哀切。其间两句曰:虽迁陵④之罪大,念立主之功多。遂有北还⑤之命。谓多智变,以流人无因达章奏,遂托为执政书,度以上闻,因蒙宽宥。【注释】①丁晋公:即丁谓(9661037)。字谓之,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善权术,宋真宗时官至宰相,封晋国公,时人目为奸邪。仁宗即位后罢去,被放逐于海南。②洎(j):及,至。③表:指给皇帝上奏的表章,而不是私人书信。④迁陵:指宋真宗陵墓曾改换陵址修建事。真宗死后,丁谓尚为宰相,主持改换真宗陵址,修建不成,复迁回原址。后丁谓被贬斥,此亦为罪状之一。⑤北还:指允许丁谓回内地居住(时从雷州徙道州)。【译文】丁晋公被放逐,士大夫避嫌疑,没有人敢与他互通声息,以书信问讯往来。有一天,忽然有他的一封信投给执政大臣,执政大臣收信后不敢打开,立即报告给了皇上。等到打开信封,才知道里面装的是给皇上的奏表,表中用尽心机委婉陈述自己的处境,为自己开脱,言词似乎恳切,心迹颇令人同情。其中有两句说:虽迁移先帝陵址之事罪大,还望皇上念及罪臣辅佐先帝之功多。于是有仁宗允许他迁居内地的诏命。丁谓多智术权变,以流放之人没有途径把私人章奏送到皇帝手上,于是假托为写给执政的书信,估计执政会不敢开拆而报告给皇帝,竟因此获得皇帝的宽恕而内迁。《酉阳杂俎》记事多诞【原文】段成式《酉阳杂俎》,记事多诞。其间叙草木异物尤多谬妄,率记异国所出欲无根柢①。如云:一木五香:根,旃檀②;节,沉香;花,鸡舌;叶,藿;胶,薰陆。此尤谬。旃檀与沉香两木元③异。鸡舌,即今丁香耳,今药品中所用者亦非。藿香自是草叶,南方至多。薰陆小木而大叶,海南亦有,薰陆乃其胶也,今谓之乳头香。五物迥殊,元非同类。【注释】①率:大率,大概。欲:理解为殆,恐怕,几乎。根柢:今多写作根底。②旃(zhān)檀:即檀香。古印度语称为旃檀那。③元:今用原字。下同。【译文】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一书,记事多有荒诞不经之处。其中记叙奇花异草、珍贵树木尤多错误和歪曲,大抵记别国所出者几乎没有根底。如书中说:有一种树能产五种香料:它的根是檀香,枝节是沉香,花是鸡舌香,叶是藿香,流出的胶是薰陆香。这是特别荒谬的。檀香与沉香两种树木原是不同的。鸡舌香就是现在的丁香,今日药品中所用的鸡舌香也不是真正的鸡舌香。藿香自是草本植物,叶也是草叶,南方极为多见。薰陆香是小木本而大叶子,海南也有,所谓薰陆指的是它的胶,现在叫做乳头香。这五种植物迥然不同,原不属于同一类别。包孝肃为吏所卖【原文】包孝肃尹京①,号为明察。有编民犯法当杖脊②,吏受赇与之约曰:今见尹,必付我责状③。汝第④呼号自辩,我与汝分此罪,汝决杖,我亦决杖。既而包引囚问毕,果付吏责状,囚如吏言,分辩不已。吏大声诃之曰:但受脊杖出去,何用多言!包谓其市权⑤,摔⑥吏于庭,杖之十七,特宽囚罪,止从杖坐⑦,以抑吏势。不知乃为所卖,卒如素约。小人为奸,固难防也。孝肃天性峭严,未尝有笑容,人谓包希仁笑比黄河清。【注释】①包孝肃:即包拯(9991062)。字希仁,合肥(今属安徽)人。官至三司使,卒谥孝肃。尹京:为京城府尹。包拯曾任权知开封府之职。②杖脊:用刑杖打脊背的刑罚。宋代为流放刑、徒刑的一种代用刑。如原判两年徒刑的,杖脊十七下可以释放。原不判徒刑的杖刑,后改为杖臀(打屁股),刑罚更轻,如原杖八十的改为臀杖十七。③责状:由过错人或犯人签字画押的具结书、保证书。④第:但,只管。⑤市权:卖权,以权力谋私利。⑥摔(zu):揪住。⑦杖坐:坐杖刑。古代定罪称坐。此实指由杖脊改为杖臀。【译文】包孝肃为权知开封府,以明察著称。有个平民犯法当受杖脊之刑,府中有个吏人受了他的贿赂,与他约定说:今天府尹要提讯你,一定会把写具结书的事交给我。你只管呼天喊地地为自己辩解,我给你分担罪责,你被判打板子,我也被判打板子。没过多会儿,包拯叫人押囚犯上堂审讯完毕,果然叫吏人起草案子的具结书,囚犯按吏人事先的嘱咐,辩解个不停。吏人大声诃斥说:你只管受脊杖滚出去,何必啰唆!包拯以为这吏人越职卖权,把他揪到公堂上,打他屁股十七板,而特地宽减了囚犯的罪行,也只判他受臀杖,以抑制吏人的权势。其实包拯不知道已为吏人所卖,判决的结果最终和吏人事先与犯人的约定一样。小人做奸诈的勾当,本来就是很难防范的。包孝肃天性峭刻严厉,未尝有笑容,时人称包拯笑比黄河清。浙江茶纲【原文】李溥①为江淮发运使,每岁奏计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③,莫知纪极④。章献太后⑤垂帘时,溥因奏事,盛称浙茶之美,云:自来进御,唯建州饼茶,而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自国门挽船而入,称进奉茶纲⑥,有司不敢问。所贡余者,悉入私室。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⑦。每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自泗州⑧七日至京。予出使淮南时,见有重载入汴者,求得其籍⑨,言两浙笺纸三暖船⑩,他物称是。【注释】①李溥:宋太宗时由小吏被提拔,真宗时官至制置江淮等路茶盐矾税兼发运司事。②奏计:年终向中央奏报所掌地方的财政等情况。古时多称会计。③当途:指朝中当权的大臣。④纪极:终极,限度。⑤章献太后(9691033):宋真宗皇后。仁宗即位时年幼,她垂帘听政十一年。⑥纲:宋代官府水陆运输的货物分类单位。因货物种类不同,纲的大小有不同规定,如粮米以一万石为一纲(水运需要大船几十艘),俗称米纲。各种水陆运输统称纲运。⑦岁例:每年按一定比例或数量缴纳的赋税、钱币、货物等。⑧泗州:治今江苏泗洪东南。北宋时水运,由此经泗水、汴水入京师开封,为一大干道。⑨籍:指船运的登记簿,即货物单。⑩笺纸:小幅而华贵的纸张。暖船:有帷幕的船。【译文】李溥为江淮发运使,每年的年终进京奏报财计状况,即以大船装载东南地区珍贵土产交结贿赂朝中当权大臣,肆无忌惮,不知收敛。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时,李溥利用奏事的机会,盛称浙江茶叶的优美精善,又说:自来向皇宫进贡的,只有建州的饼茶,而浙江茶不曾修贡。本司用节余的钱买到浙江茶数千斤,请求允许贡入内宫。他所调度的运茶船,直接从京城大门下的汴水道牵挽到城里,号称是进奉皇帝的茶纲,有关部门都不敢盘查。那些进贡剩余的茶叶,他都装入了私囊。李溥晚年以贿赂遭查处落败,被贬斥流放到海州,然而他所首开的茶贡却从此成为江淮发运司每年例行的进贡。每当发运使入奏茶纲进京,长长的大船遮蔽河面,从泗州连行七日到达京城。我出使淮南时,见有满载着货物准备入汴京的船只,曾设法弄到这些船只的货物单,上面虽写着两浙笺纸三暖船,其实所运送的其他贡物或私载的货物,都不亚于簿子上所登记的物品的数量。巨贝车渠【原文】海物有车渠①,蛤属也,大者如箕,背有渠垄,如蚶②壳,攻以为器,致③如白玉。生南海。《尚书大传》④曰:文王⑤囚于羑里⑥,散宜生⑦得大贝,如车渠,以献纣⑧。郑康成⑨乃解之曰:渠,车罔⑩也。盖康成不识车渠,谬解之耳。【注释】①车渠:即砗磲(chēq),一种海贝,瓣鳃纲,砗磲科,主要产于我国海南岛、台湾及南海诸岛。大砗磲体形较大,长可达1米以上,壳很厚,可用来制工艺品。②蚶(hān):软体动物,生活在浅海泥沙中,有两扇厚而坚硬的贝壳,壳上有瓦楞状突起。③致:细密,细腻。④《尚书大传》:也常简称为《大传》,解释《尚书》的著作,传为汉初伏胜所著。⑤文王:即周文王,姓姬名昌,殷时诸侯,曾被商纣王囚于羑(yǒu)里。⑥羑里:古代地名,故址在今河南汤阴县北。⑦散宜生:周初时人,史载曾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⑧纣:纣王,商代最后的君主,因施暴政而被推翻。⑨郑康成:即郑玄,字康成,东汉高密人,经学家,著述较多,今通行本《十三经注疏》中的《毛诗》注、《三礼》注,即为郑玄所注。⑩车罔(wǎnɡ):车轮周围的框子。罔:通辋(wǎnɡ)。谬解:妄解。【译文】海中有种生物叫砗磲,属于蚌蛤之类。大的有簸箕那么大,背上有沟有垄,像蚶子的壳,所以人们用它的壳作装饰器物,纹理细密,如同白玉。生于南海中。《尚书大传》说:文王被囚禁于羑里,散宜生得一大贝如砗磲,以献给纣王。郑康成竟解释说:渠,就是车辋。大概康成不知道什么是砗磲,不过误解之而已。【评析】本卷所记的各种谬误,有的是人们知识、认识上的错误,有的是因不了解情况或误解而造成的错误,有的是沿用旧习而不适应新情况所导致的错误,而也有的是因为被蒙蔽或欺诈而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错误,还有的是郢书燕说式的反使错误的行为转为成例的错误。诸如此类的错误,在现实生活中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读此卷可以受到各种启发。 讥谑 【讥谑】石曼卿微行娼馆 【原文】石曼卿①为集贤校理,微行②娼馆,为不逞者③所窘。曼卿醉与之校,为街司所录④。曼卿诡怪不覉,谓主者曰:只乞就本厢科决⑤,欲诘旦⑥归馆供职。厢帅不喻其谑,曰:此必三馆吏人也。杖而遣之。【注释】①石曼卿:即石延年。史载其以秘阁校理迁太子中允,未尝为集贤校理。②微行:不暴露真实身份地暗地出行。③不逞者:不逞之徒,为非作歹的家伙。④街司:即左右金吾街司。属卫尉寺,掌以军兵宿卫宫殿及巡逻街市等。录:登记处理。略同今公安派出所之职。⑤厢:军队编制单位。科决:按规定的科条处罚判决。⑥诘旦:明天早晨。【译文】石曼卿为集贤校理时,有一次夜里私下逛妓院,碰上几个为非作歹的家伙,被弄得很难堪。曼卿喝醉了,与几个家伙争吵计较,结果被金吾街司的巡逻兵带走。曼卿为人诡诈怪异,不拘小节,就对主事的厢兵头目说:只请求就在你们这里受罚了断,我明天早晨还要回三馆上班。厢兵头目不明白他的滑稽暗示,就说:这家伙必定是三馆的吏人。因此就打了他板子,把他放了。热中允不博冷修撰【原文】旧日官为中允①者极少,唯老于幕官者累资方至,故为之者多潦倒之人。近岁州县官进用者多除中允,遂有冷中允、热中允。又集贤殿修撰②,旧多以馆阁久次者为之,近岁有自常官③超授要任、未至从官④者多除修撰,亦有冷撰、热撰。时人谓热中允不博冷修撰。【注释】①中允:即太子中允,太子东宫官属。②集贤殿修撰:宋代文官高等贴职,级别在学士之下、直阁之上。③常官:指常调官,即升迁时按正常程序授予相应职务的官员。④从官:指侍从官。宋代以诸殿阁学士、直学士、待制与翰林学士、给事中、六部尚书、侍郎为侍从官,皆为执政官以下最高层次的职事官或贴职官。【译文】过去除授太子中允这一官职的人极少,只有久为幕职官而不得提拔、累积了较高资格的人才以这一官职安置,所以被任命为此官的多是仕途潦倒不得志之人。近年州县官被升职任用的多除授太子中允,因此有冷中允、热中允的说法。再就是集贤殿修撰,过去多授予久任馆职而待次(待缺)需要提拔的人,近年有自常调官越级提拔担任要职而又未达到侍从官资格的人多授予修撰的职名,因此也有冷修撰、热修撰的说法。时人称热中允不博冷修撰。文章之病【原文】司马相如①叙上林②诸水曰:丹水、紫渊、灞、浐、泾、渭③,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灏溔潢漾④,东注⑤太湖⑥。李善⑦注:太湖,所谓震泽⑧。按八水皆人大河⑨,如何得东注震泽?又白乐天⑩《长恨歌》云: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峨嵋在嘉州,与幸蜀路全无交涉。杜甫《武侯庙柏》诗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防风氏身广九亩,长三丈,姬室亩广六尺,九亩乃五丈四尺,如此防风之身,乃一饼耳。此亦文章之病也。【注释】①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成都人,善作赋,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等。②上林:古代宫苑名,原为秦代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其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一带。③丹水、紫渊、灞、浐、泾、渭:都是司马相如在赋中罗列的江河名称。④灏(ho)溔(yāo)潢(huǎnɡ)漾:都是司马相如在赋中用来描写江河水势浩大的样子的词。灏:通浩,水势浩大无边。溔:水势浩大。潢:水深广的样子。漾:水势涌动的样子。⑤注:流入,灌入。⑥太湖:湖泊名,古时称为震泽,也称为具区、五湖、笠泽。太湖地跨江苏、浙江两省,主要由黄浦江泄入长江。⑦李善:唐代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曾任崇贤馆学士、兰台郎等职,学识渊博,著有《文选注》六十卷。⑧震泽:太湖。详本文第⑥条注。⑨大河:黄河。⑩白乐天:即白居易,字乐天,唐代大诗人。《长恨歌》:白居易的名篇,作于唐元和元年。诗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峨嵋山:山名,在今四川省峨嵋山市。嘉州:古代地名,原为汉代犍为郡的安南县属地,北周大成元年置为嘉州,到宋代庆元二年时升为嘉定府,治所在今四川省乐山市。幸蜀:这里指唐玄宗幸蜀。幸:封建时代称帝王亲临为幸。交涉:这里是关系的意思。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逃往四川成都,后又返回长安,但其来回所走道路,都没有经过峨嵋山。所以沈括说唐玄宗所走的道路与峨嵋山没有关系。围:古人计量周长的约略单位,尺寸长短说法不一,一说两手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为一围,一说两臂合拢起来的长度为一围。从下文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来推断,沈括所理解的围当指两手拇指与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否则,以人两臂合拢起来的长度为一围,四十围圈成的圆直径不可能只有七尺。径:直径。