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作品: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 作者:雷达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1)吴亮、程德培:《当代小说:一次探索的新浪潮——对一种文学现象的描述、分析与评价》,见于《探索小说集》(代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P640。

    (2)[奥]海因茨-伯里策:《卡夫卡研究的问题和疑难》(C),见于叶廷芳编:《论卡夫卡》(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P212。

    (3)同上,P4。

    (4)同上,P5。

    (5)同上,P6。

    (6)残雪:《残雪文学观》(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P126。

    (7)吴亮、程德培:《当代小说:一次探索的新浪潮——对一种文学现象的描述、分析与评价》,见于《探索小说集》(代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P640。

    (8)同上,P649。

    (9)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M),天津: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年8月,P163。

    (10)同上,P170。

    (11)《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第1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5月,P144。

    (12)残雪:《什么是“新实验”文学》(M),残雪:《残雪文学观》(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P127-128。

    (13)[日]近藤直子:《吃苹果的特权》,见于残雪:《残雪文学观-附录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P201。

    (14)《卡夫卡日记选》,叶廷芳编:《论卡夫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P740。

    (15)[苏]扎东斯基:《卡夫卡真貌》,叶廷芳编:《论卡夫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P452-453。

    (16)孙彩霞:《刑罚的意味——卡夫卡〈在流放地〉与余华〈一九八六年〉的比较研究》(C),洪志刚编:《余华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P445。

    (17)卡夫卡著,孙坤荣等译:《卡夫卡短篇小说选》,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5年8月,P138-169。

    (18)[美国]奥斯丁-沃伦、钱满素译:(1946),叶廷芳编:《论卡夫卡》(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P122——123。

    (19)同上,P122——123。

    (20)卡夫卡:《致马克斯-勃罗德》,叶廷芳编:《论卡夫卡》(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P731。

    (21)[奥地利]瓦尔特-h-索克尔,钱满素译:《弗兰兹-卡夫卡》,叶廷芳编:《论卡夫卡》(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P662。

    (22)同上,第663页。

    (23)铁凝:《心灵的牧场》(M),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P191-193。

    (24)陈思和:《逼近世纪末小说选》(卷五,1997),转引自王达敏《余华论》,P287.

    (25)同上,P287-288。

    (26)王达敏:《余华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P292-293。

    (27)博尔赫斯:,王央乐译:《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6月,P77。

    (28)同上,P78。

    (29)博尔赫斯:《另一个我》,王央乐译:《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6月,P318。

    (30)陈思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P292。

    (31)马原:《作家与书或我的书目》(J),《外国文学评论》1991-3,P113。

    (32)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年8月,P277-282。

    (33)博尔赫斯:《阿莱夫》,王央乐译:《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6月,P232。

    (34)博尔赫斯:《阿莱夫》,王央乐译:《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6月,P236。

    (35)南帆:《文学的纬度》(M)第三章第2节“再叙事:先锋小说的境地”,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P207。

    (36)陈众议:《博尔赫斯》(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10月,P141。

    (37)陈思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P292-293。

    (38)伊塔洛-卡尔维诺著,黄灿然、李桂蜜译:《为什么读经典》(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年8月,P282。

    (39)雷达:《动荡的低谷》,《雷达自选集——文论卷》(M),山东出版集团,2006年10月,P326。

    (40)吴培显:《当代小说叙事话语范式初探》(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P253-258。

    (41)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P230。

    (42)博尔赫斯:《特隆,乌克巴尔,奥尔比斯-特蒂乌斯》,王央乐译:《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6月,P29。

    (43)博尔赫斯:《〈吉诃德〉的作者彼埃尔-梅纳德》,王央乐译:《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选》,P44。

    (44)同上,P49。

    (45)同上,P48。

    (46)程德培、吴亮:《探索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香港三联书店,P542。

    (47)叶兆言:《采红菱》,华艺出版社,1993年,P57-58。

    (48)王国荣:《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精华集成》,上海:文汇出版社,1993年7月,P1273-1274。

    (49)段若川:《安第斯山的神鹰——诺贝尔奖与魔幻现实主义》(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年4月,P70。

    (50)转引自段若川:《安第斯山上的神鹰》(M),武汉出版社,2000年4月,P191。

    (51)格非:《格非作品精选》,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6年9月,P038。

    (52)叶维廉:《危机文学的理路——大陆朦胧诗的生变》,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1月,P273。

    (53)同上,P274。

    (54)同上,P274。

    (55)同上,P274。

    (56)阿来霍·卡彭铁尔(1904-1980),古巴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有:《人间王国》(1949)、《消失的脚步》(1953)、《启蒙世纪》(1962)等。

    (57)阿来霍·卡彭铁尔著,陈众议译:《<这个世界的王国>序言》,见于《小说是一种需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P82。

    (58)赵德明、赵振江、孙成敖、段若川:《拉丁美洲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P283。

    (59)赵德明、赵振江、孙成敖、段若川:《拉丁美洲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P285。

    (60)同上,P285。

    (61)滕威:《拉丁美洲文学翻译与中国当代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4期,P89,P90。

    (62)雷达:《雷达自选集-文论卷》(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10月,P277-283

    (63)[西班牙]拉米洛·何塞·塞拉:《虚构颂——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词》,吕同六主编:《二十世纪小说理论经典》(下),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4月,P50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