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世界当代军事史 > 4.国防经济体制

4.国防经济体制

作品:世界当代军事史 作者:徐继素,陈君慧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国防经济体制是领导和管理国防经济的组织体系。它既是整个国家经济体制的重要部分,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军事制度。

    经济条件是国防建设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决定性的影响。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步伐不断加快,战争的经济消耗达到空前巨大的规模。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研制新一代武器装备的周期缩短,武器装备向着结构电子化、操作自动化、精确制导化的方向迅速发展,武器装备的生产不仅消耗更多的资源,而且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更精密的工艺,还对科研和军工生产的组织管理以及与各个工业部门的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许多国家在加强军队建设的同时,都非常注重增强国家的国防经济潜力。

    国防经济的范围极其广阔,包括国防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战略物资储备、国防财政等大的门类。其中国防工业直接为武装力量提供武器装备,是国防经济的核心部门。

    和平与战争总是交替的。一方面是战争经常发生,另一方面是和平时期总比战争时期长得多。而武器装备和其他军用物资的需要量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又相差极为悬殊,不可能像民用物品那样均衡生产。这是国防经济不同于民用经济的主要特点。因此,既要保证战争时期对武器装备和其他军用物资的巨大需求,又要在和平时期不使过多的国防工业生产力闲置而造成严重的浪费,是国防经济体制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下面分别介绍当代世界上国防经济体制的两种基本模式。

    (1)美国模式

    美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独立于民用经济的国防经济部门,国防经济体制具有以下特点:

    ——军民兼容。美国仅有极少的生产火炮、轻武器和弹药的工厂是由政府直接掌管的、专门的兵工厂,绝大多数国防工业企业都是私营企业,既生产军品,又生产民品,是军民兼容、亦军亦民的两栖性企业。据估计,美国有80%的航空与空间工业企业、60%的造船企业、40%的电子工业企业、30%的机械工业企业都从事军工生产,总计有1 /3 以上的工业企业参与军品的研究与生产。例如:洛克希德、麦克唐纳- 道格拉斯、波音等著名飞机制造公司,除生产民用飞机外,还生产军用飞机、导弹等;一些汽车制造公司生产坦克、装甲车等军用车辆。这一特点使美国的国防工业寓于整个国家经济之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基础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平时期企业主要生产面向市场的民用产品,使生产能力得到较充分的利用;一旦发生战争可迅速向军品生产转换。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经济不必经过大规模动员就能转入战时经济轨道。这种体制实际上是一种常备型的准战时经济体制。此外,这种体制还有利于企业把利用政府经费研制武器装备而开发出来的新技术迅速、广泛地应用于民品生产,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迅速发展。

    ——实行承包合同制。绝大部分武器装备和其他军用物品的生产和科研通过国防部与私营企业签订承包合同的方式组织实施。美国约有2.5 万家国防工业承包商和5 万家分包商,其中几十家大企业承揽了相当数量的军事合同。大多数军品订货的价格是由成本加一定比例的利润构成的,政府在执行合同时采取预先付款并每周一次的办法,这对私营承包商极为有利,从而推动企业之间的竞争,有助于提高国防经济效益。美国在二次大战以后不断增加国防预算,每年都要采购巨额军用物品,使长期承揽军事合同的大企业以及承担科研工作的研究、教育部门同国防部以及军队的联系日益紧密。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称其为" 军界- 工业界集团".它们对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具有重要影响。

    ——国家推行大规模研制计划。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起,美国政府注重制订和推行大规模武器研制计划,动员众多科研和生产单位参与实施,对推动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和科技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中较著名的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推行的以研制原子弹为目的的" 曼哈顿计划" ,从50年代末开始执行的以登上月球为目的的" 阿波罗计划" ,80年代实施的以建立战略防御体系为目的的" 星球大战计划".以阿波罗计划为例,该计划由国家宇航局组织实施,历时十余年,政府同76个主要承包商和2.1 万个分包商签订合同,合同总金额达300 亿美元,先后动员45万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到70年代初实现登月。该计划的直接目的虽然不是军事的,但所开发的技术都可以直接在军事领域应用。这类大规模的研制计划代表了一定时期美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把民间的科研和生产纳入政府确定的目标的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开放的经营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尽管实行军民兼容,在和平时期仍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生产能力闲置。为进一步利用这些生产能力,政府积极推动武器装备出口,并以此增进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

    冷战结束后,这种倾向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在发展国防经济时积极利用盟国的力量。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它们的科技和工业能力显著增加,并在某些领域跃居领先地位。美国除引进国外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以外,还吸收盟国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参加军用物品的联合研制和生产。特别是80年代的星球大战计划,有西欧、日本等多国的政府机构和企业广泛参与。

    西欧和日本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采用与美国类似的国防经济体制。

    (2)苏联模式

    苏联是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的国家,长期坚持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和与其有关的重工业的方针,国防经济部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封闭性。主要特点如下:

    ——军民分离。几十年来,苏联建立了一整套独立于民用经济部门的、专门的国防经济体系,对国防工业企业实行封闭管理,某些尖端项目的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甚至处于基本上与外界隔绝的状态,连各种基本生活设施都要自己配套。这种特点强调了军工生产的保密性,更能适应战争的环境。但是,军民分离使国防工业不得不保持庞大的规模,在和平时期大量生产能力闲置,造成国防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效益低下。由于苏联非常重视加强国防实力,在国防经济部门内集中了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军民分离使这些先进技术无法应用于民用经济,造成国防经济与民用经济技术水平的强烈反差。

    ——高度集中的管理。苏联的国防经济由最高领导层直接控制,重大技术的开发、重要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等均由苏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由苏共中央国防工业部、部长会议国防工业委员会和有关工业部组织实施。国防工业企业按不同的部门由十余个工业部分管,不同部门之间以及同一部门内不同企业之间的联系极少。各个企业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在生产和财务上均无自主权。在武器装备的研制上,通常由几个科研单位或小组同时进行某种武器的研究,相互间有一定的竞争,但竞争只限于技术方面,与经济利益无关。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过积极作用,在战后和平时期也有利于集中国力进行军备竞赛,但缺乏灵活性,弊端日益明显。

    ——注重建设完整、配套的国防工业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调整工业布局,在远离边境的内地建设战略后方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形成了以乌拉尔地区为中心,西到伏尔加河,东到叶尼塞河,东西约2000公里,南北约1000公里的国防工业基地。在这一地区内,散布着各类国防工业企业和与其配套的民用工业企业,不经动员即可应付较大规模的战争。苏联还保持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动员体系。所以,战后苏联经济也是常备型的准战时经济。

    ——注重武器装备出口。苏联是战后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武器出口大国,80年代出口额一度超过美国。武器外销除满足苏联全球战略的需要以外,还具有一定的国防经济意义。它不仅使相当数量闲置的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利用,还可以换取外汇以引进先进技术,经消化、吸收、改进后应用于国防工业部门,以提高国防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增强出口竞争能力。冷战后期苏联经济日益困难时,甚至不惜把先进的武器系统出售给能提供硬通货的国家。

    这种军民分离、高度集中统一的国防经济体制,使苏联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缓和矛盾和增强经济潜力,苏联也曾调整部分国防工业部门的产品结构,利用闲置生产能力生产某些民用物品,但体制模式未发展根本变化。中国和东欧各国等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也曾长期实行与苏联类似的国防经济体制。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率先向军民结合的两用型国防工业体制转变,大多数军工企业开始面向市场开发、生产民用物品,民品产值已占国防工业部门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国防工业生产能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