无乃:相当于莫非、恐怕是,表示委婉测度的语气。防风氏: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是个巨人,大禹在会稽山治水时,防风氏因为迟到而被大禹杀死,他的一节骨头就装了整整一车。《国语鲁语》中载: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好聘,且问之仲尼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身广九亩:照字面理解,是身材有九亩田那么大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极言防风氏身躯硕大。亩:面积单位,现在规定六十平方丈为一亩,在古代不同时期对亩有不同的规定,如周代规定六尺为一步、横一步直二百四十步为一亩。【译文】司马相如在赋中叙述上林中的各条河流时说:丹水、紫渊、灞水、浐水、泾水、渭水,八条河流的流向不同、形态各异,浩浩荡荡向东流入太湖。唐代的李善在注释里说:太湖,就是所谓的震泽。按:八条河流都注入黄河,怎么能够再向东流进震泽呢?另外,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峨嵋山在嘉州,与唐玄宗到达蜀地的道路根本没有关系。杜甫在《武侯庙柏》诗中说: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四十围也就是直径为七尺,(这样的树)岂不是太细长了吗?(传说中的部落酋长)防风氏的身体宽九亩,高三丈,按周代的度量标准,一亩宽六尺,九亩就是五丈四尺,照此算来,防风氏的身体就像一块饼一样了。这也是文章的弊病啊!不识字更快活【原文】梅询①为翰林学士②,一日,书诏③颇多,属思④甚苦,操觚⑤循阶而行⑥,忽见一老卒,卧于日中,欠伸⑦甚适。梅忽叹曰:畅哉!徐⑧问之曰:汝识字乎?曰:不识字。梅曰:更快活也!【注释】①梅询:字昌言,宋代宣城人,进士出身,宋真宗时任户部判官,后出任许州知州。史载梅询喜爱焚香,每天早上一定点燃两炉香,用公服罩上,直至灌满两袖筒,坐下后打开,使满屋飘香,人们称之为梅香。②翰林学士:官名。唐代后期,往往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北宋翰林学士仍掌制诰,即承命草拟诏令。③书诏:草拟诏书。④属思:构思。⑤操觚(ɡū):执简,拿木简写文章,文中是拿着稿子的意思。觚:古代用来写字的木简。⑥循阶而行:沿着台阶行走,文中是沿着台阶踱步构思的意思。⑦欠伸:形容一副懒洋洋的样子。欠:打哈欠。伸:伸懒腰。⑧徐:缓慢地,慢慢地。【译文】梅询为翰林学士时,有一天要起草的诏令文件颇多,构思很是苦恼。他拿着纸笔沿台阶边想边走,忽然看见一个老兵躺在日头里,暖洋洋地伸着懒腰很舒适。梅忽然叹道:真是快活啊!徐徐问老兵:你识字吗?老兵回答说:不识字。梅说:那就更快活了。馆阁害肚历【原文】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故事,豁宿不得过四,至第五日即须入宿。遇豁宿,例于宿历名位下书腹肚不安,免宿,故馆阁宿历,相传谓之害肚历。【译文】三馆秘阁每夜轮流校勘官一人在馆中住宿值班,如有事情不能住宿值班就空一夜,这种情况被称为豁宿。按从前的制度,豁宿不得超过四天,到第五天就必须入馆中宿值。凡是要豁宿,馆阁官相沿成例地在值班簿当值人的名位下写上腹肚不安,免宿几个字,所以馆阁夜宿的值班簿,时人相传称之为害肚历。加薪养廉【原文】尝有一名公①,初任县尉②,有举人③投书索米,戏为一诗答之曰:五贯④九百五十俸⑤,省钱⑥请作足钱用。妻儿尚未厌⑦糟糠,僮仆岂免遭饥冻?赎典赎解⑧不曾休,吃酒吃肉何曾梦?为报江南痴秀才,更来谒索⑨觅甚瓮。熙宁⑩中,例增选人俸钱,不复有五贯九百俸者,此实养廉隅之本也。【注释】①名公:有名望的贵族或达官。②县尉:县令的辅佐者,主要负责地方治安。③举人:隋、唐、宋三代,通过考试被地方推举而赴京都参加科举考试的人。④贯:古代铜钱用绳子穿起来,一千钱一串,称为一贯。⑤俸:俸禄,古时官吏所得的薪水。⑥省钱:古时指不足一百当一百用的钱币,文中是俸禄被打了折扣的意思。⑦厌:吃饱,饱足。⑧赎典赎解:是赎回典当物品的意思。赎典:用钱物换回抵押品。赎解:相当于赎当。解:指解库,即当铺。⑨谒索:求借。⑩熙宁: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681077)。例:全部,一概。这种用法比较少见。选人:唐代称候补、候选的官员为选人,后世沿用。廉隅:棱角,比喻端方不苟的行为、品性。【译文】曾经有个颇有名望的人,刚做县尉的时候,就有个举人致函向他借粮食。这位县尉便很诙谐地作了首诗回复举人:五贯九百五十俸,省钱请作足钱用。妻儿尚未厌糟糠,僮仆岂免遭饥冻?赎典赎解不曾休,吃酒吃肉何曾梦?为报江南痴秀才,更来谒索觅甚瓮。(诗的大意是:我一年的俸禄也只有五贯多点儿钱,有时还打了折扣拿不足。我的家人连粗茶淡饭都难以为继,仆人们有时还难免要挨饿受冻。时不时还会因为家中周转不灵而跑当铺,就是做梦也不敢梦到喝酒吃肉。告诉你这个来信借粮的江南痴秀才啊,我家的哪只缸里能有余粮噢!)到了宋神宗熙宁年间,朝廷决定提高官员俸禄标准,不再有只能拿到五贯九百文钱的官员了,这实在是让官员能够保持廉洁的根本措施。代称趣例【原文】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①,以其尝望梅止渴也。又谓鹅为右军②,以其好养鹅也。有一士人遗人醋梅与燖③鹅,作书云:醋浸曹公一甏④,汤爝右军两只,聊备于馔⑤。【注释】①曹公:曹操。曹操因位至三公而被人们称为曹公,又因为曹操有望梅止渴的典故,于是有人便以曹公作为梅子的别称。②右军:王羲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所以人称右军;又因为王羲之爱鹅,后来人们就以右军作为鹅的别称。③燖(xn):用热水脱毛,再放在汤中煮熟。一说这里同焯(xn,又音qin),是烤熟的意思。④甏(bnɡ):瓮类陶器。⑤馔(zhun):食物,菜肴。【译文】吴地的人常常把梅子叫做曹公,因为曹操曾有望梅止渴的故事;还把鹅叫做右军,因为王羲之特别喜欢养鹅。有个读书人要把酸梅和烧鹅送给别人,于是就在信里写道:送上醋泡曹公一坛,汤煮右军两只,权且供饭食之用。【评析】在本门中,讥是讥讽,谑是玩笑。本卷所记大致为士大夫圈子中的幽默故事,而幽默中往往包含某种事实或道理,所谓亦庄亦谐也是笔记体著作本有的一种风格。 杂志一 【杂志一】 鄜延境内有石油【原文】鄜延①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②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③,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④而出,土人以雉⑤裛⑥之,用⑦采入缶⑧中。颇似淳漆⑨,然⑩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注释】①鄜(fū)延:路名,宋代康定二年(1041)从陕西路分出一部分置为鄜延路,治所在延州(后升为延安府),即今陕西省延安市。②高奴县:古县名,秦代设置,治所在今陕西延安东北延河北岸,东汉末年废。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卷十物异》中载:石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文中旧说高奴县出脂水疑即据此。③水际:水边。④惘(wǎnɡ)惘:心中若有所失的样子,文中用来描写石油与地下水混杂涌出的样子。惘:在文中可以理解为通汪,形容液体聚积的样子。⑤雉(zh):鸟名,通称为野鸡。⑥裛(y):通渑(y),沾湿,湿润,文中是用羽毛去沾取石油的意思。⑦用:连词,相当于而。⑧缶:古代瓦器,泛指瓦罐一类的器具。⑨淳漆:纯漆。淳:通纯。⑩然:燃的古字,指燃烧。麻:麻类植物的总称,古代专指麻的一种,即大麻,在本文中可以理解为麻烛。麻烛即用麻籽所榨的油做成的烛,烛就是火炬的意思。古代没有蜡烛,把火炬叫做烛。幄幕:帐篷。煤:烟熏所积的黑灰,即烟尘。松墨:即松烟墨,是墨的一种,用松烟尘和胶捣捶制成。识(zh)文:这里指墨上所标注的文字。识:标记,标注。至多:很多。至:极,最。齐:周代诸侯国名,故地在今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鲁:周代诸侯国名,故地在今山东省兖州市东南至江苏省沛县、安徽省泗县一带,秦汉以后仍沿称这些地区为鲁,今山东省简称为鲁。童:秃顶,不长头发,也指山上不长草木,文中是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殆尽。造煤人:文中指用松烟灰制作黑墨的人。【译文】鄜、延境内有一种石油,过去说的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这种东西。石油产生在水边,与沙石和泉水相混杂,慢慢地流出来,当地人用野鸡羽毛沾取它(上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纯漆,燃起来像烧麻杆,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篷都变黑。我猜疑这种烟可以利用,(就)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就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名称,叫做延川石液。这种墨以后一定广泛流行在世上,(不过)从我开始做它(罢了)。因为石油特别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现在山东一带的松林已经采完,就连太行山、京西、江南一带有松树的山,现在大都也都光秃秃的了。制墨的人还都不知道石油燃烧时产生的油烟对制墨有很大好处。石炭(一种烟煤)燃烧时发出的烟也很大,会把衣服熏黑。我高兴地开玩笑作了一首《延州》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淤田【原文】熙宁①中,初行淤田②法。论者以谓《史记》所载泾水③一斛④,其泥数斗,且粪⑤且溉,长我禾黍⑥。所谓粪,即淤也。余出使至宿州⑦,得一石碑,乃唐人凿六陡门⑧,发汴水⑨以淤下泽⑩,民获其利,刻石以颂刺史之功。则淤田之法,其来盖久矣。【注释】①熙宁: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681077)。②淤田:用含泥沙较多的江河水漫灌,使泥沙淤积以造田或改良农田土壤。③泾水:渭河的支流,在陕西省中部,也称泾河。④斛(h):量词,一斛为十斗,南宋末年改为一斛五斗。⑤粪:肥田,施肥,文中指使水中的泥土淤积下来以肥田。⑥禾黍: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⑦宿州:古地名,在今安徽省宿州市。⑧陡门:斗门,即堤堰中用以蓄泄渠水的闸门。⑨汴水:古代河流名,即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南的索河。本文所指的汴水一般认为应该指汴渠,即从今荥阳市北黄河东南开始,流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县、商丘市、夏邑县、永城市等地,再向东南经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泗县和江苏省泗洪县,至盱眙县对岸入淮河。自隋至北宋,汴水都是中原通往东南沿海地区的主要水运干道。⑩下泽:下游低洼之地。刺史:古代官名,这里指主持淤田之事的地方官员。【译文】宋神宗熙宁年间,开始推广淤田法。谈论这件事的人以为就是《史记》中所记载的泾水一斛,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意思是说泾河的水一斛,其中含泥土好几斗,泾水既可以用来浇地又可以肥田,使我种的庄稼生长茂盛)。文中所说的粪,就是淤田。我出使至宿州时,发现过一块石碑,原来是唐朝人开挖修筑了六座斗门,拦截引导汴河水至下游的洼地来淤田,老百姓得到了淤田的利益,所以刻碑来颂扬刺史的功劳。由此看来,淤田的方法恐怕是由来已久的。螓【原文】蟭蟟①之小而绿色者,北人谓之螓②,即《诗》所谓螓首蛾眉者也,取其顶深③且方也。又闽人谓大蝇为胡螓,亦螓之类也。【注释】①蟭蟟:蝉的一种。又称蛁蟟,实即知了之古称。②螓(qn):一种形体短小而方头宽额的蝉。③顶深:指头部前后较长。【译文】有一种形体短小而绿色的蝉,北方人叫做螓,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螓首蛾眉的螓。《诗经》用以形容美人,就是取意于螓的头部前后深厚且额头方正。福建人又称一种大蝇为胡螓,大概是和螓属于同一类的昆虫。白雁【原文】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译文】北方有一种白雁,像雁而形体小,羽毛是白色的,深秋时就飞来。白雁飞来就是霜降的季节,所以河北人把这种鸟叫做霜信鸟。杜甫诗说故国霜前白雁来,指的就是这种鸟。海陆变迁【原文】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①耳。尧殛鲧于羽山②,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注释】①湮:通堙,壅塞、埋没,亦犹今言积淀。②尧殛(j)鲧(ɡǔn)于羽山:相传鲧治水不成,被尧诛杀(一说流放)于羽山。古地理上的羽山,学者多谓在今山东郯城东北,或又相传在蓬莱。【译文】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鹅卵石),横亘在石壁上像带子。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重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古史记载尧杀鲧于羽山,旧说羽山在东海中,而现在却在陆地上。