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纸上人 > _分节阅读_17

_分节阅读_17

作品:纸上人 作者:脂肪颗粒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小女儿在写一本书,头一回就挣了二十多块银元,这天下午那个自称编辑的人又来了,跟女儿敲定了今后千字四元的价稿。女儿说她现在每个月能赚近四百大洋,其中四分之三可以直接拿到手,另外四分之一是押金,她完结整篇的时候再全部收回。

    李氏握着到手的钱,真是云里雾里,如同飘了起来,就好像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花钱了似的。

    还是小女儿说了,她们得继续搬家,因为她被‘包’下来了。

    雪兰也是头一次听说‘包作者’这个词,原来报社也有把好作者圈起来的习惯,对于广受欢迎的作者,报社会花高价‘包’下作者,期间作者不能在其他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只能全心全意给他们报社写故事。雪兰只是一个新人,但是却得到了千字四块的高价,这就是在‘包’了。

    许编辑提议雪兰搬到离报社比较近的地方,每天会有专人上门取走原稿,而且一旦需要修改稿件,也方便联系。

    许编辑也照顾她们妇孺三个,直接帮她们寻好了住处。

    雪兰跟李氏和三姐说:“一处是四合院,一共10间房,有小花园;一处是楼房,四室两厅,附带家具。”

    “咱们就三个,也用不着那么大的院子,住着空荡荡的,怪吓人,不如就住楼房?”三姐说。

    “才刚刚搬来这儿没多久,又要搬家……”李氏有点舍不得,这处四合院又舒适又宽敞,她和这里的几个邻居相处的也很好。

    “恐怕非搬走不可。”雪兰说,“人家报社也是有想法的,所以要放在眼皮子低下看着,不然人家也不给这么高的价了。”

    最后她们选了那个楼房,这是一处居民楼,有点像后世小区的感觉,周围都是一个类型的楼房,下面还有看门的大爷。租价一个月二十块钱,有自来水,有电灯,还有抽水马桶。看到抽水马桶的那刻,雪兰简直要哭了,只有蹲过茅坑的人才知道抽水马桶的珍贵之处。李氏和三姐压根没用过这东西,还对着研究了不少时间呢。

    弄了半天,她们之前租的那个四合院还花了许多冤枉钱,房主大约是听她们三个一股东北口音,所以讹了她们人生地不熟的三个女人,当时她们着急搬家躲避流氓,也就租了,白当了冤大头。

    她们东西也不多,连人带物,一趟车就到了。

    然后许编辑介绍了一个年轻小姑娘给雪兰认识。

    “这个是小周,叫周慧,她每天负责来你们家取原稿。”

    周慧是个特别精神的姑娘,留着两条大辫子,长得有点瘦,不过嘴特别甜,一见了李氏就叫姨,见了三姐就叫妹,不过对着雪兰却恭恭敬敬叫‘先生’。

    “我也是《燃秦》的忠实读者,真没想到您居然是个这么年轻的姑娘,我一开始还以为您是个青年俊才呢,许编辑吩咐我的时候,真把我吓了一跳。”她利索地说,“我家离这里很近,先生这里有任何事都可以直接找我。”

    雪兰觉得许编辑这人挺会替人想的,还特意找了个姑娘来取原稿。

    后来才知道,这个姑娘居然是报社特意从记者部里调来的,以黄色刊物为主的《京郊晚报》之前根本没有女编辑。

    李氏当时就感动了,一直对雪兰说什么‘伯乐识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个宗旨,好好写文章报答人家。

    话说一个没文化的妇女,戏词知道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被包下来,期间不能给其他报刊杂志写稿,其实也是挺霸道的一件事。雪兰本来还打算趁空闲的时候往《周刊》投稿呢,现在也不行了。

    安顿下来后,雪兰提议让三姐继续去读书。过去是因为家里没钱,唯恐断粮,所以支持她出去找工作。现在她们有保障了,雪兰赚的钱足够她们挥霍了,三姐在雪兰看来也不过是个才十六岁的小姑娘,还是应该回去学校读书的。

    三姐这个年纪其实已经不能继续读中学了,应该考试才能进入师范或者艺术等院校,这也就是大多数女孩子能得到的最高学位了。因为这个年代大学里才刚刚开始招收女学生,一年收不到三十个。招收要求很高,能进去深造的女性,恐怕都能青史留名。

    雪兰想起了那所师范院校的来信,似乎她们校庆的日子就快到了,她想过去看看,顺便和三姐一起看看学校。

    ☆、第章

    北平女子师范学校是座新办的学校,雪兰在第一次踏进这座学校的时候,感到了浓浓的西洋风格。圣母雕像,教堂似的礼堂,穿着修女服的教师。

    这所学校的女学生很多,可能将近五六百人吧,校庆的时候整个学校沸沸扬扬的,热闹极了。学校会邀请学生亲属以及社会名流来参加,期间学生会演出各种节目,比如话剧、合唱、管弦乐等等娱乐活动,还会把学生们的艺术作品、学习成果等展示出来。

    雪兰没有直接找到话剧社跟人家说她是刘五姐,因为她觉得有点麻烦,所以她和三姐是以女学生参观学校的名义过来的。

    话剧社的铺陈很大,竟然在主席台上搭起了剧台,十分引人注目。

    雪兰一开始没有告诉五姐,今天人家演的戏就是她写的,所以直到戏开罗了,三姐才惊讶地问:“她们演得怎么这么像《妻妾成群》?”

