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文学名著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 > 八、纸上谈兵的教训

八、纸上谈兵的教训

作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读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谈了这么多关于读书的重要性,然而,这是不是意味着关起门来,只顾读书就够了呢?不是这样的。读书,就是要重视间接经验,但这并不是说不用参加实践,不要直接经验了。因为直接经验是一个人真正认识客观世界,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脱离社会实践,缺少起码的直接经验,那么他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别人的经验,更不会灵活地运用别人的经验,而只能是纸上谈兵。

    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读了不少兵书,谈论起兵法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即使他的父亲赵奢也难不倒他。但赵奢认为他没有实践经验,不能当将军。并且说:“如果让赵括当将军,那么,使赵国军队失败的必然就是这个赵括。”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奢当时已死,赵国老将廉颇奉命抵抗。为了争取有利时机,廉颇没有率兵出战,而是筑营紧守。这时秦国散布说:“秦国最害怕的是赵国任命赵括为将军。”赵国孝成王中了秦国的计谋,决定用赵括代替廉颇。简相如坚决反对,说:“赵括仅仅读了一些兵书,并不会灵活运用。”赵王不听。后来,赵括的母亲也上书反对,赵王仍然不听。赵括当上了将军,来到两国交战的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完全改变了廉颇的军事部署,照搬兵书上争取主动的教条,立即出击。结果他自己被射死,赵军数十万全部覆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实践经验,单凭书本知识,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来的。

    纸上谈兵的教训是什么呢?仅有书本知识,而不参加实践,书本知识不与实践相结合,肯定是要失败的。

    印度也有一个类似的传说:一位长者的儿子,与一些商人一起到大海里去采宝。他很会背诵人海驾船的方法:船进大海,遇到漩涡,应当怎样;遇到大风,应当怎样;遇到礁石,应当怎样,等等。长者儿子告诉大家:“入海驾船的方法我全知道。”大家听了,都相信他的话。

    等船到了海中,没有多久,船师遇上疾病,突然死了。这时长者儿子就代替了船师的位置。船驶到有漩涡的急流中,长者儿子大声喊道:“应当如此掌好船,如此把正方向!”可是船只在水里旋转,不往前走,去不了采宝的地方。一船的商人也都落水而死。

    读书为什么要与实践相结合呢?因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前人的实践是在当时他那个条件下进行的,只有与你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灵活掌握,灵活运用,否则生搬硬套,是达不到目的的。按图索骥这个故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春秋时代,秦国有个人名叫孙阳,后人称他伯乐。在神话传说中,伯乐是天上星宿的名称,负责管理天宫的马匹。因为孙阳善于识别马匹的优劣,所以人们就称他为伯乐。

    据说,伯乐有一天路过一个地方,看到一头拉着盐车的马望着他叫个不停;他走到马跟前一看,原来这是一匹千里马。伯乐看见千里马拉着盐车慢吞吞地走着,觉得实在委屈了这匹马,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千里马见伯乐果然了解它,也低下头来吐白沫,又仰起头来狂叫,声音非常悲壮,表现出十分难过而又高兴的样子。后来,伯乐把自己识别马的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并在书上画了各种好马的形态。此后,他的儿子拿着这本书到处去找好马,满以为按照书上画的样子,一定能够找到千里马了,可是找回来的却都是劣马。

    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实际生活当中就显得呆头呆脑,往往会闹出很多笑话。

    从前,有个秀才,书倒念得不少,可就是不懂得怎么应用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往往乱用一气,结果总是弄得笑话百出。

    有一个人的丈母娘死了,请这个秀才写篇祭文,他就从书本上照抄了一篇现成的祭文给了人家。结果呢,可把那个人的老丈人给气坏了。原来,他抄的那篇祭文,不是祭丈母娘用的,而是祭老丈人用的。

    人家骂这个秀才把事情弄错了。他还不认账,他说:“我写的祭文根本没有错,是你家死错人了;要是死了老丈人的话,祭文不就对了吗?”

    这位秀才原来是个书呆子,照抄书本,乱套公式,惹出一场笑话。读书,为的是接受前人的实践经验。但是我们是否想到过这样一个问题:

    前人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都是对的吗?如果不是,怎样来验证它们呢?实际上,前人的实践经验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而检验的方法还是靠从实践当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例如,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就推翻了1000多年来无人敢怀疑的书本知识。

    在欧洲中世纪的物理教科书上,有这样一条定律:落体的速度,与它们的重量成正比。这条定律是赫赫有名的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1000多年来,从来没有人敢怀疑它,老师们这样讲,学生们也这样学。

    1590年,比萨大学26岁的教授伽利略对这条定律大胆地提出疑问。他决定做一个关于自由落体速度的公开实验,向亚里士多德的定律挑战。好心的朋友劝阻他不要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他坚定地说:“不,他的结论是错误的。不用说一磅和十磅的铁球,就是一千磅的铁球也一样,只要同时下落,就会同时着地。”

    在比萨斜塔前,许多大学生和著名学者都在等待伽利略的试验。伽利略事先准备好了两个体积相当而重量不同的铁球:一个是重一磅的空心球,另一个是重一百磅的实心球。他把这两个球先让观众试试重量,向大家说:“要是亚里士多德是正确的,那么,这个重球就要比轻球快一百倍着地。”说完,带着两个球走上斜塔。观众听了伽利略的话,有的表示怀疑,有的面露轻蔑的神色,互相窃窃私语:“这小子是胡闹。”