凡黄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等河流,全都是混浊的水流。现在关陕以西,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都成为造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造成也就是必然之理。温州雁荡山【原文】温州①雁荡山②,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③,未尝有言④者。祥符⑤中,因造玉清宫⑥,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⑦西域书⑧,阿罗汉⑨诺矩罗⑩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注释】①温州:古代州名,在今浙江省温州地区一带。②雁荡山:著名风景区,在浙江省东南部的乐清市东北。③图牒:图谱,图表,这里指地理方面的著作与图册。④言:说,文中是记载的意思。⑤祥符:即大中祥符,宋真宗赵恒年号(10081016)。⑥玉清宫:雁荡山道观名。⑦按:根据。⑧西域书:文中泛指有关佛教的著作。西域:汉以后称玉门关以西地区为西域。⑨阿罗汉:梵语音译,是圣者、得道者的意思。⑩诺矩罗:罗汉名。震旦:古代印度称中国为震旦。芙蓉峰:山峰名,雁荡山风景点。龙湫(qiū):雁荡山著名瀑布,下有瀑布冲蚀而成的水潭。贯休:唐末诗僧,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擅长书画。永嘉:古地名,在今浙江省,东晋置永嘉郡,隋代置永嘉县。古永嘉指今温州一带,今永嘉县与温州市以瓯江分界。类:似,类似。干(ɡān)霄:直入云霄。干:触犯,文中形容山峰很高,直冲云霄。地:指与山峰高度齐平的周围高地。下文地面意同此。龛(kān)岩:布满像凹陷的佛龛似的岩石。龛:供奉神或佛像的石室、小阁。迥(jiǒnɡ)然:突出的样子。迥:形容差别很大。【译文】温州的雁荡山,是名闻天下的一座神奇秀丽的山,然而自古以来的地理图书,却从未见有提到过它的。大中祥符年间,因为朝廷建造玉清昭应宫,在这里开山伐木取材,才有人发现它,当时它还没有名气。按西域佛教书籍的记载,阿罗汉诺矩罗居住在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芙蓉峰下的龙湫。唐代僧人贯休所作的《诺矩罗赞》中,便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的诗句。这座山的南面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俯瞰前面的大海,然而不知道雁荡、龙湫在什么地方,后来因为伐木,才见到这座山。山顶有个大池,传说以为这就是雁荡;下面有两个水潭,以为这就是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人借用贯休的诗句为它们起的名字。谢灵运曾经为永嘉太守,凡永嘉一带的山水,他游历殆遍,却唯独不曾提到此山,大概当时它还没有雁荡这个名称。我观察雁荡诸峰,都峭拔险怪,上耸千尺,高崖巨谷,不似他山,然而它们全都包藏在各个山谷中。自岭外望去则什么都看不见,至谷中才发现它们森然耸立,直冲云霄。推原其形成之理,当是因为山谷中大水的冲激,沙土都被冲走,于是就只剩下那些巨大的岩石岿然挺立在那里。如大小龙湫、水帘谷、初月谷之类,都是大水冲凿出来的坑穴。从下面仰望是高岩峭壁,从上面看去则恰与地面相平,以至于诸峰的峰顶也低于山顶之外的地面。世上的沟壑之中,被大水冲凿之处都有直立的土龛和土崖,也属于这一类。如今成皋至陕州西部一带的大涧中,直立的土崖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也可说就是具体而微的雁荡山,只不过这里是土崖而那里是石山而已。雁荡山既非陡峭地立于地面上,就一定被深山峡谷的莽莽丛林所掩蔽,因而古人未见此山,谢灵运也不曾到过,就理应不足为怪了。木天【原文】内诸司①舍屋,唯秘阁最宏壮。阁下穹隆②高敞,相传谓之木天③。【注释】①内诸司:设在皇城内的各中央机构。②穹隆:中间高、四周低之形。此代指殿阁的顶部。③木天:古人以为天是穹隆形,常称之为苍穹,故此以木天作比。【译文】宫城内各机构的屋舍建筑,只有秘阁最为宏伟壮观。站在阁下仰望,穹隆形的阁顶高高地向四面敞开,历来相传,称之为木天。指南针【原文】方家①以磁石②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③也,水浮多荡摇。指爪④及碗唇⑤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⑥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⑦中独茧缕⑧,以芥子许⑨蜡,缀⑩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注释】①方家:原指道术修养精深的人,后来也泛指饱学之士或精通某一技艺的人,文中当指精通某种技艺之人。②磁石:磁铁矿石,天然矿物,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Fe3O4),有磁性,能吸铁。中医也以磁石入药。③不全南:不能十分精确地指向南方。这说明沈括当时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现象。④指爪:指甲。爪:指甲和趾甲的通称。⑤碗唇:碗边,碗的边沿、边口。⑥缕:线,丝线,麻线。⑦纩:丝棉。⑧独茧缕:单根的茧丝。独:单,单一。⑨芥子许:芥菜籽大小。许:表示约略计量的意思。⑩缀:连接,拼合,文中指用蜡将茧丝粘到针腰(针的中段,即重心所在之处)上。指北者:指向北方的。针有针尖和针眼两端,用磁石磨针后,往往会因为磨的具体部位、方法不尽相同,针尖端有的指南,有的则指北。柏之指西:古人认为柏树会指向西方。原:推求,追究根源。【译文】方术家用磁石磨针尖,则针尖能指南,然而常常微微偏东,不完全指向正南方。让带磁的针浮在水上,则多摇荡;放在指甲上或碗边上试验也可以,而且转动速度更快,但这类物品坚硬光滑,针容易坠落;不如用丝线把针吊起来,这是最好的办法。其办法是从新缫出的丝絮中,抽出由一只茧拉出的丝,用芥末粒大小的一点蜡,把它粘缀于针腰处的平衡点上,在无风的地方悬挂,则针尖常常指南。其中也有针尖磨过之后指北的。我家里指南指北的都有。磁石指南的特性,犹如柏树的生长偏向西方,现在还无法推究其道理。钟馗之设【原文】岁首画钟馗于门,不知起自何时。皇祐中,金陵①发一冢,有石志②,乃宋宗悫③母郑夫人。宗悫有妹名钟馗,则知钟馗之设亦远矣。【注释】①金陵:今江苏南京。②石志:用石板雕刻制作的墓志(记死者生平等)。古人墓志或盛于匣中随葬,或刻成碑文立于墓道。③宗悫(?465):南朝刘宋时人,官至豫州刺史。【译文】每年元旦时在门上画钟馗,不知源起于何时。皇祐年间,金陵发掘出一座古墓,有石制的墓志,据此知道这是南朝刘宋时宗悫之母郑夫人的墓。墓志载宗悫有个妹妹名叫钟馗,可见有关钟馗的风俗已经行之久远了。茶品【原文】茶牙①,古人谓之雀舌②、麦颗③,言其至嫩也。今茶之美者,其质④素良⑨,而所植之木又美,则新牙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唯牙长为上品,以其质干⑥、土力⑦皆有余⑧故也。如雀舌、麦颗者,极下材耳,乃北人⑨不识,误为品题⑩。余山居有《茶论》,《尝茶》诗云: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注释】①茶牙:茶树的嫩芽。牙:通芽。②雀舌:茶叶名,取嫩芽尖制成,因其状如雀舌而得名。③麦颗:古代名茶,产于四川一带,多取中小叶种的早春嫩芽精制而成,因外形似麦颗而得名。④质:秉性,性质。⑤素良:一向很好。素:向来,一向。⑥质干:指茶树的性质和枝干。质:性质。干:枝干。⑦土力:土壤的肥力。⑧余:剩余。⑨北人:北方人。⑩品题:评论人物,定其高下,文中指对茶叶的优劣进行评价。山居:在山中居住,后也指隐居,文中指沈括退居镇江时。灵草:诗里用以代称茶叶。【译文】茶叶的嫩芽,古人叫做雀舌、麦颗,是说它们特别嫩。如今茶叶中的精品,其质地本来就好,而栽种的土地又肥沃,所以新芽一抽出来就能长到一寸多长,且像针一般细长。只有长的茶芽才算是上品,因为茶芽长是茶树本身的养分及土壤肥力都很富足的缘故。像雀舌、麦颗,其实是最下等级的茶叶,由于北方人不懂,才误将其品评为好茶。我闲居山乡时,写过《茶论》,在《尝茶》诗中写道: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闽中小核荔枝【原文】闽中荔枝,核有小如丁香①者,多肉而甘,土人亦能为之。取荔枝木去其宗根②,仍火燔令焦,复种之,以大石抵其根,但令傍根得生,其核乃小,种之不复牙③。正如六畜去势,则多肉而不复有子耳。【注释】①丁香:指丁香荔,一种小核良种荔枝。②宗根:最靠近根部的老本和主根。③牙:同芽,发芽。【译文】福建地区的荔枝,核有小得像丁香荔的,肉多而甘甜,当地人也能种植这种荔枝。其办法是拿普通的荔枝树,把它的老本和主根取下来,又用火把它烤得焦煳煳的,再栽到地里去,并用大石头压住它的根,只让它从旁边生根,这样长出来的荔枝核就小,再种这种核也不再发芽。正如家畜被阉割去势后,就会多长肉而不再能繁殖后代。芋梗治蜂毒【原文】挼处士刘易①隐居王屋山,尝于斋中见一大蜂罥②于蛛网,蛛搏之,为蜂所螫③坠地。俄顷,蛛鼓腹欲裂,徐行入草。蛛啮芋④梗微破,以疮就啮处磨之,良久,腹渐消,轻躁如故。自后人有为蜂螫者,挼芋梗傅之则愈。【注释】①刘易:忻州(今山西忻县)人。博学好古,隐居不仕,卒于治平末年。②罥(jun):被缠绕挂住。③螫:旧读sh,今读zh,同蜇,指毒虫用毒刺刺人、畜或其他生物。④芋:俗称芋头。【译文】处士刘易隐居于王屋山,曾在书房内看到一只大蜂被蛛网挂住,蜘蛛搏击蜂子,反被蜂子蜇刺而坠落地上。不一会儿,蜘蛛腹部肿胀起来似乎要破裂,就慢慢爬到了草中。蜘蛛微微咬破了一条芋头的梗,把被毒刺的疮口靠到芋梗咬破处摩擦,过了一阵子,其腹部的肿胀逐渐消了下去,又和先前一样轻松狂躁。从那以后,人有被毒蜂蜇了的,揉搓芋梗敷在伤口上就能痊愈。乌脚溪【原文】漳州①界有一水,号乌脚溪,涉者足皆如墨。数十里间水皆不可饮,饮则病瘴②,行人皆载水自随。梅龙图③公仪宦州县时,沿牒④至漳州,素多病,预忧瘴疠为害。至乌脚溪,使数人肩荷⑤之,以物蒙身,恐为毒水所沾。兢惕过甚,睢盱矍铄⑥,忽坠水中,至于没顶乃出之,举体黑如昆仑⑦。自谓必死,然自此宿病尽除,顿觉康健,无复昔之羸瘵⑧,又不知何也。【注释】①漳州:今福建漳州。②瘴:瘴气,山林间湿热有毒、易致疾病的气。又称瘴疠。③梅龙图:即梅挚。字公仪,成都新繁(今并入新都)人。官至龙图阁学士。④沿牒:随牒,服从上级指派。犹今言职务调动。⑤肩荷:用肩舆抬着。肩舆,即长竹竿夹椅子的代步工具。⑥睢盱矍铄:惊视害怕的样子。⑦昆仑:指昆仑奴,古人对南洋一带皮肤黝黑的人及非洲黑人的统称。按:此水能染黑人体,大约是因为麦角碱含量过高。此种物质能使人得黑脚病,引起皮肤坏疽。⑧羸瘵(zhi):病弱。【译文】漳州境内有一条河,叫做乌脚溪,蹚水过河的人,腿脚都会像被墨汁染过。数十里之间的水都不可饮用,饮用了就会得瘴气病,路过这里的人都随身自己带着饮用水。梅龙图公仪在州县为官时,调动到漳州,他素来多病,来之前就担心身体会更遭受瘴疠的伤害。至乌脚溪,让数人用肩舆抬着他过河,并用物品把全身蒙住,恐怕被有毒的水沾染。由于过分警惕,战战兢兢的,惊视水中,忽然掉了下去,以至于淹没了头顶才被捞出来,全身都黑得像是黑人。自以为必死无疑,然而从此以后,多年的旧病全都没有了,顿觉身体康健,不再像以前那样病弱,却又不明白这是什么缘故。 杂志二 【杂志二】 枳首蛇【原文】宣州宁国县多枳首蛇①,其长盈尺,黑鳞白章,两首文彩同,但一首逆鳞耳。人家庭槛间,动有数十同穴,略如蚯蚓。【注释】①宁国县:今安徽宁国市。枳首蛇:《尔雅》作轵首蛇,旧注谓指歧头蛇,即一蛇两首,而两首同在一端。此所记则为两首在两端的蛇,又称两头蛇。【译文】宣州宁国县多有枳首蛇,长一尺多,有黑鳞和白花纹,两首的花纹颜色一样,但有一首的鳞是倒着的。人家庭院门槛之间,动辄有几十条同在一穴中,就跟蚯蚓差不多。胆矾炼铜【原文】信州铅山县①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水能为铜,物之变化,固亦不测。按《黄帝素问》有天五行、地五行,土之气在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亦能生金石,此其验也。又石穴中,水所滴皆为钟乳、殷孽②;春秋分③时,汲井泉则结石花;大卤之下,则生阴精石④:皆湿之所化也。如木之气在天为风,木能生火,风亦能生火,盖五行之性也。【注释】①铅(yn)山县:江西今县。②殷孽:钟乳石的根部。又称姜石,中医亦称通石。③春秋分:春分和秋分。④阴精石:见下卷太阴玄精石条。【译文】信州铅山县有处泉水叫苦泉,水流成为山间溪水,舀取其水煎熬就能熬成胆矾,再熬胆矾就能熬成铜。熬胆矾的铁锅,日子久了也会变成铜。水能够变成铜,物质的变化,确也无法推测。按《黄帝素问》一书记载天有五行、地有五行,土之气在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气也能生金石,这水变铜的事例就是一种明验。另外在石穴中,水滴下来都能形成钟乳石、姜石;春分和秋分时节,从井泉中汲出的水能结成石花;含盐量很高的卤水地下,则能生成阴精石:这些都是由湿气所化成的。如木之气在天为风,木能生火,风也能生火,大概五行的本性就是这个样子。古之节【原文】古之节如今之虎符①,其用则有圭、璋、龙、虎之别,皆椟将②之,英荡③是也。汉人所持节,乃古之旄④也。予在汉东得一玉琥⑤,美玉而微红,酣酣⑥如醉肌,温润明洁,有人云即玫瑰⑦也。古人有以为币⑧者,《春官》以白琥礼西方是也;有以为货者,《左传》加以玉琥二⑨是也;有以为瑞节者,山国用虎节⑩是也。【注释】①节:符节,古代用作凭证之物。虎符:古代用以调兵遣将的兵符。