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世界当代军事史 > 五、军事理论演变

五、军事理论演变

作品:世界当代军事史 作者:徐继素,陈君慧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1.战争观念与战争样式

    战争观念是指关于战争的起源、本质和规律的学说。苏联军事理论界尤其注重对这些战争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核武器的出现,苏联政界和军界对战争本质问题进行了长期、激烈的争论。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军事理论界也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与此同时,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和武器装备的更新,出现了一些新的作战样式,对战争的分类也发生变化。下面分别介绍关于战争本质的争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出现的战争样式,以及美国和苏联区分战争类别的方法。

    (1)关于战争本质的争论

    著名的普鲁士军事思想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在其遗著《战争论》中提出,"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他认为," 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第43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苏联的创建者列宁对此论断给予高度评价。在50年代中期以前,苏联军事理论界一直把克劳塞维茨的论断作为对战争本质的经典论述,并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政界和军界对核战争是否仍然是政治的继续,核战争是否仍然是政治的手段和工具,以及核战争有无胜利者等问题,展开了长期的争论。争论对苏联的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6年2 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 在使用核武器的战争中将没有胜利者".此后几年间,他一再重复这个观点,认为核战争" 不但会烧坏一切,而且会烧尽一切" ," 这就根本改变了人们对未来战争的性质和后果的概念".苏联军队《军事思想》杂志编辑塔林斯基少将进一步明确提出:" 战争在今天将带来这样惨重的破坏,以致它不可能也不应当再像几千年来那样是政治的工具".所以,战争" 已不可能是政治的简单的继续".在这种战争观念下,赫鲁晓夫强调战略核武器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轻视常规军兵种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过去的战争经验和作战原则。这导致苏联在60年代初改变军队建设方针和军事战略。

    然而,赫鲁晓夫的观点遭到苏共领导层和苏军领导层内许多人的反对。

    1962年5 月,由苏联元帅、原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主编的《军事战略》一书出版。该书被认为是苏联30多年来第一本" 全面论述军事战略问题的著作".书中重述了列宁关于战争本质的观点,认为这些观点在现代条件下仍然有效,其实质不会因技术的和武器装备的改变而改变,并且批评了" 由于神化新式武器而产生的" 对待战争的" 反科学的态度".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以后,他提出的观点多次受到批判;苏联军事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新观点是苏联能够在世界核战争中获胜。这一变化得到了苏共领导层的确认。但塔林斯基仍坚持认为" 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本质".70年代初美苏关系缓和时,一些人再次强调,在世界核战争中即使获胜也是没有意义的。进入80年代以后,这种观点逐渐受到重视。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的观点发生明确的变化。1986年苏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作出了" 在一场全球性军事冲突中,既没有胜利者,也设有失败者" 的论断。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写道:" 新的政治思维的基本原则很简单:核战争不可能成为达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及任何目的的手段。这个结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质,因为它与传统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概念彻底决裂。" 他还宣称," 过去曾作为一种经典公式的克劳塞维茨公式——战争是政治以另一种方式的继续——已经过时了。" 这标志着苏联国内延续30余年的争论基本结束。苏联的军事战略也随之由进攻转向防御。

    西方国家不像苏联那样注重对战争本质问题的探讨。从50年代起,一些西方国家的学者认为,自核武器出现以后,克劳塞维茨的论断已经过时。美国的亨利.基辛格在1957年出版的《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一书中说:" 现代武器的威力已经使全面核战争作为推行政策的工具来说是毫无用处了。" 哈佛大学教授派普斯断言," 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袭击后,美国普遍认为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是用另一种手段进行的政治的格言已经过时。" 这种理论" 在美国已被埋葬".但美军1986年版《作战纲要》仍认为," 一切军事行动均谋求达到政治目的,并受政治目的支配". 1986 年以后,中国军事理论界也出现了关于在核时代战争是否仍然是政治的继续的争论,一些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2)战争样式与分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条件、世界政治与军事格局以及武器装备的变化,出现了若干新的战争样式,如核战争、空间战争、有限战争、军事冲突、恐怖活动等。

