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 > 三、孙大圣原来是只猴子

三、孙大圣原来是只猴子

作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我们知道了人脑有反映能力。现在我们想一想:人脑的反映是怎么产生的?是凭空产生的吗?没有客观事物,人脑能不能产生认识?我们说,人脑的反映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客观上存在着的事物的反映,没有现实生活当中各式各样的事物,人脑是不能产生认识的。

    同学们一定看过《西游记》吧,可能有的看过这部,有的看过小画书,有的看过电视连续剧。它是我国明代作家吴承恩写的长篇神话,写的是唐僧和他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少年朋友们一定非常喜欢孙悟空这个形象,它机智勇敢,敢于同妖魔鬼怪作斗争;它打破迷信,敢于大闹天宫。它有很多本领,会72变,有火眼金睛,能识破妖怪,在花果山众猴当中,它被称为猴王孙大圣。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会这么想:世界上根本没有孙悟空那样的猴子,而《西游记》的作者为什么会写出孙悟空来呢?孙悟空又是什么东西的反映呢?这是因为,世界上确实存在着构成孙悟空的具体形象的各种因素,如猴子的样子,人的性格等等。《西游记》的作者最终还是以现实生活当中猴子的形象和特征为基础,如我们平常就说猴子最聪明、最灵巧,甚至有人认为猴年的孩子聪明,这当然没有什么道理,但它反映了人们认为猴聪明这一事实,再附加上人的性格特征,就是孙悟空了。

    同样,现实生活当中如果根本没有猪,没有牛,没有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那么,《西游记》中就不可能创造出猪八戒、牛魔王的形象来。可见,神话幻想也不是完全与现实无关的东西,而是以人们从现实世界中得到的各种真实事物的感觉材料为基础的,它的内容还是来源于客观世界。

    也就是说,人的认识不可能反映客观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关于这个道理,我们还可以从人们的语言词汇中得到证明。语言词汇是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联系的代表符号。当人们认识一个新事物或设想有某种事物时,就要造出一个词汇来称呼它,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事物,语言词汇里也就没有这种符号。例如,没有发明火车之前,人们头脑中根本没有火车的概念,语言里也没有“火车”这个名词。《三国演义》里没有写诸葛亮坐汽车,《红楼梦》里不可能写贾宝玉坐飞机。孙悟空本领再大,也只能是腾云驾雾,而不可能乘坐宇宙飞船去见玉皇大帝。

    也许有的人又会这么想:如果说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那么传说中的上帝和鬼神又是什么东西的反映呢?

    原来是这样,在远古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以及各种科学知识的缺乏,人们愚昧无知,对许多自然现象得不到正确的解释,像刮风、下雨、闪电、打雷、洪水泛滥或干旱无雨等等,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人们在自然力面前束手无策,不能征服它们,因此就认为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控制着自然界。同时也把它看作和人一样,看作是有意志、有愿望的神秘力量,这就是人们头脑中的神。人们对各种各样的神进行崇拜,以求它们的保佑和赐福,于是就形成了宗教迷信。由此可见,宗教迷信就是人们对自己无法支配的自然力的一种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不断地接触到自然界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逐步地认识了自然界和社会的性质和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立和发展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从而对许多自然现象有了正确的解释。

    例如,我们民间流传有这样一句话:“雷公发怒打雷婆,雷婆落泪成江河。”这是对雷雨现象的一种解释。在他们看来,闪电是雷公发怒时眼睛发出的火光,雷鸣是雷公打骂雷婆的声音,下雨是雷婆流下的眼泪,泪水落在地上便汇成了江河。这种说法,同学们一定感到很可笑,是不科学的,没有什么雷公、雷婆。那么,打雷、下雨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现在可以用科学来解释它。

    原来,雷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神秘。夏天,地面和海洋受强烈的阳光照射,温度高、蒸发快,下面的热空气夹着大量的水蒸气猛烈上升,到高空遇冷之后变成了云,这种云带有很多电荷。如果带有正电荷的云同带有负电荷的云靠近时,由于电场的作用,使原子中的电子跳跃,放出光,就是闪电;在此同时发出大量的热,空气、水蒸气因受热而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就从四周迅速填补过来,从而使空气振荡,发出巨响,就是雷鸣。上升的水蒸气在高空骤然遇冷,凝结成水滴而下落,就是下雨。

    这便是雷雨这种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鬼神就是这么产生的,它是人们愚昧无知的结果。有了科学,人们所崇拜的鬼神也就不存在了。至于鬼神是什么东西的反映呢?实际上,人们对鬼神的认识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同样是来自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宗教中的神,都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而且各民族的神都具有本民族的人的特征。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得好:“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

    至于宗教中所描绘的神的活动以及神之间的关系,也无非是尘世间的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反映。

    人们对鬼神的认识是这样,对其他事物的认识也是这样。

    我国著名艺术大师徐悲鸿的画是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他画的马更是令人叫绝。但是,他所画的马不是他头脑中主观自生的。了解徐悲鸿艺术生涯的人都清楚,他常常对马进行观察,有时,他甚至整天留在马场里,观看马的各种不同的姿态,连饭都顾不上吃。这就在他的头脑中形成对马的深刻印象,从而创作出各种姿态的马,如立马、饮马、奔马、群马等,达到了超凡脱俗,“一洗万古凡马空”的艺术高峰。他画的马正是对世界上马的生动形象的反映。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优秀影片,它所反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许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包括一些台湾、香港的炎黄子孙都泣不成声。如此感人肺腑,是因为它反映了我们伟大人民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如果缺乏现实的基础是制作不出这样的优秀产品来的。

    由此可见,人的大脑不能自行产生认识,只有当外部世界作用于人的大脑时,人才会产生认识。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的大脑好比一个“加工厂”,如果不从客观世界中取得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厂”便无料可加工,不会产生出任何成品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