铜制,虎形,分作两半,帝王与统兵官各执一半,调兵时两半验合方能生效。②椟将:装在匣子里携带。椟,木匣。③英荡:《周礼地官司徒掌节》谓各种金制的节以英荡辅之,旧注或说英荡即画函(有漂亮绘画装饰的木匣)。沈括此处用此意,指英荡即椟。④旄:装饰牦牛尾的旗子。汉人出使所持的节,在竹竿上缀牦牛尾饰物,又称节旄。⑤琥:玉制的虎形器。⑥酣酣:艳丽的样子。⑦玫瑰:一种美玉。⑧币:礼物。⑨加以玉琥二:《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原文作赐子家子双琥。⑩山国用虎节:为《周礼掌节》之文,以为出使山地国家要用虎形的节。【译文】古代的节犹如今天的虎符,但在使用时有圭节、璋节、龙节、虎节的分别,都装在木匣里携带,《周礼》所说的英荡就是这种匣。汉人所持的节,其实是古代的旄。我在汉东地方得到一件玉琥,玉很漂亮而微微发红,艳艳的就像美人醉后的肌肤,温润明洁,有人说这就是玫瑰玉。古人有以玉琥为礼物的,《周礼春官》篇所说的以白琥礼西方就是礼物;有以玉琥为财物的,《左传》提到以两件玉琥赐人就是财物;有以玉琥为吉祥的符节的,《周礼》记载的山国用虎节就是这种用途。江湖不遇风之术【原文】江湖间唯畏大风。冬月风作有渐,船行可以为备;唯盛夏风起于顾盼间,往往罹难。曾闻江国①贾人有一术,可免此患。大凡夏月风景②,须作于午后。欲行船者,五鼓初起,视星月明洁,四际至地皆无云气,便可行,至于巳时③即止。如此,无复与暴风遇矣。国子博士李元规云:平生游江湖,未尝遇风,用此术。【注释】①江国:泛指长江沿岸地区。有时也指江淮之间。②风景:疑当作风暴,与下文暴风相应。③巳时:今指上午九时至十一时。【译文】在江湖上行船,就怕大风。冬季的风是渐渐刮起来的,要行船可以早作防备;盛夏的风则转瞬间就会刮起,行船的人往往会遇难。曾听说长江岸边的商人有一种办法,可以避免此种祸患。大凡夏天的风如果暴烈,必起于午后。要行船的人,夜间五更初刻就起来看天,见天上星月明亮皎洁,四周天际直到地面都无云气,便可出行,而到中午以前(巳时)就停下来。这样,就不会再遇上暴风了。国子博士李元规说:平生游历江湖,行船未尝遇到过大风,用的就是这办法。大蓟【原文】予使虏至古契丹界,大蓟茇①如车盖,中国无此大者。其地名蓟,恐其因此也,如杨州②宜杨、荆州宜荆之类。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注释】①大蓟茇(b):草名,通称大蓟,有的方言也称大蓟菜。②杨州:史书一般写作扬州,扬很少作杨。【译文】我出使契丹,到了契丹人从前居住的地界,见到大蓟茇就像车盖一般大,在中原没有这么大的。这地方所以以蓟为地名,恐怕就是因为这种大蓟茇特别多的缘故,有如扬州适宜杨树生长、荆州适宜荆木生长之类。荆又称作楚,楚也是荆木的另一名称。契丹语入诗【原文】刁约使契丹,戏为四句诗曰:押燕①移离毕,看房②贺跋支。饯行③三匹裂,密赐十貔狸。皆纪实也。移离毕,官名,如中国执政官;贺跋支,如执衣、防閤④;匹裂,似小木罂⑤,以色绫木⑥为之,如黄漆;貔狸,形如鼠而大,穴居食谷粱,嗜肉,狄人为珍膳,味如肫⑦子而脆。【注释】①押燕:主持宴会。指契丹为使者刁约设宴。②看房:指护卫使者住处。③饯行:指设宴为使者送行。④执衣、防閤:官员的役人。唐代在京文武职事官皆有防閤(从事护卫斋阁等),州县官及在外监官皆有执衣(以随从执笔砚等)。⑤罂:小罐。此指契丹人宴会上用的小木罐。⑥色绫木:一种纹理像绫纹的木料。⑦肫(tn):亦写作豘、豚,小猪。【译文】刁约出使契丹,戏谑地写了四句诗:押燕移离毕,看房贺跋支。饯行三匹裂,密赐十貔狸。这四句诗记录的都是实事。移离毕,契丹的官名,如同中国的执政官;贺跋支,如同中国官员的役从执衣、防閤;匹裂,是一种像小木罐的器物,用色绫木制造,看上去有如用黄漆漆过;貔狸,是一种外形像老鼠而稍大的野兽,在地上打洞藏身,能吃谷物,又贪吃肉,契丹人以之为珍贵的肉食,味道像小猪而肉更脆。天子请客【原文】陈文忠①为枢密,一日日欲没时,忽有中人宣召。既入右掖,已昏黑,遂引入禁中。屈曲行甚久,时见有帘帏灯烛,皆莫知何处。已而到一小殿前,有两花槛,已有数人先至,皆立廷中,殿上垂帘,蜡烛十余炬而已。相继而至者凡七人,中使乃奏班齐,唯记文忠、丁谓、杜镐②三人,其四人忘之,杜镐时尚为馆职。良久,乘舆自宫中出,灯烛亦不过数十而已。宴具甚盛,卷帘,令不拜,升殿就坐。御座设于席东,设文忠之坐于席西,如常人宾主之位。尧叟等皆惶恐不敢就位,上宣谕不已,尧叟恳陈自古未有君臣齐列之礼,至于再三。上作色曰:本为天下太平,朝廷无事,思与卿等共乐之。若如此,何如就外朝开宴?今日只是宫中供办,未尝命有司,亦不召中书辅臣。以卿等机密及文馆职任,侍臣无嫌,且欲促坐语笑,不须多辞。尧叟等皆趋下称谢,上急止之,曰:此等礼数,且皆置之。尧叟悚栗危坐,上语笑极欢。酒五六行,膳具中各出两绛嚢,置群臣之前,皆大珠也。上曰:时和岁丰,中外康富,恨不得与卿等日夕相会。太平难遇,此物助卿等燕集之费。群臣欲起谢,上云:且坐,更有。如是酒三行,皆有所赐,悉良金重宝。酒罢,已四鼓,时人谓之天子请客。文忠之子述古得于文忠,颇能道其详,此略记其一二耳。【注释】①陈文忠:即陈尧叟(9611017)。字唐夫,阆中(今属四川)人。真宗时官至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卒谥文忠。②杜镐(9381013):字文周,无锡(今属江苏)人。久任官职,真宗时先后特置龙图阁直学士、学士使充之,禄秩至礼部侍郎。【译文】陈文忠为枢密院长官,有一天将日落时,忽然有宦官传宣皇上召见。文忠入皇城右掖门后,天已昏黑,遂被引入宫城内。弯弯曲曲地走了好久,不时见有帘幕灯烛,都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然后来到一座小殿前,有两个雕花的栏杆,已有几人先到,都站在殿前的庭院中,殿上垂着竹帘,点燃的蜡烛也不过十几支。相继来到的共有七人,掌礼仪的宦官于是奏称班齐,只记得七人中有文忠、丁谓、杜镐三人,其余四人忘记了,杜镐当时还只是馆职人员。许久,皇上的轿子从宫中出来,灯烛也不过几十盏。宴会准备得很丰盛,卷起帘子后,皇上令诸人不要叩拜,都升殿就座。皇上御座设在宴席的东面,而设文忠的座位于宴席的西面,如同常人宴客的宾主之位。尧叟等都惶恐不敢就位,皇上不停地宣谕就座,尧叟恳切陈述自古未有君臣并排列坐的礼仪,以至于解释再三。皇上不高兴地说:本来因为天下太平,朝廷无事,想与卿等共享快乐。如果这样,哪还比得上就在外朝开宴?今天只是宫中供给置办的,未尝叫有关部门做什么,也不召中书辅臣参加。以卿等都是担当机密职事和文馆职任的,侍从之臣没什么嫌疑,权且想促膝坐坐,说说笑笑,不必再多推辞。尧叟等都要趋下台阶称谢,皇上急忙制止,说:此等礼数,暂且都放下。尧叟等惶悚战栗,正襟危坐,皇上笑语极欢畅。酒喝了五六巡,餐具中间各给放了两个红锦囊,置于诸臣之前,都是大珠宝。皇上说:风调雨顺,年景丰收,中外康乐富足,恨不得与卿等每天晚上都聚会。太平世道难遇,这点东西就算赞助你们宴集游乐的费用。诸臣欲起立称谢,皇上说:且坐,过会儿还有。如此上酒三巡,都有赐予,全是美金重宝。宴会结束,已到了四更天,当时人称这次是天子请客。文忠之子述古得知其事于文忠,颇能道其详细,这里只是略记其一二。三不得宅第【原文】丞相陈秀公①治第于润州,极为闳壮,池馆绵亘数百步②。宅成,公已疾甚,唯肩舆一登西楼而已。人谓之三不得:居不得,修不得,卖不得。【注释】①陈秀公:即陈升之(10111079)。神宗熙宁初年为宰相,善附会。②步:古代度量单位,六尺为步。【译文】丞相陈秀公在润州修建的宅第,极为宏阔壮丽,园池楼馆绵延一二百丈。宅第建成,秀公已病得很严重,只不过让人用轿子抬着登了一回西楼而已。人称这宅子有三不得:居不得,修不得,卖不得。廖恩【原文】福建剧贼廖恩①聚徒千余人,剽掠市邑,杀害将吏,江浙为之骚然。后经赦宥,乃率其徒首降,朝廷补恩右班殿直,赴三班院候差遣②。时坐恩黜免者数十人,一时在铨班叙录③,其脚色皆理私罪或公罪④,独恩脚色称出身以来并无公私过犯。【注释】①廖恩:北宋南剑州(今福建南平)人。为当地大姓,以经商致富。以曾有军功,对朝廷赏赐不满,遂于熙宁十年(1077)聚众起事,屡败官军。不久投降,补右班殿直(低级武臣阶官),任鄜延路指挥使。②差遣:宋人称官员的实际职务为差遣。③铨班叙录:指在吏部有关机构排队等待考查及调换差遣等。④脚色:宋人对初入仕或其他官员所写个人简历的称呼。其内容须写明有无过犯。私罪、公罪:宋代官员因公务过失触罪而不涉徇私舞弊者称公罪,不关公务而因私情触罪或因公务而涉徇私者称私罪。私罪的处罚较公罪为重。【译文】福建大反寇廖恩聚集徒众千余人,剽掠城邑,杀害将吏,江浙一带为之骚动。后经朝廷赦免,遂率领其徒众服罪投降,朝廷授予廖恩右班殿直的官衔,让他到三班院等候任命实际职务。当时因受廖恩起事的牵连而被降职和罢免的官员有数十人,一时在吏部铨考机构办理有关手续,他们的履历表上都必须写明因此事被治私罪或公罪,唯独廖恩的履历表自称为官以来没有公、私过犯。边州木图【原文】予奉使按边,始为木图,写其山川道路。其初遍履山川,旋以面糊、木屑,写其形势于木案上。未几寒冻,木屑不可为,又镕蜡为之。皆欲其轻,易赍故也。至官所,则以木刻上之。上召辅臣同观,乃诏边州皆为木图,藏于内府。【译文】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边境事宜,始制作木版地图,以摹绘边境的山川道路。起初先走遍了那里的山川,随后用面糊和木屑,在木案上塑制当地地形的模型。没过多久,因为天冷冰冻,用木屑不能做成,又改用熔蜡的办法制作。这些都是为了使地图轻便,容易携带。回到官署,乃雕刻成木版地图进献朝廷。皇上召集辅政大臣一起观看,于是下诏边地各州都制作木版地图,收藏于宫中的有关机构。李顺【原文】蜀中剧贼李顺陷剑南两川①,关右②震动,朝廷以为忧。后王师破贼,枭③李顺,收复两川,书功行赏,了无间言④。至景祐中,有人告李顺尚在广州,巡检使臣陈文琏捕得之,乃真李顺也。年已七十余,推验明白,囚赴阙,覆按皆实。朝廷以平蜀将士功赏已行,不欲暴其事,但斩顺,赏文琏二官,仍閤门祗候⑤。文琏泉州人,康定中告归泉州,予尚识之。文琏家有李顺案款⑥,本末甚详。顺本味江王小博⑦之妻弟,始王小博反于蜀中,不能抚其徒众,乃共推顺为主。顺初起,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⑧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时两蜀大饥,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及败,人尚怀之,故顺得脱去,三十余年乃始就戮。【注释】①李顺:北宋淳化四年(993)春随王小波起义,十二月王小波死后,代为首领。次年正月攻克成都,称大蜀王,众至数十万,又分兵东攻至巫峡。五月被镇压。剑南两川:指剑南西川(治今成都)、剑南东川(治今三台)。唐分设节度使,宋初改府、州。②关右:关西,今陕西潼关以西地区。③枭:处以斩刑,悬首示众。④间言:嫌疑、怀疑之言。⑤閤门祗候:閤门司属宫。仅佐助礼仪事,而为武臣清要之选。⑥案款:刑事审判案卷。⑦味江:水名,又为镇名。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王小博:即王小波。起义当年十二月战死。⑧生齿:指人口。【译文】蜀中大反寇李顺攻陷剑南东西川,关西地区震动,朝廷为之忧虑。后官军破寇兵,杀李顺枭首示众,收复两川,记功行赏,朝廷内外全无怀疑李顺已死的议论。至景祐年间,有人告发说李顺尚在广州,巡检使臣陈文琏捕获其人,果然是真李顺。当时李顺已七十多岁,审讯清楚以后,用囚车押赴京师,复核再审,知其事皆属实。由于朝廷对平蜀将士的论功行赏早已实施,因而不打算公开此事,只是杀了李顺,又给陈文琏加官两级而使之为閤门祗候了事。文琏是泉州人,康定年间辞职回泉州,我还认识他。他家里有李顺一案的审讯案卷,记录此案的前后始末甚为详细。李顺本是味江王小波的妻弟,起初王小波在蜀中起兵造反,不能得到部众的拥戴,其部众于是共推李顺为首领。李顺初为首领,即召集乡里的所有富人大姓,下令具报其家中全部财产和粮食,除了按他们的家庭人口留下够用的之外,其余一切都调发征集,大力救济贫苦农民;录用有才干之士,存抚安分守己的人家,号令严明,所到之处一无所犯。其时两川正遭遇严重的饥荒,不过十天半月之间,归附李顺的就达到数万人,其兵锋所向,州县官都开门迎接,讨伐檄文传布之地,没有不被攻破的城池。到他失败之后,人们还怀念他,所以李顺得以逃脱远走,直到三十多年后才被捕杀。诸葛亮能用度外人【原文】诸葛亮范文正常③言:史称诸葛亮能用度外人②。用人者,莫不欲尽天下之才,常患近已之好恶而不自知也。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大事。【注释】①范文正:即范仲淹。常:通尝。②度外人:不守法度之人。据《宋稗类钞》记载,范仲淹所说度外人特指有气节而阔略细故、有可用之材而不幸陷于吏议深文之人,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有才能而犯过错误的人。【译文】范文正曾说过:史书记载诸葛亮能任用有才能而犯过错误的人。凡是用人,没有不希望天下人才都各尽其能的,所以经常担心因事用人近乎以个人好恶而不自知。能用犯过错误的人,然后才能使得事体周全,成就大事业。关中无螃蟹【原文】关中①无螃蟹。元丰②中,余在陕西,闻秦州③人家收得一干蟹。土人④怖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有病疟⑤者,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⑥。不但人不识,是鬼亦不识也。【注释】①关中:地名,相当于今陕西省。②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781085)。③秦州:州名,治所在今甘肃省天水市。④土人:当地人。⑤疟:可能指疟疾。⑥差:通瘥(chi),指病愈。【译文】关中一带没有螃蟹。元丰年间,我在陕西时,听说秦州一带有户人家收藏有一只干螃蟹。当地人都害怕它的样子,认为(它)是怪物。每当谁家有人得了疟疾,就借去挂在门上,病往往就好了。这东西不仅人不认识,恐怕鬼也不认识。校书如扫尘【原文】宋宣献①博学,喜藏异书,皆手②自校雠③。