    雪兰告诉她后,她便使劲伸着脖子往前看。

    《妻妾成群》被改编成剧本后,剧名为《毁灭》,在人物对话和剧情上,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原著。

    一个穿着白色绸缎长衫的老男人就是沈老爷,扮演者似乎是学校的男教师,化妆画得很像,深抠的黑眼窝,消瘦的脸颊,一看就是个纵欲过度、耽于女色的人物。他微微一笑,阴森又可怕,简直形象极了。

    面慈心狠的太太,穿着淡蓝色的万福褂子和百褶长裙,面容画的极白,简直像带了一张白色的面具。几个姨太太也各具特色,可以说她们的装扮完美地展示了每个人的性格。

    女主角采薇的衣着和妆容是有变化的,最初她刚刚进沈府的时候,穿着粉色的旗袍,手里拿着一把团扇,淡扫蛾眉,清丽大方,让人一见倾心。随着时间的发展,她见识了沈府可怕后,渐渐也被这狂乱的家族扭曲了,她穿着鲜红的衣服,涂抹着鲜红的口红,做出许多令人发指的事情。后来她成了母亲,穿上了暗红的衣服,妆容也更加狰狞,像只母兽,为了保护幼崽而搏斗、撕咬。最后,她失去了一切,只能披着一件淡蓝色的,如同鬼影一样的衣服,在漫天喜气的婚庆声音中摇晃……

    整场演出中,盛满了上千人的校园里安安静静的,全都被这出戏吸引了。

    女眷们血腥的争斗,被残忍弄死的奴仆,因通奸被逼疯的姨太太,每一幕都可称得上抓眼球。

    太太为了教训不听话的女仆,让人把那十来岁的小姑娘按在地上,让人取来火热的铁钳,伸进姑娘的喉咙里,姑娘疼得在地上直翻滚。演员演得极像,脸上的痛苦仿佛真的一样。

    姨太太被沈老爷脱光了衣裳,在所有的仆人面前辱骂羞辱,最后上了木马。

    在这出戏的高潮,沈老爷毒打了苦苦哀求的采薇后,她的小女儿跳水自尽时,场上还发出了许多惊叹声。

    他们给这部戏添了个结尾,小女儿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后来回来了,他有能力后,揭露了沈府的罪行,沈府败落,坏人得到了报应。

    结束时,报幕者念了一句话。

    “灰色的你我,在忍耐中,承载不能承载之痛,直至毁灭。”

    这是《妻妾成群》中采薇小女儿写的小诗,被用来做了话剧的结束语。

    ‘哗啦’一下子,场面就沸腾了,起身鼓掌的声音震耳欲聋。

    雪兰简直看呆了,也急忙鼓起掌来,太好看了,要点一百个赞。

    一旁的三姐也在使劲鼓掌,她又看哭了呢。

    过后,三姐对她说:“我就考这所学校了。”

    雪兰觉得她决定地太草率了,应该先看看这里的师资水平再说。听说有的学校还能提供出国留学的机会呢,不要因为一个话剧就被拐了啊。

    所以她拉着三姐去逛校园了,结果逛到图书馆的时候,她就迈不动步子了,她先后找到了几本研究先秦时代的图书,果然不愧是好学校的图书馆呢,她自己都想来这里上学了。

    第二天,雪兰在《京华日报》上看到了关于这个话剧的新闻报道。

    应该说话剧是非常新潮的一种文化方式,学校则是话剧文化发展的摇篮,一些著名的话剧剧本都诞生在校园当中,如果广受好评,甚至会有巨大的影响力。

    雪兰写《妻妾成群》的时候,是特意设计了剧情的,其中有旧时代的牺牲品,有压迫下扭曲的灵魂,有新时代青年的呐喊,中心思想表达了对旧式封建家族的憎恶之情,是符合当代实事特点和需求的作品,改变成话剧自然是能成功的。

    结果雪兰又收到了对方通过《周刊》寄来的信,她一直是通过《周刊》跟人家联系的,因为不想随便暴露家庭地址。

    信里叫李琳的女孩子先是问她有没有来看话剧,说那天她们整个话剧社的人都在等她出现,结果她没来,大家都很失望云云。还说如果很忙,没能来看也没关系,她们的演出非常成功,希望能允许她们继续在其他学校演出这出剧作。

    雪兰当然是答应的,她还希望带动《妻妾成群》名气大点,其他地方再转载时,能多给点稿费呢。

    快过年了,三姐去上学,雪兰在家里加班加点。每天写三千字左右的,其实也是很累的一件工作,修改完毕,再重新誊抄,至少也要花费七八个小时。

    为了能在过年的时候休息几天,雪兰几乎是一睁开眼睛就开始干活,晚上继续在灯影下奋战。好在她们住上楼房后有电灯了,否则光在煤油灯下写字,眼睛都要近视了。

    其实人家报社也没要求每天都更新,但是雪兰觉得更新断断续续会导致读者流失,所以她都是坚持不断稿的。

    一大早,周慧就来到了雪兰家,然后带着她的原稿去上班。雪兰现在都不敢一次给他们太多底稿了,他们报社拿她的勤快当大方,十多天的量,几天就给她发光了,害得她还得加班,所以她现在非常吝啬的一次给他们一章。

    这天周慧下班回家的时候,给她带来了一个大纸箱子。

    “先生,快看我给您带什么来了。”她笑呵呵地说。

    她说的这么引人遐思,雪兰还以为是什么好吃的,结果发现她带回来一大纸箱信。

    “这是读者来信,我们报社通常是在月底的时候,把每位作者收到的信分一分,然后再给作者寄去,不过您太厉害了,刚刚连载了不到一个月,已经有了这么多信,报社那边直接让我给您带回来了。”

    好夸张啊,雪兰自己也这么觉得,这里得有两百封信吧。