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自然观纵横谈 > 一、宇宙像个大鸡蛋

一、宇宙像个大鸡蛋

作品:自然观纵横谈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1.天问

    夕阳落下山去,夜色像薄薄的青纱从天空撒落下来,笼罩了大地繁星点点,相映成趣,叫人看得眼花缭乱;华月当空,倾照四野,给人带来丝丝凉意。这月白风清、大地如洗的良宵佳景怎不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呢?月亮上真有嫦娥在跳舞,桂树在飘香,还有小兔在捣药吗?那斜挂的天河上真有鹊桥以便让牛郎织女过河相会吗?那拖着长长尾巴的“不速之客”真的是不祥之兆吗?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为什么月亮有阴晴圆缺?为什么会有寒暑四季的变化呢?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这些问题而绞尽脑汁,各种答案层出不穷。那就先让我们从中国的神话谈起吧!

    2.天圆地方

    很久以前,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为了争当首领,大战了一场。结果,共工被打败了。他宁死不屈,一头撞在西北的不周山上,把山撞倒了。山一倒,天就塌下一块来,出了一个大窟窿。天河里的水就顺着窟窿哗哗地倾泻下来,淹没了庄稼、牲畜和房屋。

    女蜗看到后,就采炼五色石子把天上的窟窿补住了。

    那么,一座山倒了,为什么“天”会出现窟窿呢?原来,这座不周山不是普通的山,而是支撑天穹的一根擎天柱。

    这个神话反映了古人对于宇宙结构的一种朴素的认识。大地平展着伸向远方,上面有高山大河,平原谷地;天则像一口倒扣着的锅,有八根柱子把天支在地上,这八根柱子就是八座大山,其中位于西北方的叫不周山。这反映了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宇宙结构——天圆地方说。后来,这种思想就发展成盖天说,即大地像倒扣着的盘子,天像伞覆盖着大地。

    盖天说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很吻合,因此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随着天文观测手段的改进,人们对这种原始朴素的宇宙观发生了怀疑。

    大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就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质问:这天盖的伞把子,到底插在什么地方?绳子究竟拴在何处,来扯着这个帐篷?八方有八根擎天柱,指的究竞是什么山?东南方是海水所在,擎天柱岂不会完蛋?

    到了东汉,这种直观的宇宙图式就越来越不能和观测事实相符合,一种新的宇宙观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东汉大科学家张衡(78-139)提出的浑天说。

    3.天对

    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每当遇到疑难问题时,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了才肯罢休。他17岁时开始外出考察游学。他到过许多地方,结识了很多名人学士,这使他开扩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他发现盖天说无法解释天体的运动和日月食现象,在前人和他自己观测的基础上,提出了浑天说。他认为天好像个鸡蛋壳,地像蛋黄;天大地小,天包着地;日月星辰都附着在硬壳上,硬壳的一半贮满了水,大地就浮在水上。

    浑天说刚一提出,就遭到了传统势力的嘲笑。在那个时代,人们的活动范围非常狭小,一般人仍拘泥于上天下地、天圆地方的盖天说。盖、浑两家争论得很激烈。为了使浑天思想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张衡除了进行理论宣传外,还精心设计了一架表演浑天思想的水运浑象(浑天仪)。这是一个铜制的天球模型,里面有一根铁轴贯穿球心,轴和球有两个支点。球面上刻着黄赤道和二十八宿等的位置。他又利用齿轮把浑象和漏壶联系起来,用从漏壶流出来的水转动齿轮,齿轮再带动浑象绕轴旋转,使它一天转动一周。

    有一天,众人坐在屋里围着这个水运浑象正观看张衡表演,其中大部分观众都是盖天说的信奉者,屋里的空气非常紧张。当球面上某星出来、某星中天、某星下去的时候,张衡就叫人大声传到屋外,在外面观察真实星空的人正好看见同样的天象,表演顿时就引起了轰动。

    张衡趁热打铁,进行了演讲。他说:“太阳和月亮就好比火和水,太阳是像火一样自己发光的。而月亮不过像水一样反射阳光。在月亮上,太阳照到的地方就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就暗;月亮的盈亏,是由于接受太阳照射的部位大小不同引起的。”

    他接着边演示边说:“当月亮冲日时,中间隔了个地球,月亮被挡住了,它接受不到太阳的光线,于是发生了月食;同样,当月亮挡住太阳光时,就发生了日食。”

    由于张衡表演生动,说理透彻,就连盖天说的信徒们也啧啧称奇!从此,浑天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一直流传了1000多年。汉代学者蔡邕参观了张衡的浑天仪后,感叹道:“我愿终生偃卧在浑天仪里面!”足见张衡的伟大和浑天仪的精巧绝伦了。张衡是个多才多艺的人物,除了天文学外,他在机械、文学、史学、地学、数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诚如郭沫若在重修了的张衡墓碑上的题辞: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