常谓: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有脱谬④。【注释】①宋宣献:即宋绶,字公垂,谥宣献,通经史百家,喜欢对典籍进行校勘。②手:亲手。③校雠(chu):校对,核对书籍文字,纠正错误。一人独校为校,二人对校为雠。④脱谬:漏校和错校。【译文】宋绶学识渊博,喜欢收藏奇特的书籍,(对收藏的书)都要亲手进行校订。他经常说:校书就像清扫灰尘,一边扫,一边生。所以有时一本书经过三四次校勘以后,还是会有错漏讹误。【评析】《杂志》卷中所录大约是作者认为不易归类的材料,故总汇于书末,而称为杂记。实际全书都是杂记性的,分类只是相对的,所以各类别之间多有内容性质相近的条目。就材料的重要性而言,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两卷绝不低于其他各卷,如有关石油、海陆变迁、雁荡山、指南针、胆矾炼铜、边州木图、李顺事迹等条,都在这一类。 药议 【药议】 人体消化道与饮食药物吸收【原文】古方言云母粗服,则著人肝肺不可去。如枇杷、狗脊,毛不可食,皆云射入肝肺。世俗似此之论甚多,皆谬说也。又言人有水喉、食喉、气喉者,亦谬说也。世传《欧希范真五脏图》①,亦画三喉,盖当时验之不审耳。水与食同嚥,岂能就口中遂分入二喉?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咽则纳饮食,喉则通气。咽则嚥入胃脘②,次入胃中,又次入广肠③,又次入大小肠;喉则下通五脏,为出入息④。五脏之含气呼吸,正如冶家之鼓鞴⑤;人之饮食药饵,但自咽入肠胃,何尝能至五脏?凡人之肌骨、五脏、肠胃虽各别,其入肠之物,英精之气味⑥皆能洞达,但滓秽即入二肠。凡人饮食及服药既入肠,为真气⑦所蒸,英精之气味以至金石之精者如细研硫黄、朱砂、乳石之类凡能飞走融结⑧者,皆随真气洞达肌骨,犹如天地之气贯穿金石土木,曾无留碍;自余顽石草木⑨,则但气味洞达耳,及其势尽,则滓秽传入大肠,润湿渗入小肠,此皆败物,不复能变化,惟当退泄耳。凡所谓某物入肝、某物入肾之类,但气味到彼耳,凡质岂能至彼哉?此医不可不知也。【注释】①《欧希范真五脏图》:宋代的一部解剖学的图书。北宋庆历年间,广西反抗首领欧希范及其党众被镇压,宜州推官吴简令州吏及画工解剖五十余人的尸体,画出五脏图,集为此书。②胃脘:疑当读作胃筅(管),即食管。③广肠:疑指十二指肠。如果理解为大肠,则此处文字当有错误。④息:气,气息。⑤鼓鞴(b):鼓风吹火用的革囊。如后世之风箱。⑥英精之气味:实指食物及药物中能够被人体吸收的精华部分。⑦真气:指人体之正气,亦即精气。古有精气说,以为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精气为世界的本质,人体亦由精气构成。⑧飞走融结:指流动融合。⑨顽石草木:指食物及药物中不能够被人体吸收的粗劣部分。【译文】古代的药方书上说,云母不经过加工就直接服用,便会附着到人的肝肺上去不掉。譬如枇杷和狗脊,有绒毛而不可食,都说它们的绒毛吃下去会刺入肝肺。世俗类似这样的言论很多,都是荒谬的说法。又说人有水喉、食喉、气喉三个喉咙,也是荒谬的言论。世上流传的《欧希范真五脏图》,也把人的喉咙画成三个,大概当时解剖检验得不仔细。水与食物一同下咽,怎么能就在口中分开而咽入两个喉咙呢?人只是有咽有喉这两者而已,咽是用来输送饮食的,喉则用来通气。咽输送饮食是先咽入食管,其次进入胃中,又其次进入广肠,又其次入大小肠;喉则下通五脏,用来吸气和呼气。五脏包含气体而有呼有吸,正如冶炼用的鼓风的革囊;人的饮食和服用的药饵,则只是从咽部进入肠胃,又何尝能到五脏?人的肌骨、五脏、肠胃虽各有分别,而凡是进入肠胃的食物和药物,它们的精华部分都能畅通无阻地到达身体的各处,只有渣滓和秽物进入大小肠。人的饮食及服用的药饵既入肠胃,为人体的精气所蒸化,其精华部分以至金石之物的精华成分如经过精细加工的硫黄、朱砂、钟乳石之类凡是能够流动融合的,都随着精气畅达肌骨,犹如天地间的精气贯通金、石、土木等万物,从未有滞留和阻碍;其余的不能被精气所蒸化的部分,譬之顽石、草、木,则只是某些气味随着精气畅达各处,及其气味的功能也用尽,就变成渣滓和秽物传入大肠,又润湿渗透于小肠,这些都是废物,不能再转变消化,只能被排泄出去。凡是所谓某物入肝、某物入肾之类的话,只是说它的气味到达了那一器官,构成某物的物质又怎能到达那里呢?这是医家所不能不了解的。采草药不拘定月【原文】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①未当。但②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③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④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⑤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⑥辈观,无苗时采,则实⑦而沉;有苗时采,则虚⑧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⑨,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⑩,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注释】①殊:很,非常。②但:只,仅。③掇(duō):拾取,文中是采摘、选取的意思。④大率(shui):大约,大概。⑤津泽:文中指植物所含的汁液、养分。⑥地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根状茎可入药。⑦实:坚实,文中指果实饱满。⑧虚:空,文中指果实不够饱满。⑨紫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据上下文意,沈括是把紫草看做没有宿根的植物了。⑩黯恶:颜色灰暗。自从本说:自然应该依据这种说法,即用草药的哪部分就应该等到那部分长成的时候。缘:因为。愆(qiān)伏:气候失常,多指大旱或酷暑。《游大林寺》诗: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游庐山大林寺时所写。全诗四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筀(ɡu)竹:竹名,种类较多,据元代李衎所著《竹谱详录》载,筀竹有黄筀、绵、早筀、晚筀等品种。物性:文中指植物本身的特性。凌冬:经冬,越冬。汾(fn):汾州,古州、府名,北魏时设,治所在蒲子城(今山西隰县),北齐时改为南朔州,后屡有改置变迁,文中指山西一带,与并州一起泛指我国北方地区。朔漠:北方沙漠地带,文中泛指北方。粪溉:施肥灌溉。【译文】按传统的习惯,采草药多在二月、八月,这十分不恰当。只不过二月草已发芽,八月草叶未枯,采集的人容易辨识罢了,在药性上都不是好时候。大抵用根入药的,如果有隔年生的根,应该在尚无茎叶的时候采集,这时汁液都在根上。想验证这一点的话,只要观察一下芦服、地黄一类就知道,无茎叶时采来的就结结实实而沉甸甸的;有茎叶时采来的则空落落而轻飘飘的。那些没有隔年生的根的,就等到茎叶长成而还没有开花时采集,这时的根已经充分生成而又未衰退。如现在用的紫草根,未开花时采集的就颜色鲜亮有光泽;花谢了之后再采集的就颜色黯淡而粗糙,这就是证明。用叶入药的,要在叶刚长得充分时采集;用芽入药的,可以依从过去的说法;用花入药的,要在花刚刚开放时采集;用籽实入药的,要在籽或果成实时采集:这些都不可限定时月。因为土气有早晚,天时有失常,如平地三月开花的,在深山则四月开花。白乐天(居易)的《游大林寺》诗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差不多是常理。这是由地势高下的不同引起的。又如筀竹笋,有二月份生的,有三四月份生的;还有五月份才生的,叫做晚筀。水稻也有七月份熟的,有八九月份熟的;还有十月份熟的,叫做晚稻。同一种作物以及同一块地的作物之间,成熟都各有早晚,这是由物性的不同引起的。五岭以南的小草隆冬季节也不凋零,并汾地区的乔木临近秋天已先落叶,南方百越之地的桃李冬天结果,北方荒漠的桃李则夏天开花,这是由地气之不同引起的。同一亩地的庄稼得施肥灌溉的先发芽,同一丘坡的谷物后种的晚结实,这是由人力的不同引起的。怎么能一切都拘泥于固定的月份呢?太阴玄精石【原文】太阴玄精①,生解州盐泽大卤中,沟渠土内得之。大者如杏叶,小者如鱼鳞,悉皆六角,端正似刻,正如龟甲。其裙襕②小堕,其前则下剡③,其后则上剡,正如穿山甲相掩之处,全是龟甲,更无异也。色绿而莹彻;叩之则直理④而折,莹明如鉴,折处亦六角如柳叶。火烧过则悉解折,薄如柳叶,片片相离,白如霜雪,平洁可爱。此乃禀积阴之气凝结,故皆六角。今天下所用玄精,乃绛州⑤山中所出绛石耳,非玄精也。楚州盐城⑥古盐仓下土中又有一物,六棱,如马牙硝⑦,清莹如水晶,润泽可爱。彼方亦名太阴玄精,然喜暴润,如盐碱之类,唯解州所出者为正。【注释】①太阴玄精:石名。又称鬼精、龟精石等,以盐卤入土久积凝结而成。近于石膏。②裙襕(ln):古人束腰的腰巾。此喻指龟甲中部两边突出的部分,即所谓甲桥。③下剡(yǎn):下削。此指晶体的斜面而言,上边靠里、下边靠外称下剡,反之则称上剡。④直理:直线纹理。⑤绛州:今山西新绛。⑥楚州盐城:今江苏盐城。⑦马牙硝:即芒硝,一种晶体矿物,中医常用。【译文】太阴玄精石,形成于解州盐泽含盐量很高的卤水地中,在这里沟渠内的土中能够找到。大的如杏叶,小的像鱼鳞,全都是六角的,端正得像是刻出来的,形状很像龟甲。其中部两边突出的部分稍微下落,前端的斜面向下,后端的斜面向上,正如穿山甲的背甲与腹甲相遮掩之处,完全是龟甲的形状,几乎没有差异。其颜色是绿的,而晶莹透彻;敲打它就会沿着笔直的纹理折断,透明得像镜子,而折断处的截面也是像柳叶那样的六角形。如果用火来烧,它就会全都分解成薄片而折断,薄如柳叶,一片一片分离,白如霜雪,平滑光洁,令人喜爱。这是禀受久积的阴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都是六角。如今天下所用的玄精石,不过是绛州山中所出的绛石,并不是玄精石。在楚州盐城古盐仓下面的土中还见到一种东西,六个棱,像马牙硝,清莹如同水晶,也润泽可爱。那里的人们也叫它太阴玄精石,然而这种东西喜欢露出地面受潮,如同盐碱之类,只有解州所出产的才是正宗的玄精石。【评析】本门为沈括的医学、药物学专著,但不同于一般的医理或医方书,而是仍用笔记的体裁写作的。所录各条,大都主要检讨前人的失误或阐释自己的精要看法,均非泛论。中医学和天文历算、音乐、音韵诸学,都是中国古代极为复杂的专业技能和学术,沈括以一人之身而多专多能,累代亦罕有其比。 补笔谈卷一 【补笔谈卷一】 检讨不试【原文】旧制,馆职自校勘以上,非特除者皆先试,唯检讨不试。初置检讨官,只作差遣,未比馆职故也。后来检讨给职钱,并同带职,在校勘之上,亦承例不试。【译文】按以往的规定,馆职自馆阁校勘以上,除非特别授予者都要先经过考试,只有检讨一职是不经过考试就任命的。这是由于初置检讨官,只是作为一种差遣(实际职务)安置的,并没有把此职列入馆职的缘故。后来检讨官也加给职钱,与其他官带馆职的已没有区别,级别在校勘之上,而仍然沿承旧例不考试。义海琴艺【原文】兴国①中,琴待诏②朱文济③鼓琴为天下第一。京师僧慧日大师夷中④尽得其法,以授越僧义海⑤。海尽夷中之艺,乃入越州法华山⑥习⑦之,谢绝过从⑧,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天下从海学琴者辐辏⑨,无有臻⑩其奥。海今老矣,指法于此遂绝。海读书,能为文,士大夫多与之游,然独以能琴知名。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注释】①兴国:即太平兴国,宋太宗赵炅年号(976984)。②琴待诏:乐师,因琴技出色而待诏。③朱文济:北宋著名琴师,著有《琴杂调谱》十二卷,后亡佚。④慧日大师夷中:北宋著名琴师,得朱文济真传,又培养了知白、义海等一批著名琴师。⑤义海:北宋著名琴师,琴艺出众,他的弟子则全和尚著有《则全和尚节奏指法》(收于《琴苑要录》之中,文中对义海急若繁星不乱,缓如流水不绝的演奏理论有所阐述)。⑥越州法华山:在今浙江绍兴灵隐山后。越州:古地名,在今浙江绍兴一带,隋初改会稽郡为越州,宋朝时废除。⑦习:反复练习。⑧过从:互相往来,交游。⑨辐辏(fcu):车辐聚集于毂(ɡǔ)上,比喻人、物聚集,文中指有很多学习琴艺的人会聚于义海身边。辐:车轮中用于连接车辋和车毂的直条。辏:指车辐聚集到中心的车毂上。⑩臻(zhēn):到,达到。奥:奥妙。指法:文中泛指演奏技艺。萧然:冷静的样子。声外:声音之外。【译文】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琴待诏朱文济弹琴技艺天下第一。京城僧人慧日大师夷中完全学到了朱文济的技法,将弹琴技法传授给了越地的僧人义海。义海全面掌握了夷中的弹琴技艺,于是来到越州法华山中潜心练习,谢绝人际交往,累计十年不曾下山,白天黑夜手不离弦,终于掌握了弹琴的奥秘。各地师从义海学习弹琴的人会聚而至,但是没有人能够完全达到义海的水平。义海现在已经老了,他的弹琴技法就此失传了。义海爱好读书,能写文章,士大夫们多与之交游,然而唯独以擅长弹琴而闻名。义海的琴艺不仅仅在于声音,那种蕴涵于琴音之外的冷静深邃的意韵,是一般人所无法达到的。扁钟与圆钟【原文】古乐钟皆扁①,如盒瓦②。盖钟圆③则声长④,扁则声短⑤。声短则节⑥,声长则曲⑦。节短⑧处声皆相乱⑨,不成音律。后人不知此意,悉⑩为圆钟,急叩之多晃晃尔,清浊不复可辨。【注释】①扁:有的版本作圆,显然与文意不符,应当属于刊刻讹误,如今通行的版本均已改作扁。②盒瓦:把两片瓦对合起来。盒:此处通合。③圆:指钟壁呈圆筒形。④长:指敲击时发出的响声很长。⑤短:指敲击时发出的响声比较短促。⑥节:指敲击发音的余音较短。⑦曲:指敲击发音的余音较长。⑧节短:指节奏急促。⑨乱:指余音相互干扰,造成声音杂乱。⑩悉:全,都。晃晃:在文中用做象声词,表示钟声轰鸣共振。【译文】古代用来演奏音乐的钟都是扁的,像是两片瓦对合起来的样子。这大概是因为圆的钟敲起来余音长,扁的钟敲起来余音短。余音短就容易形成节奏,圆钟敲起来声音长,因而余音也长。