    核战争是指使用核武器进行的战争。迄今为止,只有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对日本使用过核武器,但美苏两国在战后都积聚了大量核武器,并深入探讨了核战争问题。由于主要军事大国都拥有核武器,核战争很可能是世界规模的全面战争。由于核武器具有空前巨大的破坏力和杀伤力,核国家通常把使用核武器作为对战争结局有决定意义的最后手段,因而核武器的首要作用是威慑对方以阻止其发动战争,但美国和苏联也强调在战区战役中核突击的作用。由于核运载工具发射后对方采取有效对策的时间极其有限,突然发动第一次核打击对核战争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核战争持续的时间也将很短。所以,美苏两国长期拒绝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努力确保其核武器不在对方发动的第一次核打击中被全部摧毁。随着战区核力量的出现,美国把核战争区分为全面核战争和战区核战争。后者实际上意味着美苏两国将主要用核武器打击对方的盟国,而不直接打击对方,但它很可能升级为全面核战争。自核武器出现起就产生了核战争将" 毁灭世界"的说法,因而核战争遭到广泛的反对。

    空间战争是由于对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而产生的作战形式。自50年代后期发射人造卫星以来,美苏两国非常注重对空间的军事利用,它们的大多数空间计划都带有直接或间接的军事性质,使军备竞赛扩展到空间。60年代初起,美苏两国广泛利用军事卫星进行通信、侦察、预警、导航和定位等军事活动。60年代后期以来,美苏还研制了摧毁卫星的技术。80年代初,美国提出" 战略防御计划" ,即" 星球大战" 计划,开始研制可拦截洲际导弹的非核空间防御体系,试图以此确保美国在核战争中的生存,并探讨在空间部署进攻性武器的可能性。这使对空间的军事利用迈向一个新阶段。美国还设立专门的空间战指挥机构。苏联也进行了类似的空间防御体系的研究。由于技术上的困难,空间防御和进攻体系还远不能应用于实战。

    有限战争是为达到有限的目的、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的强度有限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多数战争都可以被称为有限战争。克劳塞维茨认为," 战争是一种暴力行动,而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度的" ,战争的逻辑会驱使交战各方最大限度地使用力量去争取彻底胜利。在两极格局和出现核武器的情况下,无限制使用暴力的倾向将把世界推向毁灭性的全面核战争。

    这意味着不受限制的全面战争(或称总体战争)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在朝鲜战争中,交战双方出于多种考虑在战争目的、范围、使用力量等方面都有所克制。但随后美国凭借核优势奉行大规模报复战略,宣称同美国及其盟国进行的任何战争都将是无限制的全面核战争,而不是朝鲜战争式的有限制的战争。50年代后期民族独立运动进一步高涨以及苏联拥有洲际导弹以后,美国的一些战略家纷纷对大规模报复战略的有效性提出质疑。

    学者基辛格认为,全面战争的胜利已失去传统的意义,核僵局可能防止全面战争,但不能防止其他形式的有限制的战争,并提出一系列有限战争理论。

    陆军参谋长泰勒上将指出,大规模报复战略无法遏制小规模战争,已使美国陷入困境,主张实行以核力量为后盾的灵活反应战略。学者康恩提出逐步升级理论。60年代初,肯尼迪政府正式用灵活反应战略取代大规模报复战略,表明有限战争的观念得到确认。苏联长期对有限战争持批判态度,强调两个阵营之间的战争将是一场全面核战争。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军事理论界开始注重研究有限战争。

    西方有限战争理论认为:核武器的出现是造成现代有限战争的决定因素;有限战争战略的目的首先是加强威慑,影响对方的意志,使其接受条件、放弃抵抗,而不是摧毁对方;限制战争的方法通常包括限定战争的目的,划定作战区域,使用有限的作战力量,有选择地使用武器装备,有选择地确定打击的目标和强度;在战争限制中,实力较强的一方拥有较多的主动权和行动自由;可以把从冷战到全面核战争按强度分为若干等级,根据政治需要灵活地调整战争的强度,即" 逐步升级" ;在有限战争中,武力对抗和政治谈判可能交替乃至同时进行,互为补充。此外,西方还提出" 有限核战争" (即战区核战争)的概念。80年代以来,美国将高技术武器广泛应用于有限战争。

