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 > 四、王阳明格竹的教训

四、王阳明格竹的教训

作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什么是实践

    我们知道,人脑就像一个加工厂,需要不断提供原材料,加工厂才能“加工”出产品。现在,我们还要进一步问:“原材料是怎样送进加工厂的呢?”也就是说,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又是如何反映客观世界的呢?或者说,客观世界是通过什么渠道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的呢?这个问题是我们学习认识论必须了解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之前,从来没有人能够正确地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从王阳明格竹的故事说起吧!

    我国明朝中期,在浙江余姚这个地方有一个大哲学家名叫王阳明。有一天,王阳明从书上看到“格物致知”这句话(“格”是研究的意思,“致”是取得,“格物致知”就是从研究客观事物当中取得知识)。于是王阳明就想通过格竹来弄明白竹子的道理,从而获得关于竹子的生长规律等知识。

    在王阳明所住的书院里,正好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青枝翠叶,挺拔俊秀。

    王阳明于是坐在竹林前静静地看着竹子。他神情专注,双目发直,紧紧地盯着竹子不放,一定要搞清楚竹子是怎么回事。就这样过了一天、二天、三天,到了第六天,家里人见他脸色苍白,劝他回屋里休息,都被他拒绝了。到了第七天,他终于病倒了。王阳明观竹七天,始终也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

    我们想一想,王阳明格竹子为什么不能成功呢?如果在你家小院里有一棵树,你想知道这棵树的生长规律,比方说它适应的土壤条件、开花结果的时间变化等等,你会不会像王阳明那样去“格”它呢?坐在大树前一动也不动?如果你那样做,结果肯定是失败。

    王阳明在哲学上是个唯心主义者。他格竹失败说明:不管你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在竹子面前,静坐体会,苦思冥想,是不可能掌握竹子的生长规律以及竹子的性能、用途等科学知识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毛泽东同志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87页)

    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本能地适应外部环境,因此,它只能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人不仅能适应环境,重要的是能够改造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不仅是人的认识对象,而且首先是人的实践对象。所以,人的认识不限于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而且能够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反映外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像王阳明那样,在竹子面前仅仅是观看,只能看到竹子的青枝绿叶等表面现象;而通过变革竹子的各种实践活动,人们就可以逐步了解有关竹子的科学道理。

    那么,什么是实践呢?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工人做工,农民种田,牧民放羊,渔民出海,战士打仗,科学工作者搞实验,教师讲课,医生治病,演员表演,营业员售货等等,人们所从事的一切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都是实践。

    人们的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中,改造自然的生产斗争是人们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是因为人们要生存,首先必须解决吃、穿、住等问题。人们只有进行生产,才能有粮食吃,才能有衣服穿,才能有房子住,才有可能从事政治、科学。教育、艺术等方面的活动。

    人们的实践活动还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活动。这是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不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在社会当中人才能够维持生存。在社会当中人与人相处必然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我们同父母的关系,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同学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等等。人们的实践活动就包括这种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活动。

    人们的实践活动形式还有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从生产活动中逐步分化和发展起来,到近代就成为人们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在现代化生产中,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大,如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光纤通讯。激光、海洋开发、宇宙航行等新科学技术的广泛利用,都将使社会生产力发生新的飞跃,引起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

    社会实践有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社会活动和科学实验这三种基本形式,这就包括文化、教育、艺术等人类活动。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实践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实践的形式也日益复杂多样。

    我们把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叫做实践,那么动物的活动能不能叫做实践呢?当然不能。我们在前面说过,动物活动与人的活动不同,而它们的区别就在实践。

    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呢?首先,人的实践活动是能动的活动,具有能动性这一特点。能动性的意思就是说,人不仅能适应自然,更重要的是人能够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在这种改造和征服过程中获得对自然的认识。我们居住的地球发展到今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上有巨轮行驶,空中有人造卫星运行,陆地上有无数的城市、村庄,这都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结果。人类历史发展表明,自然界处处都留下人的活动的印迹,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活动的范围会越来越广。

    我们再来看看王阳明格竹为什么不能成功。原来王阳明以为消极地、静止地观察客观事物就能获得对于事物的认识,不懂得实践是一个能动地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只有这种实践才能给人们提供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对王阳明来说,你要认识竹子的内部结构和生长规律,要了解竹子的组织和器官的构造,你就得解剖竹子,利用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和研究;你要知道竹子的生长规律,你就得亲自种植竹子,观察竹子的四季变化,研究竹子生命活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发育)的规律,还要研究竹子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和改造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关于竹子的认识,才能说你认识了竹子。可见,王阳明正是不懂得实践能动性这一特点,导致格竹的失败。

    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社会活动。人们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有些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好似都是科学家的个人活动,一些科学定律、定理还以个人命名,例如,牛顿定律、波义耳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等等,好像只是科学家们自己实践活动的结果。而实际上,任何科学家的物质生活资料,从事科学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和知识才能,以至语言,都是从社会中得到的。科学实验工作的进行也离不开他人的协作。特别是现代尖端科学实验的课题复杂,难度较高,规模较大,绝不是个人单枪匹马所能进行的。

    说到这里,也许有的同学会这么想:如果说人类的活动不是单个人的活动,那《鲁滨逊飘流记》中的鲁滨逊,独自一人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着,奋斗着,他的活动不就是个人的活动吗?其实,鲁滨逊的活动也不是个人活动。鲁滨逊在荒岛上之所以能够生存下去,就是因为他身边有衣服、斧子、火枪等工具,这些东西都是社会提供给他的。而鲁滨逊上了小岛不久就收下了“星期五”当助手,并不是孤独一人。可见,鲁滨逊的活动并不是离开社会的。

    可见,实践活动还具有社会性这一特点。

    实践除了具有能动性、社会性之外,还具有历史性。历史性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实践不会永远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由低级到高级无止境地发展着。每一历史阶段上的实践都有自身的特点,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古代人就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操纵自动化机器生产,用拖拉机耕田。从原始人的骨针、石刀、石斧,到近代的火车、轮船、飞机,现代的宇宙飞船、电子计算机、机器人,从原始人居住的山洞到现代的高楼大厦,都显示了人类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

    因此,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实践的范围、规模、水平都在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后人的实践水平和能力总是比前人高、比前人强。我们这一代人一定比我们的父辈强,比他们知道的东西多。事物的发展都是这样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超旧人。

    当然,我们必须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