遇到节奏快的地方,长长的余音就会相互干扰,造成杂乱。后代的人们不明白这个道理,都把钟做成圆的,敲快了的时候,就会发出晃晃的声音,无法再分辨声音的高低清浊了。北苑茶【原文】建茶之美者,号北苑茶。今建州凤凰山,土人相传谓之北苑,言江南尝置官领之,谓之北苑使。予因读李后主文集,有《北苑诗》及《文苑记》,知北苑乃江南禁苑,在金陵,非建安也。江南北苑使,正如今之内园使。李氏时有北苑使善制茶,人竞贵之,谓之北苑茶,如今茶器中有学士瓯之类,皆因人得名,非地名也。丁晋公为《北苑茶录》云:北苑,里名也,今曰龙焙。又云:苑者,天子园囿之名。此在列郡之东隅,缘何却名北苑?丁亦自疑之,盖不知北苑茶本非地名。始因误传,自晋公实之于书,至今遂谓之北苑。【译文】福建建州最好的茶,号称北苑茶。如今建州的凤凰山,当地人历来沿称为北苑,本来指的是南唐曾设官兼管这里的茶叶征收,兼管的官员就称为北苑使。我因为读李后主(煜)的文集,见其中有《北苑诗》及《文苑记》,始知北苑是南唐的皇家园林,在金陵,而不在建安。南唐的北苑使,正相当于现在的内园使。李氏统治南唐时,有个北苑使善于制茶,人们竞相以他所制的茶为珍贵,称之为北苑茶,就像现在的茶具中有学士瓯之类,都是因人而得名的,北苑并非地名。丁晋公(谓)撰写的《北苑茶录》说:北苑,乡村名,今称龙焙。又说:苑是天子园囿之名。这地方在天下州郡的东南一角,为什么却叫北苑?丁氏也自己有疑问,看来他不知道所谓北苑茶的北苑本来不是地名。开始时是因为误传,自从丁晋公在书中把它说成是实有的地名之后,这地方竟至今就叫北苑了。《史记》非谤书【原文】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蔽也①。予按《后汉》王允曰: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②班固所论,乃所谓谤也。此正是迁之微意。凡《史记》次序说论,皆有所指,不徒为之。班固乃讥迁是非颇谬于圣贤,论甚不慊③。【注释】①此处引文见东汉班固所撰《汉书司马迁传》的赞语。圣人,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观念。大道,即古人所泛称的道,在哲学上一般指天地自然及社会治理的总根源或总规律。②此所引王允之语见《后汉书蔡邕传》,为王允欲杀蔡邕时所说。王允(137192),东汉末献帝时大臣,先是设计杀董卓,不久为董卓故将所杀。③慊(qi):通惬,恰当。【译文】班固论司马迁撰写《史记》,认为其是非标准颇与儒家圣人的观念相抵触,所以在讨论天地自然的大道理时便首先注重黄老之学而然后才及于儒家经典,在叙述游侠的事迹时便排斥有志节的隐士而专为一些奸雄人物立传,在记录工商业经济状况和相关人物的活动时便崇尚发财致富的势利而以贫贱为耻辱,这些都是司马迁观念上的囿蔽和局限性所在。我查考《后汉书》记载王允说:汉武帝不杀司马迁,使得他作出了一部诽谤的书,贻害于后世。被班固所批评的司马迁的观念,就是所谓谤了。其实这正是司马迁著史隐微而不明说的用意之所在。大抵《史记》的叙述体例和有关论说,都是有所指的,并不是没有目的地编一堆空言式的史料。班固却批评司马迁的是非观念与圣贤多相乖违,这议论很不恰当。 补笔谈卷二 【补笔谈卷二】 海潮【原文】卢肇①论海潮,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此极无理。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安得复有早晚?予尝考其行节,每至月正临子、午②则潮生,候之万万无差。(此以海上候之,得潮生之时,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月正午而生者为潮,则正子而生者为汐;正子而生者为潮,则正午而生者为汐。【注释】①卢肇:宜春(今属江西)人。唐会昌三年(843)状元,官至弘文馆学士。曾作《海潮赋》,序谓日激水而潮生,月离日而潮大。②月正临子、午:指月亮正处在上中天和下中天的位置上。古人称正午时分(午时中点)太阳所处的位置叫上中天,午夜时分(子时中点)太阳所处的位置叫下中天。由于月亮每天东移,它与太阳通过上中天和下中天的时间就不一致。这也影响到海潮发生的时间,使海潮的高潮每天延后约50分钟。【译文】卢肇论海潮,以为海潮是由日出和日落的激荡而造成的,这说法极无道理。如果是因为日出和日落,那么海潮的生成和退落应该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又怎么会有早有晚呢?我曾经考察海潮生成的时间规律,每到月亮正处在下中天和上中天的位置时它就会生成,这种观测结果万万无差错。(这是从海上观察所得到的潮生时刻,如果离海较远,就须根据具体的地理位置增加时刻。)如果以月亮正当上中天所生成的叫做潮,那么它正当下中天所生成的就是汐;如果以月亮正当下中天所生成的叫做潮,那么它正当上中天所生成的就是汐。十二气历【原文】历法见于经者,唯《尧典》言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置闰之法,以尧时始有,太古以前又未知如何。置闰之法,先圣王所遗,固不当议,然事固有古人所未至而俟后世者。如岁差①之类,方出于近世,此固无古今之嫌也。凡日一出没,谓之一日;月一亏盈,谓之一月。以日月纪天虽定名,然月行二十九日有奇复与日会,岁十二会而尚有余日;积三十二月复余一会,气与朔渐相远,中气②不在本月,名实相乖;加一月谓之闰,闰生于不得已,犹构舍之用橝楔③也。自此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算数繁猥。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阴阳消长,万物生杀,变化之节,皆主于气而已,但记月之盈亏,都不系岁事之舒惨④。今乃专以朔定十二月,而气反不得主本月之政⑤。时已谓之春矣,而犹行肃杀之政,则朔在气前者是也,徒谓之乙岁之春,而实甲岁之冬也;时尚谓之甲之冬矣,而已行发生之令,则朔在气后者是也,徒谓之甲岁之冬,而实乙岁之春也。是空名之正,二、三、四反为实。而生杀之实反为寓⑥,而又生闰月之赘疣,此殆古人未之思也。今为术,莫若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如此,则四时之气常正,岁政不相陵夺,日月五星亦自从之,不须改旧法。惟月之盈亏,事虽有系之者,如海、胎育之类,不预岁时寒暑之节,寓之历间可也。借以元祐元年为法:当孟春小,一日壬寅,三日望,十九日朔;仲春大,一日壬申,三日望,十八日朔。如此,历术岂不简易端平,上符天运,无补缀之劳?予先验天百刻⑦,有余有不足,人已疑其说;又谓十二次斗建⑧当随岁差迁徙,人愈骇之。今此历论,尤当取怪怒攻骂,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注释】①岁差:即恒星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历时间)与回归年(又称太阳年,即太阳两次经过春分点所历时间)之差。前者较后者约长20分23秒。照古人的说法,太阳循黄道向西退行,约五六十年就要退一度左右。最早发现岁差的是东晋初年的虞喜(约发现于公元330年)。②中气:按通行的二十四节气歌诀,处单数位的称节气,处双数位的称中气。③橝楔(xiē):二字分指门楣和门框,即门上面的横木和两边的立柱。④舒惨:指阴阳变化。⑤政:此指与节令相适应的一切人事活动(包括保护自然、养生、农事、祭祀及行政措施等等)。古人称一年有十二月令,则所行之事便有十二月政。⑥寓:托寄。此指历法上的依附性质。⑦百刻:指一昼夜。古人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⑧斗建:古人以北斗星的斗柄所指的方向(以等分圆周的十二地支表示)推算月份,如夏历正月斗柄指向寅即为建寅之月,二月斗柄指向卯即为建卯之月,等等,称为斗建。也称月建。【译文】历法见于古代经书的,只有《尚书尧典》说到用闰月调整时日,以定四时节气,而成一岁之历象时令。设置闰月的办法,因为尧的时代才开始有,远古以前的情形又不知是什么样子。设置闰月的办法,是古代先圣王所留传下来的,固然不应提出异议,然而事情本来就有古人未曾做到而等待后人来做的。如岁差之类,直到近世才发现,这当然也就没有以今变古的嫌疑。凡是太阳出没一次,就叫做一日;月亮亏盈一遭,就叫做一月。用日、月记录天体运行虽是固定的名目,然而月亮运行二十九日有余复与太阳会合,每年十二次会合而还有剩余的时日;积累三十二个月就会剩余一次会合的时日,节气和朔日的错位越来越远,以致中气不在当月,名实就相乖违了;为此就要加一个月,叫做闰月,所以加闰月也是出于不得已,犹如建造房子的门要加门楣和门框。自此以后,节气和朔日就相互冲突,导致历法上的年岁错乱,四季失位,测算数据繁琐复杂。大凡积三月以为一季,积四季而成一年,阴、阳二气的消长,万物的生死循环,所有的变化节奏,无不归结于节气的转换,而只按月亮的盈亏造历法,便都与岁时运转的阴阳变化没有关联。现在却专以合朔确定十二个月,而节气反而不能主导当月的人事活动。譬如说,历法季节已称为春天了,而人事活动仍按万物萧条的节令进行,朔日在节气之前就是这种情况,因而白白地称说某季是乙岁的春天,实际它还是上一年甲岁的冬天;反过来说,历法季节还称某季是甲岁的冬天,而人事活动已开始按万物生长的节令进行,朔日在节气之后就是这种情况,因而白白地称说某季是甲岁的冬天,实际它已是下一年乙岁的春天。如此,所谓正月就是徒有其名,反而是二月、三月或四月合乎作为一年之始的实际。这样在历法上,反映万物生长或萧条的节气反而是附属的性质,而由此又生出闰月的累赘,这大概是由于古人未曾深入思考。现在要改进历法,没有比采取如下办法更好的,就是用十二个中气(二十四节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个朔闰月,直接以立春之日为孟春正月的第一日,惊蛰为仲春二月的第一日,大月都满三十一日,小月都满三十日,岁岁整齐无余日,永远不用闰月。十二个月恒常一大一小相间,即使有两个小月并列,每年也不过一次。这样,就使四时节气永远与历法相合,每年的岁时活动不相侵越,自然顺从日、月、五星的运行规律,也不需要再修改旧的历法。只是月亮的盈亏,虽然有些事像是跟它有关系的,如海潮的起落、胎生的孕育之类,但它不关乎岁时寒暑的节气变化,把它附载于上述历法中就可以了。权且以元祐元年为例而示其法:当孟春正月为小月,则一日干支为壬寅,三日月望,十九日为合朔日;仲春二月为大月,则一日干支为壬申,三日月望,十八日为合朔日。如此,历法岂不是简易、整齐而平稳,上符天体的运行,而无修补测算的烦劳?我先前曾测验每一昼夜的一百刻,发现时刻有时有余有时不足,有人已怀疑我的看法;又曾说每年十二次斗建(月建)当是随着岁差而迁移的,有人更惊诧为骇人耳目。现在我这关于制历方法的新论,大概尤其会被一些人大惊小怪、攻击怒骂,然而将来必定会有人采用我的学说。老军校【原文】宝元元年,党项围延安七日,邻于危者数矣。范侍御雍①为帅,忧形于色。有老军校出,自言曰:某边人,遭围城者数次,其势有近于今日者。虏人不善攻,卒不能拔,今日万万无虞。某可以保任,若有不可,某甘斩首。范嘉其言壮,人心亦为之小安。事平,此校大蒙赏拔,言知兵善料敌者首称之。或谓之曰:汝敢肆妄言,万一不验,须伏法。校笑曰:若未之思也。若城果陷,谁暇杀我耶?聊欲安众心耳。【注释】①范雍(?1046):字伯纯,洛阳人。屡为边帅,好谋而少成。官至资政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卒谥忠献。【译文】宝元元年(1038),西夏大军包围延安七天,延安城几次接近失陷。侍御史范雍为边帅,忧形于色。这时有个老军校站出来,自称:我是边地人,已多次经历被围城的战役,那时的形势有和今天相近的。党项人不善于攻城,最终不能攻下围城,今天的事万万不用担心。我可以立下军令状担保,如果我的话不灵,我甘愿被杀头。范帅赞赏他的豪言壮语,一时人心也为之稍稍安定。战事平息之后,这位军校大受奖赏提拔,人们谈起能知兵、善应敌的人,都首先称道他。有人对他说:你竟敢放肆胡言乱语,万一事不应验,是要伏军法的。这位军校笑笑说:你没动脑子想想,如果城果然被攻陷了,谁还顾得上杀我?当时也不过是要姑且稳定军心罢了。王和尚【原文】种世衡初营青涧城①,有紫山寺僧法崧,刚果有谋,以义烈自名。世衡延置门下,恣其所欲,供亿无算。崧酗酒狎博,无所不为,世衡遇之愈厚。留岁余,崧亦深德世衡,自处不疑。一日,世衡忽怒谓崧曰:我待汝如此,而阴与贼连,何相负也?拽下械系,捶掠极其苦楚。凡一月,滨于死者数矣,崧终不伏,曰:崧,丈夫也。公听奸人言,欲见杀则死矣,终不以不义自诬。毅然不顾。世衡审其不可屈,为解缚沐浴,延入卧内,厚抚谢之,曰:尔无过,聊以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设虏人以此见穷,能不相负否?崧默然,曰:试为公为之。世衡厚遗遣之,以军机密事数条与崧,曰:可以此藉手,仍伪报西羌。临行,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曰:胡地苦寒,以此为别。至彼,须万计求见遇乞,非此人,无以得其心腹。遇乞,虏人之谋臣也。崧如所教,间关求通遇乞。虏人觉而疑之,执于有司。数日,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崧初不知领中书,虏人苦之备至,终不言情。虏人因疑遇乞,舍崧,迁于北境。久之,遇乞终以疑死。崧邂逅得亡归,尽得虏中事以报。朝廷录其劳,补右侍禁,归姓为王。崧后官至诸司使,至今边人谓之王和尚。世衡本卖崧为死间,邂逅得生还,亦命也。康定之后,世衡数出奇计;予在边,得于边人甚详,为新其庙像,录其事于篇。②【注释】①种世衡(9851045):字仲平,洛阳人。官至环州知州兼环庆路钤辖,为一时名帅。清涧城:今陕西清涧。②《宋史种世衡传》记载法崧本姓王,名光信,骁勇善骑射。初以熟悉边境地区山川道路,常为世衡出兵作向导,世衡奏以为三班借职,并为之改名崧(亦作嵩)。及受世衡派遣入夏,被夏人囚禁于陷阱中,备尝艰苦。后来西夏内乱,其大臣野利等被杀,元昊有意与宋讲和,遂遣法崧回。鄜延经略使庞籍疏上其事,言其劳苦及离间之功,乃迁崧官为三班奉职,又因崧自陈而继迁侍禁、閤门祗侯。