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 > 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作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认识来源于实践

    我们在前面讲了什么是实践以及实践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讲认识论为什么要讲实践呢?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说,你知道人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吗?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呢?看了王阳明格竹的故事,我们可能会说:认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认识是从实践当中得来的。正因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因此我们讲认识论必须讲实践。

    为什么说认识来源于实践呢?我们先看下面两个事实。我国明朝,明成祖为了夺取建文帝的皇位,把建文帝的儿子朱文珪关闭起来。当时朱文珪只有两岁,一关几十年,等到被释放出来,已经是57岁的人了。一个57岁的老人,应该很有知识,但他被释放出来后,连牛马也不认识。

    印度曾经发现过狼孩,就是小孩幼时被失去狼仔的母狼带入狼穴,跟狼一块生活、长大,结果这些小孩养成了狼的习性,吃生肉,在地上爬行,不会干活,不会说话,也不会思考。

    这两个事实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没有生活实践,就不会产生任何认识。毛泽东同志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86—287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版横排本)

    道理是这样的,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感觉器官才能同客观事物接触,获得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如只有亲眼看,才能知道某件东西是个什么形状,只有亲口尝,才能知道某个食品是什么味道;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人同客观事物反复相互作用,变革客观事物,使事物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人们才能透过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

    我们春秋战国时代,没有人吃螃蟹,结果螃蟹泛滥成灾,把越国的稻子都吃光了。弄得越王勾践一筹莫展,没有办法讨伐吴国。到魏晋时才有人懂得螃蟹好吃。人怎么知道螃蟹好吃的呢?一定是有人不管它难看不难看,硬是抓住吃过它。鲁迅先生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其实,不光懂得吃螃蟹,我们现在懂得的一切,都是经过许多人的实践才得来的。人们为了使某些重金属的原子核发生裂变,实现裂变反应,曾经用质子作炮弹去轰击原子核,结果命中率很低。后来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不但很容易击中,而且随着原子核的分裂,还有亲爱的中子释放出来,使轰击原子核的反应不断进行下去,形成链式反应。人们利用核燃烧分裂时放出的大量热能,建立原子能发电站。如果不是去变革原子核,人们能掌握原子核的裂变反应吗?当然不能。事实证明,有教书的实践,才能总结出教书理论。有办工厂的实践,才能有管理工厂的知识。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才总结出指导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

    我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它反映了人们通过实践才对“百草”有所认识。世界上的植物种类多种多样,人们今天知道哪些可以吃,哪些可以治病以及治什么病,这些认识是怎么得来的呢?这些都是长期以来人们亲口品尝和使用后才认识的。我国明朝的李时珍,写了一部中药巨著《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00多种。他为了写这部书,行程数万里,换集资料,向许多人请教。他的书不仅是自己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是前人和他同时代人实践经验的结晶。鲁迅说:“本草家提起笔来,写道:砒霜,大毒。字不过四个,但他却确切知道了这东西曾经毒死过若干性命了。”

    可见,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一切功夫,也都是在实践当中练就而成的。

    提起东晋的王羲之,我们可能都知道他是一位大书法家,人们称他为“书圣”。王羲之从小就喜爱写字,而且异常勤奋。他七岁时,就跟当时很有名的书法家练字。由于他勤学苦练,不到五年,写的字就笔力遒劲、自成一体。有一次,王羲之去看望一个朋友,碰巧这位友人不在家。于是,他进了书房,在人家的茶几上写下几个字,就走了。后来,这家人想把他写的字擦掉,可是用力擦也擦不净,用水洗也洗不清。王羲之在木板上写的字,木工拿去雕刻时发现,这木板到三分深的地方,还渗透有墨汁哩!因此,后人称王羲之的字“入木三分’,形容有笔力、功夫深。他要求儿子王献之也要刻苦练字,指着院子里的大水缸说:“你能写完这18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脚。”果然,王献之经过刻苦训练,也成为一名书法家。

    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周讲过一个有名的故事:庖丁解牛。故事是这样的:庖丁是个宰牛的能手。他刮起牛来十分熟练和干净利落,那全身的动作和剖牛的声响,简直如同舞蹈和音乐一般,潇洒自如而有节奏。一头牛到他手里,不费多大力气,一会儿工夫就全部剖开。好的厨师每年换一次刀,由于他多用拉割的方法;一般的厨师每月换一次刀,由于他多用劈折的方法。而庖丁的刀用了19年,解牛数千头,仍然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庖丁解牛为何这样技术高超呢?原来他是经过19年的训练,“解”了数千头牛的实践的结果。他自己说,他开始解牛的时候,看见的全是整个的牛,而现在他看见的牛都不是整个的牛,也就是说他对牛的内部骨架结构十分清楚,可以根据他的理解去解剖一头牛,而不需要用眼睛看。可见他有多么熟练。而庖丁对牛体结构的认识以及他的剖牛技巧都是从解牛实践当中得来的。

    一切思想家、科学家的伟大创造和理论,都不是他们头脑中原来就有的,也不是他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源于实践。陈景润同志是我国数学界的一颗灿烂的明星,在世界数学的数论方面30多道难题中,他攻下了六七道难题,从而有助于其他难题的解决。他还勇敢地向“哥德巴赫猜想”高峰攀登,登上了(1+2)的台阶,在世界数学界被誉为“陈氏定理”。他的成功不是天生的。在中学时代,陈景润就是个“科学迷”,多年来他一直抱着为祖国科学做贡献的伟大理想,艰苦努力地学习和工作。有一次,他自己撞在树上,还问是谁撞了他。他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用在数学上,才取得了这样的好成绩。

    这些都说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获得的认识,也都与亲身实践分不开。如,一些老营业员在长期柜台服务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从顾客的目光是否集中,脚步是否紧凑,对某样东西是不是感兴趣等多方面,判断出他是来商店看看,还是有明显的购买目的。营业员没有长期柜台服务的实践,是不会有这样的经验的。技术高超的厨师也是经过长期的烹任实践,才做出十分可口的饭菜。相反,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不接触的人,是不能产生正确认识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正是在实践中,人们不断改造客观事物,才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总结出科学理论来,人类的认识都是来源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