    伽利略把两个球一同放在塔顶栏杆的边缘上,高声喊道:“下面可以把一切都看得很清楚,这两个铁球是同时向下坠落的。”说完,他把两个铁球同时抛了下来。果然,两个铁球同时下落,同时着地,落体的速度与它们的重量无关。

    亚里士多德的“定律”就这样被推翻了。伽利略的实验很简单,一般人都能看得懂。但它却推翻了1000多年来无人敢怀疑的写在书本上的定律,以铁的事实证明书本知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伽利略的实验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他那敢于怀疑权威、勇于实践和探索的精神直到现在对我们也很有启发。可见,书本知识不是金科玉律,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当然,我们不必走上另一个极端:对有问题的书一概不敢看。鲁迅说:“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少。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再说,在实践的基础上批判地看有问题的书,是完全必要的。一个园丁,不仅要研究和认识香花,也要认识毒草。一个真正的医生,不仅要认识补药,也要了解毒药。我们学习知识,不仅要知道正面的知识,也要知道反面的东西,知其一,同时也知其二,才能提高识别能力,明辨是非,划清界线,更深刻地理解正确的东西。

    正是由于书本知识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没有直接经验,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的间接经验,因此,要全面地、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客观事物的规津,就必须把参加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

    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都是在十分重视间接经验的同时,又勤于实践,把读书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的。

    李时珍在着手编写《本草纲目》的时候,已经有了十几年的临床经验,进行过许多实地考察,做过不少实验,甚至自己吞服一些药物,亲自体验这些药物的作用。他还下过煤窑,到过炼铅炼汞的作坊,研究工人的中毒现象和职业性疾病等等。但是,他并不满足,仍然感到自己的直接经验太少。于是,在年近半百的时候,他又别离了妻子儿女,带着徒弟庞宪和儿子建元,穿上草鞋,背起药筐,拿起药锄,带上医书和笔记本,走出家门,到实践中增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了。

    他们以自己的家乡湖北蕲州为起点,历尽风霜,长途跋涉,先后到了江西、江苏、安徽等地。几年之间,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正是由于李时珍有丰富的直接经验,所以,他纠正了前人不少错误的地方,增加了许多新的知识,并且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医学巨著,为世界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仅如此,李时珍也非常重视间接经验。他不仅从他祖父、父亲那里学习了许多医药知识,而且刻苦读书。据说,与医药有关的书籍他几乎读遍了,足有800多种,光是摘下来的笔记就装满了好几个柜子。他在走出家门、四处采访,所获得的知识,大部分也属于间接经验。没有十分渊博的知识,没有从前人和他人那里得来的丰富的间接经验,李时珍是不可能编出《本草纲目》的。

    曹雪芹是我国清代大文学家,他写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巨著,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之所以能写出这部千古不朽之作,除了他广泛阅读历史上各种名著以外,包括文学的、艺术的等等,还与他在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是分不开的。曹雪芹少年时过着富贵豪华的生活,祖父和父亲都为康熙皇帝所赏识。后来他家道中落,家业破产,甚至还遭到查抄,穷困潦倒。这些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大大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使他的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其中他所描写的主人公贾宝玉与他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

    还有我国汉代史学家司马迁,10岁的时候就到长安(今西安)学习经史。20岁后,到全国各地考察风俗民情,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并广泛阅读历史书籍。经过15年的辛苦努力,终于写成了中国第一部“通古今之变”的《史记》,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反,如果一个人只相信自己的直接经验,那么,他的知识就太少了。如果不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对自己的间接经验往往不能正确理解,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我国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作《韩非子》一书里面讲了这样一件事:

    春秋战国时候,宋国有个农民,有一天在地里耕作,看见一只兔子飞跑过去,正好碰到地边的一棵大树上,死了。这个农民毫不费力气地拣到了一只兔子。从此以后,他就放下锄头,坐在那棵树下,双手抱膝,等着兔子来碰树。可是,再也没有第二只兔子来碰树了。看来,这个农民对兔子的活动规律毫无认识。因而,把自己经历的一个偶然事件误认为是普遍现象,做了“守株待兔”的蠢事,白白地浪费了时间,耽误了生产。如果他虚心地向别人请教,多了解一点关于兔子的知识,他就不会做出那样的蠢事了。

    因此,直接经验要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事物。前面我们讲过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里我们又强调每个人的知识大量来自间接经验,这两者是不是矛盾的呢?承认读书的重要性,承认每个人的知识大量来自间接经验,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原理并不矛盾,因为在我为间接经验的,在别人还是为直接经验。就人类认识总体讲,任何认识都来源于实践。间接经验不是认识的“源”,而是认识的“流”。同时,要真正掌握间接经验,把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丰富和发展间接经验,还是要通过实践。

    我国南宋诗人陆游说得好: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所谓躬行,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亲身实践。这首诗说明了既要刻苦读书,又要注意实践的道理。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明白:“人生有二宝,双手与大脑;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又用脑,才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我们应该勤于动手,多参加实践,又要善于用脑,多学习书本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克服许多的困难,办好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