其他宋人笔记所说亦互有异同,而以沈括此条所记较为详悉。【译文】种世衡最初营建青涧城时,有个紫山寺僧人法崧,刚毅果决有谋略,以敢于为忠义献身自称。世衡招纳他为门下客,任其恣意放纵,供他挥霍的钱财无数。法崧酗酒赌博,无所不为,世衡对他愈厚待。过了一年多,法崧也对世衡深深感恩,不怀疑世衡对他的信任。有一天,世衡忽然发怒,对法崧说:我对你如此厚待,而你竟暗地里与羌人勾结,为何负我?命人拽下去铐上刑具,囚禁起来,捶笞拷掠,极其严酷。一月之内,法崧几次被折磨得要丧命,而到底不认罪,说:我法崧是大丈夫。府公您听信奸人之言,要杀我您就杀,我也不过一死,但决不会招供没有的事,接受您强加给我的这种不义之名。对世衡的行为毅然不顾。世衡确知其不可屈服,于是为他脱去绳索刑具,让他沐浴更衣,引他到自己的卧室内,深切安抚道歉,说:你没有过错,我不过姑且试试你。想让你做间谍,万一你被胁迫不能承受,将会泄露我的机密。假如羌人也像我这次试你一样对你穷尽折磨,你能不能不负我?法崧默然不语,然后说:我为府公试试。世衡厚赠钱财而派他走,又告诉他几条军事机密,说:你就以这几条机密为借口下手,假装西投是为了把机密报告给西羌人。法崧临行时,世衡又脱下所穿的丝絮棉袍送给他,说:胡人之地酷冷严寒,我就以这个作为分别的礼物。到了那里,你要想尽一切办法求见遇乞,除非此人,你无法得到他们的心腹机密。遇乞其人,是西夏的第一谋臣。法崧按世衡的布置,偷渡边关到了西夏,要求见遇乞。羌人有所提防而怀疑他,把他抓起来送到了有关机构。过了几天,有人扯破他的棉袍搜查,在棉袍的领子中发现了世衡给遇乞的书信,言词十分真诚亲密。法崧原先并不知道衣领中有这书信,羌人严刑拷打备至,法崧始终不讲实情。羌人因此而怀疑遇乞,就放了法崧,把他转移到西夏的北部地区。不久后西夏生变,遇乞最终因受怀疑而被杀。法崧遇机会得以逃归,尽得羌中情况而报告朝廷。朝廷肯定了他的功劳,补授他为右侍禁,又让他还俗,复本姓为王。崧后来官至诸司使,至今边境地区的人还称他为王和尚。世衡本来是出卖法崧,用他的死来离间羌人的,他遇机会得以生还,这也是他的命。康定年间以后,世衡守边屡出奇计;我在边境任职时,从边地人那里得知王和尚的事迹,甚为详细,因此为他重塑了庙像,并以这篇文章记录其事迹。一举三役【原文】祥符①中,禁火②。时丁晋公③主营复④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⑤取土,不日皆成巨堑⑥。乃决汴水⑦入堑中,引诸道⑧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⑨,却以斥弃⑩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注释】①祥符:即大中祥符,宋真宗赵恒年号(10081016)。②禁火:禁中失火。禁:皇帝居住的地方,文中指皇宫。③丁晋公:丁谓(9621033),字谓之,宋真宗时任宰相,封晋国公。④营复:文中指修复。营:建造。⑤通衢(q):四通八达的道路,文中指城中的主干道。⑥堑:壕沟,护城河,文中指取土时形成的深沟。⑦汴水:河流名,在今河南开封境内。⑧诸道:文中指各地。⑨事毕:文中指工程结束。毕:完毕,结束。⑩斥弃:抛弃,黜免,文中是废弃的意思。实:文中是充填的意思。役:兵役,劳役,文中指修复皇宫的工程。济:成就,成功。【译文】大中祥符年间,皇宫中发生火灾。当时丁晋公(谓)主持营建修复宫室,计虑取土太远,于是指令凿开宫前的大道取土。没有几天,大道都成了巨大的壕沟。因而决开汴水堤岸,引水入壕沟中,使各地运送各种材料的竹排、木筏和船只,都从壕沟中直接来到宫门前。工程结束后,又以废弃的瓦砾灰土填到壕沟中,复修整为街道通衢。一举而三项力役同时成功,节省的费用可以亿万计。龙船坞【原文】国初,两浙献龙船,长二十余丈,上为宫室层楼,设御榻,以备游幸。岁久腹败,欲修治,而水中不可施工。熙宁中,宦官黄怀信献计,于金明池北凿大澳①,可容龙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梁其上。乃决水入澳,引船当梁上,即车尽澳中水,船乃笐②于空中。完补讫,复以水浮船,撤去梁柱,以大屋蒙之,遂为藏船之室,永无暴露之患。【注释】①澳:可以泊船的水湾。这里实指人工湖式的船坞。②笐(ɡānɡ):通扛(ɡānɡ),抬起的意思。【译文】本朝建国之初,两浙向朝廷献上一艘大龙船,长二十多丈,船上有多层楼的宫室,设置有皇上的御榻,以备皇上出游。年深岁久,龙船的腹部有损坏,欲加修治,而水中无法施工。熙宁年间,宦官黄怀信献进一计,于金明池北开凿一个人工湖为港湾,使它可以容得下龙船,在湖湾的下部立大木柱,在大木柱上架横梁。于是决水入湖湾中,把龙船牵引到正当水下横梁的位置,即用水车车尽湖湾中的水,船就被架在空中。修补完了以后,再将湖湾灌满水,使龙船浮起,然后撤去梁柱,又建一座大屋把龙船遮盖起来,这样它也就成了藏船的房子,使龙船永无暴露在外的担忧。真迹与孤寒【原文】李学士世衡多藏书①,有一晋人墨迹在其子绪处。长安石从事尝从李君借去,窃摹一本,以献文潞公,以为真迹。一日潞公会客,出书画,而李在坐,一见此帖,惊曰:此帖乃吾家物,何忽至此?急令人归取验之,乃知潞公所收乃摹本。李方知为石君所传,具以白潞公,而坐客墙进②,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迹,而以李所收为摹本。李乃叹曰:彼众我寡,岂可复伸?今日方知身孤寒。【注释】①李世衡:疑即李士衡。②墙进:指人多拥挤如墙,更有人翘足探视如爬墙。【译文】学士李世衡多藏书,有一幅晋人墨迹在其子李绪那里。长安人石从事曾从李君借去这幅墨迹,偷偷临摹了一本,把它献给文潞公(彦博),潞公以为是真迹。有一天潞公会客,向客人展示书画,而李世衡恰好在座,一见这幅帖子,吃惊地说:这帖子是我家的藏品,怎么忽然到了这里?急忙叫人回家取来对证,始知潞公所收藏的是摹本。李世衡这才发现摹本是石从事传出去的,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潞公,而坐客一窝蜂围上来,挤成人墙,都说潞公收藏的是真迹,而以为李氏所收才是摹本。李世衡于是感叹道:他们人多势众,我孤家寡人,还怎么能向他们说清楚?今天我才知道身份的孤寒。八分书【原文】今世俗谓之隶书者,只是古人之八分书,谓初从篆文变隶,尚有二分篆法,故谓之八分书。后乃全变为隶书,即今之正书、章草、行书、草书皆是也。后之人乃误谓古八分书为隶书,以今时书为正书,殊不知所谓正书者,隶书之正者耳;其余行书、草书,皆隶书也。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云:陈仓石鼓文①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苦县老子》《朱龟碑》②也。《书评》云:汉、魏牌榜碑文和《华山碑》,皆今所谓隶书也。杜甫诗亦只谓之八分。又《书评》云:汉、魏牌榜碑文,非篆即八分,未尝用隶书。知汉、魏碑文皆八分,非篆书也。【注释】①石鼓文:先秦时秦国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唐代发现于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其字介于金文与小篆之间,传统上或称金文为大篆。石鼓原物现在尚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②《苦县老子》《朱龟碑》:此谓杜诗所说的苦县指的是《苦县老子碑铭》,光和指的是《汉幽州刺史朱龟碑》。二碑在宋时均见于亳州(今安徽亳县)。老子相传为苦县人,《朱龟碑》则立于汉灵帝光和六年(183),故杜诗分别以苦县、光和代指二碑。此引杜诗的大意是:石鼓文已经残驳讹缺,而由大、小两种篆书逐渐产生出八分书。《老子碑》《朱龟碑》的字尚如同骨立,所以古人认为书法崇尚瘦硬才能通神。【译文】现在世俗所称的隶书,只是古人所称的八分书,意指字体的变迁最初从篆文演变为隶书,还保存着二分的篆法,所以叫做八分书。后来就全变为隶书了,而现在所称的正书、章草、行书、草书,原来也都是隶书就有的称呼。后人误称古代的八分书为隶书,而以现在通行的书写字体为正书,殊不知所谓正书,原先只是指规范的隶书;其余行书、草书,在隶书中也都有。杜甫的《李潮八分小篆歌》说:陈仓石鼓文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所谓苦县、光和,分别指的是《老子碑铭》和《朱龟碑》。《书评》说:汉、魏牌榜碑文和《华山碑》,都是现在的所谓隶书。这些牌榜碑文,杜甫诗也只称之为八分书。《书评》又说:汉、魏牌榜碑文,不是篆书就是八分书,未曾用过隶书。可知汉、魏碑文都是八分书,而不是篆书。南唐书画印记【原文】江南府库中,书画至多,其印记有建业文房之印、内合同印。集贤殿书院印以墨印之,谓之金图书,言惟此印以黄金为之。诸书画中,时有李后主题跋,然未尝题书画人姓名,唯钟隐画,皆后主亲笔题钟隐笔三字。后主善画,尤工翎毛。或云凡言钟隐笔者,皆后主自画,后主尝自号钟山隐士,故晦其名谓之钟隐,非姓钟人也。今世传钟隐画,但无后主亲题者,皆非也。【译文】南唐的府库中,收藏的书画极多,其印记有建业文房之印、内合同印等。其中集贤殿书院印是以黑墨印在书画上的,而称之为金图书,说的是只有此印是用黄金铸造的。各种书画中,时常会看到李后主的题跋,然而未尝题写书画人的姓名,只是钟隐的画,都有后主亲笔题写的钟隐笔三字。后主善画,尤工于花鸟。或说凡是有钟隐笔三字的,都是后主自己画的,后主曾自号为钟山隐士,所以隐藏自己的真名而称为钟隐,并非真有个姓钟的人。现在世上所传的钟隐画,只要是没有后主的亲笔题跋的,都不是南唐的真品。三足鬲与铜香炉【原文】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煎和①之法,常欲湆②在下,体③在上,则易熟而不偏烂。及升鼎④,则浊滓皆归足中。《鼎卦》初六:鼎颠趾,利出否。⑤谓浊恶下,须先泻而虚之。九二阳爻,方为鼎实⑥。今京师大屠善熟彘者,钩悬而煮,不使著釜底,亦古人遗意也。又古铜香炉⑦,多镂其底,先实火于炉中,乃以灰覆其上,火盛则难灭而持久;又防炉热灼席,则为盘荐⑧水,以渐⑨其趾,且以承灺⑩之坠。其他古器,率有曲意,而形制文画,大概多同。盖有所传授,各守师法,后人莫敢辄改。今之众学,人人各出己意,奇袤年浅陋,弃古自用,不止器械而已。【注释】①煎和:烹调,烹煮。②湆(q):肉汁。③体:牲体。此泛指肉块。④升鼎:指肉煮好后取出,犹今言出锅。⑤此所引为《易经鼎卦》初六爻的爻辞,意谓把鼎足倒过来,利于倒出脏物。否,恶,指不洁之物。⑥鼎实:《鼎卦》九二爻辞原作鼎有实,指鼎中又放入了烹煮之物。⑦铜香炉:此指古人在室内燃香饼以取香味的一种熏炉,三足有盖。香饼用香料掺在炭末及其他添加剂中做成。⑧荐:进。此指盛上。⑨渐(jiān):浸泡。⑩灺(xi):燃烧物烧剩的部分。袤(xi):同邪。【译文】古鼎中有三足皆为空心而其中可以盛东西的,这样的鼎就是古人所称的鬲。用鼎烹煮肉食的方法,总是希望汤汁在肉块下面,肉块浮在汤汁上,这样就容易煮熟而又不会一边烂、一边不烂。等到取出煮熟的肉块时,混浊的渣滓就都落到鼎足中。《鼎卦》的初六爻辞说:把鼎足颠倒过来,便于倒出不洁之物。这是说脏物沉淀后,必须先把它倾泻掉,把鼎足清空。所以到九二阳爻,爻辞才说鼎中又有了烹煮之物。如今京师有名的屠夫善于烹熟整条猪的,都是用钩子悬挂着烹煮,而不让它附着于锅底,这也是从古人的用意继承下来的。此外,古代的铜香炉,大都在底部镂孔,使用时先把点燃的香饼放入炉中,再以灰覆盖香饼,这样火旺后就不容易熄灭而能燃烧得久;又为防止香炉烧热后烤坏席子,因而在炉下放一托盘而加水,以浸泡香炉的三足,且用以承接未烧完就掉下来的残留香饼。其他古器,大率都有曲折周到的用意,而形制和文饰,大抵多相同。这是由于古人的技艺和学问只要有所传授,就都各守师法,后人不敢随意更改。今天的众多学问,人人各出己意,离奇不正而浅陋,放弃传统,师心自用,又不止于器物的制作而已。 补笔谈卷三 【补笔谈卷三】 飞鸟图与《守令图》【原文】地理之书,古人有飞鸟图,不知何人所为。所谓飞鸟者,谓虽有四至①里数,皆是循路步之,道路迂直而不常,既列为图,则里步无缘相应,故按图别量径直四至,如空中鸟飞直达,更无山川回屈之差。予尝为《守令图》②,虽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③,又立准望、牙融④,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鸟飞之数⑤。图成,得方隅⑥远近之实,始可施此法,分四至八到为二十四至,以十二支⑦、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干、乾坤艮巽四卦名之。使后世图虽亡,得予此书,按二十四至以布郡邑,立可成图,毫发无差矣。【注释】①四至:亦泛称四至八到,指某地到它周边相邻各地的距离。四至以东西南北言,八到又加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方向。②《守令图》:又称《天下郡县图》《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图》。沈括制作,为一套图,有大图一、小图一、十八路图各一。始作于熙宁九年(1076),完成于元祐三年(1088)。今四川省博物馆所藏《九域守令图碑》,当即其总图的碑刻。③分率:即现在所称比例。以二寸折百里,即以地图上的二寸表示百里的实际距离。④准望:方位。牙融:二字之意未明。疑指行政区划的地理边界而言。又按晋人裴秀的制图六法,此下仍当有道里一项。⑤七法:疑二字前当有凡字。鸟飞之数:即直线距离。⑥方隅:方位。⑦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译文】地理书籍中,记载古人有一种飞鸟图,不知是什么人制作的。所谓飞鸟,指的是过去的地理书虽记有四至的里数,而都是沿着相互间的道路步测的,由于道路的曲直没有常规,在绘制成地图以后,里数和步测就无法一致,所以就按地图另为量度四至的直线距离,如空中鸟飞直达,这样的直线距离也就不会再有因为山川阻隔与道路曲直所造成的里数上的误差。我曾制作《守令图》,虽以二寸折算百里为比例,而又测定方位、边界和道里,并以地形高下、方向斜正、道路曲直为验证,凡用七种方法,以推求各地间的直线距离。