    军事冲突是指尚未构成战争的武装敌对行动,主要包括边境冲突和突发事件。军事冲突波及的范围很小,时间短促。它与通常意义上的战争的主要区别是,冲突双方只需投入少量军队,消耗和损失也较小,因而不必进行战争动员。有的军事冲突是为达到有限目的而预先策划、准备的,有的则是偶然发生的。但有些军事冲突往往是战争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地发生了大量各种形式的军事冲突。

    恐怖活动通常是指为实现某种政治目的而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的行动,其手段包括暗杀、制造爆炸事件、劫持飞机或轮船、扣押人质等。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通常认为,社会存在严重弊病,已无法用合法手段加以改良,只有使用暴力才能引起社会对这些弊病的关注,并对有关国家政府造成心理压力,促使社会采取断然措施改变现状。而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已不存在进行农村游击战的社会条件,恐怖活动便成为主要替代手段。恐怖活动与犯罪活动手段相似,都对无辜平民造成伤害,但目的不同。前者追求政治目的,可能赢得一定社会阶层的同情;后者仅追求个人物质利益。60年代后期以来,西欧、中东、拉丁美洲等地发生大量恐怖活动,包括国际恐怖活动。一些恐怖活动得到某些国家或政治组织的暗中支持。绝大多数国家将恐怖活动视为犯罪,许多国家组建了专门的反恐怖特种部队,并相互协调反恐怖行动。一些恐怖组织在其主要政治目标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承认以后,逐渐放弃恐怖活动。

    由于新的战争样式的出现,对战争的分类日趋复杂。各国在世界政治和军事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武器装备的水平不同,对战争的分类也不尽相同。

    美国在战后初期将战争划分为两种,一是指类似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战争,二是指东西方之间的冷战。60年代初将战争划分为全面战争、有限战争和冷战。全面战争是指大国之间使用全部资源并危及其中一个大国生存的武装冲突。有限战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军队公开交战而规模尚未达到全面战争的武装冲突,不包括偶发事件。冷战是指国际局势的一种紧张状态,使用除正规军队进行公开武装冲突以外的一切手段。70年代把战争划分为战略核战争、战区核战争、战区常规战争和小于战区的局部战争。后来,又把战争分为战略核战争、战区核战争、大规模常规战争、小规模常规战争、非正规战争和恐怖行动。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按强度将战争分为高、中、低三类。高强度战争是指大规模常规战争和核战争。中强度战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所发生的目的有限而又不使用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的战争。低强度战争是一种有限的政治——军事斗争,其目的在于实现政治、社会、经济或心理目标,包括地区性冲突、游击战与反游击战、中小规模的入侵与反入侵、恐怖活动与反恐怖活动等。

    苏联长期注重从政治角度对战争分类,曾将战争分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国内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和帝国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60年代以后,苏联按规模将战争划分为世界大战和局部战争。世界大战是指国家联盟之间运用暴力手段进行的全球性对抗,涉及大部分国家和领土,双方都将最大限度地运用一切斗争形式。局部战争是指涉及少数国家和有限地理区域的战争。80年代以后,苏联又在世界大战和局部战争以外划分出军事冲突和军事事件。军事冲突主要是指边境地区的公开武装冲突,军事事件是指短时间的军事行动。

    中国把战争区分为世界大战、全面战争和局部战争。世界大战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大规模战争。全面战争是指进行全面动员并运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整体力量所进行的战争,即总体战。局部战争是指在一定地区内使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战争,在作战目的、武器和兵力使用等方面都有所限制,但对中小国家来说也可能是全力以赴的战争。近年来,一些专家主张在局部战争以下再划分出军事冲突,或将战争划分为全面战争、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