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揭底山西煤老板 > 探寻中国富豪的“中国式”成长轨迹

探寻中国富豪的“中国式”成长轨迹

作品:揭底山西煤老板 作者:山西病人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进二十一世纪的大门,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今天,一股清新的追富、创富、崇富风尚正在一些社会阶层形成,这已成为一个支撑社会向前发展的经济动力和思想理念。

    如今,这种理念成了当今中国人工作生活的动力之源和主流方向。

    放眼当今世界,我们就会发现,在一个发达成熟的社会,总会有一个神秘的富豪阶层相伴。比如在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就有一个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颇具规模的富豪群体。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个神秘群体正浮出水面——“中国富豪群”,探寻这个群体的“发达轨迹”,我们总会有些许启发收获。

    解读当前中国富豪们的创富之路,自然应该从他们的财富原始积累开始考察。从目前看,中国富豪发家史,几乎绝大多数人的发家均得益于利用了国家的政策,比如“改革开放”、“三来一补”等机会。至今仍有人认为,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政策性机遇”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从目前看,这一系列的政策机会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价格”机会。

    在经济生活中,这部分人对政府根据市场变化而对价格机制进行调整时带来的机会很敏感,并能及时抓住这个机会。

    我们知道,中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初期,与百姓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产品的定价机制最先“试水”。而当时中国的现实是,轻工业产品奇缺,市场供不应求。当时一批从事轻工业产品制造及流通领域的经营者,通过相对简单的商品批零方式迅速获取财富,淘得第一桶金。另外,一些地方和部门在“不经意间”推行的“价格双轨制”政策,也为一些人的暴富“大业”推波助澜。

    第二类是“体制”机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向前推进的关键阶段,这部分人很好地利用了国家在产权制度领域实施改革措施时带来的机会。产权制度的“变”与“改”,是中国改革开放大势所趋,这一“变”一“改”,其中的政策性商业机会多多。在民资、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国家经济生活的过程中,个体私营经济、集体经济相继出现,接着是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在中国经济大家庭中“初露尖尖角”。于是,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批“企业家型”的富豪。

    第三类是“分配”机会。

    这就是指国家和政府在对社会产品分配方面的政策变化中带来的机会。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劳动者享有分配劳动成果的权利,这种“分配”,是指在“合理”、“公道”的基础上的“分配”。我国宪法曾明确规定,人人享有参与社会合理分配的权利,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分配的合理程度,是判断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指标。但事实上,在中国推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在劳动成果的分配方面有失偏颇,导致了社会分配政策的“门缝效应”,其结果是让一些人钻了“富缝”。

    做富人,先要学会做“人”

    先来看这么一个故事:

    说在宋朝,有一位叫庞蕴居士的大富豪,一生靠放高利贷积累了巨额财富。

    有一天,他在后槽听到家中养的马、牛、驴在互相诉说,称因前生借了庞蕴的银子无力归还,死后变成牲畜前来“还债”。

    庞蕴大惊,认为自己积聚财富是一种逼人变牛、马、驴还债的罪恶,遂幡然醒悟,赶紧决定将家中仆妇全部发钱遣散,后槽所养牛、马、驴放归山野让其过自由生活。接着再将家中全部金银珠宝装在十几条大海船上沉入海中,不让这些钱财再“害人”。而他自己则带上老妻和子女寄居陋屋,靠自己的手艺,每日编筐织篱,然后再让他的女儿灵兆,拿到集市上去卖,一家人靠赚些零钱过着清苦困顿的生活。

    故事最后结局为庞蕴一家都上天“超升”了,还称他们全家原先就是“星宿下凡”,庞蕴原是“上界宾陀罗尊者”,他妻子是执“幡罗刹女”,儿子凤毛是“善才童子”,女儿灵兆则是“观音菩萨”。

    这是元朝时剧作家刘君锡,写的一出叫做《庞居士误放来生债》的杂剧的情节。这部杂剧在反映了古人的“因果宿命论”“封建思想”的同时,也表达了他们纯朴而原始的“现实财富观”。

    是的,在一定条件下,财富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财富可以让你堂堂正正地做人,也可让你“做牛做马”。这说明,对财富的把持,实质上是对自己人生命运的把持,财富既可以让你“得道超升”,也可以让你“作孽下地狱”。而今天,你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这是一道摆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富人面前的“必答题”。

    这个问题的另一个版本就是:你是“为富若仁”,还是“为富不仁”?假如你“为富若仁”,便应该济贫救世,散财行善,关心穷人,关怀民生,这样的富人才是真正的“为富若仁”。记得名震全球的美国大富豪比尔·盖茨曾宣布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无偿捐献给社会,这就是一个真实的现代版的“富仁(人)”形象。而假如你“为富不仁”,那就另当别论。

    有人认为,在当今社会,“财富观”问题在当代中国的富豪阶层也并没有“和谐形成”。

    君不见,一些人有钱后,暴殄天物,生活奢侈,最后耗尽家产,搭了身家性命不说,还留下终身骂名。

    而另一些人则把钱财全部传给子女,而不予社会一名一文,让儿孙们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子王孙”般的生活,以圆自己“财富一世”、“财富二世”乃至世世代代“万‘世’无疆”的财富美梦。

    而像比尔·盖茨这样将财产既不留给子女,既不吃喝玩乐,也不狂赌嗜吸(毒)般地“消费”,更不会转移“国外”,而是全部贡献给社会慈善事业的行为,这在当今社会环境中,实在令人无法想象。

    这就提出了一个我们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社会财富观的问题。

    我们认为,“聚财要有方”,“散财更有道”,这才是当今社会推崇的新时期财富观,比尔·盖茨的壮举,就反映了当下我们倡导的财富观。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他不认为辛苦创造财富是为了自己,而是为社会创造财富。他的财富虽然归于自己名下,用他的话说,他自己是“上帝安排‘看管财富的人’”。

    财富聚之于社会,最终又全部回归于社会。这种“先私后公”,而不追求“自拥”财富的“私有终极”,正体现着“比尔·盖茨式”的时代富人特有的“财富德行”。

    我们认为,不把财富看做是永远的财富的“私有终极”,让它源之于社会,归之于社会,这应该是现代社会最正确、也是最先进的财富观。

    可以肯定,用这种“财富观”武装起来的富人,一定会明白,做富人,必须要先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