地图绘成后,天下郡县的方位和远近皆得其真实情况,于是施用飞鸟法,细分四至八到为二十四至,并以十二地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个天干名和乾、坤、艮、巽四个卦名为二十四至的名称。即使后世郡县地图亡佚了,只要得到我这套飞鸟图,按二十四至在上面填布郡邑,马上就可以绘制出新图,丝毫不会有差错。磁针有指北者【原文】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如夏至鹿角解,冬至麋①角解。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注释】①麋(m):麋鹿,俗称四不象。【译文】用磁石磨针尖,则针尖的一端常常指向南方。也有指向北方的,恐怕是磁石的性质有所不同。如夏至季节鹿角就脱落,麋鹿的角却在冬至季节脱落。南北方向是相反的,按说磁石磨过的针尖指南或指北应该有不同的道理,只是人们未曾深加研究而已。河豚【原文】吴人嗜河豚鱼,有遇毒者,往往杀人,可为深戒。据《本草》:河豚,味甘温,无毒,补虚,去湿气,理①脚腰。因《本草》有此说,人遂信以为无毒,食之不疑,此甚误也。《本草》所载河豚,乃今之鱼,亦谓之鮠(五回反)鱼,非人所嗜者,江浙间谓之回鱼者是也。吴人所食河豚,有毒,本名侯夷鱼。《本草注》引《日华子》云:河豚,有毒,以芦根及橄榄等解之。肝有大毒。又为鱼、吹肚鱼。此乃是侯夷鱼,或曰胡夷鱼,非《本草》所载河豚也,引以为注大误矣。《日华子》称又名鱼,此却非也,盖差互②解之耳。规鱼③,浙东人所呼;又有生海中者,腹上有刺,名海规。吹肚鱼,南人通言之,以其腹胀如吹也。南人捕河豚法,截流为栅,待群鱼大下之时,小拔去栅,使随流而下,日暮猥④至,自相排蹙⑤,或触栅则怒,而腹鼓浮于水上,渔人乃接取之。【注释】①理:治。唐人避讳治字,改写为理,后人多承之。②差互:错互,彼此互相混用。③规鱼:、鮠读音皆同规,故俗称规鱼。④猥(wěi):多而杂,拥挤。⑤蹙(c):迫,挤。【译文】江浙一带的人嗜好吃河豚鱼,有中毒的,往往死人,应该深以为戒。据《本草》记载:河豚鱼,味甜而温和,无毒,能够补虚弱,去湿气,治脚病和腰病。因《本草》有这样的说法,人们就相信了,以为河豚无毒,食之不疑,这是个大误解。《本草》所记载的河豚,指的是今天的鱼,也称鮠(五回反)鱼,江、浙间称为回鱼的就是这种鱼,并不是人们所嗜好的河豚。江、浙人所吃的河豚是有毒的,本名侯夷鱼。《本草注》引《日华子》说:河豚,有毒,用芦根及橄榄等可以解其毒。其肝有大毒。又称为鱼、吹肚鱼。这是说的侯夷鱼,或叫胡夷鱼,不是《本草》所记载的河豚,引《本草》为此作注释就大错特错了。《日华子》说这种鱼又称鱼,这却是不对的,大抵是一种相互混用的解释。把这种鱼叫做规鱼,是浙东人的称呼;又有生于海中的一种鱼,腹上有刺,叫做海规。叫它吹肚鱼,是南方人笼统的称呼,因为它腹部能膨胀,就像吹起来的一样。南方人捕河豚的方法,是在河流上横着设置栅栏,等到成群的鱼大批游下来时,稍微提起栅栏,使鱼群随流而下,黄昏时候鱼越来越多,自相排挤,或触栅即发怒,而腹部胀鼓鼓地浮上水面,渔人就在下面接捞上来。扬州二十四桥【原文】扬州①在唐时最为富盛②,旧城③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④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⑤茶园桥,次东大明桥,今大明寺⑥前。入西水门有九曲桥,今建隆寺⑦前。次东正当帅牙⑧南门,有下马桥,又东作坊桥,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次南桥,见在⑨今州城北门外。又南阿师桥,周家桥,今此处为城北门。小市桥,今存。广济桥,今存。新桥,开明桥,今存。顾家桥,通泗桥,今存。太平桥,今存。利园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今存。青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今开元寺⑩前。次东水门,今有新桥,非古迹也。东出有山光桥。见在今山光寺前。又自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皆在今州城西门之外。【注释】①扬州:古代州、路、府名。隋代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扬州,治所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元代改其为扬州路,明代改其为扬州府。②富盛:富裕强盛。唐代扬州是对外贸易海港之一,经济与文化都比较繁荣,所以当时曾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意思是说扬州和益州(今四川成都)在经济与文化方面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③旧城:老城,文中当指唐代扬州城区。扬州唐城在今扬州蜀冈上下,沈括在下文中所记旧城方圆规模,与现代考古发现的扬州唐城的规模基本相符。④纪:通记,记载。⑤浊河:扬州古河流名,在扬州子城南,临近蜀冈一带。⑥大明寺:扬州著名寺院,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大明年间(457464),故称大明寺,后又称栖灵寺,宋代复称大明寺,清代乾隆皇帝赐名法净寺。1980年,鉴真大和尚像从日本回乡探亲时又恢复原名大明寺。⑦建隆寺:古代扬州寺庙名,后毁于兵燹(xiǎn)。兵燹,战争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⑧帅牙:帅衙。牙:古代官署的称呼,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衙。⑨见(xin)在:现今存在。⑩开元寺:扬州古寺名,原位于唐代扬州城墙的东北角,后废堙。今扬州市下属江都市境内建有开元寺。山光寺:扬州古寺名,原称果胜寺,在扬州东北湾头镇前、古运河之滨,隋大业中建,原为隋炀帝行宫,后舍宫为寺,今仅存遗址。【译文】扬州在唐代时最为繁荣富庶,老城南北长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长七里三十步,可以记录下来的桥有二十四座。最西面的是浊河上的茶园桥,往东是大明桥(在现在的大明寺前)。进入西水门有九曲桥(在现在的建隆寺前)。再往东正对官衙的南门,有下马桥,还有东边的作坊桥。在桥东河流转向南面,有洗马桥,往南有南桥(如今在州城的北门)。再向南有阿师桥、周家桥(如今此处是州城的北门)、小市桥(如今还在)、广济桥(如今还在)、新桥、开明桥(如今还在)、顾家桥、通泗桥(如今还在)、太平桥(如今还在)、利园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如今还在)、青园桥。在驿桥北面河流从东流出,有参佐桥(在今开元寺前)。再向东是东水门(如今有新建的桥,不是古迹),向东出去有山光桥(在现在的山光寺前)。还有,从官府门前的下马桥一直向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称九桥,不通船只,不包括在二十四桥的数目之内,它们都在如今的扬州城西门外边。黄镮(紫藤)【原文】黄镮①,即今之朱藤②也,天下皆有。叶如槐,其花穗悬,紫色,如葛花。可作菜食,火不熟亦有小毒。京师人家园圃中作大架种之,谓之紫藤花者是也。实如皂荚③,《蜀都赋》④所谓青珠黄镶者,黄镶即此藤之根也。古今皆种以为亭槛⑤之饰。今人采其茎⑥,于槐⑦干上接之,伪为矮槐。其根入药用,能吐人⑧。【注释】①黄镮:也作黄环,紫藤的古称,豆科,高大木质藤本,奇数羽状复叶,春季开花,蝶形花冠,青紫色,荚果像皂荚,产于我国中部,广为栽培供观赏。②朱藤:紫藤。③皂荚:也称皂角,豆科,落叶乔木,有分枝的圆柱形刺,偶数羽状复叶,荚果带状,富含胰皂素,捣碎浸水可供洗涤衣物,皂荚的果实、刺均可入药。④《蜀都赋》:晋朝著名文人左思的《三都赋》之一,赋中有一段谈蜀地药材丰富,有百药灌丛,寒卉冬馥。异类众伙,于何不育?其中则有青珠黄镮,碧砮芒消句,青珠、黄镮、碧砮、芒消都是药材名。⑤亭槛:这里泛指庭院、园林。⑥茎:植物的主干,文中可能指紫藤的干或枝条。⑦槐:槐树。⑧吐人:使人呕吐。吐:在这里用作使动词。【译文】黄镮,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朱藤,各地都有。它的叶子像槐树叶,花成穗状挂在枝条上,紫色,像葛藤的花。可以用来做菜,如果烧得不透,也会有微毒。京城人家的庭院花园里,常常搭起高大的架子来栽种黄镮,叫做紫藤花的就是这种,它的果实像皂荚。《蜀都赋》中所说的青珠黄镮,那黄镮指的就是这种藤的根。古今都有人栽种这种植物用作亭台栏架的装饰。现在还有人截取它的枝干嫁接在槐树干上,假作矮槐树。它的根可以入药,有让人呕吐的功用。 续笔谈 【续笔谈】 鲁肃简公劲正【原文】鲁肃简公①劲正,不徇爱憎,出于天性。素与曹襄悼②不协,天圣中因议茶法,曹力挤肃简,因得罪去;赖上察其情,寝前命,止从罚俸,独三司使李谘夺职,谪洪州。及肃简病,有人密报肃简,但云今日有佳事。鲁闻之,顾壻张昷之③曰:此必曹利用去也。试往侦之,果襄悼谪随州。肃简曰:得上殿乎?张曰:已差人押出门矣。鲁大惊曰:诸公误也。利用何罪至此?进退大臣,岂宜如此之遽!利用在枢密院,尽忠于朝廷,但素不学问,倔强不识好恶耳,此外无大过也。嗟叹久之,遽觉气塞。急召医视之,曰: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是夕,肃简薨。李谘在洪州,闻肃简薨,有诗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去时④。盖未知肃简临终之言也。【注释】①鲁肃简公:即鲁宗道,与下文李谘及议茶法事,均参见卷十二宋代茶法条。②曹襄悼:即曹利用(9711029)。字用之,宁晋(今属河北)人。武人出身,真宗时官至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在位久,颇恃功逞威,然每抑宦官、贵戚、宗室子弟的法外请赏,由是结怨。仁宗即位后,以他事罢知随州,后又谪房州安置,半道被押送的内侍侵逼,自缢死。③张昷(wēn)之:字景山,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官至光禄卿。④崇山:此用传说的尧曾流放崇伯鲧(大禹之父)的掌故。李谘二句诗的意思是:只让鲁宗道抱憾而死去,可惜没有看到他被流放。【译文】鲁肃简公为人刚正,行事不循从个人爱憎,这是出于他的天性。他一向与曹襄悼不合,天圣中曾因讨论茶法,曹极力排挤肃简,因此导致肃简得罪被罢职;不过随后赖皇上察觉到真实情况,又撤销了先前的罢官令,仅给了他扣罚俸禄的处分,只有三司使李谘被削去贴职,贬到了洪州。等到肃简公病重时,有人给他传递宫中密报,但只是说今天有好事。鲁听到消息后,回头对女婿张昷之说:这一定是指曹利用要丢官了。张昷之试着去打听,果然时曹利用谪官随州。肃简说:皇上召见他了吗?张说:已经派人把他押出国门(京城门)了。鲁闻听大惊,说:这事几个主事大臣办得不对。利用的罪过怎么能到这地步?贬斥大臣,哪儿该这么仓促!利用在枢密院,还是尽忠于朝廷的,只是他向来不学无术,倔强得很,有时不识好歹,此外并无大过错。他嗟叹了好一阵子,突然觉得闷得慌。家人急忙请医生来看,医生说:这一定是有大不如意的事让他动气了,现在气脉已断绝,没法再治。当天晚上,肃简谢世。李谘在洪州,听到肃简去世的消息,曾写诗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去时。他大概还不知道肃简公临终所说的话。乌鬼再考【原文】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之句,近世注杜甫诗,引《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又尝有近侍奉使过夔、峡,见居人相率十百为曹,设牲酒于田间,众操兵仗,群噪而祭,谓之养鬼(养读从去声)。言乌蛮战伤多,与人为厉,每岁以此禳之。又疑此所谓养乌鬼也。【译文】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句子,近年世人注释杜甫诗,引《夔州图经》说:峡州一带叫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住的,都养鸬鹚,用绳系住它的脖颈,让它捕鱼,在它捕到鱼后,就把它倒提起来,使它把鱼吐出,至今还是这样。然而又曾有皇上的贴身侍从奉命办差,路过夔州、峡州一带,见当地居民相互跟随,以几十人或上百人为一群,备置牺牲和酒食于田间,众人操着兵器,集体鼓噪而举行祭祀活动,称之为养鬼。所谓养鬼,意思是乌蛮战死的人多,这些死者会变成厉鬼害人,所以每年都举行这种活动来禳除灾害。我因此又怀疑这种活动就是所谓的养乌鬼。酒,酒【原文】韩退之①诗句有断送一生唯有酒②,又曰破除万事无过酒③。王荆公④戏改此两句为一字题⑤四句曰:酒,酒,破除万事无过,断送一生唯有。不损⑥一字,而意韵如自为之⑦。【注释】韩愈①韩退之: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吏部侍郎,谥文,世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②断送一生唯有酒:出自韩愈诗《遣兴》。③破除万事无过酒:出自韩愈诗《赠郑兵曹》。④王荆公: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荆公,谥文,著有《临川集》等。⑤一字题:以一个字为题。⑥损:减少。⑦自为之:自己所作的诗。【译文】韩退之(愈)的诗句有断送一生唯有酒,又有破除万事无过酒。王荆公(安石)戏为改作,将两句诗合成一字题的形式,变为四句,说:酒,酒,破除万事无过,断送一生唯有。没有减少一个字,而寓意和韵味都像是自己创作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